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 四 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說到佛理,很多人都認為佛理是很深奧的,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會的;不錯,佛理是釋迦牟尼佛陀所覺悟到而宣說出來的宇宙人生哲理,佛所覺悟的境界,用一般人的知識去衡量它,的確是會感到高超玄妙,深奧難知的;如果套用一句哲學上的術語說,是屬于“形而上”的;但是我們知道,這“形而上”的哲理,并不是離開“形而下”的事實而存在的;釋迦牟尼佛是真理的發(fā)現(xiàn)者,同時也是道德的實踐者;所以佛法雖然是高超玄妙,但離不開一切人事關系,一個學佛的人,必須從人事中的倫理道德去實踐,所謂“學佛先從做人起”。這樣,才能與高超的真理相印證,而顯出理論與實踐的一致。
中國唐明時,有個大詩人,叫做白居易,他是一位真誠的佛教徒,當他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有一次,到秦望山去和鳥窠禪師討論佛法;他問鳥窠禪師道:“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鳥窠禪師不假思索地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位大詩人很感失望,他以為禪師對這問題,一 定會發(fā)揮精辟的長篇大論,那里知道所得到的答復,只是寥寥兩句平凡的話而已,因此,他頗感不滿地道:“這兩句話,三歲的小孩子也懂得呀!”禪師卻很鄭重地告訴他:“盡管三歲的小孩也懂得,可是八十歲的老翁,卻不一定就做得!要知道,真理并不離開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nèi)粘5?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不要輕視這兩句平凡的話,能夠好好地在一切日常生活中,把它實行起來,才是真正懂得佛法的!”到這時,白居易才從內(nèi)心深處佩服禪師的高見。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知道,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是極注重于道德行為的實踐,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隨時隨地努力去做好事,盡量避免一切過失,才能培養(yǎng)成完善的人格。
那么到底要避免些什么過失?而又怎樣努力去做好事呢?
從佛教的觀點說,一個人起碼要實行五種道德:
一、不殺生而仁愛。
二、不偷盜而重義。
三、不邪淫而有禮。
四、不妄語而誠信。
五、不飲酒而正智。
這五種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行為。
諸位聽到這兒,心里必然會打個問號:“為什么我們一定要這樣做?”那么請大家平心靜氣,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殺生而仁愛呢?諸位!一般人最舍不得丟掉的東西是什么?是吃的、穿的、住的嗎?是金錢、珠寶嗎?都不是。這些東西雖然可貴,但有時還可以毫不顧惜地拋棄了;惟有自己的生命,怎樣也舍不得丟掉!甚至割去了一只手,或鋸去了一只腳,犧牲了身體的一部份,還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說,一般人最舍不得丟掉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愛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就應該愛惜別人寶貴的生命,我們不愿別人傷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的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佛教教人“不殺生”。
假使有一個地方,隨便殺人是沒有罪過的,那么,住在那個地方的人,隨時隨地都有被殺的危險,生命一點保障也沒有,大家都會墮在驚惶恐怖的深坑里,過著憂慮痛苦的日子了。所以社會秩序的維持,人類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夠共同遵守“不殺生”;因此,“不殺生”不但是佛教第一的戒條,同時也成為國家重要的法律了。
進一步說,不但人類,就是其他一切動物,也和人類一樣的有生命,一樣的害怕死亡,一樣的知道愛護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對于一切動物,也應該要愛護,不要故意去傷害它們。
