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后語 三
三、
于四圣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非沙門數、非婆羅門數;于四圣諦如實知者,是沙門數、是婆羅門數。【契經雜因誦】
接下來該談談「傳承」這個話題了。在佛陀還親自指導弟子、宣講正法的年頭,根本用不著「傳承」這個詭譎的用詞,哪個比丘、哪個弟子不是親承佛陀所傳授的教法?何需疊床架屋、頭上安頭!在佛陀初入滅,諸大阿羅漢尚駐留世間的那段日子,也還不會有「傳承」這種突兀的形容,佛法是一味的,所有僧團中的比丘們,人人學習同樣的法、遵守同樣的律,哪里需要挑三撿四、秤斤論兩地評估傳承?非得淪落到各持己見、各自為政、各擁其主的混亂局面,不會演變出競相褒舉傳承的事態(tài)。
如今在佛教界「傳承」已有莫衷一是的內容了,南傳佛教最直截了當,以受戒儀式為傳承,除此之外也標榜巴利語經典的特殊與尊貴;北傳佛教則有佛祖統(tǒng)紀中從佛陀、迦葉、阿難一路到達摩乃至六祖惠能的一脈傳承,或龍樹以下宗分八脈的各家傳承;藏傳佛教的傳承就不一定追溯自釋迦牟尼佛,他們多得是傳承的對象,乃至還有諸佛共同母親的傳說。但這林林總總的各項傳承說中,最有力,最能讓佛教徒凝聚團結共識的,當屬「受戒儀式」說!
所謂的受戒儀式說,是一種出家身份取得的合法性。早期,在釋沙門僧團剛組成時,實在沒有出家身份合法與否的問題。當時人少事簡,佛陀認得每一位弟子,族姓子聽聞了佛法、受到啟發(fā),愿意修行出離世間,只要走到佛陀面前,向佛陀告白出家意愿,佛陀稱嘆他:「來得好,比丘!」也就等于認同他的出家身份了,接著這位新鮮人要為自己改頭換面、儀容整治一番,也就是「須發(fā)自落、袈裟著身」的行動,表征從此再不同于世間俗人的姿態(tài)。
漸漸地開始人多事繁。由于釋沙門僧團的教義殊勝、人員素質精良,不但深深受到世人的愛戴與恭敬供養(yǎng),求出家者也日形眾多。沙門釋子散居各地,既能分攤信施的負擔也讓佛法傳布的范圍更加廣闊,新進人員在就近的僧團出家不一定得遠赴佛前、親禮佛足,這時佛陀再也不可能認得每一位比丘。釋沙門僧團的物資越發(fā)豐沛,越是受到動機不純正的投機份子所覬覦。無可避免地,釋沙門僧團組織日益龐大,組成份子日益復雜,良莠不齊的情況日益嚴重,給僧眾與信眾都帶來不少困擾,于是佛陀除了制定戒律之外,也設立了受具足的資格認可程序。
原本,這種資格認可的過程也不叫作受戒而稱為受具足,所具足的是比丘、比丘尼這一身份,而非通過審核就圓滿具備了戒。具足了比丘、比丘尼的身份不消說當然得要持戒,但將受具足解釋為受戒,戒律便沾染上戒禁取的色彩了,如今一些以戒律為修持法門的比丘竟爭相向新學比丘求懺悔,因為他們剛「得戒」,「戒體」較清凈,對這樣的「清凈比丘」懺悔比較能消除罪垢。這種「得戒」「戒體」的觀念令受具足成為一則神話、一種信仰、一座圖騰。十師受、二部僧受的羯摩作法原來只是一項審核、一道手續(xù),為的是幫有志于離欲解脫的善男子、善女人保持一個專心修學的環(huán)境。若將審核比丘(尼)資格的程序視為傳承,那么制度本身就成為一種神秘儀式而被賦予神圣性,成為一種戒禁取、惡邪見,徹底違背正法律的究竟勝義。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內容是正法而不是儀式,因此若真要探究佛陀遺留下來的傳承,那么它的實際內容也只能在四圣諦、五受陰、六入處、緣起法、八正道這些正法中一窺究竟。倘若棄正法而拼命在十師授、二部僧授的受具儀式上鉆牛角尖,無疑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無論是南傳佛教或藏傳佛教,甚至北傳自己的祖師大德,都認為北傳的「比丘資格認證」曾經中斷所以失去傳承,特別是「比丘尼資格認證」更是世界各地都已中斷,以致女人永遠失去傳承、永遠失去堂堂正正出家的機會。然而,這種觀點真的對嗎?符合正法、圣諦嗎?為什么以受戒儀式為傳承的說法最有力,最能讓佛教徒凝聚團結共識?何以會將「傳承」這代表佛法最崇高精神所在的指標,僅用來形容出家資格審核的程序?僅用來作為「十師受、二部僧受」的儀式崇拜?使得比丘、比丘尼入門儀式的重要性遠超過法的實質內涵與僧的修行體證呢?
