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3)

  亥二、顯差別(分二科)天一、定受攝(分二科)地一、標(biāo)決定

  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后受,雖經(jīng)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fù)圓滿生。

  這一段上一次講過;但是還想要再講一遍。

  從第二卷開始是「一切種子識」,這一科里面分三大段。

  第一段是「種類分別」。「種類分別」,就是有的人具足了無漏的種子、有的人不具足,有這樣的差別。

  第二個是「受果差別」。受果的差別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名相續(xù)」,第二科是「顯差別」。一切種子,種子生現(xiàn)行就是受果了;受果,可是有相續(xù)不斷的流轉(zhuǎn)生死,是第一段。第二段顯示他的差別,就是這些種子:有定受果、不定受果的差別;有定受報的、有不決定受報的,有這樣差別!付ㄊ堋惯@里邊,第一個是「標(biāo)決定」;第二個,是「釋別名」,F(xiàn)在是這個「標(biāo)決定」。

  「標(biāo)決定」是:「諸種子未與果者」,就是沒有給你果報,沒有給果報,不是不給果報,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有的是順現(xiàn)法受,就是現(xiàn)在的五蘊中得果報,得了現(xiàn)在得果報了,在現(xiàn)在的五蘊法里面得果報,這是有這樣的順的意思,是第一種。這第一種因為已經(jīng)成為事實了,就不提了。

  現(xiàn)在沒有成為事實的是:「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后受」,分這么二種。這個「順后受,雖經(jīng)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fù)圓滿生」,這比較容易明白。順后受就是第三生;現(xiàn)在是第一生;就是第三生以后得果報;或者是經(jīng)百千劫才得果報,這都是順后受。順后受,這么長久的時間,他還一樣的會令你得果報!笍(fù)圓滿生」,不會因為久了,那個種子或者全部的腐爛了,或者一部分不對了,不是的。還是圓滿的得果報,這是「順后受」。

  「順生受」也有這樣情形,也是要經(jīng)百千劫,也有可能會這樣子。為什么呢?因為順生受是第二生得果報的。但是第二生得果報了,假設(shè)一個人,他以前做了功德──我們從經(jīng)論上看到一些因緣。譬如他供佛、他供養(yǎng)辟支佛、供養(yǎng)大阿羅漢,他很誠懇、很恭敬的,他這樣功德得果報。譬如說第二生他得果報了,得果報時候,第二生在人間、或在天上得了果報,這叫做「順生受」。但是第二生假設(shè)做人就是做了一百歲、或者是二百歲就死了;死了,又來做人享福,或者升天享福;但是若做人享福的時候,有時候有問題,什么問題?就造罪了。福報大的人他造罪也造得很大。那么第三生、第四生,因為罪大,這個業(yè)力很厲害,到地獄去了。可是人的果報還沒有完,他那個功德還沒有結(jié)束,那就得要從地獄出來以后再去做人、再去享福了。

  這樣說他那個業(yè)力本來是順生受,那么也有可能經(jīng)百千劫,所以這句話應(yīng)該是接連上面二句話:「或順生受,雖經(jīng)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fù)圓滿生;或順后受,雖經(jīng)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fù)圓滿生」,這個地方有這樣的意思。

  地二、釋別名(分二科)玄一、已受果

  雖余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

  這是「釋別名」,解釋這個受果報的別名。什么別名呢?就是不同的名字,就是「已受果」和「未受果」的不同,有這樣的不同。

  「雖余果生」,這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熏習(xí)的很多的很多的種子,很多的名言種子、很多的業(yè)種子,很多很多。有一個種子它是順現(xiàn)受、順生受、順后受,或者其中一個種子他得果報了,而其余的也會有果報出現(xiàn)的,也會得果報。得果報當(dāng)然是「要由自種」,它決定是要由它自己本身的種子為因緣,才能得果報的?墒撬豢梢冤ぉひ驗檫@個異熟果不是當(dāng)生的,一定是順生、順后的,所以「若至壽量盡邊」,他要等到現(xiàn)在這個果報的壽量結(jié)束的那個時候!笭枙r此種」,那個時候,那個成熟的種子才可以起現(xiàn)行得果報,得異熟果的。這個異熟果,一定是前一個果報結(jié)束了,后一個果報才能出現(xiàn);說是他能得果報,但是不可以隨時得果報的,不可以那樣子。這樣子,那個果報出現(xiàn)了,經(jīng)過多少時間,得那么多的果報,這就叫做「爾時此種名已受果」,已經(jīng)給你一個果報,給你享受享受,或者是樂的果報、或者是苦的果報。

