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六、緣起法
六、緣起法
一、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耶?」
佛告婆羅門:「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為他作他覺耶?」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埂酒踅(jīng) 雜因誦】
人類開展啟發(fā)各種學問的終極目的,無非是期待生命根本問題的解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生命意義何在?而生命只包含了物質(zhì)與精神兩大部份。為了探索生命、了解生命,人們很自然地由物質(zhì)結(jié)構(gòu)與心靈機制兩方面下手研究。
曾經(jīng),人們很用心地希望發(fā)展一套結(jié)合物質(zhì)與心靈的學問,如中國的易經(jīng)、西洋的占星術(shù)等,不過這些構(gòu)想很快就走入死巷盡頭,成為巫卜算卦的技倆。于是物質(zhì)與心靈的研究發(fā)展也只好分道揚鑣,人們對完整生命的認知,從此就被分割得零零落落,幾乎沒有整合的希望。
唯心論與唯物論猶如兩條無法交集的平行線,雙方都是人們渴望藉以設(shè)定、歸結(jié)生命最高統(tǒng)一性的對象,但人們始終無法圓滿地統(tǒng)合它們,心靈無法成為最高的一元、物質(zhì)也不能,是以長久以來心與物的研究無可避免地呈兩極化的發(fā)展:精神與物質(zhì)、心靈與機械、心理學與物理學、藝術(shù)與工業(yè)、人文與科技、愛情與面包等。這二元的對立,普遍存在于人類林林總總的知識與生活中。
心靈與物質(zhì)研究的最大分野在于一是形而上,除了想象無跡可尋;一是形而下,有清晰明確的理路與因果關(guān)系,可證明、可實驗,唯獨無法處理精神上的神秘經(jīng)驗及感性的心靈活動。生命中絕大部分的問題發(fā)生在心靈方面,如嫉妒、殘忍、忿怒、沮喪等,這是物理機械的知識所無法處理的。
而企圖解釋心靈的學說又難以條理分明地證實自身的論點:心靈訴諸想象與象征,無法以理智作精確的因果論證與意義闡述,即使專注于心靈的陶冶與鍛煉,也無法引領(lǐng)人們徹底脫離人生的痛苦或死亡。這兩難的局面,困擾了所有關(guān)懷生命的有識之士。
心理學與物理學的學派分流并非發(fā)軔自十七、八世紀的歐洲,早在佛陀出生之前百千年,印度的沙門、婆羅門就已為這些觀點而爭論不休。是以當佛陀成等正覺的消息傳揚開來,很自然地便有人會向佛陀提出這樣的問題。
有一位婆羅門就來向佛陀請教:眾生的生命運作方式,究竟是屬于自作自覺或他作他覺?自作自覺是認為有個自我或自性,它主使了生命的種種活動,并承擔活動所帶來的后果,能作因、覺果的「自」代表了生命的本體。
他作他覺則認為生命的一切活動都只是一連串的偶發(fā)事件,活動產(chǎn)生的后果也只算另一各別事件,主張他作他覺的學派不承認生命有自我或主體,認為生活只是一種機械性的運作所產(chǎn)生的物理性因果作用,并沒有性靈居間操作與承擔。
自作自覺肯定有靈魂、有心性、有生命的主體在造因與受果,以今人熟悉的概念來形容便是唯心論;而否定因與果有一共同主人的他作他覺,則稱得上唯物觀點。對于自作自覺與他作他覺兩種理論,佛陀都不同意而答以無記。無記就是不予記說、不予置評的態(tài)度,因為這種依錯誤的思考模式所提出的問題,無論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復(fù),都只會引起更多的迷惑。自作自覺與他作他覺的問題,簡單歸納就是古印度人對唯心與唯物之疑惑。
佛陀告訴婆羅門,自作自覺這種唯心觀墮入常見;屬唯物的他作他覺則墮于斷見。常見是認為有個本性或本心,它必須是個恒常不變的主體,主持著現(xiàn)前所造(作)的業(yè)因與承擔來生所受(覺)的果報,當然也就有輪回的信仰。斷見否定了心靈的事實,僅以機械物理的作用看待生命,認為人死就如同機器報廢一般,沒有靈魂、沒有行為(作)與報應(yīng)(覺)之間的牽扯與糾葛,當然也就否定輪回現(xiàn)象的存在。
雖然唯心與唯物的二元對立是自古以來的爭論,但實際上,強勢的唯物觀點還是在科技發(fā)達之后才漸漸成為主流思想。在佛世時的九十六種外道中,雖不乏推理嚴密的唯物論者,但在歷史思潮的篩汰中,唯物論實難發(fā)揮強有力的主導(dǎo)作用,在佛陀入滅之后,印度的唯物思想似乎也勢微而不見經(jīng)傳了。唯心論總能發(fā)揚煌厲的原因在于,人們內(nèi)心深處無不渴望自己確實存有永恒的價值。
然而自從科學發(fā)達之后,對科學的重視、對因果關(guān)系的依賴,使現(xiàn)代人變得不再信仰宗教、心靈,轉(zhuǎn)而崇拜唯物主義。相較于科技,宗教、心靈這些概念拿不出因果確然的證據(jù),形成自由心證又互不認同的混亂局面,使得有關(guān)宗教、心靈的各種教派、理論失去說服力,不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所謂的科學,其實就是研究因果關(guān)系的學問;A(chǔ)科學在于理解、證實因與果之間的確實關(guān)聯(lián);應(yīng)用科學則在于處理、研發(fā)、控制各式各樣的因果效應(yīng),使其便于受人類利用,確保人們獲得日常所需及各項利益。無論是物理學、天文學、化學、醫(yī)學、生物科學等等,都脫不開因果關(guān)系的處理。
