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6)

  巳二、別體相(分十四科) 午一、結(jié)

  結(jié)者,九結(jié),謂愛結(jié)等,廣說如前。

  「煩惱雜染」里面一共是九科,現(xiàn)在是第八科「煩惱差別」!笩⿶啦顒e」里面第一科是「標(biāo)列」,第二科「隨釋」!鸽S釋」里面第一科是解「釋名字」,第二科「顯差別」。「顯差別」里面第一科是「標(biāo)建立」,第二科「別體相」,分十四科,第一科是「結(jié)」。

  「結(jié)者,九結(jié)」,在煩惱的解釋名字里面,第一個名字就是「結(jié)」,一共是有九個結(jié)。「謂愛結(jié)等」,「廣說」這九個結(jié),前面說過了。這是用結(jié)的名字,表示煩惱的體相,「廣說如前」。

  午二、縛

  縛者,三縛,謂貪、瞋、癡。

  這個第二科是「縛」,這個縛在前面解釋過,「令于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就是我們內(nèi)心里面有煩惱的活動,就使令我們做種種的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的修行,就不自在,就不能夠滿足。三種縛就是「貪、瞋、癡」。

  午三、隨眠

  隨眠者,七種隨眠,謂欲貪隨眠等,廣說如前。

  第三科,煩惱的體相叫做「隨眠」。前面也解釋過「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就叫做「隨眠」。隨眠有「七種隨眠,謂欲貪隨眠等,廣說如前」,前面也解釋過了。

  午四、隨煩惱

  隨煩惱者,三隨煩惱,謂貪,瞋,癡。

  每一個名字前面都說過,隨煩惱也是有三種,「謂貪,瞋,癡」。

  午五、纏

  纏者,八纏,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妒、慳吝。

  這是第五科說到「纏」,這個名字前面也說過,但是這里把這個「纏」說有八種,有八種纏,那八種呢?「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妒,慳吝」這八種。

  「無慚、無愧」這樣的煩惱是障礙我們佛教徒持戒清凈的,因?yàn)闆]有慚愧心的時候,這個戒就破了,這是關(guān)于戒。

  「惛沈、睡眠」呢?是當(dāng)我們佛教徒修學(xué)奢摩他的時候呢,它就能障礙,你修奢摩,惛沈睡眠來了,不能修奢摩他。

  「掉舉、惡作」呢?就是修毗缽舍那的時候,你想要如理作意,不行,他偏要掉舉不可,再就是「惡作」,后悔了我以前做錯了事情,心里面一直的過不去,就是障礙了自己的如理作意。「惛沈、睡眠」障礙奢摩他,「掉舉、惡作」呢?障礙毗缽舍那。

  「嫉妒、慳吝」,這「嫉妒、慳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彼此都是共同的學(xué)習(xí)圣道,在學(xué)習(xí)的時候,我們受用法、受用財,在法的受用上,在財?shù)氖苡蒙,就會有這樣的心情,一個嫉妒、一個慳吝,會有這種事情。這樣子呢,就使令我們的戒定慧不清凈,不能成就無漏的戒定慧,所以叫做「纏」,纏是這樣意思。

  午六、暴流等(分二科) 未一、舉暴流

  暴流者,四暴流,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

  第六科是「暴流」。暴流有個等,其實(shí)這里面還有其他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是「舉暴流」,把暴流標(biāo)出來、說出來。這是四暴流,前面解釋煩惱的名稱,也說過了!干铍y度故,順漂流故」,這個大河里面的水太深了,不容易度過去。沒有船過不去,很多人都被這個流水漂沒了,F(xiàn)在是說我們內(nèi)心的煩惱特別重的時候,也有同樣的情形,就是不能夠超越這個生死的大海,到涅槃彼岸去。

  那么第一個暴流是什么?就是「欲暴流」!赣┝鳌梗褪俏覀冇绲眾生,欲界的眾生心里面有很多的欲,這個欲把這些眾生都困住了。

  「有暴流」,就是色界、無色界天的這種欲。色界天的眾生對色界的四禪有欲,愛著。這下文還有說過,在《大毗婆娑論》里面提到。我們?nèi)碎g的人愛著這個欲,如果你不能節(jié)制,能令你的壽命短。這個色界天的色界四禪,這樣的修行人,他若特別的愛著這個四禪的話,也有同樣的作用,能令他的壽命短,有這種事情。這是「有暴流」。

  「見暴流」,這個「欲暴流」,「有暴流」,都是在感情上說的、情感上說的。「見暴流」呢?就是所謂「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這些事情,就是另外有一種思想,還有哲學(xué)的思想。那么眾生有這些不如理的見,為見所困。

  這個一般的在家的,在佛在世的時候,一般在家的人,為欲所漂沒;出家的人為見所漂沒,就是「見暴流」?偠灾际恰笩o明暴流」,就是不知道這都是虛妄分別,都是空無所有的,有這樣的無明,所以有這些問題。這是說到暴流,「舉暴流」。

