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七)
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七)
問:李老先生,讀了您上次的佛學問答,使我們這些初信佛教的,好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克服了迷津!真是又感激,且歡喜!現(xiàn)在我也有幾個問題,寫在這里請您指教!我們臺灣地方,信佛教的人雖然很多,但大半都兼信媽祖城隍,或天帝等神道,一般家庭里,雖然大多供奉觀音菩薩,但卻又與圣母土地并列,且聽說清水鎮(zhèn)有一所觀音廟,每逢二、六、九月觀音圣誕,全鎮(zhèn)竟大開殺戒,像祀城隍一樣的熱鬧。請問老居士,這些信徒也能稱作佛教徒嗎?信了佛教,又是否可以再拜神鬼?其后果是升天呢?還是生西?像清水鎮(zhèn)的觀音廟,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去制止他們殺生祀菩薩?(譚逸民)
答:尊問須分五段答覆:一、信佛兼信城隍、媽祖、天帝,家中觀音與媽祖并供,這是多神教,并不是純粹信佛者。二、清水鎮(zhèn)的觀音廟,殺生供奉觀音,違犯佛戒,大是錯誤!決不能稱為佛教徒,只可算一個不明教理的敬佛人而已。三、信佛以后,再拜鬼神,尚無不可。因佛家教義,眾生平等。只限于拜,不過對他有禮貌而已。若仍歸依信奉,就是大錯了!(周安士遇見神廟,對他念佛,祝他早歸三寶,修凈往生,其法甚善)。四、生西有生西之法,并不是每一個佛教徒都能生西。升天也有升天之條件,也不是供供天拜拜神就能升天。五、清水鎮(zhèn)觀音廟,殺生祀菩薩,只可由發(fā)大心的佛子前往善勸,使他明理悔罪!
問:只聞以香花供養(yǎng)佛菩薩,不聞以蠟燭供養(yǎng)也。請問燃燭供佛者是何意義?(陳佛子)
答:供具中原有明燈一種,表顯智慧光明,燃燭不過代替明燈之意。
問:普門品上說‘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紐械枷鎖,檢系其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這些話更是疑問了?若說無罪,因為是被冤枉了,倒也情有可原;但若有罪的,也只要念彼名號即得解脫,這豈不是菩薩鼓勵眾生犯罪?因為犯了罪只須稱念菩薩名號,便可解脫的。請教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慈福)
答:古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持名持至妄念全消,方稱一心。據(jù)上偈文,妄消即是懺悔,菩薩垂茲,予以自新,猶之法律假釋,過后如不悛改,其殘余罪業(yè),遇緣仍受苦報。假釋既非鼓勵犯罪,懺悔獲救,理無不合。
問:蒙章嘉大師題贈‘道崇相莊’四字,不知為佛所題,或為學佛的人所題,自不能相混,請予分別解答!(檀島一僑胞)
答:甲、為題佛像的解答:‘道崇’的道是證的道果;崇是最高的意思。茲再把他的含義略略解釋:空間有靈知的動體(俗名動物)共有十種界線,名曰十法界。這十法界,又分為四圣六凡兩類,圣人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凡夫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自修羅以下,談不到甚么道。人與天算是凡夫小道果,聲聞與緣覺算是三乘二乘圣道果,菩薩是大道果,佛是至高無上的極道果,故贊‘道崇’。(注聲聞緣覺就是羅漢)。‘相莊’的相是相貌,也叫做形相。莊是莊嚴兩字的簡稱。莊即作端莊講,嚴是威儀整齊,合起來講,就是妙相莊嚴。因為佛的相貌,與眾不同,見過寺廟里佛像的,才能曉得。佛有三十二種特別相,如頂上有肉髻,發(fā)作螺旋文右轉,兩眉中間有白毫盤旋似珠(俗名佛頂珠),齒有四十,胸前有卍字等,事太繁不能枚舉。佛因有此種種奇妙的形相,所以自然莊嚴,故稱相莊。
