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藥草喻品第五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藥草喻品第五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jì)寺)

  2010 年01 月26 日北京茶緣茶城洮硯館

  這一品的大意是佛應(yīng)上首弟子,大家熟悉的以摩訶迦葉為首的四位弟子所問,以三草二木將人乘、天乘二乘譬喻為大中小藥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種種的草木,皆悉受這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妙法蓮華經(jīng)》就是以形象語言,以講故事的形式,以譬喻比喻很形象的形式來開顯、來展示佛祖的第一義諦、大乘法、無上妙法。在前幾品中,我們說過佛法就是佛法,不分大乘小乘,也沒有什么方便說究竟說,這些都是佛祖為了給眾生一個臺階上,讓我們逐步地認(rèn)識到佛的本意,認(rèn)識到真正的佛法是什么。給我們一個臺階,什么人天乘、大小乘,羅漢聲聞菩薩乘,有三乘、甚至有五乘,這些都是給我們一個臺階上,而在最后,上了臺階到達(dá)了頂端以后,才認(rèn)識到原來佛法就是佛法,他不分大小乘,不分方便說究竟說,這就是《妙法蓮華經(jīng)》要開示給我們眾生的。

  因為是無上妙法,佛祖就用他最平實最淺顯的講故事、打比喻的這種形式,用形象語言來給我們開顯真正的佛法。這一品——藥草喻品,顧名思義,以藥草譬喻人天乘,以樹譬喻菩薩乘,以雨譬喻真正的佛乘、佛法。這個比喻非常的形象,整篇經(jīng)文說的很周詳,里面有好幾個比喻。我們多讀幾遍,能讀三遍以上,你就會對經(jīng)文所說的大意完全明了。

  下面我就與大家一起,來認(rèn)識幾個在這一品里面所出現(xiàn)的法相,就是佛經(jīng)獨有的語言,也就是名詞解釋。這一品里面第一段,佛的十種德號“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所有佛通用的十個名號,我們在前面幾品早就認(rèn)識了,凡證得佛的果位都具備這十種德行。有時候我們把佛也稱為如來,稱如來的比較多,不懂這個詞他認(rèn)為如來佛具體指的是某一尊佛,其實不是。如來是所有佛的通稱,所有佛的德號都可以稱如來。為什么叫如來?如其所來,或者兩句話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或者用禪宗的話來解釋,如其本來,原本如此,靈性眾生福德智慧原本具備,不需要向外邊去求的,外邊求來的,不是自己的,也不屬于自己,從外邊得來的都不真實,原本真實的是本有的、本具的,最初的是最真實的,這就是如來的意思。下面“應(yīng)供”,是說佛證得福德智慧圓滿,是人天的老師,一切圣賢的老師,就應(yīng)當(dāng)受到尊重和供養(yǎng)、奉侍!罢橹,就是如來的智慧遍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原理,從體、到相、到用,如來都是一一盡知。“明行足”,是佛德能的一種體現(xiàn)!吧剖拧⑹篱g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十個德號。我們一般稱佛、世尊或者如來比較多,在有的經(jīng)典里或者在有的詩人寫詩的時候,為了用詞上的需要,稱佛祖也會稱無上士、天人師。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實知之。

  這就是如來出現(xiàn)于世,在世間所要做的事,具體說就是讓眾生未度者令度!岸取痹诜鸾(jīng)里面用的頻率很高,每一部經(jīng)典里面幾乎都能看到“度”這個字,最常用的詞大家都熟知的—“普度眾生”。這個度我們怎么理解呢?一般通俗的解釋,通“渡”,最初的含義是船渡、渡口,乘船從此岸到彼岸,這也是一個形容詞。我們現(xiàn)在漢語加了“氵”,但在佛經(jīng)里面沒有“氵”,古漢語里有沒有“氵”是相通的,他的本意就是渡船的意思。佛經(jīng)里面引用度就是從煩惱此岸,通過法船,就是佛祖開示給我們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過佛法的船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解脫圓滿的彼岸。完整一點說,應(yīng)該是:從煩惱、缺憾,缺憾也是一種煩惱,但應(yīng)該從煩惱里面摘出來單講更好一些,從種種煩惱、缺失、遺憾的此岸度到解脫圓滿的彼岸。度是這個意思,這是最通俗、最形象的一種說法。比喻說法形象,但是表述的比較籠統(tǒng)、抽象,更具體一點說,度就是度化、轉(zhuǎn)化的意思。后來解經(jīng)的祖師把度換了一個詞,用“轉(zhuǎn)”這個字,“度煩惱成菩提”,最早是這樣,但后來就成了“轉(zhuǎn)煩惱成菩提”,這是受禪宗解經(jīng)的影響,禪宗的祖師解經(jīng)最直接,就用“轉(zhuǎn)”了,其實“度”具體一點說就是“轉(zhuǎn)”的意思,有的祖師還用“化”,轉(zhuǎn)化,“化”不需要更多的時間過程,當(dāng)下完成。把煩惱當(dāng)下轉(zhuǎn)化為菩提,把生死當(dāng)下轉(zhuǎn)化為涅槃,把苦當(dāng)下轉(zhuǎn)化為樂,生滅之苦轉(zhuǎn)化為涅槃之樂。

