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29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边@是須菩提贊美佛陀。希有,昨天晚上講過佛陀是希有,在世間是難得一出的。佛陀出世他是通過無量劫修行、修證而來。我們一般人認(rèn)為開了悟就是佛了,但佛陀的這個德、這個愿并不是我們想像的是一個境界,他是有證量的。過去講:佛陀貴為人天師表,富在恒沙世界,是為希有。并不是說我們現(xiàn)在悟到我們就是佛了,因為佛陀有無量的大愿,像《華嚴(yán)經(jīng)》里面,他攝取了自性國土和愿力國土。自性國土就是他本來自性中所具足的體,大愿國土是有差別的體。像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各有諸佛所住。那么,這些佛的國土和我們自性的國土有什么差別呢?是不是我一念金剛經(jīng),當(dāng)下直指佛性、直指明心、見性成佛,那么我們就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就一樣了呢?從自性上講,我們絕對無二無別,從事上講,絕對是二。 今天就有一位居士問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在哪里?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邊地疑城不能說在這個地方,但也不能說那個地方就是。為什么呢?因為如來理上講是一,但事上講絕對不是一。我們現(xiàn)在娑婆世界,你說它是邊地疑城,因為是了不可得、因為是妄執(zhí),是虛妄之景。妄景在我們意識中的這個世界和你們意識中看到的這個境界,事實上都是妄體,在某一種情況下它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從理上講,我們絕對也在這一念心上面,就是說不離開此世界,它絕對就是邊地疑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說妄景是了不可得的,怎么會建立一個胎生的概念呢?因為每個人的妄景都不一樣,所以事上一定是不一樣的,但也不能離開當(dāng)下。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說不在這個世界,它絕對在這個世界。但是,絕對不能說這個世界就是邊地疑城。也就是像一支筆一樣,我們的妄景是一支筆,那天人的妄景是琉璃,他不離開這個筆的。餓鬼、地獄、畜生,十法界所有的眾生見這支筆他都有變相、都不一樣的。但是,絕對不會離開這支筆,就是說你不能說這個地方?jīng)]有地獄、餓鬼、畜生,你不能說這個筆之外還有一個地獄、餓鬼、畜生,絕對這個筆里面它有無量的世界。所以,這一層層的剝,這里面有無量眾生的妄心在里面。所以,大家的妄心徹底的沒有了,這支筆也就不存在了。只要大家有妄心,眾生的這筆就可以有無量的變化。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說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但絕對在這個地方。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一定也在我們這,邊地疑城就在這里。但是,一定是理上就這一個體,絕對不是兩個體,但事上絕對不是這個。因為事是我們的一個妄景,虛妄之體。虛妄之體就是了不可得,根本不真實的東西。就像你的眼睛被打了一下,望天空起了一個花。這個花是因為眼睛有病,看見空中之花。如果你眼睛好了以后,那空中之花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怎么會存在你眼睛的花是西方極樂世界呢?是邊地疑城呢?所以,等你病好了以后,那根本沒產(chǎn)生過。如果你強(qiáng)行說這個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就犯了一個毛病。說這個世界就是邊地疑城也是犯了一個毛病。但是,如果你離開此景,它也沒有一個邊地疑城可得。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思維。那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到底在哪里呢?在這個世界也沒有錯,說不在這個世界也沒有錯,就是我們一個信,他有一個邊地疑城就可以了。但是,這個邊地疑城一定在我們妄心上面。

  釋迦牟尼佛他的愿力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和佛直指見性的話,我們和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是一體,但他的愿力、他的國土絕對不是一。因為愿力國土和自性中的國土,我們現(xiàn)在在毗盧遮那佛一個自性功德之中,我們現(xiàn)在都在自性功德里面。他本身的法身、報身、化身,都是圓滿的。因為我們妄執(zhí),不能圓滿。如果你一念見性,你就可以進(jìn)入毗盧遮那佛,那絕對是圓滿。但是,在報身里面他就有差別。像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見性了,在你見性的體里面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你只有到見性了以后、你自己證悟了以后進(jìn)入到你自己證量的體,那么,你才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自然會贊美阿彌陀佛。所以,你不能說我現(xiàn)在見性了,我已經(jīng)見到阿彌陀佛了。那是一個唯心說法。所以,阿彌陀佛并不是我見性的那一剎那,但阿彌陀佛絕對在那個地方。也就是你見性的那一剎那,就像大海的水。你到大海里去了,這大海絕對是你的心。但是,所有的水泡都在這個水里面,但你見到這個水,不能代表你跟一切水泡相應(yīng),你只能跟自性功德相應(yīng),你跟你的毗盧遮那佛相應(yīng),就是說自解脫。跟報身相應(yīng)叫他解脫、叫功德。像八地菩薩他具備了功德,八地菩薩還叫性功德,自性的功德。自性的功德圓滿了,但他的愿體功德以具足了。

