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一日(一):對全新世界的心理準(zhǔn)備

  安居第六十一日(一):對全新世界的心理準(zhǔn)備

  所謂“正行”,此處之正唯依佛為正。這是很奇特的一個的教誨,也是很干凈很徹底的一個提示,它沒有其他的雜緣,或者說一些混淆的理念,它是一個如實、簡潔的提示,一個依佛來修持的教法,或者說一個依佛果地覺為因地心的直接的提示。它沒有那么多的委曲或者說摻雜了似是而非的提法。它徹底,很徹底。我們能遇到凈土這樣的教法,應(yīng)該慶幸的也就是這一點——它的直接明了。它的緣起過程結(jié)果都可以用這個四個字來表達(dá)——直接明了。

  我們有幸遇到這樣的法則,也是我們累劫的善根,當(dāng)然也是佛陀的回施與印契、我們承接這個機會而造成的一個事實。一個教法在生命的相續(xù)過程中產(chǎn)生一個事實,是不可思議的。它不是單向性的,所以它本身有其不可思議的作用力。

  我們怎么把這一個多小時學(xué)到的點滴的東西能用在日常生活中,那真是個大事情。不說用的多,就一句話我們真能用得上,這個正行的利益必然會現(xiàn)前。有時候看似我們每一天都是不斷地在溫習(xí),實際這個教法因為直接明了、究達(dá)無礙,所以在我們凡夫的意識中反而沒有那么多內(nèi)容,就是說有時候會有一點感觸,干凈的東西多一些,輕松的東西多一些,但真正莊嚴(yán)具足有力的東西可能我們體會的機會就少一些,那我們就不斷地來提示、來喚醒大家內(nèi)心的莊嚴(yán),喚醒這個法則在我們生命中的依正二報中建立起來的莊嚴(yán),或者這么說,因為以純凈的心、本凈的心來觀察,我們生命中本有的現(xiàn)緣都是莊嚴(yán)具,我們一切眼見耳聞所觸及的東西本身是莊嚴(yán)。

  所以法界眾生為諸佛之所莊嚴(yán),我們這個十法界中,所有九界所表達(dá)的東西都是諸佛如來的莊嚴(yán)的陪襯與作為的一個事實,好比說有三惡道眾生,那么諸佛如來的大悲心與智慧心就顯現(xiàn)的更徹底,要有徹底的悲心,他才能去饒益這一類愚癡眾生、固執(zhí)眾生、迷失在刑罰中痛苦的眾生。沒有真正的大的悲智與方便,他不可能去饒益他們,所以說反過來說這些被饒益眾生得到的解脫那就是諸佛菩薩的法則的莊嚴(yán)功德,沒有九法界的這種相續(xù)繁衍,那也就沒有諸佛的莊嚴(yán)。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yán)是個清凈的莊嚴(yán),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堪忍界的莊嚴(yán)也就是雜類眾生的種種業(yè)相,諸佛依無礙力、清凈力、圓滿力與悲智方便普遍饒益,無有舍棄。凈土這個教法的確是如實來展示的。

  我們看第三個正修行——“三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眾。廣大無量供養(yǎng)恭敬贊嘆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妙華衣,妙香等供養(yǎng),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于彼一切世界”。我們還要提這個應(yīng)化身念佛者,我們在念佛的投入的當(dāng)下,我們先不管他是應(yīng)化身不應(yīng)化身,但他起到的作用與這個應(yīng)化方便是無二無別的。作為法身功德也好,化身功德也好,報身功德也好,應(yīng)化無礙,大家是知道的,千里江水千江月,這個我們會有感知的,但你說念佛人跟它去相提并論,念佛者有沒有這樣的作用呢?

  為什么說正修行呢?就是要與這個應(yīng)化身做一個比較。什么樣的比較呢?——念佛人的作為與這些諸佛的應(yīng)化身的差異在哪兒呢?若是念佛則無差異,若是念自身業(yè)力夾雜念佛則就開始有差異了;若是一個純粹的念佛者是無有差異的,若是我們摻雜了自己的妄想業(yè)力,念佛、妄想業(yè)力,那這樣差異就有了;如果我們的妄想是主體,念佛是個陪襯,那就徹底有差異了。

  所以正修行,一定是一種純粹的念佛作為。正修行,雖然是我們反復(fù)在提這幾個字,還是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它是很直接了當(dāng)?shù)囊粋提法,念佛者是一個很尊貴的,很稀有難得的,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一個行為。很尊貴,很不可思議,功德如諸佛化身方便無異,但人人又都能做得到。怎么做得到呢?做一個純粹的念佛者,或者是說做一個身心對念佛投入的這樣一個實踐者,一個正修行者。

