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自撰自勉自勵聯(lián)

  【印光大師自撰自勉自勵聯(lián)】

  念佛方能消宿業(yè);

  竭誠自可轉(zhuǎn)凡心。

  證道方能超六道;

  明心自可了三心。

  閱遍塵寰原是幻;

  研窮妙性急歸真。

  寡過未能為我憾;

  居心無偽任人非。

  卓立不移,當師孔圣;

  有非必改,宜效蘧賢。

  知佛性常,奮克證志;

  思地獄苦,發(fā)菩提心

  道業(yè)未成,敢使此心散亂;

  死期將至,力辭一切應酬。

  閉戶拒來人,痛念死期將至;

  專心修凈業(yè),深慚道業(yè)未成。

  悉將格致誠正措己躬,是真豪杰;

  不以身心性命置度外,乃大丈夫。

  照見五蘊皆空,心境俱捐,直同皓月孤圓,光吞萬象;

  證到一塵不立,智悲雙運,不異昊天浩蕩,體覆群倫。

  汝將死,快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將死,快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印光大師感悟閑題聯(lián)】

  一制夫心成鐵漢;

  三緘其口學金人。

  格除幻妄私欲物;

  致顯中庸秉彝知。

  ——印光大師感悟格物致知確解

  解行全無,敢充天鳥;

  根身未凈,勉效云牛。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師賢心實,師圣心空。

  事事利人,出爾反爾;

  心心省己,念茲在茲。

  口腹誤人,出爾反樂結(jié)怨對;

  佛名濟世,念茲在茲預圣流。

  ——印光大師感悟吃素念佛

  雖有珠海金山,不如坐進此道;

  縱令封禪拜國,何若立往西方。

  佛愿洪深,普被三根,因茲九界同歸,十方共贊;

  法門廣大,不遺一物,故得千經(jīng)并闡,萬論均宣。

  ——印光大師感悟諸法淵海

  緬如來愍念殊殷,常持洪名,冀歷劫罪愆,由茲即滅;

  觀世人睚眥必報,永斷肉食,以殺身怨恨,決定難消。

  ——印光大師再感悟吃素念佛

  =================================================================

  【印光大師題釋迦牟尼佛聯(lián)】

   釋迦牟尼,梵語Sakyamuni的音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可理解為“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俗名達多,生于公元前566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29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并不能滿足他的四種境界,然后繼續(xù)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后,他被稱為佛陀。并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到公元前486年圓寂。簡稱為“釋迦”。他創(chuàng)建的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相傳佛陀入滅后,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于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fā)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yǎng),頂禮膜拜。后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yǎng),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fā)掘即出土了佛教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節(jié)中指骨。

  三惑盡而二死亡,一塵不立;

  五蘊空而六根凈,萬德圓彰。

  華表圓因,顯如來成始成終之道;

  嚴彰實果,示眾生心作心是之門。

  圓悟藏性,徹證自心,道通天地有形外;

  慈超無緣,悲運同體,恩遍圣凡含識中。

  冀有情共證真常,本寂滅心,說圓通法;

  期含識有登覺岸,依一實道,開方便門。

  佛應西乾,度眾生以印證菩提,故感天龍常擁護;

  法流東土,開文化而震發(fā)聾瞶,致令賢智盡歸宗。

  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愿導歸極樂,全收九界,方堪大暢成道利物之本懷。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有年,令九界眾生徹見本來面目;

  睹明星而悟道,談經(jīng)三百余會,俾大千佛子復歸原有家鄉(xiāng)。

  【印光大師題彌陀佛聯(lián)】

   佛教經(jīng)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梵語,彌陀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fā)愿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后來成佛,創(chuàng)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jīng)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diào)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并逐漸形成后來的凈土宗。隨著凈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后,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亦稱‘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成道之因緣,據(jù)《無量壽經(jīng)》記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fā)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出家后,請示如來十方諸佛莊嚴凈土之行門,佛就為他宣說兩百一十億的佛國凈行,并令其親見各國佛土的莊嚴相好。法藏比丘心生希有,虔誠修習諸佛國凈行,經(jīng)過五劫的時間,并于佛前大眾中廣發(fā)四十八深宏誓愿,以求度一切念佛名號的眾生。歷經(jīng)多劫的修習,行愿深廣無有疲厭,終于功德圓滿成就佛道,佛道阿彌陀,其國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阿彌陀佛的悲愿至廣,慈心極深,其念佛法門傳揚甚廣,“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間”的諺語,正是彌陀信仰普遍流傳的最佳寫照。在寧靜的彌陀殿中,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頂禮祈愿大眾皆能凈業(yè)成就,一切吉祥、人間和平、宛若新至極樂凈土。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

  誓愿宏深,十方共贊;

  慈悲廣大,九界同歸。

  壽量無邊,豎窮三際;

  光明有象,橫遍十方。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濟度無方,憐伊體一;

  津梁罔測,憫彼迷深。

  五住二執(zhí),蒙口頓圓夫四德;

  三乘六道,克念定證于一真。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眾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

  舍西歸捷徑,九界有情上何以圓成覺道;

  離凈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眾蔭。

  唯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倘者一真共證,自爾愿令我滿,心令我安。

  應當發(fā)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從頭再眷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xiāng)風月,直須全體總親承。

  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舉華藏世界之莊嚴圓彰凈土;

  愍念九品含靈,向東域而垂慈,引娑婆國中眾男女同往蓮邦。

  依宏誓愿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圣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記質(zhì),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凈域,因茲千經(jīng)俱闡、萬論均宣。

  ——印光大師題阿彌陀佛(41+41=82字)

  【印光大師題彌勒菩薩聯(lián)】

   彌勒菩薩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后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nèi)院中教化菩薩。據(jù)佛經(jīng)上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年。其后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段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過八百余萬年后,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見《增一阿含經(jīng)》、《彌勒上生經(jīng)》、《彌勒下生經(jīng)》)。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稱作彌勒菩薩的。我國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 常攜布袋,教化群眾,很得群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币虼,人們認為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坦腹笑容攝海眾;

  分身散影示時人。

  樓閣門開,圓彰法界修因事;

  慈悲愿普,預攝龍華證果人。

  寶閣覆十虛,宛若空含萬象;

  分身遍塵剎,直同月印千江。

  宴坐等人來,預攝龍華會里有緣之輩;

