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記

  那我做這個《要解》是一個什么心情呢?「不敢與二翁競異」,但是亦「不必與二翁強同」!钙┤鐐(cè)看成峰,橫看成嶺,縱不盡盧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盧山而已!鼓俏易鬟@個《要解》,我站在個人的立場,我「不敢與二翁」有一種爭高下的心情。佛法無我、無我所,我的心情沒有「想要比古德強」這一念分別對立的心,沒有。如果你沒有想要比古人強,你干嘛作這個注解呢? 「不必與二翁強」。站在法的立場、站在弘法利生的立場,有些眾生必須要依《要解》而得度,也不是每一個人的思想要完全一樣,也「不必與二翁強同」,站在弘法利生的角度,那也「不必與二翁強同」。我們看古大德,是依法不依人,他不必在人中爭高下;但是為了法的弘傳,所謂的「名利不可爭」,但是「義務(wù)不可辭」。個人的名利,這件事情不是我們所計較的。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e極弘揚佛法呢?

  「義務(wù)不可辭」,因為每一個眾生的因緣不同,誰會因誰而得度,各有各的差別。所以我們對佛法的弘揚,個人也有一分的承擔(dān),「義務(wù)不可辭」,這是蕅益大師的心情。這當(dāng)中講出一個譬喻:「譬如側(cè)看成峰,橫看成嶺。」一部經(jīng)有各式各樣的注解,這個是很合理的。多元化的社會,各有各的思想。譬如說「側(cè)看成峰」,同樣是一座山,你從側(cè)面看,開展出來的是一個綿延的山峰;從橫面看,合起來就是一個嶺。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面貌?傊,「縱皆不盡盧山真境」,沒有一個人真正看到盧山真境,盧山在這個大霧當(dāng)中,但是要緊的是,你能夠透過你語言文字的善巧,引導(dǎo)眾生去「親見盧山」。這意思就是說:經(jīng)典是佛大智慧的境界所表達的,那是無量義,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完全全的把佛陀的真實義全貌表達出來,從契理的角度是沒有辦法的。但是從契機的角度,每一個不妨站在你的角度,來引導(dǎo)眾生了解這部經(jīng)。我們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只要你有一個門就能夠進入房間,不一定要把房間全部打壞,其中有一個門就可以進去了。所以說「縱皆不盡盧山真境」,但是「要不失為各各親見盧山而已」,是這種情況。那這是蕅益大師著作《要解》的一個心情。

  蕅祖的《要解》,如果我們只是這樣讀過去,你也就沒有什么特別感覺;但是你要是能夠把心靜下來,很虔誠的把蕅益大師的《要解》,特別是前面五重玄義,一次一次的讀誦,你會發(fā)覺這里面的文字不可思議。你一次一次讀誦,真正能夠滅罪,可以把你無量的罪業(yè)滅掉,真正能夠開展你的智慧,把你無始劫來的疑根拔掉,所以印光大師贊嘆蕅益大師說:「縱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經(jīng),亦不高出此矣!褂∽媸且粋很嚴(yán)謹(jǐn)?shù)娜?他說:就算是古代的佛陀釋迦牟尼佛出世,重新為他講的這部經(jīng)作注解,「亦不高出此矣」,整個義理、整個行持的開展,大概也就是這樣子了。所以這一部《彌陀要解》,我們要花多一點時間慢慢去體會、去品嘗,你再來念這句佛號,那感覺就不一樣了。你過去在念佛的時候,你這一念心跟佛號有很多很多的障礙,總是覺得:怎么念半天沒有味道?你要把這《彌陀要解》背一背,細心的體驗,你這一念心再跟佛號一接觸,前面的那些烏云就全部消滅掉,滅除你的罪障。所以我們有些東西都要諸位會背,像這個序就是要背的,下禮拜我們就抽背。那這是講到「序」的情況。好,我們看第二段「解經(jīng)」,正式的解釋本經(jīng),「分二」段:「初五重玄義;二、正解經(jīng)文」。

  貳、解經(jīng)分二:初五重玄義,二正解經(jīng)文。

  今初。

  貳、解經(jīng)二

  五重玄義五

  將釋經(jīng)文五重玄義:

  蕅益大師是天臺宗的學(xué)者,他根據(jù)天臺宗的家風(fēng),在解「釋經(jīng)」典前先解釋「五重玄義」,這「五重」就是五個層次,用五個層次來解釋,把經(jīng)典玄妙的道理先表達出來,叫做「五重玄義」。