  那么對此“于一切世界”我們就會有感知了。你說我們在這個自我生存的空間還處理不好了,還能在一切世界嗎?因為這個一切世界,是十方一切如微塵一樣的世界,即無盡剎海中,我們就不得不往源頭上來反思這個東西了——因為這是隨時會提起來的東西——順性,這個性是法界性,那我們念佛與順性就聯(lián)系起來了,這個性德不是在一世界二世界百千世界有名稱世界,這個性是諸佛親證的法性、法界的性,是在無量世界、無窮盡世界、一切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總攝、無余的攝化。

  順性就有這樣的功德。我們一般談到順性修持這個話題,對凡夫有情來說很遙遠(yuǎn)很遙遠(yuǎn)的,什么是順性呢?順性是什么樣一個概念呢?或者說是一個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或者說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對稱的過程呢?那我們通過念佛的這四種菩薩正修行就有一個參照。

  于一切世界,為什么能無余地照諸佛大會,無余地廣大供養(yǎng)恭敬贊嘆諸佛?要是離開“順性”這兩個字,我們談這個教法就沒有意義了,就變得十分遙遠(yuǎn)空洞,或者說我們有莫名的自我夸張了。所以念佛行法的利益最主要是諸佛如來的這個果地覺是順性而成就的,是圓滿了法性,是順性而顯現(xiàn),那這個性,徹顯了一切世間的本質(zhì),或者說本源、源頭等等。我們不能把它講成第一因,那就麻煩了,因為佛之教法無始無終的,但解眾生心所障礙。念佛順性可以利益一切世界,于一切諸佛會等照等供養(yǎng),你說我們做其他的修持有沒有這樣的功德呢?有沒有這樣的作為呢?那其他教法自有其他教法的講法,但凈土的這個教法是這樣究竟的。所以我們一般就講它是一個究竟了義的修行方式,或者說是一個徹底廣大的方式。這都不是贊美之詞,有的我們會把這個詞當(dāng)成一種贊美,不是,這是它的如實的內(nèi)容,它是一個究竟了義的、徹底廣大的、實質(zhì)的修法。

  因為我們對念佛的實質(zhì)的作用力無力透視,只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念過去了,有的人說我念佛擋不住自己的習(xí)氣妄想煩惱、我改變不了自己的周邊因緣等等,這些說法都沒有什么,但總體的一個大問題在哪個地方呢?——就是我們不知道念的這個佛是順性成就的,是圓滿了一切性德、在周遍法界的清凈中如實親證者,我們順應(yīng)他這個力,就是所謂的佛力,其作用是周遍法界的。

  彌陀教法的周遍性,實在是顯現(xiàn)了順性的、周遍的、事實的果地回施給眾生的這個作用力。它的作用力是不可思議的,非是一個銀河系、多個銀河系,或者說我們能意識到的這些世界的空間所能比擬的,因為我們?nèi)祟惷媾R的所有空間就是可視的與可思維的空間,再也沒有其他空間了,很渺小很渺小的。在這個無盡的法界海中,或者這個浩瀚的世界中,我們知道的就象大海的水沫沾起一滴,可能還要少,要說入不思議智,我們這個世界內(nèi)容太多了,實際上我們不可見、不可思維的世界太多了,那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很多人讀《華嚴(yán)經(jīng)》時感覺真是讓人太眩暈了,因為《華嚴(yán)經(jīng)》講的是諸佛菩薩的,或者法身大士的境中之境,我們心跟不上。因為什么?我們沒有放心,我們用可思維的心去思維就跟不上。

  我早期讀《普賢行愿品》,讀一遍我就得三天不再去接觸它,為什么呢?這個說法也太麻煩了,十大愿王中講什么虛空無盡、世界無盡、這個無盡那個無盡、我愿無窮,你心力跟不上。但讀久了就有一點點感覺,這個感覺還是在自己的可思可知的這個層面上去感覺。后來就不再這么看了,就把自己可思的心、可知的心一放,只是隨文入觀了,突然感覺到經(jīng)典在以不可思議的力載負(fù)著你,讓你去乘著它的載負(fù)去觀察這個世界,而不是說你去用有限的知識去認(rèn)識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以前就走了一個修行的歧途——就是拿自己的記憶所知的東西,或者自己能想象的東西去思維諸佛菩薩賢圣乃至法界不可思議的功德,結(jié)果很累,還很煩躁,沒有味道。說“這沒意思,這個經(jīng)典看不懂!”要是開過來一個空中列車、波音飛機,不管你看懂看不懂,你知道它載負(fù)你就行了,

