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佛者的信念
整理者說
親愛的讀者:
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這本《學(xué)佛者的信念》一書,是閩南佛學(xué)院濟群法師受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凈慧法師的邀請,于一九九六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法會期間,開設(shè)《普賢行愿品》講座的錄音整理。此次法會規(guī)模宏大,來自全國各地的聽眾有五、六百人之多,莊嚴(yán)而隆重,因緣非常的殊勝。
當(dāng)今佛教正處于末法時代,佛教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弘揚,存在許多誤區(qū)現(xiàn)象,諸如鬼神化、來世化、哲理化、學(xué)術(shù)化等,使得整個社會對佛教充滿著無知和誤解,怎樣繼承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佛陀的正法,為凈化社會人心服務(wù),這是每一個學(xué)佛者普遍關(guān)注的問題。
世界正面臨著 2000年的到來,中國正走向改革的現(xiàn)代化,如何使佛法與時代相契合,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清楚地了解佛法的精神,并使佛的智慧貫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法師演講《普賢行愿品》的目的所在。
濟群法師的講經(jīng)說法,將深奧的佛理生活化,使佛法深入世間,面對人生,做到了修行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結(jié)合;把佛法融入現(xiàn)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貫穿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解脫人生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痛苦及心理障礙。在講演的風(fēng)格上,濟群法師的話題,始終力求將佛法貼近生活、貼近人生、貼近社會;以人們普遍關(guān)注均感興趣的問題為準(zhǔn)。他的講演,語言時而風(fēng)趣幽默,時而生動活潑;時而引起大家一陣陣歡聲笑語,時而贏得聽眾雷鳴般的掌聲!
我們能夠聽聞濟群法師說法,真得非常榮幸,聽他開示說法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好享受!濟群法師把《普賢行愿品》修行的具體內(nèi)容和方法,淺顯易懂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使大家從迷信和神祈的膜拜,轉(zhuǎn)向?qū)ΜF(xiàn)實和人生的追求與完善。
第一章、導(dǎo)論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凈慧大和尚慈悲,讓我給大家講《普賢行愿品》,我本人對這部經(jīng)典沒有什么研究,正好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xué)習(xí)!镀召t行愿品》是佛教界流傳非常廣泛的一部經(jīng)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為日常修持的功課。在我們早晚的課誦文中,也有關(guān)于《普賢行愿品》的內(nèi)容。普賢的十大愿王,在很多叢林的早晚課中都會念到,主要是因為這部經(jīng)典的修行法門,在我們修學(xué)佛法中太重要了。
不論在家居士學(xué)佛,還是出家修行,我認(rèn)為在修學(xué)佛法上有三大要領(lǐng),值得我們重視的:就是信仰、見地、行愿。下面分別向大家介紹。
1、信仰
佛法是以信仰為基礎(chǔ)。信是無上菩提本,要想成就菩提,首先要有信仰!洞笾嵌日摗氛f:‘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兩句話,概括了修學(xué)佛法的要領(lǐng)。佛法甚深又廣大,不具信心,則不得其門而入;法門無量,眾生煩惱無邊,沒有智慧,則不能超越生死大海。又說‘信如手'。我們因為擁有雙手,才能夠創(chuàng)造很多的財富;學(xué)習(xí)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成就功德法財,就不能離開信仰。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xué)有四個次第:即信、解、行、證。就是說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chǔ)上。由有信仰,方能生解、起行、證果。但佛法的修學(xué)又不是只停留在信仰上,如果一味的強調(diào)信仰,以為信仰便是一切,不重視經(jīng)教的聞思。那么,佛法與其他宗教就很難分別出有什么不同之處了。
2、見地
見地,指知見、認(rèn)識。在八正道的修學(xué)中,第一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認(rèn)識,在學(xué)習(xí)佛法時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取決于自己的認(rèn)識。有正確的認(rèn)識,才能產(chǎn)生正確的行為;而錯誤的認(rèn)識,就會導(dǎo)致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認(rèn)識會使我們造下很多的罪業(yè)。眾生無始以來為什么會流轉(zhuǎn)生死呢?就是因為無明。無明,就是一種錯誤的認(rèn)識。我們每天生活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卻對宇宙人生感到茫然無知。由于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無知,使得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們?yōu)槭裁匆獙W(xué)習(xí)經(jīng)教呢?原因就是通過學(xué)習(xí)佛法,使我們樹立正確的認(rèn)識,把佛法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認(rèn)識變成自己的認(rèn)識。佛法的修行要從聞、思、修下手。聞就是聽聞經(jīng)教,把經(jīng)教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認(rèn)識。由聞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在整個佛法的修學(xué)中,見地,是非常的重要。缺乏見地的信仰,往往會流于迷信。
就拿因果思想來說吧!修學(xué)佛法以深信因果為前題,而深信因果就是要我們止惡行善。因為,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改變我們自己未來的生命和命運。人做了壞事,就會給他的人生帶來不如意的結(jié)果。一個人要想擁有什么樣的未來?什么樣的命運?那么,現(xiàn)在就要種什么樣的因!度酪蚬(jīng)》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深信、明了人生的因果,我們才有能力開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人生。深信因果是修學(xué)佛法的基本見地,而整個佛法的修行終始都沒有離開因果。
3、行愿
我們現(xiàn)在先說‘愿',然后再講‘行'。愿,是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的愿望和決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發(fā)心,朝著愿望所指的目標(biāo),努力地去實踐。如果沒有偉大而正確的愿望,行動就會失去指導(dǎo),迷失方向;但沒有刻苦踏實的具體行動,愿則成為空談。所以,愿與行猶如鳥的雙翅,車的兩輪,缺一不可。俗話說:‘志當(dāng)存高遠'。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遠,你將來的成就也就越大。
如果沒有愿力的話,你做的好事將來只能得到人天福報。也許,來生你會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你不愁穿、不愁吃,名利地位樣樣都有,事事如意順心,但是因為你沒有愿力,你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好事,只能招感人天福報。不能成為成佛的資糧。因此,愿力,在我們修學(xué)佛法中是非常地重要。
在修學(xué)佛法的過程中,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于愿力的大小。如果我們學(xué)佛僅僅是為了現(xiàn)生平安,求佛菩薩保佑家庭、妻兒、丈夫、事業(yè)、財富……那么,你學(xué)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這些;有的人學(xué)佛,修功德,做好事,是為來世服務(wù),希望來世比現(xiàn)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話還是希望下輩子享福。那么,你所修的功德,所種的因,只能為來生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生活條件,但卻不能擺脫六道輪回的命運。