一切問題的癥結就出在:出家人已遺忘了出世間的出家法,所修的都是共世間的善業(yè),既是世間法、世間善業(yè),那么即使是不出家的世俗人也能夠修得很好、行得很好,所有出家人能懂的在家人也很容易理解,所有出家人辦得到的在家人也一樣辦得到,所有出家人修行能達到的境界在家人也一樣能達到。這么一來出家、在家唯一可資分別的就僅剩出家的形式了。是以出家的儀式必須賦予神圣性,曾經歷過儀式的人就得到戒體、就成為福田、就該不事生產而受人供養(yǎng)、供養(yǎng)他的人就能從中得福,不管受這儀式的人是否各方面都與世俗人沒兩樣。
雖然,南傳佛教純樸、實修、持戒的風格,的確在夸飾、神化、浮華的大乘佛教傳布下保有一股清流。但南傳佛教并不如自身所標榜的,等同于佛世時的原始佛法。
南傳佛教雖有《相應部》保存最原始的《相應修多羅》。但自覺音菩薩以巴利文寫定南傳《五部尼柯耶》經典的漫長歲月以來,《相應修多羅》在銅牒派比丘手上所遭受的冷落待遇,一點也不優(yōu)于在北傳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南傳大德們高舉《中部經》《長部經》《小部經》《法句經》《清凈道論》等專注于世間思惟的經論作為教理與修行的依歸,即使引據《相應部》的經文,也只著重在〈有偈篇〉之類的通俗教化,既不知〈修多羅〉的特殊地位,也漠視其中的究竟勝義。反而,北傳一切有部的論典倒不時強調「入契經」的重要,并作為藉以憑量義理如法性的依據,以示不忘〈修多羅〉為一切佛法的根本。
南傳佛教最引以為榮的是,他們的經典是由巴利文寫成。但是,佛陀從不曾訂定某種語言為傳遞正法的標準工具,包括巴利文在內。印度是種族、語言最多元、復雜的國家,在佛陀時代,光「容器」一詞就有許不同族群的不同稱呼方式,然而不論是哪種語言,只要是世人所使用、所能理解的語文,都是流傳正法的工具。經有明訓「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為揵茨,有名缽,有名匕匕羅,有名遮留,有名毗悉多,有名婆阇那,有名薩牢。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于世人故!狗鸱ㄊ瞧占耙磺眾生的真理,它的普世性不容扭曲,不容因某種語言的神圣化而造成眾生追求正法的阻礙,佛陀再三語重心長地強調:莫令我異于世人。正法傳布世間所使用的語言也不可異于世人。
佛陀要佛弟子不斷傳承下去的真理是四圣諦。不論是巴利文、梵文、漢文、英文或非洲土著語,只要能將法的內容正確無訛地傳遞給眾生,就很自然地成為弘揚正法的寶貴工具。倘若傳布的內容無關「于四圣諦無間等」也無關「五受陰、六入處、緣起法如實知」那么不管它標榜巴利文、梵文、王舍城文甚至釋迦族文,都無涉于正法,不代表佛陀的傳承。任何人的母語都比巴利文更能幫助他理解正法。
當然,南傳佛教山林比丘們托缽、持戒、修定的傳統(tǒng),的確具備造就心解脫阿羅漢的條件,因為它保持了最利于離欲的生活方式。那些得證阿羅漢的尊者,必是以精嚴刻苦的戒行與禪修的甚深定力,直接由離欲的實踐下功夫,終達到不受后有的解脫、解脫知見,恰如生于無佛時代的辟支佛一般。只要對厭、離欲、正向滅盡的法次法向有所認知,誰都能斬釘截鐵地論斷:這些尊者們絕不是按照《清凈道論》的理論、次第去用功的。
佛陀的真實傳承是法的真實內涵與僧的切實體證,比丘、比丘尼受具足的儀式只是一種選擇、決心與表態(tài),在僧團中安住之后所接受的正知見以及實踐向厭、離欲、正向滅盡的圣道,才是一個出家人浸淫于傳承,受傳承培訓、雕琢、打造的黃金時段。出家人值得受人供養(yǎng)是因為知人所不能知(出世正見)、行人所不能行(離欲梵行)、證人所不能證(解脫涅槃),并且為世人留下滅苦之道的現(xiàn)成途徑,讓后人不必再茫無頭緒地重新追求真理、尋求正道。如果南傳與藏傳佛教繼續(xù)毫不妥協(xié)地堅持他們對「傳承」的錯誤信仰,那么必將與正法漸行漸遠,最后完全喪失為正法代言的權力,縱使他們保有不曾間斷的比丘受戒儀式。
