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傳奇 第二章 雁塔感悟

  第二章 雁塔感悟

  話說大哥見丹桂給三年前曾打過他的人寫對聯(lián),心中甚為不解,忍不住上前質(zhì)問,不想丹桂隨口一笑道:“這有什么好說的?小人以怨報德,君子以德報怨嘛!”

  大哥聽了一愣,不由得折服道:“小弟你能有這等心胸,大哥有所不及!慚愧,慚愧,慚愧得很哪!”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病逝。同治帝載淳為咸豐皇帝與慈禧所生,亦是咸豐帝奕讠寧唯 一的兒子。載淳六歲(1861年)登基稱帝,十七歲(1873年)親政,未及二年即病逝,時年十九歲。同治崩駕后,年僅四歲的光緒即位。清德宗光緒帝名愛新覺羅·載湉。父親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豐帝弟醇親王。光緒帝的母親又是奕譞的嫡福晉,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他身為親王之子本與皇位無緣,同治去世,同治帝沒有子女,因他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其時慈禧已執(zhí)政13年,確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載湉嗣位后又沒有人反對,于是載湉成為了清朝第11任皇帝。載湉即位時虛歲才4歲,入宮時還在熟睡之中。民間有傳言說,光緒實為慈禧太后兒子—說的是慈禧好吃湯臥果,每日早晨派人去宮門口買四枚湯臥果,由金華飯館的伙計派人送來。金華飯館有一個姓史的年輕伙計,他長得玉樹臨風,儀容俊美,史某與李蓮英混熟了,經(jīng)常被李蓮英帶到宮里去玩。有一天,慈禧忽然發(fā)現(xiàn)李蓮英旁邊站著個俊美的少年,便問李蓮英那是誰?李蓮英十分害怕,因為帶外人入宮嚴重違反宮禁,但又不敢撒謊,只得如實稟告。慈禧不但沒有表現(xiàn)出生氣,反而有些興奮,將史某留在宮內(nèi)“晝夜宣淫”,一年后生下光緒。慈禧不敢養(yǎng)在宮中,命醇親王代為養(yǎng)育,接著將史某滅口。光緒當比同治低一輩,實為一輩,慈禧違反了立子不立弟的常規(guī),或許因為光緒是她的親生兒子的緣故。

  閑話休提,書歸正傳,話說光緒元年(1875年),趙秉綱雖年屆五旬,但身子骨還很硬朗,加上二兒子秋桂也年輕力壯的,家里的田地伺弄得土質(zhì)肥沃收成總要高過別人,日子過得殷實紅火。眼看折桂在私塾里的學業(yè)結(jié)束,已經(jīng)15歲了,趙秉綱細細盤算:兒子的學業(yè)日益精進,可惜沒有名師指點,不如趁著家境還算殷實,趁早將兄弟倆送到長安書院去求學深造。

  趙秉綱是個重禮節(jié)的人,恭恭敬敬將折桂的發(fā)蒙先生請到家里喝酒致謝。酒過三巡,私塾先生捻著花白的山羊胡子欣喜地說:“折桂不必說,丹桂雖并非我入室弟子,其學識并不在折桂之下。如能擇名師指點,前程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

  聽到先生如此夸獎,趙秉綱連連感謝懇請先生指點。先生坦率道:“實不相瞞,我這半桶水,開蒙館當孩子王混飯吃綽綽有余,若要圖求登科發(fā)跡,必致誤人子弟,老朽是萬萬不敢的!以令郎材質(zhì),寫出的文章已得韓愈歐陽修精髓,實為后生可畏矣!”

  聽了先生如此評價,丹桂心里暗暗欣喜。這幾年來,他的視野逐漸開闊,不再滿足于《千字文》之類的啟蒙文章,也對那些入帷登科的八股時文不感興趣,研讀了韓愈歐陽修等大家的名篇,對韓愈的《論佛骨表》佩服得五體投地。聯(lián)系自己在襁褓中的時候終南山和尚結(jié)善緣的往事,指出那明明是藥物的作用,卻要披上普渡眾生的外衣蒙蔽世人,于是乎寫了好些篇文章,其中最得意的是《論普渡眾生之虛妄》,儼然以為圣賢繼絕學崇儒辟佛為己任。跟大哥一樣,此時丹桂的心胸也不再是小小的合陽所能局限,自是向往著古都長安的名家書院,期盼名師高賢給自己指點,早日實現(xiàn)飛黃騰達之理想。

