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rèn)為在1~2世紀(jì)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二十五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廿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一日至七日者?似谵k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日至七日者?似谵k事也。”克期,指克期取證,就是限定一個時間,在此期間用功精進辦道,能夠成就。辦事,乃承辦生死大事。對于凈土行人來講,規(guī)定一段時間精進念佛,爭取在這期間能夠成就,就是克期辦事。那要多長時間呢?彌陀經(jīng)中告訴我們,七日就可以辦生死之大事。經(jīng)文有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修學(xué)這個法門,只要用心,七日就可以成就,這是一切法門不能與其相媲美的。很多人不相信七日就能成就,在《凈土圣賢錄》與《往生傳》中,七日成就的例子很多。宋朝有一位瑩珂法師,這位出家人是一個污道沙門,造了種種的惡業(yè),《地藏經(jīng)》講的好,“偽作沙門,心非沙門”,這樣的出家人將來要墮阿鼻地獄。有一天他明白了這個道理,知道將來肯定要墮惡道,生大怖畏,就去向同參道友請教有什么辦法能不墮地獄。同參道友就給他介紹凈土法門,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臨命終時發(fā)起信愿心也能夠往生,他聽了這個法門很歡喜,就把自己寮房門關(guān)起來,坐在里面精進念佛三天三夜,終于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跟他講,你還有十年的陽壽,十年后我再來接你,撶娣◣煾浲臃鹬v,我這個人根機很差,十年當(dāng)中會造很多惡業(yè)的,我還是不要這十年了,您抓緊時間來接我吧。阿彌陀佛看他發(fā)了這樣的大愿心,就跟他講,既然你心意已決,我三天后就來接你,撶娣◣熉牶蠛軞g喜,便走出寮房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三天之后來接引我,你們來助念送我一程。其他人聽了覺得他在吹牛,在說笑話,這種破戒的出家人阿彌陀佛也會來接引?大家雖不相信,但也不妨一看,將且答應(yīng)了。三天后,他就叫出家人做早課念阿彌陀經(jīng)回向給他,送他一程。念了十幾聲佛號,真的舍色西歸,這是七天成就的例子。我們現(xiàn)在做佛七,就是從這段經(jīng)文來的,七日克期取證,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有人說我也參加過佛七,也一直在念佛,我怎么就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呢?其實大家心里很清楚,我們在這兒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把心用在這上面?絕大部分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嗓子也枉然啊。定慧不均,要么就昏沉,入睡覺定,流口水;要么就是人在佛堂里面,心早已出去了。所以寺院舉行佛七,就是定在七日當(dāng)中要克期取證,以期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根機好的人在七日取證當(dāng)中,一日就能證到一心不亂;根機差的人七日能夠證到一心不亂;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這是另外一種講法,利根的人在七天當(dāng)中,每天都能保持一心不亂;鈍根的人只有一天能保持一心不亂;中等根性的或六五四三二天保持不亂。彌陀經(jīng)是以七日為一期,在其他經(jīng)典中有所不同。比如《無量壽經(jīng)》定的十日,“齋戒清凈,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這是針對在家眾的!豆囊敉踅(jīng)》也講十日,經(jīng)文有“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大集經(jīng)》中定四十九日,經(jīng)文有“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心神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經(jīng)》是定的九十日,經(jīng)中講到“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文殊般若經(jīng)》也是定的九十日,“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于佛,即成三昧。”這是各經(jīng)之中克期時間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能夠保持一心,生死就自在,往生就有把握了。

