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四卷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

  第六頁講到「修悅意之心」,修習慈悲之心。這個「慈悲心」我們講到「增上意樂」。「增上意樂」的意思就是要把我們對有情眾生的慈跟悲的心情,轉(zhuǎn)成自己內(nèi)心的一個責任感跟使命感,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我應(yīng)決定如是作」,這件事情是我應(yīng)該要做的,舍我其誰。在《海慧問經(jīng)》 上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有一個獨生子,這個獨生子還是個小孩子,喜歡到處跑,有一天不小心墜落到一個臭穢的糞坑。旁邊的路人看到以后,不斷的對這個小孩子釋放他的慈悲心,「我真希望你離開糞坑」,但是卻沒有人采取行動,因為糞坑實在太臭穢了;這個時候有人就趕快報告大富長者,大富長者知道以后二話不說,馬上跳到糞坑把兒子救出來。佛陀在經(jīng)典上的這個是譬喻說:旁邊的路人就像外道的四禪天人、或者是阿羅漢的圣人,他們在禪定三昧當中也不斷的對流轉(zhuǎn)眾生釋放他的善意,希望他們離苦得樂,但是他們都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只有這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他們能夠從空出假,來到我們眾生這種雜染的世界陪著我們流轉(zhuǎn),在這個地方建立佛法、廣度眾生。為什么?就是他們有增上意樂,他們認為「度化眾生是我不共的使命」,不是別人該做,是我該做的。這個地方「增上意樂」是簡別外道跟二乘的慈悲心。就是說「我應(yīng)決定如是作」,這件事情舍我其誰,你要建立這樣的使命感!冈杆倏澳芮蠹映帧,希望有這樣堪能的增上意樂,這個地方祈求三寶跟上師的加持。就是我們在修菩提心之前先修利他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做前方便,我們就可以「正」式「修菩提心」了,就是「修」求「菩提之心」,我們開始要去追求無上菩提。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

  戊二、正修菩提心

  ┌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

  ○修菩提心之心┤

  └以此為利有情事,愿速成佛求加持。

  「任運」就是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障礙,就能夠「成辦自利」跟「利他」的功德,我們能夠讓自己解脫,我們也有無量無邊的方便力讓眾生解脫。具足這種能力的,在十法界當中,「世尊而外更有誰」,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佛陀的內(nèi)心有無上菩提的力量。所以「以此為利有情事,愿速成佛求加持」,「以此」這個「此」就是無上菩提,因為佛陀內(nèi)心當中有無上菩提的功德力,所以他能夠廣泛的成就「利」益「有情」,所以我們也應(yīng)該要「愿速成佛求加持」。

  我們在過去的修行當中,我們的心情可能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如果我們今天只為了自己的解脫,我們不一定要廣修方便,我們只要證得空性就可以,所以對于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這二件事情就不生好樂;但是,當我們?nèi)鐚嵉闹馈钙鋵嵄娚覀冇猩钪氐亩骰?而度化他們是我們不共的責任時」,我們開始內(nèi)心當中有一個目標──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在菩薩的精進當中,其實眾生是我們的一個增上緣。就是說菩薩因地的時候,他為什么要速求無上菩提?就是因為他思惟:「假設(shè)菩薩懈怠,他晚一天成佛,就會有更多的眾生在流轉(zhuǎn)當中受到更多的痛苦」,所以說一個菩薩他別無選擇,就是說你要成辦所有利益有情的事情,除了無上菩提,你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你的成佛是「為利有情愿成佛」,因為你認為度化眾生是你一個不共的使命。一個人有使命感以后,他修行就有動力,就有個目標在資持著他。所以當我們有了慈悲心以后,我們心中有了目標要使令眾生離苦得樂以后,我們就會很真誠的去追求無上菩提,因為只有無上菩提才能夠救拔一切的有情,使令他們離苦得樂。

  七重因果的修法,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從前面的「平等舍心」到「悅意心」、到「慈悲心」、到「修菩提心」,這七重因果事實上既然講七重,就是有因有果了,「平等舍心」是一個前方便,七重因果應(yīng)該從知母開始算起來:就是知母是因,念恩是果;念恩是因,報恩是果;乃至于增上意樂是因,菩提心是果。前前是因,后后是果,這個次第是不可以混濫的、不可以混濫的,要有一定的次第修上來。

