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
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
問:維摩詰經(jīng)講話一二○頁,‘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yǎng)汝者,墮三惡道’,何解?為何供養(yǎng)尊者須菩提而要墮落?在此末法時代誰肯發(fā)心布施呢?
答:此節(jié)乃對須菩提平等破相之語,能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義,自解此說也。然此一節(jié)破相,重在從‘法執(zhí)’一方立言,自不宜對初機而述,蓋初機空腹無法,散亂而無所立,何有破之足云。須圓其義,否則醍醐成鴆毒矣。
問:又‘維摩經(jīng)講話’三三四頁七行‘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當時此境是大眾變小,或是維摩詰居士手掌變大,祈老居士指明為禱!(李榮棠)
答:讀此類經(jīng),不能如是著相。若以此等問法,逗機鋒則無不可,解經(jīng)義則大不然,今設一喻,宜細參之!持一薄僅一分之鏡,照取郊原,則百里山河,盡入其中,歷歷分明,請言是鏡加厚歟?是百里山河縮薄歟?
問:斌著「心經(jīng)要釋’二十二頁五行‘若言其大,微塵不能入,若言其小,虛空不能容’此節(jié)難解,請詳細說明。(李榮棠)
答:查法師此段文義,是釋真如心相,文內(nèi)明言此心不可以方圓大小之范圍形狀比擬。二句之義,乃釋心不可以說小,因心遍虛空故,又不可以說大,因最微細之一塵,不容入故。
問:‘心經(jīng)要釋’一七八頁七行‘第一義空’請解釋。(李榮棠)
答:‘空’義有種種說法,此乃指種種義中之第一種義,即是說‘實相’之空,此‘實相’義,乃本具萬法,而無一相可得之謂。
問:七月中各佛寺皆舉辦薦亡此事,所誦經(jīng)懺中有‘血盆懺’,此經(jīng)此懺是否佛說?‘大藏經(jīng)’內(nèi)有否?在第幾冊?(李榮棠)
答:此屬偽造,大藏不收。
問:本人遇一尼師在化緣分發(fā)傳單,印有‘佛說救劫真經(jīng)’內(nèi)有一句‘釋迦佛管天下一萬八千年至今已滿,彌勒佛接位。’此經(jīng)出在何處?是否佛說?(李榮棠)
答:此張傳單,更是妖言惑眾,謗佛謗法,不但擾亂治安,且恐報在三途。凡言釋迦退位,彌勒掌盤者,皆是毫無學識之秘密邪教。此教遠自漢末,流至元明至清,今又變有種種名詞,支派繁多。‘回頭是岸’一書,說其來源甚詳,初學佛恐走錯路者,不可不看,試思釋迦世尊降化至今,才二千五百余年,安有一萬八千之數(shù),按此一語可想其尚無常識,又何有道可言。后再見此單,速投水火。此一‘尼師’,不辨真假,或系未明佛理之人,宜善言勸導,勿受邪人欺騙也。
問:有些寺院裝佛像托星卜者看時擇日,點眼開光對否?(李榮棠)
答:嘗見佛經(jīng),星卜擇日,名‘世間意’,均在應禁之列。點眼開光,乃系由法師舉行一種咒愿,自與上述意不相同。
問:有位教友托我代問,他要建筑家宅,而俗人勸他要擇吉時吉日定方向,依照正信道理,凡事一切唯心造,心善境善,心惡境惡,何有時間地點之限制,請問老居士以何為解?(李榮棠)
答:尊意所見,極為正確。
問:‘玄奘大師靈骨歸國奉安專輯’下篇二一五頁八行,大師答以瑜珈師地論是彌勒菩薩所作,彌勒菩薩是過去的菩薩,未來的佛,中間應化何身使眾生認識,以何方式傳達瑜珈師地論使眾生知道?(李榮棠)
答:世尊在日,各法會上之菩薩,有他方來者,有此土生者。彌勒菩薩與世尊同時,生于南天竺婆羅門家,出家為佛弟子,如舍利弗及目犍連等,知其由來,則不疑此論矣。
問:同上專輯一三六頁佛陀圣跡中尚存提婆達多,戰(zhàn)遮婆羅門女毀謗如來生身陷入地獄處,依理說言,地獄乃神識罪鬼去處,肉眼何能見得?據(jù)科學理論,地下有地獄甚是疑問?(李榮棠)
答:地裂身入,可曰生陷地獄,身尚未死,而神已墜入,如未命終而地獄相現(xiàn)者,亦是生陷地獄。至罪者地獄相現(xiàn),普通人固不能見,開天眼者,則歷歷分明。地獄在地下,下字不必呆板看,此地層下,即可曰地下。應知地內(nèi)水火風等皆含藏之。此人所知者,而有此四大種,則千變?nèi)f化,無不有矣。說有地獄,有何不可。然此尚是就物質(zhì)而言,若按唯識義,吾人所見是地,其他眾生所見,未必是地,如人見水,魚就視之為煙云,天視之為琉璃,餓鬼視之則為猛火也。
問:法華經(jīng)普門品有段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為何財施珍寶瓔珞稱作法施,難解?請詳加解釋!(李榮棠)
答:凡一言一行,均有合法合理與不合法不合理之兩面,布施亦不外此例。無盡意菩薩,以瓔珞與觀世音菩薩,所言之法施,作合法合理之布施解,并非是‘法布施’。應知觀音系古佛化身,權現(xiàn)等覺,除佛以外,更有誰能以佛法,向其布施耶?
