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1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12)
丑二、生(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生?
這是第二科「生」!敢獾亍估锩娣治蹇。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yè),第五科作業(yè)里面,分二科。第一科「約通相辨」。第二科「約最勝辨」,這個「最勝辨」里面分十五科。第一科是「分別所緣」。到第十四科,是「死生」!杆馈,前面講完了,究竟「死」是怎么情形,說完了。現在是第二科,說到「生」,一個生命的開始,是怎么一種情形?分二科。第一科是問,「征」。「云何生」,前面一大段說死明白了,「生」又是怎么個情形呢?下面解「釋」,解「釋」里面分二科。第一個是「略」。第二科是「廣」。略說「生」的道理,分二科。第一個「標所由」,「標」出來「生」的原因,為什么會「生」呢?
寅二、釋(分二科) 卯一、略(分二科) 辰一、標所由
由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凈不凈業(yè)因已熏習故。
「由我愛無間已生故」,這「生」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我愛」。執(zhí)著有我,愛著我的自體,是「我愛」。這個就是末那識,第六識當然也是有「我愛」,通于六識的;從無始劫來就有這種「我愛」,從來就是不間斷的現起這樣的「我愛」,這是第七末那識,這樣子!敢焉省梗眠h以來就是這樣子,這就是生死的一個原因。生命開始的一個原因,這是第一個原因。
「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這是第二個原因。就是從無始劫以來,久遠以來,「樂著戲論」:「樂著」,也就是愛著、也就是染著、也就是執(zhí)著,執(zhí)著這個「戲論」。「戲論」,就是一切因緣生法,都是空無所有的,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我執(zhí)著它是真實的,這就是「戲論」。在執(zhí)著的一切法相上,安立種種的名句文。依名句文而有種種的語言分別,從語言分別上,又引起種種的執(zhí)著煩惱,不斷的這樣虛妄分別,這都叫做「戲論」,都是不真實的,這樣子「樂著戲論」。你不斷的這樣「樂著戲論」,就在阿賴耶識里面,熏習了名言種子。使名言種子,親生一切法的力量,它是親生一切法的力量,那么就叫就「因」。這種「戲論」是一切法生起的原因。
這種「因已熏習故」,就是在得果報之前,久遠以來不斷熏習,已經熏習成就了,這「因」已經成就了。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凈不凈業(yè)因已熏習故」,或者是染污的、或者是不染污的,這樣的業(yè)就是內心里面有目的,而表現在身、口上的行為,這叫做「凈不凈業(yè)」。這樣的「凈不凈業(yè)」,它也是受生死的一個原因,也是「已熏習故」。實在這就是《攝大乘論》里面的那個三種熏習。
這個「凈不凈業(yè)」,就是那個有支種子。「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名言種子。「由我愛無間已生故」,就是我執(zhí)種子。就是《攝大乘論》的三種熏習,一樣的!笩o始戲論因」,這是因緣;「凈不凈因已熏習故」,是增上緣;那么「由我愛無間已生故」,它也是增上緣。這是「標所由」,就是立出來生死的原由,就是因為這三種熏習,才有生命的開始。
辰二、釋得生
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于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
這是解「釋得生」的情況。有了因就有果,果就是所生,因是能生,這個「釋得生」。「彼所依體」:這個「彼」是什么呢?就是這個我愛。就是我、我執(zhí),它所依之體就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因為色、受、想、行、識是所愛的,這個「我愛」,是能愛的。這所愛的體,這我愛的所愛的體性,就是這個果報,就是色、受、想、行、識的果報。
這個「生」,「云何生」:這個「生」,就是指生命體的出現,叫做「生」。就這個色、受、想、行、識,由無而有了,就叫做「生」。這所依體的這個色、受、想、行、識,怎么出現的呢?「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就是由前面的名言種子、這個有支種子,這個「凈不凈業(yè)」,這兩種因的力量;這個「增上」,表示這個力量很強大的。前面列出來三種,而這底下只說二種,而實在這個「我愛」是通于下面名言種子,也通于「凈不凈業(yè)」的。因為你名言戲論的時候也以「我」為基礎的;造作凈不凈業(yè)的時候,也是以「我」為基礎的。
如果若「無我」的時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圣人的境界那是第一義諦的境界,就不會有名言的戲論,也不會去造作「凈不凈業(yè)」的這種事情的。所以「我愛」,是名言戲論、「凈不凈業(yè)」的基礎,是這樣意思。所以說到這兩種也就包括了「我愛」了,包括「我愛」在里面了,由這兩種的力量,也就是這三種力量! 從自種子」,這彼所依體,這個五蘊,這個果報身體,就從它自己的種子那里就出現了,這個就是「無始樂著戲論因」,是這個五蘊的種子!竷舨粌魳I(yè)」,是幫助這個種子,幫助這名言種子去得果報,力量也是非常強大的。從自家的種子,就出現了它的果報了,但這里邊是怎么回事呢?