  未二、例枙

  如暴流,枙亦爾。

  「如暴流」有四種,有這種過患,那個「枙」也是一樣,也是這種這么多的枙。

  午七、取

  取者,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這是第七科說到「取」,前面也講過了,什么叫著取。取有四種,那四種呢?「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欲取」,也還是就是人間的,或者欲界天上的這些五欲。令人顛倒迷惑的欲,他這個「欲」有多少引誘性,使令你非取著他不可。當(dāng)然在境界上可以這么說,但實(shí)在還是自己內(nèi)心的問題。內(nèi)心里面有這樣的欲,所以就去取著這個境界,塵勞的境界,所以叫做「欲取」,主要就是色聲香味觸了。

  「見取」,就是剛才說的這個出家人,因?yàn)樗麠壣崃擞,他才出家。出家,他也有?nèi)心的思想,他愛著心里面的思想。

  「戒禁取」,我們佛教里面有所謂圣道,你這樣修行,就可以達(dá)到涅槃那里去,那么叫圣道。這個「戒禁取」就是外道的道,外道你能受持守護(hù)這樣的戒,也就能達(dá)到那個目的地那里去,外道他的想法是這樣,那就叫做「戒禁取」,他很取著他的這個戒。

  「我語取」,在家人是「欲取」;出家人是「見取,戒禁取」,這兩種人都有「我語取」,都是執(zhí)著有我的。這個「我語取」這句話怎么講呢?這個「語」就是語言,就是在語言上有這樣一個字,就是說有「我」,這么說。實(shí)在是沒有真實(shí)體性的,沒有我的體性的,所以叫做…但有言說而已,沒有真實(shí)的體性,所以叫做「我語取」。「我」這句話,只是有這么一句話,沒有真實(shí)我的體性,所以叫做「我語取」。

  這是四取,四種取的體相。

  午八、系

  系者,四系,謂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實(shí)執(zhí)取身系。

  這個「系」,前面也有講過了,「難可解脫」叫做「系」。有四種系,有什么系呢?「謂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實(shí)執(zhí)取身系」。

  「身」這個字,四個名詞里面都有身,這個「身」是什么呢?是指這個定,禪定的意生身。就是我們?nèi)碎g的人,是由父母所產(chǎn)生,胎生。天上、欲界天上的人是化生,但是都是欲。可是若是色界的四禪若成功了,就是往生到色界天。色界天那個身體叫做「意生身」,當(dāng)然也可以說是化生,但是他是由意生身。欲界天是化生,但是都是由業(yè)力,業(yè)力使令他得這個身體。但是天上的人,這個色界天上的人,這個意生身,那要比欲界天的身體就是妙得很,就是隨心意。這個心意怎么樣就怎么樣,心怎么想就怎么現(xiàn),所以也叫做「意生身」。這個意生身就是想要得到禪定的這件事,你的目的想要得到色界禪,但是因?yàn)槟阌胸潱阌胸澗桶涯憬壸×,障礙你不得到禪定。

  「瞋身系」,就是你想要得到色界天的禪的身,得到禪的境界,也是為瞋所障礙,就把你綁住了,你不能成就。

  「戒禁取身系」,這個貪和瞋,主要就是貪,違背了貪他就瞋,也還是指欲界的眾生說。這個欲界這個欲煩惱重的人,就障礙他成就,這是「貪身系,瞋身系!!附浣∩硐怠,這就是指外道,外道有「戒禁取」,也障礙他去得到這個禪定的身體的。

  「此實(shí)執(zhí)取身系」,這個就是那個「見取」。前面是戒禁取,這個是見取。這個見取,他取著他內(nèi)心的思想,認(rèn)為是最殊勝的,最高尚的,最微妙的。他執(zhí)著,他就是這樣很堅固的執(zhí)著,他又因?yàn)樗@個執(zhí)著,就障礙了他得色界定。

  午九、蓋

  蓋者,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

  這底下說到第九科,蓋的煩惱。前面解釋「覆真實(shí)義」叫做「蓋」,在這里說這個蓋的煩惱的體相有五種,「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樣解釋。

  這個「貪欲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家的居士想要出家,就是佛教徒想要出家修行呢,為貪欲所覆障,就是不能出家了,想要出家不行。

  這個「瞋恚蓋」,說我出了家,出了家難免有地方不能符合圣教,有所違犯。這個同梵行者就來勸導(dǎo)他,向他提出建議,教誡教授這些事情,教誡教授他不接受,心里面憤怒,這叫「瞋恚蓋」。

  想要出家呢?為貪欲所蓋;出了家以后,不能接受別人的教導(dǎo),這是瞋恚蓋。接受教導(dǎo)了,好,我就能夠修戒定慧,那么修奢摩他的時候,「惛沈睡眠蓋」,惛沈睡眠來了,把這奢摩他蓋住了,不能成就。

