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講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講
8月30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樺寺念佛堂向四方信眾講授《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十講。
釋親佛法師開示道:佛當時住世在印度,佛經都是梵文,佛教的經典都是翻譯過來的。佛經有五種不翻譯,即:第一是尊重不翻譯,如般若、佛等。第二是多含不翻譯,如比丘、羅漢。第三是秘密不翻譯,如佛經中的一切神咒。第四是順古不翻譯,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五屬此方沒有的不翻譯,如庵摩羅果。因為這五種不翻譯,所以佛經讀起來是艱澀困難的,需要法師來講解。每當法師講法時,都會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生怕講解錯誤,若有差錯果報將是拔舌地獄。我以前曾講過一個“百丈渡野狐”的故事!僬珊蜕忻看說法的時候,都有一位老人跟隨大眾一起聽法。眾人離開后,老人也離開。有一天大家都走了,唯獨老人沒離開,百丈禪師于是問:“面前站的是什么人?”老人說:“從前的迦葉時代,我曾是此山住持。有個云游僧人問我:‘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入因果嗎?’我回答:‘不落因果。\’就因為回答錯了,被罰變成狐貍身落入畜生道輪回五百世,F(xiàn)在請您代轉一語,為我脫離野狐身!庇谑撬麊柊僬:“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入因果嗎?”百丈禪師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請按和尚禮儀葬我。”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體,依禮火葬。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明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身口意一起心動念,就會有果報產生。《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講“南瞻部洲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yè)無非是罪”,佛大慈大悲,怕我們造業(yè),教我們起心動念就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念經念咒等等。我們想想自己每天二十四小時中究竟用了多長的時間在念佛呢?我本人就感到很慚愧,因為在一天之中雖然也繞佛拜佛念佛,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造業(yè)。
昨天來了幾個請法的居士,其中跟著來的一個小孩,根性大利。他的面相就是一副和尚相,胖胖的圓頭圓臉。有一次他和舅舅出去玩,看到一只刺猬,舅舅抓住后的第一反應就是刺猬肉香,而這小孩就告訴舅舅必須放了刺猬,并且親自監(jiān)督他完成此事。還有一次父親開車帶他出去,看到路邊的一個乞丐,立即叫父親停車,拿出一些錢送給乞丐。這些都不是別人教的,這些都是天性,是我們的本心本性。要知道眾生本心是善,因為性相近習相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才有了后天的種種惡習。
這個孩子問我:“師傅,請問那些乞討的老爺爺老奶奶們,是不是他們的兒女不孝順?”你看這個孩子,看到這種現(xiàn)象馬上在腦海中進行反射性的思考。我告訴他:“這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也有可能因為他們的兒女有殘疾,沒有能力孝養(yǎng)!睆倪@個孩子的話語和思維中可以看出,他將來長大后必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有居士問我,假若碰到了專門以乞討為生的乞丐,該如何?我告訴他,我們佛教有兩個*輪,一個是“慈悲”,現(xiàn)在好多居士慈悲心都很好,但個別的居士慈悲心只給自己,嗔恨心對大眾。行菩薩道第一條,就是“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若以這個理念來指導自己一生的修行,決定能夠成就。若一切都為了自己,絕對是地獄餓鬼道,連畜生道都去不了。大家一定要有慈悲心,給人快樂拔人痛苦。另一個*輪就是“智慧”,如果我們把錢給了惡人,他用來行兇做惡,這就是助紂為虐。如果把錢給了窮人或用來救人性命,這就有很大的善果。要知道錢無自性,看你把它用在什么地方。我們去過五臺山,路邊有很多乞討者,這就需要有分辨能力,若是以此騙錢為生,就不要給他錢。但若真是殘疾無助,就要生起慈悲心,進行布施供養(yǎng)。
我們以前講過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正見來自于佛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來自于歷代高僧大德的開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正見。若有了正見,必然會有正思維,即對正見作深入的思考。若每天思維貪嗔癡,這就是邪見,將來必墮落于下三途。有了正見正思維,就會有正語,講的話必然如法,他人聽聞定會受益。第四正業(yè),業(yè)是事業(yè),除身一切邪業(yè),住清凈正身業(yè)。特別對于出家人來講,荷擔如來家業(yè)續(xù)佛慧命即為正業(yè)。對于在家居士來講,工人做工干部管理農民種地等等,這是他們的正業(yè)。在佛教中,把販毒、販賣婦女等等列為非正業(yè),甚至把算命等也列入非正業(yè)之中。第五是正命,即用正當?shù)闹\生方法賺取生活的所需。第六是正精進,像我們夜以繼日地禮佛拜佛、誦經持咒、渡眾生等,這就是正精進。第七是正念,即系念于圣道的實踐,心不旁鶩,意不散亂。在我們凈土宗,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就是正念。在禪宗無念而念強名正念,這里的無念是指沒有邪念,像我們凡夫一起心動念,就是貪嗔癡啊。第八是最重要的,就是正定。而正定由何而來呢?即由持戒而來。七佛都在贊嘆,“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需要逐步地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人格,然后再升華為佛格。近代太虛大師曾說:“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xiàn)實!边@是代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思想。生而為人的機會很難得,所以要先把人的本分做好,這樣便可永保人身去力行菩薩道,經過長時間的修行,自然能趣向佛道證果成佛。佛講過,毗尼住世則佛法住世。毗尼就是戒律。戒律是佛法的命脈。戒是四圣——聲聞、緣覺、菩薩、佛之階梯。我們修行若想成就,就一定要以戒為師,戒即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以法為師,法即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以苦為師,不要貪圖人生的享樂,F(xiàn)在的不自在是為了將來到極樂世界得到大自在。觀自在那是大自在,而我們身處于五濁惡世中是最不自在的。現(xiàn)在的約束是為了將來更大的自由。我們常在放生時念道“一自在一切自在”,確實是這樣的。