現(xiàn)今一切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利益,在古時候只能靠宗教、祈禱、命運、咒誓等因果關(guān)系無從驗證的心靈信仰,乞求冥冥中的神祇庇佑降福,可想而知其效力必然相當有限。而今借助科學的力量,人們變得更有能力、更有自信、更能自主,難怪在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對科技的信仰早已遠遠超過宗教與心靈的重要性,甚至期待科學能夠全盤解釋生命的奧秘。這一切再再證明了人類對因果關(guān)系的仰賴:除非掌握住「因為」和「所以」之間的確然性,否則人們無法獲得任何承諾與保障。
然而在心靈層面上,卻因科技難以捉摸其間的因果作用,使得許多人對心靈輕忽、漠視甚至否認。雖有人文科學與心靈科學的專家極欲力挽狂瀾,可是基于因果聯(lián)結(jié)上的不夠精確與難以普及,以致造福人群的效果仍極為有限,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實難望物理科學之項背。
在唯心思想蓬勃的世代,人們起碼還承認以精神品質(zhì)作為區(qū)分貴賤賢愚的標準,但在科技主導(dǎo)的工商社會里,人們卻以經(jīng)濟效益買賣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而不以為忤,萬事萬物皆以交易商品看待,人生成敗全靠獲利豐寡衡量,就連心靈、精神、情感的需求也憑消費手段購取。人們不僅以唯物的角度面對周遭環(huán)境,也用同樣的態(tài)度面對自身,倫理道德的訴求再難具說服力,人生失去崇高的理想與目標作為依循,生命永恒價值的期盼就此慘遭封殺。
這導(dǎo)致了崇尚物質(zhì)科技的現(xiàn)代人比從前任何一個時代更缺乏心靈的慰藉,更承受內(nèi)心空虛、仿徨、迷惘的苦悶:酗酒、毒癮、暴力等社會問題叢生,精神病患人數(shù)急速遽增。人,畢竟是由精神與物質(zhì)兩方面共同組合而成的,雖然唯心的迷思不能給予生命正確的解答,但一面倒的唯物崇拜卻只會讓解脫、救贖的期盼更形渺茫。蓬勃的科技發(fā)展無力領(lǐng)導(dǎo)人們步出二元對立的迷宮。
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佛陀以實際的生命現(xiàn)象及生命活動的法則為根據(jù),跳脫常見與斷見的窠臼,舍棄唯心與唯物的兩極,確立符合生命真相的正確學說,那就是著名的緣起法則──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緣起法是唯一能一舉解答生命中所有身心疑惑的學說,不但提供了能有效解除精神痛苦及阻止肉體老病死的處方,又如物理學般可證明、可實驗,有簡單易懂的理論與人人都可自行掌控、操作的因果法則。它成功地突破了二元對立、統(tǒng)合了生命的完整性、揭開了生命存在與活動的真實原理,所有心物對決的僵局,都只能靠緣起法來消解。
聽信權(quán)威是一切迷信、非理性狂熱的肇因,它所提供的微薄利益,完全無法與它所造成泯滅智慧覺性的災(zāi)難性禍患相提并論。緣起法的因果觀整合了一切人的經(jīng)驗事實,提供了建立生命意義與生活目的的價值架構(gòu),它不須要專家學者的權(quán)威認證,不靠科學儀器檢測,任何人只須驗證自身的生命狀態(tài),即使是文盲也能藉正確的思惟觀察而體悟,畢竟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最清楚。緣起法可讓迷失于物欲而空虛迷惘的人心獲得安頓,也可說是一切科學的最終極目標,因為生命因果關(guān)系的厘清,遠較其他幫人享受物質(zhì)文明的枝末技術(shù)更為重要。除非人類能具備理解緣起法則的智慧,否則永遠無法認清自己生命的真相、無法處理自己的生命困境。
即使在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復(fù)雜的今天,客觀的理性解析與主觀的情感經(jīng)驗已逐漸對立乃至勢如水火的動蕩時代,緣起法則也依然能夠保持一貫的中道姿態(tài),為兩造判決出令人心服口服的仲裁,因為:緣起法是人本的,它站在個人的立場從個人的角度揭橥真理,不以神、上帝、權(quán)威專家、獨裁統(tǒng)治者的威嚴身份頒布守則,因此絕無斫傷生命尊嚴的冷酷與獨斷;緣起法是無我的,它體恤生命苦迫的方法是嚴謹細密地以事實真相為依據(jù),冷靜地為生命規(guī)劃有效、可行的出路,不訴諸宗教情操或意識形態(tài)之類的情緒力量,因此不會衍生出非理性的狂熱與殘暴。
緣起法則不僅適用于有無之爭的古代,無論處于任何時空背景,只要還有人需要真理來扭轉(zhuǎn)生命的困厄,緣起法則永遠能提供最有效、最徹底的利益。
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jié)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緣起逆順觀察……。如毗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契經(jīng) 雜因誦】