  我們修出離心跟修菩提心的心境不一樣:我們修出離心的時候,你所思惟的所緣境,你只考慮你自己的五蘊,你的生命無常的、你在流轉(zhuǎn)當中是痛苦的,你考慮的是一個個體的生命;但是菩提心的所緣境是廣泛的無量有情,所以那個心境就不一樣,不一樣。在《維摩詰經(jīng)》上說圣人的心有二種:小乘圣人阿羅漢的心,就像虛空,在虛空當中空空蕩蕩,煩惱也不可得,但是功德也不可得,什么都不可得,他就是一個清凈涅槃的寂靜樂;菩薩的心,他除了虛空以外還有大地,大地能夠生長種種的草木,能夠荷護無量有情,大地就是贊嘆菩薩的愿力。就是說「三乘共坐解脫床」,三乘的圣人同樣證得空性,但是菩薩不共的地方就是,他在空性當中有他的菩提愿力,他有一種成就佛道、有一種廣度眾生的愿力,這個就是不共的地方。

  這個地方我們再說明一下。有一個觀念,我們修止觀的時候跟我們修習善業(yè)不同。比如說今天有人做慈善事業(yè),你去護持很多的錢,這個叫做善業(yè)。善業(yè)給你生命的意義,就是在你的流轉(zhuǎn)當中,你會出現(xiàn)一些安樂的果報,就像你做一場美夢,做完以后你的心態(tài)完全沒有改變,還是恢復(fù)你原來的面貌。換句話說,對你生命的增上其實意義不大。你在流轉(zhuǎn)當中,很多人也會因為一時的因緣而起一個惻隱之心。但是修止觀的意義不同,透過你止觀的修學,一種智慧的觀照,你內(nèi)心當中產(chǎn)生一個堅定的慈悲、菩提心的功德出現(xiàn)以后,那你這個生命是從根本上的改變,你這個受益是生生世世的受益,跟你在偶然的機會里面成就一個善業(yè)那完全不一樣,那是生滅法。你在偶然機會里面出現(xiàn)一個善業(yè),對生命的改造不大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翻成中文叫覺,其實佛陀有很多功德、神通、三昧、總總的身相莊嚴,但是所有的功德根本上就是內(nèi)心的覺悟。所以我們內(nèi)心當中,假設(shè)不能透過止觀而去覺悟、而去突破,你只是廣泛的修習善業(yè),那只是造下一個暫時的安樂而已。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你修菩提心以后,你就正式的入菩薩種性了,這個時候?qū)δ愕囊饬x就重大了。

  丁二、依寂天菩薩自他交換法修學

  「自他交換」的傳承是來自于《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我們看「自他交換法修學」,先解釋標題!缸浴故菒圩o自己的心情、愛護自己的心情,「他」是愛護眾生的心情。我們凡夫的心情,愛護自己的心是強烈,愛護眾生的心是輕微,現(xiàn)在要把它「交換」一下,交換一下,就是我們應(yīng)該要更加的愛護眾生,更加的不顧自己的安樂,把愛護自己的心轉(zhuǎn)成愛護眾生的心,這叫「自他交換」!缸运粨Q」可分三段,前二段是方便,第三段是正修。先看第一段方便: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樂此心同;