我們能夠愛護人類,愛護動物,不作故意的殘殺與傷害,就可以養(yǎng)成一種慈悲仁愛的心靈,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偷盜而重義呢?我們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認為最寶貴最舍不得丟掉的東西,但是要維持這人人都認為寶貴的生命的存在,卻又不是簡單的;肚子餓了要吃飯,天氣冷了要穿衣,遮蔽風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種東西;必須有這種種物資上的資給營養(yǎng),生命才能夠繼續(xù)維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們寶貴的生命,稱為“內(nèi)命”;而把這些生活 所需的物資財產(chǎn)叫做“外命”;因為從我們生活需要上說;這些物資財產(chǎn),也就形成每個生命外在的一部份了;如果沒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會發(fā)生問題了。所以這些物資財產(chǎn),如果給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搶劫、侵占、剝削了去,那么直接間接的,就會威脅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 教教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內(nèi)命”——“不殺生”以后,接著又教人不可侵奪人家的“外命”——“不偷盜”。
一般來說,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各有主權的;主權的轉(zhuǎn)移,必須經(jīng)過合法的手續(xù),付予相當?shù)拇鷥r;這種主權的保障,就是為要保護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資。假使一件東西,主權不屬于我,而我為了貪心的驅(qū)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竊、騙取,或者強奪,不付代價,不費勞力地把它變?yōu)榧河?那是多么可恥的行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那么財物的主權,便沒有了保障,你侵我奪,社會就要紊亂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主權,嚴守“不偷盜”的戒律。
我們能夠嚴守“不偷盜”的戒律,而戒絕一切欺騙等的不良習慣,就可以養(yǎng)成光明磊落,崇尚正義的胸襟。
第三,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邪淫而有禮呢?我們知道,人群社會之所以有男女婚配的設施,從個人說,原是為要養(yǎng)成貞節(jié)的人品,從社會說,亦為人類生生不絕的繁衍。所以男女的結合,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與社會的禮節(jié)。如果沒有通過法律與而亂行非禮,則有乖于國家的法律,亦破壞了社會的禮節(jié)。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許在家的佛教徒,有正當?shù)姆驄D配偶;但是對于非合法的茍且淫行,是不許可的;因為這種邪淫,會喪失個人的品格,破壞家庭的和諧,傷害社會的風化。
第四,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妄語而誠信呢?我們知道,社會國家是由許多“個人”集合而成的;同在一個社會的許多“個人”,彼此要傳達情感,交換意見,完全是靠著語言;可以說,人類的社會關系,完全是由語言構成的。假如我們的語言不正確、不誠實、就不能負起傳達情感與交換意見的任務了;這好像兩岸之間,拆斷了橋梁,人與人間的聯(lián)絡被破壞了,就會造成社會的紊亂。所以佛教教人“不妄語”,要說誠實、正確而有意義的話。
進一步說,文字是語言的記錄,它的傳達情感,溝通意見的功用,和語言完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們在語言上不可撒謊,在文字上也同樣的不應該虛妄。
第五,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飲酒而正智呢?要知道,酒的本身,并沒有罪惡,可是我們喝了酒之后,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因為酒一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性亂起來,既大膽,又行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什么天大的罪惡都干得出來,所以佛教教人“不飲酒”。
上面所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的五種道德行為,在佛教稱為“五戒”,是釋迦牟尼佛陀教導每個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為。目前的社會,人心澆漓,我們每天打開報紙,都有人間悲劇演出的報導,那些罪惡的類別,又都不出殺、盜、淫、妄、酒的范圍。因此,人類的安全,雖有法律的保障,但法律只能制裁于事后,卻不能防患于未然;要殺人的、要偷盜的、要奸淫的、要欺騙的,仍然我行我素。而生活于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誰也沒有把握 絕對不受殺、盜、淫、妄等災禍的威脅。所以我們每個佛教徒,不但自己應該要實行五戒,同時還要多多鼓勵人家實行五戒;因為多一個人實行五戒,人數(shù)社會便會減少一分災禍的威脅;假 使人人都能實行五戒,那么我們這個世界,便是人間凈土了。
