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阿彌陀經 >

六、《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第六頁是講到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的作用,就是我們動一個念頭,就會有很多很多差別的果報在心中顯現(xiàn)。在凈土當中,我們在內心的修行這一方面,我們要做二件事情:第一個就是要破惡,對治三界煩惱,使令我們三界的業(yè)力降低;第二個能夠栽培往生的業(yè)力,就是信、愿、持名三種資糧,生善。這二種,一方面破惡,一方面生善。這個破惡,我們要特別注意我們這個念頭,一天當中這種數(shù)數(shù)現(xiàn)行的念頭,這是很重要的勢力。說這個念頭,你每天都起這個念頭,你一天當中一定會起這個念頭,或者是貪、或者是癡、或者是慢、或者是疑,因為每個人過去所栽培所熏習而不同;但是你每天要有一種審察的功夫,就是回光反照。就是說,誒,我們每天都有這個念頭出現(xiàn),你就要注意這個念頭了。就是這個念頭在你心中,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勢力了,臨命終時會要你的命的就是這個念頭。因為這種數(shù)數(shù)現(xiàn)行的念頭,它都是強大的勢力,那是一個熟境界。所以說,我們除了平常每天數(shù)數(shù)熏習清凈念頭以外,你還要注意去破壞這個惡念的勢力。否則你一方面增長惡勢力,一方面增長善勢力,你善的勢力肯定抵不過你的惡勢力;因為惡勢力是一個熟境界,我們善的信、愿、持名是一個生疏的境界,今生才栽培的,那肯定抵擋不過它。那臨命終的時候,「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臨命終起惡念,那就隨業(yè)流轉,全體就是三惡道的法界。所以說,我們平常要經常反省自己:我今天動了什么念頭?每天觀察。如果觀察自己每天都經常起這個惡念,那你就要注意了,你就要很認真的面對它。不只是強迫自己不去犯,你要去觀察這個惡念的過患:我為什么會在這個地方流轉?為什么每一次受生都累積這么多的老病死的苦惱?就是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雖然讓我隨順自己的習氣,暫時得到安樂,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暫時的安樂,但是使令我長劫的受苦。當你去思惟它的過患,你痛苦的根源就是由于這個念頭而來。你呵責它,然后對治它,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癡眾生因緣觀,佛法很多的法寶,直到這個念頭不再活動為止,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明體」,表面上是講本經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體,事實上這個體是十法界的自體,十法界所依止的自體,就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好,我們看第「三、明宗」。那這個「宗」分成二段:第「一、統(tǒng)論宗義」,第二、正明經宗。我們看蕅祖的解釋:

  明宗二

  統(tǒng)論宗義

  ┌修行要徑──┐

  ││┌提綱則眾目張┐

  第三明宗。宗是┼會體樞機├也┤├

  ││└挈領則襟袖至┘

  └而萬行之綱領┘

  ──故「體」后應須「辨宗」。

  「第三、明宗」,這個「宗是」一個「修行」的重要途「徑」,就是修行主要的途徑,「宗」就是修行的主要方法。「會體」之「樞機」,契「會」我們這種清凈「體」性的「樞機」,這個「樞機」就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付f行之綱領」,一切修行法門的大綱。這個「綱」是一個大的繩子叫綱,「領」就是衣領,這個萬行的一個綱領!柑峋W則眾目張,契領則襟袖至!勾驖O用的網子,我們把大繩子一提,這個「眾目」(這個目就是小繩子)就能夠順利開張了!钙躅I」,我們拿一件衣服,把這個領子一拿起來,它的「襟袖」就能夠自然顯現(xiàn),所以「體后應須辨宗」。這個「宗」主要就是一個修行的方法。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前面的體性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是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一個親因緣;但是這個心性怎么能夠顯現(xiàn)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呢?必須有增上緣,有加行。前面是講理論所依止的理性;這個地方就講修行的方法,是假藉什么樣的因緣才能夠顯現(xiàn)極樂世界?是這個意思。

