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經(jīng)》講記 第六講 處世與做人
第六講處世與做人
在古代,主仆關(guān)系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如今的社會,主仆關(guān)系似乎不存在了,但是老板與雇員、上級和下級、領(lǐng)導(dǎo)和職員,也可以說是一種主仆關(guān)系。
1
戊四北方主仆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家:音姑。大家指主人)觀奴婢使人,大家當以五事愍念給恤奴婢使人。云何為五?一者隨其力而作業(yè),二者隨時食之,三者隨時飲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給湯藥。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給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當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為九?一者隨時作業(yè),二者專心作業(yè),三者一切作業(yè),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愛行,六者言以誠實,七者急時不遠離,八者行他方時則便贊嘆,九者稱大家庶幾。奴婢使人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謂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一者隨其力而作業(yè)。作為主人對自己的雇員第一條就是一定要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勉強。比如說挑擔子,他能挑八十斤你非要讓他挑一百二十斤,那就不是隨力作業(yè)。再比如說,他不會開汽車,你非要讓他開汽車,不但事情做不好,還會有生命危險。
二者隨時食之。要保證他吃得飽。
三者隨時飲之。要使他飲食無乏。
四者及日休息。到了休息人時候一定要讓他休息。要保證職員一個禮拜不超過四十小時的工作量,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為有好老板也有不好的老板,有的老板就是想多占用工人的勞動時間,而且不付給相應(yīng)的報酬。假設(shè)加班給加班費,那是另外一回事;不給加班費,一個月工作三十一天是不行的。要讓你的雇員及時休息,保證勞動權(quán)與休息權(quán)。在這方面,西方國家非常重視。有一次去匈牙利,剛好碰到五一勞動節(jié),我們四月二十九日到匈牙利,準備五月四日開光。佛像到巴黎以后,要用汽車運到匈牙利,說是保證五月二日運到,五月四日就能開光。結(jié)果,西方的五一節(jié)休息四天。汽車從巴黎的機場離開以后,到瑞士就是五一節(jié)了,開車的司機要休息,他就找個旅館住了下來,一住就是四天,五號才動身,六號才把佛像運到。這是說西方國家對休假的重視,不管你有多大的事,節(jié)假日一定要休息。從五一到五四這四天,除了公共汽車在運行,賣菜、賣面包、賣飲料在做生意以外,所有的地方都關(guān)門。如果哪一家開了門,別人都要來圍攻,說你不遵守勞動法,剝奪工人的休息權(quán),他要在報紙上批評你,這就是人權(quán)。在這方面東方與西方不同,我們掙錢就是為了掙錢,西方人掙錢是為了生活,生活就是為了休息。到禮拜五,提前下班了,禮拜六找不到人,一家人開著車子出去旅游去了。
佛在三千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后還要休息。這一點在印度東南亞國家也是非常重視的。休息的時候人們做些什么呢?就是到廟里去聽聞佛法,親近三寶,到廟里去過六齋日,第二天再回去。休息的意義和我們現(xiàn)在不同。我們現(xiàn)在認為休息就是睡一大覺,睡到十二點鐘還不起來。但是以佛教為背景的這些國家,在這幾天,盡管休息但還是要精進。一大早就起來買了香花去供佛,然后親近三寶,聽法打坐。我在緬甸大金塔時,看到休息的那天,人特別多。一座小殿堂里坐幾十個人,一位出家人在那里說法;在另外一個小殿堂里,又有一個和尚在那里說法,又有幾十個人在那里聽,和尚忙得不得了。如果和尚也休息了,誰來說法呢?
