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四、四食
四、四食
所謂一切眾生以食為生!酒踅(jīng) 雜因誦】
食,是眾生延續(xù)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一旦失去食物的補給,任何形態(tài)的生命都無法繼續(xù)存活。然而,還有許多其他條件同是眾生所賴以為生的,諸如陽光、空氣、睡眠等等,為何《契經(jīng)》僅特別以食為題?
所謂的食是指原本為外物,卻能夠納入生命的運作,融入生命的成份,好比從飲食中攝取的礦物質(zhì)、維生素、醣類等,經(jīng)過消化吸收,轉(zhuǎn)變成為身體組織的一部分之后,便不再屬于外物了。
生命現(xiàn)象之所以能夠持續(xù)呈現(xiàn)數(shù)十年乃至生生世世,不會像彩虹、閃電等物理現(xiàn)象般一現(xiàn)即逝,就是由于食的維持,否則不僅身體所須的營養(yǎng)無以為繼,就連感受、思想等精神作用也將枯竭、終止。因此,在正法中,能夠納入生命中,成為新的生命成份的「食」,不僅指一般所理解的飲食、食品。它包括的范圍更廣泛些。
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yǎng)。何等為四?謂一、粗摶食,二、細(xì)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契經(jīng) 雜因誦】
正法所提到的食有四種:麁摶食、細(xì)觸食、意思食、識食。
麁摶食就是普通的食物,它是物質(zhì)的,透過消化器官分解、吸收的處理,再經(jīng)由新陳代謝的作用,替代老舊的身體組織,成為新的生理機能如血液、細(xì)胞等。這便是麁摶食。
細(xì)觸食也是歸屬于物質(zhì)的,但它并非直接「吃進」身體中,成為身體的一部分,而是透過神經(jīng)官能的接收訊息以影響生命。視神經(jīng)藉由光線與有色彩明暗的事物接觸、聽覺神經(jīng)藉由聲波與發(fā)出聲響的物體接觸、嗅覺神經(jīng)透過空氣的傳遞與氣味接觸、味蕾中的味覺神經(jīng)直接觸及食物的酸甜苦辣、遍布全身的觸覺神經(jīng)感覺冷暖飽餓痛等、腦神經(jīng)(意根)則統(tǒng)籌整理前五根接收的訊息以取得消息,不過一個具有禪定神通的人甚至可以不透過前五根,直接由意根接收或傳遞他所需要的資訊。
經(jīng)由這些接觸左右了生命的動向、塑造了生命的形態(tài):被火燙到手的孩子再不敢將手伸進火中;聽過好聽的音樂以后成為愛樂者。觸食以經(jīng)驗的方式融入生命,發(fā)展出生命的風(fēng)格。比起麁摶食,生命接收觸食的方式要細(xì)致多了,于是便稱為細(xì)觸食。
意思食是意根內(nèi)在活動所呈現(xiàn)的意念、意象,不屬于色法。意思是食,生命并非本來就具備各式各樣的意念,當(dāng)意根接收種種資訊,組成所得知的種種消息后,應(yīng)對這些消息的種種考慮、計劃、分析、評估、運算、決策、想象等思量一一生起,這些都是憑著外在的條件所長養(yǎng)的生命狀況,所以也稱之為食。
生命除了需要物質(zhì)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意思食是精神方面的生命補給。眾生對意思食的依賴絕不下于摶食或觸食,縱使低等動物如魚類或蚯蚓,它們也必須由意思食來維持它們謀生、求偶、孕育后代的意愿,更何況腦神經(jīng)特別發(fā)達的人類。人會維護聲譽或寡廉鮮恥、會熱心公益也會冷酷無情,以意思為食,人們充實了生活意趣、經(jīng)營了各人的生活方式,當(dāng)然也無可避免地帶來更多的煩惱。
識食與意思食同屬精神作用、同樣是借外在條件而滋長生命的因素,所以也同稱為食。但它們功能不同,意思食處理受、想、行等意志活動,識食則專司識別──識別五受陰的狀態(tài)、識別六入處接收的訊息。雖說識是一種待緣而生的無常現(xiàn)象,不能恒常存在,但它卻也是生命中的一種基本功能,識受陰、六識身、識食所指都是同樣的識。當(dāng)色、受、想、行活動時;當(dāng)眼、耳、鼻、舌、身、意遇到色、聲、香、味、觸、法時,識的作用便自動產(chǎn)生。
眾生有很多渴愛,他們不斷地想擁有、想掌握、想豐富滿足自己的生命。人們追求種種的物質(zhì)享受與精神生活,財富、伴侶、社會地位及各式各樣的理想,但真能藉由努力爭取而得以融入生命、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的,就只有這四食了。摶食長養(yǎng)生理機能、觸食促進神經(jīng)系統(tǒng)、意思食激發(fā)精神功能、識食產(chǎn)生對待性認(rèn)知作用。
無論眾生渴望得到什么、擁有什么、想成為什么,盡管富甲天下、子孫滿堂、功勛彪炳,那些外在的事物仍舊依照它們本然的狀態(tài)存在:不論是房產(chǎn)、親屬、名譽乃至手腕上的表,都只是一種藉由社會制度所維持的薄弱關(guān)系,并不因為眾生認(rèn)為「他們屬于我」,這些人、事、物便就此依附著「擁有者」與「擁有者」融為一體,這恰巧符合世人所謂「身外物」的歸類。眾生真能將其納入生命中的,其實只有這四食。所謂的生活,事實上就只是不斷地攝取新四食并代謝掉舊四食的過程罷了,其中確實沒有一個「我」。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轉(zhuǎn)?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zhuǎn)。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zhuǎn)?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zhuǎn)。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zhuǎn)?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zhuǎn)。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zhuǎn)?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zhuǎn)。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契經(jīng) 雜因誦】
四食是生命的資糧,生活的目的就在于四食的補充,眾生盡其所能地補充飲食、感官經(jīng)驗、意志活動與認(rèn)知。眾生不斷地攝取四食,生命便不斷地延續(xù)。
然而,就如同苦圣諦所揭示的真理,生命無常、苦、無我的現(xiàn)實情況,只是令眾生徒然承受既無奈又無意義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以警覺到這項事實的人應(yīng)該反躬自省,攝取四食的沖動從何而來?何以窮極無聊地自討苦吃?