乙、為題贈學佛的解答:‘道崇’既為佛徒,自必學佛的道理,所修的道,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此不過與佛,有已修已證的分別。‘相莊’人既學佛,當然心就羨慕佛,一切言行舉動,自必具足規(guī)矩法度,雖無三十二相,但神情態(tài)度,一定是很莊嚴的,能令人一見起敬。
問:‘劫’共有幾種?每種‘劫’時間區(qū)別如何?例如非想非非想定:經(jīng)八萬大劫仍墜輪回,初地至七地須經(jīng)兩大劫,此二種劫各時若干?(羅德彰)
答:劫之演算法,各經(jīng)論微有不同,名目亦多,如小、中、大、一里、萬里、磐石、芥子、阿僧祇等,茲以通常者錄下。人壽十歲,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止,再如前法下減,減至十歲為止,此一增一減之數(shù),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合四中劫為一大劫。阿僧祇者,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十兆為京,十京為垓,如是十十加增,為一總數(shù),此總數(shù)再倍倍加增,至第一百二十,為阿僧祇。余難悉備。菩薩成佛,即指此阿僧祇而言。自十位至十回向證須一僧祇,自初地至七地,證須一僧祇,七地至等覺,證須一僧祇。
問: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其內(nèi)容如何?(羅德彰)
答:此系修菩薩行,次第證果之階段,再加入等覺妙覺,共為五十二種,等妙即是補處佛,此五十二級,各有名字,亦可略解,然亦繁矣。若問內(nèi)容,能言者僅是耳。若夫修證向果入住出等之法,非片言之事也。
問:釋迦牟尼佛的名是譯音抑另有意義,在家時曾聽人云是‘救世慈悲’之意確否?菩薩呢?三寶是佛法僧寶否?各作何解?(丘高秀)
答:是譯音,其義為‘能仁寂默’;菩薩亦是譯音,義為‘覺有情’。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佛,皆稱佛寶;釋佛所說一切經(jīng)律,皆稱法寶;出家之比丘,具六種和合,故稱僧寶。
問:佛經(jīng)上講的正法、像法、末法,祈釋之!(童心)
答:佛去世之五百年內(nèi),法儀未改,有教有行,多有證得正果,稱正法時期;后一千年中,道法訛替,雖有教行,像似而已,稱像法時期;再后萬年中,如日沈西山,只有微末之影,輒多有教無行,稱末法時期。
問:查日本辭苑里的‘內(nèi)院’曰:是兜率天的內(nèi)部,彌勒菩薩居處,此兜率二字何釋?(童心)
答:兜率譯為妙是,謂此天享受五欲妙樂,皆能知足也。
問:在家二眾,曾受五戒者,對已故尊親之忌辰,以及現(xiàn)生父母之壽辰,于該紀念日中,普佛回向后,可否仍搭縵衣持具,向已故尊親之靈位,或現(xiàn)生父母之前,頂禮祝福?(寬禪)
答:向過現(xiàn)父母頂禮祝福,為人子本分,自應為之。惟不得搭縵衣持具,緣此衣等,乃佛家重器,專為禮三寶及修法所備,不許濫用。
答:‘諸行’指一切有為之法;‘無常’謂遷流變化而不恒久。‘萬法’謂一切事理;‘無我’謂無主體,即眾緣和合,方有此事理也。
問:我執(zhí)法執(zhí),此二執(zhí)在佛學書籍常?吹。意義如何?(慧香)
