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之輪 講記 一

  《利器之輪》講記(一) 智海法師講述

  2002年·四川省內(nèi)江市圣水寺

  《利器之輪》是一部大乘佛教修煉心智的基礎典籍,為瑜伽大師法護(Dharmaraksita)所作。法護曾將《利器之輪》傳授給印度圣哲阿底峽(Atisa.九八二--一零五四),之后阿底峽與他的大弟子種敦巴優(yōu)婆塞(Upasaka jBrom-ston-pa)將其由梵文譯為藏文,并傳播至西藏。

  各位同修:

  我們利用前面的時間把《自我教言》與大家一起學習了一下,F(xiàn)在,老法師還沒回來,我們利用其他時間,把我給大家說過的《利器之輪》給大家學習一下。

  《利器之輪》是印度的法護尊者的著作,傳給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又把這個《利器之輪》傳到西藏,包括阿底峽尊者的大弟子種敦巴居士。這樣師師相傳,傳到現(xiàn)在。我是在學校里的時候,曾經(jīng)看到這本書。一位西藏的喇嘛在北京講過這個《利器之輪》,講得非常簡略。有個簡單的法本,就流傳到我們手上。我看了之后,非常歡喜。我說:“就這個因果正見講得非常清楚的,《利器之輪》可以算是其中的一部著作。”

  我們平時所說的,要相信三寶,皈依三寶。那么在相信三寶,皈依三寶之后,要表現(xiàn)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它的正知正見,要深信因果”,這句話誰都可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誰都知道信佛要信因果。但是怎么信呢?一個因果的正知正見,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它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學習態(tài)度呢?估計就沒有多少人細致地研究過了。常?吹揭恍┚邮、出家的法師們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對一個又一個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并不能以佛法的觀點去認識它,而是以世俗的觀點去認識它。可以說,這與佛法就有一定的距離。佛法要求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都要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和認識方法。這樣,我們學習佛法才算是相續(xù)的,連續(xù)不間斷的。要不然,我們在經(jīng)堂里念佛、學習,一回到家里,一回到工作當中、生活當中,我們的言語、認知態(tài)度,都與佛法吻合不了,那就麻煩了。

  所以說,我們自己的煩惱,也是一而再,再而三,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生活中的難題,工作中遇到的不如意,乃至現(xiàn)實人生中善良的追求。這個愿望、那個愿望總是得不到落實,我們自己非常焦急。時間一天一天過去,無常隨時都在吞噬我們的生命,慢慢地我們也老大不小了。但是佛法呢?要能修證,我們沒有修證;要能境界,我們沒有境界。其中一個關鍵的地方就是什么?就是我們的信心還遠遠不具足。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以佛法的態(tài)度來生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像這樣的事情,在現(xiàn)實中學佛弟子的身上屢屢發(fā)生。我們希望很快就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就是得不到。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我們內(nèi)在的執(zhí)著、煩惱非常深重。我們拿這些煩惱簡直沒有一點辦法。雖然很想解決它,但是找不到方法。那么《利器之輪》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糾正這些不如意的現(xiàn)象、境界?怎樣來改變現(xiàn)實生活當中不如意的遭遇?《利器之輪》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

  為什么叫《利器之輪》呢?“輪”就像是輪子。佛法中說轉輪圣王有幾種寶貝,其中一種就是“輪寶”。他這種輪寶走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誠服于他,沒有可以障礙他的地方。冤家對陣,一旦看見他的輪子之后,就誠服了、降服了。所以他的這個輪子非常厲害,我們叫它輪寶。那么,在佛法當中,我們說每個人都可以于法自在,但是我們就是不自在。為什么不自在?這個輪寶我們沒有得到。今天,就是拿這種鋒利的武器,對治執(zhí)著,對治無明,對治煩惱。把這些武器教給大家。

  這個可以單獨提出來,對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現(xiàn)象,可以個別的,一個偈語一個偈語地講,一個現(xiàn)象一個現(xiàn)象地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現(xiàn)象。每遇到一個現(xiàn)象,我們的心思都要正確地起心動念。那么你學佛,就慢慢地靠近了。如果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始終是有距離的,始終是不正確的,那就麻煩。所以,大家可以把這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一個一個地貫穿起來,用佛法的知見,用佛法這個武器來非常準確地命中這些煩惱,命中這些執(zhí)著。我們現(xiàn)在就來說這個問題。

  在學佛的過程里面,我們都在求諸佛菩薩救度于我。我們說過外在的三寶,住持三寶、事相上的三寶、佛法僧三寶,它的目的是要啟發(fā)我們每個人內(nèi)在的三寶。外在的泥塑、木雕、紙畫、絹竹這些佛像,它是為了啟發(fā)我們內(nèi)在的覺性。每個人都有覺悟的本性,都能夠認識到世間上的善善惡惡、好好壞壞。所以,你看看,但凡是有心的人,在世間上他不是白癡,他都認識得到。肚子餓了,他知道吃飯;犯困了,他知道睡覺;看到好的東西,他知道拿來;看到壞的東西,他知道躲。這都是人之本能,在佛法上叫做什么?就叫做覺性。

  覺性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有這樣兩個含義。一個是“覺察”,一個是“覺悟”。覺察什么呢?煩惱。比方說,貪心、嗔恨心、貢高我慢心、愚癡心乃至邪見心。這種種的煩惱,我們有沒有察覺?如果不能察覺,你的覺性就沒有開發(fā)出來。但是明明白白的,在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哎喲,我煩惱得不得了!”,人人都會這么說,“最近煩得很!”煩什么呢?那就是煩惱引起的。為什么而煩?為什么不高興?為什么不快樂?第一個就是要覺察這種原因。是什么樣的東西引起我們內(nèi)在這么煩躁、這么憂郁、這么痛苦?到底是什么原因?要覺察。很多人只知道自己煩,問他為什么煩,他就不知道了。為什么煩?不知道。佛教,實際上就是專門針對眾生的種種煩惱、不如意,來幫助大家認清自己的感受,認清這種感受之上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我們的快樂?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我們的痛苦?你要能夠認識,這就是覺察。

  第一步覺察什么呢?佛法上給我們說:“痛苦是一種結果。”它的原因呢?它的原因就是煩惱。最初淺的煩惱有這么幾個:一個是貪心,一個是嗔恨心,一個是愚癡心,一個是貢高我慢心,一個是邪知邪見心?梢詺w納成這幾種煩惱。當我們的貪心生起的時候,可以體驗到由貪心而帶來的痛苦,稍微有心的人就可以體驗到。那種稍微知足的人在生活當中,就非常自在;那個欲望多的人,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老老實實的時候就少,痛苦非常。為什么?“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想要得到的東西太多太多,但是自己的福報還遠遠沒有具足。想得到而沒有得到,心里面是一種困乏,由這種困乏而來的貧窮感、困苦感就來了。由嗔恨心而來的,首先就像一把火似的在燃燒自己,而這把火不止是燃燒自己,還在燃燒我們周圍的人。像這種嗔心的痛苦,但凡在不高興的過程當中,你可以體驗到這種因果。在嗔恨別人的過程中,你可以體驗到這是一種苦,實實在在是一種苦。愚癡心,不懂因果,沒有智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想追求這樣,又想追求那樣,但是就是追求不到,因為他忽略了因果關系。怎么才能得到這種果呢?必然有它的原因。

  我們在世間上的種種追求,就像一只蒼蠅一樣,到處亂撞,而不知道它是怎么飛進來的,又要怎樣飛出去。我們呢?也是這樣的。不知道我們的欲望怎樣就生起來了,我們又怎樣來解決自己的欲望。不知道!所以這就是愚癡、無明而帶來的結果,就是沒有智慧。貢高我慢心,在驕傲自大的時候往往看不起別人。這種驕傲自大對別人是一種傷害。對自我呢?是一種限制。往往就是由于我們驕傲自大,所以說學東西的時候放不下,放不下你還學什么呢?我比世間上的人都對,我是天下第一,人家都不如我。但是往往在生活當中,我們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他過得很好、很逍遙、很自在、很富足。我們很想不通:“為什么這個家伙過得這么好?我根本看不起他的嘛!”那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慢心,貢高我慢的心障礙了自己,往往不能認識眾生的長處,往往不能正確地認識外在的眾生。

