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 五 實踐佛法的六大法門
實踐佛法的六大法門
佛法,有人把它比喻為黑夜的明 燈,有人把它比喻為苦海的慈航,這都可以說是適當?shù)谋扔?不過我覺得似乎比較抽象一點,不如把它比喻為一部大醫(yī)書,不是更具體、更現(xiàn)實而更恰當嗎?因為佛法包括經、律、論三藏,事實上就是一部醫(yī)治人生心病的大醫(yī)書,凡人生各種心理病癥的病理與醫(yī)方,無不清清楚楚地載明在里面。
人生心理上到底有什么病呢?煩惱病。煩惱潛伏在我們的內心,支配著我們的情感;有了它,人生的一切痛苦都來了。要醫(yī)治這內心的煩惱病,不但中醫(yī)的丸、散、丹、膏不能奏效,就是西醫(yī)用注射或施手術,也是無濟於事的;對治煩惱病的對癥靈方妙藥,惟有佛法。
人生的煩惱病,到底總共有幾多種:佛經里面告訴我們:人生的煩惱,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好在這么多種的煩惱,都有它的對治良方;這對治的良方,就是釋迦牟尼佛陀所開示的八萬四千種法門。佛陀是一位大醫(yī)王,他能遍醫(yī)一切心病,指示各種對治心病的靈方妙藥:所以佛經里面說:“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這就是說,佛陀所開示八萬四千種的法門,是要對治人生八萬四千種的煩惱心病。
人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里面,有六種是比較重要的;同樣的,佛法是八萬四千種法門里面,也有六種是比較重要的,剛子是對治那六種比較重要的煩惱病。用佛教的術語說:那六種重要的煩惱病,叫做“六蔽”,包括慳貪、毀犯、?恚、懈怠、散亂和愚癡。而六種重要的法門,稱為“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F(xiàn)在就把人生心理上的“六蔽”,和它對治法門“六度”,逐一配合指出,并加以說明:
一、布施度慳貪——人生第一種的心病是慳貪,本來衣可御寒,食可果腹,住可蔽風雨,也就夠了,但是一般人往往為了貪欲的驅使,還要求錦繡綾羅,山珍海味與高樓大廈;生活所需的物資財產已經多了,還要拼命去追求那更多與更好的;但是多上還有更多的,好上還有更好的,於是貪欲沒有止境,追求也就沒有止境了。正在竭力追求的人,都沒有想到:“大廈千間,夜眠幾尺?家財萬貫,日食幾何?”為了貪求眼前的一些暫時福樂,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都不斷地發(fā)生斗爭擾亂;甚至父母兄弟之間,也會為了利害的沖突,而互相斗爭,互相陷害。所以佛陀曾說:“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貪心之所以會生起,乃是因為不明白人生社會緣起互助的道理,是以一切都為自己著想,不肯利益別人;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可愛的東西,都占為己有,那管別人的幸福與安樂,因此,就被慳貪的病魔纏繞了。如果他能正確地解悟到人生社會,原是緣起互助的,他便能逐漸去除自私的心,自私錮蔽消除了,就可了達人我一體,他人的痛苦,即等於自己的缺陷,因之,便能激發(fā)起同情心,幫助他人;這種幫助他人的行為,佛教把它稱為布施。
常行布施,看見人家物資上或精神上有困難,需要幫助,就盡能力所及,給予適當?shù)膸椭?久而久之,慳貪的病便可消除!這叫做布施度慳貪。
二、持戒度毀犯——人生第二種的心病是毀犯,許多人對於人生應行的善事,如護生、布施、守禮、誠信等等,認為毋須如此,任意毀壞不做;而對許多人生應戒的惡爭,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卻隨意去犯;所以,佛陀教人要持戒。不過有些聽了持戒就害怕,以為持了戒,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偷盜,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語,不可以飲酒,實在太束縛了。