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九日(一):性修不二
安居第五十九日(一):性修不二
觀察門對我們漢地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們漢地學佛的大環(huán)境中,對毗婆舍那的修持的人比較少。正因為少,所以天親菩薩《往生論》的機對我們來說就特別重要。
《四分律藏》中世尊講“憶念度眾生”,或者說思維的一個方式,這個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憶念大眾或引導大家的憶念。因為我們這個國度的人比較擅于思維,一旦思維混亂的力量也是很大的。正思維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思維的方便或利益。
這個觀察門是自利門的一個收尾,也就是入功德的一個方便。天親菩薩把五門修法的前四門——禮拜、贊嘆、作愿、觀察,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智業(yè)這四門認為是自利的熏修過程,入佛功德。我們在后面要學習的第五門——回向門,是利他的一個教法。這個入功德,或說入佛功德,是讓我們出離凡愚執(zhí)著的一個善巧,假借著入佛功德消除我們自身狹隘自私偏執(zhí)的因緣、思維。
曇鸞法師這樣提示為什么十七種莊嚴觀察以后來觀察阿彌陀佛的八種功德莊嚴,乃至菩薩四種正修行——“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成就應知。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于何處坐?是故先觀彼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yè)。既知身業(yè),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yè)。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yè)。既知三業(yè)具足,便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既知大眾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是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侍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他把這八種功德做了一個羅列次序。
莊嚴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是以主的成就來作為主伴相依,所以次觀菩薩的四種正修行。這個“正修行”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正面提示,因為修行者是十分多的,但是這個正修行,這個“正”字一顯示就給我們揭示了下手的一個主要次序——這個“正”是依佛而行,依佛愿而行,順性而行,這個是特別要引起我們正視的。
尤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修行,因為許許多多的修法,許許多多的書籍,許許多多的教法的流傳很容易接觸得到,此處是依佛果為正,也可以說是以究竟為正、了義為正,那么就摒棄了十方九界其他的修法,所有的揭示不外乎突出一個東西——一定是順性的修持,或者說是一個了義的修持、究竟的修持。此處不允許其他九界的摻雜,有個“不許”的東西了,這個說法可能比較重一些,但它又是很實際的一個修法,所以“一出生即壓群臣,猶如太子”。故順性也好,了義也好,究竟也好,是所謂“正”的一個表示。
九界在此修持中皆為雜修,唯依佛的果地覺為因地心,緣起就是果地覺,這個緣起一定是清晰的,此處沒有絲毫的含糊。這個教法從緣起——過程——結果是一如的,這樣我們我們實踐此法沒有任何的殘缺,可視性很強,即你可以觀察得到它的每一個過程。
不許九界的雜緣雜修,這是它的一個要求。在凈土的修法中,不可思議處就在這里,把九界的雜緣給去掉了。因為我們現在要談九界的雜緣,不要說九界,就人類的雜緣我們也談不清楚,況且有聲聞緣覺、菩薩,菩薩又有所謂的四十一個次第,或者象《楞嚴經》判有五十二個次第,那我們就沒辦法去用一時來了解他。但凈土這個法下手就很簡單,就是佛的果地,他沒有其他說法,不允許其他說法摻雜進來,所以說是一個純之又純的修法。這個純正不是它故意設置的,但這個教法成就了這樣一個“正修行”的實際內容,就是佛通過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與錘煉,把雜質已經替我們去掉了,把純粹的果德回施給我們,把我們在這個十方九界中所有的心里愿望意樂及不足做了一個回施性的補充,順性的補充。
這個順性的補充是極為重要的,“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因為佛所有的修持是順性德而成就的,所以假佛的修德來顯示、回施、成熟眾生。它有一個成熟、回施的過程,我們談到激活也好,啟發(fā)也好,印契也好,是讓我們知道這個性德的完整性、周遍性、真實性、平等性。因為沒有佛的修德,我們沒法認識性德,那樣性德就是一個死寂,所謂死寂就是對我們來說沒有作用,它生不起作用,我們雖然了解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沒法去運用它,一運用就是業(yè)習煩惱,或者九界中的一種自我假設,一種自我承諾。
依佛的修德,顯示、回施、成熟眾生,成熟什么呢?成熟我們性德的作用。唯有這樣,才能使我們九界眾生違性的作為得到休息,或者用現在名詞——說歸零也行,說回空也行,或者說最初狀態(tài)、初始狀態(tài)。本來是沒有初始的,但要是說緣起,其實果地覺就是初始狀態(tài),初始狀態(tài)顯示了性德,佛果實際是佛的修德,但他真正彰顯的是性德,因為他性修一如了。凡夫是違性德的,我們九界的作為都不能說是順性德的,起碼不能圓滿的隨順性德,所以性修一如就是果地覺。
