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與忍辱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
第二講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
佛教里不認同憤怒的情緒。如果你想真正地把家庭關(guān)系搞好,把工作做好,讓內(nèi)心的喜樂生起,消除煩惱和痛苦,就必須在消除憤怒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怎么忍氣吞聲上下功夫。我們必須學習一些修忍的方法。
對于修忍的方法,佛教的經(jīng)論介紹得非常豐富。我從《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清凈道論》、《入菩薩行論》里摘取了比較典型的八類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可以舉一反三的,你們大家在現(xiàn)實中要發(fā)揮悟性和聰明才智,靈活機動地使用它們。
一、正念正觀
佛法里對正念正觀的守護非常重視!度肫兴_行論》里有這樣的偈頌:“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未馴大狂象,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一頭瘋狂的大象,在大街上橫沖直撞,那是很恐怖的。如果我們放縱自己的心,不訓(xùn)練自己的心,會比瘋象更可怕。因為瘋象只能傷害我們現(xiàn)在的生命和財產(chǎn);而沒有馴服的心不僅能傷害我們現(xiàn)在的生命,在未來還會引領(lǐng)我們墮入惡趣。心的負面作用,有時候會超過外在的因素。
如果我們有正知正念,守護我們的心,那么,一切痛苦、不如意都會消散,一切福德、善根、安樂都可以獲得。所以,守護心念非常重要。
如何守護心念?《阿含經(jīng)》介紹了兩種修根的方法。根塵相對時,在六根的門頭上修習它。
《阿含經(jīng)》里有一段經(jīng)文,說的是一個外道與佛陀的對話。佛陀問外道,你師父是怎么教你修根的?外道回答,我?guī)煾附虒?dǎo)我,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乃至心意不去想事情,這就是對根門的守護。佛陀呵斥了他,說這是一種愚癡的修法。盲人看不見色,聾人聽不到聲音,石頭是沒有心意的,難道這就能降伏煩惱、解決問題嗎?
這種外道的修根方法,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方法。有時候,我們不接觸讓我們發(fā)怒的人,也不去想,有些問題可能就會好轉(zhuǎn)。但是,這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因為人們生活在世間,不可能不遇到逆境。
佛陀曾經(jīng)到一個地方去乞食。這個國家有一個王妃,長得很美麗。她結(jié)婚之前,她的父母曾經(jīng)認為除了佛陀,天下沒有人能夠配得上這個美麗的女兒,想把她嫁給佛陀。佛陀當然回絕了,他說,在我看來,一切女色都是不凈的。這個女兒的父母聽了佛陀的話,當時就開悟了,證得了果位。這個女兒卻認為佛陀說女色不凈是侮辱了她。后來她嫁給了國王,成為最受寵愛的王妃,但她內(nèi)心對佛陀的憤怒一直沒有清除掉。她聽說佛陀到這邊來乞食,就不準大家供養(yǎng)佛陀,還雇了一群無賴,用各種各樣難聽的話嘲諷和辱罵佛陀。
當時阿難和佛陀在一起。阿難看到那些人辱罵偉大的佛陀,感到很難受,對佛陀說,我們離開這里吧,這里的人沒有善意,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可去,干嘛非要呆在這里?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你想找一個每個人都歡迎你、善待你的地方,那是永遠也找不到的,你必須面對現(xiàn)前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是純潔的,那么外在的惡意與誹謗終歸有一天會消散。
于是佛陀仍然在這個地方乞食。那些人罵得很厲害,而佛陀始終微笑著,步履安詳從容。過了一段時間,那些人終于無可奈何地放棄了。而其他百姓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佛陀非常了不起,看到佛陀每天在辱罵中依然那么自信、喜悅,大家對佛陀生起了無以言喻的信心。因此,佛陀在這個地方的教化開展得非常好。