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無非都是正觀緣起法則而成等正覺,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是世間的真理、是生命的法則。凡依自己的智慧體悟緣起法者,即成為等正覺者──佛陀;隨順佛陀的教導(dǎo)而理解、體證緣起法者,則成為初果乃至四果的圣弟子。
佛法內(nèi)容豐富充實,有五受陰、六入處、四食、世間……等等的教法,對它們?nèi)鐚嵵、如實無間等也一樣可以斷煩惱、了生死。為什么三世諸佛不分攤開來,一部份可以見五受陰無常、苦、無我而成等正覺;另一些則見六根乃至三受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而成等正覺?為什么所有的佛都非得湊在一塊逆順觀察十二緣起而成等正覺?
緣起法是整個生命最完整詳實的、動態(tài)的、流程的觀察記錄。佛法所關(guān)心、照護、處理的對象就只有生命,無論是五受陰、六入處、四食、世間或其他法的觀察講解,全都離不開對生命的如實觀照,換言之也就全都離不開緣起流轉(zhuǎn)的運作過程。
有些弟子執(zhí)取生命機制并視之為我,佛陀便為說五受陰無常、苦、無我,而五受陰正是十二緣起中名色(或再加上識)的詳細解說;也有弟子感官作用時最易受影響,佛陀便為說眼(耳、鼻、舌、身、意)、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而這也正是十二緣起中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的慢動作分析;遇上熱衷充實生命意涵的弟子,佛陀便為說四食──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顯然這正是十二緣起后半段的重點。乃至后續(xù)苦滅圣諦與苦滅道跡圣諦的發(fā)展,一樣不離開十二緣起的逆向操作──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這就是緣起法則,有緣起法就有四圣諦、四食、五受陰、六入處等等所有的佛法,所以三世諸佛皆逆順觀察十二緣起而成等正覺。
沒有對生命及生命活動全盤的洞悉、了然、掌握,就沒有覺者、沒有佛陀。
所謂有是則是事有,是事有則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酒踅(jīng) 雜因誦】
緣起法是佛教有名的教法,不只在原始的《相應(yīng)修多羅》中談到它,后世發(fā)展的佛教,如部派、般若中觀、瑜伽唯識也都重視緣起法的教說,并加以自由發(fā)揮。唯識大乘談?wù)摌I(yè)感緣起,認為業(yè)力是推動生命的因緣。般若中觀大乘談?wù)撔钥站壠?認為宇宙萬法皆是因緣和合所成,本性皆空。部派的緣起則以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這十二支緣起來附會眾生的一生,從一念無明投胎乃至最后的老病死結(jié)束一生;或?qū)⒕壠鸬氖e分為三世二重因果:無明與行是前世、從識到有是今生、生及老病死屬于來生。
關(guān)于唯識學的業(yè)感緣起,已在前一節(jié)〈識〉中約略解釋過它與正法相左的理由。
性空緣起的論點偏差在焦點模糊,它著重于一切法無自性空的解析。而在正法中,因緣法說明的是一連串生命緣起流轉(zhuǎn)的現(xiàn)象,是以它并非試圖解釋萬物的組成結(jié)構(gòu)中沒有最基本元素、沒有最高的一元。人們大可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花費許多力量去證明宇宙一切萬法皆是因緣合和所生,沒有任何實質(zhì)的存在。但這對于說明及消解生命本身的困境,并無任何助益。
佛陀并不關(guān)心「水是由兩個氫原子加上一個氧原子所組成,所以水只不過是因緣合和所成、水的自性是空!惯@類的緣起法,大家都知道電影、戲劇的情節(jié)是虛構(gòu)的,一旦散場,所有的喜怒哀樂轉(zhuǎn)眼成空,但這并不妨礙電影、戲劇的叫好與賣座,人們照;ㄙM時間金錢在這些「自性本空」的事物之上。了解萬法皆空并不能改變?nèi)藗兊奶幨聭B(tài)度,日子還是一樣照過,人們的行為模式不會因而有所更動。
佛陀只關(guān)心「緣六入生觸;緣觸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的緣起法,畢竟苦、樂才是與眾生休戚相關(guān)的切身問題。更何況「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shù);耳、鼻、舌、身、意亦復(fù)如是!顾^的現(xiàn)象世界,是從「感官接收的資訊」來觀察的,佛陀從不將萬事萬物獨立于生命之外作研究,離開生命本身,根本就談不上世界、宇宙的大道理。
然而一旦錯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一切宇宙萬法自性皆空」,那么整個對緣起法理解、論證的重心,就離開了每個學法者對自身生命的檢視,而僅能成為一門熱鬧有趣的世俗學問:山河大地是空、是非善惡是空、興衰成敗是空,最后連生死涅槃都一股腦地空掉。這樣的佛學研究有如科學家破譯人類基因圖譜、環(huán)境評估專家處理各項數(shù)據(jù)一般,雖然主題仍是針對著人或人的生活,但卻非關(guān)研究者的切身大事,他要理解、評估、修正的是所研究的「那個」對象或理論,而不是自身的生命、生活。