  我們總是“我”字當頭。不管是對父母也好,夫妻也好,兒女親戚六眷也好,始終是我字抬頭。認識別人的時候,都夾雜著一個我的執(zhí)著。所以,時時刻刻都在比較,時時刻刻都陷在狹隘當中,不能正確地認識到對方。所以說來自于這種貢高我慢,使我們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當中,不能客觀地看待別人,不能如實地理解對方,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問題,總是帶著成見來待人接物。像我們帶著成見去生活的,去待人接物的,往往就是什么?我們所說的有色眼鏡。

  我經(jīng)常所舉的一個例子,夫妻之間,經(jīng)常是女的在問男的,男的在問女的:“為什么你變了呢?”別人是人就是要變嘛,他就不滿意別人的變。剛剛接觸的時候,覺得印象非常好,“為什么你就變了呢?結婚幾年你就變了呢?剛剛談戀愛的時候,覺得你的形象還比較苗條,為什么這幾年就變老了呢?”她是人怎么會不變呢?肯定要變的。那個心也是在變,認識也在變,變化是正常的,不變是不正常的。但是,我們就執(zhí)著,執(zhí)著在生活當中留給我們最深印象的那一瞬間,我們就希望這一瞬間能夠到永遠,一直成為永恒。這是什么?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執(zhí)著。什么叫執(zhí)著?這就是執(zhí)著。

  生活中每一個時間段,或許說你比較高興,或許說你比較能夠找到感覺,但是,這種感覺畢竟是要過去的。一旦過去了,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放下,沒有智慧的人就始終抓住這一刻不放。“這個時候好幸福呀,這個時候好愉快呀!”,就希望這樣的時刻永遠不過去,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執(zhí)著。那么,在學佛的過程中,由于這樣的執(zhí)著而產(chǎn)生種種錯誤的知見,不相信因果,沒有運動的觀點,沒有一種因緣條件隨時隨地都在生滅變化,隨著生滅變化這些心也是一顆無助的心!金剛經(jīng)》上教我們,要有一顆無住的心來生活。什么叫“無住”?就是不要停駐在生活當中的某一個面上,某一個點上。要隨著什么?隨著真理而動,隨著現(xiàn)實當中如是而動。它要變,我們就跟著它變。怎么變?這里有因果的,自己能夠如是的掌握。它的因果是什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切唯心而造,唯識所顯。”所以唯識經(jīng)典告訴我們,當你有這樣的心生起的時候,世間上就有這樣的現(xiàn)象與之對應;當有如是的因出現(xiàn)的時候,就有如是的果與它對應。這世間上,僅僅是一種顯現(xiàn)而已,沒有一個真實的。

  古德給我們舉了一個放電影的例子。你看熒幕上悲歡離合,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很多人看得眼淚婆娑:“哎喲,好慘哦!好慘哦!”“好快樂哦!好快樂哦!”世間上說:“看戲的是瘋子!”往往你就不知道,電影的熒幕上所顯現(xiàn)的,它僅僅是一種顯現(xiàn)而已。它顯現(xiàn)的是什么?是光和影的結合。一個膠片,在光的照耀之下,有這樣那樣的影像開始出現(xiàn),于是我們在這樣的影像當中,產(chǎn)生快樂與不快樂的感覺。它所揭示出來的是什么?就是這樣不真實的現(xiàn)象。所以,你要是看入迷了,往往我們就會看入迷,看到電影,看到電視,一抹鼻涕,一抹眼淚地在那里哭得很傷心。旁邊有個人就在笑話你:“你真是瘋得厲害,看電視電影都要哭,你不知道那是編的呀?那都是文學作品。”所以說,我們的心實際上就是如此,在一些僅僅是顯現(xiàn)的影像上透不過去,認假作真,把這些假的東西,當成是真的東西。我們自己就執(zhí)著,我們自己的情感也就由此而生。

  佛法跟我們說,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都僅僅是影像而已,僅僅是顯現(xiàn)而已。如是心生起以后,就有如是影像顯現(xiàn)出來,一切都是唯識所顯,根據(jù)我們的分別心顯現(xiàn)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分別心對治下來,我們的心清凈下來了,那么世間上的幻像也就停止了。當放電影的機器不再轉動以后,熒幕上就沒有了映像。當我們的分別心不再轉動的時候,當我們的執(zhí)著心不再轉動的時候,世間上的幻像也就沒有了。

  所以佛法說,我們現(xiàn)在所認識到的境界,那是自心所變現(xiàn)的,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楞嚴經(jīng)》上給我們舉了這么一個例子,舉得非常好非常好。什么例子呢?它說外面掛了一盞燈,假如說我們的眼睛出毛病了,看見這一盞燈就不是一盞燈,就成為兩盞燈了。當他看見這兩盞燈以后,就問旁邊的人,他說:“我看見兩盞燈,這兩盞燈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旁邊的人就不好回答他了,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嘛?它只有一盞燈,你看見是兩盞燈,本來沒有兩盞燈,只有一盞燈,兩盞燈是因為你的眼睛出了毛病。就給我們舉了這個例子。你要是不相信,我經(jīng)常叫你試驗一下,現(xiàn)場你都可以試驗。你把手指頭放在眼球上,輕輕地碰一下,你看一下,你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事相就開始變了。原來僅僅是一個人,現(xiàn)在變成兩個人了。你試一下。它就是這樣,你說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呢?無所謂真,無所謂假,兩個原來是一個。當眼睛出了毛病以后,一個就變成了兩個,你說哪個是假的?假的只是因為你放在眼睛上的手指頭,障礙了它。能夠認識到器官出了毛病,是聰明的人,他就不說是真是假,他會說把手指頭放下來再看看,到底是一個還是兩個。他把手指頭拿下一看:“哦,只有一個。”原來的兩盞燈到哪兒去了?本來沒有什么兩盞燈,就是手指頭放在眼球上一壓迫,外在的世界就變了。

  我們的心呢?也是這樣。當發(fā)生了錯誤的知見之時,就相當于我們用手把我們能夠認識的真心鉗制了,它就會產(chǎn)生錯覺,就會產(chǎn)生虛妄的認識。所以我們要求智慧,要能夠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學般若波羅蜜,它就能把這些錯誤的幻像全部解決。所以,針對這些生活中的煩惱,是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佛法上,一個是智慧,要認識,親近大善知識,聽聞佛法,把這些道理聽懂。但是,僅僅是聽聞佛法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座的有許多老居士,不知道聽了多少年的佛法了,但是聽過去聽過來,他說:“師父,我就是記不住。我聽了再多,修行上還是沒有提高。我心里的煩惱照樣解決不了”,他說:“你告訴我怎么樣修行?”他感覺到聽聞佛法還遠遠不夠,還要修,是這樣的。那么要怎樣修呢?在佛法當中,你都知道要講慈悲,慈悲是一個修行法門。面對外面所有的冤家對頭,我們要慈悲。當你內(nèi)在的心安住在慈悲上了,對待世間上的一切人,都能讓我們生起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都能夠學到東西。

  慈悲是一個法門。另外一個,佛法的另一面,還給了眾生嗔恨心的修法,嗔恨一面的修法。比如說,對這些冤家對頭、煩惱,引起我們生死輪回的這些煩惱,它就是我們的冤家,就是我們的對頭。我們要發(fā)出離心,如果不發(fā)出離心就沒有辦法。以出離心來對治虛妄的現(xiàn)象,以出離心來對治我們那些錯誤的執(zhí)著,而這種修法好多人都沒用上。他只知道佛門當中講慈悲,沒有想到要以大威德、大勢力、大手段來解決自己的煩惱。那么《利器之輪》,它就是一個武器,非常鋒利的武器。武器拿來做什么?拿來對治這些煩惱冤敵。煩惱就是我們的冤家對頭。我們要用《利器之輪》來對治它。

