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洝肥轻屽饶材岱鹪趹x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三講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三講
。ǖ谑v資料缺失)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舍利弗,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亢茫埧催@段經文,這是流通分的第二部分“勸愿流通”。上次講的是“勸信流通”,有六方諸佛的贊嘆以及經題的詮釋,接著上面,信了之后那就要發(fā)愿佛又勸勉舍利弗,告訴他“若有人”,就是與凈土法門有緣之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發(fā)愿、”,釋迦牟尼佛在講這個經的時候,實際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也不斷的有佛在講《阿彌陀經》。于是“已發(fā)愿”就是過去已發(fā)愿的,就是把釋迦牟尼講經作為一個參照系,是在釋迦佛以前的這些眾生已發(fā)愿的眾生。“今發(fā)愿”這就指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的當下,這樣的一個時間態(tài)里面,所謂“今發(fā)愿”。“當發(fā)愿”是指未來,指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后,如果我們聽聞的經典,發(fā)愿,就屬于當發(fā)愿,未來應該發(fā)愿的。
這些發(fā)愿都欲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好,這里“是諸人等”,這些發(fā)愿往生的人都能夠不退轉于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佛果,這就是當生他就能夠不退轉。而且?guī)е@個愿,以愿往生的心感通阿彌陀佛的大愿攝受眾生的愿海,就能夠橫超,往生到彼土。往生到彼土,那就是有愿皆生,已經發(fā)愿的,在極樂世界就已經往生了,F(xiàn)今發(fā)愿的,那在西方極樂世界現(xiàn)在就往生了。如果是未來發(fā)愿的,那未來的時候也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這里傳達一個什么信息呢?你只要發(fā)愿,無一遺漏地都能往生。所以在信愿行里面呢,后面三次勸愿,這個愿就顯得更為重要。一談到這個愿,必然它就是表達有信心的一種證據。你如果對一件事情沒有信心,怎么會發(fā)愿呢?所以談愿的當下他就有信。那么有這個信愿,它就會引導念佛的行持。所以這樣愿在三資糧里面就處于一個核心的中樞的價值,談到這個愿,那么信和行就在里面,于是釋迦牟尼佛就三次勸愿。
那這個愿包含什么內容呢?當他發(fā)愿要求往生的時候,他就具足這兩方面: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也是從“苦、集、滅、道”四 圣諦所升華出來的,并且與菩薩的四宏誓愿能夠相應的。當我們智慧觀照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八苦交煎,三界火宅,這個世界如茅坑,如牢獄,不容一刻的停留,他以這樣的一個觀苦的心就能產生厭離感。那在這種苦難當中對于一個念佛行人他廣大心量之后,那不僅自己要解決這個苦,而且要令一切還在苦海當中掙扎沉淪的人們也要脫離這個苦,所以他就會發(fā)出“眾生無盡誓愿度”的愿。當他智慧觀照這種苦果來自什么?來自“集”諦,就是煩惱的召感性;苦是果,它的因是集是煩惱。那么我們貪、瞋、癡、慢、疑、無量的煩惱,聚集在我們的內心,一切眾生也都有,這個煩惱就是我們六道輪回苦不堪言的一個根本。所以觀察到這一點,一定要斷苦因。∷跃鸵l(fā)出“煩惱無盡誓愿斷”的愿。由這個“苦、集、”二諦與兩菩薩的前面二種宏誓相應,它就是厭離娑婆的內涵含攝。
那么欣求極樂,為什么我們要欣求極樂?這是因道諦,滅諦來升華出來的。我們要了解在這種苦難的無明妄念的當下,有真如自性,有涅槃的常、樂、我、凈。那涅槃的常樂我凈就集中地展現(xiàn)在西方極樂世界,由此我們就發(fā)出“佛道無上誓愿成”的愿。那“佛道無上”要成就這佛道,要修道,就是有方法。這個方法在通途它是有三十七道品,藏通別圓無量的法門。在凈土一法,它就單刀直入,就是以念佛心,開佛知見、入佛知見、證佛知見、他就要發(fā)出“法門無量誓愿學”的愿。所以由欣求極樂,它與道、滅二諦的這種所發(fā)的菩薩的二種宏誓誓愿相應。那么我們知道通途的教法,講菩薩的四宏誓愿就是菩提心。這個菩提心發(fā)出來,就能夠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這里我們就深刻地理解,澫益大師講深信切愿就無上菩提是千真萬確的。
