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九課、綜合指要
第七、八、九課 綜合指要
1.今世學佛人,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派:一派屬智識階級,具有慧力智解,對于經(jīng)論,肯用功鉆研,然而于念經(jīng)念贊,持咒禮佛等事,則不感興趣,或竟鄙不屑為,這當然是大過誤。過誤處:是不了解借境修心,因事顯理的妙用,所以充其量,也不過有慧而無定,何況行若未到,尚不是真慧。另一派屬非智識階級,無有慧力智解,對于經(jīng)論,無法鉆研,然于念經(jīng)念贊,持咒禮佛等事,則時常舉行。這雖然也不能算是標準,然而因為能行法事的緣故,終當發(fā)慧,今生若不能發(fā),來生亦必當發(fā),所以較諸執(zhí)理廢事者,所勝實多。不過,能行而不解理的人,需要老實修持,不可中途改變路線,如欲改變,當透過善知識才可以,否則就恐怕誤入歧路,盡棄前功。
2.咒是不可思議的東西,是佛菩薩從多劫修持,從甚深禪定中,所證得的密語,念之有絕大功德,其理其用,皆是秘密的,完全不是凡夫的境界,因為不知故,所以謂之為密也。吾人但當依經(jīng)文上課誦上宣讀,自得無上法益,因為有顯有密,乃法體所當然,故經(jīng)文中,多附密咒。例如阿難為摩登伽女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所禁,若不是佛說楞嚴咒,敕文殊菩薩將咒往救,則不能解此厄。佛并說:后世眾生,持此神咒,有無量利益,能滅種種災難,于此可知咒語之重要矣。
3.懺悔當然能滅罪孽,此事譬如衣服污穢,用水漂洗,既洗之后,即能恢復原來的潔凈;物系有形,尚且如此,心乃無形,豈反不能。故業(yè)報差別經(jīng)偈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侮更不造,能拔根本業(yè)!棺x此可知:果能真心修懺,無罪不消,系鈴解鈴,原是一人也。
4.修道是終身奉行的事,只要每日如是,勿使間斷,自能成功。有如日吃三頓飯,自然能維持壽命,若一日吃十數(shù)頓,或十余日只吃一頓,前者太急,后者太緩,前者太多,后者太少,皆不宜也。
5.關閉六根,固是偏于保守,但須知此經(jīng)是對一般聲聞眾而說,于吾人亦甚適用。請問:吾人的根器,超過了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富樓那等沒有?若是不如他們,則此經(jīng)法,固為吾人所適用也。再一問:吾人遇到了可喜愛可留戀的五欲時,是欲毫不動心?如其未能,尚須修學,則此經(jīng)法,更為吾人所適用也。還沒有小學的程度,而鄙視小學的課程,儼然以大學生自居,此種人遇到了誘惑性的外緣時,必然崩潰,戒了!
6.佛對波斯匿王說的偈,是極其科學的,世人誤認多食為有營養(yǎng),并不知少食節(jié)量食,乃是最合衛(wèi)生的邏輯。外國科學家,曾將鼠及兔,各分作兩群,加以試驗,一群喂令飽食,一群則半食半餓,結果飽食者死亡率極高,而半食半餓者,則皆長壽。科學家到今日,經(jīng)過試驗之后,才現(xiàn)少食長壽之事,而佛于二千幾百年之前,早已知之矣。愿天下患身體肥胖,血壓高的人,對于此偈,多加留意,斷葷腥,節(jié)飲食,以波斯匿王為師,必然會有效驗也。