問:圓瑛法師著「楞嚴經(jīng)講義’第一卷32.頁書明此經(jīng)藏于龍宮,龍宮在何處?是不是西游記中的水簾洞?甚是神奇怪論,用現(xiàn)代眼光觀之,是有其事實否?(李榮棠)
答:龍宮在海,有通者能見能入,非我輩凡夫所知,如對此懷疑,指為神奇怪論,居士既是佛教徒,自然信奉佛經(jīng),試問天堂與地獄,又在何處,豈非皆是怪論。至云現(xiàn)代眼光,是欲尊重之耶,或欲迎合之耶?所謂眼光,即是見解,現(xiàn)代人如已悟入佛之知見,其眼光自屬正確,否則惑重障深,知見自謬,既不足尊重,更無須迎合,吾徒應依法不依人,彼等可隨其便。設為弘化著想,契機契理,自有善巧方便之語,不弘法守默可也。西游記是小說,安可扯來以方佛經(jīng),涉戲論矣。
問:照愚的看法,一切的宗教也不過是欲望的升華,為什么它偏否認并拒絕厭惡那些異己的欲望呢?(吳捷漢)
答:欲望是愛好希求某事某理之總名,但一切事理,自有善惡之不同;眾生性質(zhì),亦有賢愚之區(qū)別。賢者喜善惡惡,愚者喜惡惡善,如火炎上,水就下,自然之勢。各人拒絕厭惡異己之欲望,又奚足怪?宗教家與殺人魔王之欲望,既各異趣,當處反對地位,又何須詫異?
問:佛說眾生平等,為何卻又有六道輪回之苦?苦從何來?果又有什么標準?人的眼光看其他眾生是苦,其實恐怕除了‘自作聰明’的人以外,其他眾生并不如人所想的那個樣兒吧?人偏又怕來世做畜生,其實不如牲畜的人正多著呢?(無論就哪方面說如智慧、道德、生活……等)(吳捷漢)
答:此需分五段解之:一、眾生平等,是說本性上、生命上、改惡向善上、超凡入圣上,皆是平等。并非在眾生造業(yè)上皂白不分,受報上苦樂不辨。彼造業(yè)千差萬別,受報亦是千差萬別。此皆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非是佛示賞罰。雖眾生造業(yè)不同,六道受報不同,然在本性等條件上,仍無不同。今以人喻,有總統(tǒng)、院部長官、軍、農(nóng)、工、商等身份;有富翁、乞丐、囚犯等享受。但總稱是人,不得稱為非人,此平等之義。且其初生時,赤條條不將一物來;其死時,兩手空空,不帶一物去。自始至終,亦無不平等也。二、苦從何來?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其來處。三、苦之標準: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水、火、刀兵、饑寒、災害,皆是苦之標準。四、如不能達物之情,自然不明物之感想。其實此亦無甚難體會處,鳥獸見人而飛避,是恐怖苦;鼠遭機械蚊遭擊拍而斃命,是饑餓苦;雞鴨豬羊之被宰殺,哀鳴不止,是畏懼疼痛苦;而曰彼不知苦,是未居其地也。如曰其平時不知苦,此正是愚迷不醒,渾渾噩噩之可憫處,如能醒悟則思解脫矣。五、人不如畜,其在享受上或有此現(xiàn)象,如洋人之狗食牛肉面包,中國饑民食糠食野菜。此亦偶然,并非多數(shù),決不能全稱肯定,謂‘無論哪方面’皆勝于人也。
問:什么是善惡分野的界線?什么是真假邪正的標準?什么是苦樂的原因?如果人不太自我主觀的去武斷,我說是無涅槃彼岸,天堂地獄,以及一切被人強分的極端,然否?則又何必去麻煩的尋求或避免它呢’(吳捷漢)
答:善惡、苦樂、邪正、涅槃、生死,本來是無,后因庸人擾之,無中生有,既已有矣,便不能強認是無。如水本無浪,風擾之生,浪生則有覆船溺人之患,此時不能不有所取舍。若風息矣,浪亦無蹤,渡者尚有何取舍可言,學佛者亦喻息其風耳。
問:物理學的無被動就不能自動,佛法恐也有能例外,為因緣所生,豈非空中之空?幻中之幻耶?(吳捷漢)
答:無被動不能自動,與因緣所生,其義有相似處。但‘因緣’所生,立言圓融,如兩木,作人字形相撐而立,此立即為因緣和合而成,并不能說是左木為主撐右木。亦不能說右木為主撐左木,若夫說‘被動’,則必有‘主動’者,試問”主動’者之動,又從何來?兩種學理,固可相通,立言自有精粗之分。