那么在這個經文當中又談到,已愿已生、今愿今生、當愿當生;那么理解這個“今愿今生”?一般從時間態(tài)來看,我們說我們現(xiàn)在發(fā)愿應該也屬于當生的范圍,為什么?你必須還要過一段時間到你臨命終時。∧敲催@里可以理解為你這一期的生命,要分段生死這一段作為今,所以臨命終時你往生也屬于今愿今生的范圍。但如果你要細微地去理解這個今愿今生,那不是一期生命是一個“今”。而是我們的念頭剎那,剎那的念頭是今,當下這一念。剎那的念頭為今的話,我們講臨終接引,其實從念頭當中我們這一念頭生起來的時候,就生了。這一念滅下去就是死了,就是我們的臨終了。那么在每一個滅下去的這樣的念頭當中,阿彌陀佛他臨終接引就應該兌現(xiàn)。所以如果把這個剎那作為“今”的話,那么我們至心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你只要這一念與阿彌陀佛的愿海相應這就叫馬上你就生了。不是說非得要等臨命時,你當下就往生了。當下就往生了,這個可能我們還覺得很難理解,我們常?醋鎺煷蟮聲_示一句話,常常講【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空f你這個往生是你相應就往生了,你只要有一念,跟什么相應?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相應,跟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相應,你的愿和彌陀的愿相應了,你當下這一念就往生了。你每一個愿都相應了,你每一念都往生了,這就不是要等到你在娑婆世界這個業(yè)報身到你臨命終報盡了,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實際上就在當下,信愿持名的當下,你的心已經過去了,那個七寶池里面就標上你名字的一朵蓮華出來了。也可以說你當下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雖然你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但已非娑婆世界之久客,雖然你身體還在這里,但已經是極樂世界之嘉賓。
這個是非常神妙的,這里體現(xiàn)就不可思議了,就是我們念佛的這一念,我們當下這一念叫介爾一念,它本身就是神妙莫測的。它與阿彌陀佛的這種極樂世界名號功德,它形成一個互滲互即的關系。怎么互滲互即呢?常常講這個因陀羅網,因陀羅網。∷泻芏鄬氈,一千個寶珠。一千個寶珠,這個摩尼珠映了另外一個摩尼珠信息在里面,甚至把999個摩尼珠子的信息都映達一個珠子里面。這含攝所有珠子影子的珠子,又映在第二個珠子里面去了。那么這個比喻,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就是一顆摩尼寶珠,那么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是一個摩尼寶珠。那么我們這個寶珠和那個寶珠的信息是能夠互滲的,互相攝受的;ハ鄶z受,所以當我們在念這個名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在我們的心中。而且當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我這個心就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里面去了。就像兩面鏡子,這兩面鏡子對照,這面鏡子有那面鏡子的信息,那面鏡子有這面鏡子的信息,相互含攝的;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可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說佛有妙明真心,我們當下這介爾一念的心也能夠遍到整個法界,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橫遍十方。
在凡夫的念頭當中也有這樣的妙用,橫遍十方。那從豎窮三陸際來看,它也是神妙的,同時態(tài)的,所以它能夠豎窮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際。那豎窮就超越了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際的那種隔別。你超越了這種隔別的時候,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當你見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你求往生的時候即是你往生的時候;即是你的度化眾生。這個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際,一下子是同時的,沒有前后的差異,這就是因陀羅網的寶珠光光互攝的這樣的一個把那種趕走時間和空間的神妙展示出來的道理。那么這個道理在事相上是能找出事相證明的,就是我們在娑婆穢土至心念佛的當下極樂世界就有一朵蓮華出來了。我們怎么去想它的道理都想不通,但是它是事實。
《凈土圣賢錄》記載一個宋代的越國夫人,她是一個郡王之妻,她的丈夫是皇帝宋哲宗的叔父森,所以他在一個地區(qū)就做王啊!她就是王夫人。她就信仰凈土法門,專門念佛,而且引導那些妾呀!婢女啊!她都就引導她們來念佛。但是有個妾。【褪呛懈怠,她不呵斥她,最后妾在她的督促之下,提前就往生了。往生之后,這個妾就托夢給另外一個妾!就說替我感謝正夫人!感謝夫人,傳達感謝的信息。越國夫人說她往生了,如果她也托夢給我,我才相信。果然當天晚上,那個已經往生的妾就過來,告訴她,感謝夫人,由于你的督促,勸信,我已經往生了。這個夫人說,哦!極樂世界,你能不能把我?guī)У綐O樂世界去看一看?她說可以,就帶她去。這個越國夫人到了極樂世界,就把她引到蓮華池,看到一蓮華池里面很多蓮華,有大有小,有榮有枯,這就跟本土還沒有往生的人念佛的功夫相關的。當時她就看到蓮華里面有個穿朝服的楊杰,楊杰她認識!