當(dāng)然也有很多人,他們的修行是為了往生西方凈土。那么這種人所修的一切功德,就能成為將來往生凈土的資糧。凈土宗里非常強調(diào)信、愿、行,認(rèn)為這是往生凈土缺一不可的資糧。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愿,有二個方面:一是愿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二是愿意往生西方凈土。這種愿力非常的重要!有些人念佛,他們愿意往生西方,但又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那你說,像這樣的人能往生嗎?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你說:唉呀!這個世界這么好,你看我的家庭多幸福美滿,我們夫妻恩愛、兒女又孝順。還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辛苦了一輩子,眼看兒女才剛剛長大成人,積累下一點財產(chǎn),還沒有來得及享福就要走了,實在劃不來。或許還有人會說:我的事業(yè)有成,我創(chuàng)下的公司、企業(yè)剛有成效,這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使人非常的留念。要是我走了,我的企業(yè)、公司交給誰呢?我還舍不得離開這一切。請佛、菩薩保佑我再多活幾年吧!讓我過一段時間再走吧。假如存有這樣的心態(tài)。你說,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往生嗎?我看你是不能往生的。愿:就是要愿生西方,同時還要愿離娑婆。在坐的很多人都是修念佛法門的,愿力在念佛法門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為修學(xué)佛法來講,如果你想成佛,就要發(fā)愿。大乘佛法修菩薩道,有四種大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這是多么宏偉的誓愿。這四種大愿叫做四宏誓愿,你想成佛,就要發(fā)這樣的四種大愿。然后按你所發(fā)的大愿去修行、實踐,你才能成佛。一個合格的佛子,他應(yīng)該有以上四種宏愿。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他們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薩,原因就是他們都有非常宏偉的大愿。比如地藏王菩薩的大愿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氣魄!我們在坐的每個人都十分熟悉的阿彌陀佛,他曾是一個國王,后來他遇到世自在王佛,就跟隨出家修行了,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他老師面前發(fā)了四十八大愿,然后按自己誓愿去修行,隨著他的功德圓滿,創(chuàng)建了西方極樂世界。為什么修凈土宗,通過念阿彌陀佛的圣號,甚至每日十念;就是五逆十惡的人也能往生西方呢?原因是跟阿彌陀佛的誓愿有關(guān)系。念佛往生西方,主要還是借助阿彌陀佛的愿力!假如沒有阿彌陀佛的悲心與愿力,那么念佛往生西方這個超越生死的捷徑,也就不存在了。再如藥師佛的佛土,東方琉璃世界,這也是一個凈土,它跟西方凈土一樣莊嚴(yán)。藥師佛為什么能夠成佛呢?原因是他在因地上發(fā)了十二大愿。所以,發(fā)愿在修學(xué)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解的這部經(jīng)典叫《普賢行愿品》,它是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普賢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個大菩薩呢?原因是他初發(fā)心時,發(fā)了十個大愿。這十種大愿,作為修行菩薩道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法門。我們學(xué)佛行菩薩道,不是一天到晚求佛菩薩保佑,有了一點點小事就要去找佛菩薩幫忙,你說這種人能成為佛、菩薩嗎?我看永遠都成不了。為什么呢?因為一個真正學(xué)佛的人,不是整天老是想著自己的痛苦和利益,而是應(yīng)該擔(dān)負(fù)著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使命,以一種極大的力量,忍受人世間的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怎么能為一點點不如意的事,就去求佛菩薩幫忙呢!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和不順心的事,就去找佛菩薩,這種人永遠都是佛菩薩保佑的物件,永遠都是可憐的眾生。這種人永遠也成不了佛,為什么呢?因為你只想著得到別人的幫助,而你沒有想到要去幫助別人。
《普賢行愿品》中第八大愿:‘常隨佛學(xué)',就是要向佛、菩薩學(xué)習(xí)。佛怎樣修行度眾生,我們也怎樣去修行,去度眾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成佛的資糧。我們才有可能成佛,才有可能成為菩薩。
本經(jīng)在佛教中的地位及來歷
《普賢行愿品》屬于《華嚴(yán)經(jīng)》中的一品。《華嚴(yán)經(jīng)》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被稱為經(jīng)中之王。《華嚴(yán)經(jīng)》的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對于我們凡夫來講,這種境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不可思議,就是說不可以用我們的思維可以想像得到的。為什么不可以想像呢?原因就是它是佛的境界。佛陀把自己證得成佛的境界和盤托出,我們凡人要去理解它,自然就比較困難了。
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的《普賢行愿品》,是《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的一品。在這部經(jīng)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座的不知是否注意到,觀音菩薩身邊有兩個小孩,一個是善財童子,另一個是龍女。我現(xiàn)在給大家講的這部經(jīng),跟善財童子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據(jù)《華嚴(yán)經(jīng)》記載:在印度福德城里有一位長者,他是福德城里的大企業(yè)家。家財萬貫,平時樂善好施?墒怯幸患钏芸鄲赖氖,就是他們已經(jīng)四十幾歲了,還沒有孩子。后來終于生了一個孩子。孩子出世之后,他家里的財物日益巨增,生意很順利,財富一下就翻了幾翻。福德長者感到這個孩子的來歷不凡。印度人非常迷信看相,就請了一個看相先生,來給孩子看看?聪嘞壬嬖V福德長者:你家財寶的來源與這個孩子的出世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因為這個孩子的福報非常大!隨著他的出世,你們家的福報也將會越來越大,所以就給這個小孩取名為善財(善財就是很能生財?shù)囊馑?。
善財童子眼看一天天長大了,雖然他家里很有錢,但他對錢一點也不感興趣。他考慮的是尋找人生的歸宿,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擺脫生老病死這些問題。他想雖然自己很富有,但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很窮,很痛苦。應(yīng)該怎樣去幫助這些人,把他們從痛苦的深淵里解脫出來。光有錢財,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比如說你看見一個窮人,你給他二百塊錢,但是用完之后,又怎樣呢?明天再給他一千塊,但一千塊也會很快用完的,還是不能解決問題,F(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他們雖然很有錢,但他們生活得并不幸福。你們說是不是?所以,善財童子想探求徹底解決人生困惑和痛苦的真理。
就在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到福德城里來弘揚佛法。善財童子聽聞佛法后,找到了解決人生問題的最好途徑。當(dāng)文殊菩薩講完法后,他就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現(xiàn)在要發(fā)菩提心,要解脫生死,想幫助世界上的人們擺脫痛苦,但我不懂得應(yīng)該怎樣修'?文殊師利告訴他:‘如果你要想修行,那就要參訪善知識'。善知識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修學(xué)佛法中參訪善知識非常重要。參訪善知識的好處是什么呢?因為只有親近善知識,我們才能聽聞?wù)?才能走入修學(xué)佛法的正道。假如你遇不到善知識指導(dǎo)的話,你有可能會誤入歧途的。善財童子聽了文殊菩薩的話以后,他參訪了很多的善知識,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的修學(xué)過程,便是我們修學(xué)佛法的典范。
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最早參訪的一位老師是文殊師利。最后參訪的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他參訪普賢后,普賢菩薩告訴他:‘我修行成佛法門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十大愿王'。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不僅適合善財童子修學(xué),也是我們在座每一位修學(xué)佛法的最好法門。關(guān)于這部經(jīng)典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來歷,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
本經(jīng)的翻譯
《普賢行愿品》屬于《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過三次翻譯。第一次是在東晉,當(dāng)時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羅,他帶來了《華嚴(yán)經(jīng)》的梵本,把它翻譯出來,他翻的《華嚴(yán)經(jīng)》一共有60卷,34品,又稱《晉譯華嚴(yán)》或《六十華嚴(yán)》。到了唐代,從西域傳來資訊,《晉譯華嚴(yán)》只相當(dāng)于梵本的三萬多偈,不是全本,說于闐有更全的本,于是武則天專門派人前往于闐尋訪該經(jīng)梵本,并聘請譯經(jīng)人。使者在于闐果然找到梵本,并請到高僧實叉難陀一同返回長安。武則天為實叉難陀組織了專門的譯場,動筆翻譯的那天,武則天親自參加,擔(dān)任筆受。這次翻譯出來的是第二個本子,共80卷,39品,又稱《唐譯華嚴(yán)》或《八十華嚴(yán)》?墒瞧婀值氖恰读A嚴(yán)》也好,《八十華嚴(yán)》也罷,里面卻沒有《普賢行愿品》的內(nèi)容。
唐貞元年間,又來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師,他是從印度來的。他對《華嚴(yán)經(jīng)》又重新翻譯。他翻譯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稱《四十華嚴(yán)》。般若翻譯的《四十華嚴(yán)》中,最后一品就是《普賢行愿品》。如果我們想從《華嚴(yán)經(jīng)》里找《普賢行愿品》內(nèi)容,也只能在《四十華嚴(yán)》里才能找到。
釋經(jīng)題
