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六、道品 六

  六、

  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dāng)知是四不壞凈。精進根者,當(dāng)知是四正勤。念根者,當(dāng)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dāng)知是四禪;鄹,當(dāng)知是四圣諦。【契經(jīng) 道品誦】

  在〈道品誦〉中,五根、五力的教法被記載下來的并不如四念處、七覺分、八正道那么多、那么詳盡,而四正勤與四如意足的經(jīng)文甚至已佚失了,只能比對《相應(yīng)部》后再從《雜阿含 記說》的部分補回來。這是因為〈記說〉中有不少經(jīng)文是與〈修多羅〉重復(fù)的,所能救回的當(dāng)然只占原文的極少數(shù)。因此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就并在同一單元作個簡單的介紹。

  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稱為根是取其能生長梵行之意。信根是四不壞凈,能得四不壞凈的都是已見法的圣弟子,唯有這樣的人才能于如來所起凈信心,根本堅固,余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

  精進根是四正勤,四正勤在〈道品誦〉全都翻譯為四正斷,由于斷字意義并不明確,所以依〈五陰誦〉及《相應(yīng)部》的用語全都改為四正勤。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xí)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

  念根是四念處:內(nèi)身身觀念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調(diào)伏世間貪憂,外身、內(nèi)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

  定根是四禪: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

  慧根是四圣諦:苦圣諦如實知,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何等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來之教法原作初發(fā)菩提心所依相應(yīng)部改得凈信心,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于如來之教法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何等為念根?于如來之教法起念,是名念根。何等為定根?于如來之教法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于如來之教法起智慧,是名慧根!酒踅(jīng) 道品誦】

  也有另一種對五根的解釋:于如來之教法得凈信是信根;于如來之教法起精進方便是精進根;于如來之教法起念是念根;于如來之教法起三昧是定根;于如來之教法起智慧是慧根。如來之教法即是正法律,離不開五陰、六入、緣起、道品等四圣諦的內(nèi)涵。

  「如來之教法」在《雜阿含》原文中本作「如來初發(fā)菩提心所」,但如來的初發(fā)菩提心所是對「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死之上及所依出世間道不如實知!沟覺悟,當(dāng)時佛陀尚未成道、尚未如實知純大苦聚集與純大苦聚滅、尚未如實知四圣諦,對這般「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的初發(fā)菩提心所起凈信實在不合理(雖然在唯心大乘的求那跋陀羅法師﹝雜阿含譯者﹞心目中,初發(fā)菩提心所別具意義,但因不符正見便不再旁生枝節(jié)),所以依《相應(yīng)部》同一經(jīng)的用語改為如來之教法。

  能于如來之教法得凈信,非具足正見不可;起精進、念、定、慧也都得先于四圣諦如實知見,和所有其他的道品一樣,五根的修習(xí)依然必須先具正見的基礎(chǔ)。

  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亦如是說。是故成就此五根,慧根為其首,以攝持故。譬如堂閣,棟為其首,眾材所依,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酒踅(jīng) 道品誦】

  慧根是四圣諦,必須先成就慧根后才能修信根,之后隨順法次法向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而且信根成就即是慧根,精進根、念根、定根也一樣;鄹切蘖(xí)五根的起始條件,也是最終成果,從最初的正見到最后的果證都不能偏離四圣諦,所以說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xué):圣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系,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暗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酒踅(jīng) 道品誦】

  從無始生死乃至唯苦滅、苦息、清涼、沒。這短短一段經(jīng)文已將五受陰、緣起法的菁華要義全都收錄其中了,若對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不如實知,要怎么修五根?

  佛世時的印度社會有知見上與行為上的二邊。知見上的二邊是有見與無見,佛法以緣起中道的正見破斥這兩種邪見;行為上的二邊是出家苦行與在家貪求欲樂,佛陀以不苦不樂的出家正行來示范究竟離苦的解脫中道。然而千百年后的佛教又出現(xiàn)了新的二邊:解門與行門二邊。著重修證修行僧不屑于鉆研法義的學(xué)問僧,認為他們說美食不能解腹饑、數(shù)他寶不能致己富;注重義解的學(xué)問僧也不遑多讓地譏刺埋首苦修的修行僧是不懂佛法而一味盲修瞎練。

  這新二邊的崛起是不可能發(fā)生在尚有佛陀或圣弟子住世的年代,因為正法律中的正見,本身就離不開正觀、正思惟、正念的實踐;而要想體證究竟苦邊、涅槃寂滅就非具足正見基礎(chǔ)不可,四圣諦之中包含了道圣諦、八正道也涵括了正見,它們一而二、二而一,只有進度遲速之分,沒有解行偏重之別。