這種一切法自性皆空的學說,還提供了容或惡意解讀的空間;若善與惡、是與非、煩惱與解脫等一切法皆空、皆寂、無有真實,那又何必汲汲于去惡向善或辛苦修行呢!將緣起相生的重點放在萬法之上,則忽略了針對生命無常、苦、無我的現(xiàn)象作深入的剖析,及對生命根本、直接的困境──自身老病死憂悲惱苦的關(guān)注。
知苦滅苦才是佛陀正覺緣起法則的契機,試圖突破生命困境,讓人取得根除生命中所有痛苦的能力,才是佛陀出家修行的真正目標。想達成這個理想,熱衷于搜求世間一切萬法的最終自性、或其他不直接切入生命本身的理論是幫不上忙的。討論一切法無自性空的性空緣起,并非佛陀的真實教說。
至于部派的緣起觀雖沒有脫離生命另立重點,但部派論師卻未能掌握緣起的真諦。他們將十二支緣起的名相各別賦予年齡上的區(qū)隔,或階段性的歸類,卻忽略了緣起所特別要點明「有是則是事有,是事有則是事起。」的相關(guān)性法則。當然,學者可以說:「就是有一念的無明,才會有入胎的行,繼而招攬父精母血而成名色……」或「就是有過去生的無明與行,才會結(jié)生今生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終至召感來世的生老病死……」這些豈不是因果的相關(guān)性?
前文〈緣生法〉一節(jié)曾提到:「因緣法(緣起法法說)是維持生命活動秩序的法則,緣生法(緣起法義說)則是實際進行生命活動運作的個別單位!谷欢,將十二個名相分配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既難容于緣起法法說;將人的一生分割為十二個時段也有違緣起法義說。部派論師埋首造論以解說十二緣起的努力可謂用心良苦,只可惜沒有抓住緣起法法說、義說的基本精神。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酒踅(jīng) 雜因誦】
緣起法法說的重點在于提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法則,這項法則能夠合理解釋生命活動的原由:生有故老死有,生起故老死起。不同于一般人追究生命起源的思考模式,佛陀并沒有去追究老祖宗的遺產(chǎn),他要從生命的現(xiàn)實狀況中找出解決方法。佛陀在現(xiàn)有的生命現(xiàn)象中搜索引發(fā)苦難的最基本原因,并一路回溯生命各項流程,這一切都沒有離開眾生現(xiàn)實的生活過程。
一切苦難的由來全然不逾于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有生就有憂悲惱苦,無論遭遇什么磨難,追根究底,一切過失歸咎于出世。不必責怪暴政、仇敵、意外事故、愛滋病或交友不慎,只要不曾出生于世,就沒有遭受傷害的機會。以這種追究問題根源的思惟方式,佛陀務(wù)實地推敲生命真相。既不同于宗教信仰者以熱情奔放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各式各樣的神話;也不像儒家學者保守地抱持「未知生焉知死」的訓示,無意尋求生命更深層的真理。
實事求是,并且勇于深入探究,是佛陀追尋真理的基本態(tài)度。
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于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復(fù)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復(fù)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shù)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于色(受、想、行、識)取味著、顧念、心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埂酒踅(jīng) 雜因誦】
想要正確地認識緣起法,應(yīng)由當初佛陀正覺緣起時的立意與思惟方式為線索,作為理解真實內(nèi)涵的憑據(jù)。佛陀向比丘們描述「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乖诔煞鹎跋,促使這位拋棄釋迦王位而剃發(fā)修行的沙門能夠正覺緣起的機緣,就是驚訝地體認到:一切眾生都無可幸免地陷溺在苦難悲慘的世間中。究竟是什么樣驚悚悲慘的事件,能令佛陀驚恐不已而非得苦思良策以求化解呢?那就是沒有任何人能抗拒的老病死憂悲惱苦。一旦誕生于世,就不再有任何方法能防治老病死的酷刑,眾生無奈又無謂地承受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的生老病死。
這個事實可比有史以來任何緊張大師或恐怖片大導(dǎo)演創(chuàng)作的小說或電影來得更加駭人,因為它是每一個眾生必定要親身面對的厄運、親自承受的折磨,不像小說或電影只是讓讀者觀眾娛樂性地受點官能刺激。然而眾生竟然無一例外地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駝鳥心態(tài),坐視自己以神風特攻隊的高速俯沖,迎頭撞進這一切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凄慘災(zāi)難,不明原因、不加警覺、不知防范。