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我們知道,戒的目的,是在防非止惡,它不但不是束縛,而且含有絕對自由的作用;這話怎么說呢?要知道,所謂自由,它的意思不是放蕩,而是以不妨礙人家不侵犯人家為原則;持戒的人,以戒軌范身心,不去侵犯他人,因之可使大家都能過著自由的生活。反過來說,不持戒的人則反是,他殺生,侵犯了人家生命的自由;他偷盜,侵犯了人家財物的安全;他邪淫,妨害了他人家庭的和諧;他妄語,妨害了他人來往的信用;他飲酒,妨害了自己的身體的健康;酒醉了,胡作非為,又可能妨害人家生活的自由。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所以佛教徒不論在家與出家,都視受戒為人生的一件大事!我們只要看寺里每次傳戒,在家和出家的佛教徒前來受戒的,多到數(shù)百余人,就可知道大家對於戒的重視。雖然,受戒須要學戒,才能切實了知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不可去做;什么是應該做的,不可不做。而受戒與學戒的目的,都在持戒。
要療治人生心理上毀犯的病,惟一的良方是立志持戒;到了戒行精嚴時,毀犯的心病自然消除!這叫做持戒度毀犯。
三、忍辱度?恚——人生第三種的心病是?恚,一般人因為內心有著?恚,所以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一個人?恚的心生起時,只望人家的痛苦加深,只望人家越不幸越好;什么刻毒的言詞,都說得出口;什么狠惡的手段,都搬演出來;可是這樣一來,再要好的朋友,往往因此絕交;甚至再恩愛的夫妻,也會因此反目。等到事后懊悔,已經遲了。
佛經里面,記載一則有趣的故事,從前在印度阿練若池的邊岸草叢里,有兩只雁鳥,他倆和池里的一只烏龜做好朋友,有一次,因為久旱不雨,池水涸乾,龜在池里,受烈日蒸炙之苦,兩只雁鳥很同情烏龜?shù)脑庥?共商辦法,把烏龜遷移到另一有水的池塘去;商量結果,辦法是這樣;利用一根樹枝,叫烏龜用嘴緊銜中間,而兩雁則分銜兩端,然后飛到有水的池塘去。在未起飛前,雁囑烏龜:“在飛走時,你千萬不可開口講話,切記切記!”烏龜當然聽從:可是銜飛到一個村落的上空時,忽然被一群小孩子看見了,個個都很驚訝地高聲呼叫:“烏龜給雁銜走了!烏龜給雁銜走了!”烏龜聽到了下面小孩子們這樣的呼叫,認為有傷自尊,心中?怒起來,于是開口厲聲罵道:“你們知道什么?這跟你們有什么關系?”正當說時,烏龜嘴巴一松,突然從高空跌了下來,摔在一塊堅硬的巖石上,身體粉碎,一命嗚呼了?蓱z愚昧無知的烏龜,因為一時?恚心起,斷送了寶貴的生命。這故事可以給我們好發(fā)脾氣的人,做一個借鏡。
對治?恚的不二法門,就是忍辱。但是佛教所說的忍辱,是一種強毅的忍力,不但可以成就世間的大事業(yè),就是出世間的一切善法,也無不靠它完成。所以釋迦牟尼佛陀曾經教誡弟子們說:“世間最有力者,為能行忍辱之人。”因此,忍辱絕不是屈服于惡勢力之下的一般懦夫行為,更不是含恨于心而不敢怒形于色的無力反抗,因為這些都是“阿Q的精神”,而不是佛教的忍辱。佛教的忍辱,是通過了緣起的真理,而以慈悲心為基礎的,是不懷怨恨,不存報復,甚至是以德報怨的。常行忍辱,?恚便可漸漸消除,這叫做忍辱度?恚。
四、精進度懈怠——人生第四種的心病是懈怠,我們無論讀書也好,做事也好,乃至修行也好,常有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不做還有明年,少年不修還有老年的懈怠心理在作祟;因之對于革除惡習與興辦善事,都不肯盡力去做。如果他明白了佛教因果的道理,便會知道一切事業(yè)的成功,絕對不是僥幸而致的;若不努力,決無成功的希望。有了這種思想,那精進的心自然就會生起了。
“精”是純一無雜,“進”是勇往直前;所以“精進”與“勤”有分別:勤求學、勤做工、勤行善、勤修行,這些事既“精”且“進”,就是“精進”;假如是勤賭錢、勤揮霍、勤作惡、勤害人,這些事顯然是雖“進”而非“精”,當然不是“精進”了。佛法教人精進,包括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長,未生的惡念令不生,已生的惡念令速斷。懈怠是一種不善的心理,所以精進一生起,懈怠便斷了,這叫做精進度避怠。