  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于此五根不空無果。若于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dāng)?shù)!酒踅(jīng) 道品誦】

  由于正法律的僧團是同一師學(xué),如水乳合,所以大家都應(yīng)該是見和同解、道和同修的,佛陀保證修習(xí)五根得證四沙門果: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于此五根不空無果。無論時空條件如何變遷,僧眾修習(xí)五根的法則原理永不改變;也無論僧團延續(xù)的歷史多么悠久、散布的地域多么廣大,同法、同義、同句、同味的精神絕無衍替。除非是于此五根一切無者,否則就不會有解門與行門的意氣之爭,或任何門派之見與山頭主義。佛弟子之間若有這類排他性,擺明就是昭告天下自己是為外道凡夫之?dāng)?shù)。

  有五力。何等為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彼信力,當(dāng)知是四不壞凈。精進力者,當(dāng)知是四正勤。念力者,當(dāng)知是四念處。定力者,當(dāng)知是四禪;哿φ,當(dāng)知是四圣諦!酒踅(jīng) 道品誦】

  名為五力是取其力能成就梵行之義。五力的內(nèi)容與五根相同,所以不再重復(fù)說明。不同于五根之處在于五力還額外提到五學(xué)力:

  若比丘還戒者、退戒者,他人當(dāng)以五種白法來呵責(zé)汝。何等為五?若比丘不以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不以精進、慚、愧、慧入于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若比丘盡其壽命,純一滿凈,梵行清白者,他人當(dāng)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何等為五?正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于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酒踅(jīng) 道品誦】

  為了要增強修行者的學(xué)習(xí)意愿,所以特別稱之為學(xué)力,因此五學(xué)力少了念力與定力等觀照生命實相的深入指導(dǎo),而是訓(xùn)勉、鼓勵不能安住正道的修行者。

  慚與愧是兩項強大的鼓舞力量。慚是羞恥:恥于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shù)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愧是愧諸可愧事: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shù)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慚與愧都必須先具備對「惡、不善法煩惱,數(shù)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警惕,修行者之所以會退失道心,就是因為忘失了生命苦迫的威脅而懈怠于梵行、耽著于逸樂。這也就是稱其為學(xué)力的原因,包括慚與愧在內(nèi)的五學(xué)力能幫助學(xué)法者激勵道念,安住于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圣出離,決定正盡苦。

  以下四正勤與四如意足經(jīng)文皆由《雜阿含》的〈記說 修證相應(yīng)〉復(fù)原至〈契經(jīng) 道品誦〉

  有四正勤。何等為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三者隨護勤、四者修勤。

  云何為斷勤?謂比丘已生惡不善法當(dāng)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是為斷勤。

  云何律儀勤?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是名律儀勤。

  云何隨護勤?未生善法令生,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是名隨護勤。

  云何修勤?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xí)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是為修勤。

  譬如恒水,長夜臨趣、流注、浚輸東方。如是,比丘!于已生惡不善法當(dāng)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善法令生,生欲方便,精進攝心;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xí)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者,長夜臨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如是,比丘!于四正勤修習(xí)多修習(xí),長夜臨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酒踅(jīng) 道品誦】

  「比丘修習(xí)涅槃,一切皆依不放逸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zhuǎn)!顾^的不放逸,廣說是為四正勤。斷除已生的惡不善法稱為斷勤;不令未生的惡不善法生起稱為律儀勤;未生善法令生稱為隨護勤;已生善法令增長稱為修勤。唯有不放逸的修行者才能生欲方便,精進攝心修此四正勤。于四正勤修習(xí)多修習(xí),長夜臨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有五上分結(jié)。云何為五?謂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是名五上分結(jié)。于此五上分結(jié)若知、若明、若斷、若盡,當(dāng)修四正勤。【契經(jīng) 道品誦】

  世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怪罪的對象,但修行卻必須徹頭徹尾地對自己負責(zé),誰都不能埋怨是因文化制約或童年傷害而導(dǎo)致自己輪回世間、流浪生死苦海;修行也不靠信仰,休想打算依靠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達到解脫。

  呼應(yīng)于這種自力救濟精神的四正勤,正是為能斷五上分結(jié),它們分別是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這五上分結(jié)全是修行者自身的問題,無關(guān)于外在的人、事、物。色愛是對色身的愛著、無色愛是對受想行識的愛著、掉是思緒高昂不平靜的精神狀態(tài)、慢是自我意識的膨脹、無明是理智與情感上認不清事實真相。要于此五上分結(jié)若知、若明、若斷、若盡,唯獨靠自身的精勤努力,這才是四正勤斷惡修善的根本意趣。