  ○自他交換修法┬┤

  │└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樂此心同!咕褪俏覀儭缸浴辜焊杆,「他」指的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自己跟眾生對「于」痛「苦」都是「不」希望,而希望「得」到「安樂」,這個「心」情是相「同」的。這一點很重要,這個地方是破除自他差異的障礙,自他有差異。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有「我愛執(zhí)」,所以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這整個世界、整個地球、月亮都是繞著我運轉(zhuǎn)。我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我們就不再關(guān)心眾生了,因為我是特別,所以我積集任何的功德都應(yīng)該歸我受用。為什么?因為我與眾不同。但是這樣的思考是顛倒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由于過去差別的業(yè)力而創(chuàng)造今生不同的相貌,有些人是男人相、有些人是女人相,男人、女人相貌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是事實,這是由業(yè)力所招感的差別;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差別的因緣法都撥開以后,我們觀察到這個果報體的內(nèi)心深處、那個明了的心識,其實每一個有情眾生乃至于一只螞蟻,他想要離開痛苦、想要得到安樂,這一點跟我們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跟眾生其實沒有什么差別,我們抬高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換句話說,「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我們應(yīng)該知道:不是我想離苦得樂而已,別人也想離苦得樂,他的心情跟我是一樣的,所以「自他等視求加持」,我們應(yīng)該要平等的觀察自己跟眾生,就是遮止我們完全關(guān)心自己而不關(guān)心別人,因為大家都一樣:我們想離苦得樂,其實眾生也想離苦得樂。先建立這樣的一種觀念。再看第二段: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這一點是破除自重,自己是尊重的、是貴重的,自重他輕的障礙。我們會想「雖然我也想離苦得樂、你也想離苦得樂,但是我比較重要」,這個觀念剛好錯誤,就是自己是重、他人是輕,這種是一種障礙。怎么說呢?「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咕褪钦f如果我們生命的心情不能改變,我們時時刻刻只是愛著自己,而這個剛好是痛苦的根源。怎么說愛著自己是痛苦的根源?我們應(yīng)該有個觀念:痛苦的產(chǎn)生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自然產(chǎn)生,是有因緣。什么因緣讓我們痛苦呢?簡單的說就是有罪業(yè),我們內(nèi)心當中有罪業(yè),有殺盜淫妄的罪業(yè)才有痛苦。為什么我們會創(chuàng)造罪業(yè),為什么佛陀不會創(chuàng)造罪業(yè)?因為我們有我愛執(zhí)、無明,我們在整個平等生命的法性當中產(chǎn)生一個自我意識,捏造一個自我意識出來,由這個自我意識的個體生命才去創(chuàng)造了欲望、才去造作罪業(yè)。所以假設(shè)我們今天不能停止這種錯誤的思考,不斷的愛著自己,正是加強你心中的無明,那你要停止造罪業(yè)是不可能的,因為有無明就會創(chuàng)造行,就會創(chuàng)造識、創(chuàng)造生老病死。所以如果我們今天一再的去放縱自己的私心,結(jié)果就是加強自己無明的煩惱,很容易就會去創(chuàng)造另一個罪業(yè),而這個剛好是痛苦的根源。反過來,今天我們能夠「愛他,則是萬善根」,如果我們今天改變這個心情,我們開始去關(guān)懷眾生,這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菩薩的功德都是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礎(chǔ)之下。這就是我們今天選擇「愛自」己是痛「苦」的「因」,我們選擇「愛他」人「是萬善」的「根」本,所以說「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就是眾「生」的痛苦跟「佛」功德的「差別」,這種苦樂的差別就是「從」愛自跟愛他,從這個地方作出差別,所以我們應(yīng)該「自他交換求加持」。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放縱自己的私心,我們只追求自己的快樂,到了現(xiàn)在這種境界,我們什么也沒得到,在無量的生命當中,到現(xiàn)在除了內(nèi)心當中累積了很多的煩惱跟罪業(yè),還有負荷這個老病死的軀殼以外,我們什么也沒得到,我們的結(jié)果就是這樣,當然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經(jīng)常講「生命就是一個抉擇」,是我們自己要這樣子;但是我們反觀佛陀,今天對眾生釋放善意,結(jié)果祂成就萬德莊嚴:世界上的因緣就是這么回事。所以今天我們不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我們想要成佛是不可能,因為我們心態(tài)的思考本身就有錯誤,就是這個地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就是破除我們自重他輕的障礙。再看第三段正修: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余;