  逢機以笑應,圓彰大肚皮中無所不容。

  【印光大師題觀音菩薩聯(lián)】

   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信仰,在佛教界各仲圖像中觀音菩薩的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最多,變化也極大。觀音又作觀世音、觀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當世間眾生在碰到各種困厄災難時,只要信奉觀世音菩薩,誦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時他就會“觀其音聲”而前來解救,使受難眾生即時得以脫困,所以這位菩薩名號就稱為“觀世音”。佛教中有關(guān)觀世音的經(jīng)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華經(jīng)》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集中敘述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功德和能力,因此這部經(jīng)譯出不久,這一品就被人廣泛傳抄,單獨流行,并且被稱為《觀世音經(jīng)》。由于有關(guān)觀音菩薩的神話傳說符合當時民眾要求擺脫苦難、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且以慈悲濟渡為本愿的傳說使大家感到有一種親切感,所以觀音信仰在民間發(fā)展迅速。以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這大概與觀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guān)。一般來說,當他作為“西方三圣”之一,與大勢至菩薩一起隨侍于阿彌陀佛像身邊時,這時的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化阿彌陀佛像。其他形相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多大差別。中國佛教寺院中,在大雄寶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常常塑有立于大海之中、鰲頭之上的觀音菩薩像。這是依據(jù)佛經(jīng)所說,觀音菩薩說法道場在南海之中的普陀洛伽山而創(chuàng)作。此時的觀音菩薩,大多被塑成一位中國古代仕女的形象,如上海玉佛寺、杭州靈隱寺等都是。有時觀音像旁,還塑有一個小小的童子像、童子面向觀音,雙手合十,這是所謂“童子觀音”。觀音菩薩像在中國長期流傳過程中,發(fā)生了種種演變、中國的老百姓按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塑造了許多富有民族特點,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和情趣因而為中國民眾所喜愛的觀音像,例如馬郎婦觀音、白衣觀音、楊枝觀音、千手觀音等。宋代以后更出現(xiàn)了按中國古代仕女形象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觀音菩薩像,這種類型的象成了觀音菩薩像的主流,以至觀音菩薩有著“東方維納斯”的美譽。

  法法圓通,故名自在;

  頭頭合道,因號普門。

  慈起無緣,恩周庶類;

  悲興同體,道啟多門。

  誓愿宏深,十方共贊;

  慈悲廣大,九界同歸。

  誓愿宏深,處處現(xiàn)身說法;

  慈非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云起慈門,憫彼迷情不易悟;

  波騰愿海,憐伊佛性了無殊。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

  照見五蘊皆空,說法度生,豎窮三際;

  證極一乘實相,尋聲救苦,橫遍十方。

  慈悲心切,雖救苦以尋聲,常住楞嚴大定;

  與拔情殷,縱逗機而說法,圓彰寂滅真宗。

  一塵不立,得真圓通,現(xiàn)隨類逐形之身,尋聲救苦;

  五蘊皆空,證大寂滅,依即心自性之道,說法度生。

  【印光大師題佛聯(lián)】

   佛,是梵語音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者”是對徹底覺悟佛教真理的人的尊稱。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意。小乘佛教所說的“佛”,往往是專指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了專指教主釋迦牟尼佛之外則更加強調(diào)對于佛法的領(lǐng)悟。認為只要掌握了佛法的真諦,無論是誰都能證悟成佛。因此大乘佛教所說的“佛”還泛指一切覺悟得道者。大乘教義認為眾生都有證悟佛教真理的可能,因此人人都能成佛。他們還認為時間是無終無終的、空間是無邊無際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窮盡。從無始無終的時間來看,在不斷反復循環(huán)著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世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并已將來還會出現(xiàn)許許多多的佛。再從無邊無際的空間來看,茫茫宇宙間,有無數(shù)個我們一樣的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個佛在教化那兒的眾生。因此,上下四難,過去未來,十方三世有無數(shù)個佛。佛教認為,制作佛像,供奉和禮拜佛像,會產(chǎn)生和積累很多功德。在佛像前觀想佛的莊嚴以及佛教教義的深奧玄妙進而進入禪思的境界,能夠有利于自己的宗教修習實踐。于是當大乘佛教興起后,一個建造和制作佛像的熱潮也跟著出現(xiàn)。中國漢地佛教寺院的主殿大雄寶殿中,往往供奉三尊佛像,這一般稱之為“三世佛”。三世佛有“橫三世”和“豎三世”之說,橫三世又稱三方佛,即為東方琉璃光佛(藥師佛),中間釋迦尼佛和西方阿彌陀佛。豎三世是從時間上說,即過去世迦葉佛,現(xiàn)在世釋迦牟尼佛一未來世彌勒佛。大乘教依據(jù)教義還有“三身佛”之說,認為釋迦牟尼佛在不同的情況下具有不同的身份和性質(zhì)。這三身佛即為法身毗盧遮那佛,代表了佛法的絕對真理;報身盧舍那佛,表示證得絕對真理的最高智慧;應身釋迦牟尼佛,這是隨緣應機,教華眾生的佛身。關(guān)于三身佛,佛教各派還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冥顯咸加,恩逾父母;

  圣凡普利,德邁穹蒼。

  教演偏圓,統(tǒng)九界而齊度;

  德全福慧,超十地以獨尊。

  行滿果圓,導三乘以齊成覺道;

  悲深愿重,拯四生而共屆蓮邦。

  徹證一真法界,三惑盡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普令九類圣凡,五蘊空而六度具,道繼大雄。

  【印光大師題菩薩聯(lián)】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謂“覺有情”、“道眾生”等。有時又意譯為“開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薩稱為大士的,如“觀音大士”者即是。佛教中,有時以“菩薩”一詞專指成佛之前的釋迦,即悉達多王子。菩薩是立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又經(jīng)過一定程度的修行才獲得前果位。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地位很高僅次于佛。而且菩薩將來是要成佛的。所以他們是處于佛的候補地位。他們的主要職麗是協(xié)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普渡眾生。大乘佛教有時又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稱之為菩薩,這就是大大擴展了菩薩的范圍。在佛教中佛的地位十分崇高,是真理的代表,信仰的化身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但有時卻使人覺得佛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難以接近,神秘而缺乏親切感。與此相比,被宣稱為具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而留住人間的菩薩則更具有人情味。他們在世間普渡眾生,以種種化身來到眾生之間解救眾生的苦難,因此使人倍感親切。佛教傳入中國后,這種菩薩信仰特別符合中國民眾心理。因此對菩薩的崇敬也很快發(fā)展起來。中國的佛教徒還通過種種比附,把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分別說成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的說法道場形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許多菩薩,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菩薩有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等。

  證諸佛本,妙覺心從茲安住寂光,享真常之法樂;

  愍眾生迷,如來藏故復現(xiàn)身塵剎,作昨度之因緣。

  【印光大師題關(guān)帝聯(lián)】

   關(guān)羽信仰是在北宋末年逐漸顯赫起來的。宋徽宗崇寧二年,山西解州鹽池有水妖為害,乃遣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召將縛之,繼先投符鹽池中,妖遂除;兆趩査俸螌,繼先乃召關(guān)公神于殿左,徽宗大驚駭,以崇寧錢擲之以賞,并賜封為“崇寧真君”,這是關(guān)羽第一次受封號,不久,又追封為“忠惠公”。大規(guī)二年,又加封為“武安王”,并令建關(guān)王廟于解州,從關(guān)公封號的變化也可看出其信仰的升級。元文宗天歷元年九月,加封漢將軍關(guān)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并遣使祠其廟,至此,關(guān)羽信仰只封王未封帝,明代神宗時,始封為“協(xié)天護國忠義帝”萬歷四十二年,應太監(jiān)林朝所請,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鏡天尊關(guān)圣帝君”,并崇崇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相稱,從此也就有了關(guān)帝之名。關(guān)帝信仰最盛于明代,明帝王廣信民間俗神,也把關(guān)羽人作為護國神將,往往于宮中書符召仙或扶占降筆,多為關(guān)帝的神示,所以信之彌篤,歷代不替。關(guān)公信仰本與道教無關(guān)系,但關(guān)羽生為大將,死后率鬼卒,當屬于道士可以召劾調(diào)遣的鬼神,因除魔有功,屢顯靈異而得到帝王的信奉和百姓的供養(yǎng),于是成了道教的大神,至明清時代關(guān)帝廟幾乎遍地都是,連西藏地區(qū)關(guān)帝廟信仰都十分病普遍。由于關(guān)公信仰的普遍性,道教、佛教都把他做為護法神,又由于關(guān)羽性格的忠義勇武、正直不阿,深得各階層人民的喜愛,因此關(guān)公信仰不但從民間祠祀進入到正統(tǒng)信仰之中,而且其職能也從單一的率鬼兵助戰(zhàn)降魔變?yōu)槎嘣A,生意人求發(fā)財,病人求藥,老人求壽,婦人求子都可以去關(guān)帝廟進香。大概神也和人一樣,職位高了,過問的事就多起來了。