五者病給湯藥。下屬有病應(yīng)該給予醫(yī)療上的保障。
從古代的觀念來看,主人能夠從這幾個方面照顧雇員就是一位好主人,但現(xiàn)在還得加上一條:給予合理的報酬。要合理付酬,不要剝削。
2
主人以此五事對待仆人,仆人應(yīng)以九事回報主人。
一者隨時作業(yè)。該做飯的時候要做飯,該買菜的時候要買菜,該洗衣服的時候要洗衣服,該出車的時候馬上就出車。這叫隨時作業(yè)。
二者專心作業(yè)。要一心一意地把自己分內(nèi)的事情做好。
三者一切作業(yè)。在你職責范圍之內(nèi)的事,都要去做好。
四者前以瞻待,五者后以愛行,六者言以誠實,大家看了就明白,無須多講。
七者急時不遠離。主人家里有急事,如老人生病,或家里請客,應(yīng)該守護在那里,隨時聽從主人的吩咐。
八者行他方時則便贊嘆。走到別的地方要隨時隨地贊嘆主人,不要說主人的長短,不要說主人怎么克扣你的工資、虐待你。有一點待你不好你就到外面貼告示去了,你再找第二家,別人怎么敢要你。我們離開了原來的公司、部門,就不要說人家不好,要贊嘆人家,隱惡揚善。做人要惜口德,盡管老板對你不怎么樣,也要包容人家。老板對你不好是他的責任,你對他好是你的修養(yǎng)。每個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做老板的要善待職員,做職員的要贊嘆老板,使他有好名聲。這樣,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人歡迎。
我就碰到一個出家人,他在山東一個寺院出家,不到一個月就跟左右的人鬧了很多矛盾,其實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說,我有一盤磁帶,他非要借去聽,聽了以后又不想還。這本來是小事,不還就算了,可是他不,他寫了幾大篇的情況,走到哪里就散到哪里。我說你怎么這個樣子呢?你還想不想在第二家廟里住下來呢?他說,我想。我說,人家看到你還敢不敢留你呀?一句話就把他提醒了。他說,哎呀,人家一看見我這篇東西就讓我走,不留我。我說,假設(shè)把你留下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萬一有一點不如法的地方,離開了以后又七長八短一大篇,誰受得了?你想有個地方住下來,就要把這些東西都燒了,燒掉以后就不要再提這些事,然后再找地方掛單。實際上他走南闖北,四大名山都走遍,他的東西隨便散,起碼散了一百多個寺院,一百多個寺院都知道了這件事,都不留他。他說我已經(jīng)有名了,我說你有了敗壞人家名聲的名。我那么一指點,他忽然覺悟了。
我們要修口德,息口業(yè),要隱惡揚善,要隨時發(fā)現(xiàn)人家的優(yōu)點。絕對沒有一個人十全十美,也絕對沒有一個人一無是處。我們要以長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長取人則天下無可棄之人,以短取人則天下無可取之人。要多看人家的優(yōu)點,少說人家的短處。這里只是拿來做個例子,可以引以為訓(xùn)。因為我并沒有點名是張三還是李四,只是說有這樣的人。
九者稱大家庶幾!笆鼛住边@個詞很難解釋,種種解釋都可以。如主人對我很滿意,我對主人滿意,主人做人做事蠻好,庶幾的意思就是剛好達到那個標準!胺Q大家庶幾”就是有人問你:你的老板怎么樣?你說我們老板不錯。這就是庶幾。你到他家里怎么樣?蠻好。他對你那么好,你怎么離開呢?多走一家,多學(xué)習,換個環(huán)境。你也要庶幾。所以,做一個人,而不是做好好先生,要真誠地這樣去做,這就是守戒。
3
戊五下方親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親友觀親友臣,親友當以五事愛敬供給親友臣。云何為五?一者愛敬,二者不輕慢,三者不欺誑,四者施與珍寶,五者拯念親友臣。親友以此五事愛敬供給親友臣,親友臣亦以五事善念親友。云何為五?一者知財物盡,二者知財物盡已供給財物,三者見放逸教訶,四者愛念,五者急時可皈依。親友臣以此五事善念親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謂親友、親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親友臣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親友臣就是親戚朋友的仆人,也可理解為親族。和你有家族關(guān)系的人,乃至你家族里的傭人,都應(yīng)該愛敬,不輕慢,不欺誑。要給他好處,施與珍寶,要拯念親友臣,時時刻刻地關(guān)懷憶念你的親族!罢鋵殹币獜膹V義來理解,就是在親友之間也要布施,從物質(zhì)上幫助你的朋友。
親友臣也應(yīng)該以五事善念親友:
一者知財物盡;二者知財物盡已供給財物。要及時了解對方的情況,知道他沒有錢花了,即時給予幫助。
三者見放逸教訶。見到親友放逸的時候,要善教善訶。