  【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前面多次講過了,一心有兩種,分別是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是由念佛斷煩惱的程度來劃分的。念佛斷除見思煩惱得事一心不亂,斷除見思、塵沙開始破無明煩惱,就得理一心不亂。“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這是講事一心。我們前面講過,念這一句佛號有事持與理持之分,事持者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能認(rèn)識到娑婆是苦,極樂是樂,進而能夠發(fā)愿執(zhí)持阿彌陀佛名號,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下愚根性的人,我們一般的人都是事持。若能明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出現(xiàn)前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去執(zhí)持這一句名號,就屬理持。事持和理持從表相來講是一樣的,都要發(fā)信愿心執(zhí)持這句名號,都要專注一境,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上,別無他念,如此行持下去就有定力,能夠伏斷見思煩惱。所謂念佛有定力,就是有智慧能夠伏斷煩惱,在生活當(dāng)中就可以檢驗。伏煩惱就是心不隨境轉(zhuǎn),舉個例子,我們在佛堂里面念佛,家里哪個親人中了五百萬,如果你的心能夠如如不動,那你就伏住這個煩惱了;如果你心生喜悅,煩惱就沒有伏住,喜悅也是煩惱,是順境。如果遇到逆境,打佛七的時候家里某個親人過世,你的心里面非常難過,這時煩惱也沒有伏住。真正達到一心,不為境界所轉(zhuǎn),不管順境逆境都保持這一念,這是伏煩惱。斷煩惱就要有智慧了,面對順境或逆境,就用智慧去觀照,這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相,所以修凈土法門還需要用般若智慧去觀照,幫助我們伏斷煩惱。從這里可以看出,修凈土學(xué)習(xí)《金剛經(jīng)》不是雜修,它能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明白世間的道理。所以斷煩惱必須要用智慧,伏煩惱要用定力。念佛能夠念到斷除見思煩惱,就是事一心不亂,如果只是伏住見思煩惱,這個功夫比較淺,叫伏惑事一心,能夠達到伏惑事一心也是非常不容易啊,這就是經(jīng)常講的念佛功夫成片。你現(xiàn)在念佛有沒有把見思煩惱伏住?伏住了將來也非決定能往生。如果臨命終時遇到逆境,沒有好的因緣,伏住的煩惱遇到逆緣又會現(xiàn)前,你又會隨著欲望而走。斷除見思、塵沙開始破無明煩惱,就得理一心不亂。按照天臺圓教的教判,伏見思煩惱就是圓教五品位的菩薩,初信位就要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圓教七信位就斷盡了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漸次斷盡的,這時才是斷惑事一心。斷見思惑的程度不同,所證的位置也不盡相同。按照天臺宗六即佛來講,伏住見思煩惱屬于觀行即佛,斷除見思煩惱屬于相似即。“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不論是事持這句佛號還是理持,持至心開,這個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同生性,就開始破無明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時我們的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這個心就打開了。這個心,我們的真如本性,無始劫以來一直被無明妄想執(zhí)著覆蓋于上,一旦開始破無明就是明心見性,這就是理一心。按照天臺圓教的教判,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就是理一心。按照天臺六即佛來判,就屬于分證即。“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為什么凡夫總有是非矛盾,大家雖然在學(xué)佛,但相聚到一起還是會有矛盾,就是為見思煩惱所亂。見思煩惱就是我執(zhí)心,講得明了一點就是自私自利心,什么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見思煩惱重,我執(zhí)心就強;見思煩惱輕,我執(zhí)心就輕。臨命終時,至少要伏住見思煩惱,不為見思煩惱所亂,如如不動。“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二邊是對立的二邊。羅漢有對立,有生死有涅槃,凡夫更有對立了。到了理一心,法身大士的境界,就不會產(chǎn)生對立,生死即涅槃,不會落入空有二邊,真空妙有。“即修慧也。”上面所講的七日克期取證及這段事持與理持,是介紹修行過程中,如何用一句佛號得到事一心與理一心。得到一心不亂就是得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啊,所以稱念佛是無上深妙禪,就是從這兒來的。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F(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對于修學(xué)念佛法門的人,不管是事持還是理持這句佛號,在臨命終時一定要能夠保持一心不亂,轉(zhuǎn)萬念為一念,心不能顛倒。心不顛倒為所感,阿彌陀佛與諸圣眾就現(xiàn)在其前接引,是所應(yīng)。從這段經(jīng)文可以看出,一定要心不顛倒,一定要一心不亂。

