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 綜合指要
1.成實宗的指歸,只至阿羅漢為止,并不更進一步,以成佛為目標,所以不能躋于大乘之列。但是,它所標榜的教義,如作我法二空觀,以斷煩惱及所知二障,如色心二法,究屬空無等,皆具大乘氣象。惜乎其最后的造詣,僅限于灰身滅智,以求解脫生死,可知其斷見思,入無余涅槃,確屬實在情形。至于得菩提涅槃業(yè),得如來五分法身果,則有所不能也。
2.色即是空,是說它緣生無性,所以當(dāng)體即空,這就是說:色的自體,只是若干條件所假合,若各種條件,各歷本位,則無色的自體可得,故說其為空。至于本宗說極微為空,此有兩點不對,第一,無極微。例如將兩個極微分子,疊在一起,當(dāng)兩體相接觸時,亦如兩塵相碰,那么,它們所碰之處,僅是一點呢?抑是全部?如是全部,則變成一體,而不成兩體,如僅一點,則未碰之處尚多,尚可以分,不成極微,這是說極微義不能成立。 第二,極微不是空。無論什么東西,雖至極微,總有體積,終不是空無。說把極微無限制的分析,便可以成為空顯與事實不符,這不過是勝論外道的遍計所執(zhí),于佛理有所不合也。
3.佛家說:色法為業(yè)力所生,業(yè)若消滅,色自敗壞,是色法有生有滅。又說:一人得道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是正報滅度,依報亦滅度也。然而前此的物理學(xué)家,卻說物質(zhì)不滅,彼以化學(xué)的分合方法,證明物質(zhì)之滅于此者,必增于彼,滅于此者,必生于彼,與佛家物質(zhì)有生必滅的學(xué)說相反。但自原子能被發(fā)現(xiàn)后,證明物質(zhì)可變化光與力而消滅,否定了物質(zhì)不滅律,證明佛家學(xué)說的正確性,可知科學(xué)愈發(fā)達,愈顯得佛學(xué)的價值,在各宗教中,能與科學(xué)相得益彰者,亦惟有佛教矣。
4.第一表內(nèi),看到了不還果人,證般涅槃的方式有多種,就知道一切行人,他們的根器各別,和見思煩惱的厚薄不同。所以修因得果,也就有種種的差異,這都是前多生的習(xí)染,和修治工夫的深淺,所形成的結(jié)果,這是一事。斷三界見思惑盡,才證阿羅漢果,斷惑如斷手足,既斷則不再續(xù),亦不再生,若能再續(xù)再生,則不得名為斷。照這情形看起來, 那么,阿羅漢是已斷三界的見思惑者,既已斷惑得果,則惑決不會再萌,果決不會再失?芍^鈍根羅漢,如遇惡緣,復(fù)降不還果,名為「退法相」,以及恐退失功果,常欲自殺入無余涅槃,名為「死相」 各節(jié),這都是一種善巧方便,其目的無非欲使行人,于退墮或退失的危險,因而精進勇猛,不敢放逸。若其實際,到了阿羅漢的地位,是決沒有再退墮三界,或退失功果的道理,這又是一事。
5.對般若莫作空想,它若是空皂話,那么,佛又何必從空中立此假名,立了之后,又用種種方法語句,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破除它,豈不是自討麻煩。若使般若但是空無,那么,它何以能被譽為五度明燈,三世佛母。六祖贊般若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箍芍修道的過程中,般若是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沒了它,簡直一步不能行。但是,對般若亦莫作有想,它若是有的話,那么,便是有性有相,可以用六根六識,去了別它,如此則經(jīng)中便不應(yīng)說:「般若以無性為自性,故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故無所取,無所執(zhí)著!箍偠灾薨闳羰窃谛腥朔酱缰g,教也教不來,說也說不出,不管于理于事,智人處處皆契合般若,愚人處處違背般若。行者若欲了解般若,只有靠領(lǐng)悟,能悟不能悟,是有否修學(xué)的關(guān)系,舍此之外,實無辦法也。
6.大般若波蜜多經(jīng),共六百卷,是卷帙最多的經(jīng),也是玄奘一生,最杰出的譯作,其筆墨條達靈動,而又一字不茍,讀之使人胸膈皆舒,慳憂都盡。般若會上,有一最奇特的現(xiàn)象,應(yīng)予注意,那便是善現(xiàn)以聲聞身,而能演說甚深的般若義。照理來說:像這樣的妙理,大菩薩尚不能知,豈有聲聞,而能說示。原來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威神加被的結(jié)果,致令小機,能宣大法,如是則善現(xiàn)說。即是佛說此亦如華嚴會上,諸菩薩說佛法身義,亦為釋尊威神之所加被,其情形頗與此相類似。
7.行人惑斷到那里?就離開那里?僅斷欲界諸惑,而未斷色界諸惑者,只能出欲界并不能出色無色界,僅斷欲界及色界諸惑,而未斷無色界諸惑者,只能出欲界及色界,并不能出無色界。譬如好嫖賭戲劇,而不好飲酒者,僅能離酒樓,而未離妓館、賭場、戲院,其理與此相同。所以憑自力出三界者,必先憑自力,破盡三界見思惑,成阿羅漢,然后方出。若有一分一毫未斷,來生還在此間,休想出離,其難可想。是故修凈土念佛法門,借佛愿力,先生佛國,出三界,了生死,然后再慢慢斷見思,實是末法時代,最具智慧的打算。除卻這一法門之外,余者恐怕都不是我們障深慧劣的凡夫,所能即生成辦也。倘若不能即生出離,而第八識中,有三惡道的惡業(yè)種子先成熟者,則來世必不能保有人身。如是尚不知何年何世,始得離開三途,何論斷惑出世,這便是自信太過的吃虧處。
8.修般若最重要之點,便是:雖知諸法皆空,而不行惡法,不舍善法。不過在修的過程中,一切應(yīng)做之事,雖一一照做,而不執(zhí)著法相,不執(zhí)著功德相,永遠離開二邊,處于中道,這樣便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yīng)。
9.斷惑證果,皆唯心識,而惑無實質(zhì),心無形相,若一念頓覺,則諸惑皆斷,不一定要依照限定的時間。在小乘法中,例如觀經(jīng)載,頻婆娑羅王,在幽閉中,遙見世尊,頭面作禮,便得阿那含果。又如阿難于佛滅后,結(jié)集三藏時,煩惱尚未盡,致為迦葉所摒,回房息臥,頭尚未至枕,廓然開悟,得阿羅漢果。這都是不必按照若干生,或若干劫的次序,而能于一念頓超者。不但小乘如此,即大乘成佛,有時也如此:例如菩提樹下的悉達太子,法華會上的龍女,涅槃會上的廣額屠兒,他們都是不必按照三大阿僧祗劫的次序,而能于一念頓超者。大抵頓超之人,皆是修因在前多生,證果在今世,間亦有佛菩薩垂跡度生,現(xiàn)身說法者。總而言之,在修因時,皆名為漸,到得果時,皆名為頓,若無前此之漸,則亦無后此之頓也。學(xué)者讀經(jīng)論 ,若發(fā)現(xiàn)其中所載,與通常不同者,則必另有其他理由,若欲剖析其理由,第一須慧解,第二須多聞,第三須質(zhì)詢善知識,舍此三者外,實無他途可循怯。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jīng)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七課、讀經(jīng)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二)
- 第二十五課、讀經(jīng)錄要(一)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