僧寶論31、矢志不渝的玄奘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
僧寶論31、矢志不渝的玄奘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杰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chuàng)始人。法師自幼聰慧敦厚,溫文爾雅,儀表非凡,跟從仲兄誦習(xí)儒道經(jīng)典,勤學(xué)不懈。
玄奘十三歲時隨仲兄長捷在洛陽凈土寺出家,聽講《涅槃經(jīng)》,受習(xí)《攝大乘論》。大業(yè)八年(612年),洛陽選拔二十七人出家為僧。主考大理寺卿鄭善果見法師年紀雖小,卻對答出眾,問他出家目的何在?法師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敝骺假澰S他器宇非凡,志向高遠,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
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兄弟二人從洛陽出發(fā),經(jīng)過長安抵達成都,開始了參謁耆宿,尋師訪道的參學(xué)生活,足跡遍及半個中國。法師在成都學(xué)習(xí)《攝大乘論》、《阿毗曇論》,聽受《迦延論》。唐武德三年(620年),法師年滿二十歲,在成都空慧寺受具足戒,并學(xué)習(xí)戒律。后又北上受習(xí)《成實論》和《俱舍論》。在長安,他聽當(dāng)時佛門大德法常、僧辯二位法師講《攝大乘論》,質(zhì)疑問難,縱橫論辯,眾時賢深為其智慧與才學(xué)所折服,贊嘆他為“釋門千里之駒”,而法師也因此譽滿京城。
在參學(xué)訪道的過程中,玄奘法師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眾多高僧對佛法的見解不一,沒有定準。因印度尚有很多梵本沒有譯為中文,加上前人所譯經(jīng)論多采用意譯,使得很多問題,無法解答,讓后學(xué)們無可適從。為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玄奘大師發(fā)愿前往天竺尋訪原始梵本經(jīng)典,探求佛法真義。
貞觀元年(627年),法師決意西行。因從中土前往西域,必須要得到皇帝的特許,他二度上表陳情,但沒有獲得批準。但他仍冒險出關(guān),由長安經(jīng)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蘭州抵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墒莿偟讲痪,長安的追捕令也緊隨其至。法師唯有晝伏夜行,歷盡艱險,穿過甘肅走廊,抵達瓜州(今甘肅西北部),不顧留難,執(zhí)意前行。
玄奘法師以探險家般的膽魄,勇士般百折不撓的意志,只身一人,進入了方圓八百里的莫賀延磧大沙漠。莫賀延磧大沙漠位于羅布泊和玉門關(guān)之間,今稱“哈順戈壁”,“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草木不生,人跡罕絕;時而風(fēng)卷沙石,時而暴曬濕蒸;時而見枯骨遍野,戰(zhàn)場遺跡;時而見兇惡野獸,鬼魅影像……”白天,太陽無情的暴曬使地表溫度極高,根本無法落腳,法師只能把自己埋在沙間,待到夜間出來趕路。大沙漠廣闊無垠,玄奘法師一時迷失了方向。不僅如此,在迷途中,他不小心打翻了水袋,茫茫沙海中,失去了飲水意味著喪失了一切生存下去的希望。在幾近絕望的境地下,法師幾乎要放棄西行的計劃,但最初的志愿一直鼓舞著他。法師以“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的決心,忍饑挨渴,懷揣一腔追求真理的熱情和為眾生求福祉的悲愿,以堅強的意志,九死一生,最終戰(zhàn)勝了種種磨難。
走出莫賀延磧,路經(jīng)高昌國,高昌王麴文泰對玄奘法師崇高的僧格和高深的佛學(xué)造詣非常敬仰,給予厚供,拜為國師,并結(jié)為兄弟之盟,苦慰勸留,希望法師留在高昌國。玄奘法師求法志愿堅定,絕食四天。高昌王被法師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感動,只好為法師備好糧草盤纏,并挑選國內(nèi)僧人及侍從數(shù)人,護送法師西行。
玄奘法師帶隊翻越雪山蔥嶺,途中染上了冷病,一直到晚年,這種病仍不時發(fā)作。但是法師西行求法的意志在各種苦難的磨礪下變得更加堅定。他取道阿富汗進入今天印度境內(nèi),沿途瞻禮圣跡,直至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當(dāng)時佛教的最高學(xué)府,戒賢論師是寺里地位最崇高的導(dǎo)師。玄奘法師跟從戒賢論師學(xué)習(xí)唯識學(xué),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內(nèi)。在此求學(xué)的六年中,法師學(xué)習(xí)了《瑜伽師地論》,又學(xué)了《顯揚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對法論》、《因明論》、《聲明論》、《集量論》、《中論》、《百論》等論,鉆研諸部法義。此后,法師游歷五天竺圣跡,遍訪名師。他親近勝軍論師三年,學(xué)習(xí)《唯識抉擇論》、《意義論》、《十二因緣論》、《莊嚴論》,研究因明等諸多問題,并竭力尋求梵本原典。法師從南印度游學(xué)歸來后,回到那爛陀寺,奉戒賢論師之命,在寺內(nèi)講授《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當(dāng)時有師子光論師在那爛陀寺講授龍樹一系的《中論》與《百論》,辯駁玄奘法師的觀點。法師于是會和中觀、瑜伽兩宗,著《會宗論》三千偈頌破斥師子光論師的觀點。后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偈頌破斥小乘論師的《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