「即于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這個「是處」,就是這里,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什么地方呢?你若是造了凈業(yè),那就是在人天這個地方;你若造不凈業(yè),那就是在三惡道那個地方。所以「是處」,就是六道的地方了。在這個地方,「中有無間得生」、「異熟無間得生」。這個「中有」,就是中陰身,中陰身就出現了,「無間得生」。那個「死有」就結束了,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個有。這中有,我們前面解釋過,死有和生有之間那個生命叫做「中有」。這個「異熟」,就是果報,就是生有和本有,叫做果報。那么這個死有的一剎那滅掉了,「中有」就「無間得生」;中有死掉了,這「異熟無間得生」。這里說是同時的。「中有無間得生」,從自種子「無間」而生中有,「無間得生」異熟的果報,是這樣意思。
這個怎么生呢?就是這么生的,就是你有「我愛」、我執(zhí)的熏習,有「樂著戲論」的熏習,有「凈不凈業(yè)」的熏習的因,所以就生出來果報了,這是「略」解釋,簡略解釋。這以下第二科是「廣」解釋。
卯二、廣(分二科) 辰一、總明五趣(分二科) 巳一、中有生(分二科)
午一、有色界有(分七科) 未一、彼生時
死生時如稱兩頭,低昂時等。
這以下是第二科「廣」解釋,「廣」解釋又分兩科。第一科「總明五趣」,那么沒有列出阿修羅的名字,所以就是五道,先「總明五趣」。這分兩科。第一科說「中有生」。第二科說「異熟生」。現在說「中有」!钢杏猩狗謨煽。第一科是「午一、有色界有」,那么無色界就是沒有了,先說「有色界有」。這一大科里分七科。第一科是「彼生時」,彼中有生起的時間!杆郎雇笗r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冈坪紊?」那么中有生了,異熟也生了,這個生和死是對論的;而死和生是同時的,一剎那間死了,就那一剎那就是生了,是這樣意思,死、生是同時的。說一個譬喻:「如稱二頭,低昂時等」,像我們人用它來量物的輕重的時候,輕重的時候是用這個「稱」。那個「稱」是「兩頭」的,一頭「低」、一頭「昂」,一頭高、 一頭低,這高和低是同時的,F在這里我們原來這個生命體,在死亡的那一剎那,同時就是生的一剎那,也是這樣死生是同時的,這么講法。
未二、彼根形(分二科) 申一、根
而此中有、必具諸根。
第一科是「彼生時」。第二科是「彼根形」。說到這個中有的「根」、中有的「形」相,說到這兩件事。這兩件事第一科,先說「根」!付酥杏校鼐咧T根」,先說這個中有,異熟現在不說。中有生的時候呢?「必具諸根」,一定是具足六根,六根都是具足。這個中有是化生,胎、卵、濕、化四生。這四生之中它是屬于化生,化生是無而忽有,就是原來沒有忽然間就有了,和胎生、卵生、濕生,不一樣。它無而忽有,這業(yè)的力量,由凈不凈業(yè)的力量,無而忽有,身分頓起,這身體忽然間就出現了;所以決定是具足六根的,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這是說到「根」。
申二、形(分二科) 酉一、別辨相(分二科) 戌一、造惡業(yè)者
造惡業(yè)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暗夜。
這底下是第二科是「形」,就是中有的「形」相,中有是什么樣子呢?這是說一說,分兩科。第一科「別辨相」分兩科。第一科「造惡業(yè)者」,或者是造善業(yè)。這個「造惡業(yè)」的中有是什么樣子呢?這「造惡業(yè)」的人,他所得到的中有的生命,「如黑羺光」,就像黑色的羊的光那樣子。這個「羺」,我查字典是胡羊,胡不是漢人,就是蒙古人。匈奴,古代是匈奴,后來說是蒙古。蒙古他們的那個黑色的羊,黑色的羊,那黑色的光。這個中有就是黑色的羊!富蜿幇狄埂梗蛩呛诘念伾,就像黑暗的夜間,是沒有月光、也沒有星光,黑暗的境界的樣子,這個中有的樣子,就是那樣了,是黑色的。
戌二、作善業(yè)者