在清楚體認這個絕境之前,佛陀已經(jīng)嘗試過各形各色的學理與修行,但總?cè)绺粞ドΠW,抓不住重點,不曉得修行到底要解決哪些問題、達成什么目標,直到發(fā)現(xiàn)生命苦痛的癥結(jié)──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輪回。佛陀也因這項體悟而得以抽絲剝繭地尋苦因、滅苦果,終而成等正覺。
是以佛陀決非無關(guān)痛癢地仰觀星宿以致夜睹明星成道,而是由老病死的現(xiàn)實困境追溯起因,從而逆順觀察十二緣起成等正覺。
有生故有老病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生?經(jīng)過對生命活動過程的精確追蹤觀察,佛陀得到正確的答案: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由于這個答案完全契合事實,沒有絲毫誤差、出入,是以特別稱之為無間等知。
有是存有、存在的意思,當一個生命具備了存在的一切條件,就必然生于世間。哪些條件?欲有、色有、無色有。一旦具備了環(huán)境、色身及精神活動的條件,怎能不出生于世間?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經(jīng)過推究觀察,佛陀再度得到無間等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取是積極進取的行動,有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對環(huán)境、見解、禁忌、自我的執(zhí)取,不同的人、不同的眾生所取也各不相同,什么樣的取就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有(環(huán)境條件及生理、精神狀態(tài)),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什么原因使眾生有取的沖動?佛陀又一次得知真相:「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愚癡無聞凡夫于色(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酒踅(jīng) 五陰誦】
云何所取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所取法!酒踅(jīng) 六入誦】
何謂取法?眾生將五受陰、六入處等諸法執(zhí)取為我、我的,所以稱之為取法。眾生對五陰、六入這些取法生起味著、顧念、心縛,使得愛欲增長,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于是純粹由眾多苦痛所聚集而成的生命,就再接再厲地團結(jié)在一起,努力向未來邁進。沒有誰在判決生、死或由誰掌管取、有,一切只是此條件生彼現(xiàn)象。
佛陀還作了很貼切的比喻: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shù)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以油燈為例,不斷注入燃料、不斷替補燈芯,油燈便不斷綻放光明。生命現(xiàn)象就如同燈光,愛與取的作用等同于不斷為生命注入燃料、更換燈芯的動力;有是配備俱全的燈盞;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命現(xiàn)象則等同于油燈所發(fā)出的光和熱的現(xiàn)象。生命現(xiàn)象的持續(xù)運作就如同油燈持續(xù)燃燒的現(xiàn)象一般,其中不需有個自我、靈魂、自性、輪回主體或任何其他名目的主持者。
正確的緣起法則是無時不體現(xiàn)在眾生生活當中的,不必將一期生命切割為十二等份;也不必將緣起十二支劃分為三世,佛陀說得好:「如是,諸比丘!于色(受、想、行、識)取味著、顧念、心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贡娚e極進取地執(zhí)取五陰、六入為我、我的,使得愛欲不斷增長:對環(huán)境的愛著、對色身的愛著、對觀念思想的愛著。
愛著滋長各式各樣的取:取著境界、取著見解、取著禁忌、取著自我意識。
執(zhí)取之后便具備了生存的條件:環(huán)境條件、生理條件、精神條件。
條件完備,生命現(xiàn)象自然就會誕生。而且這誕生也不僅限于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人們常說「一個超級巨星誕生了」「一個新科博士誕生了」等等。在生命過程中,人們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三有,就不斷會有新生的狀況發(fā)生,一個嬰兒的誕生、接著一個小學生的誕生、一個父親的產(chǎn)生乃至一個退休老人的產(chǎn)生,隨著環(huán)境及身體、心理的條件不同,就有不同的生命階段形成。對于堅決否認輪回這回事的死硬派,不妨思考一下對「生」的這種看法,撇開前世今生的輪回觀不說,僅就現(xiàn)世當生而言,會生成什么樣的人,仍是自己造成的,必須由自己全責負擔:同樣的遭受殘疾,何以有些人自暴自棄有些人奮發(fā)向上?