  什么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有幾種菩提心,菩提心有三種解脫。有種解脫叫自解脫,像阿羅漢,不求利他心。阿羅漢解脫和毗盧遮那佛和佛圓滿報身解脫是無二的。在經(jīng)典上面有這個說法,說:解脫解脫,無二,乘不一樣。那到了無上乘,不可思議的境界。唯有佛跟佛知道,或者說阿彌陀佛跟佛知道。以現(xiàn)前我們的現(xiàn)量,只有大乘、小乘跟中乘。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金剛經(jīng)》本身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功德,而自利利他的功德有二。一個菩薩道,建立個人因地上的利益眾生。講六度萬行,眾生不度盡就誓不成佛的大愿。還有一個是先成佛后度眾生,就是我要成佛,然后再來度眾生。所以,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令眾生成佛啊。金剛經(jīng)發(fā)啟的眾生都已經(jīng)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什么小乘講阿羅漢就是佛呢?小乘里面不講菩薩的,就講阿羅漢就是佛。那么,阿羅漢就是佛,有沒有錯呢?對于解脫上來講,沒有錯。但對乘上利益眾生來講,佛陀出世因緣就是要我們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說不但你自己要得度,還要利益眾生,令眾生成佛,還要發(fā)愿建立國土莊嚴(yán)。像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在我們面前做了榜樣,都是要我們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釋迦牟尼佛不是說我們解脫就算了,最重要的要我們成佛解脫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阿羅漢聽到以后自然會驚訝或者不安,為什么呢?因為眾生度不盡,佛難成就啊。阿羅漢還有名言和清凈體的執(zhí)著。

  小乘的執(zhí)著清凈法和名言,很難發(fā)無上菩提心,就像離開這個家,就不知道哪個地方是家了? 第一個這個世界無住體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大圓鏡智,就是眾生本來真如。第二個,這個世界是無相體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平等性智,就是眾生自性寶藏。第三個,這個世界是妙用體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妙觀察智,就是眾生無量化生智身。度眾生不見眾生可度,誓成佛道,不見有佛可成。勸眾生如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這樣做就對了,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他就是在修行的狀態(tài)。但是,我們眾生認(rèn)為這個吃飯、穿衣、睡覺不是修行,還有另外的修行。所以,找一個獨立的方式,獨立的念阿彌陀佛去修行,或者坐在房間打坐啊,卻不知道念佛、利益眾生、修諸功德本身就是一個修行,在法界中做到無住、平等、妙用,安住在這個當(dāng)下體,但我們不如理修行,非有另外所得。所以,一談起修行,法師們就給他一個方法。然后,他坐在房間天天修去了。卻不知道聞般若離相修行實相無住、無念、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生清凈心則生實相。

  菩薩修一切善法,無住、無念、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啊,這就是菩薩道。只要你無住就是大智慧、無念就是大福德,則生實相般若智,只要你無住、無相、無念即大因緣啊,成佛上無佛可得、度眾不見眾生可度。因為無住即十方佛以現(xiàn)前,無相法界圓滿。妙智現(xiàn)前。因為有得有失啊,變成了障礙,眾生的知見上面有這種煩惱。像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有無量好。他的八萬四千相也就是大光明藏。所以,這光明藏圓滿十方的體在一切眾生心中建立了,那這種相好就在我們的信心之中。所以,阿彌陀佛兆載的修行是建立在眾生心中。