   迦藍神是佛教忠誠的寺院守護者。迦藍,即是“僧迦藍”的略稱,梵文Sadgharama的音譯,漢譯為“僧院”、“僧園”。包括了寺院的建筑物及寺院的土地,園圃的總稱。因此,迦藍神顧名思義就是佛教寺院的守護神。迦藍神的地位稍低于四大天王,亨哈二將、韋馱、天龍八部等佛教寺院的守護神,相當于中國皇帝的御前侍衛(wèi)的職位。相傳佛陀成道后,他和他的五百弟子們?nèi)匀痪訜o定所,舍衛(wèi)城的“給孤獨長者”為了請佛陀到舍衛(wèi)城說法教化,同佛的弟子舍利弗一同為佛陀選擇居住的地方。他們選定舍衛(wèi)國太子只陀的花園,只陀索要高價,“給孤獨長者”如數(shù)拿出,災種誠意打動了只陀。二人決定共同請佛陀來住。這園林便稱“勝林給孤獨園”,又稱“只園精舍”,這是佛教最早的寺院。后來,佛教寺院有迦藍殿,殿中供奉的就是舍衛(wèi)國國王(他是佛教有力的支持者),械側(cè)供奉的就是只陀太子,右邊供奉的就是孤獨長者,籍此表示對他們護持佛教的功德感激和崇敬。傳統(tǒng)佛教護寺迦藍神有十八位:嘆妙、嘆美、美音、梵音、天鼓、師子、妙嘆、摩妙、雷音、梵響、嘆德、廣目、人音、佛奴、徹視、遍視、妙眼、徹聽。

   哼哈二將,在印度原為密跡金剛,是釋迦牟尼五百執(zhí)金剛(即金剛符)衛(wèi)隊隊長。在中國因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他被漢化為兩個金剛力士,專門把守山門,即世俗所稱“哼哈二將”。迦藍神關(guān)羽,是最著名的漢化迦藍神。傳關(guān)羽被殺后托夢給湖北當陽玉泉寺普凈大師:“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大師點化說,你過五關(guān)斬六將,這些人頭向誰去討還?關(guān)羽頓然覺悟,皈依空門,成了迦藍神。關(guān)平成了其左脅侍,周倉成了其右脅侍。又據(jù)《佛祖統(tǒng)記》記載,隋代開皇十二年(592年)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顓來到荊州,想在當陽玉泉山創(chuàng)建精舍。關(guān)羽、關(guān)平父子顯靈,愿舍此山舍給大師作道場,并愿永遠護衛(wèi)佛法。智顓大師同意,便在寺院建成后為關(guān)羽受五戒,關(guān)羽就成了佛教的護法迦藍神了。

  浩氣沖天,仰效義天之覆庇;

  精忠貫日,常隨佛日以昭彰。

  【印光大師題佛殿聯(lián)】

   佛殿是佛教徒的主要活動場所,佛經(jīng)、佛像、僧人大多集中于佛殿,善男信女們也大多在佛殿里燒香拜佛。佛殿中一切佛的形相,都是以釋迦佛的形相為基礎(chǔ)。因此各尊佛像的形體、容貌、身體特征,除了手的印相略有差別之外,其他都是大同小異。按照佛教的說法,佛既是修悟證道,覺行圓滿者,所以他的身體具有許多常人所無的異常形相。這些異相特征,歸內(nèi)起來,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又稱“三十三大人相”,其中主要是頭頂上有向髻隆起,眼色如金精紺青,眉間放白毫光,面頰豐滿如獅子,兩肩寬闊圓滿。身體呈金色,身上毛孔青色,全身有光,兩手過膝,手指纖長。兩足平滿無凹處,足底有輪形紋路,稱“千輻輪相”。手足指間有鰻網(wǎng)相連等等。據(jù)說三十二相并非為佛所獨具,而是所謂“大人”者都具這些異相,因此稱為三十二大人相。但是具有這些異相的人,在家者必然會成為轉(zhuǎn)輪圣王(統(tǒng)一天下的英武君王),出家則必能修成佛道。除了這三十二相外,佛身還應具有“八十種好”,八十種好全稱為“八十種隨形好”,是隨三十二相而具之好,其中主要有頭發(fā)螺旋、眉如新月、眼睛廣長、鼻高不現(xiàn)孔、耳輪垂長、面部豐滿而美好、唇如頻婆果(頻婆樹之果,又名吉祥果,色澤鮮紅)、毛右旋、手紋明直、長而不斷等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合稱為佛身的“相好”。這是佛像特有的標志。除了單獨的尊像外,還和一種由佛、菩薩、弟子組合在一起的組像。一般由一尊佛像和二尊脅侍菩薩像一起構(gòu)成一組稱為“一佛二菩薩”。這種組像最常見的由釋迦佛及其兩位脅侍菩薩,即文殊、普賢配成一組;或由阿彌陀佛及其兩位脅侍菩薩觀世音、大勢至在一起形成一組;及由藥師佛與其脅待菩薩日光、月光在一起構(gòu)成一組。另外一種組像是由一尊佛像、二尊菩薩像和二尊弟子像配在一起構(gòu)成一組的,即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最常見的是由釋迦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以及佛的大弟子迦葉、阿難組成。

  法法圓通,故名自在;

  頭頭合道,因號普門。

  慈起無緣,恩周庶類;

  悲興同體,道啟多門。

  冥顯咸加,恩逾父母;

  圣凡普利,德邁穹蒼。

  教演遍圓,繞九界而齊度;

  德全福慧,超十地以獨尊。

  誓愿宏深,處處現(xiàn)身說法;

  慈悲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行滿果圓,導三乘以齊成覺道;

  悲深愿重,拯四生而共屆蓮邦。

  照見五蘊皆空,說法度生,豎窮三際;