  我們要是隨順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教法的這個力,順著法性之力來讓我們漫游法界,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個嶄新的世界在等待著你!是在我們的記憶中、可思的這個角度中從來沒有的世界!你突然把那個所知障的禁錮與可思議的認(rèn)知的禁錮打破了,那個時候說破我執(zhí),有一點點味道了,有一點點相似了,啊,原來我們平時的修行修的是我執(zhí),什么我執(zhí)呢?——我看到的,我聽到的,我知道的,我相信這就是法,不相信沒有感知到的、沒有學(xué)過的、沒有認(rèn)知的東西。這就是我執(zhí)——我的知識的我執(zhí),我可見的我執(zhí),所知障特別的堅固。我就遇見許多第一次坐飛機的人跟我說,坐飛機還真是好,這速度真好。

  太多太多我們不知的、沒有看得到的東西,要是不隨順法性去審觀它,那我們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于彼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眾,無余廣大無量供養(yǎng)恭敬贊嘆諸佛如來共會。我們聽到這樣的文字,那簡直就是奇談怪論。有人玩過琉璃球的,千個萬個百個堆在一片,拿一個手電一打,所有的琉璃球都會反出來一個光,我們不需要千個萬個光源,一個手電可以照著千個萬個同時反出來光,只要能照得到,它都會反出來光。就象千里江水千里月,那露水上也有月亮,只是說我們不會注意它。回頭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室,專門搞這樣一個房間,或者圓形的或者方形的,全部裝上鏡子,你進(jìn)去一個人就會感覺到有無量的人!為什么呢?我們可以試驗可以作為。但你說我沒有做過,我沒有見過,感覺到不可思議。

  性德不可思議,這個性是什么呢?——是萬事萬物、法界普遍事物的本性、本質(zhì)。諸佛如來親證了塵塵沙沙的萬事萬物可以映照這種力,所以他發(fā)出來一點光,即順性的光,照亮所有的法界,照耀所有的萬事萬物,這是沒問題的,因為他了解了它的本性,他透視了它的本性,他運用了它的本性,他深入了它的本性,他激活了它的本性,也就是說,他了達(dá)了、運用了、成熟了萬事萬物的本性!

  我們?nèi)羰菍Α罢扌小边@幾個字沒有真正地去理解,那我們對凈土這個法門總是有將信將疑、似是而非的理解,或者說這個法門也沒有啥奇特啊。但你要是真正了解這個法的奇特,通過這個五念門的認(rèn)知學(xué)習(xí),真正了解的那一天,你念一句佛號會熱淚盈眶的,因為你重新認(rèn)識法界了,重新認(rèn)識自己的生命了,重新認(rèn)識萬事萬物的作為與價值,徹底重新認(rèn)知了,你在未曾有的廣大心智中突然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全新的!我們會馬上體會到這個全新的世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世界都是陳舊的世界,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就這樣一個陳舊的世界。我們了解不了這個世界是每日每時每刻的全新、未曾有。

  我們想面對一個嶄新的世界的心理準(zhǔn)備還不夠。很多人念佛啊、經(jīng)行啊、行般舟啊、修法啊,突然遇到一個境界,感到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從來沒有見過,第二天還想再去重復(fù),永遠(yuǎn)也重復(fù)不了了。很多人追求這個境界,結(jié)果就精神失常,就會著魔,就會天天自卑的要命,說我現(xiàn)在業(yè)障太深了,以前我好的時候有什么樣的境界。實際不是,每時每刻不管你是什么樣的一個心理,它必然有一個全新的、每時每刻全新的這樣一個法界展現(xiàn)在我們的每一個當(dāng)下。沒有這樣的認(rèn)知之前,我們談不上修行,我們現(xiàn)在的修行都是準(zhǔn)備工作,準(zhǔn)備修行。因為你的我執(zhí)我見,你是沒辦法修行的,你把所有的教法、所有的知識、所有的認(rèn)為都處理了,通過“我”的看到,“我”的知識處理了一遍,結(jié)果都變成了你、你的東西嘛,跟這個世界、這個無盡的法界莊嚴(yán)毫不相干!所以古人講“道不可須臾離,離即非道”,