  東赤村皆是一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莊稼人,到過合陽縣城的人尚且不多,到過長安的人更是屈指可數(shù),可他們都知道長安是九朝古都,還知道從合陽往南到長安,路程足足有四百多里,坐馬車都得好幾天呢。如今,趙秉綱竟然打發(fā)兩個兒子大老遠地到長安去讀書,別說村里人嘖嘖稱奇,就是他婆姨張氏也忐忑不安起來。自古兒行千里母擔憂,想想兒子得自己做飯自己洗衣,還要沒日沒夜地苦讀,折桂這孩子身體尚好,可丹桂不時傷風感冒且眼睛也不時發(fā)作,他能吃得消嗎?然而,男人一門子心思要兒子光宗耀祖,兩個兒子更是認定咬定了非金榜題名絕不罷休,別說拗不過男人,自己這做娘的也不能耽誤兒子的大好前程呀!于是,張氏一邊悄悄抹眼淚,一邊給兩個兒子準備行裝。

  趙秉綱查過皇歷,十月十八是奎星值日的黃道吉日,知道婆姨已經(jīng)將兒子的衣物準備妥貼,便安排兒子出發(fā)。臨行之前,他備好香案虔誠祈禱,讓兩個兒子到堂屋里恭恭敬敬給神龕上的列祖列宗磕頭辭行,然后,吩咐二兒子秋桂背著包袱,權(quán)作書童送到縣城。

  看著兒子走出了堂屋,張氏忽然抑制不住淌下眼淚,哽咽著說:“兒哪,從今往后……娘不能給你們兄弟洗衣做飯,什么都得靠你們自己了,娘實在不能放心呀!折桂哪你是大哥,要記住丹桂的身子骨與眼睛不如你,書讀多讀少不要緊,還是身子最要緊哪!”

  聽著婆姨“書讀多讀少不要緊”的絮叨,趙秉綱不覺暗暗皺起眉頭。若在平時,他早就板緊臉大聲喝斥了,可今天是兒子遠赴長安求學的吉日,自己不能沖撞了兒子的喜氣,這才極力忍住了。猛一抬頭,看到院子里那株桂花樹,心里頓時一陣狂喜,大踏步走過去折下兩個小枝,快步奔到兒子身前插在帽子上,笑呵呵地說:“爹爹早就盼著你們兄弟能蟾宮折桂,今天是個好日子,爹爹給你們兄弟倆發(fā)個利市,待同州開考時,再給你們把酒慶賀!”

  “孩兒謝過爹爹,萬萬不敢辜負爹娘期望!”兄弟倆給爹娘下跪磕頭,灑淚離開家園。

  到了合陽縣城,折桂記著母親的叮囑,擔心弟弟丹桂身體孱弱難耐旅途勞頓,打算搭乘順道的馬車到長安去,可是丹桂搖搖頭笑著說:“大哥,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說‘世事洞察即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憐我們向來局促在狹窄的鄉(xiāng)村,不但沒有讀書破萬卷,連百里路都還沒有走過。此去長安,正是磨練的大好機會,還不如步行的好!”

  此時秋高氣爽金風漸緊,放眼一望,但見田野斑駁寬闊無垠。舉目遠眺,萬里長空湛藍如洗,一群群大雁展翅南飛,側(cè)耳一聽,不時傳出陣陣悠長嘹亮的雁鳴。丹桂見了,不禁觸景生情來了作詩興致,提議以秋雁為題。折桂滿囗應(yīng)承。兄弟倆當即就作起詩來,起先作了幾首,要求完美的丹桂覺得都不盡人意,無法與古人相比,折桂道:“人家是千古名家,我們豈能與他們相比?”走了一陣,兩人覺得無趣,丹桂又提議道:“古人的詩好,不如就吟誦他們的詩,但有一個要求……詩里必須有‘長安\’二字。

  “這主意不錯!我先來——”丹桂說著隨口吟誦——

  “九重深鎖禁城秋,月過南宮漸映樓。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盡火星流。

  清風刻漏傳三殿,甲第歌鐘樂五侯。

  楚客病來相思苦,寂寞燈下不勝愁!