這部經(jīng)的題目很長,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一部經(jīng)典的題目,對于我們理解該經(jīng),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的讀者,不太重視經(jīng)的名稱。其實,經(jīng)的題目與經(jīng)文的內(nèi)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普賢行愿品》是出在《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中。這部經(jīng)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它是佛陀進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時說的。佛,是梵語佛陀,在這里主要指釋迦牟尼佛陀,他是一位覺者、智者。‘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是什么意思呢?不可思議,是超越了我們凡人的思維,就是說,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們凡人的思想去想像,也無法用世間的語言去描述的。‘解脫境界'是說已經(jīng)斷除了煩惱和痛苦,已經(jīng)了脫生死,永遠不會再到生死里面去流轉(zhuǎn)。另外,解脫有二種意思:一是心解脫,二是慧解脫。心解脫,是說心里沒有任何痛苦煩惱;慧解脫,是說在思想知見已經(jīng)成就般若智,不會被世間一切現(xiàn)象所迷惑、所困擾。
‘普賢行愿品',一部經(jīng)典是由很多品組成的。品就像我們現(xiàn)在一般著作里的章節(jié)。這一品是《普賢行愿品》。這一品的經(jīng)文是說普賢菩薩發(fā)的十大愿王,而不是說其他的別的事情,所以可以單獨立為一品。愿是普賢菩薩發(fā)的,發(fā)了愿以后,普賢又按自己的發(fā)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賢行愿。
在中國佛教里有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四位菩薩的道場成了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觀音的道場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場在九華山;普賢的道場在峨嵋山;文殊師利的道場在五臺山。這四位大菩薩中,觀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無緣大慈,另一個是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去幫助別人,慈就是給你快樂,無條件的給你快樂;悲,是拔苦的意思,同體,是把自己與眾生看作是一個整體,把眾生的痛苦看作是我的痛苦,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如果我們在坐的人都有這種精神!那么,我們大家都是菩薩啦!文殊師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學(xué)佛法里非常重要。我們學(xué)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佛。成佛,其實是智慧的成就。在坐的各位,你們想不想成佛啊?
記得拿破侖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不想當(dāng)元帥的士兵,他不是一個好士兵'。那么,我說:‘一個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個佛的好弟子'。你們說不想成佛的人,他是不是佛的好弟子呢(聽眾回答:不是!)?這就對了嘛!看來大家還是想當(dāng)佛的好弟子?說明你們大家還是愿意成佛的嘛!大家都想成佛當(dāng)然是好事。不過,成佛要具備成佛的資糧,換句話說要具備成佛的條件。我們要學(xué)習(xí)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我們要學(xué)大行普賢的十大愿王。大行:不是幫助一兩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切人,要以一切眾生作為我們幫助的物件。
我們學(xué)《普賢行愿品》就是要學(xué)普賢的‘愿'和‘行',行和愿如鳥的雙翼,車的兩輪,缺一不可。因為沒有宏大而正確的‘愿',‘行'就很盲目,你在修行上就沒有方向和目標(biāo)可循。但是如果光是發(fā)愿,而沒有實際行動,發(fā)心只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在學(xué)習(xí)《普賢行愿品》時,特別要注意行持。我們只要按照自己的發(fā)心,用具體的實際行動去實踐普賢愿王,才能功德圓滿,最終成佛!
本經(jīng)的組織與內(nèi)容
學(xué)習(xí)一部經(jīng)典,了解它的組織和內(nèi)容,有利于把握其整體,及其思想脈絡(luò)!镀召t行愿品》它的內(nèi)容大體上來說,主要包括二個方面:一是長行,二是偈頌。長行是前面散文部分,偈頌是后面詩歌部分。偈頌基本上重覆長行的內(nèi)容,但它的重覆并不完全相同,在語言上表現(xiàn)的比較精煉,而內(nèi)容方面還有一些新意。《普賢行愿品》的整體內(nèi)容,主要是由十大愿王組成。十大愿王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xué)、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镀召t行愿品》,主要是由以上十個問題組成的。
第二章、序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贊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yīng)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xué),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薩的資格考察
一般經(jīng)典的開頭,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可是《普賢行愿品》沒有這個開頭。為什么沒有呢?前面講過,這部經(jīng)是《華嚴(yán)經(jīng)》中的一品,一個部分,我們現(xiàn)在是從中間開始的,不是開頭。這一段經(jīng)文有點序分的味道,先把一種一種的行愿說出來,后邊依次解說,像是一本書籍的總目。
‘爾時',是指佛陀說法的那個時候。‘菩薩摩訶薩',是梵語。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不但自己覺悟了,也要使眾生覺悟。菩薩摩訶薩,是指大菩薩。菩薩與阿羅漢的區(qū)別在于:菩薩自己覺悟了,并發(fā)心去幫助世界上所有的人,希望他們也能覺悟。相反的自己覺悟了,不去幫助別人,沒有去度化眾生,就證入了,稱為阿羅漢。佛跟菩薩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佛的覺悟是圓滿的覺悟,而菩薩的覺悟還沒有圓滿。就像十四以前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相比,雖然它們也放光,但是有缺陷的。而佛的覺悟如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園,它放出的光是圓滿的。
菩薩,有小菩薩、大菩薩、新菩薩、老菩薩之分。比如學(xué)佛的人發(fā)菩提心,受菩薩戒,將來去度化眾生,幫助世界上的人,這人現(xiàn)在就是菩薩了。但是他是屬于初發(fā)心的菩薩。雖然也叫菩薩,但是跟普賢、觀音菩薩一樣不一樣呢?不一樣的。因為他的功德、智慧、能力、都不能同這些大菩薩相比。就拿忍辱來說,假如人家需要你的眼珠,你能把眼睛挖出來嗎?對于一個大菩薩來說就很容易辦到。但對于小菩薩,尤其是一個初發(fā)心的菩薩而言,就很難做到了。所以,同樣是菩薩,境界卻有高低之分。
菩薩這個概念,許多人往往不能正確的理解。一提到菩薩,就覺得,他是來無影去無蹤的,就像想像中的觀音菩薩、普賢菩薩一樣。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好多高僧大德他們就是菩薩。像太虛大師,他一生的修行完全按照菩薩道德標(biāo)準(zhǔn)來修的。他寫過這樣的一首詩:‘比丘不是佛未成,請你呼我為菩薩',是說自己按照比丘的要求,似乎不合格,當(dāng)然這有些謙稱的味道;以佛的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自己,我還沒有完成。那么,請你叫我為菩薩吧!‘所以,大家都稱他太虛菩薩。又如臺灣的慈航法師,人們都稱他為慈航菩薩。
在坐的每一位,如果能發(fā)菩提心,受菩薩戒,我們也可以稱他為菩薩。從小菩薩、新菩薩開始做起,將來隨著你的智慧和功德的成就,也像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那樣,你就成大菩薩了。所以,菩薩是由普通人開始做起的;菩薩是從日常生活中修行來的,是非,F(xiàn)實的。只要我們能用菩薩的戒律和道德行為,來要求自己,那我們每個人都是菩薩。菩薩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呢?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像雷鋒那樣,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幫助別人,給社會大眾帶來幸福和歡樂的人,就是菩薩。我們不妨也可以把雷鋒稱為雷鋒菩薩!因為他具有菩薩的精神。
《觀世音普門品》講到觀音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身相。經(jīng)中說:‘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為了方便善巧度化眾生,有時當(dāng)國王,有時當(dāng)男人,有時當(dāng)女人,有時當(dāng)乞丐,甚至有時當(dāng)畜生。有時示現(xiàn)佛教徒的身份說法,有時則示現(xiàn)其他身相。因此,看一個人是不是菩薩,不能只看他是不是學(xué)佛的,而是要看他所作所為,符不符合菩薩的精神和標(biāo)準(zhǔn)。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稱,是稱贊。嘆,是佩服,贊揚的意思。普賢菩薩聽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后,稱頌贊嘆佛的功德。勝功德的勝字,是說如來的功德,不是尋常的功德,是超過尋常人的功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普賢稱贊如來功德很大很大。世界上誰的功德最大呢?如來的功德最大!
