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論書,相傳為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諦譯,一卷;唐代實叉難陀重譯,作2卷;以真諦譯本較流行。 又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全文篇幅不長,只有一萬一千字左右,但它結構嚴謹、析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影響最大...[詳情]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八卷
第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頁。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種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一段論文是講到真如的體性,我們上一堂課講到這個地方。真如的體性,它是超越時空的一個整體生命,它在空間上是總相,在時間上是不生不滅,它是超越有時間障礙的個體生命。既然它超越時空,那我們這個個體生命當然是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就是時間會變化,空間也會有變化,這些時空變化的個體生命是怎么來的?因為有妄念。我們本來是不生不滅,但是我們的心有向外攀緣的心,我們不喜歡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性,說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動」,這一動以后,就沒完沒了,就開始產(chǎn)生很多很多所謂的個體生命,所以這些個體生命是很多很多的妄念所變現(xiàn)出來。當我們把妄念都消滅的時候,這些生命的流轉果報就消失了。古人說:「夢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無大千!鼓阍谧鰤舻臅r候,一個夢接一個夢,一念的夢心變現(xiàn)很多的山河大地,你也真實感受到有快樂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這些感受是怎么來的呢?一念的夢心所變現(xiàn)。這個夢做完了,你又做另外一個夢;另外一念的夢心又變現(xiàn)一個果報。等到你哪一天晚上做五六個夢醒過來以后,就是等你有一天成佛以后,你已經(jīng)把心帶回家以后,你再觀察:你過去的流轉因緣,是「覓之了不可得」,「醒后空空無大千」,原來都是一念的顛倒,如此而已。所以這個地方「若離妄念」,這些「境界」就消失掉了,因為它本來就是妄念所變現(xiàn)的。這個地方等于是把這些流轉跟還滅因緣說出來,這以下是正式說明怎么樣能夠消滅妄念?什么是我們的家?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我們「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從本以來」就是本來面目,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色身,是一個男人的色身、或女人的色身,你這個色身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思想,有受想行識不同的感受分別,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是你過去的某一個妄念變現(xiàn)出來的,它不是你的本來的面目。這怎么辦呢?「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地方簡單的說就是破我們的遍計執(zhí)。就是說我們凡夫在分別當中,有一個所分別的境相,這個分別的境相是一個言說相、或者是名字相,這個名字就是文字。比如說我們要表達一個觀念說「這朵花很漂亮」,當然我們有名言以后,由這個分別心依止「這朵花很漂亮」這幾個字,就開始產(chǎn)生分別。事實上佛法說,這些依止名言所產(chǎn)生的分別都是戲論,「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你說「這朵花很漂亮」,這朵花不管漂不漂亮,它那樣就是那樣,它不漂亮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這個花是一個妄念的因緣變現(xiàn)出來。這樣的相貌,我們說「你很漂亮」、「這個人很丑陋」,這些都是遍計所執(zhí)。所以我們剛開始要先破這個粗的遍計執(zhí)。就是說由言說相、由文字相所安立的各式各樣的概念,這些都要消滅掉,否則你沒辦法恢復本來面目,這是第一個破遍計執(zhí)。