  「掉舉惡作蓋」,說是我修奢摩他有蓋,我不修奢摩他,修毗缽舍那,修毗缽舍那掉舉惡作又來了,又把它蓋住了,又障礙他。

  「疑蓋」,說是我去和我的同學(xué)師長討論佛法,什么叫做四念住?什么叫做八正道?什么叫做無我?大家討論!敢缮w」,這疑惑心來了,是嗎?是那樣子?是無我嗎?于是乎這個圣道的修學(xué)都蓋住了,不能進(jìn)步,那么這叫做「五蓋」。

  午十、株杌等(分二科) 未一、舉株杌

  株杌者,三株杌,謂貪、瞋、癡。

  「株杌者:三株杌;謂貪、瞋、癡」,前面也解釋過什么叫做株杌,株杌有三種。那三種「謂貪、瞋、癡」,貪瞋癡就是株杌。貪瞋癡常常的活動,使令我們內(nèi)心的修學(xué)圣道的堪能性都破壞了,不能夠修學(xué)圣道了,所以叫做「株杌」。

  未二、例垢等

  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惡行亦爾。

  也是一樣有同樣的作用。

  午十一、根

  根者,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這底下第十一科,說到根。這個「根」是指什么說的呢?「三不善根」,有三樣一切不善法的根本,「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就是這三種。

  貪瞋癡這三種染污法,它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使令我們作惡事,墮落三惡道去,它有這個力量,有這個本事,所以就叫做一切不善法的根本,就是貪、瞋、癡,三不善根。

  午十二、漏

  漏者,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這底下十二科,解釋「漏」,有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這三種漏。

  欲漏前面也說這個欲暴流,這底下是取欲取等。

  「欲漏」,就是外門流注(內(nèi)外的外,窗戶門、門窗的門,流水的流,注、注意的注,三點(diǎn)水加個主,外門流注)。這「外門流注」怎么講呢?就是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夠內(nèi)斂,就是向外攀緣。向外攀緣,向外看看這個色聲香味觸很美,這里看不見,我坐車到那里去看看,要去看看,若不去看就不行,心里就不舒服,那么這就是外門流注。這個心的注意力就是向外去攀緣,不能夠回來向道上注意,不能,這是叫做「欲漏」。

  「有漏」,有漏是內(nèi)門流注。就是非佛教徒,修學(xué)禪定成就了,在他的內(nèi)心里面他還是愛、見、慢。就是還是有愛著這個禪定的三昧樂,「愛」,他還是有我見;蛘叱R姡瑪嘁,有邊見,無邊見,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還是有。是這樣子呢,使令他不能與圣道相應(yīng)。所以叫做「有漏」。

  「無明漏」,就是外門流注的欲漏,內(nèi)門流注的有漏的依止處。就是因?yàn)橛袩o明,才有這種欲漏、有漏。就是不明白一切法是緣起的,是畢竟空的,都是假的。無始劫來使令我們的光陰都空過了,人家都成佛了,我們還在流轉(zhuǎn)生死,原因就是這無明的關(guān)系。

  午十三、匱等(分二科) 未一、舉匱

  匱者,三匱,謂貪、瞋、癡。

  這底下是第十三科「匱」,就是不虞匱乏,其實(shí)就是總是缺,總是不夠,總是不足!溉齾T,謂貪、瞋、癡」,有這樣煩惱的時候,總是不足。

  未二、例燒等

  如匱如是,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亦爾。

  也是這樣子。

  午十四、拘礙

  拘礙者,有五拘礙,一、顧戀其身,二、顧戀諸欲,三、樂相雜住,四、闕隨順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拘礙者」這是第十四科,叫做「拘礙」,前面也講過。這拘礙有五種拘礙,有五個差別。

  「一、顧戀其身」,第一個是顧戀其身,這個「顧戀其身」呢?就是心里面常愛著自己的身體。老是要照顧這個身體,不是這樣那樣,就是…總是有事情顧戀這個身體。其實(shí)就是愛著這個身體,愛著這個身體,不只是愛著,還要想辦法來照顧他,當(dāng)然這是指太過份了的人。

  「二、顧戀諸欲」,這第二個拘礙是什么呢?「顧戀諸欲」,他心里面老是想,色上的事情,聲音上的事情,色聲香味觸總是顧戀。

  這個優(yōu)波鞠多尊者的傳上也提到一件事,一個人也是到他這來學(xué)禪,優(yōu)波鞠多尊者當(dāng)時在印度的名望太高了,所有想要修行、得阿羅漢的人,都到這地方來參學(xué)。那么這個比丘來了,優(yōu)波鞠多尊者…當(dāng)然事情多了就有經(jīng)驗(yàn)了,就說:你來這干什么?就說:我來跟尊者學(xué)習(xí)禪。學(xué)習(xí)禪你可要聽我的話我才教你禪,不聽話不教。好,聽大德的教導(dǎo)。好,到禪堂去。就是掛單,什么事情安排好了。優(yōu)波鞠多尊者一入定一看,哦,這個人就是顧戀諸欲,所以沒得圣道。為了顧戀諸欲其中最重的是吃,歡喜吃,就是歡喜要吃好東西,想辦法弄得口味好一點(diǎn),有營養(yǎng)一點(diǎn),或者怎么地,這樣就因此而不能得圣道。