  “未解者令解”,解什么?解世間法、佛法的意趣、道理,從理論上明白!拔窗舱吡畎病,安,我們說理得才能心安,明白了道理才能夠安心,悟到一定程度,到達(dá)一定境界才能夠安。佛法講的安樂的境界都是需要在解理的基礎(chǔ)上,要理論來支撐境界。佛法在具體的修持上分為兩大塊,首先是基礎(chǔ)佛理,四圣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從基礎(chǔ)佛理再上升到無上妙法,佛理是常識知識,是可以學(xué)的;但是佛法在理的基礎(chǔ)上要有所突破,要變?yōu)樽约旱摹⒁?“理”可以學(xué),“法”必須要悟,不悟就沒有法。佛法不是佛教也不是佛學(xué),是佛法,我們學(xué)佛想要要的,不是佛教的常識知識,佛怎么拜,經(jīng)怎么念誦,那不是目的,那是常識知識,不是我們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悟法”。在法華經(jīng)里面叫作解,解是學(xué)佛理。

  “未涅槃?wù)吡畹媚鶚劇?要悟大法,悟到了妙法,就達(dá)到了涅槃的境界。涅槃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最高境界、圓滿境界!暗聼o不圓,障無不寂”。什么是業(yè)障,什么業(yè)障來了,他都能夠知道,不一定說業(yè)障完全消了,業(yè)障不可能完全消了,因為無始以來我們都在造業(yè),你要說把業(yè)完全消了然后再得涅槃是不可能的,或者說把業(yè)完全消了,像凈土宗說的再往生也是不可能的。涅槃就是理透徹了以后,通過解,然后得理就心安,心安就能夠到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我們稱為涅槃境界。涅槃就是像佛祖證得的正遍知、世間解一樣,凡事來了他都能夠明了是怎么回事,他有自己的使命,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他自己都能夠明了,時時處處,于事事物物上都能夠得心應(yīng)手。從消極的一方面說,所造的種種業(yè)障來的時候都明了,能明了就能夠化解;從積極的一方面來說,繼續(xù)反思完善,該做什么,怎么做?該修什么,怎么修?點點滴滴,環(huán)環(huán)相扣,再也不會造新的業(yè),新的遺憾就不會有了,這就是涅槃境界!暗聼o不圓,障無不寂”,德無不圓就是在一點一滴上,從細(xì)微處都能夠發(fā)現(xiàn)很實際的修行的契機,而不是說全部都完成了,萬事大吉了,可以高枕無憂、一勞永逸了,不是這樣的。佛祖成佛了,他還是繼續(xù)隨著他的愿力做他該做的事,涅槃不是什么都停止了,什么都終結(jié)了,而是真正能夠把握好,用現(xiàn)在人的話說,事到面前就能夠明了,能夠判斷,把握價值觀,用最最徹悟者的價值觀來判別,什么是福德,值得去做,什么是業(yè),要積極地去化解。障無不寂,不是說沒有障,而是說障來了,能夠很有效地去化解、消除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今世后世,如實知之”,佛希望我們眾生像他一樣“如實知之”!拔炊日吡疃,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身心兩方面有什么不自在、不安,輕說是不自在,嚴(yán)重一點就是疾病、疾患,也是不安,佛說都能夠通過有效的方法令得安,達(dá)到生命最高境界—涅槃。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yīng)到此,為聽法故。