  丹桂道:“大哥吟的這首戎呈的《長安秋夕》還是不合要求!

  折桂不滿道:“如何不合要求?”

  丹桂道:“這詩雖然寫的是長安,但詩中沒有‘長安\’字眼,比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東北分明觀大海,西南咫尺近長安’,這些才合要求!

  “這個容易!闭酃鹫f著就吟了一首白居易的《長安春》——

  “青門柳枝軟無力,東風吹作黃金色。

  街東酒薄醉易醒,滿眼春愁銷不得!

  丹桂隨即吟出一首白居易的《題岳陽樓 》——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

  折桂吟道——

  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jié)煙垂裊風。

  披香殿前花始紅, 流芳發(fā)色繡戶中。

  丹桂吟道——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折桂吟道——

  臨高臺,高臺迢遞絕浮埃,

  瑤軒綺構(gòu)何崔嵬,

  鸞歌鳳吹清且哀。

  俯瞰長安道,萋萋御溝草,

  斜對甘泉路,蒼蒼茂陵樹。

  丹桂吟道——

  燕雀始欲銜花來,君家種桃花未開。

  長安二月眼看盡,寄報春風早為催。

  折桂吟道——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丹桂正要接上,只聽到一陣得得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回頭看時,原來是一位少年公子,他的身后緊隨兩名書童——不用猜,這又是一位上長安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一路之上,這類人可謂不絕于道。那公子經(jīng)過時,看了丹桂兄弟一眼,也不打招呼,吟唱著一首詞曲揚長而去:“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遙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聽了少年的詞曲,丹桂兄弟二人再無心吟詩,挑著書籍行李,默默在通往長安的大道上前行……。

  閑話少敘,且說兄弟倆一路上曉行夜宿,餓了就拿出娘準備的饅頭啃上兩個,渴了就向沿途的人家討取一碗井水解渴,倦了就在路邊的田頭地邊歇息片刻,偶爾順便向長者請教各地的風土人情,倒也覺得其樂無窮。

  兄弟倆不緊不慢,足足走了十天,終于走到向往已久的古都長安。從偏僻荒涼的東赤村,一下子來到氣勢雄偉的古都,高峻巍峨的古城墻,櫛次鱗比的高樓,車水馬龍的大街,兄弟倆驚呆了,覺得自己就是長上一百雙眼睛也不夠看!但他們沒有心思飽覽景物,折桂急著打聽長安關(guān)中書院的所在位置。

  關(guān)中書院是明清時期陜西著名書院。關(guān)中書院規(guī)制設(shè)山長一人,由撫臺聘請掌管教務(wù);監(jiān)院一人,專管庶務(wù);齋長二人,代表生徒,協(xié)助書院管理。課程有經(jīng)、史、子、集;考課有詩、古文、詞、八股試帖、策論、雜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來主考,除此之外,每月課堂測驗2—3次,由山長主考。

  折桂的私塾先生盡管并不博學,卻知道關(guān)中書院是長安學者薈萃之所,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在來之前,先生還特別說起關(guān)中書院的興衰,說那里曾有一段傳奇的故事……說的是明末西安有個著名學者叫馮從吾,官至工部尚書,他為官清正,性情耿直,嫉惡如仇,他上書批評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直言觸怒了皇帝,因而憤然辭官回到故里。在故里,他潛心經(jīng)理之學,講學于寶慶寺,萬歷三十六年(1609年)陜西最高行政長官汪可受等人在寶慶寺“聯(lián)鑣會講”,來聽講學的多達幾千人,因此改寺東“小悉園”為“關(guān)中書院”,供馮從吾等學者講學。書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中間講堂6間曰“允執(zhí)堂”,左右南屋4間,東西號房各6間,講堂后邊有假山,“三峰聳翠”,“宛若一小華岳”,講堂前半畝方塘,豎亭于中,砌石為橋。書院有門兩重,大門二楹,二門四楹,郡丞劉孟直書“八景詩”以壯其觀,學者王大智書隸字為書院題名。

  明朝天啟五年,閹黨魏忠賢得勢專權(quán),誣陷鎮(zhèn)壓東林書院一幫文人,關(guān)中書院及其主講者馮從吾先生累及。天啟六年(1626年),熹宗下旨“一切書院俱著拆毀”,十二月關(guān)中書院被毀。 時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寧知縣督修關(guān)中書院,并擴院址,增設(shè)東廊,作為講學先生之寓所,并設(shè)西圃,作為學生憩息之場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脅堂及兩廂各五楹。使書院一度成為督學使署。

  閑話小敘,卻說下午時分,兄弟倆輾轉(zhuǎn)來到了關(guān)中書院。書院的經(jīng)辦熱情接待了他們,不過在讓他們自己填寫登記冊時不免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丹桂,試探著問他:“敢問可曾有過功名?”