  錯誤的知見、貢高我慢心、貪嗔癡心,這些都是引起我們生死痛苦的根本原因,我們要把它認得真真切切的。就像在生活當中,哪個整了你,害了你,哎喲,你記他一輩子。把他認得真真切切的。走到哪里,只要一看到他:“就是你這個家伙整我的!”你要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認識煩惱,把煩惱認識清楚。隨時隨地在自己生活當中,要把它認得明明白白的,實實在在的。只要它一出現(xiàn):“就是你這個家伙使我生死輪回,使我痛苦不堪。”你要認識得到,這叫覺察。覺察這種煩惱的冤敵。

  一旦把煩惱認識到了,要以大精進心、大勇猛心來對治它。所以說,《利器之輪》在開頭之初他就祈禱,向哪個祈禱?閻曼德迦。閻曼德迦是什么?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文殊師利菩薩大家都知道,是智慧的化身。智慧,化成大威德、大勇猛、大勢力來解決什么?解決煩惱。有大智慧的人,他就有大能力,他就能夠起大精進,能夠發(fā)生大勇猛。對治這些煩惱,他就有利用了。所以,你心里要有這種力量。出離心,要非常猛烈。祈禱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的化身,閻曼德迦。來祈禱,祈禱他什么呢?以我自己的至誠、恭敬、懇切來祈禱。那么,出離心、大威德、大勇猛、大勢力能夠自己要求自己。在自己身口意三業(yè)當中,能夠生起這樣的猛烈心態(tài)。這就是我們對文殊師利菩薩的祈禱。希望我們內(nèi)心能夠出生這種猛烈的出離心。把這種出離心要生起來。

  如果不然,那就是沒有祈禱文殊師利菩薩,沒祈禱自己的大威德、大勢力。自己要要求自己嘛!自己不要求自己,那就麻煩。

  把出離心生起來了之后,對于自己身心上的煩惱、執(zhí)著、懶惰、懈怠種種不如意的現(xiàn)象,就要以大力能來對治它。像布施,四悉檀里面不是有這個嘛。一個是布施財富,布施歡喜。以一顆歡喜的心態(tài)來生活,以一顆歡喜的心態(tài)來對待眾生。第二個,能夠讓善法生起來。第三個,能夠讓惡法能夠對治下去。這就是一種大布施。但是你身心八萬四千煩惱,你能夠普遍地對治這些煩惱,這就是一種無上的布施,普遍的布施。那么,我們今天修,就修這種布施。

  所以說,在修行之初,《利器之輪》首先要求我們在座的諸位,都要能夠向文殊師利菩薩學習,向大威德菩薩學習。把自己的能力顯發(fā)出來,把自己的勇猛要開發(fā)出來。對于引起我們生活當中種種痛苦的現(xiàn)象,要徹底決裂。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tài),那麻煩。往往認賊作父的人,那是沒有救的。認煩惱,當作智慧,這種人沒有救。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要認得清楚哪些是智慧,哪些是煩惱;哪些是恩人,哪些是冤家。要認得清楚。哪些是恩人?大布施、大修行、諸佛菩薩,那就是恩人;佛法,那就是我們的恩人。冤家對頭呢?執(zhí)著、煩惱、無明、錯誤的行為,就要認識得清楚。認識清楚了,真是要狠起勁跟它拼。《四十二章經(jīng)》上所說的“譬如一人與萬人戰(zhàn)”,我們一個人與那些煩惱作戰(zhàn),譬如一人與萬人戰(zhàn),千萬退縮不得!千萬軟弱不得!一旦軟弱了,我們就被煩惱打敗了。你的心里都沒有戰(zhàn)勝的意愿,你什么時間能夠戰(zhàn)勝?戰(zhàn)勝不了嘛。所以說,對于這些我們要有憤怒心,要有猛力心。

  所以說,在其它的言教上就專門講到過。你比如說,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輪回于自己的某種情緒,被某種情緒所掌握了。我明明知道這種情緒一點都要不得,但是我就是改不正,改不了。像這種時候,經(jīng)上跟我們說,你在諸佛菩薩面前痛哭流涕,請求諸佛菩薩加被。痛斥自己的軟弱,徹底向它決裂。你能在諸佛菩薩面前,能夠達到這樣至誠、懇切、痛哭流涕,與自己的習氣毛病徹底決裂。哀求懺悔!往往這樣,對我們自己的修行就特別有幫助。這就是祈禱,祈禱三寶加被我們。讓我們自己的善根能夠生起來,讓我們自己的心力能夠提得起來,讓我們有足夠的經(jīng)歷來對付什么?對付這些煩惱的冤家對頭。所以說,這是總的心態(tài)。就是要把這種心,要生起來。

  把這種心生起來了之后,法護尊者就給我們說了,第一個偈語,他給我們講明了一種道理。他給我們說,孔雀它可以漫步在毒草叢中,不為藥草或者是其它種植物所誘惑?兹,就是吃那些有毒的東西,專門吃那些有毒的草,有毒的花,越是毒孔雀就長得越美麗,但是其它的鳥雀它就不得行。他就給我們說明了這么樣一個事實。這是一個比喻,比喻什么?就是比喻有能力的人,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夠跟孔雀一樣的,以貪心為修道的器具。密宗,密教當中,貪心也是一種修道的法。但是,在我們顯教,很多就不大提倡。為啥不大提倡呢?因為一般的人,都很軟弱。就像一般的鳥雀一樣,稍微吃到點毒草,那就交代了,生命就沒有了。我們這些人,心力非常軟弱,就像一般的鳥雀一樣,吃不得一點點毒藥。吃到一點毒藥,我們就不得了。毒藥是什么?就是紅塵當中的五欲享受。這就是毒藥。

  在這種紅塵的五欲享受過程當中,能夠修行的人,那是絕少數(shù)絕少數(shù)。為什么?五欲享受,人家說“萬丈軟紅塵”。什么叫軟紅塵?就是昨天我們所說的,老虎吃了你,你都不知道,你還滿以為高興:“誒,這樣的老虎還很漂亮,我還很喜歡!”那就是軟紅塵。把自己吃了都不知道。紅塵的五欲享受就是這樣的。男歡女愛,一旦沉進去了,要想拔出來,拔不出來了,煩惱重重。只有那種有大智慧、大力能的人,他在紅塵當中,他不為紅塵所誘惑。顛轉把紅塵當中的這些事情,五欲享受可以拿來鍛煉自己修道。像原來,佛經(jīng)上有個《維摩詰經(jīng)》,你們看到過沒有?那個就是在家大菩薩。這個在家大菩薩,他就有大智慧。他雖然說顯現(xiàn)的是在家的身,但是他那顆心不為紅塵所誘惑。他有妻子,有孩子,但是他自己的心那是非常特立獨行的,非常有境界的。在這些世間上的五欲享受當中,把他限制不了。

  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人你就要分析,我究竟是大菩薩,還是一般凡夫?如果你是大菩薩,你吃肉也可以,在世間上種種放逸你也可以,它不能夠動搖你的心。如果說,你反省一下,檢查一下,你不是大菩薩,往往在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你僅僅是一個非常軟弱的人,凡夫當中的凡夫。像這些引起我們享受的五欲享受,它能夠把我們的心牢牢地栓在什么?栓在紅塵當中,而解脫不了。你非常容易受誘惑。你走出去,熱天來了,那個眼睛就收不回來了,你最容易受誘惑。像這樣的人,你就知道你是凡夫還是菩薩。菩薩走出去,隨便你外在好漂亮,好莊嚴,他那個眼睛照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己能夠自主自心。那就是大菩薩的境界。如果你走出去,看到一百塊錢掉在地上,估計你那只腳就挪不動了。周圍看一下,左看右看沒有人,趕緊把這一百塊錢撿起來。那你就是受誘惑的凡夫。是不是這樣子呢?