由此可見,佛教不認為回避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佛陀給外道介紹了兩種佛教的修根法:無上修根、賢圣修根。
(一)無上修根(戒學的對治)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難,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調(diào)伏、善關(guān)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于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當你看到讓你起貪的東西,就要觀察它的不凈來對治貪念。當你看到不喜歡的東西,就要觀察它清凈的一面,觀察它的優(yōu)點。當內(nèi)心產(chǎn)生了復(fù)雜的情緒,既喜歡又厭惡,就要分開來對治,遠離厭離、不厭離,住于平等的舍心,達到心靈的平靜。
無上修根是一種對治的方法。用于對治嗔恨的時候,就是觀察那個對象好的一面。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不喜歡的人,通常會把他全盤否定掉,“那個人素質(zhì)太差了,我不跟他來往。”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你要意識到:這句話符合真實嗎?會有哪一個人的全部素質(zhì)都差嗎?素質(zhì)比較差的人,其實也有好的一面。這樣的全盤否定是非理性的。當我們有了這樣的非理性想法,應(yīng)該馬上提醒自己:“錯了。他不是一個素質(zhì)差的人。他有些方面不好,但有些地方很優(yōu)秀,甚至比我還好。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會強有力地對治嗔恨。
(二)賢圣修根(慧學的觀照)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頃。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舍。”
這是一種觀照的方法。當你發(fā)覺貪嗔癡的負面心態(tài)出來的時候,只要覺知著就可以了。對于嗔恨,要覺知著伴隨而來的排斥心理。比如別人說了一句話,忽然你心里“砰”一下,有一個東西起來了,你要認識到它是什么,觀察它,并且可以標注它,在心里溫柔地默念:“憤怒,憤怒”。
當憤怒生起的時候,你的心跳、呼吸都在改變,你要觀察到,看這個情緒的狀態(tài)是什么,觀察它能持續(xù)多久。等一會兒,你看看,憤怒是更強了,還是更弱了?你會發(fā)現(xiàn),心念是無常的,當你觀察憤怒的時候,它要么變得更強,要么變得更弱。你繼續(xù)觀察,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加強它,它最后必然會下降,然后消失。就算你想讓它停住不變,它都停不住。
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恨,做得到嗎?沒有人能做到。如果想繼續(xù)恨,必須再想一次,再想那個人如何壞,憤怒會再次生起,然而過一陣子,憤怒還會下去。想繼續(xù)恨,就還得再想一次。
很多人就是這樣“修憤怒”的。其實憤怒產(chǎn)生之后就會消失,但是我們?yōu)榱俗屪约翰煌5?a href="/remen/shengq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氣,就不停地想。通過這種非理作意,憤怒一個接一個地生起來,我們就以為自己一直在生氣。思維不愉快的東西,造就了我們的情緒。
當你了知到這一點,下次發(fā)怒的時候,你就會覺知它,看著它。只要你不繼續(xù)想,很快它就下去了。你會發(fā)現(xiàn),憤怒很好處理,并不難對付。難對付的是非理作意。但是,既然意識到是非理作意,就不要再這樣想了,如果總是這樣想,你豈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總是想別人不好的東西干什么呢?這樣的思維沒有任何益處,只會帶來憤怒和痛苦。當你不去思維的時候,憤怒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不需要害怕憤怒的情緒。因為它本身是無常的,是空的。它是紙老虎。
(三)方法的運用
如果你的教理足夠了,其他一切忍辱的方法都不需要再修了。用賢圣修根這種觀照的方法,就完全可以把情緒處理好。
可是,有時候憤怒的能量太大,你沒辦法平心靜氣地去觀察。那么你可以用無上修根的方法去對治。賢圣修根和無上修根可以結(jié)合起來運用。