  不光是針對我們?nèi)?還有所有的眾生。

  爾時無數(shù)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我們上次說哪里參悟《妙法蓮華經(jīng)》,哪里就是靈山分會場,佛祖當(dāng)年初次說《妙法蓮華經(jīng)》是在靈山會上,佛經(jīng)里面是耆阇崛山,那是梵語的音譯,我們漢語意譯過來就是靈鷲山,簡稱就是靈山。當(dāng)時靈山會上的場面是千萬億眾生來聽,來開法華會。

  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jìn)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xiàn)世安隱,后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

  “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xiàn)世安隱”,這一生參悟“妙法蓮華經(jīng)法”,就能夠得到安穩(wěn)!昂笊铺帯,縱然不能當(dāng)生成就,后生來生也能生到善處,聽聞“妙法蓮華經(jīng)法”就有這樣的利益好處。這一生能成就固然是好,即使不能成就也可得生善處!耙缘朗軜,亦得聞法”,來生還可以繼續(xù)聞法、修行。

  既聞法已,離諸障礙,于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一時悟不到妙法、大法不要緊,逐漸地漸得入道。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只要我們經(jīng)常參學(xué)大乘就能夠得到大乘法,如雨露一般的清潤、滋潤,能夠得到大法的益處。一時悟不到究竟妙法不要緊,只要我們堅持聽聞熏修大法,也能夠悟到。

  這個說法前幾品都說了,佛祖說法就是苦口婆心,反復(fù)地說,不厭其煩地說。因為當(dāng)時講學(xué)的場面,聽眾是來來去去的,不是說來大家都同一個鐘點來,同時散會,不是這樣,有的早到,有的晚到。所以佛祖說法有時候一個問題反復(fù)地多次說,甚至每一個經(jīng)典前面先大白話說一番,最后再來一個總結(jié),這就是佛經(jīng)里面偈結(jié)語的出現(xiàn),結(jié)語只是把前面的白話來一個重復(fù)。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于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于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hù)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這一段主要是講佛祖能夠應(yīng)機說法,應(yīng)機說法始終不離大方向,就是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大乘妙法,始終是針對眾生的煩惱相,大法應(yīng)機,應(yīng)機就是有針對性,用解脫相來轉(zhuǎn)化煩惱相。離相,通俗一點說就是出離相,我們先從基礎(chǔ)佛理來說,眾生因為處處系縛,所謂作繭自縛,自己為自己設(shè)套,往里面鉆,沒有出離心。滅相,滅是寂滅,后面的究竟涅槃常寂滅相,是解釋滅相的意思,滅相具體說就是究竟涅槃常寂滅相。涅槃常寂滅,就是我們剛才解釋的“德無不圓,障無不寂”,涅槃翻譯過來,玄奘法師翻譯就叫“寂滅”,有時候也翻譯成“圓寂”,圓,德無不圓,寂,障無不寂,障,煩惱的意思,煩惱無不寂。

  “觀眾生心欲而將護(hù)之”,就是有針對性,佛知道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煩惱系縛,于事于理上,德不能得其圓,障不能得其寂。佛就針對眾生的問題一一來說法,來護(hù)持、護(hù)佑眾生。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隨宜說法”,就是有針對性地說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重宣此義”就是對前面白話文的總結(jié)重復(fù),重溫前面所說的大意。

  第五品—藥草喻品,全文不是太長,我們把第二段再看一遍。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云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苣緟擦旨爸T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藥草喻品,比喻佛說法如雨澤,佛說的是如來本懷、如來本意,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羅漢、聲聞、緣覺、菩薩,甚至人乘、天乘現(xiàn)在漢語里都是“佛之法”,就是通往佛法的階梯、臺階,在其他經(jīng)典里,佛祖早期、中期的時候說的都是“佛之法”。像說《妙法蓮華經(jīng)》、《無量義經(jīng)》、《涅槃經(jīng)》這樣的大乘微妙法的時候,是佛最后總結(jié)性的,也是他最后,經(jīng)過多年的說法,把環(huán)境、氣氛、氛圍已經(jīng)熏修、培植的差不多了,把他最最微妙的法開顯于世、開顯于眾的時機應(yīng)該到了,這個時候在靈山會上宣說“妙法蓮華經(jīng)法”,這個時候的法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跟前面方便意義上的佛之法有所區(qū)別,更上了一個臺階,也就是以前所說法都是二乘三乘法,羅漢聲聞菩薩乘,也說了那么多年,聽聞熏修三乘法的弟子也都到場了,都在靈山會上。