  └┤

  └如風去來行取舍,由此發(fā)心求加持。

  這一段正式修自他交換。前面二段的前方便破除二種障礙以后,我們開始以這個「善因」跟這個「樂果」,「善樂」的「因果」,「善」指的是因,善有招感性,「樂」是個果報,他有受用。我們把這個「善因」跟「樂」的「果」報作一個交換,就是交換給眾生,使令眾生的「苦因苦果」因為我們善因樂果的加持,而能夠消滅、而能夠窮「盡」。以下講一個譬喻,「如風去來行取舍」,就是像風,風有時是單方向的、有時候吹過來吹過去;表示說我們今天跟眾生也是一樣,有一個互動。什么互動呢?我們「舍」掉自己的安樂讓眾生來受用,我自己的安樂我不受用送給眾生,「取」眾生的苦惱讓自己來承當,那這就是「自他交換」。交換什么呢?就是把自己的快樂送給眾生,眾生的苦惱讓我們來承當。這個地方在修的時候,如果我們對諸法實相的觀察還沒有產(chǎn)生勝解,會產(chǎn)生一個疑惑跟障礙:就是說我取眾生的罪業(yè)讓我承當,每一個眾生的罪業(yè)真的跑到我身上來?有些人就會起這樣的一個疑惑。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就是「萬法唯識」,其實這個罪業(yè)它不是跑來跑去的,它是你的心所變現(xiàn)的。這個罪業(yè)如果跑來跑去,佛陀早就把我們罪業(yè)消滅掉。你看佛陀是萬德莊嚴、無所不能,世間上還不只是一尊佛,無量無邊的佛,拿我們一個痛苦一點都沒辦法!你看看這是怎么回事?如果痛苦是可以拿掉的話,佛陀不是很方便嗎?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人在做夢,你做夢的時候,你這個顛倒的夢心現(xiàn)出很多恐怖的境界,你那個夢境誰來幫你消失掉呢?除了你自己,「既從心起,還從心滅」,除非你自己從夢境里面醒過來,這個夢境才會消失掉,因為它不真實。所以我們永遠記住一句話:所有的痛苦一定從你的內(nèi)心生起,所有的安樂也是從你自己的內(nèi)心生起,跟別人沒有任何關(guān)系,別人只是一種增上緣,外境只是增上緣。所以你不管怎么觀想,眾生的罪業(yè)不會跑到你身上,眾生的罪業(yè)是他的煩惱生起的,他自己由自己的心創(chuàng)造煩惱,也是由自己的心去承受果報,什么東西都是自作自受的。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一下,講釋迦牟尼佛因地的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過去的時候做一個居士叫張窩尼(這個尼不是女眾,這個尼是他的名稱,比丘尼的尼),這個居士的父親是經(jīng)商的,在外面跑船做生意,雖然賺了一點錢,但是(古時候跑船也沒有什么氣象報告)在一次臺風的因緣當中喪生了、死掉了。死掉以后,他的母親只有這個兒子,就下定決心不讓這個兒子去做經(jīng)商跑船的生意,就讓他在地上學一門專門的技術(shù)過活。張窩尼在做這門專業(yè)技術(shù)的時候,經(jīng)常被人家取笑,因為那個時候的風俗──你不繼承父親的職業(yè),這個是可恥的。剛開始張窩尼還能忍受,但是時間久了以后、太多的譏笑以后,他受不了,他一定要去做他該做的事情,他就跟母親說「我應(yīng)該繼承我父親的職業(yè)才對」,雖然他母親再三的勸諫,但是張窩尼說「我心意已經(jīng)決定了」,他就參加跑船的工作行列。這一天他要出去的時候,他母親跑到碼頭上,非常的傷心,抱著張窩尼不肯讓他離開。張窩尼眼看船要開了,情急之下就把他母親推開來,他母親撞到墻壁頭就流血。張窩尼上船以后,去的時候很順利,但是在回程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雨,這個船就沉沒了;但是張窩尼因為過去有善業(yè)力的(有福報力的人不同),他就抱著一個浮木飄到一個荒島上,在荒島上他累了就睡著了。睡著以后,到了晚上就醒過來,醒過來以后看到一片荒島,在遠處的地方有光明,他就往光明的地方走過去,這個時候有一個山洞,他就走進這個山洞。這個山洞里面都是一些恐怖的境界,有些人的雙手被刀砍,砍了以后春風吹又生,手生出來又被刀子砍;有些人可能是口業(yè)重,舌頭被拔出來切成細小塊,然后春風一吹舌頭又生出來,又被拔出來又被切成小塊;其中有一個人頭部有一個熱鐵輪罩在這個人頭上,他全身發(fā)痛。張窩尼問:你這個人頭部怎么有一個熱鐵輪,這么痛苦,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個人說:我過去生不孝順我的父母親,我經(jīng)常把父母親推開,撞到墻壁頭就撞破了,所以今生招感這個果報。張窩尼這么一想:誒,我離開家的時候,我母親也抱住我,我把她推開,她也撞到墻壁流血了。張窩尼這么一想以后,他的業(yè)報就現(xiàn)前,也有熱鐵輪罩在他的頭上,非常痛苦。當然,遇到痛苦,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就有差別,所以你看在菩薩的經(jīng)典上說:一個成就菩薩種性的眾生墮落到三惡道,他很快就彈出來,因為他容易起善心。張窩尼在這個熱鐵輪在頭上痛的時候,他就想:「我今天造的罪業(yè)受這個果報,無量無邊愚癡的眾生他們也造了很多罪業(yè),他們也要受這個果報」,好,既然這樣,他就釋放一個善心,他說「我希望所有眾生的業(yè)都讓我來承當」,就是這個地方說的「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余」。他起這個善心以后,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他的惡心消滅、善心生起的時候,這個罪業(yè)的法就消失掉,他這個熱鐵輪就消失掉,他死了以后就生到忉利天。