7.弘法的人,往往都說眾生難度,因此便灰心怠志, 放棄利他的事業(yè),這是十分罪過的舉動。其實,眾生不肯就范,聽從吾言,也許是弘法者自身學問不夠,辯才未得,所說法不契機,沒有方便善巧,誠信未孚,缺乏忍辱涵養(yǎng)工功等,有以致之,度人而沒有成績,責任并不一定全在對方也。自古以來,梗頑難化的程度,沒有比輸盧那國更厲害了,然而在富樓那尊者,殺我猶且贊彼的大涵容寬恕的度量之下,也不得不俯首帖耳,順從教誨。至誠可格豚魚,何況人類,這就是孔子所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沟拇蟮览砹,至于對方凈種子未熟,無明熾盛,與佛法無緣等,那也是有的,然而無論如何,總不至人人都是如此。若真?zhèn)無人可度,那么,佛也不必在此五濁惡世、講經(jīng)說法了,末法的壽命,也決不會再維持幾千年了。所以仍請弘揚佛法諸君,當以富樓那為法,繼續(xù)努力,莫退初心,則眾生幸甚。
8.「讀經(jīng)錄要」是我過去讀經(jīng)時,走馬看花,恐怕日久忘記,乃將重要的章句,摘錄下來,以備不時溫習者。因為涵義俊永,且身受佛恩,不敢自私,所以才把它公開流布,供養(yǎng)一切學者,使未信者起信,已信者依教奉行,同證道果。這短短的幾則,雖不能代表全經(jīng),然而如飲海水,嘗一滴而知全海之味,料想賢達之士,必定會點頭會意,而引起讀經(jīng)求法的興趣也。至于「經(jīng)文語譯」,這是恐初學乍見內典,或有末盡了解之處,所以將其譯成白話文,附于經(jīng)后,以為對照。亦如今人將古文中的「秋聲賦」「岳陽樓記」寺,譯為語文,附于原文之后,以便利讀者也。
9.
近時有人,主張將佛經(jīng)摘出精華,有如「諸子菁華錄」一般,流通世間,其用意甚善。不過,佛經(jīng)在三寶中,屬于法寶,是尊嚴而完整的,不是任何人所能割裂。假如甲可以將合于已意者,摘出若干段,訂成一部,則乙也可以將合于已意者,如法泡制,而丙丁等,亦不甘寂寞,紛起效尤,這樣則一經(jīng)將化成多部,結果則支離破碎,無一完整,勢必釀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甚至使原經(jīng)趨于毀滅之途。所以割裂另訂,此風似不可開,為其弊多于利也。我此錄要,乃個人窗下私記,以防遺忘者,今以之列入教本者,乃欲初學乍嘗法味,引動興趣,知佛經(jīng)中具有至文至理,不如傳聞中之聱牙難讀,與神奇怪異,因而敢于嘗試,起欲窺全豹之心,從此深入經(jīng)藏,得大智慧,這是我的苦心安排處。然而亦僅限于課本中教材之用,舍此之外,決不敢訂成一本,名曰某某經(jīng)精華,開作俑之門也,惟賢達諒之。
10.時至今日,文字的演變,及國人文學的程度, 較諸一二千年之前,實不可以道里計。尤其今時,讀慣了語體文的青年學才,對于古文,輒皺眉苦臉,不知所謂,明清文尚無法知解,何況晉唐,世間書尚無法讀誦,何況佛經(jīng)。為了要補救此種缺陷起見,所以我才想出在課后另辟語文譯欄,作為古今距離間的橋梁,鼓勵世人接近佛法。其局面僅限于課后參考對照之用,其性質純系個人私載,并不能成為正式譯文。倘若說到佛經(jīng)語譯這一大事,是當以古譯經(jīng)場為藍本,需要一個規(guī)模場所,召集許多緇素大德,主持其事,一章一段,一句一字,皆當經(jīng)過斟酌恰當,對眾宣讀,無異議通過,然后才算確定。要經(jīng)過這一手續(xù)之后,方成標準本,在這之外,不得再有個人語譯發(fā)現(xiàn),即有亦是私言,如此方能避免異說競鳴,作踐法寶之弊。古譯經(jīng)師,多菩薩示現(xiàn),具有無上智慧者,然其譯場,規(guī)模廣大,譯主之下有證義、證文、書字、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官等多人,輔佐其事。完全采用集思廣益,分工合作制度,并不敢自專,所以文義結構謹嚴,而不悖本意,能經(jīng)過千年之久,使后人無法竄改一字,這實足作為借境也。