  【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圣眾現(xiàn)前。心不復(fù)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不為見思亂。”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在臨命終這一刻是相當(dāng)?shù)闹匾?這個時候念佛一定要有功夫,就是不能被見思二煩惱擾亂。見思二煩惱就是前面講過的五種邪見及貪嗔癡慢疑,臨命終時至少要伏住見思煩惱,不讓它現(xiàn)前。從這里可以看出,修學(xué)凈土法門的行人,臨命終的場所很重要,遇緣很重要。如果臨命終時在家中,已經(jīng)有念佛成片的功夫,能夠伏住煩惱,但是逆緣來了,兒女舍不得你走,抱著你痛哭,就把你的煩惱又調(diào)出來了,會被見思二煩惱擾亂,這時心就不清凈,心隨境轉(zhuǎn)了。所以臨命終時一定要有殊勝的因緣,有善知識開導(dǎo),有一個地方能夠助念。如果能夠伏住見思煩惱,有殊勝的因緣不讓見思煩惱現(xiàn)前,就能召感阿彌陀佛的化身佛以及觀音勢至清凈大海眾前來迎接。“心不復(fù)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三有即是三界之生死,欲界稱為欲有,色界稱為色有,無色界稱為無色有。簡單地說,就是不會再貪著三界之內(nèi)的一切快樂,欲界有五欲之樂,色界有微妙色身及四禪定的快樂,無色界有四空定的快樂。臨命終時一定不能貪著這個世間的一點點快樂,如果一留戀就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貪戀一起,相應(yīng)的就是三惡道。“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起一切妄念,始終保持一念,見思煩惱未斷但能將其伏住,就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如果斷除見思煩惱,就往生到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這是事一心不亂的果報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圣眾現(xiàn)前。心不復(fù)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圣眾現(xiàn)前。”凈業(yè)行人如能念至理一心不亂,就不會為空有二邊所擾亂,就能感召阿彌陀佛報身佛的他受用身來接引,其他的清凈大海眾也與佛一樣的相好莊嚴(yán)前來接引。“心不復(fù)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理一心不亂的人到臨命終時,不會起生死涅槃兩種邪見。凡夫執(zhí)著于生死見,著有;阿羅漢執(zhí)著于涅槃見,著空,執(zhí)著于空、有都是邪見。證理一心不亂的人不會有生死涅槃二種顛倒之見,生死即是涅槃,西方即是此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破一品至四十一品無明煩惱,就是在實報莊嚴(yán)土,分證常寂光凈土。斷除四十二品無明煩惱,就在究竟常寂光凈土。這是念佛理一心所召感的果報。

  對于凈土行人,我們一直講要發(fā)心,要放下,要真正地修持。我們平時為什么要這么辛苦,到廟里面來做這么多功德,念這么多佛號?目的就是為了臨終那一念。臨終一念相當(dāng)?shù)闹匾?如果跟阿彌陀佛相應(yīng)就能夠往生,如果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yīng),那肯定是往生不了。從教理的角度講,一定要伏斷見思煩惱,要么伏住,要么斷除。那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程度呢?就是取決于當(dāng)下。我們現(xiàn)在就要開始發(fā)心,現(xiàn)在就要開始放下,真干實干,老實念佛,臨命終時心才不會顛倒,才會有福德因緣。臨終的因緣也很重要,前面講過,臨命終時沒有斷除煩惱,只是伏住,如果遇到不好的因緣煩惱還會現(xiàn)前,你還是隨著它走。我們伏住煩惱的同時,還要遇到一個好的因緣,心才不會顛倒。我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少不要緊,當(dāng)下就發(fā)心,信愿執(zhí)持這句名號,現(xiàn)在要跟所有的人廣結(jié)善緣,這樣就會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將來必定往生。反之,現(xiàn)在不肯發(fā)心念佛,一念佛就這兒疼那兒痛,廣結(jié)惡緣,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就是你要真干,發(fā)起深信切愿,廣結(jié)善緣,老實念佛,到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們,我們的心識從頭頂離開身體。所以我們現(xiàn)在臨終助念判斷是否往生,都要去測試他的體溫。頭頂熱的,頭頂最后保持有熱度的就是往生,眼睛發(fā)熱的到天道去了,最后熱度在心臟位置就在人道,熱在腹部是到了餓鬼道,膝蓋部位就是到畜生道,腳底板發(fā)熱到地獄道了,這是最后檢驗是否往生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我們只要現(xiàn)在發(fā)真心,老實念佛,廣結(jié)善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最終蒙阿彌陀佛的化身佛與清凈大海眾來接引,我們的心識就直接往生極樂世界,這當(dāng)中沒有中陰身。如果往生其他道還有中陰身。娑婆世界的身體不要了,極樂世界蓮花托胎,這叫“文成印壞”。

  【當(dāng)知執(zhí)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dāng)下圓明。無余無欠。】