  那么優(yōu)波鞠多尊者這一天就把他叫過來了。今天早晨大家做的這個粥,粥給他預(yù)備,二個人對面坐,他一碗,優(yōu)波鞠多尊者一碗。優(yōu)波鞠多尊者就叫人再拿一個碗來,放在旁邊。這個時候這個比丘一看,這個粥做得好,味道也好,就是著急要吃。要吃,但是粥熱不能吃,就著急了,用口來吹,吹這個粥叫它涼。那么這時候過一會涼了,優(yōu)波鞠多尊者說:好,你現(xiàn)在吃了,但不可以咽下去,含在嘴里,再吐出來,吐在空碗里。一口一口的吃,他就不聽話,最初有約會的嘛,要聽話的。這樣子,于在嘴里面,然后又吐在空碗里頭。然后優(yōu)波鞠多說:你就吃這一碗,吃這吐出來的粥。這是要聽話,最初說好了的,要聽話,勉勉強(qiáng)強(qiáng)的這碗粥算吃了,從這個以后,再也不貪著粥了,不貪著飲食了,不顧戀諸欲了。這個心一放下來呢?他就能專注修學(xué)四念住,就很快得阿羅漢道。那你看我們這是善根不夠,沒有遇見這樣的師父,所以還是沒得圣道。

  「三、樂相雜住」,這是個問題,樂相雜住。就是歡喜「雜」,彼此在一起住,這里面有幾個意思,就是歡喜,我們出家人愿意和在家人一起住,這是一個不對的事情。這個不對,當(dāng)然這個地方也沒有多說,但是從另一個地方也看出來一些事情,說他不是在家人,他是出家人,我們都是出家人在一起住,在一起住也沒有什么,但是就出了問題,出了什么問題呢?一見面就說話,說完了話,應(yīng)該打板了,應(yīng)該去坐禪了,不,不去,還再說一會。就是總而言之,就是彼此間有很多事情耽誤自己用功。說是要走了有事情,要到他方世界去,到別的國土去,不能去,你過幾天再去。總而言之,就在一起住,就不愿意離開,這個也就是所謂攀緣,也就是所謂欲,就使令自己不能夠用功修行。因?yàn)槿硕际菦]得圣道,都是有感情的嘛,你對我很好,我也對你很好,這個路是雙程的,于是乎…若是互相老是這樣照顧,也倒是好。但是好中也有問題,就是你靜坐的時候,忽然間想要這樣子,要那樣子。忽然間說我不要去,我現(xiàn)在靜坐。對方說我待他很好,現(xiàn)在他都不睬我,又是煩惱。

  反正,總而言之,就是「樂相雜住」這個地方說了很多事。這《阿毗達(dá)摩論》上說了很多事?偠灾褪钦系,「樂相雜住」。

  我曾經(jīng)說這些話,我們佛教徒很難能夠走到「中道」,也沒有過、也沒有不及,能夠中道,這是不容易。你說我們出家人不互相照顧,誰照顧呢?但是互相照顧過頭了,障礙用功修行也是不行,不照顧也是不行,這是難。

  我以前也說過一個故事,就是《高僧傳》說到慧可大師,禪宗的二祖慧可大師。另外有一個和慧可大師大家一起住修行的人,修行怎么回事情呢?就是不是在聚落房子里住,而是在樹林里面住。樹林里面住,來了土匪了,就把那位法師的臂砍掉了?车羰芰藗耍(dāng)然就是剩了一個臂了,不知是那一個臂。少一個臂,就是日常生活有很多不方便,慧可大師照顧他。而慧可大師照顧他呢?他就感覺到照顧的不滿意,就對慧可大師說:你若不愿意照顧就不要照顧。說些煩惱的話,你看說是照顧我,結(jié)果你看還是這樣子;劭纱髱熣f:你想一想,我也是一個臂,不是二個臂,做事也不是方便,什么原因?我也是被土匪把這臂砍掉了,就是這么回事。

  所以這個就是這個問題,人家照顧的時候,只想自己的事,要別人完全滿我的意,但是沒有十分注意別人的事情。他也是一個臂,他不知道,還有這個事情。那么后來的禪宗的筆者,說什么呢?說他是砍了一個臂,供養(yǎng)達(dá)磨禪師,供養(yǎng)他,然后說我心不安,然后「將心來與我安」這個故事連接起來。但是你看道宣律師那個《高僧傳》上不是,二祖的這個…他也是被上匪砍了。所以這個互相顧是對的,但是呢?也還是能夠合乎中道還是不容易。