我們經(jīng)常會念的一個偈子:‘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是說,不管是天上的人,還是地上的人,沒有一個眾生的功德,比得上如來的功德大。所以,我們?yōu)槭裁匆蚍鹜訉W(xué)習(xí)呢?因為佛陀的道德已經(jīng)徹底圓滿了;我們假如不向佛陀學(xué)習(xí),還向誰學(xué)習(xí)呢!
世界上盡管有成就、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也不少。像古代的圣賢,如孔子、老子,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以及我們現(xiàn)前的師長等,雖然,他們非常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但是我們從他們身上多多少少總能挑出一些毛病。總的來說,他們的道德是有缺陷的,是不圓滿的。可是,我們在佛陀的人格中,找不出任何的毛病和缺陷。佛陀的起心動念、言行、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無缺的。所以,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功德,勝過所有的人。把如來的功德,‘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言',說如來的功德到底有多大?這里除了告訴參加華嚴(yán)法會上的許多菩薩,還有善財童子。但善財童子是此次法會的當(dāng)機者。因此特別提出善財?shù)拿?向他說法。前面向大家說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參拜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最后參拜的是普賢菩薩。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yīng)修十種廣大行愿'。普賢菩薩在說法前,對法會上許多聽法的人,先叫了一聲善男子。指以善財為代表,所有參加這次法會的聽眾。如來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佛教認(rèn)為:在宇宙中,不是只有一尊佛,而是十方(東、南、西、北,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世界都有佛陀的存在,就像微塵那么多,是無法用數(shù)位來計算的。普賢菩薩告訴我們,這么多的諸佛,‘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演說如來的功德,還是演講不完的。
什么叫佛剎?剎,是梵語,是國土的意思。佛剎,是佛所住的國土。那么,宇宙中有多少佛剎呢?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就是說:宇宙中佛的國土,無法用數(shù)位來說明。一個佛剎,在佛經(jīng)里面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佛教以須彌山為中心,一個太陽,一個月亮,眾多的星球構(gòu)成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地球是我們?nèi)祟惉F(xiàn)在所住的地方,地球主要由地殼、地幔、地核所組成的。那么我們把地球剖開,一直剖到最小的程度,化為眾多的極微塵。那么你想一想,把一個佛剎,也就說把眾多的星球剖成微塵,這個數(shù)量是不是很大啊?實在是太大了!對吧?那么,何況用這么多的數(shù)目,來比劫數(shù)的長久。
劫,是一個時間單位。一劫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教所說的小劫,是怎樣計算的呢?是根據(jù)人的壽命來計算的。佛教經(jīng)典里說,人的壽命從 80000歲開始,然后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為止,然后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每過100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80000歲,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一小劫以現(xiàn)在的年數(shù)來計算,是(80,00010)×100×2=15,998,000年。那么,一小劫就是15,998,000年。佛教所說的中劫,就是20個小劫。那么它的公式就是15,998,000×20=319,960,000,可見一中劫的時間就是319,960,000年。佛教所說的大劫,就是80個小劫,可見一大劫的時間就是319,960,000×80=1,279,840,000年。
佛教所說的芥子劫,時間就更長,長得難以計算,佛教只用比喻來說明,就是在一座方圓 40里的城市里,里面什么東西都沒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上的人每過三年下來一次,從這里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這座城里的所有芥子為止。從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后一粒芥子,這么長的時間,就是一個劫,這叫芥子劫。現(xiàn)在說的是極微塵數(shù)劫,不是一個劫,那就可想而知了,這個極微塵數(shù)劫的數(shù)目實在太大了,這種時間實在太長,太長了。
現(xiàn)在把上邊這一段經(jīng)文的主要意思,向大家作一個簡單總結(jié)和歸納:如來的功德無量無邊。倘使十方世界的許多佛,拿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的時間,接連不斷的去演講佛的功德,還是永遠講不完的。我們想想,佛陀的功德簡直大的不得了!佛陀的功德不可窮盡,沒有辦法說盡!我們?yōu)槭裁匆獙W(xué)佛呢?因為佛陀太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了!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那么如何才能成就佛陀的功德呢?這是佛教徒都很關(guān)心的問題。普賢菩薩告訴我們:‘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yīng)修十種廣大行愿'。倘若有人要成就,佛陀廣大無量的功德,應(yīng)該要依普賢的十種廣大行愿去修,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這樣的十種大愿,然后按照所發(fā)的大愿,至誠懇切地去修行、去實踐。那么,就能夠成就佛的功德,成佛自然可以了。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xué),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一段經(jīng)文,是普賢菩薩接著上邊所說的十種行愿,把每一種的行愿說出來;像是一本書的目錄,或是一篇文章的題目,先讓讀者知道,到后邊再詳細(xì)地講解明白。
普賢菩薩前面只說了十種廣大的行愿,并沒有說明白是那十種。那么,聽法的人,一定急著想知道。所以普賢菩薩又接上面的話題說道:'何等為十‘就是對法會里邊的聽眾,普賢自問自答地說:我上邊說的十種廣大行愿,是哪十種呢?然后把這十種行愿的名目,一個一個的說出來。下邊把十種行愿的內(nèi)容,向大家詳細(xì)介紹和說明。
第三章、禮敬諸佛愿
善財白言:大圣!云何禮敬,乃至回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凈身語意業(yè),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xiàn)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禮敬的意義
‘禮敬'是什么呢?禮就是頂禮、禮拜(問訊、合掌、低頭、鞠躬)。禮的意義在哪里?禮的意義表示恭敬,禮跟敬必須配合在一起,光有禮要是不敬行不行啊?不行的。
記得《六祖壇經(jīng)》記載:永嘉玄策去參訪六祖,他磕頭的時候,頭不點到地上去。六祖說:‘禮拜表達恭敬,本來是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頭都不點地,這算什么禮拜呀?'這段話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就是說禮要跟敬結(jié)合在一起,禮敬的意義主要在恭敬。我們學(xué)佛首先要對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對三寶。恭敬,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很平常的禮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對自己的長輩,或是有德行的人,我們都要恭敬他們。所以,禮敬是一種很平常的法門,并不是佛法特有的。
修學(xué)佛法,首先要對三寶產(chǎn)生恭敬心、虔誠心。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才能依教奉行。就拿社會上的人來說吧!一個學(xué)生,他在學(xué)校里,瞧不起他的老師。那么,對他的講課會不會接受,乃至按照他所說的話去做呢?我看是不大可能的。一個孩子在家里對他的父母,沒有絲毫的恭敬心,你說他會不會聽父母的話呢?自然也是不會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學(xué)佛、對三寶缺乏恭敬心。那么,你能依教奉行嗎?我看是很困難的;即使能的話,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義,主要是為了我們更好的修學(xué)佛法。
拜哪些佛
下面講‘禮敬諸佛',諸佛是什么意思呢?諸,是所有、全部、眾多的意思。諸佛,不是指一尊佛或兩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禮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樣的佛陀呢?一般社會上的人,由于不了解佛教的關(guān)系,對佛教徒的禮佛,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誤會,他們以為學(xué)佛的人是把木頭、石頭雕塑的泥像,作為崇拜的偶像。這是對佛教極大的誤會。其實,我們拜的并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著偶像,那是佛弟子表達對佛陀的追思!同時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見賢思齊的作用。
我們拜佛,應(yīng)該拜哪些佛呢?下面這段話告訴我們:‘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世尊'。我們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兩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很多人拜佛,只想著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只局限于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xí)靡环N凡夫的心態(tài),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心境。擔(dān)心我現(xiàn)在拜觀音菩薩,沒有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不會生氣呢?那我在拜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拜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會不會生氣呢?沒有拜到其他的佛菩薩,如果得罪了他們,佛菩薩怪罪下來怎么辦呢?