四者愛念。就是愛惜。
五者急時可皈依?绅б,不是指皈依佛教,而是你的晚輩、你的親戚朋友中有難事可以來依附你,你可以作他的靠山。
“親友臣以此五事善念親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具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謂親友親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親友臣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贝硕巫g文很好明白,不多解釋。
4
戊六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觀沙門、梵志,施主當以五事尊敬供養(yǎng)沙門、梵志。云何為五?一者不禁制門,二者見來贊善,三者敷設(shè)床待,四者施設(shè)凈美豐饒飲食,五者擁護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養(yǎng)沙門、梵志,沙門、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聞,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門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謂施主沙門、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門、梵志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這是講作為居士應(yīng)該如何恭敬供養(yǎng)沙門、梵志。
在印度,沙門梵志是傳授知識、傳播文化道德的社會階層,相當于中國士農(nóng)工商中的士,和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階層一樣。既然是知識分子階層,就不直接從事物質(zhì)生產(chǎn),而是傳播知識、傳授文化、主持宗教活動。作為社會道德的標志,他應(yīng)該受到施主、所有直接從事勞動生產(chǎn)者的供養(yǎng)。所以在印度這個社會,恭敬供養(yǎng)沙門、梵志,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大家都是作為分內(nèi)的事去做,把它作為人倫道德的基本責任和義務(wù)。在中國,情況略有不同。在中國能夠自覺自愿地向知識分子、宗教師進行布施的,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有信仰的人,一部分樂善好施的人。而作為老百姓,都要通過納稅的形式把一部分收入交給國家,再由國家回報給知識分子階層。在印度,婆羅門階層不是這樣的,他們的生活來源靠大家自覺自愿的布施。所以佛就規(guī)定,作為施主,應(yīng)該以五件事來恭敬供養(yǎng)沙門梵志。
一者不禁制門。看到沙門、婆羅門來了,到你家托缽化飯,應(yīng)該非常有禮貌地接待他們,不應(yīng)該限制他們到你家來,應(yīng)有禮貌。
二者見來贊善。比丘來到你家里,不應(yīng)該說些難聽的話,要請坐,要歡喜贊嘆。有比丘到你家里乞食,是非常稀有難得殊勝的事,是給大家一個種福田的機會。這種送上門來的善事,應(yīng)該積極去做。一個人要做善事,找都來不及,何況送上門來的呢?所以應(yīng)該歡歡喜喜恭敬供養(yǎng)。
三者敷設(shè)床待。比丘到家里去了,應(yīng)該有一個干凈、顯要的座位讓給他坐。如果座位上有你家孩子的衣服,應(yīng)趕緊拿開,鋪上一塊黃布。這就是恭敬三寶。像泰國的僧王,他的侍者總是隨身帶著一塊類似座具的布,走到哪里,先把那塊布鋪好,僧王再坐。像我們國家的班禪、達賴,走到哪里,沙發(fā)上都要放一塊黃緞子布再坐上去。如果有比丘到你們家里去,這是很稀有難得的事,一定不要錯過這個種福田的機會。石家莊的很多居士邀請我到他們家里去,我都沒有答應(yīng)。因為我很忙,應(yīng)付不過來。再有,到了張家不到李家,李家有意見;到了李家不到王家,王家有意見。大家都有意見,因此也就算了,誰家也不去。大家都有意見,也就都沒有意見了。所以,比丘到家里去是很稀有難得的事情,要恭敬地對待。
但我也對我們寺院里的出家人說:單獨一個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居士家里只有一個人,即使是有兩個出家人以上也不能去,起碼還有別的在家人在場才可以去。單獨一位比丘、比丘尼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有人去了,你應(yīng)拒之門外,不要請他進去,請他進去就犯戒了。也不要不客氣,要錢就給他幾塊錢,要米就給他幾斤米。