如果四食的需求來自某項終極目標(biāo),如與大梵結(jié)合、成就佛果;或者四食確實能滿足某種不朽的意義,如靈魂的潔凈、自性的顯發(fā)。那么毫無疑問,眾生納受四食的行為應(yīng)該積極鼓勵、廣為頌揚。
許多宗教就是這般地宣揚他們的教義:選擇適當(dāng)?shù)娘嬍、參與適當(dāng)?shù)膬x式及涉足適當(dāng)?shù)膱龊、培養(yǎng)虔誠的宗教情操及行為、確立不可動搖的宗教認(rèn)知,之后便能達到信仰的目的;蛘呓逵梢馑际车淖涕L,人們企圖在哲學(xué)、科學(xué)、文學(xué)的思想啟發(fā)上,為個人及全人類確立永恒的生命價值,是以人們期許藉由豐足的物資與教育資源,能延續(xù)漸趨完美的生命內(nèi)涵。
可惜事實并不從人愿。無論人們?nèi)绾螔䲟袼氖车臄z取,都不可能改變生命無常、苦、無我的事實;生命并不因吸收了哪些「比較營養(yǎng)的食」,就得以改造成永恒不朽(常)、豐樂滿足(樂)、自由自主(我)、清凈無惱(凈)的美好遠(yuǎn)景。
佛陀總是用實際的觀察取代這類一廂情愿的臆想。眾生攝取四食并不需要根據(jù)某項終極目標(biāo)或不朽意義,很單純地僅是為了愛:因為愛戀色身及口腹之欲,眾生攝取摶食;因為感官渴望訊息的激發(fā),眾生攝取觸食;因為欲求精神方面的滿足,眾生攝取意思食;因為對各種認(rèn)知的追逐,眾生攝取識食。實在沒有什么了不起的理由,純粹只為渴愛而納受四食、納受隨四食而輪回不已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又是什么原因引起愛?是否有某個偉大的理由令眾生必須付出愛?或「愛」本身就具有神圣、意義非凡的特性?答案是否定的。愛一點也不包含世人所歌頌贊揚的偉大情操,唯一的理由是為了受!眾生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背苦趣樂是眾生的本能,為滿足這本能,愛就生起。眾生愛著任何能躲避苦受、招攬樂受的條件,無論是民族大愛、親子之愛、男女私愛,一切愛都超不出趨樂避苦的反應(yīng),甚至就連受虐狂也是愛著那痛苦背后所含藏的私密快感。
受怎么來的?是否冥冥之中某種神秘的力量掌控著人們苦樂等命運?沒有,一切受源于觸!眾生接觸境界后,感受隨之生起,適意的境界生起樂受、不適意的境界生起苦受、不以為意的境界生起不苦不樂受,有觸必生受。
為何會觸?是否有些命中注定的安排,規(guī)定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不!只因有感官:有眼必然會見、有耳必然會聞、有鼻必然會嗅、有舌必然會嘗、有身必然會觸、有意必然會知,很單純地僅是感官作用,其中沒什么神秘的力量在左右。感官接收境界呈現(xiàn)的訊息,使得生命隨之反應(yīng),這就是觸。
六入引起觸;觸引起受;受引起愛;愛則食;食則令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種純?nèi)淮罂嗟纳F(xiàn)象,在可見及不可見的未來永無休止地不斷聚集而起。
食所能引發(fā)的作用僅只于此。既沒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也無沐浴其間就能洗凈罪垢的甘露圣水;既不會因某種不凡的心智鍛煉令人掌握自我,也無法借知識的普及消滅民間疾苦。這便是無可奈何的生命輪回。許多人慶幸輪回,以為生命不會因死亡而消滅殆盡。但了解輪回真相的人,實在無法樂觀看待這無盡覓食及無盡老病死周而復(fù)始的無奈模式。
- 上一篇: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三、業(yè)力
- 下一篇: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五、識
- 滅苦之道 四、白衣
- 滅苦之道 序(真華長老)
- 滅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 滅苦之道 前言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一、正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二、諸行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三、慢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四、世間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五、五受陰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六、六入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七、緣生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八、苦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一、集起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二、輪回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三、業(yè)力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五、識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六、緣起法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七、欲貪
- 滅苦之道 一、苦滅圣諦 一、究竟苦邊
- 滅苦之道 一、苦滅圣諦 二、善惡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