作善業(yè)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作善業(yè)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說這個人,他不做十惡業(yè),不做五逆十惡,受持五戒十善,修學善法;那他所得到的中有,「如白衣光」,像這個白色衣服那樣的光,像那樣子,是個白色的。在四川有一個姓朱的是個大學教授,他曾經有一本書,也流行一個時期,好像這個人是抗戰(zhàn)時期還在。說他死的時候,白光沖天,那可見這個人是很有一點修行。「如白衣光」!富蚯缑饕埂,沒有云,而有月光,那樣的夜間的一個形相。這個中有的相貌是那樣。
酉二、明為境
又此中有,是極清凈天眼所行。
前面說是辨中有的形相,這一科完了。現在第二科「明為境」,說他是「天眼」所見境界!赣执酥杏小梗f人死了,是有「中有」。我們不要誤會,中有不是鬼;中有是通于地獄、餓鬼、畜牲、人、天的,沒有正式得果報之前,先是中有的身體,是這樣子。那么你說有「中有」誰看見了?「是極清凈天眼所行」,這是「極清凈」的「天眼」通所見的境界,你沒得「天眼」通的人不得見,是不得見。
這個「極清凈」的「天眼所行」,是得到四禪的人,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個禪里面,你得到一個禪,你再修天眼通成功了,你就有天眼通了。這個「極清凈天眼所行」這個意思,就是你得的這個禪要特別清凈。這個意思這個禪,有味禪、有凈禪、有無漏禪。這個味禪就是得了禪的時候,愛著禪的味,愛著禪這個輕安樂的味道,那就不是極清凈的禪。若凈禪就是不愛味、不愛著也不生高慢心,這樣子的禪,叫極清凈的禪。由這樣的禪去修天眼通成功了,有天眼通了,那叫「極清凈天眼」。就是這樣意思,「即清凈天眼」。
這樣的禪,多數那是要佛教徒才行,佛教徒得到四禪的時候,在四禪里面修四念處,就能夠把愛著禪的這個愛著心取消了,清除了,那么這個禪就是凈禪。但是這個時候還沒能得圣道,得圣道就是無漏的。所以這是「極清凈天眼所行」的境界。這個中有是這樣的天眼才能見到的,一般人不得見,見不到。
未三、彼愛欲(分二科) 申一、離先我愛
彼于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識已住(往)故。
這個木版本的《瑜伽師地論》,是「住」,「識已住故」。這個《披尋記》上面是個「往」!缸R已往故」是「往」。「彼于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說到中有的時候,就是已經死亡了。前面假設他是人的話,這個人已經死了,死了以后才出現中有的,所以說到中有,已經棄舍了原來的果報了。這樣子這個時候說「彼于爾時」,「彼」那個有情的眾生在那個時候,就在中有出現的時候,在中有出現以后!赶任覑垲惒粡同F行」,在中有之前叫做「先」,就是臨死還沒死的時候。這個「我愛」,長時所習的「我愛」就活動起來,我要死了!沒有了!這樣一想,反倒愛著這個臭皮囊,叫「愛」,那叫「先我愛」。
這個「類」,「先我愛類」,這個「類」,是類似。這個類似怎么講,這個「我愛」,第七識有「我愛」;而這個第六識也有我愛,它們是一類的。第六識的我愛,和第七識的我愛相類似,是相類似,所以叫做「類」。但是第七識的我愛,是俱生的;第六識的我愛,是分別的,也有俱生的我愛。第六識的我愛分兩種:有俱生的我愛、有分別的我愛,分別所生的我愛。第七識沒有分別,它是俱生的我愛,但是都是我愛,都是一類,彼此相類似,相類似還是不一樣的。
「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不再活動了。因為那個已經離開了,把那個身體已經棄舍了,現在有新的生命,就是五蘊,有這個中有的這個生命出現了。所以那時候那個我,「我愛類不復現行」,不再現起了。這個話是那樣說,在那個前一個生命要死,還沒有死的時候,出現的那個我愛,當然也通于第六識,通于第六識的。那么那是好像猛烈了一點,那個我愛猛烈了一點,比平時的我愛強了一點,但是很快的,就入于無記。因為那個我愛的分別心出現了的時候,心里還是明了,這個明了心一過去,就變成無記了;變成無記,這時候開始死了,開始死亡了。那樣的我愛不再現行了,這個「不」再「現行」也有什么意思呢?其實這個我愛沒有不現行的時候,一直是我愛;一直是愛,但是有一點差別,就是有強弱的不同。這個中陰就是中有,這個時候也是有色、受、想、行、識,還是有我愛,但是這個時候,和前那個臨死時候那個我愛,不那么強,有強弱的不同,應該是這么說。