  釋名二

  總標(biāo)立題

  第一重是釋題,解釋經(jīng)題。解釋經(jīng)題分成二段:「一、總標(biāo)立題;二、別釋通別」。先看「總標(biāo)立題」:

  ┌能說┐

  第一釋名。此經(jīng)以┤├人為名。

  └所說┘

  解釋經(jīng)題,有人、法、喻三種的差別。這部「經(jīng)」完全是人,單人立題。這個人當(dāng)中,有「能說」的,就是這是誰說的呢?「佛」。這第一個佛是釋迦牟尼佛,他是能說的人。這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是誰介紹的呢?不是阿羅漢、也不是菩薩,他們二個都沒有資格介紹凈土;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資格、才有條件來明白的介紹凈土。所以這個能說的人是「佛」。那他介紹誰呢?「阿彌陀」,這是所說的佛,他也是佛,是西方的佛。一個是能說,一個是所說,那這個單人立題。這是「總標(biāo)立題」,再看「別釋通別」:

  別釋通別二

  釋別名三

  釋佛字

  這個經(jīng)題有別題跟通題,這個「別」就是別于一切經(jīng)典的,「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是不同于其他經(jīng)典;這個「經(jīng)」字是通的,任何一部經(jīng)都叫做經(jīng),這是「通」題。我們先看別題,別題當(dāng)中分成三段

  :第一是「佛」,第二是「說」,第三是「阿彌陀」。先看第一「佛」:

  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愿力,

  ┌以先覺┐

  ┌┤├─┐

  │└覺后覺┘│

  生五濁惡世─┤├者也。

  │┌無法不知┐│

  └┤├┘

  └無法不見┘

  這個「佛說阿彌陀經(jīng)」第一個「佛」字指的是誰呢?「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咕褪俏覀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不是業(yè)力來投胎,他是「乘大悲愿力」而來「生五濁惡世」。這個佛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呢?這當(dāng)中有三個功德:第一個站在自覺角度,「以先覺」;第二個「覺后覺」是講覺他;第三個「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是覺行圓滿。

  這個佛啊,佛當(dāng)然是一個萬德莊嚴(yán)的境界,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三昧神通、陀羅尼,但是他根本的功德,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所以我們一般在解釋「佛」,簡要的講什么是「佛」呢?就是一個徹底覺悟的眾生,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因為無量無邊的功德是從智慧生起的,它是根本,「但得本,不愁末」。所以蕅益大師以這個智慧,來總持佛陀的功德。那這個智慧有三種:第一個「自覺」。佛陀的智慧,覺悟生命的真相,這當(dāng)中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就是先明白業(yè)果的道理。我們剛開始接觸佛法,剛開始內(nèi)心是顛倒的,對于生命「生從何來,死將何去」是不明白的。我們剛開始認識業(yè)果的道理,我們就能夠知道「生命相續(xù)」,看到了無量生命,原來我們的生命就像這水流一樣,「恒轉(zhuǎn)如瀑流」,由過去的生命引生現(xiàn)在的生命,由現(xiàn)在的生命這個水流會繼續(xù)延生到無量的生命。而這整個生命的變化,是由我們的業(yè)力所構(gòu)成的,這個時候,我們的人生觀就會有變化。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斷滅見」,人死如燈滅。一般人是這樣的思想,一個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消失掉了,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如果我想得到安樂怎么辦呢?那就即時行樂吧!因為沒有來生,斷惡修善、皈依三寶都沒有意義。這個思想會讓很多人造很多很多的罪業(yè)。所以我們心中第一道的光明就是明白業(yè)果、明白生命的相續(xù)、明白業(yè)果的相續(xù)。我們想追求安樂,我們就要避免去累積罪業(yè),而且要積極的去積集善業(yè)。所以我們明白第一個業(yè)果的道理以后,由這個道理的攝持,我們就能夠勉強自己,去斷除身口意的惡法,勉強自己去積集善業(yè),因為為了追求來世的安樂,這是第一層覺悟。