  所以《華嚴經(jīng)》上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T10,846a) 就是說我們今天渴望成就佛的功德,但是佛的功德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今天渴望吃到水果,而這個水果是由樹根而來。什么是樹根呢?「一切眾生而為樹根」,我們一定要用「大悲水」來滋潤樹根,才能夠產(chǎn)生「諸佛菩薩」的「智慧華果」。所以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龍樹菩薩的《智度論》上說:「一個菩薩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叫般若道,以后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三大阿僧祇劫叫方便道」(T25,754b),也就是說其實般若道的菩薩在修般若的時候,你今天發(fā)諸善愿「要代眾生受無量苦」,其實眾生的苦還是不能消滅,但是你自己得到利益,你因為散發(fā)這樣的善意,你因為生起這種菩提心,你自己滅罪生善,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假借眾生的因緣來生起自己的善念,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自他交換」就是要調(diào)整我們的心態(tài)。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換,雖然都是對眾生釋放善意: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偏重在事相的修行,就是我的立場跟眾生的立場沒有改變,但是我對眾生釋放善意,這個是事相的修行;自他交換是一種理觀,就是我自己的立場跟眾生的立場在空性當中交換,因為無自性,所以我跟他交換:這個地方的觀法不一樣。諸位可以看看哪一個觀法適合你,就找一個適合你的方法去修。這個地方是講到菩提心。