再就是女居士絕對不可以進入比丘的房間,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都不行。有什么事敲三下門,開了門有事就在外面講,在公共場所講。居士們到寺院里供養(yǎng)三寶,不要有選擇地供養(yǎng)某個人,要供養(yǎng)大眾,利益均分。比如,你給明海和尚做衣服,他有衣服穿,別人怎么辦?比丘不能個別受供,那樣會使得比丘利益不均,讓他犯戒。所以假如東西少,就交給常住。供養(yǎng)三寶可以先把錢財積累起來,多買幾樣?xùn)|西,大家都有。特別要注意不能專門供養(yǎng)當執(zhí)事的人,他當執(zhí)事有機會接觸居士,不當執(zhí)事的人沒有機會接觸居士,哪里去找供養(yǎng)呢?所以要曉得供養(yǎng)大眾,這樣功德才大。個別施首先是有分別心,是出于一種執(zhí)著,出于一種不平等心,希望大家要注意這件事。還有供水果,不要說“我的水果是供佛的”,假若居士這么說了,按照戒律規(guī)定,這些水果只能讓它爛掉,別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犯了盜戒。應(yīng)該這樣說:“我的水果是供養(yǎng)三寶的!奔热皇枪B(yǎng)三寶的,那么供了佛以后,和尚也可以吃。和尚再布施給居士,居士們也可以吃。除了燈油和香花是供佛的,其他的東西,大家都應(yīng)該具有這個常識。這樣,做一切事就如法。學(xué)佛就是要使我們時時刻刻生起憶念三寶的心。
四者施設(shè)凈美豐饒飲食。比丘到你家化緣,你不能拿家里吃剩的東西給他。知道有比丘到家里來,煮好了飯先不要吃,供養(yǎng)了三寶以后再吃。我在泰國、緬甸看到,在家人一大早就把飯煮好,放在門口,出家人成群結(jié)隊來化飯,一勺飯、一勺菜,都是干凈新鮮的。凈美就是干凈、美好,豐饒就是多,不能讓他只吃個半飽。所以供養(yǎng)三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者擁護如法。這可以做兩種解釋。一是要擁護如法的沙門、梵志,如法的人才去擁護;二是要做合乎道理的事情。這兩方面都應(yīng)注意。我們要供養(yǎng)比丘,供養(yǎng)寺院,要有普供養(yǎng)的心,不要分別哪個有修行,哪個沒有修行,哪個寺院好,哪個寺院不好。每個人的主觀上不應(yīng)該在這方面有過多的分別,但從另一方面講,我們明明知道某位比丘、某個僧團不清凈,你就應(yīng)當遠離。因為佛教講要親近善知識,對于惡知識適當?shù)倪h離是必要的,這樣對自己的修行才有利,對那個不清凈的僧團或比丘也有好處,使他可少負債、多反省,加強自身建設(shè)。
5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養(yǎng)沙門、梵志,沙門、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為五?
一者教信、行信、念信。要給在家佛教徒講佛法,增強大家的信心。僧人弘揚佛法的一個中心任務(wù)是“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長”。使那些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產(chǎn)生信仰;使那些對佛法有信心、有信仰的人逐步鞏固信仰、提升信仰。信心是佛教的中心問題,也是佛教加強自身建設(shè)的主要問題。中國佛協(xié)提出佛教的自身建設(shè)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就是加強信仰建設(shè)。信仰建設(shè)是自身建設(shè)的根本,不管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比丘,有沒有信仰是第一位的。一個人有沒有修行,修行有沒有進步,進步的快與慢,都取決于信心是否堅定、是否正確。有正信而且信心堅定,那修行的進步一定很快,修行所得的受用也一定非常真實。所以《華嚴經(jīng)》上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钡涝Φ履妇褪切判,沒有信心,所做的功德就等于沒有母親,沒有母親怎么能產(chǎn)生功德呢?沒有信心,修道的源頭就枯竭了。有信心從源頭上沒有止境地流出來,修行才有希望。所以說信是道德之源、功德之母,能夠長養(yǎng)一切善根。
信在佛教里是首要問題,不但要在知識上懂得什么叫信和信的重要性,還要在行動上落實信仰!皩⑿叛雎鋵嵱谏睢本褪恰靶行拧。還要不斷地憶念三寶,憶念正法教導(dǎo)給我們的道理,這樣才能不斷地鞏固信仰,所以要“念信”。念就是憶,憶念三寶。作為三寶弟子,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記自己的信仰,要逐步地提升信仰,落實信仰。