問:在基督教徒眼光里,釋尊只是圣人,非神(耶和華上帝)之可比,彼曰上帝能創(chuàng)造萬物是宇宙主宰,遠非人力所能。愚以宇宙為因緣所生法,并無實在性,獨存性,不變性,誰能證明是上帝創(chuàng)造。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的開悟人,已不生不滅,了脫生死,神不過是天人,難免六道輪回之苦。他答以既然了生死,何能證明其實,要我拿出證據(jù)來,愚以佛教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歷代大菩薩,阿羅漢,高僧大德皆是過來人,自可為證人,其明心見性之境界佛經(jīng)有記載可為證據(jù),彼仍不能了解,要求以普通非佛教徒能了解的淺近具體事實解釋,提出證據(jù)來,真理是經(jīng)得起考驗,不必爭辯論,貴以自證始知,但是必設法令人明白佛理之尊貴,非外道所及,始能尊向他教人起信,有何好方法答之?(白來壽)
答:貴居士大心擁護佛法,悲心轉移外道,甚為欽佩!細觀來論,亦頗正確,而不能折服彼者,原因有二:一者自之善巧辯才,二者彼迷途已深。何以知其然也。來信囑區(qū)區(qū)助以言論,此不知善巧也,蓋雙方辯論,妙在機鋒正對,何能遣人預擬言辭,且佛法之深,后之諸祖尚不知阿難,阿難亦不知迦葉,迦葉更不知佛。貴居士欲令以門外漢知佛,此等于向鄉(xiāng)村老太婆朗誦堯典禹謨,其不善巧明矣。至彼稱佛是人,不信有涅槃。稱上帝是神,而由造萬物,彼既教居士拿出證據(jù)來,何不先把上帝拿出來,何不把造萬物之證據(jù)拿出來?其偏見之重,是知其迷途已深,區(qū)區(qū)亦有立場,譬如音樂家,日日須以樂歌,貢饗群眾,居士必欲拉區(qū)區(qū)攜瑤琴,舍群眾而至荒山,使對巖石奏曲,冀巖石感娛,權衡輕重,故不能應貴居士之求也。若問巖石不足感之耶?曰否,情與無情,既能同圓種智,故生公能說之點頭也。區(qū)區(qū)無生公之辯才,無貴居士之悲心,度德量力,不能從命!雖然如是,但對于問而不答,亦涉失禮,然此答乃對貴居士說,不必以之轉彼。向彼言者,自有契機之語在,其語云何?曰曾睹日本佛化電影,有孫大圣大斗上帝,上帝無術,哀請如來,始得制伏孫大圣,以此知佛至高無上也;蛞纱朔菓蛘撘?曰麻三斤,干屎橛,皆能啟人之悟,翠竹黃花,無非般若,況西游記之孫大圣耶。謹贅數(shù)語,并分答以下各問。
問:何能證實佛已了脫生死,是比神更高尚?(白來壽)
答:凡夫出胎入胎,不脫六道,名曰生死。此生死之因,乃緣起惑造業(yè),此神識被迷惑及業(yè)力牽引而投各道,如凡夫做夢,皆積聚之妄念種子,而起現(xiàn)相。了生死者,是照破一切幻妄,業(yè)盡情空,真性解脫作主,而不受一切牽引。不再入胎曰不生,既不寄托幻軀,無物可死曰不死,此之謂了生死。斷見思惑盡,證羅漢果,斷塵沙惑,分證菩薩,斷根本無明,證佛果。神與天皆未斷惑證真,故仍被業(yè)牽生死。誰真誰假,誰高誰低,明眼人自知,非口舌所能爭者也。
問: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是怎樣的境界,證據(jù)何在?(白來壽)
答:佛有三身,在世之身,乃為來度眾生,隨機之應化,其不生不滅者,是指法身。法身者,即是真如本性,空靈無質(zhì),請問虛空有滅乎?雖無形質(zhì),卻具足‘能力’,遇感即可現(xiàn)相,此名隨緣,緣盡相仍歸空,此是不變,空中實亦有相,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知空不滅,據(jù)理色亦不滅,是不生滅之粗解?茖W家所謂‘能力不滅,物質(zhì)不滅’。涅槃更有多種,一種有一種之境界,非可囫圇一語而了,證者自知,若問證據(jù),讓他吃一口滾水,或是吃一碗冰,諒他感到冷熱,但人不信時,請他把感到之冷熱證據(jù)提出來!