  乙二、正知見

  大乘萬法 ┌恒─因果絲毫不爽┐

  ○──心○┤├猶如暴流

  正見唯識 └轉(zhuǎn)─法性本來空寂┘

  就是我們不但是心中有一個希望,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我們應(yīng)該要有智慧來如實的觀察生命的真相祂在「大乘」佛法的「正」知「見」就是「萬法唯識」的道理。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智慧永遠是最重要的,沒有智慧的引導(dǎo),我們的善法不能成就波羅蜜。對生命的觀察,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所謂的宗教家、或者講哲學家,他們對生命的觀察有二類:第一類就是無因緣論,認為生命只是一個偶然,生命沒有任何理由,這個人他能夠生長在富貴家、這個人生長在貧窮家、這個人一出生的時候腳就斷了一只,這個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就像是一陣風吹過來樹葉掉下來,如此而已。就是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理由,換句話說改造生命是不可能,斷惡修善也沒有任何意義。當然這個思考是非常危險的,這會創(chuàng)造一種觀念:就是生命只是個偶然,換句話說你只有今生,你有這種思考,你就很容易要及時行樂了,為了達到安樂而不擇手段。這個思考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思考叫做無因緣論。第二種思考叫邪因緣論,這個比較好一點,他認為生命是有理由的、有一定的軌則,但這個軌則就是有一個主宰者,有大梵天王、或者上帝,祂主宰著我們的吉兇禍福,所以我們透過對主宰者的禮拜、贊嘆、歸依,我們能夠讓自己離苦得樂。當然這樣的思考是認為有因緣論,但這個因緣是錯謬的,所以叫做邪因緣論。佛陀出世以后,就把這二種錯誤的思考推翻掉,就說出了正因緣論,正確的因緣,佛陀說:生命是有理由、有軌則的,這個軌則就是業(yè)力。你為什么會有這個果報?就是你過去生有業(yè)力,你自己的業(yè)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果報,說是「萬般皆是業(yè),半點不由人」。這種業(yè)感緣起的思想,如果我們今天再進一步觀察,什么是業(yè)?這個業(yè)造了以后,又是誰來保存呢?我們就會發(fā)覺:其實業(yè)是由心創(chuàng)造的,而且也保存在心中,所以心能造業(yè)、心能轉(zhuǎn)業(yè),其實關(guān)鍵點還是心,心為業(yè)主。所以我們追根究底十法界的差別,關(guān)鍵點就是「我們一念心的差別」。心的差別,我們先解釋心的相貌,「心」的相貌有二種:一個是它的作用,一個是它的體性。先看體性。體性就是一個「轉(zhuǎn)」,前后轉(zhuǎn)變,說是「法性本來空寂」,我們心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禪宗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我們一般總認為: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我們生命死了以后,就像一間房子壞了,里面的人就會找一間新的房子住,房子是改變的,但是里面的人是不改變。我們凡夫是這種心情,就是說前一生的我跟現(xiàn)在的我是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一樣,就是在整個流轉(zhuǎn)的生命當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自我。但是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怎么知道呢?比如說你前生是個男人,你的五蘊是一個男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一個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考;今生由于業(yè)力的熏習變成一個女人了,出現(xiàn)一個女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你現(xiàn)出女人的身相、女人的思考,你找不到你過去生的氣氛,你找不到,你前生的五蘊完全消失掉了,不管是色受想行識完全消失掉,覓之了不可得。再講遠一點,我們死了以后,由于今生持戒的因緣,來生做轉(zhuǎn)輪圣王,是特別的憍慢,變成轉(zhuǎn)輪圣王的身相、轉(zhuǎn)輪圣王的思想,充滿了憍慢。但是你要是福報享盡了以后,世間上的事情「強者先牽」,福報享盡,罪業(yè)就現(xiàn)前,你就變成一只螞蟻,我是一只卑賤的螞蟻,成天就是搬東西。所以說其實我們生命的變化,我們找不出一個不變的東西出來,不可能。所以「轉(zhuǎn)」就是生命的改變是剎那剎那轉(zhuǎn)變的,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一個自我意識。所以佛法講空,空不是說不存在的意思,空的意思是無自性,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剎那剎那變化的點,把它累積起來就是一期的生命。這個就是我們對內(nèi)心的觀察,就是它有轉(zhuǎn)變的體性,所以講空。

