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出離心
菩提心與出離心
學佛因緣各異,所求各異,但正確發(fā)心唯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兩種。聲聞行者發(fā)出離心成就解脫,大乘行者發(fā)菩提心成就佛果,此外皆非正途。那么,兩種發(fā)心是否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或者說,大乘行者是否也需要發(fā)出離心?
1.解脫為本,出離心為先
在《道次第》中,宗喀巴大師將大乘佛法的綱領(lǐng)總結(jié)為三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明確指出:出離心為菩提心生起的前提。論云:
夫以惑業(yè)所制,流轉(zhuǎn)世間,為眾苦所逼者,自利猶且未能,況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菩薩較諸小乘尤應(yīng)厭離而滅除之。
如果自身不具備出離、解脫的能力,惑業(yè)未除,自利尚且不能,怎么可能利益他人,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呢?所以菩薩同樣需要生起出離心,而且要比聲聞更強烈。沒有真切意識到輪回之苦,沒有迫切的出離愿望,所謂的菩提心終究會流于口號,發(fā)得膚淺而不真切。如果我們自身尚且耽于現(xiàn)狀而無心出離,卻要發(fā)愿帶領(lǐng)一切眾生走向解脫,難道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話嗎?
論中,宗大師接著告訴我們:
若于生死,意求出離已,見諸有情是自親眷,為利彼等而發(fā)菩提心者。
只有在希求個人解脫的基礎(chǔ)上,才能進一步希望帶領(lǐng)眾生共同出離。解脫是佛法的根本之道,可以說,學佛就是為了尋求解脫,修行就是為了實踐解脫。因而,出離心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礎(chǔ)。但對菩薩道行者來說,僅僅個人解脫還不夠,還要推己及人,看到眾生在輪回中飽受苦難,而將這份出離心延伸到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共同解脫。從這個意義上說,菩提心正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換言之,兩條道路的起點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終點。
怎樣才能帶領(lǐng)眾生走向解脫?顯然,僅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嚴格地說,必須具備解脫的經(jīng)驗和能力。最起碼,也應(yīng)了知解脫原理。否則,何以為眾生向?qū)В咳绻约荷星沂遣槐鏂|西的盲人,卻要引領(lǐng)大眾走上一條布滿荊棘、岔路、障礙的陌生山道,不過是匹夫之勇,是于人于己皆無利益的愚癡行為,決非佛陀所提倡。所以,在修習菩提心之前,首先要發(fā)起出離心,修習解脫行。
所謂出離,就是愿離娑婆。它的心行標準,是對輪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任何留戀。但在今天這個物質(zhì)空前豐富的社會,人們已經(jīng)制造太多麻醉身心的誘惑,使心耽于其中,難以自拔。所以,現(xiàn)代人雖然覺得很累,在壓力中不堪重負,但多半不會覺得太苦。因為隨時都有新的刺激來轉(zhuǎn)移痛苦,隨時都有物欲帶來短暫滿足淡化痛苦,使我們在貌似快樂的幻影中疲于奔命,在種種物欲的刺激下日漸麻木。其結(jié)果,就是逐步喪失對痛苦的感受能力。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yōu)槭裁匆?ldquo;自討苦吃”?為什么要去感受那些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須知,這種感受正是生命的保護機制。就像我們需要定時體檢,才能及早發(fā)現(xiàn)疾病,把握治療時機。同樣,唯有保持對痛苦的省察,才能找到痛苦之源,及時進行對治。否則,到病入膏肓時,一切都為時晚矣。
怎樣才能使我們從麻木中蘇醒?這就需要時時念死無常,念輪回苦。因為死亡是生命無法回避的結(jié)局,而輪回則是凡夫無法脫離的軌道。正視這一現(xiàn)實,我們才會知道,什么才是對生命真正有價值的,什么才是人生的當務(wù)之急。
【念死無常】
人們往往下意識地回避死亡,不愿想起,更不愿提起,似乎這樣就能把死亡拋在腦后。事實上,我們逃得了嗎?那個與生俱來的死亡,究竟在哪里等著我們?在《道次第》中,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思考的角度。
第一,思維死王必來,任何法不能解決。從古至今,不論國王還是乞丐,也不論強者還是弱者,誰能逃脫這一結(jié)局?不必說過去的人,就是眼前這些鮮活的生命,這些會說會動、似乎有著無限能量的生命,不需要百年,也會到其他世界報到。在此期間,壽量無增而日減。如果把出生比做人生的起點,從來到世界的剎那起,我們時刻都在走向死亡這個終點。每度過一天,每增加一歲,都是在向終點靠攏。換言之,剩余時間也在隨之減少,正如《法句經(jīng)》所說的那樣:“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第二,思維死期無定。當我們健康活著的時候,總以為生命會很強健,很長久。其實,人命不過是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轉(zhuǎn)息就是來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次呼吸時,都有人停止了呼吸;我們每一次心跳時,都有人停止了心跳。其中有壽盡而終者,也有許多夭折和橫死者。所以,即使我們現(xiàn)在年輕健康,似乎有漫長的人生可以享受,但誰也無法保證明天會發(fā)生什么,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事實上,死神隨時都在我們身邊等候,隨時都可能不請自來。