楊杰是大居士,雖然是參禪的,但他也修凈土,七寶池就有他朵蓮華,他的形象就在那里。而且還有一個馬玗,也是那個時代的官員,她看到之后,她說這里怎么沒有看到我的蓮華!妾說你不要急,就把她引到不遠的地方一個蓮池里面,看到一朵非常大的放著熾盛光明的蓮華,就告訴她,這就是夫人的蓮臺!上品上生的蓮臺!這個夫人看著,醒過來之后,悲喜交集。她果然就在她八十歲的那一天,八十歲生日那天,站在佛像面前持著香爐,點香爐念佛的時候,她站著往生了,這個越國夫人。所以這樣的一個若今愿若今生,就反映凈土法門的神妙,我們至誠念佛,當下就往生了,不是非得一定要等臨命終時。那么有這么殊勝的利益呢,那佛就勸勉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绻芟嘈欧鸬拇缺脑,就應當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這是第四次勸勉,重重的勸勉。所以我們再不發(fā)愿就太頑固啦!
好,請看下面【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亢,請看這段,這是勸行流通,勸行流通分兩個層次:第一是諸佛轉贊。佛又告訴舍利弗,如我今者,就是像我這樣在祇園法會上,稱贊,稱揚贊嘆。注意這個諸佛,這個諸佛是指阿彌陀佛!他當然十方諸佛同證一法身,阿彌陀佛是諸佛的藏身,所以他也含攝六方諸佛。所以可以理解為【如我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那么阿彌陀佛與六方諸佛也同時在贊嘆我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你看阿彌陀佛在極樂本土以及六方諸佛在自己的本土,都在稱揚贊嘆釋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這種佛佛互贊,表達凈土法門的因緣極為稀有,極為能得,來勸勉我們要決定的相信。
那么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體現(xiàn)在什么方呢?為什么能引起阿彌陀佛和十方無量諸佛對他的那種贊嘆呢?下面這就是贊嘆之余,他們都在說這樣的誠實之言,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自利利他方面真的是太難了,太稀有了,他能完成一個非常難以做到的事情。這個就是二難了,二難第一就是在五濁惡世,五濁惡世!是一個令一切眾生墮落的環(huán)境,F(xiàn)在釋迦牟尼佛不僅沒有墮落,不僅保持了人天的位置。而且他還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這是非常難的,他做到了。而且在這個五濁惡世,又為這些濁惡的眾生說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這二難。∈鞘街T佛他都感覺到非常難的事情,釋迦牟尼佛竟然用這個大無畏的精神,深厚的慈悲心來完成了這兩種難事。
那么我們來來繼續(xù)看看難在什么地方?五濁惡世,這里指了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這是一些名相概念,但我們必須要了解,而且要結合我們凈土法門的這種修行的特點來加以了解。而這五濁惡世實際上是讓我們要觀察我們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和我們內心的這種真實的相狀,由此來自知之明,來選擇好一個法門,來有負責地面對我們生命求解脫的這種大事因緣,這都要自己要認知清楚。