如來悲憫眾生猶如一子,恐怕眾生在六道輪回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所以他講法49年300余會,講了八萬多法門,用各種方式對眾生循循善誘!妙法蓮華經》中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一乘法就是讓大家都成佛。所以大家要鎖定極樂世界這個目標,好好念佛,F(xiàn)實的功德利益是消災延壽祥和社會,將來必定往生極樂凈土。《凈土圣賢錄》中有很多的例子,每當你念佛時,極樂世界里就相應地有朵蓮花在開放在放光。你越精進,花朵會越開越大光芒會愈加絢爛,這些都是真實不虛的,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為什么《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六方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要知道人三世不打妄語,舌頭就可伸至鼻尖。
下面謹取親佛法師正文如下: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yǎng)恭敬于我。
佛教中有《佛說造塔功德經》這部經典,但佛所講的法都是方便之法,究竟之法是不可說不可說,無法表達的。若有菩薩多營眾務,就是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也是無法令佛歡喜的,因為佛對眾務是不贊嘆不隨喜的。
彌勒。若有菩薩。于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
波羅蜜,即為到彼岸。因為我們眾生在有生有滅六道輪回的此岸,而彼岸即為不生不滅,在凈土宗來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四句偈在佛經中是太多了,尤其是《金剛經》,就有很多四句偈,都是教人解脫的。從古到今很多人都在誦持《金剛經》,這部經講的就是妙有真空,我空、我所空、空空。
馬勝尊者曾有偈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北热,我們今天聚集在這里佛學講座,有時間、地點、講法師、聽法四眾,各種因緣都具備了,法會就可以成立了。假若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缺失了,這個法會是無法進行的。要知一切法都是緣起法,緣生則聚緣盡則滅。凡夫多執(zhí)著,對家庭、金錢、地位、財富等都無法釋懷。若你執(zhí)著時,就會生起煩惱,為了擺脫煩惱就會造業(yè),接著就會產生相應的果報。所以我們不要執(zhí)著,就不會迷惑造業(yè),不生煩惱,不受果報,就會在一切法中游戲神通,自在無礙。
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yǎng)于我。何以故。
講法的功德是很大的,所以大家要廣讀經典并按照經中所說的去修行,還要為別人講解。因為佛法是續(xù)佛慧命,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解脫,繼而成佛。當你這樣做時,就是在供養(yǎng)佛,要知道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是最殊勝的。
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菩提智慧是從多聞佛法而生起的。就如三昄依中所言:“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敝挥猩钊虢洸,才會有如海智慧。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
“勤”是很勤奮;“營”是經營。
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于眾務。
教那些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們營于眾務。
當知是人。增長業(yè)障無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yè)。一切皆從智慧而生。是故彌勒。營事菩薩。于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于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三種福業(yè)”就是讀誦、修行、演說。也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中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于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yǎng)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于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yǎng)承事。
“修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
如是善業(yè)。如來隨喜。如來悅可。
若于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yǎng)。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勤修智慧的菩薩,層次是最高的。因為戒、定、慧,因定而生慧,智慧開了,就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應對這樣的菩薩,承事供養(yǎng)。
何以故。智慧之業(yè)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fā)起精進。于智慧中當勤修習。
我們都應發(fā)起精進,勤修智慧。智慧從何而來?來自于深入經藏,來自于我們的清凈心。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yè)菩薩樂于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世尊。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shù)米∮诩澎o無諸諍論。
戲論,即沒有真實意思的言論話語。若明白了戲論的過失,就會安住于寂靜無諍論處。
佛言彌勒。初業(yè)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于現(xiàn)在生多諸苦惱。
若每天多于戲論,就會生起諸多的煩惱。
二者增長嗔恚退失忍辱。
增長了嗔恨心,而沒有了忍辱心。說到忍辱,親佛法師講到了曾國藩的故事。
曾國藩的家里人來信說,為了宅基地和鄰家鬧起了矛盾,讓在京做大官的曾國藩出面擺平此事。但曾國藩沒那樣做,而是在給家人的回信中寫到,“千里修書為堵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以此來說服家人。
我們寺院所在的這個村子,前幾年出過這樣一個事情:兄弟倆,老大經濟條件好,人很蠻橫。老二經濟條件略為次之。倆人相鄰而居。弟弟家的地勢較低,下雨時水常積滿院中,所以弟弟想在院內修一個下水管道,但需要通過哥哥的院子。但老大堅決不同意,認為這樣影響了自己的利益。兄弟倆常為此事起沖突。在一次爭吵中,弟弟一時氣急,拿刀捅死了哥哥,之后逃往外地。他們的母親因為此事,精神失常了。你看,因為一個小小的下水管道,弄得家破人亡。 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高,忍一忍風平浪靜”,這是很有道理的。在六度波羅蜜中,忍辱最為第一,是持戒精進等所不能及的。大家想想自己在忍辱方面做得怎樣,是不是一切都能去忍受退讓呢?