二者教禁戒。“禁”就是有所禁止,不作諸惡,比丘要從信仰上啟發(fā)教徒遵守戒律。戒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不但是消極地止惡,還要廣行眾善積極利他,既止惡又行善戒律才是全方位的。只有消極地止惡,沒有積極地行善,從持戒來講就不全面。
三者教博聞。對佛教的經(jīng)典要廣學(xué)多聞。如果有條件的話,三藏十二部都要廣泛學(xué)習。只有博聞強記,才能理解、領(lǐng)會如來教法。
四者教布施。布施有四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同喜施。這四個方面都去做,布施才全面。引導(dǎo)居士怎么樣修布施很重要。作為在家眾,對三寶力所能及地行財布施,這是應(yīng)盡的責任和義務(wù);如同比丘對在家弟子進行法布施一樣,這是比丘應(yīng)盡的責任和義務(wù)。布施的對象不僅僅是三寶,還包括對貧窮的人、有病苦的人等等。布施的對象主要有三種:一、出家的比丘,是敬田,應(yīng)該布施;二、自己的父母,是恩田,應(yīng)該布施;三、有病苦和貧窮的人,是悲田,也要廣行布施。學(xué)習佛法最古老的法門就是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善生經(jīng)》所說的這幾條,就包括了六念法門。
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此處講的三慧,就是聞、思、修三慧。教慧相當于聞慧,行慧就相當于思慧,立慧就相當于修慧。聞慧來自于聽聞?wù)?思慧來自于如理思維,修慧來自于真實修證,也能得到智慧。
信佛、持戒、博聞、布施,最后得到結(jié)果就是這三慧。這五條,等于是戒定慧三學(xué)的完美縮影。
6
丁三明四攝
“居士子!有四攝事。云何為四?一者惠施,二者愛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善生經(jīng)》教導(dǎo)我們修行、落實修養(yǎng),是以四種慧、四種不清凈的業(yè)、四罪四福為開端,然后一步步地展開佛陀對于在家居士修行的教誨。把這講完以后,再用“四攝法”作為歸納總結(jié)。四攝法就是對上面165件事的歸納,這165件事都離不開四攝法。攝有攝受、處理、統(tǒng)攝的意思。四攝法就是四條處理好一切人際關(guān)系最根本的原則,《善生經(jīng)》所講的六個方面的關(guān)系,都離不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這里的經(jīng)文,把四攝法翻譯為四攝事,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翻譯為惠施、愛言、行利、等利,與晚期的翻譯在文字上稍有不同。
一者惠施。已說過了。
二者愛言。愛言這兩個字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可說是千難萬難。包括我們出家人在內(nèi),一分一秒都不能失去覺照,否則,我們說話的聲音就不對了,就不是愛語而是粗語了,這是很實際的。修行不是說著好聽好玩的,而是要分分秒秒去落實、去兌現(xiàn)。怎么落實和兌現(xiàn)呢?分分秒秒都要生活在覺照里、覺悟中。有一分鐘失去覺照,你的心態(tài)就被妄想、煩惱、無明占據(jù)了。我們的心靈是一塊陣地,菩提心不去占領(lǐng)它,就一定有無明煩惱去占領(lǐng)它,“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一點可以在生活中去檢驗。
當然,愛言不等于虛情假意。所謂愛言,一定要建立在真心誠意的基礎(chǔ)上,要有一個好心態(tài),說出去的話不虛偽,否則人家就說你是偽君子。要做到恰如其分,就一定要從自己的心態(tài)人手,真誠地幫助、愛護、關(guān)懷他人,你說的話才能符合愛語的標準,愛人者人皆愛之,敬人者人皆敬之;你有一句惡言對別人,別人就會有十句惡言對你。我們生活在世間,語言問題非常重要。有很多人,心地非常好,但是習慣說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使得人際關(guān)系很緊張,做事就不順利。在關(guān)鍵時刻本來希望別人說幾句對你有幫助的話,到時候人家卻不表態(tài),或者說你這個人不怎么樣。這樣,本來你做某件事有成功的希望,由于平時沒注意檢點,別人說一句半句不中聽的話就黃了。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使人家對你寬心、信任的心態(tài),但是千萬注意不要虛情假意,要真誠地關(guān)懷他人。
三者行利。幫助他人成就事業(yè)的發(fā)展,或者家庭的和睦等等,就是利行。