首先我們來看劫濁,劫濁在成住壞空這四大劫里面,有增劫、有減劫;一般劫濁是出現(xiàn)在減劫的。從人壽八萬歲第一百年減一歲這樣的次第過程當中,那么到了人壽二萬歲的時候,就開始進入劫濁,人壽副平均二萬歲是迦葉佛時的情況。在二萬歲之前,眾生的善根深厚,智慧猛烈、心地清凈、福報厚重,所以一般他不會造五逆十惡。到了人壽二萬歲之時,就開始作一些濁染之法,“濁”就是污穢的,濁惡的法;就開始出現(xiàn)了。到了人壽平均一百歲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降生在這個世間的時候。這個時空態(tài)的濁,五濁的情況站在一個界外的一個客觀的立場來看,就已經是深厚得不得了了,就已經是眾生在那里遭受劇苦了。所以才引得釋迦牟尼佛因地發(fā)了大悲的五百大愿,要發(fā)愿在人壽百歲的時候,示現(xiàn)八相成道,拯救那些煩惱厚重,經受種種劇苦的眾生。
好,現(xiàn)在我們又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已經三千年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這個五濁的情況又比三千年前的情況又熾盛厚重了太多,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眾生就更苦。我們處在這個劇苦當中竟然還不感覺到苦,這就是娑婆世界眾生的特點叫堪忍。呆得太久了,他都意識不到,就好像茅坑里的蛆,它呆得太久了,它以為那里臭,而且還以為那里很香美、很滋潤。所以我們一定要擺脫一個小我的知見,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來反省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會讓我們從內心生起一種出離心來。你不對這個五濁有一個深刻的了解,你對念佛法門很難產生信心。所以這個劫濁就是各種濁法聚會的時候;劫濁,它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沒有它的體性,只不過是把其它的濁法聚集在這里了。比如說現(xiàn)在這個時代,見濁就在這個時代,各種邪知邪見、各種哲學學說、各種所謂的科學理論、各種所謂的東西都在這里,搞得我們莫衷一是,令我們難以產生正知正見。由于這個知見的濁惡,這個時代的眾生的煩惱又很重、貪欲又很重、相互競爭、不擇手段、由這個就感得我們的身體的陋劣,我們心理的障礙,這種抑郁癥!失眠啊等等都出來了。由于我們貪瞋癡非常得厚重,所以感得各種天災人禍頻來,地震。『[!冰雹啊!酸雨!戰(zhàn)爭!種族仇視啊等,都集中在這個時代。
所以我們每天看天天新聞,打開報紙,感受周邊的情況,感覺到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在這個濁法聚會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的。處在這個劫濁的時候,我們也一定被這個劫濁的時代的特點所局限,被這個劫濁這個時空態(tài)的苦難所逼惱。當整個生態(tài)被破壞的時候,北極的雪融化之后,海平面升高,你住在海邊的人不就受到了逼惱嗎?到哪去移民!大家肆無忌憚去享受,整個的海水也被污染,各種水都被污染了。我們吃點飯,喝點水都是不安全的,飲苦食毒的。所以你在這個時代,你就擺脫不了這個共業(yè)的苦難的。那么你要在這個時代還要去修行佛法,還要去了生脫死,你找什么方法,你怎么解決由這個劫濁給我們的逼惱。我們了解劫濁的時代,是這樣的苦難深重,我們要解決這個生死問題,我們唯有靠凈土帶業(yè)往生,帶業(yè)橫超的,這樣方法,才能夠在劫濁當中出去!否則你靠任何的法門都出不去啊!所以大家要認識到這個劫濁的這種逼迫性,這種危機感,唯有靠南無阿彌陀佛帶業(yè)橫脫直行,他才能夠度脫,這是第一。
第二就是見濁,見濁就是指五利使就是這種見解上錯誤的見解,它非常迅猛,非常迅速,它就驅使我們去造作種種的行為,我們的行為都是由觀念和知見所影響的。那么這個時代,五濁的時候,是邪知邪見,是日益增盛的時代。那么這個見解上的錯誤集中體現(xiàn)在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和邪見。那么比如身見,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俱生我執(zhí),再加上分別我執(zhí),所以他就認為有一個客觀的我,有一個主宰。于是有這個堅固的我執(zhí)之后,他就會要有一個擁有的東西,我所有的觀念,所以就在我和我所有的觀念當中,他就會猛烈地去追求財色名食睡,為我所有;所以這個身見是末法眾生的一個根本煩惱。