  第二層,我們從業(yè)果當(dāng)中,還可以再進一步觀察空性,這無我的道理。當(dāng)我們明白業(yè)果以后,雖然慢慢慢慢罪業(yè)減少,慢慢慢慢善業(yè)增加;但是我們這種自我意識、這個無明在心中活動,人跟人之間接觸就會有得失心,就有比較的心,就使令我們「弟子心不安」。雖然我們積集了再大的善業(yè),總覺得我們被境界這種贊嘆、毀謗、得失,這個風(fēng)一吹的時候,心中還是飄動。所以我們?nèi)丝偸窍胍M步,想要再追求更精致的安樂,這個時候我們修無我觀,觀察這個生命體,是由五個成分所構(gòu)成的,是由色、受、想、行、識所構(gòu)成,而每一個成分都剎那剎那生滅,這當(dāng)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是我們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透過無我觀,我們來修習(xí)善法的時候,那完全是一種大悲的愿力,就不是以前以自我來斷惡、以自我來修善,而是以愿力來修善。這個時候,在這修善的過程當(dāng)中,是無我、無我所的。這個時候,外在的境界不能障礙你,別人對你的贊嘆、毀謗,你的心還是安住,安住在空性。這個時候,你的安樂就不可破壞了;不像前面的「依止善業(yè)」,別人一句話就讓你倒下了,很脆弱的,這個安樂是脆弱的。當(dāng)我們明白第二個空性的道理,這時候我們的安樂就更加的堅固、更加的精妙。

  第三層,還可以進步,觀察到現(xiàn)前一念的佛性,這個時后我們會生起同體的大悲心,積集更廣大的功德。

  所以說,佛法的覺悟有三個層次,從業(yè)果的道理,到空性無我的道理,到真如佛性的道理,前前是后后的基礎(chǔ),它有一定的次第。那這樣子完成自我的覺悟,是一種自受用。有這種自我覺悟以后,站在大乘的角度,我們有一分的責(zé)任來幫助一切有情,使令他也能夠覺悟。當(dāng)然佛法也同意你沒有飯我給你飯吃,你生病我?guī)闳タ瘁t(yī)生;但是這樣子不能夠徹底的使令眾生離苦得樂,因為他痛苦的根源是來自心中的愚癡。你不能更解釋佛法道理給他聽,你給他飯吃、給他錢、給他看醫(yī)生,暫時得到安樂;但是終歸來說,他還是會去造業(yè)、還是會受苦。所以我們真正幫助眾生,最后就是要為他說法,使令他也覺悟,「覺后覺」。最后,我們自己從自利利他當(dāng)中,最后「覺行圓滿」。這個「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唯獨只有佛陀。前面的自覺、覺他通于阿羅漢、通于菩薩,但是「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只有佛陀。所以你看經(jīng)論,你問一個阿羅漢,他不敢說他什么都知道,他知道的他告訴你,他不知道的他就說他不知道。但是你要是問佛陀啊,沒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沒有一件事情,「無法不知、無法不見」,這個是覺行圓滿,唯佛與佛才能夠徹底覺悟。這一段是介紹「佛」字,這個「佛」字主要是指釋迦牟尼佛?吹诙䝼「說」字。

  釋說字

  ┌佛以度生為懷┐為說難信法,令究

  說者,悅所懷也┤├

  └眾生成佛機熟┘竟脫,故悅也。

  這個「說」,蕅益大師的解釋是「悅所懷也」。這個「悅」指的是心中的歡喜。為什么心中歡喜?因為他「所懷」,滿足心中的愿望。我們凡夫的心中有二個愿望:第一個是上求佛道,第二個是下化眾生,上求、下化,這是我們的菩提本愿。但是佛陀只有一個愿望,因為佛陀自利已經(jīng)成就了,佛陀所有的愿望,就是以度眾生為愿望。那現(xiàn)在「眾生成佛機緣」成熟了,所以佛陀為說這個凈土「難信」之法,使令我們在一生當(dāng)中成就「究竟」解「脫」,所以佛陀當(dāng)時的心情是歡喜的。所以這個「說」,有歡喜、演說的意思。這個地方講到「眾生成佛機熟」,這是一個很大的因緣,「一大事因緣」。