  正明經宗二

  略標三資

  「正明經宗」分二段:「略標三資」跟「廣釋三資」。先簡略的說明三資糧的名稱跟相互的關系。

  ┌信─┐┌非信不足啟愿。

  ││為修行│

  ┌此經以┼愿├┼非愿不足導行

  │││之宗要│

  │└持名┘│┌不足滿所愿

  │└非持名妙行┤

  │└而證所信

  │

  │┌先陳依正─以生信。

  ││

  └經中─┼次勸發(fā)愿─以導行。

  │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本經當中說:我們要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有三種的法門:一個是「信」,一個是「愿」,第三個是「持名」,是本經主要的修行方法。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非信不足以啟愿」,如果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功德沒有信心,我們不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不相信我們能夠往生,那當然不可能發(fā)愿、不可能有堅定的愿力。沒有堅定的「愿」力,我們就不可能去執(zhí)持名號、不可能去力「行」。沒有力行,那就不能「滿足」我們所發(fā)的「愿」,也不能「證」我們「所信」,當然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不能滿愿、就不能夠證明我們所相信的事實。這個信、愿、持名它是有相互的關系,由信而引生愿,由愿引生行,由行又增長我們的信愿,這是一種相互的增上關系。在本「經」的結構,釋迦牟尼佛介紹本經是「先陳依正」,先講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先講果地的功德,能使令我們「生」起「信」心;講完以后,再「勸」我們「發(fā)愿」──「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佛陀講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干什么呢?就是要我們放棄娑婆世界,發(fā)愿到極樂世界,要我們「發(fā)愿以導行」。第三個,怎么去呢?我已經發(fā)愿到極樂世界,應該修習什么資糧呢?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資糧,而是要修習「持名」的資糧,你要不斷的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往生的正因,「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本經當中蕅益大師的科判,就是以信、愿、持名這三大科,來總持本經的「正宗分」。這是一個「略標」;再看「廣釋」,「廣」泛的解「釋三資」糧。先一個「總標」,先「標」出三資糧的名稱:

  ?廣釋三資二

  ?總標

  ┌信自

  │

  ├信他

  │

  ├信因

  ┌信則┤

  │├信果

  ││

  │├信事

  ││

  │└信理

  │

  │┌厭離娑婆

  ├愿則┤

  │└欣求極樂

  │

  │┌執(zhí)持名號

  └行則┤

  └一心不亂

  這個「信」,蕅祖講得很廣泛、很詳細,有「自他、因果、事理」三對的差別,這個我們待會再說明。這個「愿」呢,蕅益大師這個愿有二門:一個是「厭離娑婆」。你要能夠修觀,這個跟修觀有關,修觀來對治對娑婆世界的愛取,使令你內心深處,能夠真實的厭離娑婆世界。看這個娑婆世界──這種別人的風光、榮華富貴的境界,你內心當中不當一回事;你內心當中有這種無常、無我的智慧,能夠觀察娑婆世界這種不凈、苦、無常、無我,真實的厭離娑婆。另一方面「欣求極樂」,你要栽培對極樂世界欣求的心。這個是「愿」這一部分!感袆t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乖谛扌猩,本經的修行不講六波羅蜜,是講「執(zhí)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這個是本經的行門。這是一個總標,先把信、愿、行三資糧的內涵標出來,這以下就詳細的解釋。

  別釋四

  釋六信六

  先看「信」,有六個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個「信」的內涵,在唯識學的定義說:這個「信」是「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惯@個信當中所強調的,是要對三寶的境界。就是對三寶的「實」,它存在的真實性,這真實有佛陀嗎?真實有法嗎?真的有涅槃嗎?真實有僧嗎?對三寶的存在性,能夠「深忍」,能夠忍可隨順,你內心當中同意這件事情,叫做「實」,對它的存在性的一種忍可隨順!傅隆,對三寶的功德能夠「樂」,深忍樂欲這個樂,好樂歡喜。說這三寶有很多的功德,但是我一點都沒有歡喜心,跟我沒關系,那不能講你對三寶有信心,不能這樣子講。就是你對于三寶的功德好樂歡喜,叫做「德」。第三個「能」,你對三寶的功德,你相信你能夠成就,有一種欲,你有希望成就的一種欲望。你對這種三寶的功德,你內心當中也可以成就,不是佛陀才有,也不是菩薩才有,這是經過修行有可能性會成就的,叫做「能」,對這種成就的可能性的一種信心。所以說這個一般的信心是對三寶的實、德、能的深忍樂欲。但是在凈土上來說,它的功德是比較單一、比較專,不是那么廣泛的攀緣三寶的境界,它是就著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是針對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功德,對于這種功德的實、德、能,深忍樂欲。這當中有所謂的實、德、能,剛好配這個六信。我們先看它「實」的部分,就是極樂世界的存在性、它真實的存在性,先看信事、信理。這個事理是對于「實」真實的存在。說極樂世界是存在,它存在在哪里呢?對它存在性的一個信心,有事、有理,我們先看「信事」:

  信事

  ┌只今現(xiàn)前一念不可盡故──┐

  ┌┤├──┐

  │└依心所現(xiàn)十方世界亦不可盡┘│

  信事者,深信┤├

  │┌在十萬億土外┐不同莊│

  └實有極樂國┤├┘

  └最極清凈莊嚴┘生寓言

  ──是名信事。

  這個「事」指的是緣起的事相。我們這一念心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這個業(yè)力的熏習,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有地獄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天的法界,這個事相叫做「事」。我們在事相上要深信:我們「現(xiàn)前一念不可盡故」,隨著這一念內「心」的染凈,就顯「現(xiàn)十方世界」,也是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因緣的事相要相信「實有極樂國土」,真實有那么一個國土,這個國土是在「十萬億土外」,而且是「最極清凈莊嚴」,這個國土「不」是「莊生」的「寓言」,不是莊子所說那些捏造的寓言故事,「是名信事」。這是在破除我們執(zhí)理廢事。不像禪宗,禪宗的大德他也讀《阿彌陀經》,但是他解釋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他說:其實沒有極樂世界存在。沒有極樂世界,那佛陀在《阿彌陀經》講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這怎么說呢?禪宗說: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為你一念心清凈,就是極樂世界,當下就是極樂世界;你一念心染污,你就是回到十萬億佛土,又回到娑婆世界。說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一念心迷悟所安立的,沒有一個真實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只是一個表法。當然理上講這樣是對的,但是這叫執(zhí)理廢事。你不能否定真實有一個阿彌陀佛,他真實發(fā)了愿,而真實積功累德,創(chuàng)造了這個極樂世界,這個不容許否定。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說:「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咕褪窃谑孪嗌,我們要真實的相信──真實有這么一個世界存在,就像我們相信有真實的地獄存在一樣,這個叫做「信事」。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存在,在事相上是在十萬億土外,這是我們要相信的。第二個「信理」:

  信理二

  明心性無外

  「信理」有二段,「明心無外」,先看第一段:

  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

  ┌┐

  │現(xiàn)前介爾一念心外│

  信理者,深信┤├─┐

  │以吾現(xiàn)前一念心性││

  └─┘│

  實無外故。│

  在「理」性上的相信,我們相「信」這個「十萬億土」外的極樂世界,它也不出我「現(xiàn)前一念」的明了「心」之外。為什么?因為我們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是周遍法界的!笇崯o外故」,離開我這一念心,沒有萬法可得。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從作用上,我們這一念心的業(yè)力,我們有五戒、十善的因緣,使令我們現(xiàn)在變成一個人的五蘊,我們所受用的這種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人的果報;其他的果報就隱沒不明顯,其他的九法界不明顯。但是沒有顯現(xiàn)不表示不存在,就像我們燈光有十個燈光,我們打開其中一個燈光,不表示其他的燈光就不存在,它隨時有可能會顯現(xiàn),只要這個因緣具足了,這個燈光就會出現(xiàn)。所以說,雖然我們現(xiàn)在所受用的因緣是人的五蘊;但是從本體上來觀察,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心性」是「實無外故」,是周遍法界,所以「十萬億土」是存在我們心中的。

  ?明事事無礙

  又深信─│

  │

  ┌現(xiàn)前一念心中┐│

  ┌西方依正主伴皆吾┤├─┤

  │└所現(xiàn)影───┘│

  這個觀念跟前面一樣,極樂世界是我們心中所現(xiàn)影像。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