答:人身四大假合,并非主體,堅固執(zhí)著此身是我本體,名曰‘我執(zhí)’。諸法因緣生,或因用而假設,固執(zhí)為實,名曰法執(zhí)。茲恐初機生有誤會,單將‘法執(zhí)’設喻解之。身有病須藥醫(yī)之,心有蔽須法除之。若病愈再藥,藥即成病;蔽除再法,法即為蔽。但我輩初機,心蔽正厚,亦正需法之時,切不可借口‘法執(zhí)’,無慚無愧,懈怠放逸也。
問:五濁惡世之劫濁見濁,怎樣講還不明白?(慧招)
答:劫作時分講,有增減之別,增時人壽加增,高到八萬千歲;減時人壽遞減,少到十歲。減時如到二萬歲時,即是濁亂之時矣。見有五種,皆是濁垢不明,即‘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等。
問:觀世音菩薩在此娑婆世界,卅二應身尋聲救苦,西方三圣亦有觀音菩薩,此二尊是同或異?(慧銓)
答:是一。法華經(jīng)云:游此娑婆世界。西方現(xiàn)者乃其報身,此地現(xiàn)者乃為應身耳。
問:覺行圓滿,才能成佛,覺是自覺,行是度他,就像釋迦牟尼佛,莫說后來這些眾生,未經(jīng)他老度化,就是他老涅槃的時候,還有的是不信佛的,這何能說是普度眾生,覺行圓滿呢?(慧銓)
答:佛度眾生,并非只度一次,緣世界無量,眾生無量,業(yè)力牽引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無有已時。佛應身世間,亦無已時,如釋尊來此娑婆,已有八千余次之多。所謂圓滿者,指一個時期之機熟眾生,皆被度盡而言。喻一樹之果千顆,生熟有異,必分期采摘也。今日熟五十顆,則來摘五十,明日熟百顆,又來摘一百。今明兩日所摘,皆可向人說:應摘者已盡矣。
問:世俗腦筋好的人大家都稱贊是聰明人。但是佛家是講智慧不說聰明,那么智慧與聰明不同在那里?(寬珠)
答:對于萬事萬理,真而且正之察照及決斷,是智慧。腦筋靈敏,而為私欲固蔽,取舍或不正者,是聰明。此亦粗言之也,詳分太為費辭。
問:‘南無’二字是什么意思?(慧亮)
問:‘無我’作何解釋?如何修養(yǎng)?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漠視自己的存在,也可以說是‘無我’嗎?(王炯如)
答:我字作主宰之體講,人身乃四大假合之集團,實無有主體,故曰人無我。一切事物,俱是眾緣和合,而現(xiàn)假相,均無主體,故曰法無我。居士所舉者,乃是懈怠及放逸,為學佛者最大忌病!
問:四相之首—我相。凡修持者,當先去之。惟經(jīng)論中亦間有提及我字者,如‘唯我獨尊’,又‘常樂我凈’之我字,如何解釋?(趙永超)
答:說‘我’字者,范疇可分為三:其一我見我慢我名,此二邪一假,乃凡夫顛倒執(zhí)著說我也。其二爾我彼此,隨順世俗,以期言語不混,是方便說我也。其三圓顯法性,全彰凈德,法性凈德,權稱真我,此言語道斷,不可說而強名說我也。‘惟我獨尊’,‘常樂我凈’,上二我字,屬于第三范疇。
問:有云定業(yè)不可轉,不定業(yè)可轉,請問如何是定業(yè),如何是不定業(yè)?(鐘鈞梁)
答:種因力強,又遇增上緣,使因已熟,而成果者,為之定業(yè),反之則不定業(yè)。
問:十二因緣中之‘六入’,不能明白,請詳細示知!(慧德)
答:六入即是六根。根言其體,入言其用,謂是能接入六塵之種種器體耳。
問:方便有余土,是已斷見思二惑,未斷塵沙無明,得到的羅漢境界。但是‘有余’二字不能明白?(慧德)
答:塵沙無明未斷,是謂有余。
問:雜阿含經(jīng)內(nèi)‘瞿曇’兩字作何解釋?‘四攝’是哪四攝?(潘玉泉)
答:瞿曇有數(shù)講,居士所問者,或是佛姓一種。四攝者: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
