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3月9 日北京茶緣茶城洮硯館

  剛才所誦讀為《妙法蓮華經(jīng)》卷四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記品,簡稱授記品。上次我們學到第七品,第七品的題目叫什么,大家還記得嗎?化城喻品。這一品,第八品是授記品。主要講以富樓那尊者為首,五百弟子皆得授記。接下來還說了一個系珠玉諸寶,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有煩惱、浮躁,如衣領(lǐng)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居于窮困之境。這是授記品,就是為以富樓那尊者為上首的五百弟子授記。

  我們誦讀經(jīng)文,本經(jīng)特點已經(jīng)很熟悉、明了,是用形象的言語講故事,還有《妙法蓮華經(jīng)》的語言,我們知道,佛祖當年說法,是大白話,佛祖說法的理念是契理契機。契理,就是把佛祖的本意、本懷更簡要、更直接、更顯白地敘說出來,讓大眾,讓弟子,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能夠最快地接受,這就是契理。契機,就是用最顯白的語言,最方便的語言,越方便越能夠契機,機是根機,就是受眾、聽眾的接受能力、接受程度如何。能夠和聽眾的接受能力相符、接受程度相應(yīng),就叫契機。我們知道佛祖說本經(jīng)的時間是晚年所說,像《涅磐經(jīng)》、《維摩經(jīng)》,這些大乘了義的經(jīng)典都是在佛祖晚年所說。這時候佛祖說法在契理契機上面更完善、更完美、更成熟、更圓滿,所以這個時候在語言方面特別的淺白,甚至用講故事的方式。

  我們知道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三根指的是低、中、上,三種根器,也就說是眾生接受程度、接受能力的等次、等級,眾生智商有高低,但是,佛祖方便、究竟說法,不管智商高低的眾生,都能夠受益、都能夠理解、都能夠領(lǐng)悟、都能夠接受,這就是佛祖晚年說法的特點:大白話、講故事。

  這部經(jīng)是早期傳過來的經(jīng)典,早期翻譯的經(jīng)典,都用的是直譯,為尊重故,都用的是直譯。不像有些經(jīng)典是意譯,像有些般若經(jīng)典,比如《楞嚴經(jīng)》,都是意譯的成分多,沒有完全按佛祖當年說法的梵文那種表述法來翻譯。在語言上,譯者為了語言更精要、精煉,表述更準確、直接,壓縮份量,帶有一定的意譯。而我們所讀的《妙法蓮華經(jīng)》,是早期翻譯的、直譯的,完全遵照記錄當年佛祖所說法的梵文,梵文怎么說,就怎么翻譯,與其說是翻譯,倒不如說是轉(zhuǎn)換為另一種文字——漢字,中國文字。這是《妙法蓮華經(jīng)》的特點,至于其中的經(jīng)意,我們要是多讀幾遍,大意自現(xiàn),書讀多遍,其意自現(xiàn),尤其像《妙法蓮華經(jīng)》這樣的方便說法,應(yīng)該說沒有很難理解的地方。

  我今天強調(diào)一下,本品,就是授記品,我們著重來參、來悟“授記”在修行過程中的意義所在,什么是授記?為什么授記?授記體現(xiàn)了什么功用?我們來一個淺顯的參悟。那么在座的可能大多數(shù)都讀過,學習過《金剛經(jīng)》、般若經(jīng)典里面很有代表的一部經(jīng)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他里面講到一些授記,大家還能不能回想起來?誰能夠回想起來?《金剛經(jīng)》里面燃燈佛,是久遠劫的一尊古佛,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祖因地修行、宿世修行的時候,他的老師,當時燃燈佛是那個劫的教主,他作教主的時候給釋迦牟尼佛授記,說他將來過多少劫,在什么地方成佛,國名是什么,劫名是什么,都有預示,這是我們在讀《金剛經(jīng)》的時候,提到的授記。