  玄二、未受果

  所余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

  已受果其余的、剩余的,已受果那個揀除去。所剩余的這個自體種子──這個自體,就是果報,得果報自體的種子──沒有給果報的,所以不名為已受果。就分這么二種差別。

  天二、不定受攝(分三科)地一、舉種類

  又諸種子,即于此身中應(yīng)受異熟,緣差不受。

  「又諸種子,即于此身中應(yīng)受異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攝故;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這是第二段「不定受攝」。前面是說定受,決定要受果報的,屬于那一類的,F(xiàn)在是不決定得果報所攝的一類。這一科里面先舉出來這個種的類別。

  「又諸種子」,又一切種子識里面的種子,很多的種子。這個種子他得果報的時間,是「即于此身中應(yīng)受異熟」,就是現(xiàn)在的五蘊身里面──這應(yīng)該是順現(xiàn)受,不是順生受、順后受,所以即于此現(xiàn)在的生命體里面,就應(yīng)該得果報的,那么這當(dāng)然就是屬于別報!妇壊畈皇堋,但是他的因緣有一點不足、不圓滿,就不能受果報。他是應(yīng)該現(xiàn)在受果報的,但是不受、不能受。什么原因呢?

  地二、明所攝

  順不定受攝故。

  因為他是屬于不決定這一類的,所以就不一定得果報。這個原因在那里呢?就是最初你創(chuàng)造這樣的業(yè)力的時候,你內(nèi)心的問題、或者外境的問題,就是你所造的業(yè)力是屬于輕的業(yè)力,不是重業(yè)。譬如說是你都是好心腸去做一個功德,譬如說一個平常不認(rèn)識的人,你對他去有一點幫忙;但是你若對你父母去恭敬供養(yǎng),這個功德不同,功德就大,孝順父母的功德、這個業(yè)力是很大的。

  譬如說阿羅漢──得滅盡定的阿羅漢,你若供養(yǎng)他,和對沒得滅盡定的阿羅漢,這個業(yè)力不同,是不一樣的;這是在境界上說。在內(nèi)心上說,你的動機這方面,或者是特別的尊重,或者是平平淡淡、平平常常的這樣子,那也不同;蛘呤悄阌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夠回向實際,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那又不同。你有所住的布施、無所住的布施那也不同,各式各樣的情形。現(xiàn)在這里說「緣差不受」,就是你做的這個業(yè)力不是那么樣的強大,不是強有力的,微弱了一點;但是他是屬于順現(xiàn)受的,但是力量不夠,就「順不定受攝」。

  假設(shè)你做這種功德,做的不是那么樣的有力量;但是第二次又重做,不斷的重復(fù)做,喔!改變過來了,變成一個強力的、有大力的一種功德,那就是決定定受的業(yè)力了,而不是不定受了。現(xiàn)在這是說「不定受」,那么就不一定受果報,就不能受。譬如說是應(yīng)該是發(fā)大財?shù)模菦]發(fā)財,它就是不夠;應(yīng)該是得阿羅漢果的,但是沒得。就是有不同。

  地三、簡受果

  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

  就是沒有受果報,那么這種子又怎么情形?這種子壞掉了嗎?不是!此種子他也是一樣的安住在原來狀態(tài),它不變;它并沒有說是沒有受果報,它的力量就損減了,沒有。它還是原來的樣子,它不壞的。這是說不定受。

  亥三、結(jié)染凈

  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于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于一處得離欲,即說于一切處得離欲。

  這是第三段「結(jié)染凈」。這個受果的分別,一切種子識里面的種子,得果報是有這樣分別的,得果分別有「相續(xù)」和「顯差別」。這第三段,是「結(jié)染凈」,有染、有凈的不同!甘枪——自體中」就是前面相續(xù)不斷的流轉(zhuǎn)生死而有定受果報、不定受果報的不同。

