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一(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一(4)
宿二、于諸性罪 (分二科)
列一、總開無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善權(quán)方便為利他故,于諸性罪少分現(xiàn)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這是戒漸次攝這一科。分七科:第一科于諸遮罪已經(jīng)講過了,F(xiàn)在是第二科,于諸性罪。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總開無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這發(fā)無上菩提心,稟受菩薩戒以后,安住在菩薩凈戒律儀!干茩(quán)方便為利他故」:行菩薩道這件事,一個是正常的菩薩道,一個是方便的菩薩道,F(xiàn)在說的善權(quán)方便,就是不是正常的,是特別的情形!笝(quán)」這個字,我查字典上的解釋,叫作「反經(jīng)而善者也」。這「經(jīng)」是正常道,現(xiàn)在「反經(jīng)」和正常之道是不一樣的,是相反的,但是也是屬于善法,所以叫作「善權(quán)」!阜奖恪惯@個詞什么意思呢?這個詞姑且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智慧叫作方便;一種是行動,你采取行動的時候叫作方便,F(xiàn)在這里就是指行動說的。這個安住在菩薩凈戒律儀的菩薩,他采取善權(quán)的行動,采取這樣的行動!笧槔省梗盒袆邮潜憩F(xiàn)于外的相貌,有相貌可見聞的,「為利他故」是說菩薩的內(nèi)心,就是他的動機。他采取這個行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了利益自己,是利益他人!赣谥T性罪少分現(xiàn)行」:究竟指什么說的?什么叫作善權(quán)方便?為利他故有善權(quán)方便究竟指什么說的?是「于諸性罪」,就是很多的,「性」就是「罪」;不管你受戒不受戒,你作這件事就是有罪的。這種有罪過的事情,菩薩「少分現(xiàn)行」,不是全部的,就是一部分、一少分的作了這種有罪過的事情。
「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由于菩薩他的內(nèi)心,他采取這個行動,作這種性罪的事情,他內(nèi)心是清凈的,不是由貪欲瞋恚邪知邪見發(fā)動這種罪過的行為,而是用慈悲心作這件惡事。「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對于他所受的菩薩戒并沒有違犯,而且還能生出來很多的功德。這一段文主要是指說他內(nèi)心是清凈,不是煩惱發(fā)動的,是用清凈的慈悲心發(fā)動作這件事,來利益這個眾生的,所以他就沒有犯戒而有功德。
看《披尋記》:
「善權(quán)方便至生多功德者」:這一段文!覆簧茦I(yè)道所攝身語諸業(yè),名諸性罪」:「不善業(yè)道」就是有罪過的業(yè)道。而這里面說,就是屬于身語這兩方面,不是意業(yè);意業(yè)是沒有不善業(yè)道,菩薩的內(nèi)心沒有貪瞋癡,他是用慈悲心,用智慧作這件事。不善業(yè)道所攝的身語諸業(yè),或者是身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或者是表現(xiàn)在語言上的事情,這都是業(yè),就是有了行動。這就叫作性罪。身就是殺盜淫了,語就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這些事情是有罪過的。「謂性是不善,能為雜染損惱于他,能為雜染損惱于自」:性罪這句話怎么講呢?。「謂性是不善」:這件事的體性就是有罪過,它不是好事情!改転殡s染損惱于他」:這種事情要一造作的話呢,它就有污染,就能傷害到對方,使令對方也有罪過,也有苦惱。「能為雜染損惱于自」:它的污染不但是傷害到對方,也損害了自己,兩方面都有苦惱,所以叫作性罪。
「雖不遮制,但有現(xiàn)行便往惡趣」:因為它是屬于身語,不是內(nèi)心。說是我不控制自己,我不約束我自己身語清凈;身語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和語言,我也不加以控制。雖然是不遮制,不控制它,「但有現(xiàn)行便往惡趣」,可是你若是表現(xiàn)出來行動了,你說出來有罪過的語言,你作了有罪過的事情,「便往惡趣」,你將來就是要到三惡道去受苦的!鸽m不遮制,但有現(xiàn)行能障沙門」:雖然你不控制自己,但這件事你要負責(zé)的。只要是你現(xiàn)出來行動了,它就障礙你得圣道。這個「沙門」,就是指無漏的戒定慧說,有無漏的戒定慧名為沙門。你若作這種有罪過的事情,就障礙你得圣道的。「如攝事分說。(陵本九十九卷五頁)」:也就是前面這幾句話。
「如是性罪,五相所攝」:這個性罪,這十不善業(yè)道,它有五個相貌,這五個相貌都屬于這一類的事情。那五種呢?一是事,二是想,不應(yīng)該是「相」,應(yīng)該是思想的思。三是欲樂,四是煩惱,五是方便究竟,如決擇分解釋(陵本五十九卷十二頁)。這個「事」是什么呢?就是或者是屬于有情的境界,或者是屬于無情的境界,你在這上面造種種惡,所以這叫作「事」。二是「想」,就是你內(nèi)心的思想。這在律上也常常有這種說法,就是我想要去傷害某甲,結(jié)果傷害了某乙,這就是你那個想和那個事實不符合,就是這樣意思。我想要傷害一個眾生,結(jié)果所傷害的不是眾生,是一棵樹,就是你內(nèi)心的想和那個事實有點違反;蛘呤窍喾系模乙獋δ骋遥敲淳褪悄骋,我不傷害某某,就是沒有傷害某某。就是那個事實和你的心想相符合的;一個有不符合有相符合的差別,這叫作想。
第三個是「欲樂」,欲樂是什么呢?就是你作這件事情你歡喜,你歡喜作這件事。或者你要罵人,我罵這個人的時候,我歡喜罵這個人,就是你心里面有這個樂欲。那么這里面表示什么呢?有的時候不是愿意這樣作,但是有個力量逼迫你非這樣作不可,但是心里不歡喜,那就條件不具足了。第四個是「煩惱」,就是你要去作這件事的時候,你用貪心作,或者是瞋心,或者是愚癡邪知邪見來作這件事,一定要是這樣。如果你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邪知邪見,那這個條件就不具足了,這十惡業(yè)不具足了。五是「方便究竟」,就是你采取行動以后,把這件事作圓滿了,作到最后你自己滿意了,那么叫作方便究竟。說是如是性罪要具足這五個條件,有事有想有欲樂有煩惱有方便究竟,其中有一個不具足,你這個罪業(yè)也就是不圓滿。這是如決擇分釋(陵本五十九卷十二頁)。