四者等利。等就是平等。對你有利,對我也有利,對大家都有利。等利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同事”,一切善事、一切功德、一切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和人民幸福的事,就一定要參與。“同事”不是只叫別人去做,你在一旁指手畫腳,要同甘共苦。過去講干部要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叭迸c“四攝法”的內(nèi)容有相同的地方,只不過四攝法是菩薩行,完全是無私的行為,完全出于慈憫眾生、攝受眾生的大悲心,是以大悲心為出發(fā)的根本。四攝法最究竟處是無漏法,是出世法,這一點和“三同”不同。
四攝法可深可淺,又有不同的層次。臺灣有家報紙曾說:四攝法是作為經(jīng)理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準則。如果用四攝法的精神來處理你和下級之間的關(guān)系,你的事業(yè)就能順利發(fā)展,不斷地增長財富。增長了財富,不能光顧自己發(fā)財,要曉得回報社會。
下面是丙二重頌,又以韻文的形式重述一遍上面所說的道理。
丙二重頌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惠施及愛言,常為他行利,
眾生等同利,名稱普遠至。
此則攝持世,猶如御車人。
若為攝持者,母不因其子,
得供養(yǎng)恭敬,父因子亦然。
若有此法攝,故得大福佑。
照遠于日光,速利翻捷疾,
不粗說聰明,如是得名稱。
定護無貢高,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尸賴,如是得名稱。
常起不懶惰,喜施人飲食,
將去調(diào)御正,如是得名稱。
親友臣同恤,愛樂有齊限,
謂攝在親中,殊妙如獅子。
初當學(xué)技術(shù),于后求財物,
后求財物已,分別作六分:
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yè),
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
拼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
第五為娶婦,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樂,
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花,
長夜求錢財,當自受快樂。
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
不可以財與,兇暴及豪強。
東方為父母,南方為師尊,
西方為妻子,北方奴婢使,
下方親友臣,上沙門梵志。
愿禮此諸方,二俱得大稱,
禮此諸方已,施主得生天!
這里的重頌首先重述四攝法的條目,然后把四攝法加以展開,同時也說到前面165件事的某些內(nèi)容,同時也有另外增加的內(nèi)容。比如把所獲財物分成六份的內(nèi)容在長行的文字里就沒有。而且這里的重頌并不是按照長行的文字順序編排的,而是從后往前,先說四攝法,然后再展開到其他條目。
前四句是講四攝法。一個人能夠行四攝法,自然就會“名聲普遠至”,獲得好名聲。這好名聲不求自得,而且能夠攝持周圍的人,有利于你處理好各種人際關(guān)系。
接下來說行四攝法的利益。“猶如御車人”,就像善于駕車的人一樣。御車人懂得馬的習性,就能駕輕就熟,到達目的地。按照“四攝法”的精神去做,就能得到大福佑,也就是大福報。這個大福報,“母不因其子……父因子亦然”,好名聲不是憑著父母而來,不是子以母貴,也不是父以子貴,完全是你自己人格感化力量的結(jié)果。
“照遠于日光……如是得名稱”,能夠行四攝法,你的感召力就會像太陽一樣無遠不至,不僅周邊的人會贊美你,凡是受到你影響的人都會贊美你,都會受到你的益處,所以你的成就就能迅速增長。
7
怎么樣才能獲得好名聲呢?“不粗說聰明,如是得名稱”,“粗說”就是粗口罵人,“不粗說”就是不說臟話、粗話,“聰明”就是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好名稱!岸ㄗo無貢高”,常常保持一種穩(wěn)定的心態(tài),不會見到不如你的人就產(chǎn)生貢高我慢之心,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一切人。
看到比你強的就去逢迎,看到比你差的人就驕傲,這就不是平常心,不是等視眾生。我們能等視眾生,有一個安定的心態(tài),就會得到世出世間的利益,就會“成就信、尸賴”!靶拧本褪俏覀兦懊嬷v的“教信”、“行信”、“念信”,“尸賴”就是凈戒。一個人沒有貢高我慢,有平等心,又能守信譽,受持凈戒,就能有好名稱。