  說你這個人往生天界的因緣成熟,這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說你這個人成就阿羅漢的因緣成熟,這個也不是很難得;但是說這個人要成佛的因緣成熟,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了。我們看《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這個成佛那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的積功累德;而這個地方「眾生成佛機熟」,蕅益大師解釋說:這里的眾生指的是誰呢?他說:乃至一個五逆十惡的眾生,他能夠信、愿、持名,就表示這個人成佛的因緣成熟了。問題就是說,它這是一個難信之法──信、愿、持名,我們?nèi)绾螌@句名號生起堅定的信心,生起堅定的愿力呢,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所以我們應(yīng)該透過學(xué)習(xí)、透過明白道理,來破除我們的疑惑。所以這個「說」,就是眾生聽聞凈土法門的因緣成熟了,換句話說「成佛的因緣成熟了」。佛陀在那個時候,以大歡喜心來介紹阿彌陀佛,所以叫做「說」。第三個「阿彌陀」,這當(dāng)中分二段,先解釋「導(dǎo)師」。

  釋阿彌陀二

  明導(dǎo)師

  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dǎo)師,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

  ┌生極樂世界┘

  眾生┤├者也。

  └永階不退┘

  這「阿彌陀」,就是「彼土」,就是他不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那他以「四十八愿」來接引「信愿念佛」的「眾生」。到哪里去呢?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有什么好處呢?「永階不退位者也!惯@個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我們?nèi)虢?jīng)文,會有詳細的介紹──依報的莊嚴(yán)、正報的莊嚴(yán)。這當(dāng)中,蕅益大師把極樂世界的功德,特別以「永階不退」做代表,可見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我們凡夫的修學(xué),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退轉(zhuǎn)」。所以我們打一個佛七,以一句佛號來熏習(xí)我們的身口意,慢慢慢慢內(nèi)心能夠寂靜光明;等打完佛七的時候,再與人世的塵勞一接觸,又恢復(fù)了這種散亂昏沉的境界。就是我們曾經(jīng)得到的功德容易退失,沒有辦法堅固的保存下來,沒辦法累積起來,這是我們凡夫修行最大的困難。你說你今天將《無量壽經(jīng)》背起來,但是你三天不背就忘掉了;你說你能夠拜《八十八佛》,今天拜、明天拜,要拜十幾年,乃至盡形壽,就不容易了。就是說我們?nèi)魏蔚墓Φ?在環(huán)境的障礙當(dāng)中很容易退失。但極樂世界它有這個好處──不退轉(zhuǎn),環(huán)境使令我們不退轉(zhuǎn)。

  《阿含經(jīng)》有一則故事:有二個比丘,他們是二兄弟。哥哥很努力的修學(xué)圣道,成就了阿羅漢果;弟弟歡喜為人說法、歡喜攀緣信徒,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還是一個凡夫。他哥哥成就圣道以后,經(jīng)常用神通來觀察弟弟:唉呀!我弟弟內(nèi)心還是一個煩惱的境界。就勸他弟弟說:你不要一天到晚在那里跑來跑去,你要好好的修習(xí)止觀。他弟弟不聽,好樂修行福報、好樂廣結(jié)善緣。結(jié)果沒多久就死了。

  死了以后,他哥哥用神通觀察:還好,得了人身,生為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有一天大富長者請了一個褓姆來照顧他,這個褓姆抱的時候,不小心掉到地下,掉到地下,這個腦袋撞到石頭,腦就碎掉就死掉。因為臨命終時起了瞋恨心,就刺激他過去的罪業(yè)到地獄去了。所以說,我們今天雖然得到人身,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決定我們來生要去哪里。諸法無我,這個「無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沒有主宰性。所以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警告,他說:「三世怨!拐f你今生積極的修福修慧,但是假設(shè)我們今天沒有成就圣道、也沒有到凈土去,來生會因為善業(yè)的因緣得到大福報──國王、大富長者。但是這個福報現(xiàn)前有什么問題呢?我們心中有煩惱,我們這一念煩惱的心跟福報境界接觸的時候,煩惱就開始活動。一個沒有福報的人,要造罪業(yè),是沒有多大的力量;但是一個國王、一個大富長者,「君王一怒,血流成河」,那還得了!一個大福報的人要造罪,那個勢力就大了,今生修福,來生受福報,第三生就投到三惡道去了,就是「三世怨」。這是說明我們凡夫的心情,在沒有入正定聚之前,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今生是一個比丘,如法的持戒、如法的懺悔、如法做五堂功課;但是來生就忘了我是誰了,就開始享受今生所積集的功德,開始放逸、造業(yè),第三生就墮落了。所以說,到極樂世界的重點還不是要去享受這樣莊嚴(yán)的境界,重點在「永階不退」,因為極樂世界環(huán)境的攝持,使令我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使令我們成就不退轉(zhuǎn)。所以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標(biāo)出來,「永階不退者也」。接下來看:

  明華梵

  ┌功德智慧┐

  ││

  ┌此云無量壽┐├神通道力┤一一無量

  梵語阿彌陀┤├要之┤├

  └亦云無量光┘├依正莊嚴(yán)┤也。

  ││

  └說法化度┘

  「阿彌陀」這句話,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解釋說:是「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赴浲印惯@句話本來是梵語,我們講「南無阿彌多婆夜」,「阿彌多」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無量的意思。那這個「無量」怎么去體會它呢?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二個代表:一個無量壽命,一個無量光明。所以蕅益大師就說: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什么能夠招感無量正報的壽命?為什么能夠招感這么廣大的依報國土?因為這句佛號本身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如是因,就有如是果。無量壽是代表一種正報的功德,你這一念心跟佛號一接觸,你就成就無量壽的功德;你這一念心跟無量光一接觸,就能夠成就這樣廣大依報的國土。把這二個開展出來,就是無量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yán)、說法度化,一一皆無量也。」這是解釋「阿彌陀」的意思!阜鹫f阿彌陀」是一個別題,這以下講「經(jīng)」通題:

  釋通名

  ┌通┐

  ┌一切金口通名為經(jīng),對上五字是┤├合為題也。

  │└別┘

  │

  │┌通┐

  └教、行、理三,各論┤├廣如臺藏所明。

  └別┘

  「一切金口」,這個「經(jīng)」有不變義,佛陀所說的法是真理、是不隨時空改變的叫做「經(jīng)」。這個「經(jīng)」對前面的「五字,是通別合題」,前面是別題,那這個「經(jīng)」是通題,合起來就是一個經(jīng)題。智者大師把這個「經(jīng)」分成三段,就是教經(jīng)、行經(jīng)、理經(jīng)。這個「教」指的是語言文字,這個「行」指修行方法,這個「理」是它的實相道理。這當(dāng)中有「通」有「別」,每一部經(jīng)有共同點、有差別點,詳細的內(nèi)容可以看天「臺藏」《法華玄義》,智者大師有詳細的說明──教經(jīng)、行經(jīng)、理經(jīng)。

  關(guān)于這個「經(jīng)」蕅益大師講的比較省略,我們可以補充一下。根據(jù)《阿毗達磨雜集論》,這個經(jīng)有五個意思:第一個經(jīng)叫「結(jié)縵」。就是說佛陀的這些法語就像花一樣,能夠放出很多的香味、放出很多的功德。佛陀滅度以后,由弟子把這個線,把無量無邊的花串起來,就構(gòu)成經(jīng),就是結(jié)集所成的經(jīng),結(jié)縵,就像一個線把花串起來一樣,所以這個經(jīng)有結(jié)縵的意思。它是怎么來的呢?是由后世的弟子把佛陀的言教結(jié)集而成的,這是約教經(jīng)來說。第二個經(jīng)有「顯示」的意思,這文字它能夠顯示種種的真理、顯示種種修行的方法,叫做顯示。第三個「繩墨」,這個繩墨它是我們整個行為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這個顯示跟繩墨是約行,這些文字它的記載,是我們整個修行的標(biāo)準(zhǔn)。第四「出生」,這是約理經(jīng)。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經(jīng)典文字接觸的時候,法語在我們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我們不斷的讀誦、不斷的憶念,它能夠使令我們內(nèi)心生起很多的功德──信、進、念、定、慧等種種的功德,成就五根、五力。所以這個經(jīng)有出生的意思,本無今有,叫出生。本來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是沒有功德的;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去讀誦經(jīng)典以后,我們透過這些文字的運載,我們能夠生起功德,生起對三寶的信心、精進心、念心、禪定心跟智慧心,所以「經(jīng)」有出生的意思。第五「涌泉」,這個經(jīng)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就像泉水涌出,今天涌出、明天涌出、白天涌出、晚上涌出。這個經(jīng)典,經(jīng)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重復(fù),每一次每一次有不同的功德,功德一次一次的深入,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就像涌泉一樣,它是沒有停止的,這是約理來說。所以這個《阿毗達磨雜集論》說這個「經(jīng)」有五個意思──結(jié)縵、顯示、繩墨、出生、涌泉,故名為經(jīng)。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