  「是故——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所以每一個眾生他的果報體里面,就是五蘊身里面、或者是阿賴耶識里面!附杂幸磺凶泽w種子」,普遍的都是有一切的自體種子,一切果報的自體種子,這前面講過了。

  「若于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就是普遍三界以內(nèi):欲界的六道眾生、色界天、無色界;色界十八天,無色界有四空處,有這么多類眾生的自體種子都是具足的;但是有染凈之別!溉粲谝惶幱腥居,若是這一個眾生──不管你是在天上、或者是在人間,在那一處,有染污的欲的話,這個染污欲,在《披尋記》上講就是我愛。這個我愛是通于俱生的我愛、通于分別所生的我愛。那么第七識愛著自我,這個第六識也一樣是愛著自我。這其中差別,第六識的愛著自我是自己覺知到的,自己知道;第七識太微細(xì)了,我們不知道。有這個的染污的愛,其實當(dāng)然愛著自體,也是愛著一切境的──境界愛。當(dāng)然一般的凡夫什么愛都是有的。你有了這個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那就是說,你可以決定你在一切處都是有染欲的。只要你內(nèi)心里面有這個我愛,你到地獄去也是有我愛,到餓鬼、畜生,來到人間、天上,乃至到非非想天也還是有欲,到任何地方都是有欲的。

  這個地方有個問題,譬如說是到地獄去也是有我愛,這在《攝大乘論》上有說,因為愛著這個自我,這個第七識的我愛,它不是向外攀緣的,愛著自己的明了性,執(zhí)之為我。那么第六識對地獄是不愛。那么若來到餓鬼界、畜生的世界,也有大福德的境界,那人間、天上那更不要說了,當(dāng)然是有愛。這樣說,若第七識的我愛,是普遍一切處。第六識的我愛,不是普遍的。但是你根本的第七識的愛若在的話;第六識的我愛,雖然有時候不出現(xiàn),但還是有的。譬如說到了非非想天,它把欲界的愛也消除了,色界天的愛也消除了,但是并不表示你決定就是清凈;因為你從無色界天的壽命盡了,你還有可能會回到色界天,有可能回到欲界來,那么你那所有的愛又重新都出來了。所以從根本上說,「即說一切處有染欲」,一切處都是有的。

  「若于一處得離欲,即說于一切處得離欲」,這就是佛教徒了。若是你是佛教徒,你能修四念處,對一切境界也不愛、對于自我也不愛,你這件事做成功了,你在人間是沒有這種染欲,那你到天上也是沒有欲,到非非想天也是沒有欲,那這和外道不一樣了。所以若于一處得離欲了,即說于一切處得離欲,這可見佛教徒修四念處的厲害,究竟圓滿;外道可能也可以修不凈觀,他也可以得四禪八定;但是因為沒有修無我觀,他的那個我愛還是在,所以就是到了非非想天還是不成功,他還是有我愛的。所以從這些事情看,這個無我觀在佛法里面是太重要了。我不修無我觀,我只是令一念心叫它不動。不行!你不修無我觀,這個我執(zhí)還在,我執(zhí)、我愛、我慢都在;在,你就不能解脫生死。所以從教義上的學(xué)習(xí),才知道修行方法的對不對、正確不正確。我不看經(jīng),我就是這樣子。就這樣子吧!那好!你就那樣子。

  戌三、所依分別(分二科)亥一、染依攝(分二科)天一、釋粗重(分二科)地一、辨品攝(分三科)玄一、煩惱

  又于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粗重,亦名隨眠。

  這是第三段「所依分別」。這「一切種子識」這一大科里面,第一科是「種類分別」;第二科是受果的分別,得果的分別;現(xiàn)在是第三科,所依的分別。這個所依,就是有染依、有凈依這樣不同;也就是分兩類說:一個從凡夫說,一個從圣人來說,這樣意思。

  「又于諸自體中,所有種子」:「又于」,又在這個很多很多的果報中,所有的種子,就是阿賴耶識里面很多很多的種子;這個種子是有類別的,有一類一類的,F(xiàn)在先說這個染依,就是有漏的阿賴耶識,從這個染污的依上來說,F(xiàn)在說這個屬于粗重的這一類的種子,粗重的種子里面又辨別它的品類。這品類里面,一共說出三類:第一個是「煩惱品」,第二個是「異熟等品」,第三個是「善法品」。現(xiàn)在說這個「煩惱品」。