有生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就是生命的由來,也是痛苦的由來。生為幼童有幼童的苦惱、生為青年有青年的苦惱、生為老人有老人的痛苦。
不必懷疑為何有人生而聰明、健康、富裕;有人卻生來愚笨、殘障、貧賤?為何喪盡天良的惡棍事事如意,心地善良的老實人卻受盡磨難?誰在主持苦樂業(yè)報?為善作惡的因果報應(yīng)如何落實?
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只要還對取法(生命)味著、顧念、心縛,就有愛;有取;有有;有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只要還有個生命在這世間打滾,什么遭遇碰不著?什么苦頭吃不到?無論是聰明、健康、富;蛴薇俊堈、貧賤;喪盡天良或心地善良;為善或造惡,一切無非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歷程與現(xiàn)象。確實,每個眾生都等候著被審判,但審判者不是上帝而是老病死憂悲惱苦,罪名不是殺人搶劫而是愛著五陰、六入這些取法。而且只要尚有生命可繼續(xù)輪回,就不會有「最后的審判」這項名目,審判會周而復(fù)始一再降臨的。
盡管如此,但由于每個眾生所愛、所取的對象都不盡相同,因此所獲得的結(jié)果也各不相同!肝迨荜幨潜拘兴,本所思愿」目前所呈現(xiàn)的生命型態(tài)是過去的取所造成的,什么樣的取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有:貪杯嗜酒的人會上酒館、交酒友、會醉醺醺地耽誤正事、還會酒精中毒,這樣的欲有、色有、無色有是滴酒不沾的人無法具備的。一個宅心仁厚的人凡事容易為別人設(shè)想、寬恕別人,他的受、想、行、識肯定與善妒奸險的人大不相同,就連色(面相、脈搏、血壓)都有差別。乃至來生升天道、重生人間、或墮三惡道,也都是自己的抉擇。
當然,所有的人都不會愿意來生墮入三惡道,成為地獄、餓鬼、畜生的一份子,可是不能臆測:「反正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只要我排斥、厭惡三惡道,就能不涉足三惡道!谷耸赖谋O(jiān)獄同樣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但監(jiān)獄依舊人滿為患,進監(jiān)獄是人們自己的選擇: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為何要作奸犯科、鋌而走險?同理,可以慈悲喜舍、可以真善美信望愛、可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為何要貪婪、怨毒、恐畏、奸狡、殘忍而與三惡道相應(yīng)?
對緣起法則的正確理解,必須能與日常生活的脈動緊密相扣,才不致流于空談。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酒踅(jīng) 雜因誦】
愛著五受陰并非緣起法則的最開端,愛,還是可以上溯因緣的。愛從何來?同樣,并沒有哪個性靈主體以愛為本性,愛僅是因受而起,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受引起三愛:什么樣的情況能滿足樂受、平息苦受,愛就會隨之而起,愛著那些能滿足樂受、排除苦受的境界、身理狀況與觀念想法。
受也還是從緣而起:因觸而起。有六種觸──見、聞、嗅、嘗、覺、知。這些觸發(fā)生時若令人滿意就生起樂受、令人不滿就生起苦受、無所謂的話就是不苦不樂受。
觸則因感官而起,有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種感官引起六種觸。
感官則因名色而有,有身體機能與精神功能,就必須有感官與外界連系,才能正常生活。
名色又是緣識而有,倘若沒有識別作用,名色的存在便毫無意義而勢必無法存續(xù)。
當佛陀思惟至此,發(fā)現(xiàn)「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緣起法只能上溯至識,再不能超越識而更有發(fā)現(xiàn)了。
尊者舍利弗復(fù)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fù)言名色緣識,此意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于空地,展轉(zhuǎn)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zhuǎn)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fù)如是,展轉(zhuǎn)相依而得生長。」【契經(jīng) 雜因誦】
但識也不是憑空發(fā)生,識是緣名色而生。為什么名色緣識而生、識又緣名色而生,這豈不相互矛盾?尊者舍利弗就曾針對這個問題質(zhì)詢過尊者摩訶拘絺羅,而尊者摩訶拘絺羅以譬喻作答:好比空地上的三根蘆葦,只有一根是無法豎立的,兩根相靠仍站不住,唯有三根架在一塊才能穩(wěn)當直豎。名色與識的相依相緣情同此理,名、色與識三者缺一不可。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于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惯@段經(jīng)文正證明了緣名色(色、受、想、行)識得生長。