問:涅槃之后所謂靈魂(順俗名詞)到何處去?法身是怎樣的狀態(tài)?涅槃與道教的清凈無為虛無境界有何分別?(白來壽)
答:本性迷為神識,即外道所謂靈魂,靈魂乘善惡業(yè)分別入人天及三途,因神識系妄所幻故。佛家修持,即是斷見思惑,生相無明,而轉神識成真智,智者真性及法身之異名,至此方名究竟涅槃。靈魂系妄幻,安得涅槃,自然到六道去,真性已解脫,無來無去,大包虛空,無處不遍。道家不知生相無明,誤認神識為本來,最高境界,不過生非想非非想天而已,此其區(qū)別也。
問:佛之應身遍無量數(shù)世界,何以歐美各國,至近世始知有佛,且信者寥寥如此?耶教惟言天堂,不信輪回,何以如此偌大西方,其蕓蕓眾生,并無耳聞目見輪回事實,如中土之所傳者?如謂唯心顯現(xiàn),無此心即無此事,則因果之說,豈有地域之界限哉?又歷傳三世輪回事跡,似皆限于中國,不聞中國之人受生西洋,或其他另一世界者何故?(歐陽曼)
答:一、佛之應身至寥寥如此一段;萬法待緣而生,古云:‘佛雖慈悲,難度無緣。’此處所謂緣者,夙世善根也。昔日世尊演說法華尚有五千比丘退席,是彼等無此大法之福緣故不得受。今日歐美,雖云信者寥寥,然已開始信矣,自有障消慧現(xiàn),佛法普及之日。二、耶教堂所傳者一段;六道輪回,出于佛經(jīng),乃有神通者,徹知三世,方能道出;彼無神通者,自不能見;彼無深究者,自不肯信。細思之,彼等亦知一二,但不能融會貫通耳。如研靈學者,大談其鬼,新舊約亦說天堂地獄,而人與畜乃為習見之物,此分明已承認五道矣。試問彼鬼與天堂地獄之身,是何物而變?若云是為人之靈魂去變,變即輪回。何知二五,不知一十?三、‘如謂至限哉’一段;明乎二段之答,此間亦可釋然。四、‘又歷傳至何故’一段;書籍所載,本限于人之所知。以前尚不知有歐美等國,何能記載其人。然王漁洋為高麗國王所轉;地藏菩薩在高麗應身,名金地藏;安南人劉建中死后,在中國山東借尸還魂等,此為人所悉知者,安得謂只限中國。又地藏本愿經(jīng)記無間地獄一段,‘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yè)感,悉同受之。’經(jīng)語分明,既云羌胡夷狄,又云龍神天鬼,是無量眾生,盡括其中矣。
問:鄙人于來臺后,曾于夢中歷現(xiàn)數(shù)境:一、夢中正向佛龕合掌作禮,忽見天空白云結成阿彌陀佛相,遂高聲念阿彌陀佛圣號而醒,醒時余音猶在口邊。二、夢中見一門緊閉忽高聲唱言:‘迷從悟處迷,悟從迷處悟’。言畢遂醒。三、夢有仇人追逐,逃之不獲,最后淩空飛行,以為可以脫險,詎回頭一望,仇者亦躡空追蹤,忽見一巖洞,洞中有奇形怪狀之僧約二三人,其中一人指示:仇怨不能躲避,只有從自己心上解,解則無怨。聞畢省悟,急從自心消解,回顧追我之仇人早已杳然,蘧然遂寤。以上數(shù)境,固知皆是幻境,不知亦于宿生因果,有關系否?所言皆實,不敢故犯誑戒,敬求指示?(歐陽曼)
答:居士夙生,當系奉佛之人,夢雖幻形,亦是種子現(xiàn)行一類。
問:文人積習,好為詩詞及詞章一類之文,其內(nèi)容要不離于風月幽情,別離怨慕,自屬綺語一類;真正發(fā)心學佛,此層應否切戒?又見某老居士信佛亦甚虔篤,但為好詩,且刻意求工以求爭勝,名心不除,終為大累,曾以此勸之,不知當否?(歐陽曼)
答:不論何宗,修何法門,總不外安住背念。馳意詞藻,心常離道,謝之被拒入社,蘇之臨終顛倒,不皆坐此弊乎?居士勸之是也。
問:佛法重無為功德,布施一度,貴在三輪體空,耶教廣設醫(yī)院學校,克定進度,勤求積效,似屬有為功德,但就對器世間之現(xiàn)實影響而言,后者之容易取得人類信仰,解除人生疾苦。轉較具體而易進行;竊意佛教今后宜以無為之法修心,有為之法度世,然后濟眾不落虛空,利生方具事跡,未知當否?(歐陽曼)
