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印度佛教

  當前的印度佛教

  在佛陀的故鄉(xiāng)和大乘佛法的重鎮(zhèn)巡禮,我的心常常交織在虔敬和慨嘆之中!這里是佛法的故鄉(xiāng),是千佛住世的圣地,但是今天卻已然失去了當年的輝煌。當今的印度,信教群眾的人口比例是:印度教85%,伊斯蘭教近10%,而佛教徒在3%左右。這種情形在尼泊爾也一樣。一路所見的印度人也許并不了解佛教曾經(jīng)在他們的故土上所留下的偉大影響,而常常可見的修行人主要是印度教或者其他宗教信徒。

  但即便這樣,作為圣地的那種溫暖也依然存在。我們在印度受到了“摩訶菩提會”的熱情接待。記得太虛大師52歲時曾組團訪問印度。訪問團于元月9日自緬甸赴印度,11日到達加爾各答。歡迎者中,中印各界領袖共200余人。17日訪問團出席了國際大學歡迎會,80高齡的泰戈爾親任主席。31日,尼赫魯訪問太虛大師,并討論了中日戰(zhàn)爭及中印文化交流等問題。2月3日,赴拘尸那迦的途中,沿途萬民空巷,前來迎接,大師記之以詩:“甘地尼赫魯太虛,聲聲萬歲兆民呼。波羅奈到拘尸那,一路歡騰德不孤。”印度人民將太虛大師與甘地、尼赫魯并呼萬歲,可見歡迎之情緒非同一般。2月12日,應甘地電邀,于紡紗聲中,太虛大師與甘地交談。太虛大師做詩贊甘地為古墨子,喻泰戈爾為活莊周。太虛大師此行也受到了摩訶菩提會的歡迎與接待,還參加了摩訶菩提會召開的阿育王紀年大會。

  摩訶菩提會是印度佛教復興運動團體,又稱摩訶菩提社、摩訶菩提協(xié)會、大菩提會。原名為菩提伽耶摩訶菩提會。1891年,斯里蘭卡居士達磨波羅在美國學者奧爾高特等人的幫助下在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創(chuàng)建了摩訶菩提會,旨在從印度教手中收回菩提伽耶大塔,復興印度及世界各地的佛教。此后把總部設立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

  1891年,菩提會在菩提伽耶召開首次國際佛教會議,來自斯里蘭卡、中國、日本、緬甸及印度的各國代表參加會議。1892年出版了《摩訶菩提與聯(lián)合佛教世界》雜志,并把總部遷往印度加爾各答。1920年,建立總部法芥子寺,又在鹿野苑、孟買多地興建寺廟、圖 書館、學校等機構,從事修葺佛塔、保存佛跡、興辦教育、翻譯整理經(jīng)典等各方面工作,以振興佛教事業(yè)。斯里蘭卡居士古拿納達也在同時期發(fā)起了佛教擁護運動,先后在印度、東南亞各國設立摩訶菩提會的支部。目前,摩訶菩提會已發(fā)展為當代印度佛教復興與發(fā)展的核心團體。

  迎接我們訪印的當任摩訶菩提會的會長是一位印度籍的僧人,身體壯碩,膚色黝黑,神采奕奕。我們互相問候、交談,他為我寫下了他的名字。交流期間在場的人都非常高興。僅僅因為會長的印度國籍,我便從心里感到慰藉。因為我在佛陀故鄉(xiāng)見到了印度籍的佛教僧人,見到了我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法兄弟!

  在摩訶菩提會建立后次年,吉大港的格里巴沙蘭法師創(chuàng)立了“孟加拉佛教會”,積極展開弘法工作。于1901年在加爾各答建起第一座現(xiàn)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作為會所。孟加拉佛教會日益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援與合作。

  摩訶菩提學會和孟加拉佛教會創(chuàng)辦人的努力,引起了阿蘇陀斯穆克基爵士的響應。他與格里巴沙蘭法師合作,將巴利文和佛學研究納入加爾各答大學課程中。

  1956年,大規(guī)模改宗佛教的運動在“不可觸種姓”民眾中開展起來。運動的領導人是發(fā)起了“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聯(lián)誼會(TBMSG)”運動的安貝卡爾博士。10月,他在那伽浦爾的群眾大會上宣布改宗佛教,并宣傳“人不是神創(chuàng)造的”和“一切眾生平等”的佛教教義。參加大會的50萬“不可觸者”響應號召,放棄印度教信仰,皈依了佛教。安貝卡爾于當年12月突然逝世,但是改宗佛教運動的浪潮向印度各地澎湃而去,成千上萬的人皈依了佛教,其中7000萬“不可觸”種姓人民中,有2000萬人改宗佛教。直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已有六、七百萬之眾,絕大部分來自社會的底層。

  在這樣大規(guī)模的改宗后,來自英國的兩位佛教徒為印度佛教的復興奔忙起來。

  一位是僧護法師。1942年他曾在英國組建了名叫“西方佛教團之友”的團體。信奉佛教的英國人便以此名義來到印度,在社會底層展開弘法和公益活動。1946年,僧護來到印度托缽云游,于1949年禮緬甸僧人月智受戒出家。他后來在波羅奈斯的印度教大學學習,又在靠近西藏的伽林蓬的一個喇嘛寺系統(tǒng)學習教理和禪法,受金剛灌頂,得密法傳授。在1950到1961年期間,他撰寫了《三寶論》、《佛教概覽》等書。50年代他遇到了安貝卡爾博士,非常膺服,積極參與了“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聯(lián)誼會”的活動。在他以后,另一位英國人世友,也加入了“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聯(lián)誼會”。至1999年末,這個新佛教運動在馬哈拉斯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北方邦、菩提伽耶等建立了多個修行中心,較為注重對現(xiàn)實社會和一般信眾的關心。

  目前印度佛教僧侶的人數(shù)仍然不多,因此印度與斯里蘭卡共同組織國際佛教會,努力接引青年出家,養(yǎng)成僧才,使之能擔負起弘法利生的重任。印度僧界于1970年成立了“全印度僧伽會”,總部設在菩提伽耶。迦葉法師則創(chuàng)辦了那爛陀國際巴利文學院。目前印度佛寺有將近500所,新寺院多于1956年以后興建。

  佛教在印度的地位隨著國家的獨立而得到提升。人們可以在印度國旗上看到象征佛教的*輪標志,阿育王石柱上的雄獅柱頭也被公認為國家標記。1956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特別安排慶祝佛誕2500周年的紀念活動,轟動一時。

  我相信,印度人民的血液依然在佛法的命脈中安靜而熱切地流淌著,有一天也許會再一次地熱情洋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