識與名色相依相緣而生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yīng):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直到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起。
不過,只要是稍具佛學素養(yǎng)的佛教徒都知道緣起法有十二支,既然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那么無明與行又該何處安身立命?無明與行其實是整個緣起流程的總執(zhí)行長,它們參與、主導(dǎo)了整個生命活動的一切過程。無明是對生命真相的無知,行則是因無知而發(fā)動的持續(xù)生命活動。
于生命的無常、苦、無我不如實知;于五受陰、六入處、緣起法、四圣諦不如實知,便是無明。不知真相的無明令眾生誤將無常、苦、無我的生命視為常、樂、我;誤將五陰、六入視為我、我的,從而發(fā)展一連串緣識名色乃至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起的生命活動──行。有這樣的無明就有這樣的行、這樣的生死輪回。
當然,無明也絕非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或創(chuàng)造生命的至高本體,人們不能期盼一切生命從無明流出,最終亦回歸無明。無明一樣是在生活過程中再再生起的緣起現(xiàn)象。
四、
如來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知先佛住處,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震師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契經(jīng) 雜因誦】
緣起法則就是這么簡單明了,既不神秘也不晦澀艱深。不過長久以來不知何故,佛教徒對緣起法則總是摻雜著一份戒慎恐懼的敬仰,認為緣起法艱深奧妙、難以思量、不可言詮,于是許多佛學研究者徑將緣起作甚深難解的詮釋,認為除非是歷經(jīng)多生累世修持的大智慧菩薩,否則光憑一般常人的智商不可能達到理解緣起法則的水準;修行者也因之畏于對緣起法作任何思惟、理解以免思緒混亂。于是導(dǎo)致了學法者錯解佛法以及修行者迷失修行方向的結(jié)果。
這種怕事的心態(tài)甚至得到《契經(jīng)》的支持,難不見〈雜因誦〉說道: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可是佛陀怎么會在種種方便廣說緣起之后,又恐嚇弟子別妄想對緣起法加以任何的心思口議呢?
的確,在尚未有佛陀出現(xiàn)世間講說緣起的世代,眾生受無明的蒙蔽,對生命、對自我滿懷憧憬與期望,怎么都無法想象生命真相竟會僅是種緣起相生的不實現(xiàn)象,試看歷來文明,誰不謳歌生命、誰不贊美靈魂?即使是唯物論者或無我外道,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也仍對生命、自我滿懷愛戀,沒有任何省思、警覺。直到大智大覺者體悟緣起、宣說正法、開悟眾生,這是萬劫難逢的機遇!難怪佛陀慷慨唱言:「如來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知先佛住處,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震師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箍墒且坏┓鹜犹岢隽送暾木壠鸱▌t后,一切都變得一目了然、再無隱晦,實在沒有什么「甚深極甚深、難解極難解」非要宿世久修的大菩薩才能了解的奧秘。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緣起法則中,佛陀所追究的都是最基本的必備條件:老病死憂悲惱苦的首要條件是生,其它理由如歷盡滄桑而早衰、細菌感染而患病、意外事故而死亡等都只是次要的助緣,沒遇上這因緣也會遇上其他因緣,總之只要生了就必有老病死;愛的首要條件是受,眾生可以因子女而引發(fā)深濃的母愛、因情投意合的異性而激發(fā)愛情的火花、因敵國的入侵而生出國家民族大愛,但也僅只是它們剛好能觸動自身的受,若生起的受不按牌理出牌,母親可以愛錢將子女賣入火窟、情侶可以移情別戀而形同陌路、難民可以貪圖富貴而賣國求榮,對象只是次要助緣,沒遇上這個對象也會遇上其他對象,愛是否生起關(guān)鍵在于受而不在對象。
在生活過程中,有太多可能的狀況產(chǎn)生,要處理這些令人應(yīng)接不暇的繁雜瑣事,如果找不出禍根,那就僅是治標不能治本,永遠都會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無力感。
可是眾生受無明蒙蔽,總無法掌握問題的癥結(jié),一直不能找出彼困擾真正原因是此條件,處理問題總是找錯了對象而產(chǎn)生更多問題;解決煩惱總是錯用了手段而制造出更多的煩惱。人們太習慣在次要、表面的枝末細節(jié)上大作文章,以致不但無法正覺緣起,甚至當現(xiàn)成的緣起法條列分明、綱舉目張地呈現(xiàn)眼前時,仍頑固地以世間思惟作自以為是的詮釋。倘若緣起法有什么甚深難見,那么所該歸咎的也應(yīng)是冥頑不靈的頭腦,而不是緣起法則。修學佛法的人不必擔憂緣起法則深奧難懂、不可思議,只需問問自己是否意識型態(tài)僵化?是否堅持既有成見?是否固執(zhí)習以為然的思惟方式?