北傳比丘、比丘尼的身分不受南傳及藏傳佛教的承認,但南傳及藏傳佛教本身不也同樣被許多外道,如印度教、回教、基督教乃至世俗不信仰宗教的人所排斥、否認?重點不在于別人承不承認,而在自己是否具備這樣的資格!倘若南傳及藏傳的修行者沒有精進的行持、沒有精嚴的戒德、沒有對正法的認知、沒有比丘(尼)僧團的正常運作、沒有因修行而得的沙門果,那么他們自我標榜的傳承,也就沒有任何值得重視之處。同樣的如果北傳的比丘(尼)沒有精進的行持、沒有精嚴的戒德、沒有對正法的認知、沒有比丘(尼)僧團的正常運作、沒有因修行而得的沙門果,那么也確實不具比丘、比丘尼的傳承。
反過來說,如果這一切全都具備了,比丘、比丘尼的身分也隨之確立,其他希望得到修行利益的人,便自自然然聚隴過來。佛陀在既有沙門團與婆羅門勢力中初創(chuàng)僧團的情形不也正是如此!
「于四圣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非沙門數、非婆羅門數;于四圣諦如實知者,是沙門數、是婆羅門數!狗鹜釉缙诘牡茏佣疾辉洑v受具足的標準手續(xù),但他們在佛陀的教導下皆能于四圣諦如實知,他們從未疑悔自己的比丘身份;大愛道瞿曇彌帶領五百釋種女隨佛出家,成立比丘尼僧團時也不曾于二部僧中受具足,可是她們在如法修行后皆于四圣諦無間等,她們也從未疑悔自己的比丘尼身份。他們與她們全都是道道地地的沙門釋子、多聞圣弟子,全都入沙門數、入婆羅門數。
如今佛教組織之混亂、組成份子之復雜、僧眾良莠不齊之嚴重,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循于非正見的十師受、二部僧受的儀式絕無力挽狂瀾的作用。唯有靠著善男子、善女人能自立自強,于四圣諦如實知、如實無間等,承襲四雙八士的出世間圣果,再證阿羅漢圣者的五分法身,重建如法如律的比丘、比丘尼僧團,在新世代阿羅漢們的督導下重新施行如法如律十師受、二部僧受的認證程序,之后才真能重豎法幢、再續(xù)傳承。
- 滅苦之道 四、白衣
- 滅苦之道 序(真華長老)
- 滅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 滅苦之道 前言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一、正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二、諸行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三、慢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四、世間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五、五受陰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六、六入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七、緣生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八、苦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一、集起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二、輪回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三、業(yè)力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四、四食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五、識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六、緣起法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七、欲貪
- 滅苦之道 一、苦滅圣諦 一、究竟苦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