11.禮懺薦亡,如能生效,則生時盡管作惡,只要死后子孫為建道場,便可超升,那有此便宜事一節(jié),茲分為數(shù)點,說明
于后:
(一) 梵語懺摩,簡稱為懺,是悔過之義,故亦稱為懺悔。止觀七曰:「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挂馑际窃熳镉谙龋谟诤,故行一種儀式,以湔洗之。這是先不知有罪,而今知之,故心中生悔也,倘若平時存心盡管作惡,以待子孫為修懺法,是先已知有罪,而故造之,又強橫不悔,冀圖死后幸免,此種存心,己自可誅,安能符合懺悔義。
(二) 梁皇懺中的梁武帝妃郗氏,性奇妒,死化巨蛇,通夢于帝,求為修功德使離苦,帝乃請寶志等十高僧,為修懺法,遂生天上。三昧水懺中的悟達法師,先曾供養(yǎng)一病僧,僧病愈,告之曰:你后有大難,當往南山某處見我。師后膝生人面瘡,作人言:謂是漢晁錯,報師前身袁盎陷害之仇,師乃亟往僧處求救,僧為瘡說法掬潭中水洗,人瘡言:既蒙迦諾迦尊者,為解冤結,今當去矣。瘡遂愈。吾人就此二事看來,郗氏幸逢寶志等高僧,悟達幸逢諾迦尊者,乃至盂蘭盆會中,目連之母,其子修成羅漢,又幸逢四方解夏得果僧眾,為作功德,此皆因緣殊勝,乃得懺罪。今之孝子賢孫,雖能請僧,然而能請到此類圣僧否?如其不能,則雖依懺念誦,亦只有文字在,德不盛,心不虔,安能生效。
(三) 郗氏通夢于帝,求修功德,悟達亟往求救,愿解冤結,是此二人,內心皆已后悔,外復有勝緣助之,所以皆得解脫。今刖明知有罪,而剛愎續(xù)造,是自心并不悔,背于懺義矣。
(四) 郗氏化蛇通夢,悟達膝生惡瘡,目連母以手掬食,化為火炭,是此三主角,自身皆在場,故極易修懺。世人死后,落于何道?無從覓致,子孫為修懺時,自身未必在場,能否感通,大成問題。
(五) 縱使生前囑咐,言之諄諄,死后子孫,未必賢孝,能聽吾言,萬一被認為亂命或迷信,或因貧窮,而不舉行,則刀山湯鑊,必不免矣,所以自不斂跡,恣意造罪,而委托他人代懺的計劃,實屬危險已極。
(六) 經(jīng)中雖有:死后四十九日內,生人為修功德,死人七分獲一、六分生者自受之說,然此亦就生時造時,不知有罪言之,若明知故作,安能擔保死后能改變心腸,回心向善,萬一仍蠻橫不改,或已過七七之期,即中陰身已滅,三途已生,誦經(jīng)拜懺,恐亦枉然。
(七) 生時造罪,死后親屬,為作佛事超薦,有時有效,有時則效力極微。有效者:如地藏經(jīng)中,婆羅門女,其母墮無間地獄,賴女供養(yǎng)先佛塔寺功德,得以生天。又盂蘭盆經(jīng)中,目犍連母,墮餓鬼道,賴其子為設盂蘭勝會,亦得生天,是皆經(jīng)語,不何不信。效微者:若子女的孝心,及道德神通,不如婆羅門女及目犍連,外緣不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及諸方大德眾僧,則效力極微?傊耸聵O難言,決不可固執(zhí)成見,謗經(jīng)謗法也。
(八) 拜佛懺罪,亦如洗澡去垢,洗澡是浴身,拜懺是浴心,不但死后他人可代行,即生時自身亦可舉行,以蕩滌無始以來,積集如山的過惡。筆者在大陸時,即已拜過兩次三昧水懺,多次大悲懺,在臺灣尚不多見有人作過此種佛事,希望緇素大德,倡導舉行,俾無數(shù)學人,能湔祓三業(yè)罪愆,則功德無量矣。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jīng)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七課、讀經(jīng)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