  讀佛經(jīng)我們知道了,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世界是因緣所生世界,都是因緣所生法,佛祖講世界的形成過程——成住壞空。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用今天科學的話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科學家說,單從物質(zhì)的角度講,世界是由宇宙而產(chǎn)生,有一種說法——大爆炸,從一點,從一個小圓點而來,這是從唯物的角度,物質(zhì)的角度來講;另外,從唯心的,神學的角度講,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佛祖他開悟以后,他的智慧,無上智慧究徹法源,他能夠開悟,標志著他掌握、發(fā)現(xiàn)了認識事物本源的方法。佛祖解釋世界本源是怎么解釋的?這也是他的學說思想很重要的一點,是佛法理論的基本。佛教立教,佛教之所以是佛教,他的核心理論是什么?緣起論,從理論角度講,核心理論是什么?是緣起論。緣起論的意思就是說,他解釋物質(zhì)世界跟生命世界的本源,真實本源,佛經(jīng)里叫作諸法實相,那本源是什么?本源是什么都沒有,本源就是空。你要是相信自然科學的證明,想要找一個組成世界的基本東西、基本粒子,就是說世界由什么組成的,是原子組成的嗎?原來自然科學家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最后呢,原子還不是最基本的單位,它還是由別的其他的物質(zhì)組成的,也就是說它還能夠分解,不是一個實心的,這就否定了原子論。雖然名義上叫原子,但實際上它不是世界本源,不是組成世界的基本單位、基本粒子,還可以繼續(xù)分解,那么最后呢,什么質(zhì)子、中子、電子,中子還可以分,分到最后什么呢,什么也沒有,是空。這就是說,世界大宇宙存在,就根本沒有一個實質(zhì)的東西,這個還是從物質(zhì)角度講沒有實質(zhì)東西。佛祖的說法更直接、更客觀,他說世界怎么來的?是緣起,因緣所生法,大千世界、大宇宙,包括物質(zhì)世界、生命世界,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就是佛法的緣起論,這是佛法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論,這是很符合科學道理的,很有科學性。

  這段我們說的是世界,講世界本源,講到了佛祖的基本理論——緣起論。這大家不能不知啊,作為與佛走的這么近的人,甚至是佛弟子來說,緣起論不能不知!睹罘ㄉ徣A經(jīng)》沒有直接講緣起論,緣起論屬于基本教理、基礎(chǔ)教理。按理說我們在學《妙法蓮華經(jīng)》之前,應(yīng)該對基礎(chǔ)教理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才行,否則對佛祖晚年總結(jié)性說的無上妙法,在有些方面領(lǐng)悟起來就比較困難一點。比如說授記,不是說佛想給某個人授記就可以授記,用現(xiàn)代話說是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規(guī)律,我們讀《金剛經(jīng)》的時候,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說多少年以后成佛,在某地方成佛,國名、劫名,他國土的大概情況,以及國土眾生,國名的大概情況,他都有一個預示。讀上一品的化城喻品也提到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劫名是什么?是賢劫。國名呢是什么?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這個國名,這個國也叫世界,娑婆世界,國名叫做娑婆國土。釋迦牟尼佛祖教化的這個國名叫娑婆世界,這是燃燈佛,他當時給他的弟子釋迦牟尼佛祖授記。

  今天我們讀到《妙法蓮華經(jīng)》第八品,看到釋迦牟尼佛祖給他的弟子,以富樓那尊者為上首的弟子授記。授記,我們通過讀經(jīng)典可以看到,首先作為教主,給有一定因緣的弟子,用我們今天簡單的理解,就是修行已經(jīng)到一定程度了,多生多劫、供養(yǎng)、承事諸佛,廣結(jié)善緣、佛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作教主,成佛。作教主,首先他有教化區(qū),也叫國名,一般是一個小世界,就像釋迦牟尼佛祖的教化區(qū)是娑婆世界,在此國佛壽是多長時間,此國土大致情況是什么樣,都有一個預示。這是不是佛祖以他的神通力給弟子一個鼓勵呢?也可以這么說,也是對他精勤修行的一個肯定,因為還要多少劫以后你才能夠成佛,既是肯定也是鼓勵,也是給后來者一個榜樣。同時也是對于佛法作為大宇宙間唯一真理,他的傳承,以什么樣的方式傳承,很形象地來了一個部署。