  那是不是說阿彌陀佛有眾生可度呢?其實,過去講阿彌陀佛講得很清楚,在阿彌陀佛智身成就的那一剎那,已經(jīng)沒有眾生可度。為什么呢?一切眾生皆是佛的智身。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行住坐臥,他就是智身。他的智身就是我們的身,他的吃飯、穿衣、睡覺是他的清凈無住就是佛陀圓滿福德相,他的福德無住是故清凈不二和我們迷惑、煩惱的體是不二的。如果釋迦牟尼佛認(rèn)為他的智身里面還有眾生可度,那他的智身福德就不是圓滿。清凈智慧也不圓滿,智身是遍法界無有取舍,智身在眾生心中、在我們大眾里面,他是沒有眾生念,他把眾生轉(zhuǎn)為智身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現(xiàn)三十二相,但阿彌陀佛現(xiàn)無量相,他也是智身。所以,我們要了解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個智身和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一體法報化身。但是,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稀有的體,他的德能夠震憾世界、他的福德潤澤大千世界。所以,是無以倫比。不可以用我們的知見和識來比論的。如來希有之身,須菩提看到佛陀如來希有功德他會于佛性,了知佛身啊。知道佛身是不可思議智身,而這種智身并不是我們的識身,識身跟智身是兩回事。識身是相對的、妄見分別中來,智身是覺悟覺性絕對中來,沒有相對識的妄見。所以,須菩提能悟佛知見,心中非常地震憾、贊美于佛、視為稀有。佛陀的德,佛陀每一念、福報,福德是無量劫兆載的修行,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百劫修福修來的。三十二相就是稀有。佛陀的慈悲、方便在一切眾生心想中所建立,看似跟我們眾生有相對,但了解佛心無非方便。那如果你了解佛心的話,剎那剎那在眾生心中。了知真如實性就在空有不二的體,法界就是如來的平等性功德體,而這個法界就是如來不住的空性,體相一如空有不二。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如來空相真如實相不取諸佛自成佛,不舍眾生而自在度。須菩提看到我們眾生跟佛無二的這個體視為稀有,福德不可思議。福德是在每個眾生心中所建立的,福德智慧的方便力是不可思議境界。就是我們今天在末法、相法、正法時代能住在佛功德法界如來境界,須菩提能通達(dá)了知,視為稀有。我們在這里面剎那剎那的佛陀都在護(hù)念,我們看不見。你看觀音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智慧,大菩薩們都為了開顯如來善護(hù)念善付屬。如來者,如來共一體性共一法界。眾生聞性共一性一法界無二一體圓成佛果。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包括我們娑婆世界。而這個一體性一法界有大悲無礙故、神力無礙故、智慧無礙故、愿力無礙故。所以,他種種無礙,跟眾生是同體的才能攝取舍一切九界眾生。這種不可思議的善巧,這種善巧與眾生同體的,善護(hù)念法界體有不可思議的妙德,在我們念念的心里面護(hù)念著我們。就像父母照顧孩子一樣,不管孩子有多大的過失,佛的大悲心大智慧大神通大誓愿是不離于眾生的、是故,他希有不可思議功德。迷在妄想的眾生沒有辦法了知如來稀有,須菩提通達(dá)無礙。前天我就講過,佛陀與我們坐在一塊,他也吃飯、穿衣、睡覺一模一樣。但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眾生不認(rèn)得,眾生不知道佛在哪里?認(rèn)為佛陀在我的對面,卻不知道佛陀跟我們剎那剎那跟我們是絕對的。如果不絕對,佛陀就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只有眾生才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和佛對立的。佛陀是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故佛絕對。是故,佛陀的福德、佛陀的方便、慈悲、稀有,佛陀的慈悲非常稀有。所以,我們通過明了般若就知道如來稀有的體。所以,須菩提贊美、贊嘆。

  如來善護(hù)念,如來無始以來善護(hù)念于眾生。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來是五劫以來,諸佛、菩薩的大愿力護(hù)持著我們,祖師護(hù)持著我們,包括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眾生,諸佛菩薩在剎那中護(hù)念著;蛴酗@或不顯、或有形或無形,不管你是看得到的佛菩薩或看不到的佛菩薩都在護(hù)念,你看到有相也好還是無相也好,因為佛菩薩有相是眾生的心,無相是無所住的心,他是本體。無相、有相都在護(hù)持著我們的心。所以,遮止教法里面就有這種說法,為什么呢?遮止之法里面講,因為佛陀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的教法來講很容易的告訴我們。金剛經(jīng)直心道場,我們內(nèi)心中還有一些很難當(dāng)下承擔(dān)。但是,菩薩有方便故,令我們可以承擔(dān)。怎么承擔(dān)呢?是故,講有釋迦牟尼佛、十方佛十方菩薩、示現(xiàn)聲聞、阿彌陀佛,他這一切法的顯現(xiàn),無非是讓我們能夠接受當(dāng)下、能接受承擔(dān)。承擔(dān)什么呢?你看佛陀大悲故、大智故、威德故、種種愿力故,這些東西把我們包容了、把我們攝取了,那我們在這里面被護(hù)念著、在這里面眾生被妄境所迷惑、以執(zhí)妄為真,不能了知如來菩薩法界是同一體性。懂得金剛經(jīng)你就知道了一體的概念,我們現(xiàn)在所有的妄執(zhí)都有一個真如實性的護(hù)念,也就是我們本來自性的護(hù)念。沒有自性,哪來的妄想呢?就象沒有金礦那來的金一樣,沒有水那來的水波一樣。這個水就是護(hù)念波體暫時影子,沒有水就沒有波。但是,波不能離開水。所以,水是護(hù)念于波的。但我們沒有見性之前,我們執(zhí)波失水,以為波就是實相。其實,水不能叫波,波形影執(zhí)著是眾生的妄念。如果你把這個圓形的,就像月亮在轉(zhuǎn)的時候,你說月亮是一個轉(zhuǎn)的體,實相上月亮是沒有轉(zhuǎn)的,但你看到月亮在空中轉(zhuǎn)的時候呢,有生有滅相。你能說月亮是生滅相嗎?月亮體是不來不去。但這個圓圈是眾生看到的錯念頭。月亮確實在轉(zhuǎn)圈,這個轉(zhuǎn)圈是我們眾生自己的空間妄心,就是說認(rèn)水不認(rèn)波,波還在那個地方,你認(rèn)月不認(rèn)來去,體無來去,不要認(rèn)妄為真。那這個妄體就是眾生分別心,阿彌陀佛建立十方諸佛的護(hù)念,十方諸佛建立無量菩薩的護(hù)念,無量菩薩建立種種善法、六度波羅蜜、種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般若種種善法來護(hù)我們的這個心。水能起波叫菩薩,水就是佛性。波的形狀影子叫眾生妄心,舍妄全真。所以,這個水一定能示現(xiàn)于菩薩,示現(xiàn)于在眾生心處,眾生所有的境界都是波的體。菩薩上會于諸佛,下會于眾生,為什么呢?菩薩上會于諸佛,全波即水,下化度十方眾生,全水即波。所以呢,離水無波,離波無水。佛是究竟已成全相即體,眾生度盡全體即相,這個體叫善護(hù)念、善咐囑。咐囑什么呢?咐囑于佛心。善護(hù)念什么呢?護(hù)念于眾生。這叫上求下化。而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所謂來者,是眾生的心,所謂無來者,是諸佛。來而無來,無來而來。來者無非是波,是一個行菩薩道者,如來盡未來際護(hù)念眾生,對我們自性來講,他長期的護(hù)念眾生,只要有眾生在他就常護(hù)念,眾生沒有了,佛也就沒有了。須菩提看得到,他知道佛陀在這個世間,本來是無住的,因為善護(hù)念故。所以呢,須菩提就知道,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