  「四、闕隨順教」。第一個是「顧戀其身」,顧戀其身說是我不顧身,那么我「顧戀諸欲」,說諸欲也不顧,「樂相雜住」;現(xiàn)在樂相雜住也不要,也沒有了,是「闕隨順教」,就是沒有隨順圣道的法,隨順圣道的法語,沒有,也是不能修行,是要具足圣教才可以。這個具足圣教這個地方呢還是有點(diǎn)事情,有什么事情?不要說在家居士,就我們出家人也有這個問題。我不要到佛學(xué)院去學(xué),我修行,認(rèn)為這個是對的。佛學(xué)院去學(xué),可能本來我的知見還是好的,這一學(xué)反倒成邪知見了,我不要去學(xué);蛘哒f呢?學(xué)只是個嘴巴皮嘛,還不如我們作這修行好,這樣對不對,這樣說對不對?

  「闕隨順教」這句話,就是你若想修行的時候,你對佛的法語要能夠通達(dá)。這個通達(dá)什么意思呢?就是知道怎么用功修行,那就叫做有,那就叫做具足了隨順教,具足了隨順教。如果說我只是可以念經(jīng),我也念咒,你沒有學(xué)習(xí)義,經(jīng)里面的義沒有學(xué)習(xí),你只是這樣念、讀誦,這樣不夠的,這樣不行。說「闕隨順教」就是對于圣教的學(xué)習(xí)你沒有,你還是不能夠修行,這四念住你還修不來。尤其是今天的佛教,你這觀心無常你不容易修,不容易修這個觀心無常的,就不容易。這無常若不能修,這無我也不能修。你無常、無我不能修,你就不能得圣道。

  「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第五個條件就是得微少喜便生喜足。你靜坐的時候修止、修觀,小小有一點(diǎn)成就了,有功德,就歡喜了,自己就停在那里,滿足了,好了,我成功了。其實(shí)不是,小小的境界而已,一有點(diǎn)什么大的變動,一下子就沒有了。你不要說大的變動,和人家吵一架,你那個功夫就沒有了,這不行的。這樣子呢,也使令你不容易得解脫,你不能得解脫的。

  所以這樣說呢,不要顧戀其身,我們用功修行也很辛苦,哎呀!這樣子我受不了,我不能修行,也有關(guān)系。「顧戀諸欲,樂相雜住,闕隨順教」都不行,「得微少善便生喜足」,也是不行。這樣子就可以知道佛菩薩慈悲,告訴我們的毛病,一開始有什么毛病,最后有什么毛病都說出了,那樣呢我們就知道有所選擇,有所避免,避免這些過失,我們就會有成就了!

  寅九、煩惱過患(分三科) 卯一、標(biāo)

  煩惱過患者,當(dāng)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

  這一共九科,這是最后一科。煩惱有什么過患呢?有什么過失?有什么災(zāi)患?有什么苦惱?不對?一定要斷掉這個煩惱呢?這一段里面說,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

  「煩惱過患者,當(dāng)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我們?nèi)粽J(rèn)真的認(rèn)識一下,這個煩惱的過患是太多了。這是「標(biāo)」,底下解「釋」。

  卯二、釋

  謂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于所緣發(fā)起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xù)而轉(zhuǎn),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現(xiàn)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憂苦,能引生等種種大苦,能令相續(xù)遠(yuǎn)涅槃樂,能令退失諸勝善法,能令資財衰損散失,能令入眾不得無畏,悚懼無威。能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常為智者之所訶毀。令臨終時生大憂悔,令身壞已墮諸惡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證得自勝義利。

  「謂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煩惱有什么過患?現(xiàn)在彌勒菩薩慈悲告訴我們,煩惱生起的時候,他先惱亂自己的心。這個煩惱一動就是不寂靜。煩惱不寂靜,與煩惱在一起的心也就不寂靜,也就浮動,心里不安了,什么都不對,「先惱亂其心」。

  「次于所緣發(fā)起顛倒」,這是進(jìn)一步是什么樣呢?就在一個所緣境上,所緣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一切的境界,「發(fā)起顛倒」,就會有錯誤的認(rèn)識,什么錯誤的認(rèn)識呢?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但是于「無常常倒」,總是認(rèn)為我還能活兩百年,這樣的心理面無常常倒!赣诳鄻返埂,這本來是苦,認(rèn)為是快樂!笩o我我倒」,「不凈凈倒」,就是「發(fā)起顛倒」,就是發(fā)起了錯誤的認(rèn)識,還不能夠明白諸法實(shí)相,不能明白。雖然是學(xué)習(xí)了佛法,從經(jīng)律論上有一點(diǎn)佛法的智慧,但是煩惱來了的時候,那一點(diǎn)智慧一點(diǎn)作用沒有,就是完全變成了原來的這個舊家風(fēng)。