這個這里我通常說守尸鬼,那就是得了果報以后,對前一個果報還有一點維護的意思,這樣情形也是有,但是這個都不同了,和臨死的時候,這個我愛類還是不一樣,所以是「先我愛不復現行」。「識已住故」,這個「住」!我看那說「往」也是可以,比較好。這個《披尋記》上的解釋是用「往」字來解釋,而不是用「住」字。就是「識已往故」,就是他這個中陰身,中有啊!已經到受生的地方去了,不在那個死尸那里了,不在原來的生命那里,所以「先我類不復現行」這么樣講。就說這樣說呢?這個「住」,應該是「往」字比較好,「識已往故」。這是第三科,一共七科!赣猩缬小,一共是七科。現在是第三科,「彼愛欲」,說這個中陰身還是有「愛欲」。有「愛欲」分兩科。第一科是「離先我愛」,原來那個我愛沒有了。
申二、起現境愛
然于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
這是第二科「起現境愛」,是對現在所接觸的境界有愛著心。說他沒有我愛,并不是說他沒有愛,這是境界變了,他心情上也是變了,只此而已,還是有愛,有境界愛。是「然于境界起戲論愛」,這個中陰,這個中有這個時候,他還是有愛的,先我愛雖然不活動,還是有愛。有什么愛呢?就是他接觸的境界,他還是生起了「戲論愛」。即使沒有好愛的,但是他還是愛,所以叫做「起戲論愛」。這個「戲論愛」的情形下面說的清楚,說的很明白,這個就是簡單的這樣說。
「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這句話很重要!鸽S所當生」,這個中陰身,前邊說出他的顏色,這個黑色的;若是惡業(yè)就是黑色的,像陰暗夜;若是善業(yè),就是白色的、白光,但是究竟是什么樣子?還沒說得清楚,這句話說出來了。隨這個中陰身,這個中有,隨他的業(yè)力所應該投生的地方,投生的果報。或者是人間,或者天上,或者三惡道!讣幢诵晤愔杏卸,他那個中有的樣子,就是他當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果報,就是那一個形相,那一類中的形相的中有而生。
譬如說他是做老鼠的話,那個中有就是老鼠的樣子。若是做牛的話呢?那個中有就像牛的樣子。若做一條蛇就是蛇的樣子。若做人,那中有就像人的樣子。若做天,就是天的樣子,就是這么意思。就是那樣的中有就生出來了,這樣說,我們對中有的面貌,就更清楚了一點,更清楚一點!鸽S所當生」的果報處,「即彼」果報的「形類」就出來了,出來了中有了,就是那樣的中有。這是說這個中有的煩惱,中有的愛欲的煩惱,這是第三科。底下是第四科「彼眼攝」。
未四、彼眼攝(分三科) 申一、見趣無礙
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
「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這里又說到中有,這個中有的五蘊身上面的眼根,他有點特別!釜q如天眼」,他并沒有說是,他有禪定得了「天眼」,不是。但是他的眼睛像「天眼」似的!笩o有障礙」,在眼所見境就,就是色;在色的境界上,他是無障礙的,有特別光明的顏色,或者是有變化的顏色,微細的顏色,種種的顏色,他都是能見,而沒有能障礙他的。天眼無障礙,他那中有的那個眼,也是無障礙的。但是也有個限度,「唯至生處」,這個他這個中有的眼睛的力量,只是能到達那個他所投生的地方,能看見到那里,看見那個生處無障礙,不可能障礙,使令他見不到,不可能的。這不是普遍一切無障礙,不是的。這是「唯至生處」他能無障礙。這是他說他的眼。