舉個例子。你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對你管得太多,嘮嘮叨叨,你忽然生氣了。這時候,你可以這樣想:“母親這樣罵我,讓我不舒服。她為什么罵我呢?因為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也許她主張的生活方式我不太認同,但她認為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再三地來煩我。煩我,是愛的表現(xiàn),是對我關(guān)心的一種標志。”如果你能體驗到這一點,就可以對母親說:“謝謝你對我的關(guān)懷,我體驗到了你的愛心。但你這種表達形式讓我覺得不舒服。我會照顧好我自己的。”跟母親做這樣的溝通,就可以把情緒處理掉。
情緒爆發(fā)出來的時候,都是可以對治的。關(guān)鍵在于你要如理作意。母親關(guān)懷你才會罵你,這是符合事實真相的,你這樣想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認為母親罵你就是很可惡的,那就是非理作意,因為你把別人的愛心當成了攻擊。
二、轉(zhuǎn)換心態(tài)(修習慈悲)
倘若你的智慧力不夠,沒有辦法如理作意,可以轉(zhuǎn)換心態(tài),修慈悲。
(一)直接修習慈心定
具體來說,第一種方法是直接修習慈心定,這是《清凈道論》提倡的。
當你生氣的時候,馬上轉(zhuǎn)而思維快樂的事情。調(diào)整一下呼吸,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快樂。也許你會想到:小時候,我生病了,媽媽用毛巾為我擦汗,喂我吃東西,她的愛讓我感到非常溫暖。
不要再想讓你生氣的事情,要想讓你生起慈心的事情。體驗?zāi)愕挠H友、老師對你的愛心,也對他們修慈心。讓強大的慈心淹沒憤怒。你要是真正懂得慈心禪定的修法,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將慈心遍滿十方。憤怒讓你很苦,而慈心生起來的時候,像清泉一樣讓你內(nèi)心滋潤。慈心禪會生起樂受,讓你的身體舒服,心里也有了喜樂,那你就有足夠的能量對治憤怒了。
(二)通過觀察引生慈悲
不會修慈心禪,就可以用第二種方法。這也是《阿含經(jīng)》里講到的。當時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可以用這種方法修習慈悲:對于有優(yōu)點的人,觀察對方的優(yōu)點,引生慈;對于找不到優(yōu)點的人,體察對方身語意都在造作惡法,將會悲慘地墮入惡道,引生悲。
(三)認識輪回中的處境
認識到輪回中一切眾生皆曾互為父母、親眷,引生慈;認識到輪回中有情都為苦苦、壞苦、行苦所逼迫,而引生悲。
當一個人讓你很憤怒,你要思維:過去生中,我和他是親人。他曾經(jīng)是我的母親,把我抱在懷里,喂養(yǎng)我,為我擦去臉上的淚花。我也曾經(jīng)是他的母親,生養(yǎng)過他,撫育他成長。在輪回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已經(jīng)忘記了往事,現(xiàn)在遭遇到一起,這樣互相傷害,不是很可悲嗎?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內(nèi)心會有一些震動,心就變得柔軟了。
當一個人對你不客氣,你想狠狠地教訓(xùn)他。這時候你想一下:何苦來哉?輪回中所有的眾生都充滿了痛苦,有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的痛苦逼迫著他,還有那么多煩惱煎熬著他,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纏繞著他。這樣一個苦惱的眾生,在我面前暴跳如雷的時候,其實他心里是那樣痛苦。他都已經(jīng)那么苦了,干嘛還要給他苦上加苦呢?這時,你的內(nèi)心會產(chǎn)生悲憫:愿他快樂吧,愿他將來能夠變得更好吧。這是通過引生慈悲來轉(zhuǎn)化要傷害別人的心念。
(四)修習慈悲的體驗
下面,我們來做個體驗,通過修悲的方法看看情緒的轉(zhuǎn)化。
大家先放松一下。閉上眼睛,想一個人。這個人,最近一段時間,你因他有一些煩惱,有一些憤怒。慢慢地回想。讓內(nèi)心的種子浮現(xiàn)出來。當內(nèi)心的憤怒出來了,體驗一下,用一個形象來代表這種情緒,你腦海里會出現(xiàn)什么畫面呢?也可以用一種動物或一種植物來象征它。如果你已經(jīng)想出來了,就輕輕地點一點頭。然后,體驗一下你的感受。憤怒會帶來苦受。心跳會發(fā)生變化?赡軙X得心里像刀扎一樣。
我們可以交流一下。用一種視覺形象代表你的憤怒情緒,是什么呢?