答:無為修心,有為應世,大乘菩薩行即如是,三聚四攝,普賢十愿,并非皆有為乎?惜今日佛子,少有發(fā)大心者,并非佛法不尚此也。
問:我們嘴說出來的話都有經(jīng)過心想才能說出來。而我們念經(jīng)時有時候心向外跑為何經(jīng)還能誦的清清楚楚?(池慧霖)
答:心念經(jīng)是心緣經(jīng),心向外跑是緣外境,此二緣同時而起,應分強弱,緣經(jīng)力強,則經(jīng)文尚能不亂,若緣外力強,經(jīng)文即不清楚矣。
問:如果心中起了惡的念頭,未有行諸惡事,是否也有罪過,惡念感入第八識中,將來惡種子熟時會得苦報否?(張德明)
答:惡念種子,潛入識田,遇緣則起現(xiàn)行,即受惡報,無緣則不生也。經(jīng)中臨終拂子觸面生嗔,墜入毒蛇,憐妻姿首,墜入涕中蟲身,皆是意念之害。明乎此,則知綿綿密密一句佛號之大用矣。
問:閱讀經(jīng)書,可否隨便?還是一定要焚香端坐而后才可以看?(張德明)
答:印光祖師曰,佛法須從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讀此數(shù)語,可知焚香端坐,較隨便獲益為多。
問:看經(jīng)書,或密咒,有不識的字是否可以念白字?或超越念。(張德明)
答:咒屬于密,本重口傳,可以越過不讀,經(jīng)屬于顯,有不識字,宜查字典。若誦白字,是心存茍且,當涉侮慢,大不可也。
問:我們佛教所作都用此三項 ,如敬茶用三杯,禮佛三拜,念咒亦是三次,念懺悔文亦是三次,這是何意義?請老師開示。(池慧霖)
答:此是我國風俗,以再三為表誠懇,中國佛教徒仍順風俗而已。實亦不盡然,如供有用五數(shù)者,咒有七遍者,或百八遍者,然專取三數(shù)者亦有,但非必須如是也。
問:聽說經(jīng)有了義及不了義二種,何種是了義,何種是不了義,為甚么佛的經(jīng),還有不了義,若不分別清楚,學了不了義的經(jīng),豈不白費?(謝寬觀)
答:此不必多疑,不問了義與不了義,皆無白費之過。了義是實說,示出究竟實義,不了義是權說,尚有未盡之義。然眾生根器不一,求學程度不齊,施法必須有漸有頓,方能契機。以次第論,不了義是初步,了義是終點,求終必有始,以修持論,了義是正行,不了義是助行,必正助雙修。
問:弟子學佛只半年余,皈依三月余,選定凈土一門,日誦彌陀,初頗精進,年初一拜年,途經(jīng)一墓地,心中忽起一‘死’的念頭,自彼至今將二月,日日想到今年會死。學佛之人自不應畏死,但多活一日即多受一日苦報,人生淡然無味之想,每盤據(jù)心頭,煩悶日增,無名火起,亂發(fā)脾氣,近更茶飯睡眠均無興趣,每哀告佛祖加被,力誦圣號,并責庸人自擾,或自誓,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均無效,烏云不散,胸中如棉絮堵塞,如此是否為魔事,應如何解救,老師慈悲乞賜垂憐。(陳清清)
答:居士學佛半年,所發(fā)理論,俱甚明了,確定利根。而自所警覺,謂‘魔事’,謂‘自擾’,尤屬確當,是更能自明,并提出‘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來對治,亦甚對癥,仍不能釋然者,尚不解人空法空之理,及不解攝心之法。如明人法無我,畏死求死,皆是邪見,如能攝心在定,自不妄念飛騰,煩惱發(fā)嗔。今日應先學一切放下,不想過去,不想將來,只照顧當前一句圣號,有事則辦事,無事則念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不怕妄想,只怕覺遲,若能時時覺照,時時排除妄念,自無魔事,亦不自擾矣。(附語)倘肯屈駕一晤,極為歡迎,每星期四下午五點,可在蓮社會談。