  菩薩有幾種,一種是果德上的菩薩,就是佛再來;一種道位上的菩薩,他正在修行菩賢之德,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圓滿;還有一個呢,是因位上的菩薩,已經(jīng)發(fā)心了。釋迦牟尼佛三十年中講般若,開顯真實,當(dāng)時出家成道時候,講苦集滅道四諦法的時候,度五修行者證阿羅漢;有的因聽十二因緣法了緣起性空證阿羅漢。因為是小乘根機(jī)證阿羅漢,這個法就建立了他這個心,但阿羅漢得法后就執(zhí)著于清凈名言,他認(rèn)為四諦法修行而證的清凈而不舍法執(zhí)。悟十二因緣法的人呢,他認(rèn)為十二因緣法令我證阿羅漢,他就執(zhí)著于因緣法不舍。不知究竟成佛是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知無住法界本來清凈無染,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不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原因,就因為他偏執(zhí)于這個無常,偏執(zhí)于空,偏執(zhí)于這個涅槃,執(zhí)著于清凈得法,不能夠到生死中自在,他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時候,他看到生死眾生如麻,恐怖而不知道怎么去度盡,叫他舍清凈法執(zhí)發(fā)愿成佛心就空意亂掉了。小乘羅漢只有安住清凈法執(zhí)感到安心自在。所以,阿羅漢發(fā)菩提心是很困難的。

  對于小乘來講,釋迦牟尼佛三十年來,一直在護(hù)念著眾生及小乘,沒有跟他開顯這個金剛般若,為什么呢?機(jī)緣沒有成熟,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直在護(hù)念。佛菩薩三十年中,乃百萬劫中常護(hù)念,善護(hù)念。善,就是無執(zhí)之意。他這個善,和一般的善是不一樣的。他這個善,上如佛陀的究竟覺相應(yīng),因為如來者,亦無所來,亦無所去。無所來是佛性的體,性是眾生之性,無所去是法界相的體,相是如來法界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所去無所來,故名為善。所以佛觀一切眾生都稱善男子善女人。但是我們觀眾生,就沒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什么呢?你還沒有通達(dá)于佛如來知見。你說眾生善男子、善女人,是一個妄見,是妄識里面建出來的這個體。所以如來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從自性中出來的,所以他見一切眾生無所來、無所去。

  無所去就是佛相相應(yīng),因為眾生就是佛事,無眾生可度故,大智慧的示現(xiàn)。

  無所來就是佛性相應(yīng),大悲心在此世界攝持無量眾生故,是大悲心的示現(xiàn)。從這種大智慧大悲心里面,成就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觀如是眾生心本自清凈,觀如是眾生法界萬德周圓。所以呢,善護(hù)念這個體,大家要認(rèn)識到。

  那我們無始以來執(zhí)著。不要說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護(hù)念,釋迦牟尼佛現(xiàn)在還在護(hù)念,法報化一體的阿彌陀佛正在護(hù)念,釋迦牟尼佛把眾生交給阿彌陀佛,無非是交給他的真實法報身而已,因為他這個身體是要涅槃。就是在此世界示現(xiàn)一下這智身,最后要把眾生交給他的真實處,所以交給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人,只是他的真實的顯現(xiàn),但是我們不知道,以為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是兩個人。其實啊,在此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應(yīng)化身,開顯如真實法。他這個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眾生就是他的所護(hù)念,諸佛是他的所咐囑。諸佛所咐囑,釋迦牟尼佛和諸佛同一體,都共一體。這個眾生是如來所護(hù)念,法界是諸佛一護(hù)念。眾生就是如來的大悲心,那么如來在哪里呢?什么叫菩薩?菩薩叫菩提薩埵,菩提,心空,薩埵,法空。心空,會于諸佛,薩埵,是法空的境界,會于眾生。心空是佛的境界。中間呢?無所得故。眾生就是佛的功德,佛是眾生的果,眾生是佛的因,見佛實見眾生,見眾生實是見佛。為什么呢?見佛者眾生皆空故,見眾生者,佛皆有故。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空有不二之門。