邊見,這是指外道,不是執(zhí)斷就是執(zhí)常,不是執(zhí)有就是執(zhí)空的這個邊見。見取見,見取見叫非果計果,就是他把那些很粗糙的東西認為是很殊勝的。由于人都有那種貢高我慢,他就認為他的知見是正確的,其它的跟他不一樣的知見都是錯誤的。于是他接受了一個所謂的哲學理論,或者什么東西之后,你再跟他講佛法,他是很難聽得進去的,他認為你佛教講得不如他的高妙。他的一神教。《嗌窠贪。o神論。∥ㄎ镎摪!達爾文進化論啊!他反正接觸的什么東西,那都很麻煩。
那么見取見,它就是執(zhí)著自己的東西不放,這就叫擔麻棄金。擔麻棄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那么兩個人,挑著一擔麻,在挑擔麻的時候,中間遇到了有布,布帛,遇到布帛之后,這個有智慧的人就說,麻無非是織布的嘛!現(xiàn)在有現(xiàn)成的布,他就把這個麻不要了,就換了布挑起來,挑回去。但這個擔麻的另外一個人說,哎呀!我已經擔麻擔了那么長時間了,雖然有布,我也不理睬它,我還要挑,往下挑。比較有智慧的聰明的人就換了一擔布,顯然價值就比他高了。再走走走,挑到前面,碰到很多白銀,白銀更值錢啊!那就把這個布不要了,換了一擔白銀。這個擔麻漢還是覺得,我已經挑了這么長時間了,我還是不能改。再往前呢,有黃金,。『芏帱S金,這個聰明人黃金更值錢,白銀不要了,換了一擔黃金。那個擔麻漢還是覺得,我已經挑了這么長時間了,我不能改,挑到回去。人家那聰明人挑了一擔黃金來了,他還是挑了一擔麻回家里。這就說明一個什么?那些見取見的人碰到真理,他都不放棄他的東西。那有智慧的人只要他聞到真理,聞即信受,他就會得到黃金啊!所以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千萬要自負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要知道我們凡夫的知見都是顛倒的,都是錯誤的。都要以謙卑的精神去聽從圣人、佛陀的教誨,這樣就會轉凡夫知見為佛知見,我們就把這個麻放下來了,得到了黃金了。如果你執(zhí)著凡夫的知見,你永遠挑著這擔麻,得不到黃金。所以這個見取見。
戒取見是非因計因,有一些外道的修行人,他為了求解脫,去修種種苦行!拔頭發(fā)啊!倒立。≡诒锩媾莅!翹著一條腿站在那里站多少多少時間。∵是持狗戒、牛戒、羊戒!他以為這能得解脫,實際上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這是戒取見。邪見,邪見主要是不信因果,不相信因果輪回,這是大邪見。奉行這樣大邪見的,他一定是沒有道德感的,他一定是什么都敢干的,非?膳拢@就是我們五濁惡世的見濁。處在一個這樣見濁的時代,決定為這個邪的所謂知見所纏繞,為邪師所迷惑,在這個世界充斥。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想建立正知正見太難了,包圍我們的所有信息都是離不開這個五利使的東西,特別是身見!所以在這見濁當中唯有凈土法門,它不假方便之行,不需要討論很多知見,直接這個名號就能解決問題。在這個名號的執(zhí)持當中沒有你邪知邪見立足的余地,不跟你去討論什么東西,你就能夠度脫這個見濁。
煩惱濁就是五鈍使,五鈍使它也是驅使我們行為,但是它比較遲鈍一點。不像那個知見非常迅猛的,非常微細的,動念就是這個知見有這種力量。那么這樣的煩惱濁就是比較鈍一點,但是它也是迷惑顛倒,使我們煩動,這就是貪、瞋、癡、慢、疑。貪就是對財色名食睡猛利的貪心,這種貪心無非它就是由身見所引發(fā)出來的。然后貪不到的時候,處在逆境的時候他就發(fā)脾氣、憎恨。由這個貪瞋的煩惱,他就愚癡,不了解整理因果現(xiàn)象,不了解因緣法。那么再加上與生俱來的我慢,貢高我慢,還有懷疑,對一些善法表示懷疑。對一些超越性的,超越凡夫知見之上的佛法,表示懷疑,不相信。所以這個五鈍使!在這樣的煩惱濁里面,我們絕對會被我個貪欲所陷溺!我們凡夫眾生真的在這個世間,哪個人能夠過得了財色名食睡的關。