問:念佛同修們,其中有人朝夕設敬飯奉祀佛祖是否必要或無必要。依聽講經(jīng)內(nèi)談及西方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內(nèi)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萬般應有盡有謂何凡間人再設敬飯乎?(張君具)
答:豈獨佛祖不食人間敬飯,即欲界諸天亦不食人間煙火,四禪天眾,飲食已全斷之,況佛祖乎。此不過盡我之心,竭我之誠,佛智鑒照萬方,亦知之矣。種我福田,供之自是有益,如梁武帝前生為樵夫,遇雨見佛像被淋,取笠覆之,一念之誠,后報無窮。
問:本人在未信佛之時是無覺,自皈依三寶來,少學經(jīng)典才知我身是四大假合,是無常的大病體,立即切切實實來學來修來練,要消除內(nèi)外諸幻病,哪知至現(xiàn)未除清,再發(fā)生自性中心病,本人認識是長久病,無妙方可治,大德是當代大醫(yī)王,故敢求解!(黃米田、黃道空)
答:心本無體,安能有病。所誤心病者,不過妄念耳。妄念謂何,過去種種得失五欲六塵,以及現(xiàn)在未來等欲塵,叢集不斷,勢若群魔眾盜,一齊來攻,故成病患。然此病起于自己三毒,幻出諸怪,如求痊可,必去妄念。能信阿彌陀佛,肯念阿彌陀佛,妄念才起,便提一句佛號擋去,如水來土屯,久久自感佛佑,且生極樂。如念佛心輕,念欲塵心重,雖佛來眼前,也救汝居士不得。
問:六方世界,有恒沙佛土,但不知也有西方極樂世界那樣七寶莊嚴否?西方念佛往生,六方佛土,如何去法,是否也要念佛,才能去的?(童瑞珠)
答:六方恒沙佛土,雖各具七寶莊嚴,惟與西方極樂比較,則有遜焉。緣此蓮邦,乃彌陀因地,精取二百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具足五劫所成,思此可知矣。如欲往游六方,先求往生極樂,經(jīng)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朑,盛眾妙花,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此其去法。
問:有人說,釋迦牟尼佛是此界教主,念佛不念釋迦佛,反念他方阿彌陀佛,是舍本向外。(慧妙)
答:噫,此語似是有理,實則知一而不知余,故因執(zhí)而成謗。須知念彌陀名,乃遵本師釋尊之教,經(jīng)訓煌煌,豈我獨出心裁,弟奉師訓,云何舍本?譬如孔子每每稱揚堯舜,曰堯舜與人同,曰舜人也,我人也,未聞責以背舍孔子之本,而向外也。
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是屬宗門抑屬教下,古德之禪是否有依之修者希例示。(郭無垢)
答:宗門與教下,乃后來演變之名辭,我輩初學,不易分清,宜先急其所急。今反問一句,唐朝以后,禪宗大師無不皆研金剛,試想金剛一經(jīng),屬于宗門,抑屬教下?明乎此理,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屬宗屬教,可例而知矣。至云古之禪德,是否有依修者,區(qū)區(qū)所聞不廣,不知者自不能言也。
問:佛法言萬法唯心,如某先生言我家右邊的房屋沒蓋好,而先蓋左邊的房屋,則大兒子將敗,諸如此類之風水地理說,可信與否?請開示。(顏貴業(yè))
答:堪輿之學,由來已久,古今說者,有驗不驗,當有彼之理由非盡虛誕。然學佛者,主說在心,心造萬法,吉兇禍福由之。學佛功力微弱,則堪輿之理,或有可憑,學佛功力增勝,堪輿之理被轉矣。
問:所謂‘耳根圓通’是到何境界,能聽出什么?神仙有此通否?(吳明安)
答:圓通即是境界,能聽自性,萬法唯心,能聽萬法。佛門小圣,尚作不到,外道仙人,更無其分。
問:見人殺生,雖發(fā)救度之愿,而力不從心奈何耶?(周慧德)