  ├───────┤

  ┤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是名信理

  ││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

  │┌──┐│

  ││一切眾生心性亦遍。││

  ││├─┘

  └┤┌一室┐光光互遍,重重│

  └譬如┤├┘

  └千燈┘交攝,不相妨礙。

  「全事即理」,極樂世界這種功德事相,不離開我一念心,這個「理」者,一心也!溉凑妗,雖然這個極樂世界的功德相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種「妄」相不離開真實,所有的「修」德不離開「性」德!溉醋浴,這個「全他即自」就是關鍵了。這里的「他」指的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的功德──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自」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所具足,說:極樂世界的功德是我內心本來具足,它本來就存在我內心當中,「全他即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我們怎么去理解呢?「全他即自」,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怎么會存在我的心中呢?這個道理怎么說呢?因為我的「心」是「遍滿」,「佛」的「心」也「遍滿」,那遍滿跟遍滿之間,當然是互相含攝。講一個「譬」說:一個房間里面有很多「燈」光,當然佛陀的燈光特別的廣大光明,我們凡夫的燈光(這個人的果報)比較小,雖然有這個因緣果報的差別,但是不能否定「光光互遍,重重交攝」。我們不能否定──我們的燈光也到佛的燈光去,佛的燈光也到我們的燈光來,這是「不相妨礙」的。凈土宗第十二祖截流(徹悟)大師說:「我雖障深業(yè)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的眾生。」說我這個凡夫啊,業(yè)障深重,有很多很多的業(yè)障,長久在三界里面流轉;但是,我可也是存在彌陀心中,所以彌陀加持我是可能的!笍浲与m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拱浲臃痣m萬德莊嚴,在十萬億土外,但他可也存在我心中,所以我要憶念他,彌陀也馬上知道。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箯捏w性來觀察是不二的,所以感應道交。極樂世界的存在性,從事相上我們可以理解,在十萬億土外;在理性上,它存在我們心中。這個存在我們的心中,破除我們對距離的一種罣礙。有些人說:我們應該要往生到彌勒凈土去。為什么呢?因為彌勒凈土在三界比較近;這個極樂世界不得了,在十萬億佛土外,一個阿羅漢的神通只能夠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這十萬億佛土連阿羅漢都不能去,我們怎么能夠去呢?那么遙遠!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在加護病房那么無助,哪有人那么大的心力,能夠超越十萬億佛土到極樂世界去呢?你不如就近到彌勒凈土去。他提出這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錯誤的,不合乎緣起,是心外求法。因為十萬億土它不就是存在我們的心中嗎?這個距離絕對不是障礙,障礙的是我們心中的疑根。我們心中懷疑自己不能去,那正是障礙的所在。所以我們在發(fā)愿的時候:「愿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鼓憧辞毂垌!可見這個距離不是障礙,關鍵是你是不是能夠感應道交。所以說,當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存在我們心中的時候,這個能夠破除我們對距離的障礙。我們感覺到:極樂世界跟我們不是那么的遙遠,它存在我們的心中,是我內心本具,是我念念念佛的時候,念念的顯現(xiàn)。這時候我們修行,不會老是攀緣這個十萬億土外的極樂世界,我們心能夠不向外求,回光反照我們這一念本具的心性: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本來具足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假藉念佛的因緣,念念的開顯。所以這個「信理」也是很重要的,極樂世界存在我們心中。這個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也就在這個地方。

  過去有一個很有名的一個政治人物,他研究基督教、也研究佛法。他說:上帝存在我們心中(哈──)。這句話有佛法的意思,但是基督教徒發(fā)表了很多很多的文章,反對這句話。因為在基督教里面的這個上帝,是一個常一主宰、一個有獨立體性的,一個有明了性的上帝。他怎么存在我們心中呢?基督教不同意這種思考。只有佛法說:佛陀存在我們心中,這是合理的。因為佛陀有法身,佛有三身,從應化身跟報身來說,我們同意阿彌陀佛是應化身跟報身,這種有相的境界是存在極樂世界外;但是「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也相信極樂世界的法身,他入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憶念彌陀的時候,念念感應道交,因為彌陀的法身他存在我們的心中,我心遍故,佛陀的心也遍,所以說能夠「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這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有事相的信心跟理性的信心,有這二點。

  再看因跟果這一對。因跟果這一對就是他的「德」,前面是約「實」,那這里是約極樂世界的一個功德──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它功德性的好樂,先看「因」:

  ?信因

  ┌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

  信因者,深信┤├是名信因

  └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

  極樂世界的一個因地,我們去莊嚴極樂國土,不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靠信、愿、持名,靠這個名號。所以我們應該相信,我們「散亂稱名」,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也打妄想,打妄想也念阿彌陀佛,夾雜著「散亂」;但是這個功德也不可思議,念念之間「猶為成佛」的「種子」,何「況」我們臨命終時那一念專注的「一心不亂」,「安得不」跟彌陀感應道交,而得「生凈土」呢?「是名信因」。這個「信因」就是對名號功德的一個信心歸依。我們講名以召德,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它把這個功德攝持在這個名號。所以我們這一念心跟名號一接觸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也能夠出現(xiàn)這樣的功德,名以召德。

  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我們的教務主任上慧下天老和尚,他講一個他實際遇到的一個念佛感應故事,他實際見聞覺知的。老人家出家以前,在高雄一個陸軍官校,跟一個軍官、一個參謀的軍官。他辦公室里面,有另外一個軍官,突然間好幾天沒有來上班,聽說是生病了。有一天他得空,下班后就去醫(yī)院看這個軍官。這一看不得了,這個人整個消瘦下去,印堂發(fā)黑、臉色蒼白,這個死相現(xiàn)前。問:你怎么回事呢?醫(yī)生說我肝硬化,嚴重的肝硬化。看他講話的時候發(fā)抖。問:你現(xiàn)在感覺怎么樣呢?他說:我看我這個情況很不好,晚上睡不著覺。問:這怎么回事呢?說:晚上一睡覺的時候,就有二個鬼(冤親債主)找上門,他壓我的身體,壓得我晚上都不能睡覺,整個人的精神體力越來越衰退。這個軍官知道老和尚是修學佛法的,問:這佛法有沒有什么法門能夠幫助我?老和尚說:有是有啊,告訴你恐怕你不信啊。他說:你隨便告訴我一個法門,我一定要好好的奉持。老和尚說:好,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他這個人就相信了,相信以后,慧老師就回去了。經過一段時間再去看他,唉呀!不得了,整個人的氣色就不同。說:你最近的感覺怎么樣呢?他說:你告訴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那天晚上那二個冤親債主又來找我,那個時候我念阿彌陀佛。他說他念一句佛號就放出一道光明,那二個鬼神看到光明就慢慢躲慢慢躲,最后躲到門外去。他念一累的時候,他停下來,這佛號一停下來,那二個鬼又跑進來(呵──)。這個時候他可不敢停,他整個晚上就一直念佛,念阿彌陀佛。從那以后,他晚上就不斷念佛。誒!慢慢慢慢,這個鬼就不來了。冤親債主不來障礙以后,這整個身心就跟藥物相應了。我們有鬼神障礙的時候,你吃藥,你的色身跟藥物就不相應,有障礙。那慢慢慢慢這個藥物的調整,內心也能睡覺,內心安寧,哦!病自然好轉,后來果然出院。

  所以我們一般說念阿彌陀佛是臨終的往生,其實平常它也能夠消業(yè)障。所以《楞嚴經》上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拐f我們不斷的「憶佛、念佛」,我們這一念煩惱的心不斷的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當然我們見佛不一定說一定是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各式各樣因緣,有光明、蓮華,總之我們就能夠跟阿彌陀佛相應。舉一個例子,「如染香人,身上有香氣」,說我們身上沒有香,但是我們經常跟香接觸,誒,我們身上也有香。說我是業(yè)障凡夫,但是我這一念煩惱的心經常跟萬德洪名這個佛號接觸,阿彌陀佛這個功德,就能把我們心中的罪障給消滅掉。所以這叫「信因」,就是我們所歸依的佛號,它是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在因地上我們要相信的。再看「信果」:

  ?信果

  ┌─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

  ││

  信果者,深信┤┌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

  ──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前面的「因」是信、愿、持名,這個「果」是往生凈土,這個果就是凈土,凈土是果!干钚艃敉林T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箖敉廉斎挥泻芏嗪芏嗟闹T上善人,有等覺菩薩、有各式各樣的圣人、也有凡夫,各人的功德不同,但是他們的因地一定是從臨終的時候念佛三昧得生,一心不亂的念佛才能夠得生。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凈土法門它是一個他力法門,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德去莊嚴凈土的。所以說不管你修多大的功德,你等覺菩薩能夠積集無量無邊的資糧,但是你要到凈土去,你一定要念彌陀的名號,或者是觀想、觀像。換句話說,往生凈土是在于感應道交,不是你自己的力量去的。所以「凈土」的「諸善聚會」,它一定是有一個共同的相貌,是從「念佛三昧得生」。這當中講一個譬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惯@二句話有一點差別,這「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種瓜不可能馬上得瓜,一定先有種子的栽培,才后生芽、開花,最后結果,所以這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約異熟果來說。就是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雖然不能馬上往生,但是已經念念在栽培往生的一個因種,這個是約異熟。就是我們平常念佛,到臨終的時候,才花開見佛,才往生,這第一個是約臨終來說。