「所趣無礙,如得神通」,這是第二個特別的地方。這個就是他走路,他在行走的這種力量,他要什么地方去,「所趣」,就是他所到的地方,他想要到什么地方去,「無礙」,無障礙!溉绲蒙裢ā,就像得神足通的那個人的境界似的,沒有障礙。是「亦唯至生處」,他也不是普遍的,他只是到他投生的地方去,是無障礙。無論高山、大海都是無障礙,幾千里、幾萬里他一下子就到了,也是無障礙的。那么這是「彼眼攝」,說他的眼睛的特別,和與眼有關涉的事情都在內,這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見趣無礙」,見到他往生的果報的地方是無障礙,這是這個。第二科是「見自境界」。
申二、見自境界
又由此眼,見己同類中有有情,及見自身當所生處。
他這個眼睛,「又由此眼」,又由于他有這樣的好的眼睛,能看見他自己的「同類」。中有與中有是「同類」,「同類」的中有的有情,他都能看見,這里并沒有加以揀別,是天的,如果他是天的中有,那么他能看見人的中有,乃至三惡道的中有,他都能看見,都能看見。這若從這件事上去分別,這個世界上這個中有太多了。眾生很多很多人隨時會死掉,很多人在死,乃至一個螞蟻死了,乃至一個狗死了、一個小鳥死了,都是有中有身的,這個中有太多了,那么中有能見中有,能看見!讣耙娮陨懋斔帯,他應生的之處,他也能看見他生到什么地方去,他能看見。
申三、視往諸趣
又造惡業(yè)者,眼視下凈,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又造惡業(yè)者,眼視下凈」,這里第三科「視往諸趣」。這是看他所到的地方去,也有一點特別,怎么樣情形呢?是「又造惡業(yè)」罪業(yè)的人,他這個中有呢?是「眼視下凈」,他這個眼睛,是向下看,向下看,感覺下看的地方,就看到三惡道的地方,看見那個地方美妙,生歡喜心,所「眼視下凈」!阜娑小,他這個面是向下的,所以眼視下,就是「伏面而行」的關系!阜娑小箍茨莻畜牲,他都是「伏面而行」。面向下,叫「伏面」。那么所以我們人睡覺的時候,你不要伏面而睡,不要那樣睡。所以佛告訴我們吉祥臥有這個習慣。所以「伏面而行」,這個「造惡業(yè)」的人的中陰身,是「伏面而行」的。
「若天趣者上」,若生到天上去的人呢?他是面向上的,面向上走路!竿巳ふ摺鼓?是「傍」。這個「傍」,實在來說就是前,就是向前走,向前走。那么若往「天趣者」,就是向上走。三惡道,就是向下面,向下。向下這里面就是「伏面而行」,就是向下,這樣意思。那么這是「彼眼攝」,這是第四科「彼眼攝」。
未五、彼壽量(分三科) 申一、初七日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
這第五科「彼壽量」,「彼」中有的「壽量」。就是繼續(xù)生存叫做「壽」;但是是有「量」的,有時間可量,可以量一量,有數量的。那么他的「壽量」是多少呢?分三科。第一科是「初七」。「初七日」,第一個七天。「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若是他沒能得到成就生命的因緣,沒能成就有生命的因緣。「極七日住」,最長,極長的時間就是生七天,他能生七天,到了七天結束就死掉了。說是「若未得生緣」,假設他若是做人,或者這個眾生是狗,狗死了,這個中有他要去做人,做人當然就是要有父親和母親。但是他父親在一個地方,母親在另外一個地方,那他就得等,他要等,等他父母到一起,那么這就是要有時間的。不過現在坐飛機是快一點,會快一點;但是又不一定,你辦手續(xù)有時候辦不下來!笜O七日住」,就是能夠等到七天,他的壽命只有七天!赣械蒙,即不決定」,那就不一定。或者等一天,或者等兩天,不能超過七天他就死掉了。
申二、次七日
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
「若極七日未得生緣」,若是他的壽命只能七天,可是七天內沒能遇見,這個因緣還不具足。這個凡夫境界很難說不具足的,但是現在這個世界上,這個文明的國家,進步的國家又有一點不同。譬如現在人有避孕,假設做人的話,若避孕他就困難,就不能去投胎,就不能去投胎。好像頭多少年有個居士向我講,有個龍王,有龍王向他申請,要到他這里來投胎,向他申請,后來他同意了。同意了,就是生了一個男孩,這男孩有什么不同呢?脾氣很大。有這個事情。