問:一切智與一切種智是同是異?還有妙智慧及真智妙慧,這是總稱佛智,或有所分別,請示!(蕭慧心)
答:知一切法空者,名一切智,是聲緣證得者。諸佛道法,菩薩道種智,聲緣一切智,皆能照見實相,全備斯智名一切種智,是佛證得者。真智對權智而言。妙智慧及妙慧,不過對智慧之贊嘆辭耳,此其區(qū)別。
問:五陰熾盛,聽了很難明白,并說他是前七苦的根本問題,更不清楚,請用簡單話解釋,可不可以?(慧心)
答:此一術語,本極復雜,如求簡單解說,自無不可。若因簡單解說,便能詳明,恐非易事。茲試詮釋如下:‘是說假(色)身及妄識心,時時(受)到環(huán)境之逼迫及誘惑,就念(想)著分別排除或貪染,因是假身妄心,似電流(行),剎那剎那,不斷造作,而發(fā)生變化。且如猛火,越燒越盛,不能停止。既有如是因,所以才有前七苦如是果。句內(nèi)之色、受、想、行、識,名曰五陰。
問:金經(jīng)第九分云:‘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此‘樂阿蘭那’請開示!(翟孟秋)
答:此是梵語,譯為無諍聲,寂靜,意樂處,過離處等義。即是寺院之處也。
問:羅漢本無量無邊,按經(jīng)云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具,皆是大阿羅漢。因何有十八羅漢之說?此十八羅漢其名云何?其事云何?其造像有何依據(jù)?(翟孟秋)
答:有法住記一書,上載十六尊者,受佛之櫊,永住此世,度化眾生。后人有將十六尊者之名重覆加入者,亦有加入迦葉尊者等,并不一致,此十八羅漢所由來也。寺殿中因以設像焉。
問:贊本師釋尊有‘人天教主三類化身’之語,是哪三類化身?(奚子為)
答:佛本具‘法報應’三身,若只云化身有三類,或指無量相好之勝應身,三十二相之劣應身,五趣種種之化身。
問:‘戒定真香’之香贊,有‘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之語,這‘昔日耶輸’四字作何解?(奚子為)
答:昔日作‘過去的時間’講,耶輸指世尊為太子時之夫人,名‘耶輸陀’。
問:贊普賢菩薩有‘十愿導歸繼能仁’之語,作如何解?(奚子為)
答:華嚴經(jīng)中有普賢菩薩行愿品,載菩薩發(fā)十大愿王,導眾生往生極樂。‘能仁’即釋迦佛,繼者接續(xù)也。
問:三十七菩提分之五根,是信、進、念、定、慧,而四神足則為欲、進、念、慧,這‘欲’字應作如何解?其換用此欲字之意義何如?(奚子為)
答:欲字是對某事甚深樂意,而又極希望之義。五根狹指四諦,泛指諸法之用功。四神足之四個字,是專為禪定用功說也。
問:請示般若之意義!(王可標)
答:中文譯曰智慧,但此義為一切智慧之中之無上第一智慧也。
問:佛經(jīng)中及法界安立圖中之‘天帝’是誰?是否為大千世界主?抑或佛主?(支世榮)
答:按三界共分二十八層天,這是一個大千世界的豎說;若橫說就數(shù)位多了。今且從豎面簡單說:最下層為四王天,有天王四;二層為忉利天,有天帝三十三;向上二十六層各有天帝一。佛經(jīng)中說天帝之處不一,要問天帝是誰,須查某處如何說法,方能認出是說某層天帝也。
問:摩醯首羅在佛眾中之地位如何?其來歷如何?(支世榮)
答:此是第二十四層色界最頂之一天帝也,即是大自在天,印度外道崇奉之。佛宗派中有種密宗,云此天為大日如來之應身,如是而已。
問:摩醯首羅既居梵天中,當大千世界毀滅時,梵天亦毀,為何獨其不毀?此大千世界尚未成時他住那里?(支世榮)
答:若依密宗解釋是佛應身,便是有來有去,有始有終。若僅以此天而論,壽命至一萬六千大劫盡時,尚難脫死。據(jù)此,縱世界不毀,彼亦須毀滅也。大千非一,此大千未成,彼識當在其他大千中。