  證極一乘實相,尋聲救苦,橫遍十方。

  【印光大師題大勢至菩薩聯(lián)】

   大勢至,乃菩薩之別號。法王子,是菩薩之通稱。佛教界及佛教信徒都知道,在西方三圣,阿尼陀佛的兩旁,有二位脅侍大菩薩,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即是大勢至菩薩。右脅侍菩薩以何等義為“大勢至”?勢者,謂勢力;至者,謂至極。大者,即非小可比之意,言此菩薩勢力勢力最大之極,以此最大的勢力,護持佛法,化度眾生,故名大勢至。世間有大力士,雖然力可勝人,然不能與此菩薩少分相比。如十六觀經(jīng)云:“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庇秩缃(jīng)云:“此菩薩坐時,七寶國上,一時動搖!庇^此足信此菩薩一舉足、安坐,力能震動十方世界,可稱力大無比。又此菩薩不但勢力廣大,而且復光明熾盛。所謂光明熾盛者,即菩薩大智慧之光也?梢姶髣葜疗兴_念佛三昧香光熏照之力,功德成就、果報如是。如十六觀經(jīng)云:“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庇捎谟^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心懷拯救人類的誓愿,這兩尊菩薩分別立于阿彌陀佛的左右兩側(cè)。他們是履行如來誓愿的表象。如果領(lǐng)悟到“安慰別人,自己也得到安慰”的禪理,那么就可以成為觀音、大勢至菩薩了。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乘圓通道,廣度眾生。

  都攝六根,獲大寂滅;

  單提一念,證真圓通。

  本原不違,攝念佛人歸凈土;

  分身無量,居極樂國遍十方。

  【印光大師題韋馱菩薩聯(lián)】

   韋馱菩薩,亦譯韋陀菩薩。是佛教徒非常熟悉的佛教護法天神,在中國佛教寺院中,他一般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在笑臉相迎的大肚彌勒佛像的背后。原為南方增長天王手正神將。韋馱曾親受佛祖法旨,周統(tǒng)東、西、南三洲巡游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稱“三洲感應”(佛經(jīng)稱,北俱盧洲人不信佛教)。相傳釋迦牟尼涅磐后,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yǎng),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后乘人不備突然竊去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并奪回佛牙舍利。漢供韋馱為身穿甲胄的少年武將形象,手持法器金剛杵,或雙手合一將杵摘于肘間(表該寺為十萬叢林,接待寺),或以杵拄地(表該寺為非接待寺)。通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彌勒像背后,背對山門,臉朝大雄寶殿,佛經(jīng)中說,韋馱菩薩對信奉佛教的人有特別的護佑作用。

  菩薩化身,輔正摧邪寵圣教;

  童真入道,安邦護國度群迷。

  護法安僧,俾有情共入普門滿觀音愿;

  降魔制外,令含識齊登覺岸遂善逝心。

  【印光大師題藏經(jīng)閣聯(lián)】

   藏經(jīng)閣,又稱藏經(jīng)樓,是佛教寺院中珍藏佛像經(jīng)籍之所,一般安置在中軸線的最后一進,為兩層。下層為千佛閣(亦稱千佛樓),正中供奉毗盧遮那佛,沿壁塑小佛龕供奉上千座小佛像。沿壁置立柜安置藏經(jīng)。樓上主要是貯藏經(jīng)書。藏傳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供奉的佛像與漢地佛教大致相同。但在塑造風格上吸收了本地區(qū)文化特點,各有特色。藏傳佛教吸心本教的一些神祗,普遍供奉度母、金剛等神像,塑造風格、表現(xiàn)手法更加粗獷流暢。佛殿堂內(nèi)除佛像之外,還有固定的莊嚴和供具。莊嚴有寶蓋、幢、幡、歡門等,供具有香爐、花瓶、燭臺、香水、雜花、燒香、飲食、燃燈等。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印光大師題藏經(jīng)閣佛殿

  慧焰重重,燈破千年之暗室;

  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靈苗。

  ——印光大師題藏經(jīng)閣經(jīng)堂

  法海汪洋,深控徹底之源,方可謂無孤佛化;

  義山峻峭,直上絕高之頂,始堪云不負己靈。

  五時言教,非異非同,為實施權(quán),開權(quán)顯實,有如海孕百川川赴海;

  三乘諦理,即多即一,由性現(xiàn)相,攝相歸性,直似空含萬象象依空。

  如來廣遠慈悲,暢談三藏甚深之妙黃,普使眾生開發(fā)菩提,銷镕惑業(yè),蕩昏迷而復常寂照,攝果覺而總作因心,直同露滴滄溟,便是汪洋大海;甄陶化育,利益難名,我輩欣逢明誨,敢不卒年矻矻依教修行,徹底窮源,飲茲一味,自此罄空后際,導怨親以共出畏途,用冀仰酬夫佛力;

  皇帝不忘付囑,頌布五時秘密之真詮,悉令含識聞熏般若,清靜根身,了掛礙兮獲本圓通,即凡情兮全彰圣智,無異塵口華岳、頓成岌業(yè)高山;護念保餒,功勛罔測,吾儕幸遇指南,固當終日乾乾竭誠持誦,登峰造極,觀彼太虛,由斯周遍十方,扶胞與以齊臻道岸,永期上報于君恩。

  ——印光大師題藏經(jīng)閣(108+108=216字)

  【印光大師題法堂聯(lián)】

   法堂,七堂伽藍之一,乃禪林演布大 法的地方。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當于講堂,而“講”通于“講教”,在禪宗,為別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別傳的宗旨,所以特稱為法堂。

  慧焰重重,爍破千年之暗室;

  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靈苗。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相相離相而萬德圓彰,究竟親證夫?qū)嵪?

  生慈心、生悲心、生歡喜心、生大舍心,心心印心而一塵不立,徹底顯現(xiàn)乎佛心

  ——印光法師題法堂(30+30=60字)

  【印光大師題講堂聯(lián)】

   講堂,也稱法堂,是佛教寺院中宣講佛法皈戒集會的地方,在佛寺中其建筑規(guī)模僅次于大雄寶殿的主要建筑。法堂除一般性的安置外,也供奉一些佛像,但堂中設法座,也稱“獅子座”,供名僧大德宣講佛法。座前有講臺、香案,兩側(cè)列置聽法席。堂內(nèi)鼓鐘、法器齊備,鐘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說法前擊鐘鳴鼓所用。法座后掛象征釋迦牟尼佛說傳道的圖像。法座之前置講臺,臺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聽法諸佛,下設香案,開講時鐘鼓齊鳴。此外,有的寺院設羅漢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有的寺院還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禪堂(念佛堂)和藏經(jīng)閣(樓)等等。

  法會宏開,教行并進,欲得千機普育、利鈍齊修,是故略資通途偏崇特別,以華嚴圓通菩提之妙因,唯在導歸凈土;

  講筵大啟,理事雙詮,擬求萬派朝宗、圣凡等益,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yè)之含識,現(xiàn)生同赴蓮池。

  ——印光大師題講堂(44+44=88字)

  (此聯(lián)印光法師自注落款:“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佛教凈業(yè)社講堂落成,命撰楹聯(lián),因標示宗旨!)