  這是蕅益大師苦口婆心,在要解中反反復(fù)復(fù)講這個法門的殊勝。“當(dāng)知執(zhí)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修學(xué)這個法門非常簡單,上到七老八十的老人,下到剛會說話的小孩,都可以念這句佛號,個個都能修學(xué)。謂直捷,只要一心稱念這句佛號,念佛成佛,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所以不走彎路。“仍至頓至圓。”往生就能橫出三界,了生脫死,圓證三不退,等同佛果,所以稱頓超圓證。“以念念即佛故。”這是所念之佛不可思議,名是假名,德乃實德,名以召德,我們念這句佛號,就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功德,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久而久之必定成佛。所以念力相當(dāng)不可思議,我們反觀一下自己每天在念什么,在念阿彌陀佛嗎,有沒有跟阿彌陀佛相應(yīng)?我們是不是每天在念貪嗔癡,在念貢高我慢?如果念佛就能夠成佛,念貪嗔癡貢高我慢將來就是三惡道。“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dāng)下圓明。無余無欠。”如來的一代時教無非就是觀想?yún)⒕?我們念這句佛號不要再去觀想了,不要再去參究了,一句佛號就成就。這句佛號即包含了釋迦佛的一代時教,也就是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導(dǎo),是大總持門。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芍^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閫是門檻。上上根指等覺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些眾生都在求生范圍之內(nèi)。下下根包括了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眾生?梢钥闯鰞敉练ㄩT的殊勝之處就在于攝機之廣,上至等覺菩薩,下到三惡道眾生都是他攝受的對象。“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根據(jù)自己修行的功夫、斷煩惱的程度,所感來接引的佛不一樣,前面講過,有些是化身佛來接引,有些是報身佛的他受用身來接引。所生的土也不盡相同,沒有斷見思惑的在凡圣同居土,斷了的在方便有余土,破無明的到實報莊嚴(yán)土、常寂光凈土,這是按照娑婆教理來判斷。但是在極樂世界往往會勝進,沒有斷見思的可能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是不按娑婆教理來定的。“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時教分為五時八教,橫有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八教,豎有華嚴(yán)、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念這句佛號就包含了五時八教,換言之,如來的一代時教不出這句佛號。“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念佛法門是佛徹底大悲心所講,他哀憐我們這些末法眾生障深、慧淺、福薄,所以佛無問自說,不似其他經(jīng)典都是有人發(fā)起因緣,只有這部經(jīng)是佛無問自說。世尊深感末法眾生遇此殊勝法門難生信心,所以在底下經(jīng)文中多次講到其“難”。上面是解釋經(jīng)文,底下蕅益大師為了破除眾生的懷疑,設(shè)了幾個問答。

  【問。觀經(jīng)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jīng)。彼經(jīng)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jīng)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dāng)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并不勞觀想也!

  這段是解釋為什么不勞觀想。“觀經(jīng)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觀經(jīng)就是《觀無量壽經(jīng)》,凈土三經(jīng)之一。有人讀過觀無量壽經(jīng)會產(chǎn)生疑問,觀經(jīng)當(dāng)中專門教我們修觀,這里蕅益大師叫我們不勞觀想,觀經(jīng)是佛說的,言下之意是不是與佛所說相矛盾?“答。此義即出觀經(jīng)。彼經(jīng)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答字很清晰地回答到,不勞觀想就是出自觀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從第一觀日想到第十二觀普觀想,都是講的觀想念佛,這些殊勝之觀法不是凡夫所能修的。比如第九觀,觀阿彌陀佛報身之相,阿彌陀佛的報身相在贊佛偈里描繪得很清晰,“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有五座須彌山那么高,一座須彌山的高度有八萬四千由旬,是我們的一百六十八萬公里,五座須彌山就是八百四十萬公里。我們這個世間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大概是八九公里,而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有八百四十萬公里,那凡夫怎樣去觀想?紺目,阿彌陀佛報身的眼睛是青色的,有四個大海那么大,那他的面孔有多大?這個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觀想的。“故于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佛在觀經(jīng)中說到“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所以又開第十三觀劣像之觀,就是觀想阿彌陀佛的劣應(yīng)身,這是觀像念佛。觀佛的丈六金身,最矮的也有八尺金身,這是阿彌陀佛的劣應(yīng)身,勉強可以觀想。但是對于末法業(yè)障深重的眾生,修觀像念佛猶為困難。“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第十六觀就是為末法眾生所設(shè),教我們持名念佛。“今經(jīng)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這部彌陀經(jīng)就是專主第十六觀,執(zhí)持阿彌陀佛名號非常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就是持名念佛,不勞觀想。“當(dāng)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末法眾生雖然根機遲鈍,但是我們的心體與諸佛沒有兩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我們迷得很厲害,業(yè)障深重,福報淺薄。我們的心性也能夠具造百界千如,觀像念佛之像即是諸佛之心作心是,無量壽佛其名字亦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像,是心作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從理上講沒有差別。“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并不勞觀想也。”所以修劣像觀的人不需要修勝觀,修持名的就不需要修觀想,因為理上都是一樣,像與名字皆是心作心是。今天就講到這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莊嚴(yán)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