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講解第二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校對:2008年03月27日

  講別:第二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并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并發(fā)愿:佛弟子(您們的名字)愿以今天聽經(jīng)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誓愿之;叵蚪o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今天是第二講,繼續(xù)跟大家研究《金剛經(jīng)》。上次在第一講時,已經(jīng)跟大家講解過經(jīng)題了。但是,還未跟大家深入說明什么是“般若波羅蜜”,所以今天跟大家再深入探討什么是“般若波羅蜜”。我依然是用問答的方式來講經(jīng),也就是我自問自答,而您們看著,并深入觀察、思維,善加了解、運用。上課的時間是兩個小時。前一個小時,我打資料給大家看,后一個小時,讓大家提問。

  一、“般若波羅蜜”是什么意思?

  答:“般若波羅蜜”是梵語prajna-paramita的音譯。

  二、梵語prajna-paramita是什么意思?

  答:梵語中,pra是“事先”、 “事前”之意。jna是“了解”、 “知道”、 “明白”之意。paramita是“過河到對岸”之意。因此,梵語prajna-paramita就是“事先了解、準(zhǔn)備,以達到安全、有效、無后患地度過生死河流到達對岸!

  三、梵語的prajna-paramita除了音譯為“般若波羅蜜”以外,還有其它的翻譯詞嗎?

  答:有。例如:般若波羅蜜多、般羅若波羅蜜。意譯: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無極,或慧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

  四、“般若波羅蜜”跟一般所謂的“聰明”、“ 智慧”有什么差別呢?

  答:想要了解“般若波羅蜜”跟一般所謂的“聰明”、“ 智慧”有什么差別,就要同時了解七個詞的差別,才能說明清楚。

  五、哪七個詞呢?

  答:(一)布施修福。(二)聰明。(三)知識。(四)技術(shù)。(五)智慧。(六)般若波羅蜜多。(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這“布施修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七個詞,有差別嗎?

  答:當(dāng)然有差別。我現(xiàn)在一一來說明。

  (一)什么叫“布施修!蹦?

  答:“布施修福”就是透過“財布施”或“法布施”或“無畏施”,而成就一切善報、一切功德。但是,有“布施修!,就一定會有“聰明”嗎?答案是:不一定的。

  為什么有“布施修!,還不一定能具有“聰明”呢?

  答:因為還有犯戒的業(yè)障在。所以有人雖然“布施修!,而其福報并不會往“聰明”發(fā)展。

  問:如果有布施修福,犯怎么樣的戒,會造成不能成就“聰明”呢?

  答:如果有人布施修福,還是不能成就“聰明”,其相關(guān)的戒有很多,我今只是略說一、二。在此,我先定義一下“聰明”,再來深入說明。

  (二)什么叫“聰明”?

  答:耳聰(聽得清楚)、目明(看得清楚)、記憶好,叫“聰明”。當(dāng)一個人能布施修福,同時做了一些會造成“耳不聰、目不明、記憶減退”的事,則就是犯了戒,所以雖然布施修福,也不能成就“聰明”。例如:飲酒、吸毒、貪睡、貪食造成身體粗重昏沉(所謂:肚皮若硬硬,眼皮就松松)、不系念在前、不定心……等等。這些行為如果不戒掉,則會造成一個人縱然有福報,也聰明不起來。又縱然有福報,有聰明,也會慢慢地將聰明給弄沒有的。因為這些行為都是會令記憶力減退,并且還會引發(fā)幻聽、幻覺、幻視。所以不但不能變更聰明,而反而會有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所以要戒掉就會慢慢變好。

  又如果有人“耳聰、目明、記憶好”。我們?nèi)绾蔚弥巳耸且驗椤安际┬薷!眮淼哪?

  答:如果一個人,天生就視力不好、聽力不好、記憶力不好,這時,我們就知道,他是過去世沒有布施修福,所以今生一出生就如此。反之亦然。

  因此,可以得知天生視力、聽力、記憶力都好的人,不會是這輩子修來的。當(dāng)然就是過去世修來的。

  又如果一個人出生時,視力、聽力、記憶力都不算差,但是犯了剛剛所講的戒時,也會造成“不聰明”。如果經(jīng)學(xué)習(xí)、訓(xùn)練、轉(zhuǎn)業(yè)因業(yè)緣,也能令我們的視力、聽力、記憶力加強,而變好。

  因此,可知后天視力、聽力、記憶力從不好變好,則是現(xiàn)世個人的努力。而個人的努力,就是在修現(xiàn)世福、未來福。所以就能有所改善。

  因此,綜合來說,當(dāng)我們能“布施修!焙,別以為如此就一定能具足“聰明”,還得要“持戒”。如此才能從“布施修!倍3帧奥斆鳌。又,我們要知道,“先天的聰明”是從過去世的“布施修!眮淼。但是,后天的“聰明”,是從“持戒”及訓(xùn)練“看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來的。

  (三)什么叫“知識”呢?

  答:“知識”就是如實知的認識。當(dāng)我們對某一事物的現(xiàn)象及道理的“認識”不符合實際的現(xiàn)象及道理時,就叫“不如實知”,或叫“不如實”。當(dāng)我們對某一事物的現(xiàn)象及道理的“認識”,是百分之一百符合于實際的現(xiàn)象及道理時,那就叫“如實知”或“如實”。

  現(xiàn)在我們再來問一個問題:當(dāng)一個人,具有“聰明”,也就是具有“聽得清楚、看得清楚、記得清楚”,就一定能具有“知識(如實的認識)”嗎?