(慈云:像一條很大的毒蛇。)
我們再來體驗。把眼睛閉起來,觀察讓你憤怒的這件事情。然后,想引發(fā)你憤怒的對方。把他的形象想出來之后,做一些思維。輪回中每一個眾生其實都很苦。這個眾生,他也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無奈。他也要面對生老病死。每天他都在為生活而掙扎。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有一天,他也要面對死亡。當他躺在醫(yī)院里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他很恐懼。觀察他被痛苦煎熬的感覺。當你這樣觀察的時候,再想一想起初你頭腦里浮現(xiàn)出來的那個代表情緒的形象,看看那個形象有沒有變化,而你身上的感覺有沒有什么不同。
如果已經(jīng)想出來了,就做個深呼吸,慢慢地睜開眼睛。我們再交流一下。
(慈云:真是很奇妙。那條毒蛇變成了一條無害的蚯蚓。)
是的。憤怒就是這樣一種無自性的東西。通過觀察對方的痛苦,就能轉(zhuǎn)化它。所以我們不必怕它。我在想,蚯蚓雖然是大地中的生命,是不是也會有一點點封閉和自卑呢?而且蚯蚓還很柔軟。當然這只是我的感覺,并不一定符合你的狀態(tài)。其實你還可以繼續(xù)觀察,看看這個蚯蚓的情緒如何,或者它想說些什么。
憤怒是可以在身心中觀察到的。當你非理作意的時候,總是想別人不好的時候,帶來的這種苦受,首先是你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剛才大家應(yīng)該都體驗到了,憤怒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都不舒服。然后,當我們想到有情的生老病死,是不是我們在自我安慰呢?不是的。因為生老病死是眾生的本質(zhì),這就是世間的真相。
當你如理作意的時候,你的心里要么生起出離心,要么生起慈悲心。你絕對不會生起什么負面的東西。負面的東西都是來源于非理思維,比如:“這個人憑什么這么對待我?他為什么這么壞?”
當你把一個人貼上“壞”的標簽的時候,你把他整個人都否定了。這個世界上有絕對的壞人嗎?在座的諸位,你們認為自己是壞人嗎?肯定不會這樣認為。但是你是一個好人嗎?可能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每個人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既有善良的心也有煩惱。別人跟我們一模一樣。
所以,當我們?nèi)缋碜饕?我們的內(nèi)心就放開了。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區(qū)別非常大。這就是我們學佛需要開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引生慈悲,首先我們自己會快樂。接下來,你會有更大的心靈空間來處理人際關(guān)系。當你被憤怒席卷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冷靜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沒有辦法好好地對待別人。
三、解構(gòu)執(zhí)著
(一)解構(gòu)對損害者的實在性的執(zhí)著
有時候我們認為,這個人在對付我,他跟我過不去,實實在在地有這樣一個人。但是佛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空性的。
《清凈道論》云:“你對此人忿怒時,忿的什么?對他頭發(fā)忿怒嗎?或?qū)γ?對爪……乃至對尿忿怒呢?或于發(fā)等之中對地界忿怒嗎?對水界、火界及風界忿怒嗎?……對色蘊忿嗎?或?qū)κ堋⑾、行、識蘊而忿呢……對色界,對眼識界……乃至對意界,對法界,對意識界而忿呢?”如果這樣對界的分析,則如置芥子于針鋒,繪圖畫于虛空,他的忿怒實無可置之處。
當我們說這個人很壞,我很恨他的時候,佛法問你:你恨的到底是什么?是他的頭發(fā)嗎?是他的指甲嗎?是他的肌肉嗎?是他的骨骼嗎?是他的血液嗎?是他的糞尿嗎?顯然都不是。如果離開了頭發(fā)、指甲、肌肉、骨骼、血液、糞尿等等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還有這樣一個人嗎?這個人在哪里?
有人會說,我恨的不是他這些頭發(fā)之類的色法,他心壞,我恨的是他的心。那么,心是什么?