  「又于諸自體中」,在很多的眾生的阿賴耶識里面,每一個眾生的阿賴耶識里面有很多的種子。很多的種子里面,現(xiàn)在先說「煩惱品」!溉魺⿶榔匪鶖z,名為粗重」,若是煩惱這一類;品者,類也;屬于煩惱這一類所攝,所屬。若是這個種子是屬于煩惱這一類的種子,那么它可以給它個名字叫做粗重,給它安立個名字叫做粗重!敢嗝S眠」,也可以給它個名字叫做隨眠,可以給它這樣的名字。

  這個「粗重」什么意思呢?這個「粗重」就是無堪能的意思!笩o堪能」,下面有這個字?澳埽褪怯心芰凶隹澳;沒有能力叫做無堪能。什么能力?當(dāng)然就是有修集功德的能力。譬如說我們靜坐時候,用這些方法來調(diào)心,調(diào)的很好。我要奢摩就能奢摩他;要毗鈴舍那就毗鈴舍那;我要修無我觀就能修;要修不凈觀、要修數(shù)息觀都可以。那就表示你有這個堪能。但是,我一靜坐的時候,數(shù)息數(shù)不來;修不凈觀也修不來;修無我觀也修不來;但打妄想可以,有這個堪能。那么這個事情就看出來:這叫做粗重,就是無堪能。這個種子不行,它沒這個能力,「名為粗重」,屬于煩惱品的它就是叫做粗重。有了貪心來了,瞋心來了,疑惑心來了,什么都修不來,所有這個善法的功德修不來,就是名為粗重。

  「亦名隨眠」,也名字叫做「隨眠」,還可以給這個名字。「隨眠」,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隨眠這句話,在小乘佛法里面說,就是煩惱的名字,它就是指煩惱說。這個「隨」,就是隨逐,常隨著你,你到那兒去,它隨著你到那兒去。像那個太陽光的影,有了影,這影老隨著你,如影隨形,它不和你分離,隨逐不舍。這個「眠」是什么意思呢?令你糊涂,令你迷迷糊糊的,就是這個明了性的智慧不具足。這個煩惱一來了,那有智慧呢?你告訴他,他還是不覺悟的呀!這個「眠」也叫做「隨增」,本來你的心是明明了了的,而這時候就糊涂,貪心來了就糊涂了。我又想起來梁武帝。梁武帝信佛那么誠懇,佛法的智慧也很高,想要發(fā)兵去打仗,要統(tǒng)一中國,這個貪心就來了,結(jié)果引來很多的不如意。所以這叫做「隨眠」,就是煩惱。它給你引來很多的苦惱,能令你增長一些煩惱,增長一些苦惱,所以叫「隨眠」。

  現(xiàn)在約大乘佛法來說,也具足小乘佛法的這個義;但是另外有一個不同的義。「隨」,就是隨逐阿賴耶識,就是儲藏在阿賴耶識里面,隨逐不舍!该摺狗刈R:就潛伏在阿賴耶識里面,就好像人在那兒睡覺了,在那兒休息了;他若一醒覺,就去做事了。就是在種子位的時候,在那里不動;等到有因緣的時候,它不睡覺了,就是發(fā)現(xiàn)行了,就發(fā)生作用了,是這樣子。

  說我們通常說業(yè)障,業(yè)障這句話應(yīng)該怎么說呢?譬如說是我們勸他去參加念佛七、勸他去打禪七、勸他聽經(jīng)、學(xué)習(xí)佛法;「我沒有時間!」但是去看電影去了、去游山玩水了,那件事那就是業(yè)障──他去辦那件事,而就障礙了去學(xué)習(xí)佛法,這就是障。說是我做了很多罪過的事情,就是造成了種子了,這個種子就是在阿賴耶識里面,隱藏在那里;但是它若不發(fā)生作用,你還能修行的,它還不障礙。雖然是造了罪,但是這個罪若是沒有發(fā)生作用,它沒有障礙作用,還有這件事。另外說是造了五逆十惡嚴(yán)重的罪過的時候,那又不同,心不安。如果造了一種罪,老是心里不安,你想修行困難,那也叫做業(yè)障的。我們通常說有病,我們這身體有了病苦的時候,不能修行,這叫做報障;這在人來說。不過,人有盲、聾、喑、啞,眼睛沒有用了,耳朵也不行了,那么想要修行,恐怕有困難。我眼睛也沒有病,耳朵沒有病,身體也健康;但是不能夠修行,一用功的時候就不對。我若是去用用功,把經(jīng)書本打開看看,閱讀經(jīng)書,頭疼,這就是報障,這個果報不容許你做功德;但是若其他的事情可以。所以這就很明顯的是自己有罪在障礙自己。在三惡道的果報,修行也困難,它也是報障。