  實際念佛真正的正修行,是全新的,也是不可須臾離的,沒有離開的剎那,所以此處講什么呢?——無余、這個“無余”也就是全新。“無余照諸佛大會”,諸佛者,覺悟者所領(lǐng)納的世界,覺悟者感知的世界、認(rèn)知的世界。你一旦覺悟了這個教法,沒有剎那間的離開,不可能剎那間地離開,不是你要做某個形式、某個狀態(tài)才能不離開,是你不管怎么樣都離不開的這樣一個徹底的回歸與認(rèn)知。所以“南無”是徹底回歸。你徹底回歸過嗎?就是每一時每一刻都不可以離開了,這是“南無”的一個實際的作為。皈命不是全體嘛?我們念“南無至心皈命禮西方阿彌陀佛”,皈命是什么?——全部,全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警覺,起碼需要我們學(xué)佛的人警覺——我們是在做為一些有為的、有限量的、有制約的一些法則,還是真正徹底解放了我們的整個生命?對此我們自身善自審觀。要是還有間斷,還有似是而非的東西,那你就要問自己了,這個“無余照諸佛會”,這個正修行你不契合,那你就沒有徹底地回歸,沒有如實地安住,那你就不是真正的安心者。

  今天兩個小伙子問我什么是安心?我說,安心我不知道,但是時時刻刻無染無著、無牽無掛的這種覺性的相續(xù)不可埋沒、不可毀滅、不可動搖,我們的習(xí)氣也可能會反復(fù),我們的脾氣、個性、作為等等都可能會表達(dá)出來,但是你在法性的隨順上,在覺知的正面的隨順上,在彌陀的光明徹照的隨順上安住下來,你沒有動搖,沒辦法顛覆。

  因為凈土的提示,尤其五念門這前四門,是讓我們?nèi)牍Φ碌?就是說我們有沒有功德先不管,先引導(dǎo)你入,入什么功德呢?入道不可須臾離,入徹底的回歸,入安心的真實法界。

  你說“我不信”,不信也給你種個種子。你信了,那就即時的利益,這跟我們每個人都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你信它,利益就現(xiàn)前。比如說飛機時速一千五百里。你說我不信。那你坐上去它也載負(fù)你。你說不信,它不可能就減速了。很多人是不信佛,不信佛的功德,或者說自大、自以為是、自以為我有修行,你那點修行象螞蟻爬一樣。在你的業(yè)海之山巔,那一點善緣作為真就像螞蟻步行一樣,你就爬吧,你就自以為是吧,那沒有問題,我們也不能反對,就是說螢火燒于須彌,你有這樣的大志也不得了,但你畢竟是螢火,沒有人反對。

  我們要知道,你在真實法界的一種隨順與認(rèn)知,那還真是要福德因緣。雖然阿彌陀佛平等回施,不舍一切有情,但是有情會“如母憶子,子若逃逝,母憶何為”?也起作用,畢竟他母親在想他,F(xiàn)在從家里逃逝的兒女多的很吶,被父母一直照顧照顧,長大了,跑掉的多得很,但是家里的父母一直惦記著他們,他們經(jīng)常把父母給忘掉,甚至巴不得父母把他們也忘掉,但他們不知道他們從父母而生,是父母生養(yǎng)而來。我們的自大也沒有問題,驕慢也沒有問題。但我們不知道我們從法性中出生而來,我們從覺海中孕育而出。你的法身慧命你要知道,你那個自大無外乎是把你個那一個什么身份、一個什么作為、某個輝煌、某個可以自尊、可以自我守護(hù)的一個記憶當(dāng)成自我罷了,最多就只是這一點點,你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你說我是什么人物再來,那也是螢火蟲,因為在這個無盡的剎海中,地球就是一個小斑點,你在這個斑點上是一塵剎上的一個小斑點,你再大能大到哪去呢?再大只能順性認(rèn)知,順性念佛,順性去認(rèn)知一切法界的共性,融匯于一切法性的共性中,那你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廣大的供養(yǎng)與利益,要不然很麻煩。