「今于此中說諸菩薩性罪現(xiàn)行」:現(xiàn)在這里面說的,于諸性罪總開無犯這段文,是說諸菩薩的性罪現(xiàn)行,發(fā)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他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有性罪這一方面的罪過的事情的活動!阜怯蔁⿶馈梗哼@個菩薩作這件事,表面上看是有罪過的,但是他發(fā)動這件事,他不是由煩惱發(fā)動的,他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邪知邪見,非由煩惱!覆痪咭磺小梗哼@五個條件不是完全都具足的,就是這件事他不是由煩惱!腹收f少分」:所以說「于諸性罪少分現(xiàn)行」,就是其它的他都具足了,事想欲樂方便究竟都具足了,就是這第四個煩惱他不具足,而這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故說少分現(xiàn)行」。
「又諸菩薩為利他故,作所應(yīng)作」:又諸菩薩他的大悲心,為了利益眾生故,作所應(yīng)該作的事情!附杂蓯壑T有情憐諸有情增上力故,非染污心;是故此說由是因緣,由無染污,說無違犯。由具憐愍,說多功德」:這諸菩薩作所應(yīng)作,都是能利益眾生的!附杂蓯壑T有情」:都是因為菩薩有慈悲心,他愛諸有情,就是愿意饒益眾生,令眾生得樂!笐z諸有情」:憐愍眾生有苦,要他離苦,「愛諸有情」是令有情得樂,「憐諸有情」令諸有情離苦!冈錾狭省梗河捎谄兴_對眾生有離苦得樂的饒益心,由這樣的心的強大力量故,「非染污心」,不是用染污心來發(fā)動,來作這件事的,他是有慈悲心作這件事的!甘枪蚀苏f由是因緣,由無染污,說無違犯」:他不是用染污心作這件事,所以說他沒有犯罪。「由具憐愍,說多功德」:因為他有憐愍心,所以作這件事不但沒有犯戒,而且還有功德!敢阅修行自他利行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菩薩作這個性罪的少分現(xiàn)行,但是由于慈悲心的關(guān)系,他是修行了對于自己對于眾生都有功德的行為,這件事!笖z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在因是攝受,果是隨與;你攝受因了,將來就給你個無上菩提果。這是解釋這一段文,這段文是總開無犯,就是先總說開許菩薩作這件事不是犯戒。
下邊第二科是別釋其相,就是一樣一樣的解釋性罪少分現(xiàn)行的相貌。分八科,第一科是于殺生;分兩科,第一科是出因緣;又分兩科,第一科思惟所作。
列二、別釋其相 (分八科)
張一、于殺生(分二科)
寒一、出因緣(分二科)
來一、思惟所作
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fù)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fù)欲造多無間業(yè)。
這里總說「于諸性罪少分現(xiàn)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詳細來說呢,「謂如菩薩見劫盜賊」。這個劫和盜都是賊;劫也是賊,盜也是賊。這個劫就是明搶,奪取他的財富;這個盜是偷偷的,在你不知道的時候來偷東西叫作盜。那么劫也是賊,盜也是賊,他是什么事情呢?「為貪財故欲殺多生」:說這個賊是為了貪求財富,所以想要殺害很多的眾生。「或復(fù)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前面說殺多眾生,是一般人。下面說是或復(fù)欲害有大功德的聲聞,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這些圣人,或者得辟支佛道的獨覺,或者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那這都是大德的聲聞,大德的獨覺,大德的菩薩!富驈(fù)欲造多無間業(yè)」:或者還不只于此,他還想要造更多的嚴重的罪過,就是五無間罪了。這是說他作這惡事,這是思惟所作。
看《披尋記》:
「見劫盜賊至多無間業(yè)者:殺生因緣,略有三種」:這個殺生的因緣,就是有三種因緣會有殺生的事情。那三種呢?「謂貪瞋癡」;蛘哓澬娜⑸,或者瞋心去殺生,或者愚癡心去殺生。這個由貪心殺生,由瞋殺生,這是容易明白吧!愚癡心殺生就是我們祭奉孔夫子,拜祭孔夫子的時候,殺了很多豬牛羊,來供奉孔夫子,這就叫作愚癡!复酥星遗e貪為因緣起殺欲樂」:這一段文說是「唯貪財故」,就是姑且舉這個貪是殺生的因緣,他發(fā)起殺害生命的欲樂,有這種意愿要殺生,有這樣的歡喜心!刚f劫盜賊為貪財故」:怎么知道是貪因緣起殺欲樂呢?文上是說「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乃至廣說」:就是或復(fù)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這些。
「當(dāng)知所余諸有情類,由其猛利瞋癡為因緣故」:這是說殺,所余的或者是瞋心,或者是愚癡心,諸有情類由其猛利的瞋癡為因緣故,「非無如是欲殺多生等事」,他們也是這樣子,內(nèi)心的煩惱不一樣,也同樣都有殺生的事情!嘎圆痪哒f」:只說了貪,瞋癡沒有具說!溉粲谝粫r頓殺多類,名殺多生,此由方便殺生成重」:這是由于他有這個行動,他殺害眾生,就造成了重大的罪過!溉糁T聲聞獨覺菩薩,由田廣大,名為大德」:這里說是殺一般的眾生;下邊說是諸聲聞獨覺菩薩,「由田廣大」,這聲聞獨覺菩薩,是廣大的福田,就是能生廣大的福德的境界,所以叫作大德。他本身有圣德,也可以名之為大德。眾生對這樣的圣者,三乘圣人能恭敬供養(yǎng),那也能夠得大福德。
「此有五相,如決擇分釋」:決擇分有解釋,就是陵本六十卷十二頁,在那上說。這個決擇分說五相是說「從于一切有情第一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住起,謂慈等至」:就是他能在色界四禪里邊修四無量心的三昧,所以有這樣的功德是大德!付䦶挠谝磺杏星榈谝粚⒆o他心住起。謂無諍等持」:就是學(xué)習(xí)無諍三昧成功的這些圣人,那這也是大德,就是成就無諍三昧的人是大德!溉龔牡谝患澎o涅槃樂相似圣住起」:就是和涅槃相似的境界,就是滅盡定,他入了滅盡定,從滅盡定里出來這個人,也是可以名之為大德。「四已得一切不善不作律儀。謂預(yù)流果」:這也是大德。初果圣人他已經(jīng)成就了一切惡事不作,他有這樣的無漏的律儀,這也是大德!肝鍢O清凈相續(xù)究竟,謂阿羅漢及佛為首大苾芻僧,如是名為田廣大性」:「極清凈相續(xù)究竟」,就是大阿羅漢他的身口意清凈,乃至到佛的境界,乃至大眾僧的無量功德,這都叫作大德。這上面說是六十卷十二頁說這五種相貌。