  第二個「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這個是約平常。就是說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雖然沒有馬上到極樂世界,但是念念之間,已經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個當下的成就……,比如說我們看有些人有神通,有神通的人,你造了極大的罪業(yè)跟極大的善業(yè),他看你的相貌就知道不同。哦!你最近積集一個很大的陰德?梢姷梦覀冊炝藰I(yè)力以后,在心中會存一種影像,要不然他怎么看得出來呢?所以我們一個念阿彌陀佛的人,我們平常念念之間,已經成就了這個因種,雖然這個果報是臨命終才顯現(xiàn);但是它的成就,卻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時候,念念成就的。這是「影必隨形,響必聲應」,這是約平常的成就;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約臨命終的顯現(xiàn)來說。這個叫做「信果」。這個因果有各式各樣的因果,不過念阿彌陀佛的因果,它特別就是:它是一個他力法門、他力法門。我們上學期上《小止觀》,講到善根發(fā)相。說我們修不凈觀、或者修因緣觀、或者修念佛觀,這五停心觀的所緣境不同;但是我們要入三昧,要到初禪之前,它會有一些相貌出現(xiàn)。比如說你修不凈,修不凈觀時,你會在定中出現(xiàn)一些尸體,你要得到禪定之前,你會看到很多尸體,有老鷹、禿鷹來吃這些肉。哦!你這個善根發(fā)相,你就是準備要得初禪了。這各式各樣的所緣境,有各式各樣的相貌。念佛三昧,它要得這個三昧之前,一定會先見佛、見華、見光,而且這個念佛三昧在《小止觀》上說:你修念佛三昧的人,以佛菩薩為所緣境,你從定中出來,你的相貌會有所不同──光明巍巍,人天愛敬。但是你修不凈觀就沒有這種功德,你修不凈觀出來,你的長相就跟你平常一樣。(哈──)但是你一個念佛念得好的人,他雖然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樣,看這個人就是有大資糧的境界,光明巍巍,人天愛敬。因為這個佛號那還得了,那是一個萬德洪名,這個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個萬德洪名經常在你的心中運作,你的心中沒有香氣,都變成有香氣了,所以這叫花報。所以在所有的所緣境當中,如果我們以凡夫的五蘊這種雜染為所緣境,那你沒有成就三昧之前,你跟平常的人看起來是一樣的;但是你要是以佛菩薩為所緣境,這種感應道交的法門,你還沒有正式成就功德之前,你的福報力、那個資糧就不同了,人天愛敬。所以說,我們說這個因果同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當下的,有形體的當下就有影子,有聲音的當下就有響聲,不必等到臨命終。所以這個凈土法門的因果是當下就成就的。所以我們看很多念佛的人,真正念得好的人,你一看就知道這個人不同,他的相貌就不一樣。因為萬德洪名在他的心中不斷的運轉,他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他看起來就不一樣。當然這只是花報,正式的果報在凈土。

  我曾聽過很多老和尚說:你要蓋廟,這個蓋廟很不容易,要花很多錢,現(xiàn)在臺灣蓋一座廟一千萬以上。我們哪有那么大的福報力,去招感那么多的信徒呢?除非你是顯一些神通、作怪。說你要老老實實的蓋廟,那怎么辦呢?你這個道場打佛七、打長期的佛七,這個廟一定蓋得起來。這個是事實。說你想蓋廟,你不想作怪,你就整天打佛七,你這個廟一定蓋得起來。這個萬德洪名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這個「德」上,信因、信果。我們相信:這一句佛號,能夠使令我們現(xiàn)生業(yè)障消除、;增長,使令我們臨命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是因果的隨順相應。這是對因果一種功德的信心。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這個「自他」的內涵比較多一點,我們下次再講。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

  問:三昧的意義?