佛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說憤怒的是色法,那還好說一點。因為色法還有相似的穩(wěn)定性的存在,還能摸一摸、看一看。但是人的心在那里?心是無常的,剎那變化。這一剎那的心,他在對付你,下一剎那的心,可能就想他的孩子了,再下一剎那的心,可能回到過去了……你恨的是他哪一個剎那的心呢?那一剎那的心已經(jīng)消失了。那個心已經(jīng)沒有了,你的恨怎么還在呢?你恨的對象是什么呢?
我們說恨一個人,這是很粗的一種說法。當我們真正去尋找恨的對象,會發(fā)現(xiàn)不知道恨的對象是什么。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恨,是幻想的執(zhí)著。我們用我們的心,假設(shè)了一個所謂的那個人在那里,但是這個對象不存在。他是你有心里執(zhí)著構(gòu)建的,并不是外在真實的存在。
如果連憤怒的對象都找不到的時候,那你的憤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還有存在的依據(jù)嗎?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的心結(jié)就會解開。這就是對無我、對空的直接觀察與分析。執(zhí)著都是紙老虎,都是空性的體現(xiàn)。猛一看,好像在那里,但是并不存在。就像水里的月亮,根本撈不起來。所以,佛法經(jīng)常用水中月、鏡中花、夢幻泡影比喻世間一切東西。
(二)解構(gòu)對損害者的能動性的執(zhí)著
《入菩薩行論》云:
“云何嗔有情?彼乃緣所成。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涌現(xiàn)。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應(yīng)嗔,如幻如化事。”
“設(shè)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若過是偶發(fā),有情性仁賢,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棍杖所傷人,不應(yīng)嗔使者,杖復(fù)嗔使故,理應(yīng)憎其嗔。”
有人會說,我不是恨這個人,我只是恨他不該這樣做,他不該這樣對待我。認為那個人是有意這樣做的。經(jīng)論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對你生氣的時候,不是他愿意對你生氣,而是他的煩惱驅(qū)使著他對你生氣。沒有人愿意要煩惱。在座的諸位,你們愿意要煩惱嗎?不愿意。但是為什么你還會生氣呢?因為你不由自主,是吧?你有煩惱,你就會生氣。對方也是如此。他不是有意地對付我們。當我們說他有意地對付我們的時候,其實這只是一個假設(shè)。
一切眾生都在被煩惱驅(qū)策著。如果要恨,恨的應(yīng)該是煩惱,而不是那個被煩惱所驅(qū)策的可憐的、愚癡的眾生。我們應(yīng)該悲憫眾生。
如果一個人的本質(zhì)就是會傷害別人的話,那你為什么要恨他?就像火本來就會燒人一樣,你被火燙了,你會恨火嗎?你只會說自己不小心。如果這個人的本性善良,他對付我們只是偶然的,你對他嗔恨也是不應(yīng)該的,就像你不應(yīng)該嗔恨藍天偶爾被云彩遮蔽一樣。我們會發(fā)現(xiàn),憤怒是無緣無故的,是非理性的。
有人拿棍子打我們,我們會不會對棍子生氣?不會的。我們會對這個拿棍子的人生氣。但是佛法告訴我們,拿棍子的人背后還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誰呢?是他的煩惱。這樣思維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空闊的感覺,很多東西都放開了。
這就是生命的真相。佛陀從來不用虛假的東西來蒙蔽我們。是我們自己不去看這些真相,而非要抓住那些夢幻泡影般的執(zhí)著。這就像鴕鳥把頭埋在沙子里,或者說是掩耳盜鈴。當我們?nèi)タ凑嫦?就會發(fā)現(xiàn),煩惱都是自己尋找來的。用佛法照破煩惱,煩惱就會化開。因為煩惱本身就不是真實的,煩惱只是我們心里執(zhí)著的幻象的顯現(xiàn)。
(三)解構(gòu)對損害結(jié)果的執(zhí)著
“縱我厭受損,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設(shè)得多利養(yǎng),長時享安樂,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有時候,我們雖然知道,其實沒有所謂那個人,即使有一個假名的人存在,他也是被煩惱操縱、不由自主的,是非?蓱z的。但是,由于我的利益受了損傷,終歸是不舒服的。