  你在家里的時候,吃齋日,六齋日,吃齋了。哦喲,家里的人故意逗你,把豬肉、狗肉弄得很香,故意都要把電風扇吹上,把香味吹到你的鼻孔里。你一聞到這種香味:“哎呀,這個香得很呀!今天齋日的嘛,如果不是齋日我多吃點,齋日我就沒有辦法。”雖然說今天齋日我吃不到,他在給家里打招呼:“今天是齋日我不吃肉哦,你們不要逗我哦,今天做好的你給我留著,留著我明天吃。”那你就是受誘惑的凡夫。所以在生活當中,你看一下,你要分析,看一下我們自己是菩薩還是凡夫。如果是凡夫,你就不要沉淪在這種紅塵的五欲享受過程當中,就要早求出離。所以,這是第一個偈語給我們所說的。

  第二個偈語,它結合這種比喻來給我們說,那些非常偉大而無有畏懼的諸大菩薩,他們是全心全意地利益有情世間,利益大眾,就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出現(xiàn)的。他們的心,都是一味地去關心這些受苦受難的眾生,而不是關心自我的享受。那么,這種大菩薩他們在紅塵的五欲享受過程當中,不受誘惑,能夠自由自在。自己能夠轉境,而他們的心,不為環(huán)境所轉。這種大菩薩。就像這個孔雀吃毒藥,越毒的東西它吃了,生命力就越旺盛,它的羽毛就長得越來越光亮,形態(tài)也越來越威猛。這些諸大菩薩就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凡夫,往往始終想到的就是怎么樣利自我。這種自私自利的心去不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去不掉。像這樣的,我們就只能夠什么?只能夠在相當?shù)谋Wo措施之下。你比如,今天受三皈依,受五戒,它是一種保護;蛘哒f,我們求升西方極樂世界,求阿彌陀佛大力來保障我們。不讓我們輪回世間,不讓我們在娑婆世間受誘惑經(jīng)不起誘惑,而墮落于輪回。這第二個偈語,就給我們講這個道理。所以說,菩薩與凡夫有相當大的距離。

  第三個,從無始以來,我們追求飛黃騰達,但是在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往往是連遭痛苦。生為凡夫的我們這些人,心性又非常軟弱,往往在痛苦當中自己改變不了這種現(xiàn)實。在我們自己還相當痛苦的時候,要想讓這些人去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利益別人,往往他就做不到。他說:“我自己都還在苦海過程當中,咋去幫助別人呢?沒有辦法。”像我們現(xiàn)在,勸很多人學佛,說學佛追求智慧,追求自由,追求自尊,追求自重,這個好。他說:“我現(xiàn)在連飯都吃不起,你喊我學佛,除非你拿一百萬塊錢給我,我就來學。”他為生活所困。在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他為現(xiàn)實所困窘。抽不出精力來,發(fā)不起這樣的心。在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不能夠去關心他人,一味的自私自利。要追求快樂,追求享受,但是這個快樂始終到不了。追求逃避痛苦,而這種痛苦如影隨形,就像冤家一樣追逐著我們。我們走到哪里,痛苦就追到哪里。

  就像七世DL喇嘛所講的,這種痛苦,我們想遠離它,但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它就像什么?就像冤家對頭一樣地追著我們,死死地不放。那些快樂的幸福,是我們眾生都在追求的,追求的這些東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頭來,一輩子你看你追求到幸福沒有呢?沒有。幸福好像還遠在天邊。這種現(xiàn)實,永無止息。我們面對這樣一種現(xiàn)實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倍加痛苦,倍加迷惑。對于認識真理,就有距離。那么,這些菩薩們往往就是為眾生而受苦,我現(xiàn)在受點苦沒有關系,我現(xiàn)在為眾生而受苦!釋迦牟尼佛修道,為眾生而修道,乃至舍身飼虎,割肉喂鷹,他都是為眾生。在這種徹底利益眾生的心態(tài)過程當中,他能夠心甘情愿地,以受苦受累來鍛煉自己的什么?鍛煉自己的心性。來鍛煉我們那顆自私自利的心,來對治我們自我的一種執(zhí)著。這是菩薩。他們就是這樣的心境。

  我們現(xiàn)在呢?這種心境是老學老學,學不到。像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他們就是發(fā)了菩提心,迅速地能夠以原來的自我的心來利益眾生;以原來損傷眾生的心,來損傷對自我的一種執(zhí)著,來損傷對自我煩惱的一種強烈的執(zhí)著。就因為他們敢于這樣做,所以說迅速地他們就離開凡夫的境界,他們成為菩薩了。于世出世間法,他們非常自由自在,再也不受這種生死輪回的約束。它的原因在哪里?就在這種發(fā)大菩提心,為利益眾生而受苦。所以,以往我們上學讀課文,課文上都說“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世間上的艱難困苦,它就是成就我們的。成就我們的什么?成就我們的能力。“不歷一番寒徹苦,哪得梅花撲鼻香。”你像在家里,家里經(jīng)常都在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當小孩子,學習不刻苦,你要想做人上人,怎么做得到!做不到的。

  這個世間上都知道,都能夠說得到,我們現(xiàn)在呢?但是從小到大,我們有幾個愿意吃苦呢?哪幾個愿意為眾生而吃苦呢?所以說,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今天就應該認識清楚。以眾生的心態(tài),我們始終處在眾生的過程中,要想自私自利,偏偏真真實實利益眾生的道理沒有掌握到的。所以說,我們追求快樂,永遠得不到快樂。所以,我們逃避痛苦,痛苦始終如影隨形。要認識到,一個凡夫心態(tài)跟一個菩薩心態(tài)。菩薩,因為利益眾生而受苦,因為受苦而迅速地對治了我的煩惱、我的執(zhí)著,迅速地解脫了。凡夫呢?因為自私自利的心,始終追求自私自利,自我享受,那么痛苦解決不了,幸福追求不到。這是一個現(xiàn)實,要讓我們覺察這些。這是第三個偈語。

  第四個偈語,它給我們說,除非我們發(fā)心修學下士道、中士道,已脫離了這些惡道的輪回,證悟了不生不滅的無生法理,否則我們永遠無法了悟大乘思想,也不能夠以現(xiàn)實的苦惱為修行法門。這就給我們解釋了,在現(xiàn)代的世間上,如果說我們不發(fā)心從下士道開始修起,一直到中士道。下士道是什么?大家不知道。深信因果、奉行善法、拒絕惡法,那叫下世道。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就給我們講,共下士道,是所有成佛做主,成大菩薩的人都要從這個地方修起的。我們就只想做佛菩薩,我們就不從善惡、因果開始做起,這是不行的。所以說,非得要從共下士道修起。從開始皈依三寶、深信因果、勤做善法、斷除所有一切惡法,這叫下士道。

  為啥稱之為下士道呢?把這樣的善惡因果做起來了,多做善法,至少我們能夠保住人生,不至于失去人生。這個人生非常難得的,“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佛經(jīng)上跟我們講,人生非常難得。為什么非常難得呢?它舉了一個比喻,像大海當中,茫茫無有邊際,海底下有一只嚇了眼的烏龜,一千年才從海底浮上來一次。這天它浮上來了,一千年的時間到了,它浮上來了。這只烏龜想在海面上找到一塊木板,很難啊!一千年才浮上來一次,又剛好碰到一塊木板。它從海子里面浮起來,浮起來又剛剛遇到這塊木板,你想想,這個可能性是非常小、非常小,幾乎為零。它才可以暫時地得到休息。就像我們現(xiàn)在得到的人生一樣。那只嚇了眼的烏龜,它能夠在海面上找到一塊木板,作為暫時休息的地方,就相當于我們得到人生這樣的結果。非常難!為什么難呢?海子那么寬,茫茫無有邊際,而這個烏龜一千年才浮上來一次,浮上來又剛好有塊木板,你說這個幾率小不小?而且這只烏龜還是嚇了眼睛的,它找得到找不到?