第二個是遠離依他起,「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挂浪鹦晕覀儾荒苷f破壞,因為它是由業(yè)力所變現(xiàn)的,你說我現(xiàn)在的身體一天到晚老病死太痛苦,我要把這個身體消滅掉。不可以!你只能夠說遠離,不隨它而轉
解釋是「不垢不凈」,它沒有垢、也沒有凈。當然我們凡夫的身心世界會感到垢凈,我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我內心善良的功能增加了;我今天持了一個〈楞嚴咒〉,這個善法增加了;我又打了一些惡念,惡的法也增加了: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在染凈當中不斷的變化,但是這個時候你遠離這個染凈的概念。第二個「無有變異」,這個「變異」就是增減相,你的功德增加了,過失減少了,當然這也是好念,但是這個好念不如無念,再把這些增減的概念消失掉。第三個「不可破壞」,「不可破壞」。遠離這個依他起,這怎么辦?觀察這些依他起的本性是「畢竟平等」!府吘蛊降取狗ú卮髱煼ú卮髱熣f是「不生不滅」,它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的相貌。當我們面對心中的名言,用念佛、或者持咒斷除名言的相續(xù),一方面對于依他起性產(chǎn)生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觀察,這個就是第二個方法,遠離依他起性。因為依他起它一定有生滅、有增減、有垢凈的對立差別。當我們破除遍計執(zhí),遠離依他起,第三個工作也是很重要,「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前面的二個修學──破遍計執(zhí)、遠離依他起是一個否定式的;這個「唯是一心」是肯定。這個地方等于是簡別二乘的偏空,說小乘學者跟大乘學者修空觀的差別:小乘的空觀是一個理性,大乘的空觀是心性,它有明了性。所以小乘的空是滅色取空,它不能夠有心識的活動。簡單的說,小乘的空觀不允許有明了性、不允許有生命現(xiàn)象,有生命現(xiàn)象就不是空,會障礙你的空。所以小乘的涅槃是不能有生命的現(xiàn)象,大乘的空是容許有明了性。這個明了性本身沒有錯,錯在妄念,你把妄念消失了,這個清凈的心性就是空,就是清凈心。所以大乘佛法講空喜歡講清凈心,強調這個空是有明了性,所以「唯是一心」,它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個地方強調:你修空觀不能斷除生命的現(xiàn)象,這叫真如。當你修空觀的時候,你把一切的妄念消失了,心性的明了功能也消失了,那就不是真如,那是偏空涅槃。所以這個地方「唯是一心」就是當你大死一番以后,重新再肯定──「唯是一心」。你要保存心性的本來面目,那個明了的功能要保存下來,你依止這個明了心性,才能夠從空出假,顯現(xiàn)八相成道,廣度一切眾生,這才是真如。否則你這個心性一斷滅以后,那就是一灘死水,什么作用也生不起來。所以第三段也是很重要。這個地方等于是把我們所謂的本來面目,把我們的家找到。
本論說是生起信心──大乘的信心,有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當然主要還是以根本,因為你根本沒有找到,你在三寶中所有的造作都是虛妄的。依止妄念所修的善業(yè),都是虛妄的果報,還是在生滅門打轉。禪宗有一個禪師叫做趙州禪師,說是「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一般禪殼子的參學都是年輕的,只有趙州禪師八十歲還在那個地方到處參訪善知識,因為他心中的家還沒找到。這個時候遇到一位老禪師看他這么年紀大了,就點他一下說:「老老大大,云何尚無住處?」說你年紀也不小了,怎么還沒有找到一個安住的處所?當然這個地方不是說身體沒有住處,是說你內心當中這個家還沒找到。趙州禪師受到這句話刺激以后,他去打坐,開悟以后他說:「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原來向外到處去參訪善知識找這個家,結果原來家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能夠找得到。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就是我們返妄歸真的一個依止處。
子二、顯法離言