其實,你的這種擔(dān)心和顧慮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拜佛著相,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種心態(tài),F(xiàn)在普賢菩薩教我們怎樣去拜佛。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所拜的佛,不是一尊二尊,而是拜盡法界,也就是整個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諸佛。過去世諸佛,是指已經(jīng)的佛陀;現(xiàn)在世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轉(zhuǎn)***,說法的佛陀;未來世諸佛,是指將來成佛,將會出現(xiàn)的佛陀。十方三世諸佛,就像佛國里的極微塵數(shù)那么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們要頂禮的物件。所以,我們在拜佛時候,不能執(zhí)著于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樣一來,在一拜中,一切諸佛菩薩你都拜到了,你想你的拜佛功德,比起以往的執(zhí)著于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看百千億萬倍都不止!
怎樣拜佛
有人可能會問:這么多的佛我應(yīng)該怎樣去拜?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過來呢?‘我以普賢行愿力故',現(xiàn)在我們要用普賢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時候‘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就是要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你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諸佛存在的同時,還要觀想十方諸佛都在我的面前。
‘悉以清凈身語意業(yè),常修禮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們面對無窮無盡,無法用數(shù)目可以計算的諸佛面前,身體拜佛、口念佛、意念想著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誠的心去禮拜。拜佛的時候,心里沒有絲毫的私心雜念,當(dāng)我們沒有任何妄想的時候,我們的心才能清凈。所以,要以清凈的身口意三業(yè),常常修禮敬諸佛的大愿。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應(yīng)?有人卻不能呢?這跟你的心清不清凈、虔誠不虔誠有關(guān)系。因為佛不是有意在你心中要顯示出來的,佛也不是有意的要你去拜他,佛才跑到你這里來。假如這個人拜佛,佛跑到這個人這里來;另一個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里去。那么,如果同時有幾千萬個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會忙得暈頭轉(zhuǎn)向的,肯定會累死的。
佛的示現(xiàn),他不是有心的,他完全是無心的。佛是隨他的愿力,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掛在天上,可是人間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但有的地方雖然有水,為什么卻見不到月亮呢?因為水只有在清的情況下,月亮才能顯現(xiàn)出來;如果水是渾濁的,月亮還能顯現(xiàn)嗎?我們每一個人也像一潭水,一般的人總是處在妄想狀態(tài)中,猶如一潭濁水,佛陀自然不能顯現(xiàn)在我們心中。一個人通過修行,以清凈的三業(yè)去拜佛,猶如一潭清水,那么,佛菩薩就能顯現(xiàn)。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感應(yīng)道交。
有這樣一句話:‘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這句話是說,人間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時候沒有烏云,什么時候就有太陽。同樣的,什么地方有一片虔誠、清凈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薩的顯現(xiàn)。佛菩薩可以說是佛陀、觀音菩薩;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心的佛性。如果我們離開了自己清凈的心,也就離開了諸佛菩薩。如果我們隨時都能把握自己,讓我們的心,隨時都處于一種清凈的狀態(tài)。那么,我們隨時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了。所以,我們修學(xué)佛法不能離開我們自己清凈的心,到外面去尋找佛菩薩,如果是這樣的話,脫離佛道就會越來越遠。
‘一一佛所,皆現(xiàn)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有微塵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說拜佛的人,我只有一個身子,這么一來比例失調(diào),一個人拜這么多的佛,我拜不過來。怎么辦呢?那么,我們要借助觀想的力量,觀想宇宙中有微塵數(shù)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個我。我要顯出微塵數(shù)的身。有多少個佛,就有多少個我。我有千百億個化身,想像著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個我。
打個比方: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我的面前有一個佛,佛的面前有一個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裝有鏡子的話,就會出現(xiàn)每一個鏡子里都有一尊佛,同時每一個鏡子里也都有一個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時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禮拜。這時候,你就不是一個你,而你就有無數(shù)多的身。以無數(shù)多的身,去拜無數(shù)多的佛,那么這樣去拜佛,能不能拜得過來啊?這樣就能拜得過來了。我們用這種觀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話,你的功德就能無量無邊!這種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大。所以,雖然你現(xiàn)在是拜一拜佛。但比起別人拜幾十生幾十輩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呢!
我們要以一種極大廣闊的心境去拜佛,那么,這個你還是不是原來的你呢?自然是不一樣了。我們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薩的境界,變成我們自己的境界,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佛陀、成為菩薩。我們拜佛也不是拜一天兩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有沒有盡的時候?虛空是沒有盡的。所以我的禮敬也沒有盡頭。學(xué)佛的思想境界就是要有這么高,那你的學(xué)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段話里有三個比喻:一是眾生界盡,二是眾生業(yè)盡,三是眾生煩惱盡。你們說:眾生有沒有盡的時候?眾生界是沒有窮盡的時候。眾生界、眾生業(yè)、眾生的煩惱,都是沒有窮盡的。那么,我此禮敬也無有窮盡。這是一種反襯的方式,顯示我拜佛的這種愿望和行為。‘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我們拜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長時間的,相續(xù)不斷的,心要時常想著,沒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你說這樣會很辛苦,休息幾天再拜吧,不是的,是沒有疲厭的。上面講的一些話都是第一個愿望:‘禮敬諸佛'的內(nèi)容。禮敬諸佛是指已經(jīng)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但是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也可以把一切眾生作為我們禮敬的物件。
常不輕菩薩
在《法華經(jīng)》里有一品,有個菩薩叫常不輕,他看見人就禮拜,時間長了,有些人看見他覺得討厭。有的人不明白,這個人為什么這么怪呢?見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經(jīng)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還扔石頭打他,用腳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樣對他,他也不生氣,見人照拜不誤。有一天,一個人實在看不下去,就走上前問他:‘你一天到晚見人就禮拜,別人打你、罵你,你也不生氣,這究竟是為什么'?他回答了一句話:‘因為你們將來都會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輕慢你們'。這個故事說明兩個道理:一是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常不輕菩薩這樣做,實際上是以身說法,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去勸化普度眾生,使他們早日覺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愛。二是說明行菩薩道的人,對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們講禮敬諸佛,不僅僅是禮敬已經(jīng)成佛的諸佛,同時也要禮敬未來將要成佛的一切眾生。如果我們學(xué)佛的人,把普賢的禮敬法門,推廣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們能夠尊重一切人,使人歡喜。那么你本身也就功德無量!