「若殺害彼,此由事故名重殺生」:「若殺害彼」,若是這個眾生他有這么樣猛利的惡心,想要殺害這個大德的人,那在前面那五個相貌來說,這就是事故名重殺生,就是屬于有情!溉魳I(yè)能感無間大地獄果,名無間業(yè)」:若是你造了這個罪業(yè),將來使令你招感無間的大地獄的苦果,那就叫作無間業(yè)。就是不間隔;這間隔有二種,一個是業(yè)力的間隔,一個生的間隔。譬如說這個人修學(xué)了戒定慧,修學(xué)了四念處,應(yīng)該是得圣道,但是沒得,他破了戒的話,他就先要去受破戒的果報,那么或者是作牛,或者是作狗。那么就和你得圣道這件事有間隔了,這是生間隔。也是業(yè)力的間隔,這個罪業(yè)使令你由無漏的業(yè)得圣道的果,中間有有漏業(yè)的間隔。一個生的間隔,一個業(yè)的間隔,F(xiàn)在這個無間業(yè)是沒有這些間隔的,所以叫作「若業(yè)能感無間大地獄果,名無間業(yè)」。
「此有五種」:這五種無間業(yè),「謂害母等」,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些!赣钟袩o間同分業(yè),亦名無間業(yè)」,還有同分業(yè),那也就是無間業(yè)。譬如說佛滅度以后,你破壞佛像,這件事也有點相似的。還有在《俱舍論》都有解釋!赣墒欠N種,是故名多」,就是多無間業(yè)!钙兴_于如是事現(xiàn)見在前,故名為見」:這個菩薩對于這些事情「現(xiàn)見在前」,叫作「見」。
前面是「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fù)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fù)欲造多無間業(yè)」。這些事情菩薩都看見了,看見這件事情要現(xiàn)前。
見是事已,發(fā)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yè)成當(dāng)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
「見是事已,發(fā)心思惟」:菩薩看見這件事以后,他心里面就動了,在觀察思惟這件事。「我若斷彼惡眾生命」:這菩薩自稱是「我」,要是斷了那個眾生的命以后,「墮那落迦」,那我就會下地獄了!溉缙洳粩酂o間業(yè)」:若我不斷他眾生的命的話,這個眾生的無間罪業(yè)就造成功了,造成了以后呢,當(dāng)受無間地獄的大苦。這兩件事,我若斷他命,我自己下地獄,他就不下地獄;我若不斷他的命,他就要下地獄。那怎么辦呢?「我寧殺彼墮那落迦」:這個菩薩發(fā)了大悲心,我寧可殺掉這個眾生,我下地獄!附K不令其受無間苦」:這樣子這件事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不令那個眾生墮落地獄了,他因為無間業(yè)造不成了。這是思惟所作,菩薩這樣思惟,來觀察這件事;下邊是加行所作。
來二、加行所作
如是菩薩意樂思惟,于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dāng)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
「如是菩薩意樂思惟」:這位受菩薩戒,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的菩薩,他內(nèi)心里面有大悲心和大智慧的思惟觀察,「于彼眾生或以善心」,對于那個想要造無間業(yè)的眾生,或者是用善心,或者是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dāng)來故深生慚愧」:就是菩薩的智慧觀察這件事,決定了以后,「為當(dāng)來故」,作這件事以后將來的后果,「深生慚愧」,菩薩自己感覺到很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就把那個眾生殺害了。這是加行所作;下邊笫二科結(jié)無犯。
寒二、結(jié)無犯
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這一科說完了。
看《披尋記》:
「見是事已至生多功德者:世親攝論釋云」:這《攝大乘論》世親解釋那上面說:「謂諸菩薩若如是知如是品類補特伽羅,于此不善無間等事將起加行」:「謂諸菩薩若如是知」,若這樣知道,就是你碰到這個因緣,知道這件事。「如是品類補特伽羅」:就是他是那一類的人!赣诖瞬簧茻o間等事」:這是有罪過的無間業(yè)!笇⑵鸺有小梗簩⒁l(fā)動,發(fā)起這種行動。「以他心智了知彼心」:這位菩薩有他心通,所以知道那位眾生的心,他要發(fā)動這件事。「無余方便能轉(zhuǎn)彼業(yè)」:菩薩周遍的觀察以后,感覺到?jīng)]有其它的方法能轉(zhuǎn)變那個人造罪的這種行動,沒有別的辦法能轉(zhuǎn)變他!溉鐚嵙酥擞纱藰I(yè)定退善趣」:就真實的會知道那個眾生,由于他造了這個無間的業(yè)力,「定退善趣」,決定是從人天的善趣退出去,退失了這個善趣!付ㄍ鶒喝ぁ梗阂欢ㄊ堑饺龕旱廊チ。「如是知已生如是心:我作此業(yè)當(dāng)墮惡趣」:這樣知道以后,菩薩自己心里面就這樣作念:「我作這件事以后,我會下地獄了!」「我寧自往,必當(dāng)脫彼」:我寧可自己下地獄,決定要叫那個眾生不要下地獄!赣诒爽F(xiàn)在雖加少苦」:現(xiàn)在我若殺他的時候,他也有點苦,那還比較少一點,「令彼未來多受安樂」,現(xiàn)在受少少一點苦,將來能受安樂,就不受地獄苦。
「是故菩薩譬如良醫(yī),以饒益心雖復(fù)殺之,而無少罪」;譬如良醫(yī)給病者治病的時候,病者也有點苦的。以利益心,以饒益心雖然殺掉他了,但是沒有罪過,「多生其!!赣啥喔9始沧C無上正等菩提」:因為這是屬于菩薩道,是無上菩提的因緣,所以將來能得無上菩提!附褚辣酸尅梗含F(xiàn)在這個文就依據(jù)《攝大乘論》世親釋來解釋,「正解此文」!副嗽扑闹,此云善心或無記心」:世親釋上說是他心智,這里說是善心,以善心來殺那個眾生,或者無記心殺眾生。「當(dāng)知他心智,即善無記心自性」:那個他心智也就可以說是善心的自性,或者無記心的自性。「善無記心,即他心智差別」:不同的名稱了!赣伤闹侨定力起,名為善心;若通力起,名無記心」:由他心通的智慧,若是從定力發(fā)動的,那就叫作善心。若是通力起,名無記心;就是由禪定發(fā)出神通,由神通來發(fā)他心智,那就叫作無記心。定是善法,神通發(fā)出來就叫作無記,這樣解釋。「文雖有別,其義是一。非余善心或無記心能知彼欲,墮決定故」:不是其它的散亂的善心,散亂的無記心,能知道彼欲,「墮決定故」。當(dāng)然那個眾生想要造無間業(yè)這件事,不是散亂心能知道的,一定是有禪定有神通的才能知道這件事。所以這里面說善心無記心,是指禪定或發(fā)神通來說的,不是指散亂心說的!赣嚯S所應(yīng)一切當(dāng)知」。