  我們知道六道眾生中人身最為難得,為什么人身難得,人處在六道的中上階段,再往上還有兩階,往下呢有三階,往下低級生命,俗稱三惡道,善根慧根都非常的低,非常的少,非常陋劣,也就是說福德智慧非常低劣,他忙于小我,以及維持自己個體的生命,怎么樣能夠有吃有喝,忙吃忙喝,顧不上精神上的追求,同時也感到福德智慧不夠,真理對于他來說太遙遠。人往上呢,是天人、阿修羅,這兩個階層雖然從福德智慧角度講,應(yīng)該說比人要高,但是他又落到福德福報中,因為在生命提升的過程中他執(zhí)著于、側(cè)重于修福,修感官五欲,感官五識的享受,是落在物質(zhì)追求方面去了,雖然比人高,但是他的思維并不發(fā)達,他形體比人肯定要殊勝,佛法中講的六通里有天眼通,天人在某些能力上要比人高多了,雖然有些能力高,但最關(guān)鍵的思維——第六識,沒有人發(fā)達,其他的眼耳鼻舌身也許都比我們?nèi)艘獜?而意識卻停留在平常階段。

  生命存在是提升還是墮落,關(guān)鍵在意識。人在六道中最難得,是因為他的意識很難得。人為什么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極度發(fā)達的思維意識,高級思維、高度發(fā)達的思維意識,在佛經(jīng)里把他認為是反思能力,所以我們說人的可貴就是能夠反思,也就是說反思是整個所有修行的基本原理,就是靠第六意識的反思,人身難得就體現(xiàn)在他的反思能力。人以下的低級生命幾乎沒有反思,人以上的天人他們的反思能力也很弱,可以說比人低級的也好,比人高級的也好,這幾類的眾生,他的生命活動過程都是跟隨環(huán)境走,受環(huán)境影響,隨波逐流,只有人才能夠不一定都完全隨波逐流,當然人里面隨波逐流的人也不少,這就是沒有反思意識,是沒有修行的人。從實質(zhì)上講隨波逐流之類,沒有修行,不講修行,沒有信仰,沒有精神支柱,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不求圣解,不求真理。

  有很強的反思能力,究竟要反思什么呢?求真理、求真實。什么最真實?也就是什么最有意義,什么最有價值?這就是反思,不是去胡亂的思考,不是說雜念多就是思維意識強,東想西想很隨意,那不是強思維的優(yōu)勢,強思維的優(yōu)勢是能夠去偽求真。其他幾道的眾生他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比人高級的天人也做不到。所以經(jīng)典里面一再肯定了人身難得,第二個就是佛法難聞。我們把佛法換一個詞,佛法也可以用真理來代表,佛法難聞,或者說真理難求。因為真理更能夠貼近現(xiàn)代人,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真理我們知道,大宇宙時間空間都是無限,無限時空,F(xiàn)在科學證明,世界沒有一個開始,佛祖認為是這樣,像大爆炸只是科學家的一種說法,并不一定所有的科學家都承認這種說法。我們讀佛經(jīng),會發(fā)現(xiàn)佛祖說世界沒有一個開始,有開始就有結(jié)束,那結(jié)束以后要到哪里去,存在的事物以后到哪里去。我們讀般若經(jīng)典,佛祖在般若經(jīng)典里面說的很清楚,存在本身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是佛祖的時空觀,無限時空本身也是我們?nèi)说囊庾R、妄識、虛妄的,為了一時一地的方便所形成的虛而不實的一種觀念。真正對于存在本身來說,時空對他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存在是超時空的。

  這個就涉及到大宇宙是不是所有的都是虛妄,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我們說有,至少成佛以后對什么是真理,徹悟開悟以后,自證以后,我們對大宇宙的真實才能夠有一個直接的體驗。在認識的過程中,我們就叫作真理,至少有一個真實的理,我們把他稱為真理,那什么是真理呢?各個宗教、各個學說、主義都有自己的一個說法,都認為自己的學說是世界唯一真理或者說是究竟真理,有的宗教認為他們的教主神是唯一真神,所說的法是真理。辯證唯物主義也說馬列主義是最普遍的真理,那究竟孰是孰非?我們說世間沒有兩個真理。真理自身的特點——唯一性,有兩個真理就是天上有兩個太陽,那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規(guī)則、規(guī)律。孰是孰非,光憑一時的感情用事是靠不住的,要禁得起時空的考驗、檢驗才行,其他的宗教、學說、主義我們先不說,佛法,我們說那是禁得起時空的考驗,時空再怎么變,佛法就是佛法,就像授記,教主佛,十方三世佛那么多,為什么還分教主佛?這就是佛法與眾生,也就是宇宙大真理體現(xiàn)功用的時候,他還是要在一定的規(guī)則,也就是他還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nèi)的。超時空指的是存在本身而言、源本是超時空的,但是體現(xiàn)功用的時候,是不離開時空的,說超時空是從絕對真理的角度,不二法門的角度,但是體現(xiàn)法的功用的時候,絕對要從哪里體現(xiàn)?絕對從相對體現(xiàn),我們要認識絕對必須要通過相對,也就是我們要認識佛法、真理必須要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方,具體到一時一地,具體到什么人物,這樣的通過局部來認識全局。