  現(xiàn)在這里說「煩惱品所攝,名為粗重」,就是屬于「煩惱品」的種子,它一動了的時候,你不能修行,無堪能!敢嗝S眠」,就是它在阿賴耶識里面隱藏著,所以叫做「隨眠」。

  玄二、異熟等品

  若異熟品所攝,及余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

  這是第二段「異熟品」!府愂炱贰咕褪牵哼@種種子是得果報的這一種種子,屬于這一類的種子。

  「及余無記品」,前面說過「異熟品」就是:譬如說是阿賴耶識是無記品,是個果報。那么「余無記」,就是其他的前六識。前六識也不全是善、也不全是惡、也有無記的──「及余品」。這樣的屬于無記性的:「唯名粗重,不名隨眠」,它就只能叫做粗重,就是無堪能性,也不能夠修學(xué)善法,他不能夠名之為隨眠,因為這種無記性他不是煩惱,他不令你生煩惱,所以不名隨眠。

  玄三、善法品(分三科)黃一、標(biāo)

  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

  說是異熟品、煩惱品的種子沒有能力修集功德;那么異熟品也不能;那么誰能呢?就是「信等善法」,你有「信」這種種子,無貪、無瞋、無癡、慚、愧這些善法的種子,他能做善法。能修學(xué)善法是這些力量,而不是無記,無記是沒這個能力的。所以唯識的經(jīng)論它說出來的這些事情說的微細(xì),說得明明白白的,不是說:「啊,不可思議!」不是那么說話,他都給你說的清清楚楚、說的有道理。

  「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的這些「種子,不名粗重」,你不能說它是粗重,它是有堪能性的,所以不名粗重!敢喾请S眠」,它是能對治煩惱的,它不是生煩惱、它不是令你苦惱的;它是令你安樂自在的,有這種能力的,所以「非隨眠」。

  黃二、征

  何以故?

  這底下就加以解釋。是什么原因「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呢?

  黃三、釋

  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

  由于這個信等善法的種子,他若發(fā)生作用的時候,你的這個自體──你的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體,它有能力、有堪能性!阜遣豢澳堋,不是沒有能力。而這個種子生起的時候,就是最好這個時候修行、學(xué)習(xí)佛法;它若不生起,你修行是困難的,發(fā)心是難,發(fā)心就不容易。

  地二、結(jié)行苦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粗重所隨故、粗重所生故、粗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

  這是第二科「結(jié)行苦」。前邊是「辨品」,辨別這個品類:這么多的種子里面有煩惱品、有異熟等品、有善法品的品類,F(xiàn)在以行苦來結(jié)束這一段文。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所依的自體,這個一切是很廣了。一切種子所依的自體,說是阿賴耶識、或者說是五蘊身,自體!复种厮S故」,這個自體就是令人不滿意,他是一切粗重的這個煩惱品、或者是無記品的種子所隨,常隨逐它,依附在那里面,使令它不清凈。「粗重所生故」,而這個自體也是這些粗重的力量所引生的,這些煩惱品、無記品的種子所引生的!复种刈孕怨省,而它的體性還是個粗重,就是這是屬于無記性的,像阿賴耶識是個無記性的、無記性的種子,它有這么多的問題附在那上面,隨時都會出來問題!钢T佛如來安立為苦」,不是一般人安立的,是佛所安立的,佛就為它安立一個名字,叫做苦,稱之為苦。怎么叫苦呢?「所謂由行苦故」,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行苦故苦』。有的是『苦苦故苦』、有的是『壞苦故苦』;而現(xiàn)在這里說的「所依自體」,是指行苦,就是也不苦、也不樂的這種境界,我們通常說這個叫『五取蘊苦』。這個『五取蘊苦』我上一次是講過了。圣人才知道『五取蘊苦』是苦;凡夫自己不知道。凡夫如果是也不苦、也不樂的時候,感覺這個身體還蠻好,還很自在,沒有什么事情啊!但是乃至到色界天上的果報,非非想天的那個果報體都在這里面,都是行苦。因為他有什么問題呢?他里邊還有「粗重所隨」、它是「粗重所生」、有「粗重自性」,隨時有因緣的時候,會生很多的煩惱、會生出來很多的苦惱,所以這才叫做行苦。所以前面說是「觀唯是苦」,唯獨圣人觀察這個五蘊,它唯獨是苦而不是樂。當(dāng)然這是深一層的說法,不但是從表面上看問題的。所以「所謂由行苦故」。