  “暫且還沒有。學生此來,是跟隨兄長讀書求學的。”丹桂大大方方回答,一邊奉上自己平時所寫的文稿。

  書院經(jīng)辦微微而笑,讓他們找好住所,等候書院教諭是否接收的決定。當他們第二天前去聽取是否接收的時候,教諭親自接見了他們,說文章稟賦不錯,只是言辭過激有失偏頗,還需待假以時日砥礪磨練,學習經(jīng)世濟用之術(shù),方能成就一番功名事業(yè)云云。丹桂從來聽慣了褒獎,一聽說自己的文章“有失偏頗”,不覺漲紅了臉:“請教先生,何為經(jīng)世濟用之術(shù)?”

  那教諭知他不服氣,喟然一嘆:“后生,我先前也跟你一樣才氣自負,好像為圣賢繼絕學非我莫屬。后來讀過文襄公的《林則徐集》,再研讀了魏源先生的《海國圖志》,才省悟當今我大清積貧積弱,列強時刻虎視眈眈,‘師夷長技以制夷\’乃是當務(wù)之急的經(jīng)世濟用之術(shù),自己先前的辟佛自負只不過是井底之蛙,無論于國于民于己,都有百害而無一利。”

  丹桂一聽,頓時張口結(jié)舌無以為答。林則徐、魏源這兩個名字,丹桂暗忖,自己一向也是仰慕已久,說到對他們的學問見解,實在只有慚愧的份。腦子里旋風一般翻騰,驀地想起沿途所見煙館林立,在家鄉(xiāng)也不時聽到有人因為吸鴉片傾家蕩產(chǎn)家破人亡的事……可自己對身邊的事情不僅視而不見,還居然“為圣賢繼絕學”而沾沾自喜,的確不愧井底之蛙!想到這些,他自覺羞愧難當,恭恭敬敬躬身施禮道:“晚輩深謝先生賜教!回去之后,必當虔心拜讀!”

  教諭微微頷首,告訴他們可以前來入學,便轉(zhuǎn)身走了。折桂看到弟弟今天如此謙虛,心里很是高興,正想繳納學費,可丹桂說:“哥,我覺得頭暈眼花看東西很模糊,只怕一下子不能讀書,還是照我們在家時的規(guī)矩,暫且只交你一個人的學費;我嘛,先買了林則徐和魏源兩位先賢的文集開闊眼界,你再抽空給我講解講解,還能節(jié)省不少錢呢!”

  折桂知道弟弟生性倔強,不是病勢嚴重決不會說這樣的話,驀然想起母親“書讀多讀少不要緊,還是身體要緊”的囑咐,也不忍讓弟弟過于勞心費神,只得同意了弟弟的建議暫且繳納一份學費。離開書院,他趕緊陪丹桂找到一家藥鋪,請先生給弟弟診治。

  那先生鶴發(fā)童顏,一望而知是位高明之士,給丹桂細細號過脈,再查看了眼睛,然后鄭重其事地說:“據(jù)我看來,這位小兄弟的身體先天稟賦不足,自幼就患過眼疾沒能及時根治,故此導(dǎo)致反復(fù)發(fā)作。若是農(nóng)家子弟耕作于田地不勞心神,尙可不致大礙。無奈這小兄弟心性高強過于苦讀,竟造成氣血兩虛的癥候,非得放下書本安心靜養(yǎng),適當服用藥物調(diào)理,方可望徐徐恢復(fù)。否則,就回天乏術(shù),難免失明之慮哪!

  折桂覺得這位先生故意危言聳聽,將弟弟帶到長安最負盛名的濟世堂,可那里的先生與藥鋪的郎中所言毫無區(qū)別,丹桂頓時如同一盤冰水傾在頭頂,整個身心幾乎冰涼……他痛苦地仰天長嘯:“老天爺呀!我趙丹桂青春年少壯志未酬,你為何這樣懲罰我呀?!”