  這是講到教主佛授記,只有教主佛才可以給后來者授記,雖然佛很多,教主佛不同,他比較特殊,這就像我們世間并不一定當主席的人就是最聰明的、最有福氣的人,那是他的宿世因緣,感得他來作主席,教主佛也是講他的宿世因緣,也就是多生多劫的積累。為什么要有教主呢?這就是規(guī)則的需要。如果沒有主席,無政府,整個世間處在無規(guī)則狀態(tài),那不是亂套了,沒有主席令,行政聽誰的,誰說了算,孰是孰非。同樣的道理,教主起到了承前啟后,把宇宙間的大真理一代一代往下傳。教主授記就像主席培養(yǎng)接班人一樣,就是按這樣的一個規(guī)則行事。

  既然是真理,最普遍的,眾生都有認識真理的可能,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為什么還一定要教主發(fā)話才算?這就又說到真理的唯一性,正法的絕對地位。我們現(xiàn)在大家講到修行涉及到生命自身圓滿的這種方法,許多人提到阿彌陀佛怎么樣,觀音菩薩怎么樣,但實際上都是教主釋迦牟尼佛祖給我們帶來的,是他介紹給我們的。

  歷史上也有過,離我們很近的,前幾年也出現(xiàn)過,有人否定了古佛已經(jīng)不管用了,新佛要來了。我們讀到授記品,或者《金剛經(jīng)》里的授記,我們知道授記的概念了,對這種現(xiàn)象就應(yīng)該很明了,這是無根之草,無源之水。

  世間沒有偶然的事物,尤其是象征、代表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精神文化現(xiàn)象,精神食糧,那絕對不是橫空出世,絕對不是無中生有,他都有很深的淵源、傳統(tǒng)。我們說宗教,宗,本身就是傳承的意思,必須要有傳承、要有出處,就連釋迦牟尼佛祖他也不是說我在喜瑪拉雅山靜坐、開悟,我成佛了,我是世間真理的代言人,或者是真理的化身,世界真理由我發(fā)現(xiàn)的,他也不自居,他要講他的宿世,佛法還是講我的法是從我的師父燃燈佛祖那里來的。佛法作為大真理不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再怎么變,我們說真理不變,空間再怎么變,真理還是真理。這就是講宿世、講傳承。授記,更準確一點說是傳承、法的傳承。為什么要傳承,這就是真理的可貴,難能可貴,能夠遇到他、認識他的難度,他的寶貴。佛經(jīng)里叫做“稀有難得”,剛才我們唱三寶歌,佛法僧為什么叫做三寶?我們大家都知道寶貝難得、稀有。這就是從授記品我們初步認識到、參悟到他的本意、用意。

  富樓那是佛祖的常隨眾,他的上首弟子之一。佛祖預示富樓那尊者是怎么說的呢?