  這一次靈山會上的妙法就是對以前多年來所說法的提升、升級,來一個總結(jié)和升華。反過來說,以前所說的種種法,都是為這一次靈山會上的妙法所做的前期準(zhǔn)備工作,是一個基礎(chǔ),前面所說的羅漢聲聞菩薩乘都是方便法,靈山會上的微妙法才是真正的佛的本意!睹罘ㄉ徣A經(jīng)》一再強調(diào),不管哪一品都是強調(diào)升級、升華,會三歸一,原來佛法就是佛法,沒有什么一乘二乘三乘,無上妙法就是不二法,哪有一乘二乘之別。不二法門在《妙法蓮華經(jīng)》里面雖然沒有出現(xiàn),但是在《維摩經(jīng)》里面有提到不二法,真正的佛法就是不二法,真正意義上的佛法的微妙之處就在這兒。佛在靈山會上將不二法門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叫做開示,佛經(jīng)里面常用的“開示”這個詞就是出自《妙法蓮華經(jīng)》,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開顯明示。我們聽眾要與妙法相應(yīng)的話,就要悟入佛之知見。

  《妙法蓮華經(jīng)》讀熟了以后,會覺得沒發(fā)現(xiàn)什么高深的東西在里邊。我們一再強調(diào)《妙法蓮華經(jīng)》,妙在什么地方,妙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及,語言文字的表述太有限了,妙在語言文字之外。我們在前幾品里面提到了,《妙法蓮華經(jīng)》提升三乘乃至千萬億眾生的知見,讓知見升級,轉(zhuǎn)變認(rèn)識觀,提升認(rèn)識力,到轉(zhuǎn)變眾生學(xué)法的境界,概括地說就是讓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提升眾生的氣度!睹罘ㄉ徣A經(jīng)》妙就妙在他的言外之意,是讓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提升眾生氣度。只悟入佛之知見還不夠,這是通常來說,是佛開示了佛的知見,讓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除此外,還要有氣度,妙法大法的言外之意,就是提高知見、提升氣度。知見更多的是一種認(rèn)識力、悟性,是無形的,氣度相對就比較具相了,就像我們說一個人的氣質(zhì)一樣,人與人的區(qū)別差異在哪兒,都是眼睛耳朵鼻子,不是說眼睛耳朵鼻子有什么大的差異,主要應(yīng)該說是氣度不同,或者一般說是氣質(zhì)不同,氣質(zhì)是從表層、表面上來說,從實質(zhì)上來說應(yīng)該是氣度,氣度更實質(zhì)一些,更內(nèi)在一些。大乘妙法,妙就妙在言外之意:提高眾生知見、提升眾生氣度,這個也叫作法器。你信不信妙法,不是說妙法有沒有,可信不可信,而在于你有沒有這個氣度,就像這個器具、容器一樣,接受不了,你才否定他,你要肯定他,就說明你一定有這個氣量,能夠接受他,這就是氣度學(xué)大法,氣度的重要性。

  小根小器悟不了大法,悟不了妙法,得不到佛的真?zhèn)?這在后面幾品也講到五千弟子退席這個典故,也出現(xiàn)在《妙法蓮華經(jīng)》里。為什么佛說真正的妙法的時候他不聽了呢?他說佛祖怎么一反常態(tài),過去說了那么多年羅漢聲聞菩薩乘,現(xiàn)在怎么又否定了呢?接受不了,中場退席,不聽了,這就從反面很具體的說明了這個問題:氣度不夠的人很難得到大法。雖然他沒有全聽完,堅持下去,終歸還是與大法有緣,畢竟也親臨靈山會場,其實也得到了大法妙法的益處。所以佛說法如雨露,聽法者如草木也好,草也好,樹也好,大樹也好,小樹也好,一云所降之雨各種草木花果都能夠得其潤澤,藥草喻品就是從這個角度來展示妙法與受眾的情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