  「令諸隨眠皆得堅固」,這個煩惱若動了以后,沒有白動的。這個煩惱一發(fā)生作用的時候,沒有白發(fā)生,它有什么作用呢?使令你那個煩惱的種子更堅強(qiáng)了一下,比以前的力量大了一回,這煩惱種子會更厲害了一點(diǎn),「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一堅固就更麻煩。

  「令等流行相續(xù)而轉(zhuǎn)」,因?yàn)檫@個煩惱你動過了以后,貪煩惱也是,瞋煩惱也是,疑惑的煩惱,高慢的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也都一樣,你一動了以后,那個煩惱種子力量大。那個種子力量大,由種子生現(xiàn)行,這個現(xiàn)行一動了的時候,「令等流行相續(xù)而轉(zhuǎn)」。你頭一回動煩惱只有五分鐘就過去,現(xiàn)在不可以,現(xiàn)在至少要十分鐘。他的力量強(qiáng)了,力量強(qiáng)大,相續(xù)的活動。你想要停下來不行的,停不下來,那么這就是煩惱的過患,有這個問題。

  「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現(xiàn)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憂苦」,這個煩惱一動了的時候,還有什么樣的問題呢?「能引自害」,他能夠引發(fā)出來,來傷害自己,這個事情。這個貪心一動起來,瞋心一動起來,對自己就傷害,對自己的身體就不對,受到傷害!改芤Α,因?yàn)橛械臒⿶朗呛蛣e人有關(guān)系的,就是也使令別人受到傷害,這樣子!改芤愫Α,這個時候有的煩惱只是引自害,有的煩惱是他害,有的煩惱是俱害。多數(shù)都是彼此都不快樂,「俱害」。

  「生現(xiàn)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這個煩惱動出來了,只停留在煩惱的境界,還算不錯,但是多數(shù)辦不到,就會有行動。有了行動,就是造了罪業(yè)了,這惑業(yè)苦,由煩惱而罪業(yè);由罪業(yè)而受苦。就是有了行動了,去傷害對方,這樣子就有罪業(yè)出來了!干F(xiàn)法罪」,生出來那個罪,就是使令你現(xiàn)在就要受到果報!干F(xiàn)法罪」,在現(xiàn)在的五蘊(yùn),「法」,是指五蘊(yùn),在你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里面你要受苦!干蠓ㄗ铩,你造那個罪有可能現(xiàn)在沒受苦,將來來生要受苦!干惴ㄗ铩,現(xiàn)在也受苦,將來還是要受苦的。

  「令受彼生,身心憂苦」,這個是生后法罪,使令你…你自己煩惱一動了以后,造了罪的時候,會怎么樣呢?就使令你會享受一下,或者是遭遇到那一個生命體里面的身心有憂苦的感覺,感覺到苦。或者是到三惡道去,就是人間也不得了,也是很苦。

  那么就是「能引生等種種大苦」,由于自己內(nèi)心有了煩惱,能引發(fā)出來地獄、餓鬼、畜生、人間,發(fā)出來生老病死等大苦,種種的大苦,使令我們受苦。

  「能令相續(xù)遠(yuǎn)涅槃樂」,我們這個煩惱一動,煩惱就重。重的煩惱若動,非造業(yè)不可,造業(yè)就受苦。這惑業(yè)苦一強(qiáng)起來的時候,「能令相續(xù)遠(yuǎn)涅槃樂」,能令我們的生命體,就是色受想行識,當(dāng)然主要還是內(nèi)心,主要這一念靈明的心,「遠(yuǎn)涅槃樂」,和涅槃樂相距離的越來越遠(yuǎn)。我們沒有貪瞋癡那就是涅槃樂。

  這個不修行的人,心里面有了貪瞋癡的時候,他都忘記了,常常在貪瞋癡里面受苦,但是不知道。你若真實(shí)常常靜坐愿意用功修行,常是注意自己內(nèi)心清凈的人,就知道貪瞋癡苦。貪瞋癡一動就是很苦的,會知道是苦。沒有貪瞋癡,貪無余斷,瞋無余斷,癡無余斷,就是涅槃的境界了。所以能令相續(xù)遠(yuǎn)涅槃樂,對那種樂越來越遠(yuǎn)了。

  「能令退失諸勝善法」,這地方又是一個意思了。說是我能放下欲,我能夠修學(xué)禪定,我能夠得到色界四禪了,或者我得到什么神通了,這個殊勝的善法都成就了。但是你若不注意,你還是多少放逸自己,使令貪瞋癡若生起來,那個禪定就會退失,也是靠不住的,沒得圣道都是靠不住的,是「能令退失諸勝善法」。這個煩惱的厲害在這里看出來,那是得了禪定的人,它能令你禪定退失,何況沒得禪定的人。