  “諸比丘。富樓那。亦于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彼軆(yōu)秀。

  “于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于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边@就是他長劫修行,上助佛宣化佛法,同時教化饒益眾生。

  “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凈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彼麑碜鞣,資歷也是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于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备粯悄亲鹫咚奶枴疤栐环魅鐏怼,接下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每一位作教主的佛都具備的十種德號,他的功德圓滿。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彼姆鹜梁艽,可能比釋迦牟尼佛祖的世界可能還要大,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佛土很莊嚴:“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睕]有山地,都是平地。為什么平地?那是種種善因緣所致!盁o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边@個國土還有一個很特別殊勝的地方——人天交接,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天人合一,真正的天人合一,古人可能多一點,我們現(xiàn)代的人,別說真有感應(yīng),恐怕連有這種概念的都越來越少。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我們凈土宗經(jīng)常講極樂世界是依正莊嚴,也就是眾生修行好,感得他所在的地方,所處的地方,所依賴的環(huán)境也是非常美好。富樓那尊者他的國土是清凈國,環(huán)境非常的清凈美好,為什么?環(huán)境是外境,關(guān)鍵是主語,所在的眾生他的修為德行,因為眾生身心清凈故,所以感得他的環(huán)境也非常清凈、美好。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蔽覀兎鸱ɡ锝(jīng)常用到的詞“禪悅”、“法喜”,應(yīng)該說出處就是出自《法華經(jīng)》的這一品。因為《法華經(jīng)》屬于早期傳過來、翻譯過來的經(jīng)典,這里特別強調(diào)了禪悅、法喜。國土為什么清凈,是因為此國眾生身心清凈,此國眾生為什么身心清凈?主要是飲食清凈。佛法修行清凈飲食特別重要,修行從哪里體現(xiàn)?主要就是穿衣吃飯,每天離不開的這些,就從日常生活中來修行,關(guān)鍵是清凈飲食更重要。我們現(xiàn)在社會中為什么眾生身心不自在,尤其是煩惱、病苦比較多?當前我們正在開的兩會,今年兩會提的比較多的就是醫(yī)療問題、房價問題還有就是教育問題。醫(yī)療問題為什么那么突出?主要就是醫(yī)院擁擠,病人多,身心不自在。身心為什么不自在?我們參照富樓那尊者他將來的國土那么美好,是因為眾生的飲食清凈。我們疾病為什么那么多,因為飲食不清凈。不要太貪圖口味,食量過多、營養(yǎng)過剩,我們佛法里面講,凈飲食就是食用天然食物,另外雖然是天然飲食,量多也不算清凈,要節(jié)食,這是具體到修行上。

  接下來“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shù)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凈!蔽覀冎涝蹅兯幍慕倜琴t劫,國名是娑婆。這個國的劫名是寶明,說明從眾生到國土眾寶聚,光明無量;國土善凈,眾生身心清凈,國土凈,飲食凈,禪悅、法喜,以精神食糧,以定慧為食,滋養(yǎng)慧命,以清凈食就會慧命長、慧命增,業(yè)報身自然就轉(zhuǎn)化為清凈法身。轉(zhuǎn)飲食相應(yīng)的就會把我們的業(yè)報身轉(zhuǎn)為清凈法身,這是很實際的、很關(guān)鍵的一點。飲食不調(diào)、飲食不轉(zhuǎn),不節(jié)飲食、不清凈飲食的話,業(yè)報身轉(zhuǎn)清凈法身就會落空,難度就比較大。西藏因為歷史上受條件的限制,不一定要講素食,但是西藏修行好的高僧行人也是崇尚素食,自然就素食,一定要清凈飲食。還有人說漢傳佛教當年是梁武帝下命令,以行政的手段要求素食的,有人說佛祖當年并不一定素食。這是一種不善之詞,不懷好意之詞。你要通達諸法、通達善法的話,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這些由來已久大家普遍推崇、推重公認的這些,就有他自身一定的道理在。因為其國眾生清凈飲食、清凈身心的原因,其佛壽命也很長,其國眾生的壽命也非常長,法住也甚久。我們釋迦牟尼佛的佛運就很短,正法才一千年,像法也才一千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末法時期了。但善凈國因為眾生種種善因緣,眾生壽命也長,尤其是佛。我們釋迦牟尼佛祖的壽命就很短,為什么?因為化身來到這個世間,要跟此世界眾生的壽命相應(yīng)。

  “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雖然沒有說其國人民的壽命,但我們知道善凈國的佛的壽命長,眾生的壽命也很長!胺饻缍群蟆F鹌邔毸。遍滿其國!彼笳髦鸬慕谭ā⒄,也是供養(yǎng)佛真身舍利的地方。這一點在我們娑婆國土也能看到,就像北京地區(qū)從古代傳下來的佛塔就有很多,現(xiàn)在很多道場還在繼續(xù)修塔。有一種說法“無塔不成寺”,說佛的正法道場最好有塔,這也是一種正法的象征,這些說法都有出處。