  折桂心如刀絞,也只得百般勸導(dǎo),帶了幾副中藥回去細心煎熬,囑咐弟弟暫且別想著讀書,還是身子要緊,一邊用孟子的名言安慰弟弟:“丹桂別急,凡事都得從好處方面著想。孟子早就說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磥,老天爺讓你經(jīng)受這些磨練,必然為的是讓你將來擔當重大責任,千萬不可自暴自棄哪!”

  丹桂凄然一笑,說這些道理自己也懂得,可自己的身體自己更清楚!古人也說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人如果沒有好身體,生命尚且不保,還能用什么來擔當重任呢?到了這個地步,什么天降大任,什么金榜題名,統(tǒng)統(tǒng)全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除了身體,什么都不去想了!說罷,走到火爐前守護著藥罐子,盡情呼吸著藥罐子里飄出的濃重藥香,回頭對哥哥說:“哥,爹娘讓我倆來長安求學,我身體不爭氣,只得認命,可是這病不是三兩天能好起來的,總不能兄弟倆都為這耽擱了……你放心,這藥我自己來招呼,你還是安心讀書要緊!”

  折桂聽出弟弟語氣平靜,也明白他說得在理,只好讓他招呼熬藥,自己拿出書院里發(fā)給的典籍輕輕朗誦,讓弟弟也能同時領(lǐng)會一二,待到弟弟喝了藥,就吩咐一起睡覺——他不敢把弟弟生病的消息告訴父母,過年的時候也沒有回家探望,寫信回去說兄弟倆一切安好,一邊照顧弟弟治病一邊讀書。

  此后從書院每天回來,折桂總是先問弟弟的藥吃了沒有,身體好些了沒有,然后便將書院里教諭的講述詳細轉(zhuǎn)告給弟弟。半年過去,丹桂的疾病略有好轉(zhuǎn)。偶爾折桂還把書院里意氣相投的同窗帶回來一起商討。每當這時候,丹桂總能發(fā)出新奇的見解。有一天,折桂幾個同窗為了孟子的“民為貴”各執(zhí)一詞面紅耳赤,丹桂平靜地說:“我看,君也罷,民也罷,首先還得應(yīng)順時代。若說君,日本的明治天皇只能算小國之君,為何能使國家強盛?若說民,我國的民眾兵力遠遠多于日本,為何甲午海戰(zhàn)全軍覆沒?不應(yīng)順時代,就不能富國強兵!”折桂那些同窗聽后一個個驚嘆不已,佩服他不在書院卻比自己在書院里還學得多、想的深。

  又是一年過去,丹桂的身體時好時差并沒根本起色,稍微多看一下書就眼睛發(fā)紅流淚,只得干脆放下書本,連一向愛不釋手的《海國圖志》也束之高閣了。一天,他對哥哥苦笑說:“哥,我這兩年里藥也吃得不少了,也漸漸琢磨出一些道道來,這不是藥物所能解決的,乃是我命中不能走功名這條路。那藥鋪的先生說的也很有道理:吃藥不如養(yǎng)性——我干脆不吃藥不看書!”

  折桂心里沉甸甸的,只得安慰弟弟別性急,也不督促他吃藥看書了,自己回來盡量將書院里教諭講解過的東西轉(zhuǎn)述給他聽,勸他白天就四處走走散心吧。丹桂自然樂得如此,一有空閑就到長安各處轉(zhuǎn)悠,足跡還進入了茶樓寺院。一天回來,折桂看到弟弟拿出當初珍藏的《論普渡眾生虛妄》投進火爐里焚燒,大驚之下問他這是為什么?!丹桂平靜地說:“也不為什么。經(jīng)歷了這場病,覺今是而昨非,我為當初的狂妄感到慚愧,F(xiàn)在想來,還是我錯怪了終南山的和尚,要不是那和尚千里結(jié)緣,也許我早就是瞎子了!”

