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是極注重于道德

  行為的實踐。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隨時隨地努力去做好事,

  盡量避免一切過失,才能培養(yǎng)成完善的人格。

  那么到底要避免些什么過失?而又怎樣努力去做好事呢?

  從佛教的觀點說,一個人起碼要實行五種道德: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

  偷盜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正智。

  這五種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行為。

  諸位聽到這兒,心里必然會打個問號:“為什么我們一定要這樣做?”那么

  請大家平心靜氣,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殺生而仁愛呢?諸位!一般人最舍不得丟掉的東

  西是什么?是吃的、穿的、住的嗎?是金錢、珠寶嗎?都不是。這些東西雖然可

  貴,但有時還可以毫有顧惜地拋棄了,惟自己的生命,怎樣也舍不得丟掉!甚至

  割去了一只手,或鋸去了一只腳,犧牲了身體一部份,還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

  以說,一般人最舍不得丟掉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愛惜自己寶貴

  的生命,也就應該愛惜別人寶貴的生命;我們不愿別人傷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

  應該去傷害別人的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佛教人“不殺生”。

  假使有一個地方,隨便殺人是沒有罪過的,那么,住在那個地方的人,隨時

  隨地都有被殺的危險,生命一點保障也沒有,大家都會墮在驚惶恐怖的深坑里,

  過著憂慮痛苦的日子了。所以,社會秩序的維持,人類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

  夠共同遵守“不殺生”;因此,“不殺生”不但是佛教第一的戒條,同時也成為

  國家重要的法律了。

  進一步說,不但人類,就是其他一切動物,也和人類一樣的有生命,一樣的

  害怕死亡,一樣的知道愛護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對于一切動物,也應該愛護,

  不要故意去傷害它們。

  我們能夠愛護人類,愛護動物,不作故意的殘殺與傷害,就可以養(yǎng)成一種慈

  悲仁愛的心靈,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偷盜而重義呢?我們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認為

  最寶貴最舍不得丟掉的東西,但是要維持這人人都認為寶貴的生命和存在,卻又

  不是簡單的。肚子餓了要吃飯,天氣冷了要穿衣,遮蔽風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

  要各種東西,必須有這種種物質上的資給營養(yǎng),生命才能夠繼續(xù)維持下去。所以,

  佛教把我們寶貴的生命,稱為“內命”;而把這些生命所需的物質財產叫做“外

  命”。因為從我們生活需要上說,這些物質財產,也就形成每個生命外在的一部

  份了;如果沒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會發(fā)生問題了。所以這些物財產,如果給

  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搶劫、侵占、剝削了去,那么直接間接地,就會威脅到生命

  的存在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內命”——“不殺生”以后,接著又

  教人不可侵奪人家的“外命”——“不偷盜”。

  一般來說,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各有主權的,主權的轉移,必須經過合法的

  手續(xù),付予相當?shù)拇鷥r,這種主權的保障,就是為要保護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資。

  假使一件東西,主權不屬于我,而我為了貪心的驅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竊、

  騙取、或者強奪,不付代價,不費勞力地把它變?yōu)榧河?那是多么可恥和行為啊!

  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那么財物的主權,便沒有了保障,你侵我奪,社會就要

  紊亂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主權,嚴守“不偷盜”的戒律。

  我們能夠嚴守“不偷盜”的戒律,而戒絕一切欺騙等的不良習慣,就可以養(yǎng)

  成光明磊落,崇尚正義的胸襟。

  第三,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邪淫而有禮呢?我們知道,人群社會之所以有男

  女婚姻的設施,從個人說,原是為要養(yǎng)成貞節(jié)的人品;從社會說,亦為人類生生

  不絕地繁衍。所以男女的結合,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與社會的禮節(jié)。如果沒有

  通過法律與禮節(jié)而亂行非禮,則有乖于國家的法律,亦破壞了社會的禮節(jié)。所以

  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許在家的佛教徒,有正當?shù)姆驄D配偶,但是對于非合法的茍

  且淫行,是不許可的,因為此種邪淫,會喪失個人的品格,破壞家庭的和諧,傷

  害社會的風化。

  第四,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妄語而誠信呢?我們知道,社會國家是由許多

  “個人”集合而成的;同在一個社會的許多“個人”,彼此要傳達情感,交換意

  見,完全是靠著語言;可以說人類的社會關系,完全是由語言構成的。假如我們

  的語言不正確,不誠實,就不能負起傳達情感與交換意見的任務了,這好像兩岸

  之間,折斷了橋梁,人與人間的聯(lián)絡被破壞了,就會造成社會的紊亂。所以佛教

  教人“不妄語”,要說誠實、正確而有意義的話。

  進一步說,文學是語言的記錄,它的傳達情感,溝通意見的功用,和語言完

  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們在語言上不可撒謊、在文字上也同樣的不應該

  虛妄。

  第五,為什么我們要實行不飲酒而正智呢?要知道,酒的本身、并沒有罪惡,

  可是我們喝了酒之后,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因為酒一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

  性亂起來,既大膽,又沖動,神經系統(tǒng)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什么天大的罪惡都干

  得出來,所以佛教教人“不飲酒”。

  上面所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的五種道德行為,在佛

  教稱為“五戒”,是釋迦牟尼佛陀教導每個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為。人群社會,

  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殺生”和“不偷盜”,那么每個人的“內命”和“外命”,

  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邪淫”,那么每個人的家庭,都能得到

  和諧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妄語”,那么整個社會國家,也都能夠和平安樂

  了。所以,不但個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實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類世界要達

  到和平安樂,也非大家一齊來實行佛教的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推行

  這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