第三,思維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當死亡到來,我們現(xiàn)在所執(zhí)著的家庭、地位、財富,哪一樣可以產(chǎn)生作用?我們可以因為家庭和睦就不死嗎?可以因為財力雄厚就不死嗎?可以因為身居高位就不死嗎?事實上,世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拿來與死神進行交易。不僅如此,這一切反而會使我們生起諸般不舍,帶來更多痛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擁有的越多,執(zhí)著也就越多,而這種擁有和執(zhí)著又將成為臨終前的障礙。一方面是對曾經(jīng)擁有的留戀,一方面是對失去一切的恐懼,但死神不會因為我們留戀或恐懼就網(wǎng)開一面。更糟糕的是,在這樣的留戀和恐懼中,往往會使人失去提起正念的最后機會。結(jié)果,在萬般無奈中隨業(yè)流轉(zhuǎn)。
時時從以上三個角度憶念死亡,就會認識到世間的無常虛幻,從而減少貪著,發(fā)心出離。所以說,念死是發(fā)起出離心的重要助緣。
【念輪回苦】
有情在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轉(zhuǎn),頭出頭沒,無法自主,充滿種種苦痛。在佛典中,主要概括為八苦和六苦。倘能透徹輪回本質(zhì),我們就不會被它顯現(xiàn)的種種華麗假象所迷惑。所以,輪回苦也是需要反復(fù)思維的。
八苦,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首先,是對生老病死無法自主。自從我們隨業(yè)力投生世間的那天開始,就日復(fù)一日地為這個身體忙碌著,餓了張羅吃,冷了張羅穿。不想老,卻老之將至;不想病,卻疾病纏身;不想死,卻不得不死。哪一樣不是事與愿違?哪一樣是我們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除了身體負擔外,相愛的人天各一方(愛別離),討厭的人冤家路窄(怨憎會),希求的一切無法得到(求不得),這些苦楚,都是我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正在經(jīng)歷和將要經(jīng)歷的。即使我們與世隔絕,內(nèi)心一樣可以制造煩惱,即五蘊熾盛苦。為什么人們在滿足生存所需之外,仍在不停地忙著?其原因,就是因為內(nèi)心的欲望太多,垃圾太多,情緒太多,使身心處在不由自主的躁動中。
除了八苦以外,《親友書》還將輪回苦總結(jié)為六點。
其一,為無有決定。在輪回中,我們時而生天享樂,時而墮落地獄,什么業(yè)力成熟了,就隨什么業(yè)力投生,無法選擇,而又無可奈何。
其二,為不知滿足。眾生在無明慫恿下,不斷制造需求。尤其在今天,很多需求已被縱容得失去節(jié)制。為了滿足更多的需求,人們越發(fā)忙碌,也越發(fā)盲目,早已看不清這些需求的實質(zhì)。為之付出最多精力的,往往不是生活所需,而是在社會唆使下產(chǎn)生的追求。換言之,我們消耗生命換來的,只是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仔細想想,這是多么難以對等的交易啊。
其三和其四,為數(shù)數(shù)舍身、數(shù)數(shù)受生。我們害怕死亡,卻不斷經(jīng)受生離死別,不斷在死亡和受生中輾轉(zhuǎn)。不想死的時候,由不得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同樣由不得自己。不必說投生,即使現(xiàn)前選擇的職業(yè),接觸的環(huán)境,也往往是我們無力決定的。
其五,為數(shù)數(shù)高下,即地位忽高忽低,變化不定。在這種動蕩和變化中,痛苦在所難免。
其六,為無伴之過。人們都害怕孤獨,所以要成家,要尋求感情慰藉。但當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從來都是一個人獨自上路。即使血脈相連的親人,也無法攜手同行。當然,如果彼此業(yè)緣深厚,未來還會繼續(xù)相遇。但在一定時期,必定是孑然一身,無人相伴的。
思維死亡無常和輪回過患,不是為了讓我們陷入沮喪和痛苦中,而是為了提醒我們:現(xiàn)前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否則,就會處于習慣性的麻木中,以為可以這樣永遠過下去。一旦環(huán)境變化,痛苦就隨之而來。生活中時?梢钥吹剑行┤耸聵I(yè)做得熱火朝天,突然查出不治之癥,于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因為我們一生都在為眼前諸事忙碌,卻從來沒有為必然到來的死亡做過任何準備,沒有為生命的歸宿做過任何安排。我們要知道,現(xiàn)前擁有的人身,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如果不能發(fā)揮這一身份蘊涵的價值,不能將難得易失的人身用于修行,一旦死亡到來,就會繼續(xù)流轉(zhuǎn),悔之晚矣。
2.菩提心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
作為菩薩行者,在生起出離心的基礎(chǔ)上,還要進一步發(fā)起菩提心,將希求解脫之心從個人擴大到一切眾生。所以說,不論我們發(fā)的是出離心還是菩提心,都是以成就解脫為目標,這是根本也是唯一的目標。并不是說,在解脫之外還有什么更高、更究竟的解脫。
兩者的區(qū)別,只是在于所緣對象。出離心是定位于個人解脫,而菩提心則定位于一切眾生,是發(fā)愿和眾生共同解脫。佛教認為,在究竟層面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就是說,個人與眾生是一體的,只是因為我們的錯誤設(shè)定,才產(chǎn)生了自他的分別,造成了彼此的對立。一旦放下這種錯誤設(shè)定,利他就會成為自覺而非違心的選擇,成為主動而非被動的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說,菩提心就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僅僅發(fā)起出離心,只能成就個人解脫。唯有與眾生共同出離,才能成就佛陀那樣悲智圓滿的品質(zhì)。
- 上一篇:菩提心與七支供
- 下一篇:如何發(fā)起愿菩提心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yīng)該逃避痛苦嗎?
- 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福報的判別和積累,打開福報的通道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