  所以,舉的例子就給我們說明,得到人生非常之艱難。為啥非常艱難?我們說果上的艱難來自于因上的艱難。佛經(jīng)上就給我們講這樣的道理。怎么艱難呢?因為我們因上,很難發(fā)得起修善的心。你比如說,修行的方法最初是布施,接著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蜜。那我們現(xiàn)在最容易修行的是布施波羅蜜,但是布施對我們來所是那么簡單的嗎?不是那么簡單。布施,對于我們現(xiàn)前的每個同修來說,好像都那么艱難。

  老法師,九幾年的時候親近他,給他背包包,當侍者。他就講,他從小出家,從貧苦家庭里出來。十幾歲,因為多病多災很早就出了家,十五歲就出了家。十三歲,還是十五歲就出了家了。他出了家之后,你看他今年七十九歲了,明年馬上就到八十歲了。他十二歲出家,你看是哪一年,那個時候的經(jīng)濟多艱難。對不對?出了家,那些居士供養(yǎng)他十塊錢。十塊錢就比較多了,他拿到歡喜得很。師父就說:“小和尚,你那十塊錢居士供養(yǎng)你的,我們拿來做功德嘛?”不得行,把這十塊錢抓得緊緊的。“居士才供養(yǎng)我的,你要喊我拿出來,辦不到!”師父左兜,右兜,“人家供養(yǎng)你十塊錢,你不全部拿出來,你拿一塊錢出來做功德嘛?”小和尚說:“一塊錢,這個師父擰得緊啊!”十塊錢我一下拿出來舍不得,不拿出來師父擰得這么緊,怎么辦呢?估計還是要拿點出來哦。“那我拿一塊嘛!”拿一塊出來,那個心里都像在割肉一樣。那個布施,就是這么樣的艱難!

  他從小就這樣鍛煉。開頭,你不是一角錢,兩角錢都覺得非常艱難,能布施一塊錢自己就覺得是進步了。一直到現(xiàn)在,他自己拿出去的錢都是一堆一堆的。修建這個寺廟、那個寺廟。一萬、兩萬、五萬、十萬、幾十萬,這樣拿出去。他心里一點都不痛哦!乃至有些修建寺廟的錢,一些不成氣候的家伙來偷他的錢。被偷了,他的心里有點熬煎,有點痛苦,但是過后他還是能夠放得下了。那就是鍛煉的結果!我們今天的同修呢?我們是不是拿著錢,只知道拿進來就不知道拿出去呢?居士剛剛供養(yǎng)一百塊,遇到有困難的時候你能不能夠把這一百快錢拿出來?人家剛剛供養(yǎng)的我的嘛,那也不屬于我的呀!這一百塊我們拿出去放生,做功德。你拿得出來不?如果拿不出來,你這個慳貪不舍,你的布施就難以做得起來呀!我們這些同修呢?還是這樣子的。

  布施對于我們來說,比較容易做,但是對我們來說就像鈍刀割肉一樣,那么艱難。要施舍點錢出來做功德,做善事,不容易!這個布施是最容易做的,而我們偏偏最不容易行持起來。所以說,像這樣得到人生的因,你非常難以行持起來,那么結果呢?它要得到也就不容易了。

  第二個原因持戒,至少你殺盜淫妄酒,這基本的五戒要能夠守。但是,我們現(xiàn)在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世間上去對比一下,有很多人就怕皈依,怕受戒。“哎呀,師父我做不到!我不皈依了,我不受戒了!我跑了,你不要喊我!”中品,守中品五戒,那是這一人生的因。那我們現(xiàn)在五戒想要受持起來,受一條戒,受兩條戒,他都不愿意。還不要說具足受五戒了。這種原因非常難以在我們眾生的心上實施下來,那么這種結果呢?它也就非常難以得到。

  第三種,要以清凈發(fā)愿的心。你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修行也好,行持十善法也好。你行持的這所有的善法,你要有清凈的回向心。愿這世出世間一切的善法,讓我能夠得到人生。你有沒有這樣的回向?好多做了就做了,做了就放下,他不知道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回向法門。念佛念了一整天了,他不回向;修行修了一輩子了,他不知道回向;叵蚴鞘裁?就是把自己一輩子所做的事情,全部歸結在一個點上,這是這世間上求離苦得樂的一個訣竅。往往我們這些人呢?不知道這個訣竅。你看世間上,從早上做到晚上,做得事情有多少?無量無邊,數(shù)不清。你到底為什么做這些事情?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大多數(shù)沒有。渾渾噩噩地就過一天了。說:“你今天做了什么?”“哦,我做了這樣,做了那樣。”“為什么做這些?”目標不明確,世間上的人就是這樣子的。

  佛法,要求我們的目標要非常明確。今天從早上起來,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乃至我念經(jīng)、拜佛、修行、參禪打坐,所有的善事,最后它要回向。以此功德,回向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要究竟地成佛,要得到一種究竟圓滿的智慧。那這是最高、最上的目標。那么還有什么?最低限度,“這一輩子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現(xiàn)實的回答就是:“在這一輩子當中我能夠健康、如意、長壽、快樂。”能夠得到三寶的加被,我身體能夠健康;能夠得到三寶的加被,我善根能夠顯現(xiàn)。善根顯現(xiàn)了,我修學佛法能夠一心一意地修學佛法,念佛沒有障礙,能夠迅速地達到一心不亂,臨命中的時候諸佛菩薩來接我,邪魔外道不來障礙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能夠迅速地聽經(jīng)聞法,證得無生法理,開發(fā)我們本身具足的最圓滿的智慧。

  你看佛教徒,不管做什么,從現(xiàn)實的利益回向,一直到將來就究竟、最圓滿、最徹底的利益回向。他有回向。目標,要非常明確。那么,把回向做起來的時候,它是人生追求幸福的一個訣竅。世間上人所批判的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這樣的人,是沒有辦法的。我們農(nóng)村里所說的“雞公拉屎,頭遍香。”做什么事情僅僅是開頭新鮮,做起來有力量。新鮮不到一會兒,它就不新鮮了。念佛,念一上午,他感覺到還新鮮,第二天再叫他念,不去了。“昨天念佛,把嘴巴都給我念痛了。不去了!”剛開始誦經(jīng),他覺得還好玩,誦了兩天三天:“哎喲,算了,算了,太不舒服了!”聽經(jīng)聞法,開頭沒聽過的,一聽和尚在講法,講故事,好玩,聽一下。慢慢地一聽,時間又長,坐著不準動,又不準講話,不安逸!天氣熱了,他自己也感覺到苦得很。在那坐著聽經(jīng)、聞法,聽什么呢?他自己不愿意了。

  我們說的“雞公拉屎,頭遍香。”,只圖新鮮,沒有長遠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那就是沒有長遠心。往往這個時候,功夫就做不起來。世間上做任何事情,如果說你以這樣的態(tài)度,那都是不能夠成功的。修行的人、學佛的人,不要說修行、學佛,就說我們在世間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知道這個規(guī)矩。要有耐煩心,要有長遠心,要有相續(xù)的心,連續(xù)不斷的心。堅持,堅持,再堅持!這就是勝利的訣竅。往往你沒有耐煩心,不能夠堅持,念佛你不能夠成功,修行你不能夠成功,做什么你都不能夠成功。哪一樣事情是可以輕而易舉就得到結果的?沒有。今天你到世間上去掙兩塊錢看看,只是掙兩塊錢,掙一頓飯錢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估計不留兩身汗,這兩塊錢還拿不到。就是這樣子的!

  學佛的功德呢?比這兩塊錢不知道殊勝到哪里去了!圓滿到哪里去了!你在世間上掙一頓飯錢都那么艱難,我們證一個出世法的功德,你想一下子就成就,眼睛一瞇,我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那么簡單?只圖偷懶,只圖簡單,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步就想升天。不想付出任何勞動,就像得到結果。在佛法上所說的,就是“偷心不死”。偷心不死,是做功夫最大的一種障礙。所以說,學佛一定要知道我們的障礙在這個地方。所以,要學習勤修善法,勤斷惡法。一開始,我們斷煩惱不好斷,但是要堅持,持續(xù)不斷地去努力。一開始,我這個嗔心起來了,很不容易對治,脾氣一下就發(fā)起來了。你要是稍微鍛煉一下,你覺得自己可以控制這個脾氣,可以控制的。而自己能夠控制脾氣的能力,它不是一天兩天達到的,而是長期地熏習修習的結果,才能夠達到。