張二、于廢黜 (分二科)
寒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于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
這是第二科,于廢黜。第一科是于殺生,現(xiàn)在是第二個叫廢黜。分兩科,第一科出因緣!赣秩缙兴_見有增上」:說這個發(fā)無上菩提心,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的菩薩,他看見有增上的‥‥,這個增上是指國王說。「增上宰官」:就是有權(quán)力的這些大臣!干掀繁⿶骸梗哼@個國王和大臣,就是他的部下,他們非常的暴惡,而是屬于上品的暴惡。「于諸有情無有慈愍」:他對于他國家里面的人民,沒有慈愍心!笇P斜茞馈梗簩R坏淖饕恍﹤习傩盏氖虑。「菩薩見已,起憐愍心」:這位受菩薩戒的菩薩‥‥,我感覺這個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前面說殺生的菩薩也不是一般的菩薩,能有神通,得了禪定的菩薩。有沒有得無生法忍,文上不明顯!钙兴_見已,起憐愍心」:菩薩看見國王和國王的大臣,有這么多的罪過,就發(fā)了慈悲心!赴l(fā)生利益安樂意樂」:菩薩就發(fā)了慈悲心;慈能與樂,那么就是安樂意樂,悲能拔苦,就是利益的意樂!鸽S力所能若廢若黜」:就是隨順菩薩的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的力量所能辦得到的,「若廢若黜」,就是把這個國王大臣,把他作廢了。這個等于是打倒他了;蛘甙阉H低了,不作國王也不作大臣,把他降低了!冈錾系任弧梗壕褪悄莻王位,增上宰官的這個身份,把這個身份降低了,或者是取消了。
寒二、結(jié)無犯
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由于菩薩這樣作,就是利益了廣大的人民;也是利益國王大臣使令他不再造罪了。所以對菩薩所受的戒是沒有違犯,是能生多種功德。這可見這個菩薩不簡單!國王大臣他們是有很大的力量的,明白一點說,就是有很多軍隊的呀!你菩薩能夠「若廢若黜」,那這事兒可是不簡單。但是這件事,菩薩戒里面有這么一條,這個國家的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看見佛教《瑜伽師地論》的戒品有這一條,他心里怎么想?曇無讖翻的菩薩戒里面就沒有這一條,他把這一條就沒翻。而玄奘法師他翻了!但是我看玄奘法師傳上,他贊嘆唐太宗,那就像三皇五帝那么樣的有道德,那話說的很多,贊嘆得很厲害。我當(dāng)時看見這個話,「哎呀!怎么這么樣贊嘆呢?」后來讀了菩薩戒,「哦!原因就在這里!」就是你是好皇帝,我們不會造反的。所以翻譯完了《瑜伽師地論》,就送給唐太宗看,唐太宗看見這文,沒看見這文,不知道!我看他有那么的閑嗎?全部的翻閱一遍?
但是這個文看出來佛教,這也可以知道,菩薩是參與政治活動的!從這段文看出來,是參加政治活動的!但這件事,有理智的人應(yīng)該是同意。就是你本身造了很多的罪,佛教徒若采取這個行動,對你也好,你將來不會下地獄不是很好嗎?而對于廣大的人民也有好處。這當(dāng)然要理智,但是我感覺有理智的人不多,都是私心大的人。「我若能保住王位,你們流血是應(yīng)該的!」我看這樣的人多。我們說真實話,很多的事情就是這么回事!「我把國家搞壞了,我不可以下臺!我不能下臺的!」都是這樣子。等到我在臺下的時候,「你應(yīng)該下臺!」就是這樣子。等到自己上臺了,永久不可以下臺。這事情‥‥,我看還是出家好!不要管這事情。
看《披尋記》:
「見有增上增上宰官等者:初一增上,謂是國王」:這上有兩個增上。頭一個增上指誰說的?是國王說的。「以彼攝受一切所統(tǒng)僚庶,位最尊勝」:因為國王他攝受‥‥,攝受應(yīng)該是組織,他組織一個政府,他就控制他所統(tǒng)治的這些僚庶,就是他的部下了,文武大臣,都是官!噶拧拐吖僖玻甘故呛芏嗟,不是一個!肝蛔钭饎佟梗核牡匚皇亲钭穑钍鈩!傅迷錾厦梗核越凶髟錾稀_@個增上就是位最尊勝的意思,叫作增上!复我辉錾希^彼宰官」:第二個增上,是指國王所攝受的宰官說的!讣粗T大臣若輔相等」:「諸大臣」是一般的這些大臣,「若輔相」就是宰相了,都在內(nèi)的!赣谠坠僦形粸樽饎,故名增上宰官」:在很多的宰官,很多地方的政府也都算是宰官。但是在中央政府的這些宰官,這些大臣,他們是最尊勝的,故名叫「增上宰官」。「由是差別」:就是在這里是有差別的!腹氏挛恼f若廢若黜增上等位」:會說這句話!傅妊裕热≡錾显坠佟梗菏侵冈錾显坠僬f的,「若廢若黜增上等位」,這個等就是宰官,那個增上就是皇帝了!覆徽f所余」:其余的地方政府這個就不說了。
「菩薩見彼逼惱有情,由是因緣當(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這位發(fā)大菩提心的菩薩,我看這個菩薩最低限度有四禪八定的道力,也應(yīng)該是有神通的菩薩;要是更高說,那是得無生法忍的圣者了。說這個菩薩「見彼逼惱有情」,見彼國王大臣就是苦惱廣大的人民!赣墒且蚓壆(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由于他們苦惱老百姓的因緣,將來會「長夜無義無利」,長時間沒有光明的地方,在三惡道里受苦!笩o義無利」,就是沒有離苦得樂的事情。「無余方便能轉(zhuǎn)彼業(yè)」:菩薩沒有別的辦法能轉(zhuǎn)變這國王和大臣逼惱這個有情的罪過的事情,沒有辦法轉(zhuǎn)變,沒有其它的辦法!缸魇撬嘉簩幾猿删筒_恚業(yè)道,故惱害他廢黜彼位」:所以菩薩自己內(nèi)心里這樣思惟說:「寧可我自己成就瞋恚的業(yè)道﹙這要多大的煩惱,瞋恚業(yè)道。﹚」「故惱害他廢黜彼位」:所以要惱害那個國王大臣,「廢」就等于是把他打垮了;「黜」是降低彼位的意思!附K不令其當(dāng)受如是長夜無義利苦」:就是菩薩想盡辦法,想這些辦法,到最后不叫他將來會受到三惡道的長夜無義無利之苦,「是名起憐愍心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