  所以這個“南無”,我們天天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你有沒有徹底回歸過?象我們作為地球所載負(fù)的一個生命,你罵它也好、你挖它也好、你培植它也好,你去吐痰、去污染,它還是載負(fù)著你,靜悄悄地載負(fù)著你。阿彌陀佛無染的功德、誓愿就這樣悄悄地攝服著我們,就象地球載負(fù)著我們一樣,你怎么樣去掏它、折磨它、打幾千米的井、挖幾千米的坑、又燒又搗鼓的,對又抽它的血什么的,干什么不管,它還是載負(fù)著你,哪一天顛覆我們的時候事情就大了。地球給我們帶來了安慰,但我們作為人類沒有感謝它對我們的載負(fù),偶爾詩人會引發(fā)一些感嘆——大地啊,我們的母親。但后面還是占有資源,掏地球,該咋掏咋掏,等他當(dāng)上煤老板,看見日產(chǎn)五十萬噸才高興呢,要是讓他去搞石油,那一天能產(chǎn)一千萬噸才好呢,他才不管地球母親了。

  阿彌陀佛亦復(fù)如是,他親證法性功德之周遍,普攝一切眾生心性,加持一切眾生的善良智慧慈悲安樂,令一切眾生的生命相續(xù),但我們不知道,我們還經(jīng)常排斥他,我們自以為是在排斥他,我們堅固自己在排斥他,我們在封殺他的智慧與廣大、平等與如實,我們在摧殘他,摧殘他干什么呢?——強化自我,就是占有更多的資源。實際你不知道這個法性海中,所有的法性海資源是平等資源,每個眾生都可以平等地去觀察、運用,平等地愛護(hù)與守護(hù),當(dāng)我們沒有這個心念的時候,大家都在去掠奪。相互的掠奪就產(chǎn)生戰(zhàn)爭、逼迫、相互的不信任等等,帶來了心理傷害。

  所以,我們在每一個空間中這個“全新”的感知還沒有成熟之前,談不上是念佛者,談不上是真正的念佛人。要想做一個真正的念佛者,是身心無所掛礙者,是一個法界的供養(yǎng)者,法界的欣賞者,法界的隨順者,法界的愛樂者贊美者!對這個法界你充滿了贊美,充滿了感激,對你這個所生存的空間,你充滿了供養(yǎng)、給予的理念,你再也沒有我在這個地方要強制它的理由,為什么呢?你已經(jīng)徹底地解放了自我的狹隘,你已經(jīng)徹底地走出了自我自他的對立的逼迫,你真正地知道“道”遍容于法界,你真正知道佛遍融于法界,你的身心世界再也不是聚在這個四大五蘊之中自以為是的這樣一個意識狀態(tài),而是徹底的超越與解放,徹底的供養(yǎng)與回歸,如實的認(rèn)知,安詳從容真實地在這個世界的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言行中去供養(yǎng)認(rèn)知、感激認(rèn)知、體驗認(rèn)知、如實認(rèn)知,充滿了這種喜悅與贊美!那么習(xí)氣顛覆沖擊、所知障對它的扼殺,我們都會知道,我們都能了解,所以我們在每個當(dāng)下的業(yè)習(xí),不管身口意三業(yè)的延續(xù)中,他人的身口意三業(yè)延續(xù)中,共有的三業(yè)的相續(xù)的延續(xù)中,你能覺知他,你能審視到,你能知道它的莊嚴(yán)所在,真實所在,利益所在,你能了解。這個“了解”,就象這上面講的一樣——“無余廣大無量供養(yǎng),恭敬贊嘆諸佛如來功德”。這個諸佛功德就是覺者領(lǐng)納的世界、

  我們要想真正地贊嘆,若在“每個現(xiàn)行全新”的這種審知與覺察中,你沒有得到這種事實的利益,那你還需要加行,這個加行是什么呢?放棄自我。你說我放棄不了,那你就承擔(dān)自我,頂戴自我,那么這個自我就是你的全部世界了,這就是個窠臼,這就是我們說的畫地為牢,這就是你的一種自我世界的一種囚禁,你被囚禁了,你被你的所知可思的世界的意識囚禁了,囚禁在這樣一個空間中。這個囚禁會使你迷失,每個當(dāng)下是迷失、索取、占有、推脫責(zé)任這樣一個狹隘的生活作為,而不是奉獻(xiàn)、喜悅、安樂、贊美、感恩、明快、輕安,這些東西跟你無緣。什么跟你有緣呢?——沉重、掙扎、對立、索取、推脫責(zé)任,遇到違緣了就埋怨周邊有情。為什么呢?沒有知道不可須臾離于之道,沒有了解阿彌陀佛親證法性之周遍,沒有了解到我們生活在阿彌陀佛無礙的圓光之中。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十七2011年7月17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