  【印光大師題念佛堂聯(lián)】

   念佛堂,也有稱禪堂。凈空法師對念佛堂的描述為:念佛堂采24小時開放。堂內(nèi)劃分三區(qū)。(一)拜佛區(qū)——佛像供在念佛堂中央,不靠墻(回字形),佛像前面鋪地毯,供拜佛用。(二)經(jīng)行區(qū)——佛像的四周邊是繞佛經(jīng)行用。(三)止靜區(qū)——靠墻的兩旁擺蒲團,供念累的人休息,只坐著聽佛號,不念出聲,這是止靜區(qū)域。這三區(qū)不須有人安排、照顧,全隨自己歡喜,想經(jīng)行,就繞佛,想坐著念,就到到旁邊靜念;想拜佛,就到當中禮佛。佛堂里沒有雜那、悅眾,只用念佛機放佛號,大家聲調(diào)跟著念佛機的聲調(diào)一致。進佛堂只有一個規(guī)矩:絕不說話也不打招呼,法師也不例外,見如不見,否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法師好!”佛號里夾雜“法師好”,那就閑岔。飲食采取自助餐式,一份份準備好,無需人通知,餓了就去吃。如此清凈、莊嚴,功夫才能得力。佛堂隔壁辟一間休息室,做成通鋪,累了就到里面休息。這樣的念佛方式符合諦閑老法師的教誨,無論繞念、坐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一醒過來,佛號就接續(xù),多自在!這是真精進,真得力。所以一進入念佛堂,真正生歡喜心。歡喜念多久就念多久,歡喜何時離開就何時離開,不與任何人打招呼。這種念佛的方法好,毫無壓力,非常適合現(xiàn)代大眾。

  了君大事唯修凈;

  暢佛本懷在往生。

  三業(yè)相應,往生有份;

  六根都攝,見佛無難。

  五蘊皆空,六根俱寂;

  一塵不染,萬德圓彰。

  力修戒定慧空,則無我見;

  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

  因戒生定,定慧圓明菩提本;

  由教入凈,凈禪貫徹覺道成。

  決志求生,效昔賢將錯就錯;

  一心憶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何必問是誰,此道于今昭日月;

  但能常系念,佛心無處不慈悲。

  照見五蘊比空,遠離顛倒夢想;

  都攝六根凈念,上合本妙覺心。

  【印光大師題三教堂聯(lián)】

   三教堂是佛、道、儒三教的集成殿堂。中國宗教的發(fā)展與宋明時期理學的發(fā)展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使佛、道、儒的思想能夠相互兼容,在教規(guī)上相互借鑒,在教義上相互溝通,不排斥對方,趨于大統(tǒng),構(gòu)成全部的中國傳統(tǒng)宗教文化,據(jù)靈崖寺《創(chuàng)建三教堂碑記》哉:“蓋謂人開于子地,避子丑口,生與寅,才降就一棄資成釋、道、儒也,其設雖異,歸治皆同,……處定三圣金容,難缺殿閣持誠,創(chuàng)建寶殿,眾緣。”這段記載是三教祖上大同的真實寫照和總結(jié)。故此,道觀不再只有道士主持,佛教僧徒也同住廟內(nèi),儒教徒也前往致祭。因此就在佛教寺院中、宗教廟宇中出現(xiàn)了三教堂。在神像集聚的華陽宮古建筑群中,是再所當然的。三教堂內(nèi)把三教鼻祖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像供奉,眾像蹲坐端莊,或視世皆空,或哲理奧妙,或教理師表,雕塑出了不同的風范,造型各異,各有千秋。

  儒釋本同源,道并行而不悖;

  內(nèi)外原一體,理交顯而彌彰。

  【印光大師題地藏壇聯(lián)】

   地藏菩薩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說,要在他滅度后,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讓地藏菩薩留在世間,以普濟眾生,包括地獄中的餓鬼、畜牲與其它眾生。并發(fā)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大乘佛教強調(diào),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地藏菩薩主張:“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宋高僧傳》記載,唐開元年間,新羅國王族金喬覺,時年24歲,手攜一白犬渡海到九華山。當?shù)刂魅碎h公問他要多少土地作為說道場,金喬覺說:“只要一袈裟土地。”閔公當即應允。誰知那袈裟聞風而起,罩住了九華山的九個山峰。于是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化身金喬覺顯靈說法的道場,直到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圓寂,終年99歲。其顏面如生,遂為其建塔紀念。塔與殿屢經(jīng)廢興,今存者為同治年間重建。在安徽省九華山神光嶺有肉身殿,殿宇頂覆鐵瓦,殿內(nèi)七級木植寶塔,高約17米,每層有佛龕八座,供地藏菩薩坐像,殿前石階81級。殿后月形瑤臺,臺上列鐵鼎,終日香火不斷。佛教寺院地藏壇供奉的地藏菩薩像多為結(jié)跏跌坐貌,頭戴天冠,身披袈裟,百相莊嚴、安祥。右手持錫杖,意“金易震開地獄門”,左手托如意寶珠,意“明珠照徹天堂路”。金喬覺說法時,閔公深感其佛法無邊,遂令其子道明,皈依空門。后來,閔公也成了佛門弟子。地藏王像旁,有一年長手持拂塵的老者即閔公,而那位年輕的和平尚即閔公之子道明。因地藏菩薩對地獄受苦的眾生,十分悲憫,所以在葬禮儀式上,經(jīng)常誦《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使得一切罪苦眾生,蒙地藏菩薩慈恩妙法,最終得到清靜圓滿的解脫。

  洪原發(fā)時,生蒙度脫;

  尊經(jīng)演處,罪自消亡。

  遍法身尋聲救苦,隨類現(xiàn)身,首推觀音大士;

  舉冥陽興慈運悲,常時垂手,莫過地藏愿王。

  ——印光大師題觀音、地藏

  (上聯(lián)題觀音,下聯(lián)題地藏。)

  觀世音觀眾身以說妙法,隨塵剎感、遍塵剎應;

  地藏王空地獄而盡生界,行如來事、慰如來心。

  ——印光大師題觀音、地藏

  (上聯(lián)題觀音,下聯(lián)題地藏。)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緬于樂拔苦之心,其三際十虛而莫既;

  地獄已空,始示成佛,溯興慈運悲之念,舉五乘九界之無遺。

  【印光大師題如意寮聯(lián)】

   如意寮又稱延壽堂。在叢林中,病僧用來養(yǎng)病、休養(yǎng)的地方。因為含有祈求延長色身壽命而延續(xù)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亦稱延壽堂。也稱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興悲智”之意。

  萬德洪名常憶念;

  百般幻病自消除。

  【印光大師題三門聯(lián)】

   三門,又稱山門。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于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之寺院,亦泛稱山門。一般有三個門,故又稱“三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這三座門常蓋成殿堂式,或至少中間的一座蓋成殿堂,叫山門殿或三門殿。殿內(nèi)塑兩大金剛力士(屬天龍八部)像。金剛力士手執(zhí)金剛杵,為守護佛法的護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偉,作忿怒相,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體,手執(zhí)金剛杵,兩腳張開。所不是者,左像怒顏張口,以金剛杵作打擊之勢;右像忿顏閉口,平托金剛杵,怒目睜視而已。

  詣菩提場,趣寂滅殿;

  登圓通路,入解脫門。

  法道幽深,直入圓通妙境;

  如門廣大,全彰寂照真宗。

  ——印光大師題法如庵三門

  經(jīng)承北闕、律闡南山,續(xù)慧命于將來,直使普天含識頓明寂滅真心,豎窮三際;