那我們在“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緣起的修持中呢?可以把我們九界的業(yè),九界的雜緣,歸零了,回空了。雖然是現代話,我們不妨用一用,實際是引發(fā)我們的正觀察、正思維。平時我們腦袋里會想很多東西,這個地方明確地就提示我們來思維,怎么來恰當地思維。若是正思維必然有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智正定。正思維對我們這樣一個薄地凡夫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我們腦袋瓜子是休息不下來的,你不要他想,他就去睡覺去了,你要讓他想,就是善惡,就是是非。這個地方讓他去正思維。
所以我們念“南無”,本身就是舍棄九界的雜緣,把雜緣給歸零,以此作一個緣起,假借著阿彌陀佛的性修一如的修德來顯示我們的佛性,來回施給我們,成熟我們。說“顯示”,有時我們會不接受的,說阿彌陀佛的修德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因為他是順性起修的,他跟一切眾生有關系,這個關系是平等予,是沒有差別的。因為性德是一如的,但修德的差異十分大,大就大在九界的差異上了。佛陀因為他圓滿了修德,所以反而沒有這種差異了,在一切時處,他與性德是相等的了,這個平等性、順性性,即他順法性,在一切時處真正地契合了,反而展示了眾生最原始的、最本質的這一面,就是平等的這一面。
因為我們現在學佛若不從本質、佛性上來認知,我們是無從下手的。要從差別上運用,因為九界的差別太困擾人了,九界的差別無量無邊,言說不可窮盡,思維不可窮盡,觀察亦不可窮盡。所以阿彌陀佛就通過無量兆載的修持,就觀察了這樣一個機遇,通過自己的修德給我們顯示,印契我們,回施給我們,來成熟眾生,使有情能知道在本質上、在佛性上,我們的佛性與佛的佛性是了無差別的。佛圓證它,他的全體修德亦是全體性德。作為凡夫有情,我們的修德基本上是全妄,就是妄想所累積,那么全妄歸真,全妄即真。所以我們“南無”就是全妄歸真,全體即真。何以故呢?順性故。我們順性可以入佛的修德,佛修德的回施可以使我們回到性德的安住上來,使我們九界的雜緣歸于零,歸于空。那我們現在才知道所謂的緣起、心作心是,這時候說萬法唯識也好,唯心也好,你可以這樣說了。
要是九界雜緣在我們生命意識中熾盛,我們說萬法唯心是不成為事實的。你動心念、你作為,不能成就。為什么呢?往往沒有歸零歸空的這樣一個過程。沒有歸到本質上來,而被雜緣中的某一緣所埋沒,或者說執(zhí)著于某一緣,一界顯九界泯,而不能全體歸入真如,所以我們在這個一如的法界中受到了阻隔,這個阻隔是我們自身的執(zhí)著,皆是自作自受的一個自我擱置。
所以我們在這樣一個修法中假佛修德,因佛的修德是順性而成故,是性修一如故,他的果地覺回施給我們,來顯示給我們,來成熟我們,讓我們認識我們的性德與佛的修德是一如的。佛的修德本來就是性德的全體。性德的全體是佛以修德而把它彰顯出來了。所以諸佛修德彰顯眾生之性德,這一點就是他的平等性。平等得入是我們末世眾生修行入手的極大方便,要沒有這個平等入手,雜緣熾盛的現緣之差異太大,內容太多,以我們現有的意識很難把它給真正地區(qū)分開來,或者說真正地認識清楚,我們一生一生就浪費在這個雜緣的區(qū)分上,不能自制,甚至不能辨識清楚。許多人學過教,就象斷煩惱與伏煩惱的這些賢位菩薩與圣位菩薩一地一地的次序,我們要去觀察,就得費很長時間。
凈土這個教法不這樣了,就讓我們唯一緣佛,唯攀緣于佛,舍去雜緣與諸戲論。他把這九界都當成戲論了,九界皆是戲論說,皆是不究竟說,不了義說或者說不真實說。那我們以真實究竟了義的果地覺作為修行緣起,實是這個教法的一個直指,直指佛性之大用,或者說直指法性之大用,就是佛的功德全體,佛功德的全體業(yè)也就是佛性德的全部面目。我們通過觀察阿彌陀佛所有報德的成就,他的莊嚴、作用、體相等等,就能觀察到性德的一切作用的真實究竟面,使我們在這個平等性中能接觸,能回歸,能使用。
因為在虛妄中,大家都執(zhí)著于自己的差別與他人的差別,或者九界的雜緣差別。我們每個人都有名字、男女、善惡或者智愚、丑美、著裝、意識、發(fā)型、作為等等無量無邊的差別,基本上一個眾生一個個體。在這無量無邊的差別中,我們想去尋找一個共性,那只有在佛性本質上去認知。所以我們去除雜緣,唯依本質、依佛性來審觀,這樣我們念佛無疑是一個最殊勝的功德因緣,無疑是一個最徹底的方法。這樣我們許多混淆、對立,或者說迷茫的東西就會在我們現緣的修持中休息,好比說許多高低大小是非人我等等,我們都可以在這個歸零的過程中暫且地放一放,那怕是你念佛這一刻鐘放一放,你就會體會到清凈平等的喜悅,佛陀這種廣大心智包容的喜悅,佛陀能令一切順性的喜悅。
佛陀的悲智何以依止呢?何以運用呢?我們在剎那間稍有體會,那都是你在這個九界埋沒中所不能知的。這個法門的殊勝與尊貴就來自于我們以阿彌陀佛究竟的果地覺來為我們的因地心,或者說為我們的緣起、起步,或者現下、當下的一個作為。這樣我們就比較好掌握一個點,這一天中我用了這個緣起也好、現下也好、起步也好、初始也好、動念也好,我動了這一念的果地覺為因地心,我動了這一念念佛,它的覺知是什么?我沒有用這樣的念佛,覺知是什么?這樣一個現下初始、起步是什么一個結果?我們很容易觀察的到,也很容易用得上力,有個著手點。這個著手點實際就是每一個現下,不管你的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不管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交織等等,都可以稱為現下,都可以作為緣起、初始、起步。
這個作為若是準確,那我們就步入了當下的利益。因為真如的作用是名當下修持,所謂當下就是真如起作用了。所以我們能真正隨順佛的修德,來彰顯自身的性德,那是十分有意義的。性修不二,“南無阿彌陀佛”之時,這個起步圓滿、滿意、清凈、安樂、悲智具足,這一句佛號就給我們帶來了極為殊勝的方便。
(歲次辛卯六月十五 2011年7月15日)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