第四章、稱贊如來愿
復(fù)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塵剎,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dāng)悉以甚深勝解,現(xiàn)前知見。各以出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xù)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稱贊,就是稱揚、贊嘆。稱揚贊嘆這個法門,在修學(xué)佛法中非常重要。作為一般的人來講,大都患有一種通病,往往喜歡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愛挑剔毛病,總是看不到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往往把贊嘆的語言留給自己,把那些難聽的話送給別人。我們有的人愛在背后說他人的一些壞話,甚至誹謗他人,為什么大家愛犯這種毛病呢?原因是嫉妒心、我慢心在作怪。這種人,他與周圍的人很難處理好關(guān)系。
嫉妒心是嗔恨心的表現(xiàn),嫉妒心的出現(xiàn),有時是莫明其妙的。比如一般女孩子最愛犯的毛病,就是不愿意看見比自己長得漂亮的姑娘,出現(xiàn)在自己的生活圈里。盡管人家的美貌,在許多情況下,并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利益,但就會莫明其妙產(chǎn)生反感和不滿?倫蹚娜思蚁嗝仓刑籼蕹瞿撤N缺陷,跟自己的長處相比。我看他的長相很一般,眼睛不怎么樣。言下之意是說自己的眼睛,比這人的眼睛長得好看。盡管說這話的人,長相不好跟人家相比,但就是不服氣。這是嫉妒心的表現(xiàn)。
我慢心重的人,處處自以為是。這種人自尊心、好勝心特別強。如某人無論在哪些方面都勝過自己,但自己不僅不承認(rèn)自己不如他,反而認(rèn)為自己處處勝過他人。聽到某人對某人的贊嘆,心里就不舒服。這種人的感情十分脆弱,他只能適應(yīng)在恭維贊嘆聲中生活,一旦受到打擊,精神很容易崩潰。這種人是不堪一擊的。
嫉妒心、我慢心顯示了人的自私,體現(xiàn)了人的狹窄心量,破壞了人的平衡心境,使人干出許多蠢事。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心理,但又是人們普遍容易出現(xiàn)的心理。所以在佛經(jīng)中特別宣揚隨喜贊嘆功德。其實,隨喜贊嘆是很廉價的,比如別人為寺院塑佛像,花費了二萬元,而你一分錢也沒拿出去,但如果你能發(fā)自內(nèi)心的為別人感到高興,并用美妙的語言去贊嘆他,那你所得到的功德跟他一樣大!隨喜贊嘆之功德還能對治嫉妒。
現(xiàn)在普賢的第二個愿教我們稱贊如來,這里講稱贊。其實,不僅僅是對如來,而是要我們?nèi)シQ贊一切好人好事。如來是世間上最尊重的人,我們稱贊他,是一件比較容易做到的事;但是,稱贊如來的意義,還包括對世界上的一切好事,都要去稱揚、贊嘆,讓他們歡喜,這才是我們學(xué)佛人的本份。
如來的名號及功德
下面講稱贊如來。如來,是佛的十大名號之一,每一尊佛都有十大名號。這十個名號主要是根據(jù)他的功德、智慧、能力所安立的。如來、佛都是常用的名號,如來跟佛不可以合起來說。通常有許多人合起來說,稱‘如來佛'。其實,這種叫法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yīng)稱釋迦如來、彌陀如來、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可以稱藥師佛、釋迦牟尼佛。但是,不可以稱‘如來佛'。何為如來?如來是證如實之道而來。是說證到了真實之理,然后再來這個世界度化眾生,所以稱為如來。如來也可以稱如去,稱如來如去,就是來去自如。我們凡夫之人能稱為如來嗎?我們不能稱為如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來去不自如。我們的來去是受業(yè)力的支配的,不能自主的。壽命到頭的時候,你說,唉呀!我還想活,我不想死。你怕死,但你不得不死。但是如來就不一樣,他可以隨便示現(xiàn)在任何一個地方。為了度化眾生,如來可以隨心所欲在幾千個地方,幾萬個地方來去自如。
稱贊如來,如來有哪些功德值得我們稱贊呢?如來的功德,在佛經(jīng)里簡單的說有‘三德二利'。三德,是斷德、智德、恩德。二利: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什么是斷德呢?是斷除煩惱所顯示涅槃的功德。凡夫之人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煩惱。如貪、嗔、癡、我慢心、嫉妒心、愛、恨心……而在佛陀的人格中,完全斷除了這些煩惱,心里沒有絲毫的煩惱,因而證得了涅槃。
什么是智德呢?智,是智慧。佛教中所講的智慧與通常講的不同,它不是指人世間一般的聰明才智,而是指具有解脫痛苦,煩惱,證得真理的一種能力。佛陀的智慧,對人生、對宇宙的一切所要發(fā)生的事,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反之,我們凡夫沒有佛的這種智慧,搞不清楚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的前生是怎么回事?我的來生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這就是無明,也是沒有智慧的原故。
什么是恩德呢?是說佛陀對于我們眾生,有極大的恩情。佛陀悲愍眾生無盡輪回的痛苦,把每一個眾生當(dāng)做他自己的兒子一樣,把自己親證得的人生及宇宙的真理和盤托出。換句話說,佛的恩德:就是佛把自己證得、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具體修行得道的方法,毫不保留地傳給我們。讓我們按照他修行的方法去實踐,讓眾生也能證得涅槃,了脫生死,得大自在。佛陀把眾生看成和他一體,對眾生充滿無限的悲心;佛為了使眾生得到解脫,說法四十九年,佛的恩德是要我們大家都成佛啊!