前面這一段「借言詮法」,是假藉言說相來詮釋真如;這以下「顯法離言」,是說明我們親證真如的這個相貌,就是圣人的真如是什么相貌: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前面的真如是假藉佛法的文字來表詮真如,這以下是說明真正的圣人跟真如接觸的時候是什么相貌。這當中有四段,先看第一段:「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寡哉f相就是名言,所安立的法都是虛妄的,就是虛妄的名言帶動虛妄的分別,這就是所謂的「情有理無」。在凡夫感性的身心世界感覺到有,但是用真理去觀察是覓之了不可得──情有理無。就是說凡夫遍計執(zhí)的生起,在唯識學上說有三個次第:相、名、分別。就是由這個業(yè)力變現(xiàn)的相貌,善業(yè)強的人變現(xiàn)安樂的相貌,罪業(yè)的因緣變現(xiàn)痛苦的相貌。但是這個相是依他起,我們跟相貌接觸的時候,安立名言;有名言以后,就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感受;這個時候產(chǎn)生虛妄分別,正式落入遍計執(zhí)。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能夠證得真如的時候,心中沒有任何的名言,沒有話可以說的。第二個「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這是遠離依他起的相貌。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我看到真如了。這個真如你有一個相狀可以看到,那表示你沒有看到真如,你還在隨順真如、還在趨向真如的過程當中,真正的真如是沒有相狀。為什么?它是「言說之極」,它是言說之外的,超越我們這些名言的。就說超越名言,那佛陀為什么要依止名言來建立真如?因為用佛法的名言來消滅凡夫錯誤的名言,這個觀念很重要,禪宗說是就路還家。我們凡夫顛倒太久太久了,佛法內心當中有依止真如的體性,它是離言說相,離一切的差別相。但是佛陀要把自己親證的道理傳遞給我們有困難,這中間沒有一個橋梁,佛陀知道我們平常已經(jīng)習慣用名言來吸收一些訊息,所以佛陀就安立名言說:什么是真如?它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是悟入真如之道。我們剛開始就假藉這個名言來消滅我們錯誤的名言,最后再把這些佛法的清凈名言也消失掉,所以真如的真實相是沒有相,這個相是一個過程!复苏嫒珞w,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拱沧≡凇刚嫒纭故鞘裁聪嗝材?它不能有斷滅見,亦「無有可遣」,你把現(xiàn)前一念明了的心性消滅的時后,你找不到真如了;說這只馬是一只狂馬,你把這只馬殺死了,你也找不到這只良馬。所以修真如法者,不起斷滅見,但是也不起常見,「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惯@個凡夫的執(zhí)取也不可以。遠離凡夫的執(zhí)取,遠離二乘的偏空,不能完全消滅,也不能一路的隨順。所以修學真如之道,古德講出一個意境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你要去追求真如,你一輩子找不到,因為你有要向外追求的心;追求真如不是追求,是消滅你的執(zhí)取,所以「覓即知君不可見」。你說:那這樣子這個真如是不是斷滅呢?不是!「不離當處常湛然」。當你能夠消滅心中執(zhí)取的時候,它是處處顯現(xiàn)的。剛好這句話的意思,遠離二邊順入中道,才能夠顯現(xiàn)真如。第三段作個總結:「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名為真如!拐嫒缬H證的境界里面,是不可以言說、不可以用心念去分別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故名真如!故沁@個意思。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在修學次第上,大家要知道:你一開始一定是假藉因緣真如,然后再成就離言真如。就是說你現(xiàn)在要渡過這個大海要先假藉船,這個船不是彼岸,但是剛開始沒有船你不能到彼岸。你到彼岸以后,你過去假藉語言文字這些佛法都可以放掉了,因為你得到那個文以載道,那個道有了,這些文字都不需要了;但是這個道沒有生起之前,文字相是有需要的:這二個,一個修學的過程,一個是究竟的圓滿。
癸二、明隨順悟入
這個地方是講「隨順悟入」真如的方法。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前面把真如分成二部分:一個是凡夫所認識的真如。我們說什么是真如?我們就假藉佛陀的形容去觀照,得到一個真如說「我現(xiàn)在也有真如」,但是這個真如叫依言真如。文殊菩薩心中也有真如,他的真如是離言真如。這二個真如都不錯,應該怎么悟入隨順呢?這以下說出方法: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是名得入。