  可看出釋迦牟尼佛他不叫釋迦牟尼佛,他叫如來。善護(hù)念,是諸菩薩。我們無始以來,三十年中,小乘的執(zhí)著,都不了解佛心。須菩提在佛前看得清清楚楚,因為他解空第一,能解如來心,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如是護(hù)念,善護(hù)念、善咐囑,善護(hù)念就是善咐囑,善咐囑就是善護(hù)念,善護(hù)念為遮、為止、為戒、為佛,善咐囑為真、為直指,是直指之說,就直接指于佛心。但是呢,直指不違背護(hù)念的,為什么呢,善護(hù)念的體就是善咐囑的因。善咐囑這個體就是善護(hù)念的果。它是因果同時的。它是一念多成就。用我們方便之言,兩種說法,其實是釋迦牟尼佛一念所成就。他不可能說有眾生所護(hù)念,有諸佛可成的這個體,為什么呢,他的善護(hù)念、善咐囑是一體而成,不可能有凡夫思維分別。是須菩提問話的這個過程之中,是用方便的語言說出來的,所以呢世尊實在是沒有這種言辭,只是一個吃飯、穿衣、睡覺的一個不可思議體,不可議,不可以辯,議,是口;不可思,是妄識,我們的思維是妄見。不可以用口來說的出來,不可以用思維來辨別。也就是說,思維是妄想,口辯是爭論,就是不可思,不可議,叫不可思議身。世尊是不可思議身。他是絕對體,你怎么思議呢,言忘道斷是如來真實處。只有眾生才建立名言,你看到這個名言,是須菩提問來,如來說如是如是,善護(hù)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是隨著須菩提而答出來的,如來自己沒有這個言辭。所以呢,如來說法,應(yīng)機(jī)而顯,眾生有問他必有答,是應(yīng)眾生心建立種種名,是眾生心里面的名字,并不是他有名言。事實上,他是如如不動,“飯食迄,洗缽已,敷座而坐”還歸本處啊,敷座而坐,這么一個體。三十年中,世尊如是做,他沒有多一點執(zhí)著,也沒有少一點心思。雖然說金剛經(jīng),般若的顯現(xiàn),從始到終都是般若的顯現(xiàn),他沒有說我講般若了,從始到終都是般若的顯現(xiàn),但是呢,眾生不知道圓滿的佛就在眾生心里當(dāng)下。所以眾生每天看到佛陀,那么自在,那么安心,也想跟佛一樣度眾生,心生懷疑自己為什么不能像佛一樣度眾生,心不安住啊,不知道怎么去成佛。佛陀度眾生那么自在,佛陀成等正覺也是那么自在,佛顯現(xiàn)的自在體,為什么他們都沒有自在心不安呢,就沒有降伏心故。

  須菩提看到了世尊如此之大悲心,盡未來際,應(yīng)用了自己無盡的大悲心、大愿力、大神力,在護(hù)念著眾生,并且呢,跟咐囑無有差別的體,無來無去的真實體。須菩提密行菩薩,外行聲聞,其實跟佛陀的心很通達(dá)的,所以因為空生,他了知佛陀般若智慧,他會于佛心,了知佛陀空有不二大悲心,圓滿無礙智慧,心生頂戴贊美于佛,善護(hù)念、善咐囑,也就是為眾生祈請。首先贊美于佛,贊美佛就是須菩提跟佛兩個心心相印,須菩提今天怎么贊美于佛?須菩提看到了一個現(xiàn)象,看到了眾生不知道如來真如實相。第二個呢,看到有無量的眾生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不知道怎么樣的降伏其心?所以,問這個話的目的,就是看到了很多的眾生在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請求于佛,趕快施與最珍貴的法,令這些眾生得度啊。這個須菩提的邀請,邀請佛來講無上的妙法,這些眾生機(jī)緣都已經(jīng)成熟了。就像世自在王如來,跟法藏比丘說啊,法藏比丘已攝了二百一十億國土的莊嚴(yán),世自在王如來馬上就說,勸法藏趕快發(fā)愿,無上愿力不可思議,國土不可思議,贊美并勸他發(fā)無上心發(fā)愿。因為須菩提看到眾生機(jī)緣已經(jīng)成熟了,機(jī)成熟才有法的顯現(xiàn),就像我們盡未來際,無量的眾生不能得度的原因,就是機(jī)不成熟。機(jī)不能成熟,不能代表眾生的不圓滿,等待眾生的機(jī)緣成熟,彌勒菩薩,哪一個不是在等待眾生,他在常護(hù)念,等眾生成熟了,該成佛的時候一定會來度你的。只要你機(jī)緣不成熟,你就沒有辦法,機(jī)不相應(yīng)故。