如來的功德很大,我們要稱贊如來的功德!平常我們對釋迦牟尼佛贊嘆道:‘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不管是天上所有的天人,還是世間上所有的人,以及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人的功德能和如來相比。我們對其他人求全責(zé)備時,總能在他們的身上找到或多或少,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在佛陀的身上是找不出任何缺點的。因為佛陀的智慧和功德已經(jīng)徹底圓滿了。
十方世界諸佛無量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們稱贊哪些佛菩薩,是稱贊一尊佛、菩薩?還是兩尊佛、菩薩呢?不是的。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的是《普賢行愿品》,那么,就要以普賢的境界去稱贊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所有的諸佛。十方三世前面已經(jīng)講過,這里不再重覆。‘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shù)佛'。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是指一切國土。把國土剖析為很小很小的極微,每一個極微元素里邊,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佛的出世,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而是‘一佛出世,千佛歡喜',一個佛出世,千萬尊佛歡喜;無數(shù)的菩薩歡喜,有許多的菩薩跟隨佛陀、協(xié)助他弘揚佛法。如釋迦牟尼佛的手下,有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還有那些聲聞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等幾千人跟隨他。那么,我們要稱贊這些所有的佛,要稱贊每一個佛身邊無量無邊的菩薩。整個宇宙中所有佛、菩薩,都是我們稱贊的物件,可見我們要稱贊的佛不是一尊、兩尊。
稱贊如來
普賢菩薩教我們怎樣贊嘆:‘我當(dāng)悉以甚深勝解,現(xiàn)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xù)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我們怎樣去贊嘆如來呢?這里告訴我們要‘有甚深勝解,現(xiàn)前知見',甚深勝解,就是深信不疑地接受,深信不疑地理解,十方世界中充滿著佛、菩薩,F(xiàn)前知見,是想像著這些諸佛、菩薩,都在我們的面前。相信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不相信,哪來這么多的佛?你看我們這個娑婆世間幾千年、幾萬年,才有一個佛陀出世,哪有這么多的佛?不過假如你不肯相信,那么你永遠也不能達到普賢菩薩的這種境界。所以,我們必須相信佛說的法是沒有錯的。
上面告訴大家,宇宙中有這么多的佛。那有的人會這樣說,我只有一張嘴巴,怎么贊嘆地過來呢?每一尊佛我都稱贊一句話,那我一天到晚不歇氣、不停地贊嘆,一直說到神經(jīng)衰弱也稱贊不完。萬一把我累病了,也贊嘆不過來,你說怎么辦?現(xiàn)在我們要用普賢菩薩的境界去稱贊佛。那么,再多的佛陀,我也能稱贊得過來。
‘各于出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出過是什么意思呢?出字、是超出的意思。過字、是勝過的意思。辨字、是辨論的意思。辨才、就是有辨論的口才。微妙、就是微細(xì)美妙極好的意思。言辭、就是說話。音聲海、言辭海、是形容音聲言辭都像海那樣的大,如海水那么多。
辨才天女是出在《華嚴(yán)經(jīng)·如來出現(xiàn)品》,經(jīng)中說辨才天女,是自在天王那里的一個彩女,是天王那里差喚的女子。辨才天女有五百個舌根,每個舌根能發(fā)出五百種音聲,她所發(fā)出的每一種音聲,都非常的美妙動聽,好像是幾百種幾千種樂器伴奏出音樂的聲音。那有人會說,辯才天女有五百個舌頭,而每個舌頭又能發(fā)出五百種動聽的音聲,我是凡人,只有一根舌頭,怎么能和她相比呢?現(xiàn)在我們就是要超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她有五百根舌頭,其實算不了什么,我們現(xiàn)在要觀想自己有五萬個、五十萬個舌根,甚至更多。她的每個舌頭,能發(fā)出五百個音聲,也算不了什么,我的每個舌頭能發(fā)出五十萬個音聲,五千萬種音聲。我們要利用觀想的力量,去超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我們的每一個舌頭,都能發(fā)出無窮無盡的各種音聲來。這樣一來,有多少佛,我們也能贊嘆得過來。
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廣播電臺的播音員:一個播音員在播音室里講話,雖然只有一個舌頭在講話,但在整個世界,幾十萬個地方同時都能接收到這種音聲。你說播音員是一個舌頭?還是兩個舌頭?他的舌頭豈非有幾千、幾萬、幾十萬個了嗎?我們可以借助廣播、電視、衛(wèi)星……科技的這種方法去觀想,我們在那里嘴巴一張,讓整個地球、整個宇宙,十方三世所有諸佛、菩薩,都能接收得到我們贊嘆的音聲,這樣我們就達到超過辨才天女稱贊如來的效果了。
《維摩詰經(jīng)》:‘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說法時,雖然用一種音聲,但眾生聽到的聲音卻不一樣,比如中國人聽到他的話,就是中國語,英國人聽到是英語,法國人聽到是法語,德國人聽到是德語,日本人聽到是日語。為什么一種聲音里邊,不同的人聽到是不同的聲音呢?是因為佛陀神通的力量。所以說:‘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每一個音聲里面都有無量無邊的言詞,不管是天上,天下的人,還是畜牲,只要能聞到佛陀的聲音,你都能感到佛在跟自己說話,佛陀使用的語言就是我的語言。
稱贊如來時,我們要觀想,自己也具備佛陀這種神通的力量,用各種美妙的言詞去稱贊如來的切德。這種稱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窮未來際,相續(xù)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我們稱贊的這種聲音,遍及整個法界,整個宇宙,無所不在。稱贊如來的方法,就講到這里。‘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這一段經(jīng)文的內(nèi)容,大體跟前面講過的一樣,這里就不重覆了。
第五章、廣修供養(yǎng)愿
復(fù)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yǎng)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xiàn)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yǎng)具,而為供養(yǎng)。所謂:華云、幔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yǎng)具,常為供養(yǎng)。善男子!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善男子!如前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法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shù)分、喻分、優(yōu)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此廣大最勝供養(yǎng),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yǎng)亦無有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供養(yǎng)的意義
這段經(jīng)文是第三個大愿的整個內(nèi)容。一說到供養(yǎng),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xí)慣;還有呢?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yǎng)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對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種表達。供佛并不是說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yǎng),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回事的。供養(yǎng),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體現(xiàn)我們對佛陀恩德的報答!佛教講上報四重恩?其中有師長恩,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dāng)然也是師長的范疇。因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rèn)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怎么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于眾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佛陀的恩情,都報答不盡的。我們除了禮敬、稱贊如來以外,還要供養(yǎng)。
現(xiàn)在講的是第三個愿:‘廣修供養(yǎng)'。廣修供養(yǎng),不僅僅是供養(yǎng)佛,而是要供養(yǎng)世界上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及沒有恩惠的人,我們都要供養(yǎng)他們。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對我們有過幫助的人,我們都要懷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佛教中講培植三種福田:一是恩田。是說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有一種感恩心,去報答他們的恩情。佛經(jīng)里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沒有出世,我們孝敬、供養(yǎng)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養(yǎng)父母,報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們自己的福田。因此,一個學(xué)佛的人,如果在家里連孝敬、供養(yǎng)、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好的佛子。二是敬田。凡屬于我們恭敬的物件,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yǎng)他們。三是悲田。悲田,是指我們要慈悲的物件: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呀、他們?nèi)背陨俅?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時,作為學(xué)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幫助他。表面看上去,我們是在幫助別人,其實我們是在幫助自己種福報,所以只要見到有困難的人,我們都要積極主動地去幫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nóng)民在春天播種,到了秋天,才能有收獲。如果春天不播種,那么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是從哪里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頭上。于是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有長眼睛,不幸的事情總落到自己頭上。其實,一個人的運氣好不好,并不是取決于老天爺,倒是與你的福報有關(guān),而福報是來源于培植福田,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yǎng)才會有福報。廣修供養(yǎng),從經(jīng)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講到供養(yǎng)諸佛,但是從經(jīng)的內(nèi)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yǎng)一切眾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里的內(nèi)容前面也講了,一切佛剎,極微塵中,各有一切極微塵數(shù)佛。是說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yǎng)的物件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yǎng)的意義?一是表達了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三是滅除我們的慳貪,就是吝嗇、小氣。供佛,把你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yǎng)、布施心,舍不得把東西拿出來,那你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布施、供養(yǎng)是存錢的最佳方法,而且將來‘利息'很高。因此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拼命賺錢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福報,也就是通常說的運氣。
供養(yǎng)、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執(zhí)著。一個人如果執(zhí)著財物,舍不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像你銀行里一分錢也沒有存進去。雖然銀行里的錢很多,有的人能從那里取出十萬、二十萬,但你一分錢也取不出來。所以布施、供養(yǎng)別人的同時,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存錢。
人因為貪著的關(guān)系,使得我們不能夠廣修布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過時,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的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里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你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為什么我們舍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原因就是貪著。因為我們對好的東西產(chǎn)生執(zhí)著。如果你對這些最好的東西不貪著,能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去布施,救濟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那么,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慳貪、執(zhí)著和煩惱。
我們執(zhí)著什么東西,這種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產(chǎn)生煩惱的根源。執(zhí)著是我們解脫生死最大的障礙!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禪師,他的修行境界是很高的。他對什么東西都不會貪著,但是唯一使他貪著的是一個缽。因為這缽是過去皇帝賜給他的。一天,他的壽命快要到了,閻王爺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抓他走。這個禪師的功夫很高,他往那里一坐,就進入禪定的狀態(tài)。那兩個小鬼到處找,怎么也找不到他,四處尋找,連個人影都不見。找不著,怎么辦呢?回去又交不了差,很苦惱。然后他倆就去請教寺廟里的護法神、土地公,這禪師究竟躲在哪兒去了呢?我們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來護法神告訴他們說:這個禪師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想找他是很困難的。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見到他。這個禪師有一個缽,這個缽是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去把他的缽拿來敲一敲,他聽到敲缽聲肯定會出來的,不信你們試試看。
禪師正在入定,定中的時候,鬼神是找不到他的。無常鬼變只老鼠,在禪師的缽上跳來跳去,缽發(fā)出了響聲。禪師馬上從定中出來,他怕這個缽摔壞了!這時,無常鬼一下就撲了過去,用鐵鏈套住了他的脖子。對不起,請你跟我們走一趟。禪師意識到缽給他帶來的過患,就在這緊要關(guān)頭,禪師急中生智,把這個缽一下給摔破!然后再次進入禪定的狀態(tài),結(jié)果無常鬼又找不到他了。缽沒了,但自己的命卻保住了!