檫@個貪欲所陷溺。然后由煩惱他就造作惡業(yè),惡業(yè)又引發(fā)他宿世的惡業(yè)嘛!串習嘛!所以惡業(yè)現(xiàn)前,也就是苦不堪言哪!身體不好。家庭不和睦!碰到天災人禍。≡┘覍︻^碰頭!又面臨下崗啊!錢都虧損哪!股市……,反正什么都讓他碰上一點,雪上加霜。他這個人,凡夫眾生在這個時代,一定想他過好日子不那么容易的。所以講福,為什么叫幸福?你受苦是正常的,你得到點福是僥幸啊!所以這叫幸福啊!你別以為幸福的日子一輩子都存在的,僥幸而已。∷栽谶@個煩惱濁當中怎么辦?怎么求解脫?這句佛號,即凡心是佛心。你用凡夫心來念這句名號,但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當下就超越了煩惱濁,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當我們處在貪瞋癡慢疑煩惱當中,趕緊念佛,它也能對治煩惱,馬上使我們這種動蕩不安的心,這種熱惱的心,散亂的心收攝住了。
第四是眾生濁,眾生濁就是由前面見濁、煩惱濁、就感召我們的身心,五蘊的身心就非常得粗糙、陋劣;身體很陋劣,心也很陋劣。所以身體陋劣是長相丑陋,常常生病,很不莊嚴。那心理的陋劣呢?妄相雜念特別多,心有千千結,常常存著懷疑,非常怯弱,看到什么都害怕,甚至還會得抑郁癥,想不開,還想去自殺等等心理狀態(tài)的陋劣的問題。那么處在這個眾生濁當中,我們一定會被這個身心所控制,這個身體是非常臭穢的。但是我們卻發(fā)現(xiàn)不了身心的這種不凈,安于這個臭穢的身體不能覺察,而且還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身體如何如何漂亮,貪戀執(zhí)著身體。特別對女同胞來說,涂脂抹粉,覺得女人的身體很好,她不能覺察女人身體多么苦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對于男同胞他這個心理很劣弱,猶豫不決,處事不能果斷,碰到大義他也不能見義勇為,甚至打仗的時候,都會做逃兵。他這些東西,他就覺得自己不行,他對于希圣希賢這種超越性的東西,也振作不了他的精神。這些凡夫這些眾生濁的情況啊!就是像一個沼澤地帶啊!不斷地向下陷、陷、陷。≡谶@種情況下,唯有凈土法門這個厭離身心,厭離身心所感召的環(huán)境以及對西方極樂世界的那種依正莊嚴的欣慕,他才能夠從這個眾生濁當中超越出來。
最后是命濁,命濁就是我們壽命短促,在減劫的時代,這個壽命是越來越短的。那在命濁當中,決定我們被無常所吞噬!生命就像石火電光!讓我們措手不及!這次我們在四川地震,你看到一下震過來,你還能跑嗎?那真的是無常啊!那一震過來,整個學校,幾百人上千人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我們能活多少年的,我們一定能活到一百歲嗎?八十歲嗎?這個時代的災難這么多,我們真的天天要思惟死的問題!明天我就要死。‘斚挛揖退腊。∥以趺崔k!大年三十,臘月三十晚上,是隨時我們要面對的。所以在這個命濁當中,唯有靠一種短、平、快的法門才能得度。那么這個短平快的法門就是念佛,你一日乃至七日,甚至十聲乃至一聲,你都可以蒙彌陀愿力加持,往生。所以總結出來,在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無以得度,沒有第二條選擇。
這個澫益大師是非常的看得清楚。《揖蛯τ谶@句“阿彌陀佛”可以轉五濁為五清。五濁的對面就是五清,用信愿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可以轉。那轉什么呢?轉劫濁為清凈海會,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種種清凈的法聚在一起。轉見濁為無量光,那么我們知見的邪偽是因為暗冥,無明嘛!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是無量光,就有無量的智慧他才有正知正見嘛!