  菩薩,菩提薩埵。果位上的菩薩,一聽到這個道理,跟他的般若一相應(yīng),他都是知道的。像果位上的那些大菩薩,或者果位現(xiàn)因位的,像須菩提啊,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這些都是古佛再來的大菩薩,內(nèi)行密行,外現(xiàn)羅漢,示現(xiàn)這些佛菩薩到我們面前,無非是讓這個法,能夠流傳后世故。一佛出世千佛擁護(hù),就有千佛來護(hù)著他,這個叫果位上的菩薩,不可思議境界,他能夠跟佛心心相應(yīng)故。發(fā)菩提心有三種,一種是叫發(fā)菩提心,一種是叫伏菩提心,還有一種叫明菩提心,還有叫出菩提心。發(fā)菩提心,比如看了地藏經(jīng),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都是一個菩提心的顯現(xiàn);或者說,我感覺到地獄餓鬼畜生很苦,我想出離,其實也跟菩提心相應(yīng)。而伏住菩提心,想求得清凈,念阿彌陀佛達(dá)到一種清凈,可以伏住你的煩惱,煩惱你伏住了,其實菩提心就伏住了。菩提心是對于煩惱來講的,煩惱伏住了,你的菩提心就會生出來了,還有一個出菩提心,無我人四相的大菩薩才是出菩提心,就是說我要究竟成佛,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般人在初發(fā)菩提心的時候,看了一些苦啊,地藏經(jīng)啊,想出離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都是在發(fā)菩提心的體上面。佛住佛行佛回向位是明菩提心,出菩提心是地位菩薩,實相中大菩薩道已經(jīng)相應(yīng)了,你要想利他你必須要知道什么是菩薩體,你讀華嚴(yán)境界,一念回向于十方,要把你念念功德普遍回向于十方,而十方本來就是你的體,為什么要回向十方呢?因為十方是我真實體啊,十方世界是佛法身,十方世界是佛報身,回向十方一念覺性是佛化身。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講了兩個云何,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兩個體。要想云何住,就必須要云何降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就是為了云何住。沒有降伏其心怎么住?我們眾生煩煩惱腦的,哪一天都是在住,如果不降伏其心,此住叫妄見。此住無住,才是真住。是無住之體,才是住之體,住之心無我。我們現(xiàn)在念阿彌佗佛,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里面講,攝住六根,凈念相續(xù),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就住在阿彌佗佛名號上面,自得心開。心開的這個體是在你念阿彌佗佛的無住生心。如果你本心開了,心花即開即佛,就是告訴我們當(dāng)下的這個體的無住本心,就不需要另外去找,當(dāng)下的本心就是。如果你把妄識當(dāng)作是一個心花開的體,不了無住心法界即佛即阿彌陀佛,你把三界的妄識當(dāng)真,執(zhí)著妄識堅固不放,就等于執(zhí)著于三界,獲得了一種清凈也只是一種善報而已,不能解脫。必須把妄舍,阿彌陀佛體如真心相印。不需要任何方便,舍妄即真如顯現(xiàn)。那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是真實實相,念是有生滅之體,生滅就是無生體,不生不滅就是生滅體,生滅與不生不滅,體是不二的。或逢不逢,或見不見。逢就是不逢,不逢就是逢的體。眾生迷惑了,以為有逢和不逢的獨立相對體,事實上逢就是不逢,不逢就是逢。覺了,一回頭即是。子若逃逝,媽媽又有什么辦法呢?你一回頭不就是嗎?當(dāng)下一念覺,無生的體就是在你生滅的相上面啊。你離開生滅的這個體,哪有不生不滅的相呢?它講的這個道理,就告訴我們當(dāng)下的這個體,如來就在我們當(dāng)下的這個體,念阿彌佗佛時,阿彌佗佛就是念你之時,你不念阿彌佗佛,阿彌佗佛怎么念你呢?所以你念的阿彌佗佛是當(dāng)下這個體,就是阿彌佗佛念你的一剎那。所以你念即佛念,佛念就是你念,所以你念的這個佛,正好跟佛陀跟你念的念是一個體。因為我執(zhí)的念是無常的,無常就是念的真實處。所以你一念無常,正好跟它那個真實是相應(yīng)的。是故,一念阿彌佗佛,你一旦明了了,當(dāng)體這一聲你就圓滿了,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已經(jīng)究竟成佛。你要念阿彌陀佛相續(xù)的這個識作為你成佛的基礎(chǔ),那你跟當(dāng)下一念毫無相應(yīng),你只能是追末舍本,把本給舍掉了,然后追那個末尾去了,不斷地往前跑往前跑,就不知道回頭了。所以呢,追識,就不知道當(dāng)下的這個體。