  折桂聽了嗟嘆不已,想到弟弟從小天資聰穎,不幸出生不久就頑疾纏身,導(dǎo)致心灰意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自是不忍心責備,反而欣慰地勸說:“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你能認識到過去的偏執(zhí),說明學識又進入了新的境界。前些天,我將你在家里寫的一篇文稿交給教諭指正,他還紅筆勾勒‘傳閱\’呢!”說著,將教諭勾勒的文稿拿過來遞給丹桂。

  這是教諭布置的《艱難困苦,玉成于汝》的題目,折桂覺得弟弟正在遭受疾病折磨,讓他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一寫。丹桂果然深有感觸,從孟子的名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破題發(fā)端,聯(lián)系到當今列強欺凌,大清億萬民眾不甘屈辱臥薪嘗膽,師夷長技以制夷,必定重振漢唐雄風,寫好后交給教諭指正。教諭贊譽有加讓書院弟子傳閱,這是莫大的榮耀。若在平時,丹桂必然眉飛色舞喜不自禁;可今天他只瞟了一眼,若無其事地擱在一邊:“這只不過是書生之見,于國事無補于個人無益,讓先生謬贊了!

  丹桂這么若無其事,折桂心里卻如同醍醐灌頂,將弟弟寫滿教諭贊語的文稿郵寄回家讓爹娘高興,然后走進書院攻讀。丹桂呢,看夠了長安城的燈紅酒綠,也看夠了大街小巷的成群乞丐,對城郊的寺院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跟大哥告別后,他不知不覺走進了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愿寺。

  唐高宗年間,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jīng),曾在慈恩寺住持寺務(wù),以“恐人代不常,經(jīng)本散失,兼防火難”并妥善安置經(jīng)像舍利為由,擬于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規(guī)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但又不愿法師辛勞為由,便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是為大雁塔。關(guān)于塔名的來歷,據(jù)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稱,他在印度曾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說的是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yīng)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慈恩寺內(nèi)的佛塔是玄奘有意仿印度雁塔形式而建的磚塔,因之也叫雁塔。

  且說此塔名雁塔,后來又有人在長安薦福寺內(nèi)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于是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便稱為小雁塔。

  雁塔建成后,引來了不少文人騷客登臨并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有杜甫的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某年,詩人岑參與好友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雁塔,詩興大發(fā),吟道——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后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 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并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到后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塔通高二十丈許,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jié)構(gòu)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nèi)有木梯可盤登而上。

  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圣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huán)為詩句,可有數(shù)種念法。

  閑話少敘,卻說那丹桂來到雁塔寺里,但見虔誠的香客來往不絕,人人都那么安靜沒有半點喧嘩,讓人恍若置身于靜謐肅穆的西天佛國,能清楚聽到寺院里悠揚悅耳的鐘罄,聽到寺院僧人祥和的誦經(jīng)聲……來到這里,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籠罩整個身心,讓人忘記了塵世間的榮辱哀樂,有的只是內(nèi)心的寧靜。丹桂每來一次,都會生出新的感觸——開頭的時候,他曾為唐高宗的孝心感激涕零,也為自己不能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痛哭流涕;后來,他為玄奘法師百折不撓弘揚佛法敬佩不已,也為自己一事無成悲傷流淚;如今,他又思索一個新的問題:自己疾病纏身,注定了當初的滿腔抱負成了鏡花水月,今后該怎么辦呢?當年釋迦牟尼被人生的生老病死困擾,今天自己面臨同樣的問題,今后的路該怎么走呢?

  他每天去得很早,卻走得最遲,既不參拜佛像也不去做功德,整日里在佛堂徘徊,他的這些奇怪之舉漸漸引起了一個法師的注意。一天傍晚,法師主動跟他攀談:“居士留戀多日,眉間充滿憂傷,不知為何事困擾?倘能說出來,我或許能指點一二,解除困惑!

  丹桂見他慈眉善目,言語間如沐春風,便將自己的經(jīng)歷苦惱一一說出;那法師雙掌合十娓娓而談:“阿彌陀佛!居士所言,足見居士心具慧根!何故?當初佛祖便是深為人世間生老病死困擾,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終于大徹大悟,創(chuàng)立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無上極樂世界,普渡天下眾生。居士如能效仿,必當解除心中業(yè)障!