「一切法,雖說」,而「無有能說可說」,這個是破所取相。你要能夠悟入真如,你對你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法,你不能當真;所以剛開始你對于你的想法,是采取一種否定的階段。你剛出家的時候,你起很多念頭,你都不能相信;等到出家久了以后,你會發(fā)覺剛出家所起的念頭都是虛妄的;出家再久一點,你過去的念頭也是虛妄。就是我們剛開始對心念是采取否定的階段,「慎勿信汝意」,剛開始是這樣;因為你遍計執(zhí)太強烈,「雖念,亦無能念可念」,這是破能取相。前面是所分別的境界,這個是能分別的妄想,都要消滅,這個意思等于是修空觀,觀察所分別的人事境界,都是你的名言所安立的。說這個人非常的好,其實他好不好是一回事,這個好是你自己安立的、你自己說的;這個人非常不好,這件事情也是你自己名言所安立的、你自己說的:這個名言要消滅,我們虛妄的分別心那個心念也要消滅,這樣子就是隨順真如了。等到連那個觀照的心念也不可得,所謂的離言真如,這個時候正式證入了。剛開始我們成就依言真如叫「隨順」,最后證入離言真如。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我們剛開始在趨向真如的時候,是先成就它的空,然后再成就它的如實不空。唐朝的福建有一座雪峰山,雪峰山住了一個雪峰禪師,在那個地方教化眾生。在北邊有一個禪師,從北方來參訪雪峰禪師,拔山涉水非常辛勞,到了雪峰山以后,他就頂禮雪峰禪師。雪峰禪師說:「你從什么地方來?」「我從老遠的北部而來。」這時候雪峰禪師說:「你老人家一路辛苦了!箙⒃L的禪師說:「我是仰慕道德,不畏辛勞。」這個時候雪峰禪師說:「你來這個地方有什么目的?」「我請善知識開演甘露法門,開演我解脫之道!寡┓宥U師講一句話:「出去!」就走了。這句話是說「解脫之道」,就是你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妄想要活動需要有個橋梁,就是名言,你應該從你自己能分別的心跟所分別的名言當中解脫出來,就是所謂的「雖說」,而「無能說可說;雖念,而無能念可念」,這個就是隨順于真如之道,這所謂的「出去」,就是出離自己的虛妄分別心。
壬二、即示大乘體癸一、略標釋
「大乘」的「體」性,當然是真如。前面把真如的相貌跟隨順的方法說出來;這以下把真如的相貌,假藉言說再詳細的分別。
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真如」的本性,我們講到這些佛菩薩親證是離言說相;但是凡夫要假藉「言說」,假藉言說就產(chǎn)生「二種」的差別:「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埂溉鐚嵖铡,他所空的是遍計執(zhí)跟遠離依他起,空掉的是我們心中的名言分別。所以剛開始是先「如實空」,產(chǎn)生否定!付呷鐚嵅豢,以有自體,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如實不空」是說:我們所對治的是遍計執(zhí),但是不能生起斷滅見,因為真如它是「有體」性的。凡夫的分別心這種遍計執(zhí)是虛妄的、沒有體性;比如說你晚上看到一條繩子,你看到繩子心中出現(xiàn)蛇的影像,這就是你的遍計執(zhí),這個你不能說它有體性,這你自己捏造出來。這個人怎么樣、那個人怎么樣,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本來都沒有的;但是真如不能說沒有體性。你這樣子觀察,其實你只是隨順真如,因為它本來就有體性的。這個體性是什么體性?「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惯@個地方我們也不能錯認消息,你說「真如具足無量性功德故」,那就不勞我修,落入自然外道。什么叫做「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呢?簡單的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挂詿o生理,所以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天臺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他解釋這個「性具」說:什么叫做自性具足無量功德?這個「具足」什么意思?說一切法是不能自己生起。說你自己生起富貴,不可能。你自己不能生起富貴,那么是他生?還是上帝、大梵天送給你的?也不是。他自己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那不能生是怎么生呢?是假藉布施的因緣,把你具足富貴的種姓表現(xiàn)出來。假設你的自性沒有具足富貴的本性,缺乏內因力,你再怎么修布施都不能產(chǎn)生富貴。沒有種子,你怎么灌溉也不能生出水果,所以一定要有內因外緣。它這個「無漏性功德」就是說:你只要有造作,這個果報就會出現(xiàn),「一切法因緣生」,所以叫做「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以這個地方是從否定了以后,再重新的肯定。
古德在開悟的時候,他講出一個相貌說:「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觸,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惯@句話我們說明一下。這個人他所悟的理是什么理?從他的話可以知道消息。說「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觸」,他心中所安住的理是遠離一切的虛妄名言,「心空如太空」。但是他是不是斷滅呢?沒有斷滅!敢徽娣ń缰,寂照常安住」,他那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現(xiàn)前一念心性沒有消失掉。所以他的空是跟真如相應,不是跟小乘的偏空相應。所以你要判斷這個人他修空觀的時候,最后的結果是不是保存在「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這是非常重要的,簡別大小乘的空。大乘的空,它有跟如實空相應,它也跟如實不空相應,順入中道。