忍辱的故事有很多,大家常誦《金剛經》,里面講到,佛做忍辱仙人時,歌利王將其分身,佛陀依舊毫無嗔恨心。
還有一個白隱禪師的故事:從前,有個日本的姑娘和人戀愛,未婚先孕了。父親追問她孩子的爸爸是誰,姑娘說白隱禪師是孩子的爸爸。憤怒的父親便找到白隱禪師,用棍子把他痛打了一頓。白隱禪師面對這種不白之冤,無由之禍,也沒有辯解,也沒有抵抗,就任由那位狂怒中的父親把自己揍了一頓。后來,孩子生下來之后,被扔給了禪師,禪師也就把孩子接受下來,悉心照料,每天辛苦地 各方乞討奶水喂養(yǎng)孩子,日日時時面對大眾的譏笑、譴責、鄙視和辱罵。后來,姑娘的情人從外鄉(xiāng)避過風頭之后回來,看到這種情景,心生負疚。他與姑娘一同來找禪師請罪,并向大家說明了真相。值此峰回路轉的時刻,禪師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表現(xiàn),只說:"既然孩子是你們的,你們也愿 意要了,那就把孩子抱回去好好養(yǎng)育吧。"你看,白隱禪師是一個斷除了我執(zhí)的人,他的忍辱境界是多么高啊!
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
諸怨,即冤親債主,冤家對頭。佛教里常講,守清凈戒律的人,龍?zhí)熳o持。破犯戒律的人,鬼神掃其足跡。一個沉忱于戲論的人,諸冤家對頭就會常來陷害他,讓其生起煩惱。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
要知心魔不起,外魔莫犯。心正邪法亦是正法,心邪正法亦是邪法。十法界唯心所生,心想佛時即是佛,心想魔時即是魔。大家一定要有正知正見,把握住自己,一切法都在你自己心中。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七者增諸斗諍怨競之心。
喜歡戲論的人,好勝心很強,有好勝就生起爭執(zhí),好強斗狠。
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yè)。
一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惡業(yè)。
九者當?shù)贸舐簧浦?/p>
喜歡戲論的人,會有丑陋的果報。進到寺院的人,看到佛像,就會感覺佛的形相是那么端莊,儀容是那么莊嚴。要知道佛百劫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有這樣一個記載: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整整一個夏季,優(yōu)填王非常想念佛陀,就命目犍連帶引工匠上天造佛像,目犍連恐后世造出的佛像無所表彰,于是親自將三十二位工匠引上天,每一工匠造一相好,用旃檀木雕刻三十二相好的佛像。佛陀從忉利天下來時,優(yōu)填王將木佛像放在寶階上,木佛像立即自行七步,五體投地迎接于佛,佛即為木佛像摩頂受記:“汝于來世廣作佛事。”并敕云:“我滅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見者得法身儀則,乃至幡華供養(yǎng),皆于來世得念佛三味,具諸相好。”
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
戲論的果報是說話困難。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
正念常常忘失。
十二者于未聞經聞之不悟。
讀誦、聽聞不容易開悟。
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舍離。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
十五者修行于道難得出離。
“道”是指大小乘佛法。
十六者不悅意語數(shù)數(shù)常聞。
常常聽到不稱意的言語。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
“在在”是生生世世,煩惱覆心,于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
“難”就是三途八難,聞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
“白法”是善法。
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諸怨嫉。
總會招來嫉妒、埋怨。
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 上一篇: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一講
- 下一篇: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一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一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九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八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七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六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五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四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三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二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一講
- 佛七開示 第六講 念得心中蓮花開 阿彌陀佛自然來
- 佛七開示 第五講 看破、放下、自在念佛
- 佛七開示 第四講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 佛七開示 第三講 凈土三資糧——信愿行
- 佛七開示 第二講 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
- 佛七開示 第一講 都攝六根 凈念相續(xù)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三講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二講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一講
- 二課合解 第二十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