  “爾時五百阿羅漢。于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谶^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yīng)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边@是五百大阿羅漢在法華會上得到成佛授記后的歡喜踴躍、悔過自責,長期以來停留在得少為足小智小慧上,今天在法華會上,聽聞到佛的一乘究竟之法以后的悔過自責,這是《法華經(jīng)》的會三歸一在這一品里也體現(xiàn)出來。

  《法華經(jīng)》最大的兩個特點:一個是語言的平實,形象的語言,講故事;第二個特點是佛法在這里會三歸一,這就像長江黃河的一些小支流最后都回歸一處,小支流是佛之法,但不是真正的佛法,中間要加一個“之”,他也是方便法,也算佛的教法之一,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只能說是佛之法。羅漢乘、菩薩乘、聲聞乘,都是佛之法,到《法華經(jīng)》里面才知道,以前的都是佛的方便之法,真正的佛法,無二亦無三,惟有一乘法,佛法就是佛法,不分一二三,就一個,所謂不二法門,這是《法華經(jīng)》特別強調(diào),他的關(guān)鍵所在,每讀一品,這一點顯得特別突出。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為什么有這樣一種高度評價、贊嘆的說法?我們讀了《法華經(jīng)》看到,因為在理念上、概念上會三歸一,強調(diào)了佛法,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強調(diào)了不二法門,這也是佛法自身的特點,也就是真理的特征——唯一性、普遍性,我們今天認識到真正的佛法,就離成佛不遠了,這就是“成佛的法華”的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在《法華經(jīng)》里面,跟隨佛祖多年,甚至佛祖在化城喻品里面講到久遠劫以前,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他們怎么成佛?都是從老師那里,從教主那里聽聞了無上妙法,都是聽聞了《法華經(jīng)》,久遠劫的佛主都很重視《妙法蓮華經(jīng)》的經(jīng)義,因為得《妙法蓮華經(jīng)》而成佛。在佛祖的座下很多弟子常隨眾,五百羅漢都是授記將來成佛,這也是“成佛的法華”這種說法的第二個原因,很多行人在《法華經(jīng)》里面都有所歸,不管時間多長,國名、劫名相比較各有區(qū)別、都有差別,但都預示著將來都能夠成佛,因為成佛之因都已經(jīng)具備了,成佛之果是自然而然的事,五百羅漢在這里也授記成佛;我們要把這個概念寬泛一點,再放大一點說的話,所有能夠聽聞、受持《妙法蓮華經(jīng)》意理的,跟《妙法蓮華經(jīng)》有緣的學人,將來都能夠成佛,這也是古德肯定、贊嘆《妙法蓮華經(jīng)》,一再說是“成佛的法華”的第三點原因。這也是強調(diào)了《妙法蓮華經(jīng)》的重要性,同時也是鼓勵我們要多誦讀、受持、參悟《妙法蓮華經(jīng)》的妙理。

  《妙法蓮華經(jīng)》“妙”就妙在意趣悠遠,這一品最后講了一個小故事,比喻有人身懷無價寶珠而不自知,離開家以后為衣食勤苦憂勞,衣食無著,有一點吃的就知足了,他的親戚后來指點他說:你的身上懷有無價之寶,拿到集市上去賣能夠換很多的食物、財寶,怎么還為衣食而憂愁。這就是比喻聽到佛的方便教法的眾生得少為足,有些聽到四圣諦以后,認為四圣諦是真理,就緊抱四圣諦不放。

  我們說微妙法、一乘法、不二法,絕對真理的寶貴,光靠一時一地的努力,很難認識到他的高度,領(lǐng)悟到妙法,要靠長劫的修行,佛給諸弟子授記,可以說起到了一個榜樣的作用、示范的作用,就是讓周圍的或者后來的學人樹立這樣的觀念思想,成就福德智慧非常圓滿的佛果,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就要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間有一句話說“好事多磨”,成佛也是需要時間的,生命自身的完善和圓滿是一個長遠工程,給我們大家樹立成佛的概念以后,就是種下了成佛之因,接下來要長期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這樣長劫熏修才能夠感得大果,要累積成大果之因。這是最后譬喻很多學人得少為足。