  答:這個「三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就是「平等持心,于一境轉」。就是你這一念心對于所緣境,它是平等的攝持這一念心。「平等」的意思就是它不昏沉,這昏沉就不平等,昏沉的話這個心太沉沒了、太低了;它也不掉舉,掉舉也不平等,掉舉的心就太高了。它的心是平等的攝持這一念心,不昏沉、不掉舉!赣谝痪侈D」,在一個境界里面相續(xù)的運轉,這就是三昧。它也不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善導大師說:臨命終時候的一心不亂有二個條件:第一個無間念,就是你佛號念念之間,中間沒有夾雜妄想,這個十念往生就是無間念,一句佛號接一個佛號,中間沒有三界愛取的妄想摻在里面,無間念;第二個無后念,就是這個佛號以后,沒有再起其他的妄想,就是念佛念到最后跟彌陀感應道交,后面沒有生起其他妄想:就是無間念、無后念。善導大師講這一個譬喻很容易了解,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在臨命終的時候,你念佛達到無間念、無后念,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念佛三昧,這個時候心中是不昏沉、也不掉舉。就是要正念分明,那個佛號要很清楚分明。所以臨命終時候,我們絕對不能打碼啡,那種止痛劑都不能打。如果你有一點點疼痛,可以忍耐一下,專心在佛號上「專一安住、相續(xù)安住」。你若打止痛劑,這個止痛劑一打下去,整個人就混沌,念佛念起來就不清楚,不容易感應道交。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不能注射這個止痛劑的。

  問答:什么叫感應道交呢?能應的是彌陀的大悲心,彌陀的大悲心是能應,眾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這個感應道交就是我們凡夫的心跟彌陀的心,二個道路相接觸了,叫做感應道交。如果彌陀不是存在我們的心中,彌陀是我們心外的佛,離開我們這一念心以外,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是佛陀,他跟我們內心沒有關系,那你一定沒有辦法感應道交,你怎么加行都沒有辦法感應道交。你整天晝夜彌陀十萬,還是不能感應道交。因為他跟你沒有關系!如果彌陀是存在我們心外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你怎么感應道交呢?你的修行都是你心中的運轉,他是在你心外,那這個因果不相符合。一定是彌陀的心跟我們的心從體性來說是不二的,才能夠解釋感應道交。所以唯識學它不能解釋感應道交,阿賴耶緣起不能感應道交,一定是真如緣起。

  問答:「真應不二」在第五頁,這個真身就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講報身,應是應化身。功德報身當然是無量光明、無量相好,是現(xiàn)給地上菩薩的受用。這個應化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給凡夫看的。這是因緣的不同,但是會歸到體性來說,是不二,他們都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念心所顯現(xiàn),所以攝用歸體的話還是不二。

  問答:這個事理,這個「事」是指事相,這個「理」是一心,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個事相不離開一心,一心也不離開事相,是這個意思。

  問答:也可以這樣講,因為事相的東西它是無常生滅,所以它是妄的,也可以這樣講。

  問答:心若滅時罪亦亡就是說……

  當然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心、各式各樣的煩惱,就有各式各樣的罪業(yè)。我們在懺悔的時候,我們怎么知道這一方面的業(yè)已經消滅了呢?就是你這一方面惡念的相續(xù)心,已經不再活動了。就是你過去心境相應的時候起這個煩惱,但這個煩惱已經被你對治掉了。當然這個對治不能只是修止,一定是要有理觀,要有四念處的理觀──不凈、苦、無常、無我這種理觀。經過你的理觀以后,把這個煩惱消滅了,那這個煩惱所相應的罪業(yè)就不能得果報了。不能得果報的意思,從唯識學上來說,叫做不增長業(yè)。除非你以后再去增長它的勢力,否則它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它沒有力量,就帶業(yè)往生了。說一個帶業(yè)往生的人,他的相貌,說這個人凈業(yè)成就,他看這個娑婆世界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他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這個人看到國王、看到乞丐,在他心中是一樣的,那都是苦惱的境界。他對三界愛取的欲望,完全是淡薄了,這個人看得出來是凈業(yè)成就了。所以這個人的樹啊,他平常經常的修止修觀,這棵樹經常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方向開展,他隨時把它砍斷,這棵樹就隨時往西方的方向倒下去,沒有第二個方向,這叫信愿具足,這個人信愿具足了。不過這個都是要有觀的。如果你一路修止,那這不行的,那這個只是人天福報而已。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