佛法告訴我們,即使你保護你的財產(chǎn)和家庭,但你終有一天會失去這些。而你因為憤怒,因為攻擊別人而造下的罪業(yè),會生生世世地追隨我們,會折磨我們的心。就算我們與天斗、與人斗,得到再多的東西,最終還是會兩手空空地離開,一絲一毫也帶不走。帶走的,只是內(nèi)心里的業(yè)。煩惱種下的種子,會跟隨著我們走向未來。
沒有證得空性的人,總是會有執(zhí)著的。但是,思維一切名利終將成空,可以使執(zhí)著得到明顯對治。
很多負擔,都建立在執(zhí)著的基礎(chǔ)上。你要想讓自己受苦,你就執(zhí)著得更猛烈一點;你要不想讓受苦,就不妨把執(zhí)著放開一點。善待自己。
四、積極思維
有時,我們遇到逆境。
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叫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這個世間本來就充滿了痛苦。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yīng)堅忍……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故于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你想找一個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地方,想找一個讓人們永遠愛你、永遠隨順你、從不違背你心意的地方,這可能嗎?找不到的。娑婆世界本身就是不圓滿的。
但是,痛苦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痛苦有種種功德,可以助長我們的出離心,鍛煉我們的能力,使我們成長。
勇敢地面對一些小的痛苦,將來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堅強。如果一個人總是泡在蜜罐里,他是一個蒼白無力的人。
當我們面對痛苦的時候,心態(tài)非常重要。佛法從來不容許我們逃避,也不讓我們抱怨。佛法讓我們用什么態(tài)度呢?面對。真正地面對。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這個困難不像你想像得那么困難,甚至有些困難是根本不存在的。當你處理掉一個困難,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收獲頗多,變得成熟了。
如果你總是很嬌氣,會使你更痛苦。有人看到一點血就暈倒了?墒怯械挠率康搅藨(zhàn)場上,受傷之后變得更加勇猛。意志力的不同,心態(tài)的不同,使我們發(fā)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痛苦讓我們?nèi)サ舭谅男?生起厭離的心和悲憫的心。因為我們自己很痛苦,所以才知道別人也很痛苦。往往有人說“生兒方知報母恩”。你在生育、撫養(yǎng)孩子的時候,知道了其中的痛苦,才能體會到母親的感覺。
現(xiàn)在種種的違緣,都是來源于我們過去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沒有善巧地處理事情。我們要勇猛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增長自己的智慧,不斷地與眾生廣結(jié)善緣。過去,我們沒有結(jié)下好的因緣,如果現(xiàn)在仍然不好好對待,那么我們在未來生中,還會生生世世地互相殘殺,互相傷害。我想,沒有人愿意這樣。我們已經(jīng)互相傷害了無數(shù)世了,這一世見了面,又在互相傷害。在未來世,還想這樣嗎?如果不想,就可以從當下改變。這樣一想,我們就會勇猛地修習慈悲,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苦難其實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
以下,是凈土宗的一位祖師——妙業(yè)法師的一段話:
“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解脫,以障礙為逍遙,以群魔為法侶,以事難為安樂,以弊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施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受抑為行門。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于此障礙,皆成妙境!”