  貪心,開始很不容易放下。世間上掙錢、當官、男歡女愛,只是去放逸這些很不容易放下。你要喊我出家,哪個愿意出家嘛?如果我沒認識到這個道理,我不愿意出家,世間上好耍,和尚清苦得很。哪個愿意來?沒有多少人愿意來。只有你認識了這個道理了,你才心甘情愿地走進來。所以說,一天一天地,自己的心性在變化。在世間上,你多貪好耍的,慢慢地你當了和尚了,你覺得那些放逸之心也可以收得起來。原來丟不掉吃肉的,慢慢地鍛煉一下,現(xiàn)在不吃他完全可以。為啥做不到?鍛煉的結果都能夠做到。原來在家的時候,脾氣非常之大,慢慢地通過鍛煉,感覺到這個脾氣能夠掌握了。控制自己的脾氣,自己有進步了。原來拿著那些經(jīng)書,(略)。

  從我們現(xiàn)在做起。現(xiàn)在做起怎么做?就是要為善斷惡,要勤修善法。世間上,看到你過來到菜市場,有那些魚、蟲子、蛇在受苦受難,賣出去免不了刀屠之苦的,免不了填人肚腹這種遭遇的,你發(fā)點慈悲心,把你一個月的工資拿三分之一,拿幾分之一,來買點生放,救度眾生。這是善法吧?看到路上,路不平了,有一灘水在那兒,想起其他的老年人走到這里不要跌倒了,我把這個坑填平?吹侥膫地方,有一根枯木材橫在路上,假如說人家跑過來不小心摔了呢?我把這個枯木材撿到旁邊去。像世間上種種種種這樣的善法,多得很!就是需要我們在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不斷地把這些善法做起來。

  不僅僅是在外面做善法,在家里面你也要做善法。你看到父親、母親煩惱了,怎么樣去安慰一下。他缺少了什么,以孝順心來奉養(yǎng)他。夫妻之間、彼此之間,或許有這樣那樣的情緒了,自己能夠非常體貼,非常溫柔,非常到位地能夠解決這些煩惱、那些煩惱。這也是善心。對兒女,現(xiàn)在不懂事,只知道去放逸,那么自己能夠以母親的胸懷,父親的胸懷來慈愛他,讓他們生起一種歡喜,然后方便地教育他們能夠及早的懂事。這也是一種善心。家庭當中難道就沒有善心了嗎?有。鄰居當中有沒有這樣的善心?照樣有。這樣的方方面面,只要是為他人做好事,這個善心它就起來了。幫助別人,利益別人,不傷別人,不害別人,這個善心就升得起來了。在世間上,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法。是不是?多得很。就是要從這些善法當中做起來,修行起來。

  在寺廟上,掃地也是善法,買盆花來供養(yǎng)諸佛菩薩也是善法。莊嚴諸佛,就是莊嚴我們自身。能夠讓那些殿堂上莊嚴一點,哪里臟了,我拿抹布去擦一下,這也是一件功德?吹侥膫地方的掃把倒了,我把它撿起來;哪個廁所里臟了,我給它沖一下,洗一下;哪個地方有灰塵了,你把它掃得干干凈凈的。人家走進圣水寺來一看:“誒,這個地方真是干凈,一塵不染!”人家能夠生歡喜心呀!能讓眾生生歡喜心,讓諸佛生歡喜心。這就是善法啊!許許多多的事情,是伸手就能做的,但是我們許許多多的人,往往就是視而不見,不削做這些瑣碎的事情。大的功德做不起來,小的功德又不愿意做。就是世間上所說的那種,大事不會做,小事又不做,做什么都成功不了。

  所以,下士道就專門給我們說要勤修善法。身體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三種。這是身體上的三種善法,口頭上,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去挑撥離間,不用惡口罵人,不許尖酸刻薄,不說話讓人家心里不高興。要說歡喜語、饒益語,要利益眾生語。能夠說這樣的語言,口頭上的善法。內(nèi)心里,要不貪,不嗔恨,不愚癡,能夠發(fā)一種布施心、慈悲心、智慧心。身三,口四,意三,這十種善法。要求我們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要盡量地讓這些善法在我們身口意當中,都要升得起來。當一輩子都在行持這樣的善法的時候,這個下士道就修起來了。最低限度,我這一輩子能夠將就這個人生,就是輪回,我下一輩子輪回都要好一些嘛。跳脫不出三界,在輪回世界我會越過越好。棄惡從善,棄下劣境界,而求上等境界。那叫什么?下士道。修善法,求人生的增長,求人生的圓滿,求福報的增加,就好處多多益善。

  有這些求,追求這些,可以;名聞利養(yǎng),可以。一家人的幸福,工作的如意,婚姻的美滿,事業(yè)的成功,等等等等,都可以求。從哪個方面求?從十善業(yè)當中來求,從利益眾生當中來求。這個下士道,就專門修這個的。就是求人世間的利益,可以!把下士道修起來了,如果你還有能力,我們還可以修到中士道。什么叫中士道?聲聞圓覺。就是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當中。你這個人世間再好,輪回世間過得再好,它終究是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無窮盡也。而且這樣的生死途中,非常危險,非常非常危險!這一輩子,做了很多善業(yè),不一定下輩子你就能夠得到好處。為什么呢?你臨終的時候的心念,或許說用得不對頭,一念嗔恨心起來。哦喲,麻煩了!地獄餓鬼出生,一下就去了。那我這輩子做的善業(yè),有沒有做呢?有。啥子時間能夠顯現(xiàn)這種善報,等到你這種嗔心的報應報了之后,再來。

  所以說,這種輪回的路途非常危險,哪怕你就是上到非想非非想天了,那個天上,這個境界就非常好了。但是,在天上天福享盡的時候,同樣的有五衰相現(xiàn)。它要衰敗。福報享盡的時候,天人也有墮落的時候。所以,在這種三界當中,沒有一處是安全的地方。我們追求現(xiàn)世的利益,追求將來的利益,只要你沒跳出輪回,它都是不安全的。所以說,進一步我們要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當中,要脫離輪回,要了脫生死大事。這一輩子學佛,你看看,好多學佛的,說:“你學佛做什么呢?”好多說:“哎呀,我求身體健康。”那就是追求下士道的利益的。“追求我家庭幸福美滿。”那是追求下士道的利益的。有些人要出家,“為什么?”“我要了生脫死。”這就是追求出世間利益的,能夠跳脫輪回境界,不在生生世世的過程當中。這樣子就是中士道。

  為啥叫中士道呢?比起大菩薩,大菩薩就不僅僅是要跳出輪回,要利益眾生。他本身也可以跳出輪回,但是為了利益眾生,我可以在輪回當中利益眾生。他發(fā)這樣的心。像地藏王菩薩一樣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當中苦得很,地藏王菩薩說:“我要進地獄當中去度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看看他發(fā)的愿。那些諸大菩薩發(fā)的愿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觀音這些諸大菩薩,現(xiàn)在這些世間上他存不存在?存在。有信心,能夠虔誠,能夠恭敬的,這些菩薩他隨時都見得到。所以說,這些菩薩他們就是修的什么?修的大菩薩道。那叫上士道。大菩薩的道理。為了利益眾生,甘愿受苦;為了救度眾生,甘愿在輪回當中受苦受難。相比于這些大菩薩的發(fā)心,像那種僅僅為了自己跳脫出輪回,那個就是中士道。它比追求人間利益要高一點點,比菩薩的發(fā)心要矮一點點。所以說,在中間的境界,我們就說它是中士道。

  那么,如果說我們在這一輩子的過程當中,如果沒有修行下士道,也沒有修行中士道,要像菩薩一樣的做我們能不能夠生起來呢?升不起來。沒有基礎。所以說,那種空中樓閣,你要想建起來,麻煩!都要從一層樓、兩層樓、三層樓這樣子來建。要把基礎打好!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就是要把這種基礎打好。如果把基礎打好了,我們能夠跟菩薩學習。這個基礎在哪里?基礎就在下士道與中士道的過程當中,就在修行善法,把善法回向于出世間的利益。要能夠跳脫煩惱,跳脫生死輪回,了脫生死大事。當我們自己有這種能力了,能夠對治自我的煩惱,能夠跳出生死輪回,我們就要開始發(fā)大心了,那就可以像那些大菩薩們學習了。