  有四瀑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若比丘于四如意足修習(xí)多修習(xí),能斷四瀑流。何等為四?欲定勤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勤行成就如意足!酒踅(jīng) 道品誦】

  生命是生滅不絕的滔滔長流,其間沒有自我、沒有靈魂、沒有永恒的意義與價值,若真要追究支持這生命長流延續(xù)不絕主要內(nèi)容為何?答案就是佛陀形容為四瀑流的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流,正是最恰當(dāng)?shù)钠┯?源遠流長的河川是由水流構(gòu)成,而看似一體的河水其實又是各自獨立的水分子聚合而成。同樣的,由四瀑流構(gòu)成的生命現(xiàn)象在時間上不斷延展,令人誤以為無有間斷的四瀑流,其實也是由無量無邊無以數(shù)計的獨立欲、有、見、無明所聚集而成的。

  雖然生命長流中沒有自我、沒有靈魂、沒有真實的意義與價值,但由于無明、無智、無覺的四瀑流有著如同瀑布一般不斷狂泄而下的特性,使得疲憊不堪的人們即使有意退出也身不由己。世人最恐懼、最絕望、最無法承擔(dān)的遭遇,最遲在命終的那一刻也必然要卸下,但在四瀑流的挾持下,無常、苦、無我的疲勞流轉(zhuǎn)任誰都沒有解脫之期──直到佛陀教授斷四瀑流的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在經(jīng)文中四如意足都各加了一個定字,這個定不是修禪定,而是決定、堅定的意思:堅定的欲、堅定的精進、堅定的心與堅定的思惟。這四種堅定意志讓人無事不辦、無往不利,也正因其無事不辦、無往不利所以稱為四如意足或四神足。

  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于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于沙門瞿曇所修梵行?」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

  復(fù)問:「尊者!何所斷?」

  答言:「斷愛!

  復(fù)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

  答言:「婆羅門!依于欲而斷愛!

  復(fù)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

  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復(fù)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

  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于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

  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

  「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難。」

  「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箯(fù)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難!」

  復(fù)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yīng)、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凈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欲定勤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勤行成就如意足。

  如是圣弟子修欲定勤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于舍,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勤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于舍,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于意云何?此非邊際耶?」

  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契經(jīng) 道品誦】

  四瀑流中有欲流;四如意足中又有欲如意足,以欲斷欲嗎?后世的金剛乘佛教果真就發(fā)展出這類的教法,好比說以性交為修行的雙修法。但欲如意足的內(nèi)容并非如此,阿難就曾為一位婆羅門作詳盡的解說。

  愛欲是無常生滅的,每一個欲望得到滿足后就止息了,下一個欲望當(dāng)然還會生起,但新生的欲已非原先那個欲了。愛欲這般地流轉(zhuǎn),有流、見流、無明流也一樣,認清了四瀑流生生不息的性質(zhì),佛陀就以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于舍的四如意足作為對治,這四如意足是到此為止、后患永絕的宣告與決心,欲如意足欲使愛欲(有、見、無明)斷盡、精進如意足精進于愛欲斷盡、心如意足決心令愛欲斷盡、思惟如意足念念不忘于愛欲斷盡。

  滿足五受陰、六入處是世間世間法,它們只能暫時被滿足,之后五陰六入又無常變易了、又有新需求了,于是又得進一步滿足新欲貪、得到新的有、生起新的見與新的無明。不同于世間法,四如意足是出世間法,它們的目標在于斷盡對五陰、六入的欲(有、見、無明),這個目標不會無常變易,它一斷永斷、一盡永盡,當(dāng)目標達成,四如意足也就功成身退,沒有尾大不掉、歹戲拖棚的后續(xù)發(fā)展。所以如來、應(yīng)、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凈眾生,滅苦惱,斷憂悲。

  于四神足修習(xí)多修習(xí),成就圣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究竟苦邊!酒踅(jīng) 道品誦】

  眾生之所以輪回不休、苦難無窮的原因就在于敵友不清,真正的敵人是無常、苦、無我的生命本身,世人卻將箭頭指向外在的人事環(huán)境;真正的滅苦之道是出世梵行,世人卻耗盡一切資源死命捍衛(wèi)自身福祉。在未有佛陀出世說四神足的年代,眾生受困于狹隘的世間思惟無以解脫,而今四神足已公諸于世,受苦難者再沒有推托之辭,必須為自己的痛苦煎熬一肩挑起所有的責(zé)任。

  于四神足修習(xí)多修習(xí),成就圣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究竟苦邊。修四神足是自己份內(nèi)的事,不能靠外力支援,也不可能行有余力地拉拔他人,自助自救的四神足有待族姓子、族姓女奮發(fā)努力。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