「此于瞋恚業(yè)道相似有犯」:菩薩作這種事情,就屬于瞋恚業(yè)道,不同意國王大臣造這么多的罪苦惱眾生,這算是瞋恚業(yè)道!赶嗨朴蟹浮梗鹤鬟@件事,和這個瞋恚,十不善業(yè)道的瞋恚有點相似,那就是有點犯菩薩戒!溉粚崯o犯」:但實在來觀察,菩薩是用慈悲心作的,所以還是沒有犯菩薩戒。「于其大悲相似障害」:對于菩薩有大悲心,不令眾生有苦惱的,現(xiàn)在他令這國王大臣受了很大的苦惱,對于菩薩本身的大悲心好像是有點障礙,有點傷害!溉粚崯o害」:然而實在是沒有傷害!赣墒钦f言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所以會這樣子!赣执瞬_恚業(yè)道雖非聲聞性罪所攝」:這個瞋恚業(yè)道雖然不是小乘佛法里面那個性罪所攝!溉挥谟星槟転閻篮Α梗壕褪菒篮α松贁(shù)的眾生!甘侵T菩薩所不應(yīng)該作的,故次殺生說如是事」:這是為大多數(shù)人民的利益著想,就是苦惱了少數(shù)的眾生,但是饒益了多數(shù)的人民,是這樣意思。
張三、于不與取 (分二科)
寒一、出因緣 (分二科)
來一、于劫盜賊(分二科)
暑一、奪取盜物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zhí)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于彼有情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
這是第三科。第一科于殺生,第二科于廢黜,現(xiàn)在第三科,于不與取,分二科,第一科出因緣 ,又分二科,第一科于劫盜賊,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奪取盜物。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這個「劫賊」、「盜賊」奪取他人的財物。誰的財物呢?「若僧伽物」:若是大眾僧的財物;蚴恰父@堵波物」:就是佛塔的財物,就是佛的物!溉《辔镆褕(zhí)為己有」:他奪取了很多的財物以后,就認為是他所有的了!缚v情受用」:就放縱他的貪心瞋心來受用這個財物!钙兴_見已,起憐愍心」:對于他生了慈悲心。「于彼有情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菩薩對于這個賊,就是發(fā)生了利益他、安樂他的一種慈悲心,令他舍惡住善,那就叫作利益意樂。舍惡對他有利益,他行善也是就會得安樂的意樂。這是一個真實的利益。我們一般人只看見你餓的時候給你一個面包,這件事有意思。但是佛法在是重視思想上的問題,要教導(dǎo)你心里面改過遷善,這件事重要,比買個面包,我認為是重要的。「起憐愍心于彼有情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
這菩薩戒里邊,現(xiàn)在看出來,前面這個廢黜這個地方,看這個菩薩的精神,真是偉大,不是平常的境界。現(xiàn)在這里面說,我們也應(yīng)該要注意這件事;這個「利益安樂意樂」,就是在思想上,你能夠改過遷善,不要造罪,在這里注意。不是暫時的,你有病了,我給你看看醫(yī)生。這件事也是重要,但是不是太重要。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一個團體,它本身的安樂不安樂,實在是思想問題,所有的問題以思想為根本。所以菩薩看到這一點,「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隨這個菩薩的心力,隨他的智慧力所能辦得到的,「逼而奪取」,就是對那個劫盜賊他去盜取大眾僧的東西,或者佛塔的東西,逼迫他,把那個物奪回來!肝鹆钍苡萌缡秦敼,當(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不要讓他受用這個財物,將來會受到三惡道長夜的無義無利之苦。這是奪取盜物,下面第二科還復(fù)所主。
暑二、還復(fù)所主
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fù)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fù)有情。
「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fù)僧伽」:還歸還給大眾僧。「窣堵波物,還窣堵波」!溉粲星槲,還復(fù)有情」:若是他盜取一般社會大眾人的財物,那也就歸還給有情。
《披尋記》:
「奪他財物等者:他,謂有情。如下說言若有情物還復(fù)有情,此可準知!
來二、于眾主等
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yè)當(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
這是下邊是第二科,于眾主等。前面第一科是于劫盜賊。「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這是說我們出家人的事情。這個「眾主」是什么呢?就是寺廟的住持。這個「眾」是大眾僧,大眾僧的主人,就是寺廟的住持了!富驁@林主」:園林主應(yīng)該說是窣堵波物,佛塔的周圍有園林,這又一部分。「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就是大眾僧的這個住持人,他取大眾僧的財物,或窣堵波物,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他就認為這是他自己私人所有的!缚v情受用」:放縱自己的煩惱,來受用大眾僧的物,窣堵波物。「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菩薩看見這件事情以后,就觀察思惟,這是有罪過的,那么就發(fā)起了慈悲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yè)」:不要叫他因此不合道理的受用大眾僧的東西,受用窣堵波的財物!府(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隨這個菩薩的力量所能辦得到的,他是大眾僧的主,他是寺廟的住持,也把他撤職了,開個董事會把他取消了,是這個意思。
寒二、結(jié)無犯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披尋記》:
「又見眾主或園林主者:主僧伽物,名為眾主!主窣堵波物,名園林主!