問: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為什么不在天竺傳道下去,何以要轉到東土來傳法?(林良柱)
答:彼土眾生,福報已薄,邪見漸增,外道繁起,佛緣殆盡。此土自漢晉以來,朝野崇信,根多大乘,不避艱險,往求法者舉踵相接,是知佛法之弘廣,機在震旦,故東來也。然此只就世相說,若如宗門問祖師西來意,即另當別論。
問:在佛學里頭有說‘八萬四千法門’,但又有一種說‘不二法門’,像這樣兩種說法的法門,是怎樣的講解?(林良柱)
答:此須分答:一者、十使互具成一百,經(jīng)歷十法界,各起一百則成一千,身口七支則成七千,又歷三世成二萬一千。又多貪、多嗔、多癡、等分之四心、各具二萬一千,共成八萬四千塵勞,然于此皆有對治之法,故曰八四法門。二者、八萬四千法,不出一心,能悟入一實平等之理,則無一切分別,故曰不二。前者如說樹之萬葉千條,后者如說樹之亭亭一本。
問:家人賣雞,敝人念家畜不能做什么善因,將其賣身之錢,一部分獻納修建佛堂。所有功德皆回向歸在家畜,未知它可能得功德乎?(李永茂)
答:身命供養(yǎng)三寶,當有功德。此事原為不得已之舉,但能長養(yǎng)放生乃佳耳,此亦可稱方便。
問:欲和貪有何差別?福德和功德有何差別?(李永茂)
答:欲字在佛典中有好壞二義。‘欲勤心觀’四種神足,授戒已緣事故不能出席,所行之與欲,受欲、說欲,十八不共法中之欲無減等皆是好義。如欲染、欲塵、欲愛等皆是壞義。貪字是惡心所,根本煩惱之一,但有惡而無善。福德功德者,福是報加自己,功是益加他方,皆其差別也。
問:六塵中之‘法’系指什么?與何者相關聯(lián)而相應?(潘思旭)
答:萬事萬理,都可云法。六塵中所舉之‘法’,與意相應。既云是塵,自指外境。概分為三類:曰本質(zhì),曰帶質(zhì),曰獨影。意所取之法,獨影境也。
問:七眾內(nèi)之式叉摩那一眾是指未受優(yōu)婆塞戒之男女否?或是帶發(fā)老太婆在寺內(nèi)修行的?(顏寬文)
答:式叉摩那,系受過十小戒之沙彌尼,而學習六法,預備再受五百大戒者。
問:欲意皈依佛門手續(xù)怎樣辦理?(杜自然)
答:寫一姓名簡歷,向比丘僧請求皈依,或量力供養(yǎng)(有無皆可),極為簡單易辦。
問:在家眾與出家比丘同師時彼此怎么稱呼?又出家比丘向高過一輩(與自己師父同師)的在家居士稱師伯,而高過一輩的在家居士對出家比丘以師伯自居,是否合乎佛制?(杜自然)
答:在家人屬外護,雖與僧眾同師,只是皈依,非是法嗣。出家晚輩對之縱加尊稱,在家者仍須以弟子身分自居。如世間法,周武王尊太公望為尚父,商太甲尊伊尹為師保,而太公及伊尹,則仍以臣子身份自守。
問:佛教什么年號時代傳來我民國?(莊慶賢)
答:佛教之來中國,始于西周穆王再見于秦穆公時,然此皆是野乘?嘉簳尷现居涊d:‘漢武元狩中,匈奴昆邪王來降,有金人,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此亦僅有佛像。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后漢明帝夢金人頂有白光,傅毅以佛對,帝遣蔡愔及秦景憲等,使天竺,得經(jīng)四十二章,及釋迦之像,后人多以此為佛教入中國之始。
問:有一名佛信徒,皈依拜師,一直拜,拜三位,四位,五位是什么意思?假使原來禪宗皈依拜師的信者,然后變更入凈土宗法門者,有必要再拜凈土宗的師嗎?(莊慶賢)
答:按皈依三寶,其僧之解釋,即眾之義,實則皈依師者,即皈依一切僧也。彼若非求戒,又不求學,專尚皈依多人,大概系不明佛理之人。
問:前日本和尚只研究佛理修行而已,沒有‘素食’當然結婚傳子孫,原來有這樣的佛法嗎?(莊慶賢)
答:聞曾往日本,明晰個中情形者言,彼國佛法,原學自中國,遠紹印土,經(jīng)律煌煌,豈有二致。至云種種,乃系明治維新以后,僅有一部分之變態(tài),非盡如是也。
