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五日(二):凈土教法超越三乘
安居第五十五日(二):凈土教法超越三乘
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無量壽經(jīng)》有四句偈子實際是凈土法門很主要的一個偈贊,同這個“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著,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笔菍ΨQ的,即——“其佛本愿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zhuǎn)”。
這四句偈子實際把凈土教法揭示的十分清晰。
這個“不虛作”是什么呢?不虛作是其佛的愿力。
“聞名”是阿彌陀佛教法中的主體教法。四十八愿中,許多愿望都是聞名而得利益,尤其是有他方菩薩、他方眾生聞名即得什么樣的利益,很多這樣的愿文。阿彌陀佛教導(dǎo)回施的方法都是依聞名而傳達的。往生彼國的利益那是另外一個,說往生彼國具三十二種相八十種,是怎么金身,有六通種種善巧等等,那是往生的利益。此處是聞名的利益。這個不虛作的住持是依聞名而傳播的。四法度眾生中就有名號度眾生,這個名號即是法,即是事實的力。
“其佛本愿力”——阿彌陀佛他的愿力;
“聞名欲往生”——這個“欲”完全來自于愿力所加,給我們成就這樣一個欲,或說這樣一個信順,就有這樣的一個力度,所以他方眾生聞其名號即得二種忍,即信忍、順忍,信順而得到往生。
此處談到的往生不是生死之事,而是心地的依止,心地的印契,即心地與阿彌陀佛功德的契合。我們的心地本來可以說是一個無意識的法界,就是說它可以說好也可以說壞,也可以說不得不失不垢不凈,所以它是一個無意識法界,那么在這個無意識法界中,阿彌陀佛依他的愿力,通過名號的傳達,使我們得到信順的功德,而得到印契、回歸,或者說給予。所以是“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zhuǎn)”。這個往生不是生死,是逾越生死事。但我們一般腦袋里的概念,往生就是生死事,此處往生是無生事,印契無生,因為往生彼國是超越生死,所以生即無生。
那你說傳統(tǒng)的人不就認為往生就是死亡嗎?在阿彌陀佛這個教法中,這種說法是極小極小的一個群體,佛陀真正的教法就是在聞名、信順這個給予與印契下,了知了無生與超越生死的這樣一個事實,所以說安住于彼國,這個彼國就是安養(yǎng),心智不再晃動,得到了究竟的皈依,所以說“自至不退轉(zhuǎn)”,那就是一個法的滿足,滿足的印契。
對此天親菩薩就用偈贊說“觀佛本愿力”,他為什么在這個地方不講“其佛”了呢?是讓我們來觀的,因為他一直在講觀察門的二十九種莊嚴,讓我們來觀察。
這個觀察門,對我們漢地人來說,是極為重要極為重要的。因為我們在封建社會中、在經(jīng)常受到游牧民族入侵的情況下,造成了鎖國封閉的意識,比如建長城啊,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高高的城墻,每個家里都有四合院等等,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生活的人群就更需要心靈的觀察。
我們必然相續(xù)著一個民族的血統(tǒng),我們的意識中還有這樣的東西。我考究了很多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差異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包括日韓國家的佛教。這種差異的大背景實際基本上都是社會性質(zhì)這個背景。
象南傳佛教這些國家,過去都是殖民地,法國的殖民地、荷蘭的殖民地,他們一直在尊重著殖民地的一種意識,現(xiàn)在泰國的國王也出過家,他以前在英國留學,他們的主體思想就是西方的意識。
我們中國人也嘗試著,例如辛亥革命,乃至成立共產(chǎn)黨社會主義小組,都是在法國學習了之后,把共產(chǎn)主義思想,或者巴黎公社的一種所謂的革命思想帶到中國來,所以說他們信仰的是西方的宗教意識、西方人的理念,而不是東方人的東西,包括象一些主要領(lǐng)導(dǎo)人,孫中山、蔣介石、馮玉祥等等都是基督教、天主教的些教民。但我們畢竟是從封建社會跳躍過來的一個國家。
在西藏這些地帶,游牧民地區(qū),他們神秘的東西比較多一些,這些游牧民族大部分是把農(nóng)奴社會的東西承接下來了。社會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的一些順應(yīng),它要順應(yīng)這個社會,要順應(yīng)當時的一些權(quán)利者,否則就沒辦法生存,所以宗教往往他依止于王權(quán),這在世界的任何角度都是不可違背的。
象南傳國家,上到國王下到臣民,他們都會去禮敬僧人,禮敬教法,甚至都會去出家,或者短期出家等等,但他們畢竟是殖民地下產(chǎn)生的一種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是什么呢?就是整體的屈服。那么對這個教法,它顯得也是有整體的屈服,從王者一直到臣民都一直要屈服,屈服什么呢?他要屈服佛教。為什么要屈服佛教呢?這個教是他不得已的一個皈依。好比說當時英國人也好,法國人也好,統(tǒng)治著他們,他們屈服這些國家是不甘心的,他們心理一直有一個對抗,他說我寧愿屈服于佛教也不愿意屈服于你這個異國的統(tǒng)治者。所以從國王到臣民都會屈服于佛教。所有殖民地的宗教特征一定是從王者到臣民全部都屈服于一個宗教的,這是必然的一個歷史背景、文化背景。