香花燈果供養(yǎng)
‘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xiàn)前知見'。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F(xiàn)前知見,是說這么多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樣。我們的這種修行方法主要靠觀想。我們要讓自己進入普賢菩薩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無量無邊諸佛的存在。下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樣供養(yǎng)諸佛:‘悉以上妙諸供養(yǎng)具',面對十方諸佛,我要用最好的東西去供養(yǎng)。所謂的最好,當(dāng)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銀財寶去供佛,而是指在你經(jīng)濟能力有限的范圍內(nèi),用最好的東西去供佛。
‘所謂華云、蔓云、天音樂云'華,是指花,用鮮花供佛。云,是表示眾多,用很多的鮮花去供佛。蔓,就是花蔓,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來,串成花環(huán),一串一串的拿去供佛,這就叫蔓云。天音樂云,就是用音樂去供佛。如我們唱的爐香贊,這就是音樂供養(yǎng)佛。如果在坐的哪位是學(xué)彈鋼琴的,或是電子琴什么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給佛聽。比如你剛學(xué)會一首新歌,你覺得好聽,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養(yǎng)佛,這也是供養(yǎng)。
‘天傘蓋云',過去國王出動時,有一種傘蓋撐在他的頭上,用這種傘去供佛。‘天衣服云',是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剛買到一件高級的時裝,先拿去供佛,然后再穿,這也是可以的。供養(yǎng)的意義,主要是表達了你的虔誠,至于佛能不能穿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剛買回家,選一個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時時都有一份供心,這才是重要的。‘天種種香',就是各種各樣的香。如末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種香。買回來,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己身上抹。燒香,是供佛點的香。末香,就是現(xiàn)在的檀香,檀香燃起來,發(fā)出的氣味很好聞的。用這些香去供佛。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須彌山就是佛教里講的一座最高的山。相當(dāng)于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座山。我現(xiàn)在供的這些花果、衣服、音樂等供品,猶如須彌山那么大,但不是真的,主要是靠觀想。這里普賢菩薩是教我們,要用觀想的方法去供養(yǎng)佛。
‘燃種種燈',是燃各種各樣的燈,如酥燈,油燈用這些油去點燈。‘諸香油燈',就是用香油點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每一盞燈的燈炷,就像須彌山那么大。‘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每一盞油燈里面的油,就像大海里邊的水這么多。你想這盞燈要點多長時間啊!那這盞油燈永遠也不會息滅。你供佛的時間與這盞油燈一樣,直到永遠。你想想看,你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呢?因此,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了《普賢行愿品》,我們要展開自己的心胸、想像,讓我們的思想境界能夠包容整個世界、整個宇宙!我們學(xué)佛就是要使自己的心胸開擴,用佛的心量要求我們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夠向佛靠近。如果你的心量老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么你永遠都是眾生。
諸供養(yǎng)中 法供養(yǎng)最
‘以如是等供養(yǎng)具,常為供養(yǎng)'。前面所說的衣服、鮮花、音樂、食品、涂香、各種油燈……,這么多的東西去供養(yǎng)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雌饋磉@功德,當(dāng)然很大。但普賢菩薩又接著告訴我們:‘善男子!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是說善男子啊!你不要以為用那么多,那么好的東西去供養(yǎng)佛,就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yǎng)了。不是的!對佛陀最好的供養(yǎng),是對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說:‘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yǎng)。
比如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什么呢?兒女對父母怎樣才算孝順呢?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的女兒,一天到晚光知道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對你說的話,她一點也不聽。在外面給你惹許多麻煩的事,三天兩頭都有人找上門來,找你的麻煩。相反,你的另一個兒子,雖然他沒有給你買什么好吃的東西,但是他很聽你的話,他在外面不給惹麻煩,上門來的人都在贊揚他,說他很有出息。請問你?你喜愛女兒?還是喜歡兒子呢?肯定是喜歡兒子,不會錯的。假如你喜歡的是女兒,說明你不是一個好父母。
那么,諸佛菩薩對待眾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只知道供佛,或拜佛,但對佛法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拿到皈依證,就算了事,就以為自己是佛子了。對于佛法的道理,一點都不放在心上,還是按照原來的觀念、習(xí)慣生活,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對佛教大發(fā)牢騷。這種人,盡管每天給佛、菩薩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上。他們永遠都是佛法的門外漢。這就是說,作為一個學(xué)佛的人來講:‘依法修行,依教奉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yǎng)。
法,在我們的修行中,它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我們信仰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寶。有些人不能正確的認(rèn)識和處理這三種關(guān)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認(rèn)為法沒有什么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有些僧人跟我們也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兒去。他最感興趣的是佛,對佛無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如果你對法沒有正確的認(rèn)識,正確的理解;你能很好的學(xué)佛修行嗎?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就像我們現(xiàn)
- 上一篇:認(rèn)識菩提心
- 下一篇:唯識三十論講記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星云大師:學(xué)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xué)院的教育嗎?
- 夢參法師:學(xué)佛的第一個要求--堅信不疑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夢參法師:學(xué)佛者可以不求往生極樂世界嗎?
- 昌臻法師:學(xué)佛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 仁德上人:學(xué)佛者要時刻看清自己內(nèi)心的起心動念
- 濟群法師: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濟群法師: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濟群法師: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濟群法師: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濟群法師: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rèn)識接近真實?
- 濟群法師: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yīng)該逃避痛苦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