我以前說過,我們出家人多數(shù)有什么想法,「我也不想作大法師,我不要去學(xué)習(xí)經(jīng)論!」當(dāng)然這也是自由的嘛,你不學(xué)習(xí),別人也不能勉強你,但是你可能也是有福報,你可能也有很高的學(xué)歷。在佛教里邊有高學(xué)歷的人,現(xiàn)在可能比以前多一點。雖然你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但是也很容易你就會在大眾僧里面執(zhí)僧事了,你也可能就作住持了。但是若不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你作了眾主,作了寺院的住持的時候,你怎么處理事情呢?也就容易有過失。說:「要我去學(xué)習(xí)佛法,我不愿意學(xué)!」那也是不能勉強,但是若是大眾僧推你作住持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推,你也可能客氣,但是也就愿意作了。但是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你容易有過失,就是這樣子。
現(xiàn)在這里面說這個菩薩,他一定是學(xué)習(xí)佛法了,而且還是特別有修行的人,有四禪八定有神通,也可能是得無生法忍了。那么他看見有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就要參加行動,這可見這個菩薩不是但有虛名,他有這個責(zé)任的。他的菩提心使令他不能不管一切事情的,比丘可以不要管,什么事都不管,但是菩薩不是的,菩薩是要管事的。當(dāng)然菩薩要管事也要有這個能力,若沒有這個能力,這件事還是不能管的。
張四、于欲邪行 (分二科)
寒一、明在家 (分二科)
來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xiàn)無系屬,習(xí)淫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dāng)令其舍不善業(yè)。住慈愍心,行非梵行。
這是第四科于欲邪行,這一科。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明在家。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出因緣。「又如菩薩處在居家」:又如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前面沒有「處在居家」這句話,這一條有這句話。那么前面也應(yīng)該是通于出家菩薩,通于在家菩薩,F(xiàn)在這里說是「處在居家」,他還是屬于在家菩薩,他沒有出家。那么這個菩薩「見有母邑現(xiàn)無系屬」:這個「母邑」這句話我以前曾經(jīng)講過,但是我現(xiàn)在又查了字典,這個義看《法相辭典》﹙?﹚上我也查不到這句話。在《文史辭典》上查也沒有 這句話。但是查「邑」這個字,有一個邑君,仁人君子的君。邑君是女人的封號,那這樣說母邑就是尊稱了,也就是女人。「現(xiàn)無系屬」:他現(xiàn)在就是沒有嫁給人,他沒有丈夫。「習(xí)淫欲法」:這個女人作這件事!咐^心菩薩求非梵行」:他心里面對這個菩薩老是想要求非梵行!钙兴_見已,作意思惟」:這個菩薩也是感覺到有這么回事了,他心里面就在思惟這件事!肝鹆钚捻6嗌歉!梗浩兴_若不隨他的意呢,這個女人他的心就忿怒,就會引生很多罪過的事情!溉綦S其欲便得自在」:菩薩若是能夠隨順?biāo)囊庠,菩薩就會有自在力引導(dǎo)他來到佛法里面。「方便安處令種善根」:用善巧方便的智慧,引導(dǎo)他安處在善法中,使令他在佛法里邊栽培善根!敢喈(dāng)令其舍不善業(yè)」:也可以勸導(dǎo)他,棄舍這個習(xí)淫欲法的這個不善業(yè)。菩薩作這樣的思惟以后!缸〈软模蟹氰笮小梗河谑蔷桶沧≡诖软,和這個女人行非梵行。這是出因緣,下面第二個結(jié)無犯。
來二、結(jié)無犯
雖習(xí)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生多功德。
「雖習(xí)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菩薩雖然是這樣子作了,但是沒有犯戒,還是生多功德的。
看《披尋記》:
「處在居家等者:此說在家菩薩」:處在居家這句話,就是在家菩薩,不是出家菩薩!赣谌缡鞘聭(yīng)可修學(xué)」:這個在家菩薩,那他去作這件事也是可以的,而非是出家菩薩!溉粲心敢胤且堰m他」:假設(shè)有的女人,并沒有嫁給人!阜撬鶖z」:不是另外有人來保護他的!甘敲F(xiàn)無系屬」!噶(xí)近淫欲愛樂味著,是名習(xí)淫欲法」:他愛樂味著這件事!赣纱藶橄,繼于菩薩生欣慕欲」:因為這個人沒有系屬,是習(xí)淫欲法的女人,他先來是這樣子,F(xiàn)在對于菩薩有這樣的意愿!咐^于菩薩」:繼續(xù)對于菩薩生欣慕的欲!钙谛那笈c行鄙穢行」:他希望這樣子!甘敲^心菩薩求非梵行」!溉糁T菩薩不隨其欲」:不隨順?biāo)囊庠浮!付ó?dāng)心生恚惱」!溉缰T有情親近菩薩,生福無量」:諸有情想要親近菩薩,菩薩會令他栽培很多很多的功德,就會有很大的福了。「若令恚惱」:假設(shè)若是令這個眾生心里面恚惱的時候呢。「所生非福無量亦爾」:也會造很多的罪業(yè)。
是故菩薩作是思惟以后呢,「勿令心恚多生非!梗阂驗樾捻,就會多生罪過!干品ǚN子,說名善根」:文上說「令種善根」。什么叫作「善根」呢?善法的種子就叫作善根。就是你修行善法的時候,在你的心里面就栽培了種子,那個種子就叫作善根!笩o貪瞋等,亦名善根」:如果一位佛教徒修學(xué)四念處,來對治自己的貪心,對治自己的瞋心,對治自己的邪知邪見的話,那這也叫作善根。「菩薩令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你和菩薩親近了,菩薩的意愿就是作這件事,他教化眾生叫眾生從不善處解脫出來,安立在善處,安立在善法中!赣墒钦f言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令當(dāng)來永不習(xí)近欲邪行業(yè),由是說言舍不善業(yè)」。
寒二、簡出家
出家菩薩,為護聲聞圣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yīng)行非梵行。
「出家菩薩,為護聲聞圣所教誡令不壞滅」:這是第二科簡出家。前邊第一科是明在家,現(xiàn)在說出家。這個出了煩惱家的菩薩,那就是有菩薩比丘,或者菩薩比丘尼,或者是有菩薩的沙彌沙彌尼;那么這是出家的菩薩!笧樽o聲聞圣所教誡令不壞滅」:為了守護屬于聲聞的律儀,是佛所制定的;你要守護清凈,不能破這個戒的,「令不壞滅」就是不要破壞了這個戒。「一切不應(yīng)行非梵行」:出家的菩薩不能作這件事,只有在家菩薩可以。
張五、于虛妄語 (分二科)
寒一、出因緣 (分二科)