五、禪定度散亂——人生第五種的心病是散亂,散亂的心,是流蕩不定的,忽焉過去,忽焉未來,所謂“心猿意馬”,就是指此。這種散亂心,念念生滅,妄想流注,阻礙了學問與事業(yè)的進步。但是,散亂多因心緣境而起;心比如水,境好像風,水因風吹而起波,心因緣境而散亂。風若止則波平靜,境若滅則散亂停;滅境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禪定。
禪定是一種精神集中與安定的修養(yǎng)方法,它可以克制人生不適當?shù)?a href="/remen/ganq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感情與貪欲、散亂等煩惱。當深入禪定時,情感不足惑其中,萬物不能撓其外,整個精神界,達到和平與統(tǒng)一。再從廣義說,參禪參到一念不生是禪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或誦經誦到六根清凈,也都是禪定。禪定是對治散亂的,這叫做禪定度散亂。
六、智慧度愚癡——人生第六種的心病是愚癡,愚癡不是完全沒有知識,不過他的知識有毛病,所以寫成“癡”字,表示知識有了毛病。
知識有什么毛病?有些人把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假合的身體認為是實有,而把因果報應的道理否定為沒有的,這是以幻當實,認有作無的顛倒知識。有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后,一定還是做人;有些人則認為人死如燈滅,什么都沒有了;這是執(zhí)常執(zhí)斷的偏差知識。類此不正確的認識,不勝枚舉,持有這些愚癡見解的人,對于人生是很危險的!
為什么人生會有愚癡?因為沒有智慧。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求智慧。
智慧有三種,學佛的人,必須從下列三個步驟去進修,才能完成三種智慧:
一、聞所成智慧——我們學佛,一定要聽聞佛法,或自己研讀經論,然后才有所得;這所得的智慧,就叫“聞所成慧”。
二、思所成慧——把聽來的道理,或閱讀到的經中的理論,用心去思考;這思考所得的智慧,就叫“思所成慧”。
三、修所成慧——聽聞佛法與思考佛法之后,你認為那一種的法門(如參禪或念佛等)適合你的根性,便依那一種法門認真地去修習;從修習所得的智慧,就叫“修所成慧”。
這聞、思、修,是修習佛法的基本法則,必須依此次第去實踐,才能獲得智慧。智慧象徵光明,愚癡好比黑暗,光暗是不能并立的,光明一到,黑暗便消;智慧之光日漸增加,終于把愚癡的黑暗照破了!這叫做智慧度愚癡。
佛是一位大醫(yī)王,佛法是一部大醫(yī)書,它闡示這六大法門——六度,確是醫(yī)治人生六種心病的對癥良方。但是醫(yī)生只能為我們開藥方,不能替我們吃藥,我們必須自己去吃藥,病才會好;佛法雖能醫(yī)治我們人生的心病,但也只能指示我們如何去做,我們應該照著去做,才能離苦得樂!這就是說,我們聽聞了這些佛法的道理,不僅是要相信,同時還要努力去實踐,方能獲得實益。
- 上一篇:佛陀的教育 四 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 下一篇:佛陀的教育 六 如何放下萬緣專心念佛
- 學佛的好處,把缺陷人生改造為美滿人生
- 學佛的好處 凈化莊嚴你的人生
- 佛陀的教育 一 學佛的好處
- 佛陀的教育 二 怎樣求到平安
- 佛陀的教育 三 略談四攝法
- 佛陀的教育 四 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 佛陀的教育 六 如何放下萬緣專心念佛
- 佛陀的教育 七 念佛要三業(yè)清凈
- 佛陀的教育 八 念佛要生死心切
- 佛陀的教育 九 學佛的三步驟
- 佛陀的教育 十 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點
- 佛陀的教育 十一 蘇東坡與佛印
- 佛陀的教育 十二 佛陀的教育
- 佛陀的教育 十三 米商的奇夢
- 佛陀的教育 十四 漫談疾病與醫(yī)藥
- 佛陀的教育 十五 修福與修慧
- 佛陀的教育 十六 佛教本來就是人生的
- 佛陀的教育 十七 什么是真正信佛
- 學佛的好處把缺陷人生改造為美滿人生
- 怎樣求得平安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