戒日王在當(dāng)時統(tǒng)一了五天竺,是各國的盟主。他信仰大乘佛法,是那爛陀寺的護法。在拜讀了玄奘大師《制惡見論》后,戒日王萬分折服,極為推崇,便在首都曲女城舉行無遮辯論大會,五天竺十八國國王均列席會上,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共七千余人到場參加。戒日王禮請玄奘大師作為大會論主,弘揚大乘法義。法師在會上講述了《制惡見論》的要旨,提出“真唯識量”的論點,并懸之于會場外。一連十八天,法師一人高居論壇,闊論雄談,沒有一個人能辯倒他,也沒有人能改動《制惡見論》里的一個字。會后,十八位國王和諸多僧人、學(xué)者在玄奘法師座下皈依了大乘佛法,法師成為印度宗教哲學(xué)的最高權(quán)威,獲得了“大乘天”、“解脫天”的美譽。
玄奘法師雖然聲震天竺,然而,他始終未曾忘記當(dāng)初離開故土,西行求法的初衷。他無時不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國,希望學(xué)成后東歸,振興中土的佛教。戒日王一再挽留法師在印度弘法,有的國王甚至要為法師供養(yǎng)一百座寺院。玄奘法師從懷里取出他一直珍藏的一抔祖國的黃土,對他們說:
“支那國去此遐遠,晚聞佛法,雖沾梗概,不能委具,為此故來訪殊異耳。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諸賢思渴誠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須臾而忘。”
在玄奘法師的強烈要求下,戒日王等無奈,只好送他回國。
玄奘法師回到長安,在舉國上下空巷迎接之時,法師一人獨坐靜室。在歷盡艱辛的十九年后,他冷靜審思,毅然決定投入到譯經(jīng)的事業(yè)中去。唐太宗曾兩度勸他棄道輔政,法師均以“愿守戒緇門,闡揚遺法”為由推辭。太宗只好遵從法師志愿,輔助他的譯經(jīng)事業(yè),建立了長安譯經(jīng)院,下詔翻譯法師取回的經(jīng)典。玄奘法師在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等寺院都開設(shè)了譯場,專心譯經(jīng),分秒必爭,白天沒有完成的工作,必定要在晚上繼續(xù)完成。每天譯經(jīng)結(jié)束,還要誦經(jīng)拜佛,直至三更才睡,然后五更起床,繼續(xù)翻譯。如此孜孜不倦,譯經(jīng)十九載,共譯出經(jīng)論75部,1335卷,將印度所學(xué)盡傳中國。
玄奘法師在譯完《般若經(jīng)》后,自覺身體大不如從前,知道無常將至,時日無多,便向寺眾和弟子歡喜辭別:
“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作事畢,無宜久住,愿以所修;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兜率天彌勒內(nèi)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愿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玄奘法師圓寂前,有弟子問:“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nèi)院否?”法師報云:“得生!焙,右肋而臥,安然舍報。唐高宗驚聞噩耗,哀傷不已,反復(fù)說:“朕失國寶矣!”出殯當(dāng)天,五百里之內(nèi),四眾送葬者有一百多萬。當(dāng)夜留在白鹿原墓地為玄奘法師守靈的四眾弟子有三百萬人之多。
與很多人相比,玄奘法師的一生近乎單調(diào)——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仿佛只是在行走、譯經(jīng),然而他卻在這樣簡明的人生中,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史詩般追求真理的征程,為中國翻譯了成千上萬卷經(jīng)書。他的所做所行——求法和譯經(jīng),全是一個和尚的本分。他終其一生舍身為法,矢志不渝。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玄奘法師是當(dāng)之無愧的“中華民族的脊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僧寶論26、禪宗六祖大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五)
- 僧寶論27、率真?zhèn)b腸的紫柏尊者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六)
- 僧寶論28、開求法先河的法顯大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七)
- 僧寶論29、禪凈雙修的蓮池大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八)
- 僧寶論30、舍身為人的常愍禪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九)
- 僧寶論31、矢志不渝的玄奘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
- 僧寶論32、萬里求戒的見月律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一)
- 僧寶論33、誓死為道的虛云老和尚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二)
- 僧寶論34、老實念佛的具行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三)
- 僧寶論35、為護法故不怕炮彈的弘一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四)
- 僧寶論36、一味本色的守培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