  最后偈語是對剛才這一段白話的重復,意理都是一樣的。我們對《妙法蓮華經(jīng)》應(yīng)該要不間斷的,不是說每天、每周或者是每月吧,至少過一段時間要讀誦,或者分品讀,至少每一個月讀一品也好,貴在堅持。這樣就對妙法的意理領(lǐng)悟更深一些,更圓滿一些,僅僅靠我們這么短時間的參學是不夠的。我們只是起了一個頭,為大家一個學習參悟《妙法蓮華經(jīng)》開個頭,要體悟,自己一定要堅持讀誦。有些寺院道場,也經(jīng)常發(fā)起一些讀經(jīng)活動,也不講,就大家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把《楞嚴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大眾一起讀一遍,這樣互相帶動,才能夠不斷地體悟大乘妙理。

  上一次周六的時候,張老師又給大家補充、重溫了《妙法蓮華經(jīng)》的意理、意趣,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必要。一個是補充,一個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參悟。我們知道敦煌莫高窟,世界知名,可能有的人已經(jīng)去過了,有的人也很想去,他那里面的畫為什么知名呢?從美術(shù)的角度講,歷史久遠、規(guī)模龐大。畫的什么內(nèi)容呢?主要是《法華經(jīng)》的內(nèi)容很多,因為《法華經(jīng)》主要是講一個個的故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主要是把《法華經(jīng)》經(jīng)文意理用圖畫展現(xiàn)出來。

  《法華經(jīng)》的文字已經(jīng)夠簡白的了,為什么有的道場不講《妙法蓮華經(jīng)》,就是倡導讀誦?因為這個內(nèi)容有一定佛經(jīng)基礎(chǔ)知識、佛經(jīng)術(shù)語知識的人都能夠讀懂,沒有太難的地方,就是講故事,三根普被,只要是有緣、愿意讀,都能夠理解。理解的程度如何,那就是要靠堅持,要多讀、堅持讀,受持的意思就是接受以后還要堅持,能夠堅持,悠深的意理自然能夠領(lǐng)悟的到。

  還有一點,有些地方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稱為《觀音經(jīng)》!普門品”出自《妙法蓮華經(jīng)》,“普門品”很普及,早在唐代的時候,“普門品”從《妙法蓮華經(jīng)》單摘出來,在民間大眾中廣為傳頌,何以見得?我們知道“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為什么在民間影響這么大,就是受《妙法蓮華經(jīng)》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的影響。正因為“普門品”他的實用性、他語言的通俗,才將觀世音菩薩傳播開來、推廣開來,民間普遍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主要是“普門品”起到很大的宣傳推廣作用。

  今天在以凈土為主修行的大背景下,《妙法蓮華經(jīng)》對很多修行人都很陌生,但實際上他很直白、很通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經(jīng)。當然今天誦讀“普門品”的人也很多,但那只是《妙法蓮華經(jīng)》中的一品,以“普門品”為契機,整個《妙法蓮華經(jīng)》都應(yīng)該經(jīng)常讀誦,這對修凈土的,也符合凈土宗“廣誦大乘”的要求。好我們今天就參學到這里。

  接下來我們請上持下瑞大法師為我們開示幾句。

  持瑞法師:今天有緣在這里和大家相見,聽聞法聞大法師的開示,很有幫助,以后歡迎大家有時間到定西去。

  法聞法師:持瑞法師主持的青煙寺在蘭州以南,一個小時的路程,在西北很有影響,是一個十方道場、十方叢林,面對的也是全國的信眾居士,不定期的辦一些學修的活動,能夠接待居士食宿將近上百人,這是青煙寺道場的一個概況。法師可以把青煙寺客堂的電話留下來,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不少北京居士到青煙寺去參學的、修行的,大家以后有時間、有意愿想到那邊去修學的,聽講經(jīng)、佛七、禪七,或者其他的一些專題的,像學弟子規(guī)等活動的話,可以去那里,離蘭州一個小時,或者坐火車直接到定西下車就到了,非常方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