  天二、廣種名(分三科)地一、標(biāo)

  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

  前邊這個是解釋粗重。這底下第二段「廣總名」,廣說這個種子的名稱。第一科,是「標(biāo)」。「又諸種子,乃有」很「多種」的「差別」的「名」稱的。這是標(biāo),底下是列出來。

  地二、列

  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

  這種子有不同的名稱。第一個名稱就是「所謂名界」,叫做「界」。我們通常說十八界:六根界、六識界、六塵界,十八界。在唯識上說十八界這個界,界者,就是當(dāng)種子講。十八界各有各的種子,它引起現(xiàn)行,就名為十八界,這么講。這和五蘊、十二處是不同的,解釋法不一樣。那么這里說「界」,就是當(dāng)作種子講,也就是種子的意思,一類一類的種子。

  「名種姓」:這個「姓」,他姓王、他姓張、他姓李,就是各別的種類叫種子。但是在《成唯說論》上有提出到、很多地方有提到、在本論上也有提到,就是:『本性住種姓』、『習(xí)所成種姓』。這個『本性住種姓』,就是不是由熏習(xí)而有的,不是由自己努力創(chuàng)造而有的,你的本性本來就有這種種姓的,這是當(dāng)然就是無漏的種子。『習(xí)所成種姓』,就是后來遇見好因緣了,我能夠努力的創(chuàng)造,我能修學(xué)戒、定、慧,修學(xué)六波羅蜜廣度眾生,栽培了很多很多的良好的功能,那就叫做『習(xí)所成種姓』,當(dāng)然這是指清凈的善法說。但是這個『本性住種姓』,如果在時間上來說,由這一剎那以前,由現(xiàn)前的一剎那以前,以前已經(jīng)有的,叫『本性住種姓』;這一剎那以后重新創(chuàng)造的,那就叫做『習(xí)所成種姓』,也可以這樣說;蛘哒f是我前一生,從前一生以前所創(chuàng)造的,都叫做『本性住種姓』,就是本性里面已經(jīng)有了,你以前創(chuàng)造的,在你本性里已經(jīng)有了;從現(xiàn)在、從今生以后重新努力栽培的,那叫做『習(xí)所成種姓』。那你等到第二生后,你現(xiàn)在的『習(xí)所成種姓』又變成『本性住種姓』了,又再重新創(chuàng)造。這樣講,也應(yīng)該講的得過去;但是和唯識的經(jīng)論上的含義可是不同了,就不一樣。所以這個種姓,前面說「所謂名界」,還是通于清凈的、染污的。若說「種姓」,那就是屬于清凈的了。三乘的種姓;無種姓的,那就是一般的人天、一般的眾生了。

  「名自性」:這「自性」是體的意思,每一法的自體叫做自性。色法、量無邊的色法,無量無邊的心法、心所法,每一法有它的自體,而這一切的自體,都有是由種子來的,那么就是以種子為一切法的自性,那么種子也名為自性。

  「名因」,種子也叫做「因」。「因」是對「果」說的,這個因就是什么呢?窺基大師解釋:『建立果義』。它能夠建立種種的果。這是誰?就是因,能建立種種的果,所以叫做因。也就是它能給你果報,有這種功能的,名之為因,這樣說。