答:力能救之,而功德利益,兩方圓滿,倘力不從心,只要發(fā)心真誠,力若用盡,而自己功德,已同須彌。以理言之,一念之慈,成佛之因,以事言之,八識田中已落善種矣。
問:楞嚴經(jīng)中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如何解釋?(陳炳林)
答:凡問經(jīng)文,必指出某卷某章,方為解答,本欄屢屢聲明矣。緣答經(jīng)文,應統(tǒng)觀上下脈絡所在。不能斷章取義,恐失旨也。祈示出范圍后,再奉答不遲。
問:我沒拜過法師,不知誦經(jīng)方法,那么要誦彌陀經(jīng),普門品經(jīng),只在用口念,或有病的人,沒跪只坐念,不知可以否?(邱;)
答:經(jīng)屬顯教,不似密咒條件困難,依文誦讀,不須師授,但經(jīng)中亦有不少之生字,不可粗心以相似之形,而讀白字。例如彌陀經(jīng)之‘俱絺羅’,‘絺’錯讀希音,‘頗羅墮’之‘墮’字,錯讀‘墜’音,‘阿 鞞佛’之‘’字,錯讀閃音等,力避此弊,即無罪過。至于坐念跪念,并無限制,倘能恭敬,坐跪行立而誦,無所不可。
問:因感友人張君,雖供奉觀音圣像,卻崇老母為千仙萬佛之創(chuàng)造者,其經(jīng)典系由仙人分三才位置(天才講述,地才翻譯,人才筆記)講記所編印,且未記明著者,及印刷書局牌號,其教義包含釋、道、儒,且三界、六道、因果等之說均有不同之處,又云‘天機不可外泄’等云,若按回明老禪師杰作,‘暗路明燈’而武斷之,友人之信奉,似乎近邪?雖欲拯渠棄邪歸正,奈因彼此之學識在伯仲之間,又渠之篤信已臻至堅不可破之境界,且恐誹謗正法重罪,懇祈賜示其信奉屬正抑是邪?何以誘導歸正?(李心誠)
答:居士既皈依三寶,而三寶中焉有‘老母’‘仙人’‘儒’‘道’‘三才’等,既讀過暗路明燈,則當知一切邪魔等,何尚遇事而不決?此人之學問,諒不能與居士伯仲,是所信奉者,乃無知愚夫,醉夢亂境,七顛八倒,一塌糊涂而已,奚足云教。彼著魔日深,故堅迷難拔,誘其歸正,安有定法,惟賴居士觀察機緣,善巧勸導,時久業(yè)消,或能轉耳。
問:有人說佛教是積極的救世的,而不是悲觀消極的厭世的,但尼僧剃發(fā)修行于深山古剎中,世事不聞不問,這豈非脫離了社會人群?設若人人如此,則國家社會能繁榮進步嗎?(金川)
答:眾生根器千差萬別,有喜為公者,有喜修己者,佛法方便,無量無邊,有大乘教義,有小乘教義。大乘教義,度眾便是度己,跳火坑入地獄,不疲不厭,此菩薩之行也,佛極贊之。小乘教義修己而不害眾,遠鬧聵隱山林,淡泊無我,此聲聞之行也,佛嘗斥之。大乘如世人兼善天下,小乘如世人獨善其身,善天下如堯舜禹湯文武之流,獨善身如巢由夷齊嚴陶之亞,俱不可非之,且小乘者正為大乘之預備,不有先習淡泊,何能無我犧牲。
問:有人問一尊佛出世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釋迦世尊這番來降生亦三大阿僧祇劫乎?但是后來的佛要多久?(顧鳳英)
答:三祇之數(shù),指佛修行時間,非指佛與佛出世之距離,釋尊滅后,彌勒來時,只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可為證也。證成佛果,惟有一次,余雖屢屢降生,不過應化示相而已,何限時間。
問:我在金門抱著「眾生皆我父母’的思想創(chuàng)設了念佛會,算不算是弘法?(魯成)
答:自己念佛,勸人念佛,又提倡念佛會,將法說與人,非弘法而何。更視眾生皆為父母,知見亦正,甚可佩服。但有一言相贈,在家與出家,立場不同,學問無論到何程度,決不能受人供養(yǎng),受人皈依。倘有機會,還是受戒為正。多看凈土書籍,以免行解錯誤。
問:頓悟自比漸悟大佳,請問其法維何?(李云霄)