轉煩惱濁為常寂光,就在我們貪瞋癡慢疑的煩惱當中,卻有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我們身心陋劣的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就是金剛那羅延身體;他這身體就有佛的那樣的一個莊嚴;他的心里也有佛的那樣清凈、平等、慈悲的心。轉命濁為無量壽,那到西方極樂世界更是壽命無量!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靠什么方法來成佛的?就是靠“南無阿彌陀佛”!現(xiàn)在就把這個成佛的方法、果覺全體授予五濁惡世的眾生。這確實無論是法門的建立,還是他的果實來看,都是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眾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相信,不能理解。我們先理解五濁惡世成道之難,但成道之難卻給我們一個捷徑,一個特別的法門,讓我們先出五濁惡世,到五清的凈土去,這是第一個成佛之難。
第二是說法之難,為諸眾生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凈土一法確實難說,難說在什么地方呢?它完全不是凡眾生的范圍里面的事情,太超越了。所以這種凈土文化不是地球的文化所能囊括的,它是整個法界的文化,不僅僅是面對人道的眾生的,它是面對九法界眾生的。它的整個的時空,整個的狀態(tài),整個的原理都不是我們人道的原理所能夠施設和理解的。它這就難信,一切世間難信,就是九法界眾生都難信!所以不僅凡夫難信,就是聲聞、緣覺二乘行人都難信;不僅二乘行人難信就是菩薩都難以信;它是一個這樣的法門。所以這個難信,把這個難信之法娑婆世界濁惡的眾生去說,那就猶如什么呢?猶如在一個不穿衣服的國家裸體的國家去宣說這個衣冠的文明一樣。就好像你對一個生來就是一個瞎子,你跟他說辨別顏色,這是白這是黑一樣,是這么困難的。
但是雖然這么困難,佛還要說。有人就問,既然是難信之法為什么還要去說!沒有人相信,不就得了嗎,休息休息一下。還確實你說這話還真有一點是說對了,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后還真的就想永遠休息,就想入般涅槃。因為他成佛之后,觀察這個世界的眾生,被這個五欲!所纏繞!內心非常的染濁。@個清凈的佛法產生不了信心!你說出來他會誹謗!所以佛當時就想般涅槃。般涅槃是由于大梵天王他知道有尊佛出世了,趕緊來請法;忉利天王也來請法;三次請法,佛才應了,接受這次請法。既然一乘的清凈法相信不了,就由實開權嘛!就開出二乘法,從那里開始講起。所以說方便法是逼不得已!佛最想說的是一乘的法,不是說聲聞、緣覺的法,更不是說人天的法。但眾生信佛其實是從人天二乘的法開始說起,這就叫循循善誘啊!來調熟根機!所以這種事情,它是確實不容易的。這種難在這個世間說大乘佛法之難。∥覀兛偸呛茈y體會這個為什么佛不斷地說這個難信是為甚難,不斷地提醒這一點,確實這是千真萬確的。
佛在說《法華經》的時候他也是極口的贊嘆說《法華經》之難!如果說其它的經典都很容易,但是說這個《法華經》這個純圓獨妙的成佛的《法華經》它的難難在什么程度呢?就是你用手把這個須彌山拋到其它的剎土當中去;你用足動兩足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事情都不難,但是你在一濁惡世說這個《法華經》則為甚難。于是我們想,這個《阿彌陀經》是法華和華嚴的歸宿!它就更難!那難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不相信,你說了他不相信,他聽了以后哈哈大笑,他聽了以后,還說你這個傻瓜還相信這些東西!你吃了飯沒事干了,錢都賺不完,你還弄這些東西干嘛呀!你再要跟他說,他會生氣,以怨恨的心,嫉妒的心。甚至你再跟他說,他會罵你;甚至罵得還不解恨他還用棍子打你,用石頭擲你,他就是這樣的。你看《法華經》那個常不輕菩薩就是講一句話,我不敢輕慢汝,汝等皆當作佛,就是說這句話,就是招來了那么多人的嫉妒、怨恨、打罵。大家你可以試試到大街上你說說這個凈土法門,有幾個會相信的,沒有幾個人會相信!