  但是雖然轉(zhuǎn)變,它有一種「恒」常相續(xù)的功能,「因果絲毫不爽」。就是說雖然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你曾經(jīng)在生命當中所累積的業(yè)力,這個地方有它的相續(xù)性,業(yè)果有它的恒常相續(xù)性。所以我們在思惟業(yè)果,我們剛開始思惟業(yè)果要先思惟什么?宗大師說:思惟業(yè)果先思惟業(yè)果決定。就是說我現(xiàn)在:我現(xiàn)在眼睛沒有毛病,可以看得到東西,這是有善業(yè),有善業(yè)的支持;我這二條腿還能夠走路,這個絕對不是偶然,這是有善業(yè)的支持;我這個人腸胃不好,這也不是偶然,這是有罪業(yè)。就是你凡是有安樂的果報出現(xiàn),就是有善業(yè)的力量在支持;你有不可樂的果報出現(xiàn),就是有罪業(yè)的力量在支持:當這個力量消失的時候,這果報就改變。所以當我們觀察空性以后,我們也應(yīng)該知道「因果」是「絲毫不爽」,雖然我們的生命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我們所留下的業(yè)力,這個是會相續(xù)的保存在內(nèi)心的深處。這個地方,我們在觀心的時候要有這個看法,所以「萬法唯識」會給我們一個觀念。我們一般人在做事情,有的偏重在結(jié)果,這個人怎么樣不管,他結(jié)果怎么樣,結(jié)果他成功了、結(jié)果他失敗了,以成敗論英雄。但是,如果諸位有志于菩薩道,你不能有這樣的思考,你以成敗來決擇、來反省自己,我保證你的菩薩道不會持久的。就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在觀心的時候,他注重他的過程、他的過程。比如我們今天去做一個善法,我們很努力的去做,但結(jié)果失敗了。其實這個失敗,對一般人來說是失敗,要以菩薩道來說,你每一點一滴,你內(nèi)心當中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內(nèi)心當中念念跟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菩提心相應(yīng),在整個生滅變異,時間過去以后,你留下來的都是一種善的功能,你增長了你的菩提心,你還是成功的。至于外在的成功失敗,那是眾生的共業(yè)。所以我們行菩薩道要有一個觀念:「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yè)力!故裁唇凶龀晒?諸位可以作一個定義嗎?就是你反省你自己:「這件事情你盡心盡力了,就算我做第二次也是如此而已,我沒有任何遺憾」,這個事情你就成功了。我們可以作一個思惟: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剛開始是一念心識的投胎,一念;我們離開生命,也是最后一念心識離開,阿賴耶識離開。是不是這樣!我們一念心識來、一念心識離開,這個中間的過程就是──你第一念來的時候跟最后一次離開的時候有什么差別?這是關(guān)鍵點。我們什么也沒帶走,但是你內(nèi)心的功能是善的增長、還是惡的增長,這是我們比較在乎的。所以我們?yōu)槭裁词?a href="/remen/pusa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菩薩戒、為什么受菩薩戒?一般的世間人,比如說一般的宗教團體,他們也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他們今天沒有發(fā)愿,他不能產(chǎn)生一種菩提的功能,他那個斷惡、修善、度眾生只是一個善法。因為我們今天有菩薩戒體,我們心跟境接觸的時候,我們念念之間在回光返照的時候,心境接觸戒體現(xiàn)前,內(nèi)心當中有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作意現(xiàn)前,這個是最可貴的。我們從這個戒體產(chǎn)生隨行,開始去實踐,其實慢慢就在加強這個功能,讓最初的那個幼苗種子慢慢的增長廣大。所以在「萬法唯識」的概念當中,我們要知道其實整個持戒的過程,是假借持戒的行為去增長你內(nèi)心善良的功能,那是最重要。因為你離開的時候,你世間的成敗、人我是非完全沒有帶走,帶走的是你內(nèi)心的功能,臨命終的一念。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注意了。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有正知見,我們知道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

  甲二、結(jié)示菩薩五德

  這一段是總「結(jié)」菩薩的修學綱要,我們根據(jù)《瑜伽師地論》把「菩薩」要成就「五德」作一個說明:

  一者、于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

  這個就是說菩薩的慈悲心不必有任何因緣。我們一般凡夫要生起親愛,就是你是我的朋友、你要對我好、你是我的眷屬,產(chǎn)生親愛;菩薩的大悲心,他是假借自己內(nèi)心智慧的止觀作意而生起,他不必靠外在的「因緣」就能夠?qū)Ρ娚蟊摹?/p>

  二者、唯為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

  眾生在流轉(zhuǎn)是由于心中的顛倒跟業(yè)力,菩薩的智慧打開了以后他還是在流轉(zhuǎn),他是「為」了「饒益有情」,因為他不來流轉(zhuǎn),佛法的真理就能不流傳,但是他為了要利益眾生,他「忍」受「生死」的痛「苦」,這個就是贊嘆菩薩的慈悲愿力。

  三者、于多煩惱難復(fù)有情,善能解了調(diào)伏方便。

  這是菩薩的智慧,他有這種后得智,「善」巧「調(diào)伏」眾生。

  四者、于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

  這個是贊嘆菩薩的根本「真實」智慧,他能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

  五者、具不思議大威神力。

  這個是贊嘆菩薩的福德資糧,他有攝受力。

  前面二個是贊嘆菩薩的大悲,三、四是贊嘆菩薩的智慧,第五個是贊嘆菩薩的福德:菩薩有三種功德。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