佛法以病苦為良藥,患難里就蘊涵著解脫。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在逆境中成長,把逆境看作成長不可缺少的資糧——是雨水、土壤、養(yǎng)分,會讓我們這棵大樹長得更加繁茂,就通達了,處處都能順利起來。如果你希望總是好好的,所有的人都要愛我,所有的人都不要對我有任何違背,反而會處處碰壁,處處失望。這就是佛法的用心的善巧之處。
我覺得這些法聽起來像甘露一樣,它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相。
五、反求己過
當你跟別人之間出現(xiàn)了問題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原因出在哪里。
“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既由己過害,豈能憎于人!”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我們和別人發(fā)生了問題,難道責任都在于對方嗎?如果你把責任都推給對方,但我們恰恰是無法改變別人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改變了自己,可能就改變了你和別人的關(guān)系。如果你只是希望別人改變,可能你永遠都在等待之中,永遠都在痛苦里糾纏。
將注意的重心從觀察別人的錯誤轉(zhuǎn)向修正自己的言行,這無疑是極具建設(shè)性的,既能使人擺脫憤怒情緒的纏繞,又有助于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從逆境中改善自己。
佛陀總是讓我們建設(shè)性地去做。佛法教導(dǎo)我們,不要纏繞在情緒中,而是要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是否能對自己做一些改變。
經(jīng)典里說,佛陀有一次到一個信眾家里去應(yīng)供。這個信眾以前是有外道的師父的,他遇到佛陀之后,對外道的師父就有點冷淡了。佛陀吃完飯出來之后,外道看見了,非常嫉妒,因為他覺得佛陀使他失去了一個大護法。外道就用惡劣的語言謾罵佛陀。那個信眾非常難過。這時佛陀告訴他:
“不尋他人過,已做或未做;只觀察自己,已做或未做。”
六、思維業(yè)果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怨敵因我忍,墮獄久受苦。若我令受受害,敵反饒益我,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忍辱的過程,就是消業(yè)解冤的過程。對方對我憤怒地攻擊,只會使他自己受苦。我們已經(jīng)體驗到了,我們憤怒的時候是很難過的。別人也是一樣。別人對我們發(fā)火的時候,他也很痛苦。其實他已經(jīng)受到他的憤怒的懲罰了。別人對我們發(fā)火,是幫助我們消業(yè),他自己反而會墮入惡趣。為什么我們還要去嗔恨他呢?我們只能感恩。
七、升華情操
有時候我們覺得心沒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可以把精神境界提升一下。
(一)憶念佛陀——歌利王的故事
通過憶念佛陀,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打開。佛陀有種種修行忍辱的事跡,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
當初佛陀是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他勾引宮女。歌利王一刀一刀地把忍辱仙人的手、足、鼻……都割下來。忍辱仙人看著歌利王如此大發(fā)雷霆,心里生起了無限的悲憫:這個人被他的煩惱都折磨成這個樣子了。于是忍辱仙人發(fā)下大愿:當我未來生成佛的時候,第一個要度化的就是這個人。佛陀成佛時,度化的第一個弟子是憍陳如。憍陳如前生即歌利王。
佛陀在人世間教化的時候,也處處在修忍辱。很多人誹謗他,提婆達多陷害他,但他總是那么安詳、從容,充滿悲憫。當我們想到佛陀的時候,內(nèi)心會涌出力量。那么困難的時候,佛陀都做到了忍辱,我們?yōu)槭裁床荒苋倘枘?當我們面對不愉快的場景時,如果此時此刻面對這種場景的是佛陀,佛陀會怎么對待?佛陀會破口大罵嗎?佛陀會跟人廝打嗎?當你這么想問題的時候,就會得到答案。所以,憶念佛陀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方法。
“無偽眾生親,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諸善。諸佛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癡驕慢我,何不侍眾生?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
佛陀看一切眾生,都像看待自己的獨生子羅睺羅一樣。當佛陀看到我們對眾生發(fā)怒的時候,他會怎么想?他會心痛的。諸佛不惜身命度化眾生,我們卻在傷害眾生,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有一種慚愧心嗎?我們作為佛弟子,是不是有必要考慮一下如何改良自己的言行和習氣呢?
(二)憶念自己的誓愿
“初欲有情樂,而發(fā)菩提心;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不愿人獲利,豈愿彼證覺?妒憎富貴者,寧有菩提心?”