但是沒有多少人相信,但畢竟還是有人相信,這就是佛的悲心!哪怕有一個人相信,佛都要說,更何況不止一個。有一個人相信,就有一個人成佛!那也值啊!它是一個這樣的一個事情啊!所以佛就再三說,再三勸勉,五時都說,千經萬論共指。而且不僅一尊佛說,而且?guī)恿怂惺街T佛說,不僅現(xiàn)世的佛說,還要讓候補佛也得繼續(xù)說。這種慈悲我們想想,你看《無量壽經》的生半部,佛講完之后,就把這部經付囑給彌勒菩薩啊!付囑彌勒菩薩的用意是什么?他是后補佛!你得要把這個法門傳承下去!你在龍華三會要說這個《無量壽經》!那彌勒菩薩接了這個接力棒之后,接了這個火炬之后,在龍華三會又會對下一尊佛又要付囑!你得要在你成佛的時候要說啊!佛佛相傳!
所以當時無量壽會上佛對彌勒菩薩一段話,也都是談這個問題非常婆心切切呀!說【如來舉世 ,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磕憧催@都是,說個告訴彌勒,就是如來出現(xiàn)在世間上,這是像優(yōu)曇華一樣的,難值難見!那么佛說了這個經道、經法,這是十方諸佛共證的法!也是難以遇到,難以聽聞啊!尤其是菩薩殊勝的法,種種波羅蜜法,像六度波羅蜜、十波羅蜜,你想聞到這個菩薩的法也很難。要遇到能講法的善知識,遇到了又能聞法能行,這就更難。那么層層難,最后一個難就是你能遇到這個《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同部的一部經。如果能聞到這部經,而且還能相信,還能生好樂之心,還能依教奉行,這是所有難事當中的最難的,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難的事情,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但是佛是有慈悲心的,佛是有這個度化眾生的無作妙用的,所以還是要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自然而然的這個凈土法門的作是無作妙用出來了,我要順著這樣的一個法如實地宣說,以這個法如實地教誨。你們有緣的眾生應該相信,應該隨順,應該如法修行。你能夠隨順修行就解脫了,就能得真實大利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五濁惡世成道難,五濁惡世說凈土法門難,這兩難我們把它聯(lián)系起來思惟一下,它確實要我們深刻地通過這種種的難,要我們深刻體會佛心,佛的悲心,佛的大恩,要死盡偷心,要全身心修行這個法門。才能辜負這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的稀有之德。
- 上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一講
- 下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四講
- 《阿彌陀經》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彌陀經》三種注疏的特點
- 《地藏經》的各個“波羅蜜音”是什么意思?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的善根、福德、因緣有何含義?
- 《阿彌陀經》中“十門開啟”所被根機和往生品位
- 為什么說《華嚴經》是別教一乘?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真實含義
- 凈土三經中只誦《阿彌陀經》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玄義分
- 怎么理解“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經書可以放在臥室嗎?能在睡覺時翻看?
- 《佛說阿彌陀經》的功能作用是“離苦得樂”
- 《阿彌陀經》是凈土三部經結歸的經典
- 依《阿彌陀經》談凈土三資糧“信愿行”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六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七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八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三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四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五課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