答:頓悟實無有法,所謂頓者,其理有二,一為惑業(yè)薄而塵欲輕者,障礙較少,悟道較速,一為多生修習,至此生而成熟者。前有喻,如鏡染塵垢,染厚者須久磨而光,染薄者經(jīng)少磨即明。后有喻,如人食量,能容七餅,食時飽在最后一餅,應知后一餅之飽,原自前六來也。
問:維摩詰是否為佛弟子,不然是跟誰學的。其師父是誰。抑或如緣覺無師自悟的?(賴棟梁)
答:其本古德曾云為金粟如來,其跡乃毗耶離之居士。經(jīng)云‘有國名妙善,佛號無動,是維摩詰于彼國歿,而來生此’。據(jù)此其本之所學,非從釋尊也。經(jīng)又云,‘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據(jù)此其跡則教秉釋尊,即是釋尊弟子也。
問:夫過去如幻,現(xiàn)在如夢,未來亦然,畢竟空寂,苦樂俱不可得,無一可往心處。然則興道場,度眾生,亦如夢如幻耶?(賴棟梁)
答:三際夢幻,苦樂不得,心無住處,是言有悟有得之菩薩,非博地凡夫境界,萬法本屬一如,興道場,度眾生,自不例外,惟凡夫迷真著有,菩薩不能不為實行權,從真入假,假設方便而度之。而在菩薩,自了性空,并不著相,所謂水月道場,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問:人往生西方以后,為何清明掃墓時,還拜他呢?是否靈魂還在嗎?照現(xiàn)風俗習慣,不管有否生西?人們都還拜祖先的木牌,是否追遠乎?或是有靈乎?(李月鳳)
答:果生西方,固不來享,除鬼道以外,他道亦不能來享,即在鬼道,亦需至誠感格,儒圣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誠亦難感也。若論追遠,則只有盡其在我,申我孝思而已。必求實益,拜時莫如加以誦經(jīng)念佛,祖先若在西方,蓮品可以增高,若在六道,可借佛力次第超升。
問:有一位大德說:在家居士只要盡了護法的責任就好了,毋需研究佛學,更不必要弘揚佛法,此種論調(diào)是否正確?(釋永興)
答:學佛者,遵佛之教而行焉,佛度眾生了脫生死,尚不分四生六道,況分在家出家乎?背塵合覺,必經(jīng)聞思修,不研佛學,何聞何修?大乘發(fā)心,必受四宏誓,不許弘化,何圓菩提?且菩薩者,必自度化他者也,如依此說,是不許在家人自覺覺他,更無所謂作菩薩也。經(jīng)中維摩詰居士,光嚴童子,善德等,具是男子在家等覺菩薩,月上女,妙慧童女等,皆是女子在家菩薩,畜生野干,尚許為諸天說法,以上諸事,皆甚明著。至我國古德龐居士傅大士等,亦是行解相應,自行化他之菩薩,如佛制平等,無此歧異,應依圣言量,可也。
問:佛教出世法,是超出三界,請問三界以上,定是佛國,佛國以上,尚有何所?(張詳謀)
答:若以事言,三界欲色穢濁,佛界莊嚴清凈,然虛空無盡,世界亦無盡,此無盡世界中,有凈有穢,重重交錯,實則并無方向,假名曰上下東西,能超穢便入凈,即名超三界也。若以理言,萬法唯心,心凈則土凈,心穢則土穢,無三界可出,無佛國可入。心凈者雖在三界,即是佛國,心穢者雖居佛國,仍是三界,如五不還兜率等,雖在三界,因皆心凈,當?shù)乇闶莾敉?我輩今居,本為釋迦佛國,因眾心穢,眼前便現(xiàn)娑婆。
問:在無講經(jīng)道場之地方,欲度化未生信仰者,當采取何種步驟,使其皈依佛教?(陳金泉)
答:識字之人,贈以初機淺近之小冊;不識字者,與講因果及知苦求樂之法;能觀機以書以言,契其心理,其收效不減于講經(jīng)。
- 上一篇: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一)
- 下一篇: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九)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