那么另外一個原因呢?假設這個人受戒了,這個人受八關齋戒,說是他是在家居士夫妻,受八關齋戒,有兩種情形:一個是由于這個中有的力量,使令他破戒了。他就是不能守,這個戒律不能守,這是一個。所以一切眾生,這個佛教徒,有的人能持戒、有的人不能持戒,總總因緣,也是你的煩惱的輕重有關系,也有另外有力量有種種關系。那么假設若是堅持,他受了戒這個堅持的要不犯戒;或這個人出家了,他堅持的守戒清凈,那么或者他找不到這個母親,他一定是這個人是他母親;但這個母親他出家了,他持戒清凈,那沒有辨法,他想要做人就困難。這個業(yè)力有的時候他父親是決定的,母親不決定;也有母親是決定,父親不決定。若一般的人來說,那就是越軌了。他的母親和別的人有關系了,因為他父親不能來,那么就和別的人有關系了;若是決定是這個男人是父親,那他母親不能來,那他父親和別的女人有關系了。如果是都不可以,那就是他做人做不成了,就有困難了。所以這就是非要等,要等到因緣。「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是第二個七,就是「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還是七天,最長是七天。
申三、余七日
如是輾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決得生緣。
「如是輾轉未得生緣」,這是第三科「余七日」!溉缡禽氜D」沒得「生緣」!改酥疗咂呷兆 ,七個七天,可以七天一死,死了以后,又化生還是中有。又七天,就再「輾轉」最長,就是七個七天!缸源艘押,決得生緣」,那從這以后,他是決定得到了生命成就的因緣了。這在《大毗婆沙論》上是有這個說法,和這個說一樣。說是最長,就是七個七天;但是也有說沒有限度,沒有限度。沒有限度但是有個問題,就是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的佛教徒,因為聽聞了佛法以后,生大歡喜心,做善得善報,他就是誠心的做善法,去利益人,盡己之所能,利益一切人;只要對于人有好處,他努力去做這件事。那么這個好心腸而能做好事,真實的利益了很多人的話,功德無量無邊。
功德無量無邊,我看那《造像量度經》上說,這個頻婆娑羅王為什么能做國王?原來是造佛相,造過菩薩相,就是這個功德使令他做國王,他造佛相功德這么大。其實若是人在二十歲開始信佛,這個人若有多少福報的話,有多少智慧的話,那他若是活到一百歲,有八十年去做功德,你看該做多少功德。那么《大毗婆沙論》就是提出了一個難題。你說是中陰身一定是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過。那么這個眾生若是做了功德,來生他應該做轉輪圣王、做金輪王,不是一般的鐵輪王。做金輪王,那么這個時候,我們現在這世界上人壽才最多一百歲,或者一百二十歲也不算多。不是金輪王出世的時代,那么他的中陰身只能四十九天?那他做轉輪王嗎?提出這個問題。那么他回答,他說他到別的世界去。他不能在我們這個世界做金輪王。那么這樣解釋這個問題。
那么這是主張中有只能夠最長,就是七個七天。我初出家的時候,來到寺院里面做出家人,在家居士做佛事要七七四十九天,就是不明白?后來才知道就是這么回事。就是中陰身,只能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就是在每一個七的最后一天,做超薦的佛事。這個說法,也不是太合道理。這里面說了,他若是一下子,他的父母一下子就因緣具足了,不需要七七四十九天,他就是得果報了。所以若是做超渡的佛事,也的確有功德,你早一點做,不要等這七天一做、七天一做,你愿意做七次,不如連續(xù)做七天。這樣好過七天一次、七天一次,好過那樣子。所以「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決得生緣」,「決」定「得生緣」。