這可以有力地對治我們的嫉妒。當我們嫉妒眾生,可以想一想,每天我們都在發(fā)愿,愿眾生快樂。怎么轉(zhuǎn)眼之間,我們就又變得愿眾生痛苦了?有時甚至恨不得別人出門被車撞死,盼望著“你什么時候倒霉”。這樣一想,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心很邪惡,跟做功課時發(fā)的愿完全不同。警覺到這一點,你就會改變。
對此我是有體驗的。以前,我跟一個同修產(chǎn)生了一些沖突,生氣了。我就覺得他應(yīng)該受到懲罰才好。突然,一天我在誦《大悲咒》的時候想到,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一切眾生里也包括他呀?怎么又希望他受到懲罰呢?覺得自己很可笑。從那以后,我很注意改正自己對別人發(fā)的不好的愿。一旦注意到了,其實心是很好轉(zhuǎn)的。
佛陀不允許我們這樣賭咒發(fā)誓:“我說的要是假話,我就墮地獄”、“我說的要是真話,你就墮地獄”。這是不允許的。佛弟子要發(fā)誓的話,應(yīng)該怎么發(fā)呢?應(yīng)該這樣說:“我說的要是假話,那就南無佛陀,我說的要是真話,那就南無佛陀”!乃至開玩笑都不許說讓人墮地獄的話。
八、積極行動
有時,實在降伏不了你的心,那就開始積極行動。哪怕你覺得做得很虛偽。
“把自己所有的東西施與他人,亦受他人所有的東西。如果他人成為生活困難而需要我不受用的資具,當施以自己的所有的東西。若這樣做,則自己對那人的嗔恨便會息滅。而他人甚至自往世以來(對我)所懷的忿怒也會在那一剎那消滅。”——《清凈道論》
表達善意,雖然表達得勉強,忿怒也會因此消滅。
在婆媳關(guān)系里,完全可以嘗試這樣做。你跟你的婆婆如果很煩惱,發(fā)現(xiàn)她喜歡什么東西,可以送給她。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她可能會不舒服,覺得很怪。然后你再送第二次、第三次……會有改變的。
他人給我們東西,我們也應(yīng)該很歡喜地接受下來,并表示感謝。
分享,就會改變我們。包括用微笑面對對方。哪怕心里笑不出,只要把嘴角翹上去,感覺就會不一樣。
向?qū)Ψ秸故居押玫男袆?即使是并不發(fā)自內(nèi)心真實的愿望,但當這樣去做的時候,不僅能使對方消除憤怒,自己的嗔心也會得以轉(zhuǎn)化,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調(diào)心方法。
經(jīng)典里修忍辱的方法無量無邊,我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其中八種,希望你們回去好好體驗。我相信,你們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安樂,也給別人帶來安樂。
一個人要關(guān)愛別人,首先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首先要凈化自己內(nèi)心的憤怒。所有的苦受,包括自責、嫉妒、郁悶、憂傷……其實都是憤怒。我們要溫柔地看待內(nèi)心的東西,看它是什么,然后用這八個方法消化、處理它。那么,快樂一定會在你心里生起,安詳一定會吸引你的。
如果我們今天生起了功德,生起了歡喜,生起了善法,那么,愿與一切眾生分享。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 上一篇:憤怒與忍辱 第一講 認識憤怒
- 下一篇:緬甸印象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真正的圣者是不會用善惡的標簽來評判他人的
- 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阿羅漢是什么意思?殺賊
- 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慈心?生活化的慈心
- 如何對治五蓋?對治五種障礙的方法
- 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在日常生活中皈依佛法僧三寶
- 出家的本質(zhì)是一種出離
- 培養(yǎng)好的品德,成為更好的人
- 如何禪修?禪修前的準備工作
- 正見是什么?正見是踏上八正道的第一步
- 什么是安居與安心?怎樣讓內(nèi)心安寧?
- 修行者的閑靜,需要內(nèi)在的放下與通達
- 慈悲喜舍,是一種生命態(tài)度和存在狀態(tài)
- 慈心禪與正念禪
- 關(guān)懷別人,護他即是護自,三種護他之道
- 佛眼看情感,“愛” 的深度解讀
- 緬甸印象
- 第七屆西園寺靜修營戒律講座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