  「名薩迦耶」:這個「薩迦耶」,就是我見,薩迦耶見就是我見。前邊都說的各式各樣的種子,現(xiàn)在這是我執(zhí)種子,就是或者是俱生的,或者是分別起的,這個執(zhí)著有我:『我執(zhí)、我見、我愛、我慢』!何覉(zhí)』,不知道是沒有我,叫『我執(zhí)』!何乙姟唬褪菆(zhí)著有我。『我愛』,愛著這個自我!何衣唬约焊呗饋砹。這四種煩惱就是俱生的四種煩惱、或者分別起的四種煩惱,這就叫做薩迦耶。這是指我執(zhí)的這種種子。

  「名戲論」:這個種子又名之為「戲論」,這就是名言種子。雖然這個名言種子是見煩惱、愛煩惱,這一切都叫做戲論;但是主要還是指分別說的,分別言說,種種的分別言說、言論,那叫做戲論。因為用這個無明相應(yīng)的、執(zhí)著心相應(yīng)的分別,都是戲論,都是與諸法實相不相應(yīng)的,那么這就是指名言種子說。薩迦耶,這是我執(zhí)的種子。

  「名阿賴耶」:「阿賴耶」是「愛著處」,愛著處叫做阿賴耶,所愛著的意思叫做阿賴耶。這個「所愛著」這句話,有我們自己明了的、有自己不明了的,分這么兩部分,其實這也是種子。你心里面愛著,就熏成了種子;這個種子一現(xiàn)行又是愛著。我們貪心是愛著、瞋心也是愛著、也是著;你一著,因為有愛著,就出了個不愛,那么就是愛也好、不愛也好,都是執(zhí)著。

  「名取」:這個種子也叫做「取」。這個「取」其實也是執(zhí)著。這個「取」,《披尋記》上解釋,已經(jīng)滋潤了的種子,由煩惱滋潤了的種子叫做取。愛緣取,你先是愛,而后更數(shù)數(shù)的愛,愛執(zhí)著的重了,就叫愛名為取了,是這個意思。

  「名苦」:「苦」,是逼迫的意思。這個種子它生現(xiàn)行給你苦了,給你苦惱的時候,這時候轉(zhuǎn)名為「苦」。

  「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這個薩迦耶見他以什么為依止處?就是種子,這阿賴耶識與一切法所熏習(xí)的種子不一不異──這個《攝大乘論》上說了──和阿賴耶識融合為一了,執(zhí)著阿賴耶識是我,所以叫做「薩迦見所依上處」。執(zhí)著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種子,執(zhí)著阿賴耶識有我、也就有我慢,所以它也是「我慢所依止處」。

  從這個話來說,印順老法師不同意護(hù)法菩薩的解釋。護(hù)法菩薩說是:這個『末那識執(zhí)著有我,是執(zhí)著阿賴識的見分為我』。那么這樣看,阿賴耶識緣一切法,就是緣種子、根身、器界,這是阿賴耶識的所緣境。這樣說,這個阿賴耶識的種子是統(tǒng)一的,執(zhí)著阿賴耶識的見分,也就是執(zhí)著種子了,這也是也有道理。

  但是你若去觀察『種子如瀑流』,不可能執(zhí)之為我的,若是種子與阿賴耶識融合為一了,那就等于是和見分統(tǒng)一了,也就執(zhí)著這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不變異的這個明了性為我,所以護(hù)法菩薩說『執(zhí)著見分為我』也不能說不對。

  但是這句話,若是印順老法師看見這句話,那就更明顯,這就是個根據(jù),所以護(hù)法菩薩說的不圓滿,也可以這樣說。

  「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這個種子,種子是薩迦耶見的依止處,種子是我慢的依止處,它的依止處就是種子,而這個種子是與阿賴耶識融合為一的,所以執(zhí)之為我。

  這是解釋這個種子的名稱,有這么多的名稱。

  地三、結(jié)

  如是等類差別應(yīng)知。

  「如是等類差別應(yīng)知」,有這么多的不同,你應(yīng)該知道這都是種子的異名。

  亥二、凈依攝

  又般涅槃時,已得轉(zhuǎn)依諸凈行者,轉(zhuǎn)舍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于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zhuǎn)令緣闕,轉(zhuǎn)得內(nèi)緣自在。