  答:不一定。因為,當(dāng)一個人,具有“聰明”,也還得要“常如實看、常如實聽、常如實問、常如實研究、常如實觀照”,才能由“聰明”而再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具有“如實的知識(認識)”。否則,空有一身“聰明”而“不如實知”,則會造成“邪見”。因此,這時,我們就要知道,從“聰明”要發(fā)展到真地有“知識”,是要加上訓(xùn)練“如實知(觀照)”,才能從“聰明”發(fā)展成“具如實的知識”的。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就是為了“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xiàn)于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xiàn)于世!边@《妙法蓮華經(jīng)》中所說的“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就是令眾生成就“如實的知識”。

  (四)什么叫“技術(shù)”呢?

  答:技術(shù)就是技藝能力,也就是佛經(jīng)中所說的“工巧”。

  問:當(dāng)一個人,有“布施修!,有“聰明”,有“如實的知識”,就一定有“技術(shù)”嗎?

  答:不一定。為什么呢?例如:一個人,能“如實地研究”有關(guān)“中文打字”的“知識”,但是,如果這個人從來就不“練習(xí)”,則他也是不可能成就“打字高手”,也是不可能一分鐘能輸入100個中文字的。因此,我們要知道,縱然,我們具有“布施修!、“聰明”、“知識”,也還得“多練習(xí)”,才能成就“技術(shù)”的。

  (五)什么叫“智慧”呢?

  答:“智慧”就是能在“安全、有效、無后患”下來解決問題,或成就所愿。

  問:當(dāng)一個人,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就一定具有能在“安全、有效、無后患”的方式下來解決問題,或成就所愿的“智慧”了嗎?

  答:不一定。例如:如果有一個人,對所有的鎖,有如實的“知識”,也訓(xùn)練成就,有開鎖的“技術(shù)”,但是他竟然用這個“技術(shù)”,來做壞事,偷東西,結(jié)果還被捉到,而進監(jiān)獄。這時沒有人會說他是有“智慧”的,頂多說,他是技術(shù)很好,智慧不足。

  又,如果有一個人對所有的鎖有如實的“知識”,也訓(xùn)練成就開鎖的“技術(shù)”,但是他竟然用這個“技術(shù)”來做壞事,偷東西,雖然沒有被捉,沒有進監(jiān)獄,這時業(yè)力的因緣法中,還是要還的。這時有智慧者不會說這小偷是有智慧的,因為他會招惡報,因此,我們就要知道,從“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要發(fā)展到具有“智慧”,還得要“了解緣起法”,才能正確地在“安全、有效、無后患”的方式下來解決問題,成就所愿。

  (六)什么叫“般若波羅蜜”?

  答:“般若波羅蜜”就是“運用事先了解的智慧,以便能安全、有效、無后患地度過生死輪回的河流,到達解脫三界輪回的對岸!

  問:當(dāng)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就一定能解決三界的輪回嗎?

  答:不一定。為什么呢?如果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但不曾將所修功德發(fā)愿回向解脫三界輪回,也就是不曾“發(fā)出離心”,則其未來的發(fā)展,則還不會趣向解脫三界輪回。

  又,如果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同時也發(fā)了“出離心”,但是實際上并未具足“出離行”,則也不會真正成就解脫三界輪回。因此,我們要知道,當(dāng)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還得要“發(fā)出離心,修出離行”,才能成就解脫三界輪回的“般若波羅蜜”。

  (七)什么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十個名號具足成就。

  哪十個名號呢?就是:(一)如來(梵tathagata)。(二)應(yīng)供(梵arhat)。(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四)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五)善逝(梵sugata)。(六)世間解(梵lokavid)。(七)無上士(梵anuttara)。(八)調(diào)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九)天人師(梵castadeva-manusyanam)。(十)佛(梵buddha)。(十一)世尊(梵bhagavat)。

  問:為什么說十名號時,卻列了十一個名號呢?

  答:例如:當(dāng)稱為釋迦佛時,則“佛”為通稱時,則具足其余十個名號才能叫作“無上正等正覺”;當(dāng)稱為釋迦如來時,則“如來”是通稱時,其余十個名號具足,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又,如“緣覺”又叫作“辟支佛”,雖然有“佛”名,而不具足成就其余十個名號,所以還不算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十名號其實還是在說十一個名號。也就是當(dāng)其中一個名號成就時,還得成就另外十個名號,才算是“無上正等正覺”。

  問:當(dāng)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般若波羅蜜”時,就一定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并且十一個名號的功德全都具足成就嗎?

  答:不一定。為什么呢?如果一個人已能具足“般若波羅蜜”,因此而解決三界輪回,成就“阿羅漢”果位,或成就“辟支佛”果位,也還不一定能成就“十一名號具足”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為什么呢?例如:《解深密經(jīng)》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shè)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dǎo),終不能令當(dāng)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眾生事。由彼一向怖畏眾苦,是故一向棄背發(fā)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fā)起諸行所作者,當(dāng)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若回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庇山(jīng)文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向趣寂的人,縱然解脫了,也還不一定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如果“回向菩提”,也就可以稱為“菩薩”了。

  從這兒,我們就知道,如果有人只成就“布施修福,乃至般若波羅蜜”,而沒有“回向無上菩提”,則還是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因此,還得“發(fā)菩提心”。

  又,有“發(fā)菩提心”的人,就一定能成就無上菩提了嗎?也還不一定。為什么呢?因為一個發(fā)菩提心的人,其菩提心還得堅持到成就十一個名號具足時,才真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中間退轉(zhuǎn)了,則不能成就無上菩提。

  當(dāng)我們了解以上七個詞后,再回頭來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清楚了。我們要運用“般若波羅蜜”法門,來堅固我們的“菩提心愿”,令這“菩提心愿”堅固不退轉(zhuǎn),就如同“金剛”一樣,不會被任何世間的一切所破壞。因此,才能真正地趣向無上菩提,如此,終有一天,就會真地成就無上菩提。

  (注:已經(jīng)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