癸二、廣釋成子一、釋空義
「廣成」當中,把這個「空」跟「不空」作一個說明。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說是「空」,前面講如實空是顯現(xiàn)真實性。什么叫真實性呢?簡單的講「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這句話太重要了。我們剛開始在斷惡的時候,我們在佛前發(fā)愿「從今以后誓斷一切惡」,無量無邊顛倒熏習的煩惱跟罪惡都要消滅。誓斷一切惡,你要能夠經(jīng)常觀察「一切染法不相應故」,「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個時候對你斷惡有很大的加持力。就是這個煩惱跟罪業(yè)是虛妄相,是虛妄有的,不是本來有的,所以斷惡是可以做到的。什么叫做清凈呢?就是「染法」它有沒有存在?有,但是它「不相應」。
「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這個「虛妄念」沒有真實的染污到我們的本性。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用四句偈把「一切法不相應」這句話開出來:它不是「有相」,不是絕對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也不是非有非無,雙否定;也不是亦有亦無。不是「非一、非異」,也不是亦一、亦異,也不是「非非一、非非異」。就是離開四句的分別。簡單的說,「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這些「妄心」無量劫來雖然打了無量無邊的妄想,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清凈本性沒有被染污。換句話說,恢復清凈本性是可以做到的,因為這些妄念沒有真正的相應!溉綦x妄心,實無可空故」,他所要空的就是妄念,這是空義?吹诙䝼如實「不空」:
子二、釋不空義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凈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前面在對治我們的心念,是采取否定的方式,「覓之了不可得」;這以下再重新肯定。「不空」就是說,在我空、法空的相應之下,這樣的我空、法空的基礎的無生理體當中,它具足「常恒不變」的清凈功德。換句話說,諸佛的無量功德莊嚴,我們是有可能成就的,有這種成就的可能性。只要我們愿意布施,我們就能夠出現(xiàn)福報;只要我們愿意持戒,就能夠成就尊貴身;只要我們愿意忍辱,我們一定可以成就所謂的莊嚴:每一個因緣都能成就某一種功德,這個就是「不空」!敢酂o有相可取」,雖然這個不空是沒有可相可取,因為「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前面的染污法是偏重在斷惡,所謂的染法不相應是斷惡;這個地方是生善。當我們觀察我們這一念心具足無量性功德,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發(fā)起誓修一切善,生起善法是可以做到的,因為我們的本性本來就具足善的功能。這個就是我們在成就真如的二個方向、二個目標。
這個地方講如實空跟如實不空,我們剛開始是先修如實空,先偏重在如實空;但是因為你在修如實空的時候,你也知道有如實不空。所以在修如實空的時候,他不把這個心性的本性斷滅,他只是破壞遍計執(zhí)。所以這個地方大乘修空觀,跟小乘有所不同。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
還有一點時間,我們把「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個觀念再解釋一下。這句話,對我們消滅妄想很有幫助,說清凈就是染法不相應。不相應這句話《楞嚴經(jīng)》說:非和合、非不和合。我們也可以根據(jù)《楞嚴經(jīng)》的這個方法作一個實驗。我們請維那師慈悲,大力的敲這個鐘。(當──)我們每一個人這個現(xiàn)前一念明了的分別心性,剛剛都聽到了一個因緣所生法,就是鐘聲。這個鐘聲所謂生、住、異、滅的這個生滅門,它本來沒有,后來生起了;生起以后,相續(xù)一段時間,變小,然后消失掉。我們的心跟這個鐘聲的關系是怎么樣?說「一切法不相應故」。我們這一念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說這個心跟鐘聲完全和合,如果真的和合,那這個鐘聲應該永遠不消失;但是現(xiàn)在你聽不到鐘聲。