我們初出家,或者出家多少年,我聽這老法師講經說法,說是這個事、說是那個事。我們從那來的這么多事情?你若學一學《瑜伽師地論》很事情都在這里來的,很多事情都從這里來的。我們看這個《成佛之道》印順老法師說:把這些佛教的法門,把它登記一下,一樣一樣的把它們登記一下,這是什么意思,這個話?因為我們佛法里面,當然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出了家以后,少少的學了一點佛法,就不學了,做什么?修廟。各處去講經說法,只學了那么一點,其他的佛法沒有學過,不知道。不知道!現在印順老法師慈悲,你不知道,我給你登記一下,從三皈依,從聽聞佛法開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什么法門?什么法門?一條條登記出來。那從什么地方來的呢?就是《瑜伽師地論》。就是從這里來的。
這個我們人,佛教徒,現在的佛教徒稍好一點。以前的佛教徒,都有門戶之見,我是禪宗,我一定守住我們老祖師的家風,就是這樣子。我是天臺宗、我是華嚴宗、我是什么就是這樣子,這樣辦法。結果呢?自己把自己限制了,其他都不知道;如果你不要這樣子,那就是你的智慧會多一點。你從我是天臺宗,我把唯識宗的書多學一點也是好,你會知道的多一點,很多的事情都會知道。我們從印順老法師的著作就看出來,阿彌陀佛!他在《中觀論頌講記》上說,『唯識是不能了生死的』!他說過這話,但是他講的東西,多數是《瑜伽師地論》的,都是從這里來的。所以應該,當然是各有各的因緣,盡可能多學習,博學多聞;如果年紀大了那也不必,年紀輕你盡量多習。人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你用的時候,你嫌少。在學的時候呢?我學很多了,我不用學了。這是個矛盾的地方。
「如是輾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自此以后,決得生緣」,主張這樣子、主張那樣子都有困難,有困難就有問題,有問題你能解釋。我們看《大毗婆沙論》你看它,就是有智慧,說是阿羅漢做的,五百阿羅漢做的。也可能是阿羅漢,但是不管是不是阿羅漢,總是它也是無障無礙的,這是說一切有部的論師的主張,說是無障礙的。當然別的學派的論師也是有大智慧,但是我們沒有看見他們那么大的著作,說一切有部的論師《大毗婆沙論》兩百卷;《瑜伽師地論》是一百卷。它是兩百卷。現在這《清凈道論》我們這葉均居士,原來是了參法師,他翻出來的,南傳佛教贊嘆《清凈道論》真是不得了的好;但是和《大毗婆沙論》比,我看還是差很遠。你若讀讀《大毗婆沙論》你看它味道,當然《大毗婆沙論》是更廣了一點。當然我們這樣說《清凈道論》,我們由苦、集、滅、道這樣子去,發(fā)揚佛法的道理,我們還是贊嘆好,還是好好多學習也好。
未六、彼當生(分二科) 申一、無轉變
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類生。
這底下是第六科。一共是七科,這是第六科「彼當生」,「彼」要得果報,說這個事情,分兩段。第一個是「無轉變」。「又此中有,七日死已」,說這個「中有」,他就能活七天,就死了,不能超過七個七天!富蚣从诖祟惿惯@句話怎么講呢?這個前一個生命一剎那間死了,一剎那就是中有就出來了;而這個中有剛才說了「即彼形類,中有而生」,就是下一個果報的開始,這個中有。說是那個眾生他是應該是做牛的,那么這個中有就是牛的形相,那就是這個牛的果報開始了,但是不是正式的,還要到牛的世界去投胎的。所以這個「即于此類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類生」:「或」者,「或」,有個不定的意思!讣从诖祟悺,這一類的眾生的世界,他就得果報了。
申二、有轉變
若由余業(yè)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于余類中生。
前面這一句話是不轉變。這是第二段「有轉變」!赣修D變」是什么意思呢?「若由余業(yè)可轉」,若是有其他的業(yè)力,其他業(yè)力能轉變!缚伞拐,能也,能轉變。中有種子,是所轉變,這個能轉變有其他的業(yè)力,能轉變中有的種子,使令中有的這個種子轉變了。「便于余類中生」,就跑到別的眾生類去得果報了,就轉變了。譬如說是現在說人,他的這個業(yè)力是在人間受生,在人間受生,剛才說過一定是這個父親、這個母親,但是父母都出家了,他沒有辨法就去投胎;別的人很多的男女,但是沒有緣不行,沒有緣就是不可以。如果有緣也是可以,如果沒有緣,他的人的果報不能得了。不能得,那么人的業(yè)力,得不到因緣這個業(yè)力就潛伏下來了;潛伏起來那么就是這個別的業(yè)力出現,別的業(yè)力出現,就跑到別的眾生那里去受果報了。說是「若由余業(yè)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于余類中生」,這是「可轉變」的。