問:聽說歸依三寶者,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但佛陀本教人自歸依三寶,那么這樣的歸依,難道就算不是佛教徒嗎?(陳武吉)
答:自皈依之義,是自己愿樂皈依,而不是被逼迫之謂。既自樂皈依三寶矣,誰謂此人非佛教徒耶?但依有儀式與自性之別,儀式者須求受過具足戒之比丘,在佛前舉行之。自性者系明白三寶之義,知自性本具三寶之德,而反向心性上用功。惟二者不可離,離則雖名佛徒,而實卻有虧矣。
問:佛在世時,聞法大菩薩及阿羅漢等弟子是否吃素?(屠夫)
答:佛徒以素食為原則,佛禁食肉,散見各經(jīng),繁難枚舉。有限于時,或限于地,谷蔬不生,許食五凈,乃其例外。此問題極為簡單,勿須多惑!佛之教義慈悲平等,殺他食他,何有慈悲?犧牲他,生長我,何有平等?如執(zhí)著生物必須犧牲彼,方賴生活我,此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之學派,理偏不圓,居士未深下問,區(qū)區(qū)亦不多贅也。
問:聞說××活佛不吃素,是實否?為何不吃素?臺灣沒有蔬菜?(屠夫)
答:佛教宗派不一,總分類顯密兩系,密在中國,多布于蒙藏等地,是處谷蔬甚少,俗尚肉食。然密宗食肉,皆用密咒加持,能令其神識超升。此亦迫于種種環(huán)境,不得已之權智也。×師即是密宗金剛上師,臺灣蔬果雖豐,上師自有其特別辦法,普通佛徒,未可借口。
問:邪教,外道與正教如何分法?(屠夫)
答:理真智圓,不偏不易,大公無私,正教也。妖言幻術,悖乎性德,違反倫常,邪教也。舍本務末,真?zhèn)位祀s,似是實非,外道也。然邪外亦未嘗自承其為邪外,其間毫厘千里,要在讀書達理之人。具明眼以辨之。
問:若是勸人學佛念佛,大家都說‘心好就可以,不害對方就是第一好人,何必信佛’。不知要如何答對方?(寬湛)
答:一切眾生貪嗔癡充滿,何能夸心好?日日口說妄言綺語等,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贊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覺悟,發(fā)此言者,分明一塌糊涂。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其迷惑愚癡,可哀也哉!
問:佛學上說有鬼。常人(我在內(nèi))聞鬼則心驚而膽寒,此種心理若是先天俱來,則應做何法以免此恐懼之心理?(王炯如)
答:鬼為六道眾生之一,為下三途之受苦者,學佛人當起憐憫心,作超度想,不當畏之。其聞而恐懼,是俱生習氣固有,而世俗之恐怖宣傳亦有關系也。
問:有人問持齋人不食葷,此身是素的或是葷的?與普通人同不同乎?(寬觀)
答:人身乃多量細胞組織而成,此細胞惟賴食品營養(yǎng),剎那生滅,新陳代謝。食五谷菜蔬,此身之細胞,自是接受谷蔬之精華;食豬羊雞魚,當然夾雜豬羊雞魚之質(zhì)素。
問:慶吊時要擇吉日祭祖,祭神亦同樣。此件事學佛之人可見重亦要見輕?(林溪河)
答:學佛人心地慈祥,諸事皆吉,不必拘泥陰陽五行之術。惟家庭人多,習此已深,驟改或起反對,致生意見摩擦,似亦未善。宜見機從權,漸漸去之也。
問:有情眾生皆是隨業(yè)而在六道現(xiàn)種種身受種種善惡之報,而無情眾生已無情,就不造善惡,為何形形式式不同?(黃茂榮)
答:無情之物為器世間,是有情世間之依報。有情正報既千差萬別,其依報自然形形色色不同,亦隨有情之業(yè)報而應現(xiàn)者。
問:諸法無我則化學上之構成世上一切物質(zhì)之九十余種獨立元素(已分解至不能再分)可算有我否?可算有常否!(潘思旭)