“常起不懶惰,喜施人飲食,將去調(diào)御正,如是得名稱!鼻趦,樂于布施,就能夠攝受大眾,就能夠把握好事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把握好做人的根本方向。能把事業(yè)與做人引向正確發(fā)展的道路,就能得到好名稱。
“親友臣同恤,愛樂有齊限,謂攝在親中,殊妙如獅子!薄靶簟本褪求w恤愛憐,有布施之意。“齊限”就是合理有效地使用你的財物作利益人的事情,而不是漫無邊際。想要把整個國家的問題都解決好,那只有政府才有這個能力。作為一個老板、一個普通人,他的布施有一定的范圍限制,能夠受惠于他的肯定有一定的極限,所以后面說到“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不要漫無邊際,而是首先要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wù),每個人都只能在他一定的范圍內(nèi)發(fā)揮作用。這個“齊限”就是要“攝在親中”,就是在跟你有關(guān)系的人的范圍之內(nèi)。過去有一句話叫“敦倫盡分”,就是在自己的責任范圍之內(nèi),盡到自己的本分。“殊妙如獅子”,也許獅子是非常會照顧孩子的一種動物,所以佛就以獅子做比喻。在“敦倫盡分”中處理好每件事,就會像母獅子照顧小獅子一樣,把責任的義務(wù)完成得非常圓滿。
8
“初當學(xué)技術(shù),于后求財物,后求財物已,分別作六分: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yè);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拼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第五為娶婦;第六做屋宅!
佛說這部經(jīng),是針對善生童子這一位還沒有完全成年的人說的。作為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人,還沒有真正取得生活資源的時候,第一是要學(xué)技術(shù),學(xué)會生活的本領(lǐng)。學(xué)好了生活的本領(lǐng),才能在社會上有所貢獻,才能有收獲。我們首先要為社會作貢獻,為他人作貢獻,才能有所收獲。這就叫“于后求財物”。
有收獲,有財物以后怎么辦呢?要把它分作六分。一分用于吃飯,發(fā)工資以后要留下飯費!耙环肿魈飿I(yè)”,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以耕田作為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所以要留著做田業(yè)。如果是做生意,要留本錢,要留作擴大再生產(chǎn),不能坐吃山空,也不是讓你都拿到廟里來。
“一分舉藏置”,得到珍寶以后要藏起來,否則放在家里也不安全。現(xiàn)在也一樣,發(fā)了工資,賺了錢,除了你應(yīng)該花的那部分,其余的都要放在銀行里。存入銀行起碼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安全,第二是可以得到利息。藏起來這部分做什么用呢?以防萬一。平時有積蓄,急時就能拿這些錢去解決急難問題。也可以去放債給商人,取得一點利息。佛同意眾生合理求財,但還是存在銀行最好,除了安全、有利息,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支援國家建設(shè)。
“第五為娶婦”,因為是對童子講嘛,要留一部分錢結(jié)婚用,F(xiàn)在的小伙子結(jié)婚前要掙一筆錢,不能到結(jié)婚以后一點積蓄沒有,生活困難。所以,男婚女嫁要有一定的積蓄。“娶婦”,是就童子本身而言,那么作為父母怎么辦呢?父母也要為子女積蓄一筆錢,或為娶媳婦,或為姑娘出嫁,這也是父母的職責。第六是要買房子。
把錢分作六分,是這部《善生經(jīng)》提出來的財產(chǎn)分配方案。還有的書作四分法!秲(yōu)婆塞戒經(jīng)》上提出的四分法的分配方案是:一分供養(yǎng)父母、己身、妻子、眷屬,就是為解決生活問題;二分應(yīng)作如法販轉(zhuǎn),“販”就是販賣,“轉(zhuǎn)”就是轉(zhuǎn)變,用少的轉(zhuǎn)變?yōu)槎嗟?不斷地擴大再生產(chǎn),財產(chǎn)要不斷地增長。還要留下一分以應(yīng)付不時之需。《善生經(jīng)》的另外一本,也提出財產(chǎn)分為四分。最后有一分是用來供養(yǎng)三寶。我覺得這一種分配方案比較合理。并不是我們和尚要你們布施,但因為三寶于我們每個人恩重如山,教我們怎么做人、怎么修行、怎么做事業(yè),所以對三寶有感恩之心,把財產(chǎn)的一部分供養(yǎng)三寶。佛教既救人又救世,這些道理是在世間的生活中、工作中、事業(yè)中都能使用得上、落實得了的。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樂,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比绻依锏腻X財按六分的方案分配,我們就能達到快樂,就像海納百川一樣不會干枯,就會不斷地增長財富,不斷地得到快樂。