  丹桂聽了默默無言。那法師看出他已經(jīng)動心,便舉出蓮池大師得道的事跡勸導(dǎo):蓮池大師俗家出身官宦豪門,家有嬌妻,卻毅然舍身佛門,夫妻雙雙出家,成了一代宗師萬古流芳。說著,拿出一本隨身攜帶的《竹窗隨筆》奉上:“居士如若與我佛有緣,必當有所感悟。”

  丹桂聽了怦然心動。近些日子來,他覺得心里格外空虛,仿佛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光明,反正那些儒家經(jīng)典已經(jīng)解除不了自己內(nèi)心的疑慮,不妨開闊眼界涉獵其間。于是,雙手接過書來,給法師躬身行禮告辭。

  再說折桂在書院發(fā)奮,自然不知道弟弟迷上了佛家經(jīng)典。他時刻在思考著一件關(guān)系到自己也關(guān)系到整個家庭命運的大事:父母和秋桂在家里茹辛含苦節(jié)衣縮食,讓兄弟倆來到長安求學,為的就是要他倆能夠登科發(fā)跡光宗耀祖。本來前年在同州舉行了一場考試,可惜自己還學業(yè)不精,丹桂更是病勢嚴重,不得不放棄了報考。轉(zhuǎn)眼又是兩年過去,秋天一到,朝廷在同州再度舉行考試,丹桂的身體也逐漸好轉(zhuǎn),便請求書院給兄弟倆報了名,決心放手一搏。

  關(guān)中書院是個盛名卓著的書院,山長思想開明慧眼識人,破格給丹桂辦理了報考手續(xù)。還在七月初,官府的準考證書就發(fā)到了學子的手中,當折桂拿到了準考證書,禁不住熱淚盈眶,沒等跑進寓所就高聲呼喊:“丹桂,我們兄弟在長安苦熬五年,一舉成名的機會來啦!”

  房間里靜悄悄的看不到丹桂,直到掌燈時分,還是連個人影也不見。折桂這可急了,連忙向房主打聽弟弟到什么地方去了,房主摳著腦袋想了想,說這些日子小先生白天經(jīng)常不在家,好像是到雁塔寺聽和尚講經(jīng)去了,到那里興許能找到。

  “胡鬧!眼看科考在即,不在家里發(fā)奮讀書,居然去聽和尚講經(jīng)?唉,都怪我對他疏于管教!”折桂又氣又急,連忙奔向雁塔寺尋找。

  折桂一路顛簸走到雁塔寺,老遠就聽到寺里和尚在木魚鐘罄中念晚課的聲音,寺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他“砰砰砰”使勁拍打,良久,一個出家人慢吞吞打開門,綿里藏針地說:“居士菩薩,佛門清修之地,寺里的師父們正在做晚課,不敢讓人打擾,還是明天再來吧!”

  折桂只得賠禮,說自己不敢打擾,是來尋找兄弟的,請師父方便方便,說著塞上幾枚銅錢。那出家人的口氣柔和幾分調(diào)侃說:別人尋找兄弟,不是去酒店就是去青樓,你怎么到寺院里尋找?折桂無心跟他說笑,連忙正色說:我兄弟是個正經(jīng)讀書人,可不是下三濫!出家人也收起取笑,拍拍腦門說:你這么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是有一個年輕斯文的小伙子,跪在佛堂里不肯走,不知是不是你老弟?

  一邊說,一邊將折桂帶進偏殿佛堂,果然朦朧的燈影里跪著一個人。折桂定睛細看,正是自己苦苦尋覓的兄弟!不由得氣滿胸膛,跨上去將他拉起來大聲喝斥:“丹桂,明天就要回同州去趕考了,你怎么跑到寺院里拜起菩薩來?快跟我回去!”

  沒想到丹桂掙脫身,堅定地說:“我不去考試!我想好了,我要出家!”

  一聽他不回去考試,居然還要出家,折桂的眼睛瞪得渾圓,仿佛眼前不是自己朝夕相處的弟弟,更不是那個意氣風發(fā)立誓登科發(fā)跡光宗耀祖的弟弟。怔了片刻,他痛心疾首地說:“爹娘望眼欲穿,全家節(jié)衣縮食,就盼著你我金榜題名,你居然敢說不去考試,還敢說要出家?你如此自暴自棄,實在是不忠不孝不友不悌的罪人!”

  兄弟各執(zhí)一辭爭執(zhí)不休,欲知后事如何,下回自有分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