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順世緣不附物

  隨順世緣不附物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隨順世緣明錯誤》,舉了梁山緣觀禪師與園頭的對話。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能算是一個解脫了的人了。但是可惜的是很多人對園頭說的“如何是活水龍?” 梁山說:“興波不作浪! 園頭接著說:“忽然傾湫倒岳時如何?” 梁山從法座上走下來,一把抓住園頭,說:“阇黎!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边@段對話不理解。

  這段對話實際上是說了什么叫“活水龍”?實際上就是說了什么是大乘菩薩道。大乘菩薩要能“興波不作浪”,簡單地來就是做任何事情要心不附物。佛陀在《大般若經(jīng)》里面反復(fù)強調(diào)“沒有方便不名菩薩”,也就是菩薩要應(yīng)用一切的方便手段來救度眾生。那么這與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的所作所為有什么不同呢?

  我們的日常行事,實際上也是按照自己的方便來進行的,菩薩的方便與我們的方便有什么不同?我們知道我們方便行事之后,事情成功了我們就高興歡喜;事情失敗了我們就沮喪不開心。這是因為我們有所求,或者說是因為我們做事情是有“目的”,這是我們的通病。

  菩薩的方便行事盡管也是有“目的”的,也希望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缺。但是菩薩不會在做事情的過程和結(jié)果上去分別。這就是所謂的“興波不作浪”,“興波”了,但自己不會因為這“波”而起“浪”。而且不管這“波浪”多么大,乃至大到“傾湫倒岳”也是一樣,不會濕卻老僧袈裟角。

  所以,菩薩不會因為度眾生辛苦而叫苦;菩薩不會因眾生眾多而不度;菩薩不會因眾生難度而不度;菩薩不會因眾生頑固而退卻不度;菩薩不會因為眾生惡劣而觀望不度;菩薩不會因為眾生……這都是因為菩薩在度眾生的過程中明白了一切不過是度“空“,并且認(rèn)真、努力、精進地去度盡一切眾生。

  自己曾經(jīng)跟人解釋這段話的時候用了一個比喻。比如我們現(xiàn)在行菩薩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里面的第一度——布施。比如,我現(xiàn)在需要一張紙,現(xiàn)在向你要,你如果身邊有紙,你又是佛弟子想行菩薩道,那么你會毫不猶豫地順手拿出一張紙給我。

  接著,我現(xiàn)在需要一塊錢,現(xiàn)在向你要,你如果身邊有一塊錢,你又是佛弟子想行菩薩道,那么你也會毫不猶豫地順手拿出一塊錢給我。接著,我現(xiàn)在需要一百塊錢,現(xiàn)在又向你要,你如果身邊有很多錢,你又是佛弟子想行菩薩道,那么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順手拿出一百塊錢給我。但是要注意,這個時候變成可能了。

  接著,我現(xiàn)在需要五千塊錢,現(xiàn)在向你要,你如果身邊有很多錢,你又是佛弟子想行菩薩道,那么你可能就會想得比較多,比如他怎么這么貪得無厭啊,要這么多錢干什么?我給他值得嗎?給他錢好還是壞?為種大福田可能會猶豫地拿出五千塊錢我。這個時候袈裟角算是濕了啊!

  接著,我現(xiàn)在需要五千萬塊錢,現(xiàn)在向你要,你如果根本沒有這么多錢,但是你是佛弟子想行菩薩道,那么你可能就會想得更多。比如他搞什么啊?要這么多錢干什么?別說我沒有給不了你,就是有這么多錢的人也不大可能給你吧……這個時候袈裟算是濕透了!

  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從“興波不作浪”到“傾湫倒岳”的過程,這實際上符合絕大部分人遇到事情的心態(tài)。我們就是這樣在小的事情上可能能夠做到“興波不作浪”,或者是與我無關(guān)的事情上能夠做到“興波不作浪”。但是到了“傾湫倒岳”的時候或者說是到了事到自己頭上的時候就紛紛把袈裟給弄濕了。

  很有意思的事,前年有個居士誤解了我所說的這個公案。他開始學(xué)著炒股票,每天股票漲漲跌跌,他的心就跟著漲漲跌跌煩惱不斷。后來就問我要如何處理居士炒股票的問題。自己當(dāng)然是把道理說了一通,最后要他心不附物,不要被外界的事物左右了自己的心。

  如果能夠心不附物,能夠行菩薩道方便度眾生自然干什么都無所謂。如果不能做到心不附物,沒有應(yīng)用這個方便的本事,那么還是不要涉及股票的好。同時就把這個公案當(dāng)做例子給他講了一通。告訴他如何“興波不作浪”,如何不要濕卻老僧袈裟角。而且關(guān)鍵點在不要濕卻老僧袈裟角上。

  可能他把不要濕卻老僧袈裟角理解成不要打擾我自己的意思,以后再也不敢來問我自己問題了。自己當(dāng)然認(rèn)為他是沒有問題要問我自己了,所以,也沒有與他繼續(xù)聯(lián)系。也不知道他現(xiàn)在如何,希望他是正確理解心不附物的“不要濕卻老僧袈裟角”,是真的沒有問題了。

  后面敬請關(guān)注《隨順世緣努力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