答:此若干元素,不能再分,乃系科學尚未發(fā)展到極點。再有若干年之進步,當可再能分晰。如以前之發(fā)明原子電子電子核等,是其例也。有我有常,胡能遽言。
問:每見卍字,即感欣慰。愚料想此字是表示世尊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之根據(jù)。茲發(fā)見同道慣用卍字,即感不快。有大德者責愚執(zhí)著,據(jù)云佛法無邊,法輪常轉,天堂變地獄而地獄變天堂,說得津津有味,強詞奪正理。細思佛教單用此字,若不統(tǒng)一,以馬馬虎虎亂用,是非顛倒,即諸法亦如是,對信眾何以答之?(呂存心)
答:考楞嚴及華嚴音義,皆作卍形。至唐武則天長壽年間,始定此形作字,讀為萬音,表萬德吉祥之義。中國一切佛像,及圖案畫,皆作卍形。北京又有一特形建筑物,亦仿此形,名卍字廊。惟日本佛像胸前多作形卍。附之者謂三二相中,凡有回旋性者,皆向右旋,如螺發(fā)眉毫等,此亦應向右旋。然我輩凡夫,未睹圣身,豈敢遽云誰是。但居士所云應該統(tǒng)一,區(qū)區(qū)甚表同情。在未考據(jù)確實以前,而應各從本國習尚。如阿彌陀佛接引像,中國式作垂右臂狀,日本式作垂左臂狀,是亦不一致也。在此兩種文化交流之際,似不必與人爭執(zhí),爭亦無益,不如各求心之所安;從本國之多數(shù)所尚者為佳。
問:當來彌勒菩薩下生時為何又在印度?何不到美國去說法感化頑愚的外道呢?(黃茂榮)
答:佛不生處,未必不受佛教,如釋尊未生中國日本等,何以中日之佛法獨盛,而印度反寂然無聲歟?準此,彌勒雖不生美國,彼土亦未必不受佛法,惟美乃新興國家,與歐洲有特殊關系,自然帶去歐洲之宗教,但今日屢與東亞有事,漸知佛法之高,已有人正在研究,且有僧侶,是不待彌勒降,先自接受矣。
問:人壽減到三十歲的時候天上的龍看見世上的人太惡了,七年不肯降雨,以此理論雨就是天龍降的,若以科學來說豈不是蒸氣結成的嗎?(黃茂榮)
答:雨有氣象自然結成者。亦有龍致者,如今日之冰,固有隆冬嚴寒而結者,亦有夏令人工造成者。
問:諸佛菩薩圣誕及各種齋期,是否均改用陽歷?(桂引杏)
答:此隨各人之意,不必作一定之拘泥也。
問:萬事科學化,依留聲機曲盤之經(jīng)咒有效否?(何江都)
答:萬法唯心,溪聲尚是廣長舌,何況曲盤字句清楚耶?但具誠心,當然有效;否則雖請人念誦,亦如空竅風響耳。
問:陰陽眼,慧眼人能見佛神鬼等金光衣冠是實否?(何江都)
答:陰陽眼是否真實,區(qū)區(qū)不知,縱屬真實,或能見鬼神,佛菩薩之境界,彼不能見,以圣能見凡,而凡不能測圣也,如人見螞蟻,而螞蟻不能睹人。
問:佛說度眾生,究不知如何度法?是否即教人從善去惡?除此而外,尚有其他方法否?(仲志英)
答:度作救度講,有權實之分,使脫現(xiàn)時之災危,權也。令得不生不滅究竟涅槃,實也。佛度眾生,固不外勸善,然善更分有漏無漏之別,脫現(xiàn)災危,有漏善業(yè)尚矣;不生不滅,舍無漏善業(yè),則不能辦。此無漏業(yè),即佛教中之禪凈密律種種方法。為他教所不知,為佛教所獨有,若僅謂從善去惡,即為畢事,當知任何宗教,皆是勸善,又何貴乎必學佛耶?
問:佛學雜志每說中國人有大乘根性,宜于學佛此說然否?(仲志英)
答:可云如是。
問:如何求得善終?(姚清源)
答:懺悔夙業(yè),多作善事。
問:如何行使一生任務?(姚清源)
答:謹守本分,不損人利己,此是從消極方面講;盡心盡力,必信必忠,此是從積極方面講。如斯可為能行其任務矣。
- 上一篇: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八)
- 下一篇: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六)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