  第二句是須菩提為眾生所請,前面是講果,后面是講因!笆雷,善男子,善女人……”。須菩提會于佛心故。對于金剛經(jīng)來講,本來是沒有什么男女之分別的,這里面為什么有男女之分別呢?無量壽經(jīng)里面,四十八愿里面,就有女人相,女人成佛愿,為什么女人也會成佛呢?男女只是我們眾生的分別相而已,其實男女這個相啊,是沒有男女的體。善男子、善女人,無非是依眾生心而說,善男子、善女人,并不是佛陀認(rèn)為真的有個女人和男人的概念,他沒有這個分別心。所以,須菩提他說善男子、善女人,善者,是會于佛心,男人女人是會于眾生的心。就告訴我們每個眾生都可以成佛的意思。在金剛經(jīng)沒有講一定要女人成佛,也沒有講一定要男人成佛,也沒有講一定要女人要轉(zhuǎn)男人相,金剛經(jīng)都沒有說,在別的經(jīng)典都說女人一定要轉(zhuǎn)男相。在這里面,男眾、女眾,都可以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可以發(fā)成佛的心,為什么呢?男女相本來了不可得。在真實相里面,眾生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哪有男女之分別呢?證明男女是了不可得。但是呢,在這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在很多經(jīng)典都講到,很多女眾聞法難啊,男眾是大丈夫啊。

  須菩提看到眾生都發(fā)了成佛的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了。菩提心有三種,一種是叫菩提心,一種叫無上菩提心,一種叫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叫正覺心。正覺心就是阿羅漢,阿羅漢也具足了正覺心。其實每個眾生都具備了正覺心,哪個眾生沒有正覺的體呢?如果你悟了,你就有正覺心。正覺心它并不是發(fā)出來的,是你悟出來的,沒有悟出的正覺心,就沒有發(fā)無上正覺心。你怎么會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jīng)里面講得很清楚,令眾生具正覺心。這就是化城,化城令住,如果沒有正覺心,就不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此世界,首先令正覺,令悟到正覺的體,就是佛的這個體,要了解無常,空、苦、無常的道理,如果你執(zhí)著于這個常,如果你不悟無常的道理,如果眾生不了解十二因緣法,與正覺心是不能相應(yīng)的。如果眾生對四諦法不了知的話,不知道苦集滅道法,不知道苦空無常,寂靜涅磐的這個法,與自性涅磐這個心不相應(yīng)者,不知道本體清凈故,連這個正覺心都沒有,正覺心沒有的這個人,徹底是迷惑的。

  釋迦牟尼佛在三十年中安住眾生,無非是令眾生起正覺心,悟到正覺心,正覺心是一個化城,令眾生安住。如果你正覺心都沒有,你利他全是假的。因為你本身的自性都不清楚啊。你都不了解自性啊,你不知道天上的月亮,但是你要知道水里的月亮是假的。如果水里的月亮都不知道是假的,就證明說與正覺心不相應(yīng)。如果你知道天上的月亮,那是無上的菩提心。因為天上的月亮是自利利他圓滿,它是妙用現(xiàn)前,F(xiàn)在所有的阿羅漢還不知道天上的月亮,他只能夠相似的看到一點,就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一點影子而已。佛陀比喻說,佛陀看牛啊,每個毛孔都看得清清晰晰的,菩薩呢能看到毛孔頭發(fā),眾生呢、阿羅漢呢,只能看到一個牛的影子,就是看到恍恍惚惚的一個影子。所以呢,阿羅漢看佛就像看到水里的月亮一樣,只知道月亮是圓形,他看不清楚。他以為那個圓的叫月亮。連十地菩薩都還看不清楚。真正的佛的這個究竟的清晰的境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這個究竟的佛,因為功德的圓滿,大愿之圓滿,像阿彌陀佛那個清晰的角度啊,佛跟佛才知道。除非你是果地上的菩薩再來。如果是因地的菩薩,沒辦法知道十地以上的菩薩的功德。八地菩薩就沒有隔世之迷,而八地以上的菩薩他能夠供養(yǎng)諸佛,還不能夠了解佛的心,他還要到他方世界做菩薩、做國王、做大梵天王,利益眾生,七地菩薩不能做主,他還有隔世之謎,到他方世界去做國王的時候,把自己忘記了。不知道自己是誰。像阿羅漢、菩薩,都有變易生死。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進(jìn)入無余涅槃。八地以下的菩薩,是有余涅槃,就是還有習(xí)氣,有名言清凈的執(zhí)著,有法的執(zhí)著。所以呢,從阿羅漢、到七地以上的菩薩,都有名言和法的執(zhí)著。到了八地菩薩,沒有法、沒有名言的執(zhí)著了,但是進(jìn)入無余涅槃還有眾生度的習(xí)氣,還要斷無明。無明還沒有斷盡。