  「能令資財衰損散失」,說是沒得禪定,我們自己能夠注意的,謹(jǐn)慎的,善巧的經(jīng)營,我們得到了很多的財富。得了財富,你這貪瞋癡若是不加以節(jié)制,你的財富也會失掉的,會失掉的。不是,你不能永久的掌握到的,不行,那個煩惱來了的時候你作不得主。

  「能令入眾不得無畏、悚懼無威」,這是能喪失禪定,能喪失財富,還有一樣令人心里不舒服的事情,「能令入眾不得無畏」,我們煩惱太重了,常會做錯誤的事情,若是有這樣情形的時候,你入了大眾之中,你心里面不能無畏,就是有所恐懼,就會這樣!搞譄o畏」,心里面就恐怖,沒有威德,就不行,就是有這個問題。

  所以孟子有「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也是有一點(diǎn),的確是有一點(diǎn)。

  「能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能令這個鄙惡的名稱,流布到十方去、十方世界去,名譽(yù)也不好。貪心造了罪,瞋心造了罪,各式各樣的煩惱造了罪的時候,自己還不名譽(yù),這惡名流布十方。

  「常為智者之所訶毀」,這樣的人呢?常時被那個高明的大智慧人訶斥,你這個不對。如果是愚蠢的人訶斥你,有可能表示你還是很不錯的人;若是這個賢圣善人訶斥,那就足見你是錯了,「常為智者之所訶毀」。

  「令臨終時生大憂悔」,這樣的人呢?有人常常的不能制伏自己的煩惱,放縱自己的煩惱,使令自己成就什么功德都是流失掉了,那么臨命終的時候生大憂悔。臨命終煩惱重,這個惡境界就出現(xiàn)了。出現(xiàn)了自己這時候后悔了,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都是煩惱的過失,令臨終時生大憂悔。

  「令身壞已墮諸惡趣」,我們這個身體本來也還可以多活幾天的,但是煩惱太重,這身體容易壞。壞了以后呢?煩惱造的罪不能白造的,它就「墮諸惡趣,生那落迦中」,就墮落到惡趣中去了,三惡道去了。「生那落迦中」,到地獄去了。

  「令不證得自勝義利」,這個煩惱使令我們不能夠證得,不能夠如實(shí)的成就,如實(shí)的覺悟第一義諦得涅槃!覆蛔C得自勝義利」,「自勝義利」這個「自」是自己,我自己發(fā)了煩惱,就是令我自己不能得涅槃。這個殊勝的「義」,就是涅槃。這個「利」呢?義利,這個「利」就是贊嘆這個涅槃里面有大功德,里面沒有罪,里面是沒有罪過的,有大功德的,就是光明的,遠(yuǎn)離一切過患災(zāi)難的,所以叫做「義」。這些功德殊勝的義利,都被煩惱障礙住不能成就。

  卯三、結(jié)

  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我們有煩惱有什么過失?有這么多的過失。這個過失無量無邊的說不完。所以我們把這段文常常念,就能加強(qiáng)我們對有煩惱的過失的認(rèn)識,我們就可能會精進(jìn)一點(diǎn)修四念處了。我不學(xué)也可以嘛,我不學(xué)四念處也可以,你說的也可以,但是有這些問題在后面。

  癸二、業(yè)雜染(分二科) 子一、征

  云何業(yè)雜染?

  現(xiàn)在是…前面「煩惱雜染」就說到這里,就是說到這里。這個《勝鬘經(jīng)》上和這個《楞伽經(jīng)》,《楞伽經(jīng)》也說到我們凡夫的煩惱的事情,而《勝鬘經(jīng)》似乎說的很全面,五住煩惱說了,但是現(xiàn)在這里說這個煩惱,不是那么說法。我這么感覺這個經(jīng)論里面對照起來,這《勝鬘經(jīng)》說到五住煩惱,根本無明是…也是說的很好,很圓滿。但是這里說的煩惱,就按照凡夫現(xiàn)前的這種境界來說煩惱的相貌。這樣說有什么好處呢?就是加強(qiáng)我們對我們自己這個煩惱的認(rèn)識,加強(qiáng)了一點(diǎn)。加強(qiáng)了一點(diǎn),我們?nèi)粽婺軌蚰苋氲叫睦锩嫒サ脑挘覀兙蜁鷧掚x心,生厭離心的。說是你不通達(dá)第一義諦那叫做「無明」,是的,不通達(dá)第一義諦是無明,但是什么叫做「不通達(dá)第一義諦」,我看說了很多,「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說了很多,好像心里面不感覺到痛,也不感覺到癢,好像距離了很遠(yuǎn),但那也不是說錯,也是對?墒恰惰べ煹卣摗匪坪跏…它有一個優(yōu)點(diǎn)的地方,就是站在凡夫的立場,非常的實(shí)際,非常的實(shí)際,就是這個優(yōu)點(diǎn)是在這里。是「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云何業(yè)雜染」,前面那個煩惱雜染講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說這個「業(yè)雜染」。再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業(yè)雜染?」什么叫做業(yè)雜染?這是「問」,底下解「釋」,解釋先「標(biāo)列」,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標(biāo)列(分二科) 寅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若分別,因位及與門,增上品顛倒,差別諸過患。