  道繼西乾、宗傳東震,開佛知于當念,咸令法界有情徹悟圓通妙性,橫遍十方。

  ——印光大師題三門(30+30=60字)

  【印光大師題藥師聯(lián)】

   藥師佛就是梵文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音譯:碑殺杜婁嚕。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佛,又稱為大醫(yī)王佛,按佛經(jīng)所說,他是東方流璃國土的教主,藥師本用以比喻能治眾生貪、瞠、癡的醫(yī)師,在中國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災延壽。在中國許多大寺院的大雄寶殿中,釋迦牟尼佛左邊的代表是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相傳他在成佛時曾發(fā)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眾生病苦,治無明固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藥師如來佛能夠治百病,解除各種頑疾痛苦,消災延壽,因此有我國歷史上社會各階層對藥師如來佛信仰很興盛。有的寺院沒有專門供奉紅師如來佛的藥師堂;◣煼鹣褚话闶亲笫謭(zhí)藥器,右手結(jié)定印,身披袈裟,結(jié)跏跌坐于蓮花臺上。藥師如來佛的脅侍菩薩,一般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也有是觀音、勢至為其脅侍菩薩的。

  如來誓愿宏深,普利有情,果能心克所住,持洪名自可災遍消盡六道苦;

  經(jīng)咒神威廣大,齊資含識,若肯念不分馳,匯圣教定然壽得延及兩足尊。

  【印光大師題素食處】

   素食處亦稱齋堂。指禪宗寺院的食堂,也就是僧尼用餐的地方。又稱五觀堂。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進行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yǎng),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愛得起如此供養(yǎng)嗎?“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年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嗔心!罢铝妓,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yǎng)身心饑渴的良藥!盀槌傻罉I(yè),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饑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yè);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chǎn)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jié)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推吾人惡死之心,巧行救濟;

  體天地好生之德,永戒殘傷。

  【印光大師題天王殿聯(lián)】

   四大天王。佛經(jīng)稱,世界的中心為須彌山,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現(xiàn)代佛教界也有人認為指四個星球),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即我們所居世界)、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大天王住須彌山山腰的犍陀羅山,其任務是各護一方天下,故又稱“救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他原為印度樂神,表明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保護佛法不愛侵犯);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紅色,穿甲胄,手纏龍或蛇(他原為“天龍八部”中群龍的領(lǐng)袖,“龍”為梵文“蛇”的漢譯),或持繩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一手持寶珠(取龍戲之意);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他原為印度財神),有時左手握神鼠(傳說稱,唐天寶元年安西城被蕃兵圍困,北方天王在城北門樓上顯現(xiàn),大放光明,同時有數(shù)百神兵擊鼓,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蕃兵大懼,望風而逃)。明清以來,受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將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漢語“雙關(guān)”式的履行:南方增長天王掌青光寶劍,職風(與“鋒”諧音);西方廣目天王掌碧玉琵琶,職調(diào);北方多聞天王掌混元珠傘,職雨;東方持國天王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龍蛇可捋順)。至此,四大天王漢化成了護國安民、風調(diào)雨順的佛教天王。

  企慈云普覆塵寰,以天王身作如來使;

  期法雨均沾沙界,現(xiàn)大人相鎮(zhèn)圓通場。

  ——印光大師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天王殿

   法雨寺位于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寺前有海會橋,是普陀山第二大寺院,世稱后寺。占地面積33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8800余平方米。全寺掩映在參天古木這中,明萬歷八年(1580年)麻城僧大智從西蜀來普陀禮佛,在此結(jié)茅居住,題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郡守吳安國改額為“海潮寺”。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朝廷賜名為“護國鎮(zhèn)海禪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稱“法雨禪寺”,延用至今。法雨寺主要建筑為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等。寺內(nèi)還建有安養(yǎng)院,老年僧人在此熙養(yǎng)天年。1983年法雨寺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

  【印光大師題戲臺聯(lián)】

   佛教寺廟中設置戲臺,是為酬神敬祖、祈福禳災提供演出舞臺,這對吸引廣大信徒,增加香客凝聚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清代嘉慶《浙江通志》載:“始東甌王信鬼,故甌俗多敬鬼樂祠!庇捎诿耖g有敬鬼神的習俗,各地遍布寺廟,而寺廟中的戲臺最初產(chǎn)生與宗教祭祀活動以及民間祀神活動有著密切關(guān)系。宋代葉適在《永嘉端午行》詩中稱:“巖波騰沸相隨流,回廟長歌謝神助!笨梢娫缭谒螘r,寺廟宗祠逢祀典就有了獻演樂舞。不過,寺廟演戲,名義上是酬神,實際上是為廟會張揚聲勢,增添熱鬧氣氛,招來更多的香客,如浙江溫州每年的三月初“迎東岳(忠靖王)”活動,請王山廟巡城,以驅(qū)瘟疫,當神歸殿后,廟臺即上演戲曲,晝夜鑼鼓喧天,廟內(nèi)廟外游客如織。顯而易見,戲臺成了廟宇不可缺的一道風景線。寺廟戲臺在演了之前必先舉行開臺儀式,含有祈禳逐疫、驅(qū)邪破煞之意。舊時寺廟中新建戲臺或舊臺重修,必須進行開臺儀式。開臺儀式是漢民族廟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臺時扮演五小鬼上臺爭食,爾后一聲鑼響,上來亨哈二將,將五鬼趕下戲臺,一直趕到寺外。亨哈二將下去后,值日功曹即上臺宣讀祭文,讀畢將祭文燒化。這時會首、寺祝、掌班三人上臺,掂香點燭跪拜祝禱,唱一段《祭神咒》,事畢三人同時下場。此時鑼鼓聲響,四校尉、關(guān)平、周倉引關(guān)公上場,關(guān)公唱罷復念賓白,大意為:“今有某地方新建戲臺,酬神娛眾,共慶升平,四方惡鬼必須遠避,膽敢違抗者,青龍刀下取爾性命!”念畢關(guān)公舞刀,在嗩吶牌子聲中,眾人下,開臺儀式即告結(jié)束。

  權(quán)制排場扶教化;

  巧垂明訓振綱常。

  典型示彼將來,俾狂夫克念作圣;

  奸諛誅于已往,庶潛德大發(fā)幽光。

  寓褒貶,別善惡,慶殃福極,報不爽于惠賢奸,發(fā)饋震聾,允作千秋藻鑒;

  扶教化,振綱常,慈孝仁忠,義各盡于君父子,移風易俗,洵為萬世典型。

  【印光大師題仙人井觀音聯(lián)】

   仙人井位于普陀山幾寶嶺南麓、玉堂待右側(cè),在千步沙上有一堵逶迤曲折的圍墻。墻內(nèi)老樹橫臥,冠如華蓋,蔭天蔽日。有個石窟,低丈許,壁間題“萬福來朝”;窟中有孔如斗,即為仙人井,此井緊臨大海,井深3米多。泉水從井底涌出,雖大旱大澇,均無增無減,暑則涼,寒則暖,其色瑩碧,飲之甘美潤爽。相傳秦時安期生曾汲井水煉丹,也有說西漢梅福、東晉葛洪也都曾汲井水煉丹制丸,他們都是相傳的羽客仙人,故此井以仙人名之。清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僧人戒如寫的《砌井功德碑記》記其事。