來一、明所為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于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
一共是八科,這是第五科于虛妄語;分二科,第一科出因緣;分二科,第一科明所為!赣秩缙兴_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很多的有情有生命的災(zāi)難,這個菩薩為求多有情解脫生命的苦難,不然這命沒有了!膏蜞艨`難」:或者是多有情,不知道什么因緣犯了法,被人家逮補了,放在牢獄里面。這個「囹」是指牢獄,「圄」是有人看守,系縛住你不得自由,他有這樣的苦難!鸽臼肿汶y」:這個眾生、多有情,就是有可能被人家把他的足把他的手給斷掉,有這種可能的災(zāi)難!肛姹恰梗喊阉亲痈畹袅。「刵耳」:把他耳朵割掉了!肛嘌邸梗夯蛘咄谒难劬Φ鹊鹊臑(zāi)難。多有情有這些災(zāi)難,而菩薩為了多有情解脫這么多的苦難!鸽m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于妄語」:諸菩薩為自己的命難,亦不正知說于謊話,照實的情形說呢,那可能連生命都沒有了,菩薩還是說真實話,不說謊話。對自己是這樣子,「然為救脫彼有情故」:但是現(xiàn)在為了救脫這么多的有情的苦難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知道現(xiàn)在說這個話和事實不符合,但是還是說了謊話。說了謊話來救脫這么多眾生的苦難。這是明所為,下邊攝要義。
來二、攝要義
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
「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簡要的來說,菩薩唯獨觀察有情的義利,能令眾生離苦得樂,能夠遠離一切惡法,修行善法栽培善根,只是求這件事,有這樣的義利!阜菬o義利」:不是沒有義利,若沒有義利,菩薩不說這話。「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他對于自己并沒有所求,若是為自己的名利,那就是染污了,他對于自己沒有這些希求。「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覆想」怎么講?是隱藏自己的思想。菩薩他的智慧很高,他知道這件事是怎么回事,但是他要說謊話,就把這真實的情形隱藏起來,叫作「覆想」。「正知」:明明了了的,并不糊涂!付f異語」:而就和有關(guān)的人,說出來不符合事實的話,來救護這么多的苦難。這是要義。
寒二、結(jié)無犯
說是語時,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前面是出因緣,說妄語的因緣。這下面結(jié)無犯!刚f是語時,于菩薩戒無所違犯」:菩薩說這樣妄語的時候,對于菩薩所受的真實語的戒,并沒有違犯,而且有很多的功德。
看《披尋記》:
「雖諸菩薩為自命難至而說異語者:如自下文難行戒中」:這個戒里面有自性戒,一切戒,一共有九種戒;下面這個難行戒里邊有說!缸魅缡茄裕河种T菩薩受凈戒已」:他在傳戒的菩薩那里受了凈戒以后。「若遭急難乃至失命」:若遭遇到急難的時候,這個危險的境界達到失掉了命,這樣危險的境界。「于所受戒尚無少缺」:所受的菩薩戒不會有一點缺少,就是不會說謊話的呀!负螞r全犯」:何況把戒全犯了,不會有這種事情!甘敲兴_第二難行戒」:菩薩難行戒是這樣!甘枪势兴_終不為自解脫命難,覆想正知而說妄語」:所以菩薩不會為了自己解脫生命的苦難而會「覆想」,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況,明明了了的去說謊話,沒有這件事!溉挥谟星橹T所作事,雖能正知無有乖違,然為解脫彼彼難苦,要審思擇而作義利,故思加行說于妄語」:菩薩為自己不說謊話;然于有情所作的事情!鸽m能正知無有乖違」:菩薩明明了了的知道這件事是怎么情形,沒有搞錯的地方。然為解脫彼彼有情的苦難,「要審思擇」:菩薩自己要靜下心來,深入地去觀察這件事!付髁x利」:藉這個機會,作對于眾生有義利的事情!腹仕技有小梗核怨室獾倪@樣思惟,采取行動「說于妄語」!肝轲堃嬷T有情故,又此妄語,亦名異語,謂與自真實想」不一樣,與自己的正知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叫作異語。
張六、于離間語 (分二科)
寒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舍。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舍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
一共是八科,現(xiàn)在是第六科于離間語;分二科,第一科是出因緣!赣秩缙兴_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這個補特伽羅為那個壞人所攝受,所控制,或者這么說吧!但是這個壞人也有些手段的,和他們的感情還是很好的,說「親愛不舍」。這個有情對那個壞朋友,和他們有親愛的感情,「不舍」,大家不分離!钙兴_見已,起憐愍心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菩薩看見這件事也生起了慈悲心,要發(fā)生利益安樂的意樂!鸽S能隨力說離間語」:隨菩薩的能力所及的,也就說這離間的話,把他們分開,說這些破壞他們感情的語言。「令離惡友舍相親愛」:使令他遠離那個惡知識,棄舍互相親愛的關(guān)系!肝鹆钣星橛山鼝河旬(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不要令這個眾生,由于他親近惡知識,當(dāng)受長夜的無義無利。這是出因緣,說謊語的因緣;下面結(jié)無犯。
寒二、結(jié)無犯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如是」就是前面這一段,以利益眾生,利益安樂的心,說離間的語言!腹噪x他愛」:來破壞他們中間的感情。這樣子呢,「無所違犯」,并沒有犯戒,「生多功德」。
看《披尋記》:
「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者:謂有外道于弟子眾自立為師」:《披尋記》的作者這么解釋。就是「外道」,佛法以外的這些事情。那個大老師對弟子眾「自在為師」,他的控制力很自在。「專求利養(yǎng)」:他們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收了很多徒弟,專求名聞利養(yǎng)。專求人家對他們的恭敬,「專求自利」,這樣子!溉舻茏颖姙樗鶖z受」:若是這一類的弟子被他控制住了,「當(dāng)受長夜無義無利」,也是這樣!甘枪视诖嗣麨閻河。由重現(xiàn)法,不重當(dāng)來故」:由于這些外道只看見現(xiàn)在得到一些財富,得到一些名聞利養(yǎng),只重視這點,而不知道將來有三惡道因果的問題,他不去想這件事。