但是《大毗婆沙論》的主張是不可以轉變的。中有的業(yè)力是不可以轉變的,他主張這樣子。不可以轉變,那么別的部派,說是可以轉變。有什么道理,有什么事實可以證明呢?舉出這個頻婆娑羅王,他的兒子阿阇世王,阿阇世王造反了,阿阇世王造反的時候把他父親頻婆娑羅王羈起來了,失掉自由了,不給他飯吃,當然這種事情也是很平常,世界上就是這樣子。這個名利、這個權位這種事情出現的時候,沒有父子、兄弟、朋友,沒有這件事。那么他的父親做皇帝,要打倒他父親,自己要做皇帝,是這樣的情形。那么在這個《觀無量壽佛經》上說,這個韋提希夫人還偷偷的給頻婆娑羅王送飯吃去,后來阿阇世王發(fā)覺了,又把他母親也羈能來,不準她去送飲食。但是在《大毗婆沙論》上說,佛是派這個目犍連尊者,到這個頻婆娑羅王那里去,告訴他,佛說:我對你所幫助的,我能幫助你的事情,我已經都做到了;就是你現在這個事情,我沒有辨法幫助你,你應該受這種若,你忍耐一點吧。佛去和他說這句話,佛沒有說我的神通很大!不要緊!我也可以幫助你。佛不說這句話,佛說:我能做到的我都已經做了,我對你的幫助,能做到我都做了。
你看這個《阿含經》,和看這個《大毗婆沙論》這些經論,佛說話很真實的,很有分寸的,這是實實在在的這樣子。結果是阿阇世王,受了八關齋戒是怎么的,這個頻婆娑羅王,就這樣死了,明白點說就是餓死了。頻婆娑羅王是初果圣人,但是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好像是三果。這和《大毗婆沙論》是不同一點。我這故講完,那么就餓死了,而這個頻婆娑羅王在生存的時候,他是愿意死了以后,到這個兜率天去,愿意往生到兜率天去的,而現在呢?他死了以后,他這個中有,從人間到天上去,經過毗沙門天王這里,正趕上那毗沙門天做飯。這個飯香出來了,他正在餓的時候,他就是在毗沙門天這里化生了,就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變成他的兒子了。那么這個好像是那一個學派,根據這件事,這個中陰可以轉變,這個中有是可以轉變。他原來是生到兜率天的中有,不是四王天的中有,但是到了四王天,到了毗沙門天呢?就轉變了,變成四王天的中有了。這是可以轉變,那么用這一件事,來否定說一切有部的意見,你說不可以轉變,不對!
那么這時候,說一切有部說:不是!在本有的時候有這種事情,而不是中有,他這么講,來疏通這個困難。但現在這個《瑜伽師地論》的意見,這個作者的意見,就是可以轉變。「若由余業(yè)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于余類中生」,就是可以轉變,不是不可以轉變的。這個我們看送往生這件事,有的念佛的人,這個凈土業(yè)沒成功,臨命終時也會顛倒。但是若助念的時候,可能就會好轉。那么這件事也可以證明,那么是可以轉變的?梢赞D變,不過這個地方說轉變,從助念往生的事情上看,這不是中有,是本有。這是在本有的時候,還沒完全死亡,沒有完全死。從前面那個講死,到現在講生,中間這一段時間內,就是到還沒有到惛昧想位,心里面還有明了性的時候,這時候是可以轉的。這個還不能用這一個助念得往生的事情,來否認說一切有部的主張,還不能。不過現在這《瑜伽師地論》意見說是可以轉變的。
我的意思,這一些文快一點講,結果講的還不夠快。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11)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1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