  無余涅槃,自性涅槃就是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就有清凈,就是說,他觀察十二因緣和苦空無常而成道的。這兩種阿羅漢,一個是住在緣覺里面,一個是住在聲聞里面。聲聞是住在空里面,緣覺是住在須彌山。須彌山如大功德聚,聲聞阿羅漢安住不動,有大功德聚。就像人手上有無窮的力量,但他沒有東西提。緣覺阿羅漢常行于人間,他可以到人間來,他常唱因緣生、因緣滅,他認(rèn)為一切因緣本體生滅無常不住故。他雖然能夠隨緣而住,但是他是不怎么度眾生的。但是有時候呢他講因緣法,可是呢導(dǎo)致眾生也是進(jìn)入因緣,不能夠究竟令眾生發(fā)菩提心而得解脫,進(jìn)入到大乘里面來。聲聞阿羅漢是不行走于世間,他住在空里面,住在三十三天,跟大梵天王住在一塊,大法識空境界,住在法空里面,他沒有緣起,他不修緣起的。所以呢,他沒有眾生可度。那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些阿羅漢呢,都是密行者,也就是古佛再來,或者發(fā)了大心的菩薩,不住有余涅槃,他常住于世。為了行菩薩道,他不入涅槃。他為了親近供養(yǎng)諸佛,不入涅槃,不住生死,行菩薩道,在此世界,從四地、五地、六地、七地……不斷地圓滿他的果德、他的功德,有正覺之心,他必定就安住于此世界。但是呢,這個還屬于是化城,須彌山也好,大識空也好,是釋迦牟尼佛方便,令他不墮落故,令他不到六道輪回,為了他將來做佛子故。是先令他有一個安心,住在那個地方,然后呢再破他的知見,法的知見,空的知見,所以呢,等到他機(jī)緣成熟開講般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就是菩薩,什么叫無上呢?無上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菩薩道,離開眾生就沒有佛成,離開佛沒有眾生可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般若六度體即佛,六度相即菩薩,六度用在眾生,布施等六度無有妄想相體,就是沒有實,尋找不到在那個眾生身上,還是在菩薩身上,還是佛在身上?尋找不著就是無住體,佛無住六度體,菩薩無住六度相,眾生無住得處,所以離開六度無佛可成,沒有眾生可度。你說持戒這個體,有眾生嗎?你打我,我忍耐,就是修忍辱,這個忍辱的本體是圓滿的,它自身是一個法,它沒有你啊,你罵我是個忍辱啊,忍辱眾生自度,只要我忍了眾生就度了,所以呢,沒有眾生可度,為什么呢?你罵我無非是修忍辱啊,如果講般若,講智慧,說度你其實沒有度,我跟你之間完全是一個六度波羅蜜法用。所以呢眾生世間相,就是菩薩修的之法。心生諸法無眾生,全部是法的顯現(xiàn),所以,眾生就是佛法,眾生都是佛陀圓滿之教法。佛在哪里呢?佛陀圓滿是法界六度圓滿了,六度波羅蜜的功德在佛菩薩心中已經(jīng)圓滿了。所以,離開法界六度就沒有佛可得,菩薩的心量自利利它,是在無上菩提心,沒有我見,完全是融到無住法界里成佛究竟,眾生度盡。為什么呢?六度波羅蜜的法云功德,像云彩一樣,眾生都變成菩薩的功德報身。功德跟法身、報身是一體不二的,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不可能波離開了水,佛必須在當(dāng)下乘當(dāng),不住心生六度波羅蜜即佛無上菩提心,菩薩六度波羅蜜為心,以無住為身,菩薩的身是無相的,菩薩的心是六度,六度就是眾生,沒有眾生存在,無住身即不成就,無住心即清凈法身如來,無住六度就是圓滿報身如來,六度本身就是佛陀本來具足的功德,它是圓滿的,持戒圓滿、布施圓滿、忍辱圓滿、禪定圓滿、精進(jìn)圓滿、智慧般若圓滿,所以這個體對佛陀來講,都是圓滿。但是你想一想,只要你行六度波羅蜜眾生自度。但是呢我們執(zhí)著于有眾生可度,不知道眾生就是六度。所以只要你安住六度,就是一個法,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什么眾生可度的。本來這個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就是佛陀的一個報身的功德,只是我們沒有圓滿,所以你認(rèn)為有眾生可度,一旦你有一天得法圓滿頓悟菩提,就是佛陀圓滿的體顯前剎那一念。但是呢,你能沾上一點邊,了解了這個道理,行六度之時,就是與佛心相應(yīng)之時。就像法水,就像明礬丟到水里面,水就清了。所以如果我們能懂得這個道理,原來六度就是心法,沒有什么眾生可度,我在布施、忍辱,等待并不是為了幫助你,本來就是一個佛法的圓滿。所以呢,眾生自度,法爾自然,一切眾生不度而度,自己度了自己,菩薩在不聞般若前行六度沒有圓滿之前,總認(rèn)為有一個眾生可度的這個體存在,我要度眾生啊,卻不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見皆是妄見,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非相不是不要,是非相無住,則見如來。這個是對于眾生的這個因地來講,若見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對于果來講,一個講果,一個講因。對因來講,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對果上來講,一切法皆是佛法。對于菩薩來講,破疑生信啊,都是破我們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很多的疑見。所以金剛經(jīng)從頭破到尾。龍樹菩薩講金剛經(jīng)有是破七十二疑。金剛經(jīng)就是破眾生的疑,南摩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