張七、于粗惡語 (分二科)
寒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惡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這是第七科于粗惡語,分二科,第一科出因緣!赣秩缙兴_見諸有情」:看見很多的補特伽羅!笧樾性铰贰梗壕褪撬麄冏叩牡缆范际遣话踩牡缆贰J裁唇凶鞑话踩?「非理而行」:都是不合道理的事情,應(yīng)該說就是十惡業(yè),而不是修學(xué)十善業(yè),這是非理而行。「出粗惡語猛利訶擯」:這個菩薩看見眾生有這樣事情,如果有這種須要,菩薩應(yīng)該是得了四禪八定,他入定去觀察眾生的根性,他認為出粗惡語來教訓(xùn)這些人,應(yīng)該有力量,所以「猛利訶擯」,就是很嚴厲的來訶斥眾生,你不可以作惡事!阜奖懔钇涑霾簧铺幇擦⑸铺帯梗阂猿龃謵赫Z的方便,來教訓(xùn)這些眾生,叫他們從不善處走出來,安立在善處,修學(xué)善法。
寒二、結(jié)無犯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于諸有情出粗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于諸有情出粗惡語」:這是第二科結(jié)無犯。菩薩這樣子以利益安樂眾生的心,于諸有情出粗惡語呢,無所違犯,還會生多功德。
看《披尋記》:
「為行越路非理而行者:若諸有情行不應(yīng)行」:作一些不應(yīng)該作的,有罪過的事情。「違越世間威儀軌則」:這是說你走路的時候,你違越了世間上大眾公共的儀則,那些威儀軌則你違犯了,你特別有個怪樣兒。「是名為行越路,違越世間諸有所作,是名非理而行」。這個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論》,這地方他說的多一點。就是你原來是學(xué)習(xí)大乘佛法,你放棄了大乘去學(xué)習(xí)小乘,那就叫作「非理而行」。說是不學(xué)習(xí)佛法而學(xué)習(xí)世間法,那也叫作「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就是一層一層這樣的對比了。這是第七科;下邊是第八科于諸綺語,分二科,第一科出因緣。
張八、于諸綺語 (分二科)
寒一、出因緣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妓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淫蕩街衢無義之論,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妓吟詠歌諷」:看見這個有情,他就是歡喜倡妓的這些事情,他們吟詠歌諷,唱歌跳舞這些事情!敢髟仭梗瑢嵲诙际钦f一些綺語!富蛴行艠吠踬\飲食淫蕩街衢無義之論」:或者有的眾生,他就是歡喜王論、賊論、飲食論,淫蕩街衢這些戲論。王論也好,賊論、飲食論,淫蕩、街衢都是無義之論,就是不能令人栽培善根,使令人放逸,作種種惡事。這眾生就歡喜這些事。
看《披尋記》:
「信樂倡妓吟詠歌諷至無義之論者:此中綺語,二事所攝」,屬于兩件事。謂戲笑游樂的語言,及處眾的雜語,這雜亂沒有道理這些語言,「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九卷十八頁)」!赋跫闯艘髟伕柚S,謂或依舞而發(fā)歌詞」:根據(jù)跳舞而發(fā)出來的歌詞,或依「作樂」,音樂而發(fā)出來的歌詞!富驈(fù)俱依」:也依跳舞或依作音樂,而發(fā)出來的歌詞!富虿痪阋蓝l(fā)歌詞,皆是此類」:都屬于綺語!负蠹赐踬\」:前邊是「信樂倡妓吟詠歌諷」,下邊信樂王賊,分這么兩段!负蠹赐踬\飲食淫蕩街衢無義之論,謂若種種王論」,那這就是政府的事情,或者是賊論,或者是食論,或者是飲論,或者妙衣服論,或者淫女巷論,這個巷里面都是淫女的地方,淫女巷論。這樣講,「淫蕩街衢」是一句話,現(xiàn)在把它改變成淫女巷論。諸國土論,大人傳論,還有世間的傳論,還有大海的傳論。「如是等類皆名能引無義之論,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五卷十二頁)」。
菩薩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憐愍心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現(xiàn)前為作綺語相應(yīng)種種倡妓、吟詠、歌諷、王賊、飲食、淫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dǎo)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菩薩于中皆悉善巧」:這個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對佛法是善巧,他對于這些戲論也是善巧通達的!赣诒擞星槠饝z愍心發(fā)生利益安樂意樂」:菩薩對于歡喜戲論的,歡喜綺語的有情,就發(fā)出來慈愍心,發(fā)出來利益安樂的意樂!脯F(xiàn)前為作綺語相應(yīng)種種倡妓、吟詠、歌諷」:菩薩要度化這些人怎么辦呢?就和這些人在一起,菩薩也就現(xiàn)出來綺語相應(yīng)的種種的倡妓、吟詠、歌諷,菩薩也會作這個事。菩薩也能夠王論、賊論、飲食論、淫衢等論!噶畋擞星闅g喜引攝自在隨屬」:菩薩這樣表現(xiàn)了呢,就使令那一類的有情發(fā)歡喜心,因此菩薩就把他引攝了,就把他接引過來了!缸栽陔S屬」:菩薩和他建立了關(guān)系以后,菩薩就會很自在的,無障礙的來引導(dǎo)他了!阜奖銓(dǎo)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把他接引過來以后,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引導(dǎo)他,出不善處安立善處。這是出因緣;下邊結(jié)無犯。
寒二、結(jié)無犯
菩薩如是現(xiàn)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這是說他沒有犯戒。
《披尋記》:
「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者:謂為菩薩之所引導(dǎo)及與攝受,心生歡喜,任運自在隨順系故!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一(3)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一(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