  到那個時候,就可以以苦惱作為法門,以貪心作為修行。到那個時候他就可以。所以說,唯有這些發(fā)心的勇猛菩薩,能夠以自己的苦惱作為修行法門,能夠利用自己的貪欲,來作為修行當中的方便。所以說,這個世間上我們就要知道,現(xiàn)在哪個可以去享受欲樂?菩薩們。他可以去享受欲樂。享受了,他沒有過患,還有功德。凡夫不可以去享受這些東西,越享受就越墮落,越享受我們的法身慧命也就失去了。就是世間上所說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我們現(xiàn)在就要記住這句話。凡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居安思!,F(xiàn)在我們這一輩子,你還年輕,還健康,什么時候一病不起說不清楚的。你現(xiàn)在還年輕,但是孤墳堆里少了少年人嗎?少年人多啊!居安思危的心,危機感要有。隨時隨地,自己要督促自己,趕緊修習善法,趕緊學習,趕緊增長自己的智慧與能力。乘自己還健康,乘自己還能動也還年輕,好好地做一些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對自己有利益的事情。這是第四個偈語。

  第五個偈語,它給我們說像這種法門,并不是為那些熱衷于一個人的幸福而設的。因為僅僅是為一個人的幸福,他是無法得到這種真正的解脫的。要得到真正的解脫,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這些結果只有那些英勇無畏的菩薩,他們能夠以妄想為修行法門。如果說這些懦夫,軟弱的這些懦夫要想以妄想作為修行法門,不僅僅是無法證到開悟的境界,進一步來說,它能夠迅速地起妄想,顛倒紛飛,能夠迅速地墮落因果惡道當中。菩薩呢?菩薩就是利用這些妄想,來接近眾生,作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能夠從空出假,他自己不打妄想了,但是他知道眾生的妄想是什么。這是我們佛法上的什么?他心通。就是神通上來說的他心通。沒有他心通的人,要想做菩薩,不太好做;要想利益眾生,不太好利益的。

  做菩薩一個起碼的條件,那就是說他自己在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當中,已經(jīng)相當有基礎。他能夠了脫自己的煩惱,能夠有他心通,能夠有一些方便。你看,現(xiàn)在那些菩薩進來,他就知道你的根器是什么,他知道往昔時候你做了哪些,知道你現(xiàn)在喜歡哪些,知道你現(xiàn)在心里想的是什么。這種菩薩度人,他就很方便。有個同修,去親近大德善知識,他包包里僅僅有五十塊錢。好不容易發(fā)了心:“我今天到寺廟里去,一定要把這五十塊錢拿來供養(yǎng)師父。”但是,一到了寺廟之后,他就后悔了:“這五十塊錢,不著急,我拿十塊來供養(yǎng)師父。”師父就跟他說:“你想過,五十塊錢拿來供養(yǎng),現(xiàn)在舍不得了嗎?”他一聽,這個師父這么厲害啊!他知道了,出門的時候想到這五十塊錢拿來供養(yǎng),現(xiàn)在舍不得了,他都知道。他的心里很緊張,一看到師父,他沒有任何隱私一樣。在師父面前,他就是一個孩子,玲瓏剔透的,是個透明人。沒有任何你想躲得掉,藏得過的東西。他覺得這個師父厲害。

  對這樣的師父,他就非常佩服。你看,那是因為什么?那是因為他有能力,他有神通,他能夠知道眾生心里想些什么。再要來利益眾生的時候,他就比較具備有方便。像那些菩薩,他就知道你這個人,你是什么樣的境界,你歡喜聽什么樣的佛法,什么樣的佛法一說出來,你就能得到利益。那就是從空出假的智慧。有這個從空出假的智慧,你要利益眾生,說話的時候,他說的就是在給眾生把脈。一說出來,眾生聽見就非常歡喜,非常自在。如果你不知道眾生是什么境界,他心里想些什么,他歡喜聽些什么,他能夠受用哪些佛法,你不知道,你亂講。你對幼兒園的娃娃,你給他講大學的課程,幼兒園的娃娃聽不懂,他以為你在那兒唱歌。唱得好聽,但是唱的什么一點也不知道。顛轉過來,對那些大學生,你給他講幼兒園的課程。這個念“啊”,這個念“哦”。你看看,大學生說:“你在教什么呀?我來教你嘛!”你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就是這樣的。

  你要知道眾生的真實需求,你要知道眾生的內(nèi)在根基。要知道怎么樣去善巧地了解眾生心態(tài),來對治眾生的毛病。有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升起善法。所以說,菩薩不好當!菩薩有這樣的能力,那就好了。像這樣子我們就說,他能夠知道眾生的這些虛妄心態(tài)。以虛妄心態(tài)作為修行的法門,你心里打個妄想,他知道。你看,是這樣的。那懦夫呢?一般的凡夫你就不知道了。“他想什么呢?”一張紙隔著,你就看不到對面了;一層白布隔著,你就不知道對面的眾生在做什么;一根布條把眼睛遮住,外面的就看不清楚了。你不行嘛。

  眾生處在一起,這個人是什么樣的性格?不知道。哪些話說出來不傷害他?不知道。往往我們出口就錯。不說話就算了,一說話就得罪人;不做事就算了,一做事就做錯。我們現(xiàn)在是這個樣子的!你說你怎么去利益眾生呢?本來發(fā)的心是好的,我今天去幫助他一下,結果不知道怎么樣去幫助!僅僅是以你自己的歡喜,你自己的喜好去幫助他。就像我講的,古時候的國王一樣,想要幫助孔雀,想要愛護孔雀,把自己最喜歡吃的肉拿給孔雀吃?兹甘浅远静莸,它不吃你那個肉。越吃越吃,它就吃死了。你說他是對孔雀的幫助嗎?他不知道怎么去幫助它。真正能夠幫助孔雀的人,至少知道孔雀需要什么。你現(xiàn)在知道嗎?你不知道。所以說,我們這個凡夫心,即使說你能夠發(fā)得起利益人的心,你都沒有這種智慧知道怎么去利益眾生。想愛,而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愛偏偏成了一把鋒刃的刀,去傷害對方。把對方割得血淋淋的,你還不知道。你說是不是這樣的?世間上的東西往往就是這樣的。

  有好多居士,年輕居士、老年居士來反應:“哎呀,師父,我們那一家人不知道怎么搞的。兩個人很好,但是往往就是你傷害我,我傷害你。”為啥子傷害?因為你不懂我的心,我不懂你的心。就是因為不懂,你不懂我,我不懂你,不了解。所以,你想要利益對方,利益不了;想要保護對方,保護不了;想要不傷害對方,偏偏傷害了。所以說,要認識得清楚這些東西。菩薩就能夠認識得清楚,凡夫他就認識不清楚。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以這些妄想為修行法門,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從這些苦惱當中解脫。所以說,如果將這些大菩薩比喻為吃毒藥的孔雀。這些菩薩,寧肯在紅塵世界、娑婆世界受苦受難來利益眾生。把那些凡夫比喻成一般的雀鳥,它就吃不得那些毒藥。那么,我們就不能以這些妄想為修行法門,就不能夠以自私自利心來為人處世。

  現(xiàn)在,我們就是要在利益他人的過程當中,來對治我們自我的煩惱,來對治我們自我的執(zhí)著、無明、貢高我慢。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來找到自我解脫的法門。所以說,這幾個偈語就是給我們說,要什么?要改變心態(tài)。改變啥子心態(tài)?改變一貫的那種自私自利的心態(tài),改變那種執(zhí)著,強烈的執(zhí)著心態(tài)。要像菩薩一樣的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能夠像菩薩一樣的利益眾人,以利益他人的心來生活;以利益他人的心,來幫助世間上的眾生。這幾個偈語,就是給我們強調這個。