所以你不能夠說它完全和合。你說它完全不和合,那你怎么聽得到鐘呢?你說我跟鐘聲完全不和合,那你就聽不到鐘聲了。所以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鐘聲如此,一切法亦復如是,它沒有真正的染污你的本性,但是它又如夢如幻的宛然存在,宛然存在它又沒有真實染污你的心體。這個妄念就是這么回事,這個妄念跟我們的清凈本體就是這么回事。你說它沒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說它有,它又沒有真實的染污你的本性,它可以消滅。這件事情就是這么回事,大家體驗看看,這就是所謂的「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這個觀念你要懂了以后,你發(fā)菩提心:「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鼓阋郧鞍l(fā)愿,說是煩惱無盡誓愿斷,你這個發(fā)愿的聲音很小聲。你說:煩惱這么多,我有很多欲望,怎么斷?但是你說「一切染法不相應故」,「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時,你可以很大聲的在三寶面前宣布:煩惱無盡誓愿斷。沒錯!產(chǎn)生圣解。所以菩提心的生起,是來自正見的資持,不是靠一點宗教情操仰信三寶,這個是不能持久的。這個地方,我們透過教理的學習產(chǎn)生觀照;所以本論的發(fā)心,它是放在正見的后面,信成就發(fā)心、解行發(fā)心、證發(fā)心。就是說,你要能夠如實的觀照生命的染境因緣,才能夠真實的發(fā)菩提心,依止菩提心修六波羅蜜的法門,才能成就大乘的功德。我們今天就上到這個地方。
有二個問題我們作一個簡單的回答。
問:法師曾在課堂中提到:修我空觀、法空觀能夠悟入真如門,是悟入真如的一個前方便。中觀跟如來藏的思想差異,是否是在如實不空的認知?
答:是的。中觀,它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巩斎贿@個「觀」可以觀察色身,也可以觀察內心。當你用這個法來觀心的時候,你觀察你的心有善念、惡念,都是因緣所生法;但是你不一定會感覺得到這個清凈的本性具足諸佛的這種功能,你不一定有。所以智者大師把中觀的學派判作通教,通前通后。利根的人通前別圓,鈍根的人修中觀就通到藏教去了。假設你過去有大乘善根,你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能夠依止不空的體性而發(fā)菩提心;假設你小乘善根強,修空觀就把這個心性的功能消滅掉了,就入了偏空涅槃。這個大乘的空跟小乘的空差別在這個不空,沒錯。
問:請問真如跟如來藏之間的差別為何?是否代表都是清凈的自性,只是后者就生滅門來說?
答:這個真如,在本論當中的定義就是如來藏,后面會說到。法藏大師解釋說:這個如來藏就是真如,不同的名稱,但意義相同。本論的緣起,諸位后面的學習會發(fā)覺:馬鳴菩薩解釋本論是講得非常詳細,他都是先略說,再廣說,就愈講愈深。當然你對教理的了解愈深,你觀察的愈肯定,你對你未來這個生命水流的方向何去何從,就更加的肯定、更加的正確。
好,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 上一篇: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六卷
- 下一篇: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九卷
- 怎么修因緣觀?觀察因緣的相貌
- 佛陀用長行和重頌這兩段來說明三界火宅
- 無聲也是一個聲音
- 什么是意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意業(yè)
- 什么是口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口業(yè)
- 什么是身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身業(yè)
- 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發(fā)心跟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觀世音菩薩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臨命終時要記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變的人才能改變
- 什么叫破壞善根?淫戒的問題是什么?
- 修學佛法是要靠自己覺悟、遠離妄想的
- 如何對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別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