  「又般涅槃時,已得轉(zhuǎn)依諸凈行者,轉(zhuǎn)舍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前面說這個「染依攝」,就是沒有來到佛法里面修行的人,他還是貪、瞋、癡在活動的時候,這種境界,屬于這一類的叫做「染依攝」。

  現(xiàn)在這以下是「凈依攝」,單指佛教徒說的!竼沃阜鸾掏健梗@話也是很難分別。說是這個憍梵婆提尊者前生是個牛;還有純陀比丘,就是舍利弗尊者那個徒弟:純陀比丘,七歲家得阿羅漢果,前生是個狗。所以我們說佛教徒是凈依攝,這事情也是很難從表面上說的。一切眾生,在佛法里面有栽培的,都是佛教徒,可以這么說。

  又,般涅槃的時候,「已得轉(zhuǎn)依諸凈行者」,這是佛教徒努力的修行,他般涅槃時,入涅槃的時候!俱舍論》上說出一句話來,說:入了滅盡定,然后從滅盡定里出來,這就等于是從涅槃里面出來。有這個話,這樣講。不過,這句話說得我認(rèn)為很有意思。不過本論──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這個《瑜伽師地論》說是:定性聲聞,他入了涅槃以后再不出來了,就是真如的境界:不生不滅了?墒沁@個《俱舍論》上、說一切有部、就是《大毗婆沙論》,都是一個部派,就好像是從涅槃里面出來。這話的意思:入了涅槃以后還能出來,還有這種可能,有這種可能,那當(dāng)然,這也可以說這是不定性的種姓的這些阿羅漢、辟支佛,所以他們?nèi)肽鶚勔院筮能發(fā)心。

  在《大智度論》上,龍樹菩薩說:已經(jīng)入了涅槃,他還能發(fā)心,這件事不可思議。若是從我們一般──如果你不學(xué)習(xí)唯識,不學(xué)習(xí)唯識的經(jīng)論,也就是那么一句話就過去了,說是:「入了無余涅槃,將來還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句話就是這么一說就過去了。但是從唯識的經(jīng)綸上說:有種姓,是因為有無漏種子,然后修行入涅槃,入涅槃以后,這里面下文有說到:『入于不生不滅,離一切有為相』,就是完全是真如的境界,從這個境界里面還能生出分別心來,這是不能思議,你就會想到不可思議。

  所以,支那內(nèi)學(xué)院的這些學(xué)者對于《起信論》沒有信心,這是有原因的。支那內(nèi)學(xué)院的人對《楞嚴(yán)經(jīng)》、《起信論》都沒有信心,打筆仗。法尊法師有一篇文章反駁歐陽竟無,這篇文章現(xiàn)在還在,我們能看見這篇文章。但是和《楞嚴(yán)經(jīng)》打筆仗的文章,我現(xiàn)在看見的少,就是頭多少年在香港的時候,有個伙頭僧,他對于《楞嚴(yán)經(jīng)》沒有信心,說出一些貶斥《楞嚴(yán)經(jīng)》的話,這《楞嚴(yán)經(jīng)》的學(xué)者就反對他,這個文章現(xiàn)在能看見;但是在抗戰(zhàn)以前,仁山老法師、守培老法師,他們維護(hù)《楞嚴(yán)經(jīng)》寫出來的文章和支那內(nèi)學(xué)院的打筆仗,這個文章現(xiàn)在看不見。你們誰能看見啦?是看不見。不過,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說,學(xué)習(xí)唯識的人,他的理論說得微細(xì),就是像那個木匠做桌子,就是分毫不差的這樣子做。就會有這個問題。

  所以「般涅槃時,已得轉(zhuǎn)依諸凈行者」,「已得轉(zhuǎn)依諸凈行者」,這當(dāng)然就是出在佛世的,就是一個聲聞行者、一個大菩提心的行者,這些人用功修行成功了,都是「轉(zhuǎn)依諸凈行者」。轉(zhuǎn)變了這個依止,就是轉(zhuǎn)變了阿賴耶識,把阿賴耶識轉(zhuǎn)變了,阿賴耶識原來就是很多的有漏的種子在里邊,現(xiàn)在經(jīng)過戒、定、慧的熏習(xí),把里面轉(zhuǎn)變了。這些清凈行者,有德行的人,有無漏的功德莊嚴(yán)的人,「轉(zhuǎn)舍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