  悲愿宏深,故從個里涌甘露;

  慈恩浩蕩,致使寰區(qū)盡竭誠。

  —— 印光大師題浙江省普陀山仙人井觀音

  【印光大師題靈巖山寺智積殿聯(lián)】

   靈巖山座落在江蘇省蘇州城西南30里的木瀆鎮(zhèn)旁,山高182米,周廣1800畝,山上多奇石。靈巖山對石嶙峋,舊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說。因為靈巖塔前有一塊“靈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靈巖山。又因為山石顏色深紫,可以制硯,又稱硯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傳吳王曾在山上筑有石頭城,故又名石城山。靈巖山有“靈巖秀絕冠江南”和“靈巖奇絕勝天臺”的美譽。主要景觀有吳王井、玩月池、流花池、西施洞、琴臺等。沿登山御道拾級而上,首先是繼廬亭,因靈巖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師的別號繼廬而得名。亭柱上有對聯(lián):“大路一條,到此齊心向上;好山四面,歸來另眼相看!苯又切ν,相傳始建于宋代,東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釋友。備折再上是落紅亭,靈巖也有“象山”之稱,舊有“象王回顧落花紅”之句,這里是觀日落之佳處。亭東乃印光塔院,為印光和尚埋骨處。落紅亭古有西施洞,相傳越王勾踐與范蠡獻西施給吳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內(nèi)鐫刻觀音像,洞外種有紫竹,所以又名“觀音洞”,香火頗旺。落紅亭左折而上約300余步,人稱百步階,為乾隆帝登靈巖時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勢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磚砌之臺為梁代靈巖山開山和尚智積的衣缽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烏龜,昂首面向大湖,故有“烏龜望太湖”之說。石背鐫有“望佛來”三字,石上有腳印,據(jù)說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鄉(xiāng)。山頂是靈巖寺,即吳王“館娃宮”的舊址。春秋吳越夫椒一戰(zhàn),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和大夫范蠡被押為人質(zhì),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獻上越中美女西施。吳王夫差為西施在靈巖山上建造行宮,銅鉤玉檻,奢侈無比。吳人稱美女為娃,故名“館娃宮”。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從水路攻進吳國,把這富麗堂皇的館娃宮付之一炬,燒成斷壁殘垣。東晉時有人在靈巖山吳宮遺址修建別業(yè)。后舍宅為寺,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年)擴建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稱靈巖寺。靈巖寺現(xiàn)存寺院規(guī)模宏大,為典型的中國佛教道場之一。靈巖寺建在山頂,高聳入云,巍峨壯觀。寺門前松木參天,門額“靈巖山寺”為趙樸初題寫,進門便是天王殿,亦稱彌勒閣,殿中央供奉天冠彌勒,背后供韋馱菩薩,兩側(cè)排列著四大天王。再進為前院,院中有池名硯池,池上架有界清橋,據(jù)說大雨后,橋東之水清,橋西之水濁。大雄寶殿高25米,寬20米,氣勢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巨像,迦葉、阿難兩弟子侍立兩旁,佛祖背后為海島觀音,東西兩壁排列十六羅漢。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賢。

  圣德難思,特現(xiàn)象身說法要;

  悲心無既,永留本寺作帡幪。

  靈巖靈跡有永夫,是顯輪回曠遠;

  智積智謀啟陸相,用彰佛道淵深。

  證法華而來靈山,追隨多寶塔中佛;

  現(xiàn)色身以醫(yī)陸弟,愍念閻浮世上人。

   智積菩薩,江蘇省吳縣靈巖山道場祖師之一。據(jù)《靈巖山志》:唐宰相陸象先(蘇州人)之弟,病于京師,國醫(yī)無效。一僧求見云能治,令取凈水一盞,向之念咒幾句,念水噀之,立即痊愈。謝以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積,汝后回蘇,當往靈巖山會我!焙笃淙酥辽,問之,無有名“智積”者,心甚惆悵。遍觀各殿堂,見壁畫間畫像,乃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積殿。《靈巖山志》載之智積菩薩以畫像現(xiàn)身,顯示道妙之事頗多。此其一也。今靈巖山猶存一古井,名智積井,尚供僧眾飲用焉。

   開原寺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梅園內(nèi),被稱作無錫的“小靈隱”。它是無錫市一個非常有名的寺廟,該寺始建于1930年,由榮德生出資和廣福寺量如和尚商議募捐而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遭到毀壞,1983年始陸續(xù)重建。開原寺內(nèi)有三寶:泰國彌勒佛鍍金銅像(泰中友協(xié)贈)、日本平豐梵鐘(日本明石市日中友協(xié)贈)、緬甸玉佛(美籍華人贈);還有美國佛祖菩薩繪畫像;尤其是榮毅仁先生在修建玉佛大殿之后,收集到一部清代光緒年間的《大藏經(jīng)》,它是梅園十分珍貴的文物,在無錫也僅有這一部是完整的。

  應當發(fā)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xiāng)風月有誰爭。

  ——印光大師題江蘇省無錫開元寺念佛堂

  【印光大師其他撰題聯(lián)】

  覽鏡知慚宏寶訓;

  規(guī)今師古振禪林。

  ——印光大師題禪林寶訓

  大事因緣,端歸實相;

  一乘源本,在報親恩。

  ——印光大師題法華壇

  地壯菜根粗,因真果正;

  糞多茄子大,德厚福隆。

  ——印光大師題菜園

  繼往開來,道通天地有形外;

  祖堯述舜,恩遍飛潛異類中。

  ——印光大師題孔圣殿

  慧日麗中天,滅盡瘟疫之霜露;

  慈云覆大地,滋榮福壽之根苗。

  ——印光大師題浙江省定?h送瘟

  下民背覺合塵,致使天災以見告;

  大士尋聲救苦,因憐葵悃之誠求。

  ——印光大師再題浙江省定?h送瘟

  宗鏡圓照,萬善同歸,本教義而續(xù)慧命;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振大機以警愚頑。

  ——印光大師題永明塔院

  教判五時,化儀化法雙詮,靈鷲親承諸善逝;

  佛明六即,心作心是并闡,支那弘道無二人。

  ——印光大師題智者坊

  經(jīng)宣秘藏,送瘟神即歸天府,豈徒一邑安康,縱屬鄰邦不為壑;

  咒誦真詮,祈吉耀常照下方,既錫闔境福慶,兼令通國沐容光。

  ——印光大師再題浙江省定?h送瘟

  肉食忍心招劫運;

  素餐善念致太平。

  ——印光大師賀功德林

  己立立人,是名上壽;

  知非非斷,可謂長年。

  ——印光大師賀佚名壽誕

  體干父坤母之心,永除肉食;

  存民胞物與之念,特備素餐。

  ——印光大師再賀功德林

  效伯玉之知非,五十年愆尤,從茲盡懺;

  師仲尼之立命,百千世懿范,永用遵行。

  ——印光大師賀佚名50歲壽誕

  張戒網(wǎng)以振宗風,二諦圓明,誠足追蹤往哲;