雖然緣起法的正覺是如此希有難得,但它的內(nèi)容卻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只要肯先擱下愛著生命、自我的本能反應(yīng),如實地對照自身生命的活動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緣起法著實給予追尋真理的人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驚嘆與震撼。
宗教,憑的是信仰,人們藉由先知的話而得知有神;科學,憑得是學理,人們藉由學者的研究報告而得到新知。因此,宗教與科學都不會有定論,不同的宗教體驗、不同的科技發(fā)展,就會開發(fā)出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科學。在那些知識領(lǐng)域中,真理被少數(shù)的「權(quán)威人士」所把持,一般人除了接受、相信,沒有機會親自觸及真相。
但緣起法完全沒有這種困難,因為緣起法是生命流程的歸納、是擺明了的事實,它絕對平等,是每個眾生、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生命實況,不勞煩「權(quán)威人士」規(guī)劃設(shè)備、發(fā)布實施,而且它沒有因人而異的彈性空間,已無加減增刪的余地。只要肯虛心放棄固有成見、掌握住正確的思考方式,那么即使是資質(zhì)平庸的尋常人,也會驚訝于真理就在自身體現(xiàn),而欣慰歡騰地由衷稱嘆: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得無所畏。再也毋須悲嘆自己根機愚鈍,卻眼巴巴望著上根利智者開悟去也。
唯有如此圓滿、真確、普及的定則,才稱得上唯一的真理。
五、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酒踅(jīng) 五陰誦】
緣起法則雖不承認唯心論者肯定永恒不滅靈魂、真我、自性的觀點,但卻不否認心靈現(xiàn)象的存在,緣起法則尊重生命的尊嚴、關(guān)懷眾生的痛苦、給予心靈的慰藉,最后還提供生活的終極目標。
緣起法則雖不同意唯物論者將生命物化、以商業(yè)考量評估人生價值的態(tài)度,但卻能夠巧妙掌握科技賴以支持的因果相關(guān)性,使生命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為人所掌握,使人在面對、處理人生課題時,能獲得確實的承諾與保障。
緣起中道否認無見,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命經(jīng)歷不容抹煞;緣起中道否認有見,色身精神相依互緣的現(xiàn)象中沒有最高主體存在。倡導(dǎo)無常、苦、無我真相的佛法,當然不同于宣稱有永恒靈魂、自性、梵我的唯心論者。但悲憫生命傷痛的佛法也一樣不同于傾向唯物、斷滅論的無我外道。
外道揣測存在的主體論常與無常;佛法則單就生命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說無常。外道的無我觀主要是各種形態(tài)的唯物論,否定心靈與情感的重要、否定眾生面對自身生命意義時的抉擇能力;佛法的無我觀則是緣起論: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雖否認生命現(xiàn)象中有個自我或主體,但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遍嘗苦樂的經(jīng)歷事實具在,生活的品質(zhì)與輪回的趣向也操在眾生自己的手中。
在緣起相依相緣的生命定則中,色身依憑心識而得生長、精神依憑物質(zhì)而得滋生,既非唯心、也無法唯物,當然也不會唯識、唯自性、唯大梵、唯上帝、唯理性、唯道德意志或唯任何其他。色身、精神缺一則不立,沒有誰是操控全局的最高一元,沒有誰能成為生命的本質(zhì)。要能消弭二元對立、體現(xiàn)生命的完整性、提供二選一之外的正確答案,只有「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沟木壠鹫f!
- 上一篇: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五、識
- 下一篇: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七、欲貪
- 滅苦之道 四、白衣
- 滅苦之道 序(真華長老)
- 滅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 滅苦之道 前言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一、正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二、諸行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三、慢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四、世間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五、五受陰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六、六入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七、緣生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八、苦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一、集起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二、輪回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三、業(yè)力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四、四食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五、識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七、欲貪
- 滅苦之道 一、苦滅圣諦 一、究竟苦邊
- 滅苦之道 一、苦滅圣諦 二、善惡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