在我們中國就不然了,中國是個封建社會,所以說整個屈服于宗教是不可能的,臣民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屈服于宗教,但是王者就多多不許的。所以早期佛教傳到中國,還有沙門應(yīng)不應(yīng)該禮敬王者這樣一個爭議,有的人說這個異邦之教傳入中國,若不禮敬于王者應(yīng)殺,就是說王者你都不屈服,你來干什么來呢?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特征,就是王權(quán)制,王者他也有信仰,甚至也都有自己的師長,但是他沒有屈服的,因為我是王者。這就是封建國家?guī)淼囊粋必然的背景。
西藏,我們都知道在五九年以前它就是一個農(nóng)奴社會。那我就是佛,我就是主,他同時居于法王與人王之位,那他不會屈服任何人,只有大家屈服他,所以就產(chǎn)生了一個政教合一的社會。這就是農(nóng)奴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一個宗教。
都是佛教,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跟它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有這么大的關(guān)系,我們要是不了解,就會盲目地否定這個認定那個,認定這個否定那個,這樣錯亂地,不去考慮它的背景底色地相互貶低或者誹謗。
不同的社會背景的國家,封建社會、農(nóng)奴社會、殖民地社會,會造成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是特別特定的。以前大家特別贊揚南傳佛教的這些國王都去禮敬出家人,但大家不知道歷史上很多出家人被屠殺,大的宗教的變革、戰(zhàn)亂的時候,出家人被屠殺的十分多,因為他們這個群體是個弱勢群體,一有沖擊還是先沖擊他們。那為什么這些王者會屈服呢?因為他是殖民地國家,殖民地國家一定會從王者就屈服于宗教,而不屈服于其他統(tǒng)治者,否則他心理沒法平衡,這就是人性所使的宗教的大的特征。我們看不到這些特征就會盲目地去說高說低。
所以我們這個漢地的佛教他這個住持的特征了我就說這是個住持,為什么住持了,這個不虛作就是他的社會背景有關(guān)系,背景。
那現(xiàn)在你說現(xiàn)在這些國家都變了,那為什么還這樣呢?社會變了,但宗教還在相續(xù)。歷代不論在什么區(qū)域,王權(quán)對宗教的影響都是直接的。世尊在世的世間,印度的十六個大國國王都是皈依的,雖然是這樣,世尊絕對遵從、尊重這是世俗國與國之間的法律,所以比丘戒與比丘尼戒中大部分的根據(jù)一個是民俗,一個是避免譏嫌,再一個就是法律,保護僧眾免除兵役勞役這些傷害,免除譏嫌等等,這都是社會背景造成的。例如五錢斷頭那都是一個國王制定的,四波羅夷法中都是王者所定的斷頭罪,所以波羅夷是斷頭,沒有翻譯罷了,這個罪是王者定的,出家人不守也會斷頭,怎么辦呢?那就拿到戒律上,說你不守這個戒就會斷頭,實際還是順應(yīng)社會。那你說佛陀這么大的智慧善巧神通,他干脆就去制造一個自己的王國,不去跟這些糾纏,或者自己設(shè)置一套東西不行么?他不行,他必須得順應(yīng)守護,因為普遍的教化必然是社會人群。我們學佛人要了解這個背景帶來了不同的宗教現(xiàn)狀。
阿彌陀佛在二百一十億國土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他建立這樣一個極樂世界,發(fā)這樣一個超世的愿望。這種不虛作的住持,實際說二百一十億佛土這些諸佛菩薩都會來給他做證,做什么證呢?——阿彌陀佛的這個誓愿不虛。阿彌陀佛在這樣一個莊嚴下住持法界,他不是來住持一世界兩世界,他是來住持法界,所以彼國稱為無量光佛剎。這個無量光佛剎就是阿彌陀佛在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大背景下建立的住持法界的國土,這個國土實際就是普攝一切眾生,沒有遺漏,每一個現(xiàn)前眾生都不會超越這個,你超越不了的。
這個背景肯定超越了三乘的教法,所以凈土這個教法非顯非密非漢非藏非南傳。你說現(xiàn)在南傳人根本不相信有佛的國土,根本不相信這種教言。我們走著瞧,若三十年若二十年若十年后,我們看這個教法會怎么樣?因為這個教法無區(qū)域性,這個廣大的佛土的背景是攝化一切眾生的,以前殘留的這些王權(quán)政權(quán)意識下主宰的佛教的東西,慢慢都會被這個不可思議的佛教所攝化,這是必然的。是不是必然我們拿事實說話,我們也不去鼓吹它什么,就只能說佛的誓愿的作用力不是單單是在我們漢族地區(qū)。現(xiàn)在藏族地區(qū)彌陀教法是廣泛傳播的,那南傳地區(qū),我們慢慢地看。我只能說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光佛剎與住持法界的這個背景是真實不虛的,是攝化一切眾生沒有遺漏的,這個背景它不管你是什么封建社會、農(nóng)奴社會、或者殖民地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宗教,它只是說平等的攝化,它是平等如實的,它不作取舍,就是平等如實的攝化,它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可能不是我們能想象的結(jié)果。
凈土教法在未來的傳播中,是能在我們這個劫、我們這個現(xiàn)有的社會中,產(chǎn)生其這個不可思議的影響的,或者說它攝化的人群是不可稱數(shù)的。對此區(qū)域是阻礙不了的,不管說南傳區(qū)、漢傳區(qū)或者藏傳區(qū),是阻隔不了的,或者說你扼制不住這樣一個廣大平實的安樂的給予,擋不住。因為這個時代的人掠奪心、占有心、割據(jù)心是非常強烈的,但帶來的畢竟是苦、業(yè),那么這種平等如實的安樂的給予,是一切世間眾生所需求,所以這個平等的回施,就會給一切眾生帶來畢竟的利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審視、觀察的,來確定我們對念佛法門的抉擇。
(歲次辛卯六月十三 2011年7月13日)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