  布慈云而降法雨,三根普被,允堪貽范后昆。

  ——印光大師賀傳戒

  【印光大師撰挽聯(lián)】

  圓滿菩提,常光現(xiàn)處幻緣滅;

  莊嚴凈土,本有徹時真智生。

  ——印光大師挽某法師

  心契真常,普為怨親修圣道;

  身償業(yè)債,渾忘人我歸蓮邦。

  ——印光大師代撰吊挽孫傳芳

   孫傳芳(1885-1935),字馨遠,山東省歷城人。比業(yè)于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步兵科。1908年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yè)后回國,經(jīng)過考試,清廷賞給步兵科舉人,曾任第5標教練官。1921年8月任長江上游警備司令兼第二師師長,成為直系軍閥的干將。1923年1月任福建軍務督理。1924年被任為浙閩巡閱使兼浙江督軍,封恪威上將軍,成為后期直系軍閥的骨干。江浙戰(zhàn)爭中打敗奉軍,占據(jù)滬、蘇、皖一帶,自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1926年11月在江西戰(zhàn)場為北伐軍擊潰,投靠張作霖,與奉系直魯聯(lián)軍張宗昌部聯(lián)合與北伐軍作戰(zhàn),勢力達到鼎盛大時期。1927年又失蘇、皖地盤,8月反攻南京,在龍?zhí)侗鴶 ?928年逃往沈陽,后避往大連、天津。1925年11月被施劍翹為報父仇擊斃。

  十載住天童,恒以詩歌傅密印;

  一朝生佛國,永隨觀勢證圓通。

  ——印光大師挽浙江省鄞縣天童寺寄禪和尚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鄞縣東太白山麓,中國佛教禪宗著名寺院。晉代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僧交興來此結(jié)茅舍。唐代開元二十年(732年),僧法璇始建,稱古天童寺。其址今已廢。至德二年(757年),僧宗弼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759年)名為天童玲瓏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景德禪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冊名天童寺,F(xiàn)存建筑為清代重建。1978年全面整修。寺院規(guī)模宏大,建筑巍峨,群山環(huán)繞,清幽靜穆。王安石有游天童寺詩云:“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山梵王宮!彼聝(nèi)主要有萬工池、七塔苑、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jīng)樓、羅漢堂、鐘樓、御書樓、御碑亭等。佛殿高18.9米,重檐琉璃頂,殿中三世佛坐像三尊,高9.38米。南宋以后,天童寺名僧輩出。僧人正覺內(nèi)住持天童寺約30年,倡導“默照禪”,著有《宏智禪師廣錄》9卷行世。乾道四年(1168年)日僧榮西來寺學禪。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僧道元從該寺如凈求法,歸國后,創(chuàng)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并尊天蘭寺為其祖庭。(寄禪和尚簡介見下第二再挽聯(lián)附錄)

  本來面目,即俗恒真,俯向碧潭觀夜月;

  畢世操持,似退實進,倒騎驢子上廬山。

  ——印光大師平交挽住市廛小廟僧

  匯陰入界而頭頭合道,數(shù)十年教義宗風,徒成景仰;

  泯根塵識而法法歸真,一剎那因圓果滿,永作津梁。

  ——印光大師挽講楞嚴

  禪心虛寂,凈業(yè)精純,蒙佛接引以往生,不枉數(shù)十年來居海島;

  道貌威棱,清神卓犖,令人敬畏而景仰,允堪千百世后作典型。

  ——印光大師挽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老修行

  以求生得故鄉(xiāng)之風月,生本無生,無生而生,生于無生之凈土;

  以示滅作險道之導師,滅實不滅,不滅而滅,滅于不滅之穢邦。

  ——印光大師挽某法師

  痛法道之式微,腹蘊經(jīng)綸,志圖恢復,援官長以作金湯,何意半途而逝;

  冀宗風之丕振,心懸藻鑒,口吐珠璣,刊棗梨以普流布,可云永劫常存。

  ——印光大師再挽浙江省鄞縣天童寺寄禪和尚

   寄禪法師(1852-1912),俗家姓黃,名讀山,字福余,湖南省湘潭縣人。清咸豐元年庚戌臘月初三日(1852年1月23日)出生于湘潭縣石潭鎮(zhèn)的一個貧困農(nóng)家。他父名宜杏,佃田耕作,母親胡氏,燒香禮佛。幼讀私塾,7歲喪母,11歲喪父,曾兩度失學。他還有一個弟弟,由于家貧無所依靠,寄養(yǎng)于族你家。同治七年,寄禪16歲時,自思父母早亡,孤苦無依,人間有如火宅,不可久住,遂投入湘陰法華寺,禮東林和尚為師。寄禪本來法名敬安,字寄禪。但到后來,卻以“八指頭陀”一名行世。事由他27歲時,到浙江寧波阿育王寺禮佛,在舍利塔前剜臂肉如錢大者數(shù)塊,注油于中燃之供佛,復燃去左手兩指。因此自號“八指頭陀”。他不僅燃指剜肉,還燃頂至腹共108處;兩臂燃的瘕痕連綿殆無完膚。這種舍身為法的苦行,使人贊嘆不已。寄禪外參訪7載,于光緒十一年(1888年)回到湖南,是年34歲。以后18年間,先后六主名山,包括衡陽羅漢寺,南岳上封寺、大善寺,寧鄉(xiāng)為溈山密印寺,湘陽神鼎山,長沙上林寺。52歲時受請出任寧波太白山天童寺住持,于民國元年(1912年)圓寂于北京法源寺,世壽61歲。

  解同霽月光風,上繼密云之法道,方欲宏開學會,接引后昆,豈料竟生極樂克因去;

  詩等金聲玉振,永為苦海之慈航,尚期親證圓通,追蹤光覺,急宜復入娑婆了愿來。

  ——印光大師再挽浙江省鄞縣天童寺寄禪和尚(32+32=64字)

  追憶拈提,意旨昭著,悉令認影狂徒,即時還得本頭,可嘆天不假年,致使法門亡砥柱;

  每吟偈頌,聲韻鏗鏘,普俾拋家浪子,直下頓開寶藏,堪悲事未遂志,遽教后進失規(guī)繩。

  ——印光大師再挽浙江省鄞縣天童寺寄禪和尚(33+33=66字)

  白手起家,居廛為政,數(shù)十年廣行慈濟,大展經(jīng)綸,無邊際清操高風,詎料徒成夫景仰;

  赤誠護法,即俗修真,當斯時頓棄幻軀,直升安養(yǎng),絕對待本光常壽,必將徹證于唯心。

  ——印光大師撰寺僧挽佚名大商家護法(33+33=66字)

  仰承師志,創(chuàng)建禪林,普令參請緇流,得以安身立命,幸值年高德邵,式范后昆,何緣月落青天水到海;

  上叩帝閽,乞頒龍藏,悉使宗教開士,因茲達本窮源,既經(jīng)質(zhì)謝神遷,親侍大覺,當必心冥理地道符空。

  ——印光大師挽留云寺觀月和尚

  =================================================================

  【挽印光大師聯(lián)】

  法音宣流,令得殊勝利益安樂;

  慈悲嘉祐,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夏蓮居挽印光大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