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印度佛教
當前的印度佛教
在佛陀的故鄉(xiāng)和大乘佛法的重鎮(zhèn)巡禮,我的心常常交織在虔敬和慨嘆之中!這里是佛法的故鄉(xiāng),是千佛住世的圣地,但是今天卻已然失去了當年的輝煌。當今的印度,信教群眾的人口比例是:印度教85%,伊斯蘭教近10%,而佛教徒在3%左右。這種情形在尼泊爾也一樣。一路所見的印度人也許并不了解佛教曾經(jīng)在他們的故土上所留下的偉大影響,而常常可見的修行人主要是印度教或者其他宗教的信徒。
但即便這樣,作為圣地的那種溫暖也依然存在。我們在印度受到了“摩訶菩提會”的熱情接待。記得太虛大師52歲時曾組團訪問印度。訪問團于元月9日自緬甸赴印度,11日到達加爾各答。歡迎者中,中印各界領袖共200余人。17日訪問團出席了國際大學歡迎會,80高齡的泰戈爾親任主席。31日,尼赫魯訪問太虛大師,并討論了中日戰(zhàn)爭及中印文化交流等問題。2月3日,赴拘尸那迦的途中,沿途萬民空巷,前來迎接,大師記之以詩:“甘地尼赫魯太虛,聲聲萬歲兆民呼。波羅奈到拘尸那,一路歡騰德不孤。”印度人民將太虛大師與甘地、尼赫魯并呼萬歲,可見歡迎之情緒非同一般。2月12日,應甘地電邀,于紡紗聲中,太虛大師與甘地交談。太虛大師做詩贊甘地為古墨子,喻泰戈爾為活莊周。太虛大師此行也受到了摩訶菩提會的歡迎與接待,還參加了摩訶菩提會召開的阿育王紀年大會。
摩訶菩提會是印度佛教復興運動團體,又稱摩訶菩提社、摩訶菩提協(xié)會、大菩提會。原名為菩提伽耶摩訶菩提會。1891年,斯里蘭卡居士達磨波羅在美國學者奧爾高特等人的幫助下在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創(chuàng)建了摩訶菩提會,旨在從印度教手中收回菩提伽耶大塔,復興印度及世界各地的佛教。此后把總部設立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
1891年,菩提會在菩提伽耶召開首次國際佛教會議,來自斯里蘭卡、中國、日本、緬甸及印度的各國代表參加會議。1892年出版了《摩訶菩提與聯(lián)合佛教世界》雜志,并把總部遷往印度加爾各答。1920年,建立總部法芥子寺,又在鹿野苑、孟買多地興建寺廟、圖 書館、學校等機構,從事修葺佛塔、保存佛跡、興辦教育、翻譯整理經(jīng)典等各方面工作,以振興佛教事業(yè)。斯里蘭卡居士古拿納達也在同時期發(fā)起了佛教擁護運動,先后在印度、東南亞各國設立摩訶菩提會的支部。目前,摩訶菩提會已發(fā)展為當代印度佛教復興與發(fā)展的核心團體。
迎接我們訪印的當任摩訶菩提會的會長是一位印度籍的僧人,身體壯碩,膚色黝黑,神采奕奕。我們互相問候、交談,他為我寫下了他的名字。交流期間在場的人都非常高興。僅僅因為會長的印度國籍,我便從心里感到慰藉。因為我在佛陀故鄉(xiāng)見到了印度籍的佛教僧人,見到了我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法兄弟!
在摩訶菩提會建立后次年,吉大港的格里巴沙蘭法師創(chuàng)立了“孟加拉佛教會”,積極展開弘法工作。于1901年在加爾各答建起第一座現(xiàn)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作為會所。孟加拉佛教會日益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援與合作。
摩訶菩提學會和孟加拉佛教會創(chuàng)辦人的努力,引起了阿蘇陀斯穆克基爵士的響應。他與格里巴沙蘭法師合作,將巴利文和佛學研究納入加爾各答大學課程中。
1956年,大規(guī)模改宗佛教的運動在“不可觸種姓”民眾中開展起來。運動的領導人是發(fā)起了“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聯(lián)誼會(TBMSG)”運動的安貝卡爾博士。10月,他在那伽浦爾的群眾大會上宣布改宗佛教,并宣傳“人不是神創(chuàng)造的”和“一切眾生平等”的佛教教義。參加大會的50萬“不可觸者”響應號召,放棄印度教信仰,皈依了佛教。安貝卡爾于當年12月突然逝世,但是改宗佛教運動的浪潮向印度各地澎湃而去,成千上萬的人皈依了佛教,其中7000萬“不可觸”種姓人民中,有2000萬人改宗佛教。直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已有六、七百萬之眾,絕大部分來自社會的底層。
在這樣大規(guī)模的改宗后,來自英國的兩位佛教徒為印度佛教的復興奔忙起來。
一位是僧護法師。1942年他曾在英國組建了名叫“西方佛教團之友”的團體。信奉佛教的英國人便以此名義來到印度,在社會底層展開弘法和公益活動。1946年,僧護來到印度托缽云游,于1949年禮緬甸僧人月智受戒出家。他后來在波羅奈斯的印度教大學學習,又在靠近西藏的伽林蓬的一個喇嘛寺系統(tǒng)學習教理和禪法,受金剛灌頂,得密法傳授。在1950到1961年期間,他撰寫了《三寶論》、《佛教概覽》等書。50年代他遇到了安貝卡爾博士,非常膺服,積極參與了“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聯(lián)誼會”的活動。在他以后,另一位英國人世友,也加入了“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聯(lián)誼會”。至1999年末,這個新佛教運動在馬哈拉斯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北方邦、菩提伽耶等建立了多個修行中心,較為注重對現(xiàn)實社會和一般信眾的關心。
目前印度佛教僧侶的人數(shù)仍然不多,因此印度與斯里蘭卡共同組織國際佛教會,努力接引青年出家,養(yǎng)成僧才,使之能擔負起弘法利生的重任。印度僧界于1970年成立了“全印度僧伽會”,總部設在菩提伽耶。迦葉法師則創(chuàng)辦了那爛陀國際巴利文學院。目前印度佛寺有將近500所,新寺院多于1956年以后興建。
佛教在印度的地位隨著國家的獨立而得到提升。人們可以在印度國旗上看到象征佛教的*輪標志,阿育王石柱上的雄獅柱頭也被公認為國家標記。1956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特別安排慶祝佛誕2500周年的紀念活動,轟動一時。
我相信,印度人民的血液依然在佛法的命脈中安靜而熱切地流淌著,有一天也許會再一次地熱情洋溢!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