“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花”,像這樣合理求財,就像是勤勞的蜜蜂一樣,甜蜜的果實是自己的勞動換來的。
“長夜求錢財”,是教我們即使是在大熱、大寒的時候也應(yīng)當勤勞,早上晚上都要去勞動,要勤勞致富。我國發(fā)工資是一個月一個月地發(fā),每個月大概十五號發(fā);但美國人則不是的,一個月的工資分四次來發(fā),每到星期一發(fā)工資,花到周末就花光了。美國福利勞保較好,吃完了沒關(guān)系,可以伸手向政府要,所以美國是懶人的天堂。中國人在美國沒日沒夜地干活,由于勤奮勞動,很快就發(fā)家致富了,所以“長夜求錢財,自當受快樂”!伴L夜”是代表勤奮,而不是晚上不睡覺。
9
有財產(chǎn)以后,多余的錢怎么辦呢?一是“出財莫令遠”,如美國人向你借錢就不必借,借了去討債都付不起飛機票,久居國外的人向你借錢也不能借,因為你不知道他的底細!耙辔鹆钇章,也不是漫無邊際誰借都給。“不可以財與,兇暴及豪強”。財產(chǎn)也不能借給那些豪強之人、兇暴之人,這些人把你的錢拿去了,不還你怎么辦呢?
佛經(jīng)上講,不能把錢放在四個地方:
一者老人。不要把錢放在老人那里。老人朝不保夕,百年之后不知道錢放在哪里了,也不知道錢是誰的,容易發(fā)生糾紛,也不安全。二者遠處。錢放在很遠的地方,不能拿來應(yīng)急。三者惡人。明知他是品德不好、聲譽不好,不能放。四者大力,就是豪強之輩,他沒有把你放在眼里。佛告訴我們,要保證自己財產(chǎn)的安全,不能把它放在這四個地方。
下面是總的歸納和回向:“東方為父母,南方為師尊,西方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親友臣,上沙門梵志;愿禮此諸方,二俱得大稱,禮此諸方已,施主得生天!
最后是流通分。
甲三如說奉行
佛說如是。善生居士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給我們說了以上這些教誡,我們應(yīng)該“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我們聽佛所說的這些實實在在的法門,要生信心,生歡喜心,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落實。只有一點一滴、歡歡喜喜地去落實了,才是歡喜奉行。一部經(jīng)最重要的是要歸結(jié)到信受奉行,僅僅作為一種知識,作為增長話柄來學(xué)習經(jīng)典,就不是應(yīng)有的態(tài)度了。正確的態(tài)度是“如是我聞,信受奉行”。
這部經(jīng)就講完了,最后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為總結(jié):“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
- 修學(xué)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成就學(xué)問之道的同時要領(lǐng)會其中的真諦!
- 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在禪堂內(nèi)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拼搏
- 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jié)果
- 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佛教傳承的根本問題是什么?
- 煩惱是什么意思?怎么對治?
- 為什么禪宗寺院課誦安排早念觀音晚念彌陀?
- 如何看待命運?怎么掌握?
- 可以在無明師指點下修白骨觀和不凈觀?
- 打禪需注意克服兩種情緒和防止兩個偏差
- 時刻保持感恩的心態(tài),奉獻的精神
- 連“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修養(yǎng)到位,別讓自己得這些“病”
-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開啟修行道路的三大關(guān)卡
- 學(xué)佛亦是學(xué)做人,佛法也是一種活法
- 每個人都要有承擔眾生不幸的精神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