從前有個小偷,到山上的一間寺廟里去,想偷一位老和尚的東西,老和尚正在打坐,看見小偷從黑暗中摸進來,到了房間,把衣服零物包做一包,準備拿走,老和尚這時才出聲:“慢點走!”那小偷聽到老和尚在他的身邊說話,嚇得魂不附體,趕快跪下求饒;老和尚說:“你不要駭怕,我看你的肚子一定餓了,后面廚房里面還有飯,你去吃飽了來,我有話和你說!毙⊥德犝f, 鼓出望外,吃飽飯后,老和尚對他說:“你年紀這樣輕,為什么要做小偷?要是給人家抓去,一定被打,送官究辦,那時你自己的名譽既不好,又連累到你的父母祖宗也都損壞名譽,就是將來你的兒女、也因為你做賊的關系,沒面見人;你試想想、一人做壞事,使得三代受辱;今晚你碰到我還好,要是遇到別人,那就不堪設想了……我這里有幾十塊錢,你拿去做小生意過活,免得再做這危險的壞事!毙⊥当焕虾蜕姓f得痛哭流涕,他跪下去說:“老師父!你老人家不打我,不罵我,還給我飯吃,我已感恩不盡了!但你給我錢,我可不敢接受!崩虾蜕杏X得很奇怪,問他:“你的目的是來偷錢,為什么給你錢,你反而不要?”小偷說:“我以前曾經(jīng)有朋友同情我,給我錢做小生意,可是我的賊黨很多,錢一到手,沒幾天就花光了,仍舊去做賊,失手了,給警察抓去,坐了幾個月監(jiān)牢,釋放出來,再有人給我錢,沒有幾天又是完了,再做小偷;這樣一連坐了幾回監(jiān)牢;所以老師父給我錢,我不敢接受;老實說,我是不能學好的,恐怕辜負了你老人家的一片好心呀!”老和尚對他說:“這不是你不能學好,而是你沒有要學好的決心!如果你能下定決心要學好的話,我有個辦法,可以使你學好!毙⊥德犃撕歡喜,問老和尚:“有什么辦法?”老和尚說:“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對佛發(fā)愿,誓做好人!”小偷一一聽從,就在佛前受了三皈五戒。小偷回家不久,賊黨又來找他,要他再去干那非法的勾當,小偷說:“我洗手不干了!”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已經(jīng)皈依三寶,受了五戒,五戒的第二條是不偷戒,所以我不能陪你們?nèi)チ!辟\黨說:“今天晚上我們不是去偷,是要去搶,因為有一個人,從銀行里攜回很多錢,我們打算用手槍去劫奪;這是難得的機會,就跟我們再去一趟吧!”說著,一定要強他今晚一道兒去;小偷被迫無奈,乃對賊黨說:“那末,讓我去山上向師父交代一件重要的事情以后再回來跟你們?nèi)?如果師父另有事情囑咐,我就不回來,你們自己去吧!”小偷到山上,對老和尚說明此事;老和尚說:搶的罪過比偷更重,那里可以?你不可以去!”小偷聽了老和尚的話,那晚就在山上不回。一群賊黨等不到他,自己打搶去了;那知正在打搶的時候,被警察包圍,一網(wǎng)打盡。第二天早上,報紙刊出打劫被警察包圍的新聞,并把被抓一群賊黨的照片,都登出來;小偷看到報紙,流了一身冷汗;從此發(fā)誓行善,終身不做壞事了。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證明;對于人民的作惡,政府的法律,只能制裁于已然,而不能防患于未然;但是佛教的戒律,卻能使人不但不做犯法的行為,而且不敢萌起作惡的心念。中國大政治家孫中山先生說:“佛教能補法律之所不及”;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教的五戒;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五常;兩者的義理相近,是人人都應實踐的道德行為。人群社會,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殺生”和“不偷盜”,那么每個人的“內(nèi)命”和“外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邪淫”,那么每個人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諧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妄語”,那么整個 社會國家,也都能夠和平安樂了。所以,不但個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實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類世界要達到和平安樂,吼非大家一齊來實行 佛教的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推行這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 上一篇:佛陀的教育 三 略談四攝法
- 下一篇:學佛的好處把缺陷人生改造為美滿人生
- 學佛的好處,把缺陷人生改造為美滿人生
- 學佛的好處 凈化莊嚴你的人生
- 佛陀的教育 一 學佛的好處
- 佛陀的教育 二 怎樣求到平安
- 佛陀的教育 三 略談四攝法
- 佛陀的教育 五 實踐佛法的六大法門
- 佛陀的教育 六 如何放下萬緣專心念佛
- 佛陀的教育 七 念佛要三業(yè)清凈
- 佛陀的教育 八 念佛要生死心切
- 佛陀的教育 九 學佛的三步驟
- 佛陀的教育 十 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點
- 佛陀的教育 十一 蘇東坡與佛印
- 佛陀的教育 十二 佛陀的教育
- 佛陀的教育 十三 米商的奇夢
- 佛陀的教育 十四 漫談疾病與醫(yī)藥
- 佛陀的教育 十五 修福與修慧
- 佛陀的教育 十六 佛教本來就是人生的
- 佛陀的教育 十七 什么是真正信佛
- 學佛的好處把缺陷人生改造為美滿人生
- 怎樣求得平安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