  那么,我們現(xiàn)在身不由己的時候,我們在生死的面前毫無選擇的能力。不是我們選擇生死,而是生死選擇我們。那就是什么?那就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翁。在世間上,業(yè)力決定了我們的生活際遇。有什么樣的業(yè)力,就導致了我們有什么樣的生存空間。往昔時候所做的善善惡惡,像一根繩子一樣的把我們捆綁起來,不得實在。你要往東,對不起,業(yè)的繩索非得要把你拉向這邊。你看一看,不得自在!我們現(xiàn)在是業(yè)的奴隸,是自己往昔時候自己錯誤行為的奴隸,自己做不了主。你想年輕,年輕得了嗎?它始終都是在衰老。你想不死,你想長壽,長壽得了嗎?你現(xiàn)在還沒掌握方法,一天一天,都在走向死亡;一天一天,都是走向無常。像這種,那正如我們今天所講的,世間上唯物的觀點,就是我們的心是外在客觀物質的反應。實實在在就是這樣的。為什么呢?因為你的心轉不了環(huán)境。當你轉不了環(huán)境的時候,外在的環(huán)境是啥樣,你就起什么樣的心。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家!為什么你出生在你那個地方?為什么你選擇了那樣的父母?為什么你有這樣的高矮、胖瘦、美丑、智愚?為什么?那不是偶然的!那是往昔時候的業(yè)決定了的,那是我們往昔時候自覺不自覺中造就的一個因果。所以說,你現(xiàn)在想把這個不美的鼻子割掉,我另外換一個美鼻子。那行嗎?對自我是一種損傷。我自己長得不高,我要踩個高蹺板來增高一點?梢詥?可以倒是可以。非常危險!所以,現(xiàn)在人世間的一切,不懂的就以為是命運,懂的就知道是業(yè)的力量。往昔時候,自己的善善惡惡決定了的。在這一輩子過程當中,這種定業(yè)很難改轉。那我們要改轉呢?不是在這些物質的環(huán)境上,而在我們自己心態(tài)上。從現(xiàn)在開始,發(fā)心修行善法,發(fā)心斷除煩惱,發(fā)心斷除惡法,自己做自心的主人公。能夠以佛法,而找到自尊、自重、自救的一種法門,那么我們的命運就可以從當前這一刻開始改起。乃至到將來盡未來際的時間,我們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公。

  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就還不能夠辦到。我們現(xiàn)在,是生死選擇我們,不是我們選擇生死。我們在生死的痛苦深淵當中,陷得非常深,解脫不出來。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要把這種自私自利的心要調伏,把自我的貪愛之心、執(zhí)著之心要調伏。這個是修下士道,修中士道,修上士道的一種基礎,一種根本目標。我們現(xiàn)在修行,就是要抓這個根本。對治貢高我慢,對治自我的執(zhí)著。“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方可信。”現(xiàn)在凡夫的心,是不可以相信的。如果要相信我這顆凡夫的心,我現(xiàn)在就不想在這兒講了。我就想去睡覺,我就想去耍,想去唱歌跳舞。大多數(shù)的心都是這樣的。凡夫的心就想耍,如果說誰的包包里有錢,你還叫他去辛辛苦苦地掙錢,他說:“我憑什么呀?”我現(xiàn)在辛辛苦苦地出去,那是為了我包包里沒有錢。我一掙到錢了,就可以自在一點,瀟灑一點。

  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這種我執(zhí),就是眾生過程當中業(yè)果的一種決定因素。我們現(xiàn)在修行要對治的目標呢?就是這個我執(zhí)。所以說,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隨便修哪一個法,目標都要對得非常端正,就像打靶子一樣。始終樹立一個靶子,這個我執(zhí),槍槍都要命中靶子。這就是在開頭學《利器之輪》的時候,給我們指出來這一部大論講的是什么?講的就是對治我貪、我愛、我的執(zhí)著。這個靶子先要樹立好。樹立好了,在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你才知道怎樣去對治它。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要下定決心,要認清目標,要來對治這種我的執(zhí)著。對于自私的我的愛,要把它樹立起來,要對治它,消滅它,解決它。

  那么這種第八個偈語。從無始以來,我們?yōu)闃I(yè)力所追逐。我們之所以受生死輪回這種種障礙的約束,不得自由,仍然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相續(xù)不間斷的錯誤的行為所引起的。所以說,歸根結底那就是一句話,那就是過去我們一味地追求自我的快樂,這種自私心所引起的。我們現(xiàn)在一旦認識了這種自私心,要下定決心堅決消滅它。這是第八個偈語。

  第九個偈語,就是每當心中生起自私的念頭時,我們對它要有所警覺。就是開頭所說的覺察、覺悟。我們對自己心里的自私心念要覺察,要警覺,要覺它的危患。就像一朝被蛇咬,咬了之后你時時刻刻都要提起警覺。“誒,這個家伙怎么咬人的呢?”下一次遇到它,我躲著走。你要能夠有這樣的智慧!連這樣的智慧都沒有了,那就麻煩。所以說,對這種自私自利的心,要有所警覺。不理睬它,并要下決心把這種自私自利的心驅除開。

  那么,怎么樣才能夠避開這條自私自利的毒蛇呢?那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奉獻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幫助眾生的過程當中。就是要利益眾生!所以說,菩薩的精神、大乘法門的精神就是這樣。要從我們現(xiàn)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追求圓滿的智慧。你能夠無私地奉獻于眾生,你的智慧就慢慢地開始圓滿了。所以說,舍棄眾生之外,我們沒有辦法成佛!知道嗎?舍棄眾生之外,我們沒有辦法成佛!今天,有許多同修在說:“師父,我一進寺廟,這個盯著我,那個盯著我,我就煩惱得不得了!是不是我只適應在家修?你告訴我一句。”我說:“如果說你能夠對治自己的煩惱,走入人群,而不在人群當中煩惱,那么你就具備有共修的基礎。如果你沒有這種基礎,一走入人群跟天天起煩惱,生是非。對不起,我就只能夠勸你在房子里關著門好好地修。你不要上廟子里來。一上廟你就生無明,一上廟你就跟別人吵嘴、結怨。像這樣的你上廟里來做什么呢?只能夠造業(yè)!不能夠做功德。”這樣一勸他的時候,他說:“那師父你是不要我們上廟來呀?”“要你上廟啊!什么時候你能夠上廟呢?你在家里修,修到走入人群不再與別人搬弄是非,不再跟別人起煩惱,不再吵嘴結怨的時候,我就非常歡迎你上廟子來。” 就是這種。

  所以說上廟子來,他能夠比在家修還要修得好,但是沒有基礎的人得不到。一定要在修行過程中,發(fā)利益眾生的心,不去搬弄是非,不去增長自己的貪心、嗔心、愚癡心。就要在奉獻于這個道場當中,來修行;在奉獻于大眾的服務過程當中,來修行。這樣的功德,你在家里修一天,比不上寺廟里修一個小時。為什么?心態(tài)不一樣,境界不一樣。所以,經(jīng)典里給我們說,你在西方極了世界修一天,比不上在娑婆世間修一天的功德大。為什么?娑婆世界苦!極了世界非常歡樂!在歡樂的時候,你修行一天,力量好像不大具足。在苦的環(huán)境里修善法,越是惡劣的環(huán)境,你越是能夠生起善心。你這種善心的力量,就比在順緣的環(huán)境中要具足得多。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努力地讓自己奠定這種堅定的基礎,要在眾生過程當中,要怎樣?如如不動。哪怕是道場當中所有的人誹謗我,傷害我,我的心都如如不動,不上當。不起煩惱,不起是非,還要轉過來發(fā)心利益他,服務他,真正地幫助他。有沒有這樣的心?有這樣的心,你在寺廟里就好了。沒有這樣的心的時候,往往你就要造業(yè)。

  所以說,我們不要以怨報怨,而應該將我執(zhí)、我愛的念頭從我們內(nèi)心去消除它。以自我圓滿的心性,再來回報我們傷害過的眾生。每一個具體的細節(jié)自己慢慢想,所以今天我們就把這前面的九個偈語給大家說了?偨Y一句,就給我們說所有世間上的痛苦都是從自私自利來。輪回、生死都是從自私自利來。諸佛菩薩的自在、功德、智慧是從服務于眾生、奉獻于眾生,真真實實地利益于眾生這樣的過程當中來的。我們現(xiàn)在,要認識這種自私自利的心,它是讓我們墮落于苦海中的根本冤家對頭。要能夠覺察它、認識它,現(xiàn)在要發(fā)起堅決心、猛烈心來對治這種自私自利。這就是今天給大家所學到的。

  好,時間已經(jīng)到了,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