  這是頌,底下「長行」加以解釋。

  寅二、長行

  當(dāng)知業(yè)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門故、上品故、顛倒故、差別故、過患故、解釋應(yīng)知。

  什么叫做「業(yè)雜染」?用這九個門,就是用這九條,分成九類來解釋這個業(yè)雜染。第一個就是「自性」,業(yè)的自性是什么?業(yè)的分別是什么?業(yè)的因,業(yè)的位,業(yè)的門,業(yè)的上品,業(yè)的顛倒,業(yè)的差別,業(yè)的過患,從這九個方面來解釋業(yè)的雜染,這樣意思,這是「標(biāo)列」。

  丑二、隨釋(分九科) 寅一、業(yè)自性

  業(yè)自性云何?謂若法生時,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語行于彼后時造作而轉(zhuǎn),是名業(yè)自性。

  「業(yè)自性云何?」這底下…這是「隨釋」,前面是「標(biāo)列」,這第二科再解釋,分九科。第一科解釋什么叫做「業(yè)自性」?就是業(yè)的體性是什么?比如說是這個桌子,我們讀書這個桌子,這個桌子是什么?這是木頭做的,就是以木為他的體性。那么業(yè)究竟是什么東西?這句話很厲害,究竟它是指怎么說的?

  「謂若法生時,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語行,于彼后時造作而轉(zhuǎn),是名業(yè)自性」,說出這個業(yè)自性。這個業(yè)就是思業(yè),思語業(yè),那個《中觀論》上也是這樣說,這里也是這樣說。

  「若法生時,造作相起」,這就說這個思業(yè)!溉舴ā,假設(shè)這一件事生起的時候,它生起的時候是「造作相起」,什么叫做「生起」?就是生起了一個造作的相貌,就是要有所作為,這樣意思。這個是什么東西呢?就是這個第六意識,當(dāng)然諸法是因緣生它不是孤獨(dú)的。比如說有受,有想,很多的事情。很多的事情,他心里面全面的去觀察了以后,他有所決定,我要采取這個行動,這就叫做思業(yè),是這么回事。

  就是這件事出現(xiàn)的時候,他內(nèi)心里面要有所作為,我要采取這個行動,達(dá)到這個目的,他有這樣的相貌生起,這就叫做「業(yè)」。業(yè)的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這樣意思,是這樣子。如果是沒有目的,隨便的這樣子、那樣子,那都不具足這個定義,不能算是業(yè)。你沒有決定的目的,我不是有所希求什么,那個心情就是軟弱,沒有力量。我心情是勢在必得,我一定要把這一件事要做成,我要達(dá)到,這可就不得了。這時候他采取行動的時候是有力量的,這時候是才叫做「業(yè)」,有這樣意味。

  那么當(dāng)然在《成唯識論》上,《成唯識述記》也提到,這個也就是思心所,還是這個思心所。這個思心所呢?先要他有所觀察,觀察是好的、是壞的,是有利益的事、有損害的;是對我有損害,是對別人有損害?全面的觀察了以后,我本身有所求,我本身有一個希望,像這類情形下呢?要滿足我的欲望的,我要這樣做,開始決定。是有這么一個過程的,不是突然間就會有業(yè)來,不是。

  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審慮思,審慮思、決定思、動發(fā)思這三個思!笇彂]」,(用功察官,審核的審,考慮的慮),審慮的思惟,這是一個思。第二個是「決定思」,審慮的時候還沒決定,那么審慮思以后心里面決定了,我要這樣做,那么這時候,這就是意業(yè)。就是有思業(yè),思惟的這個思心所的業(yè)!竸影l(fā)思」,第三個思就是內(nèi)心里面的決定,通過身業(yè)、語業(yè)去完成這件事。這就是這個業(yè)的定義就出來了,業(yè)的自性就是這么樣。

  「及由彼生故,身行、語行,于彼后時造作而轉(zhuǎn)」。「及由彼生故」,心里面若決定了,若決定有所造作,這是第一個叫做思業(yè)!赣杀松省,因?yàn)檫@個審慮思、決定思這兩個思心所,發(fā)起了以后。

  「身行、語行,于彼后時造作而轉(zhuǎn)」,那么這個「身行」,就是這個身體。身行,就是這個呼吸,一呼一吸是身行。我們能夠呼吸,這個身體才能動作,其實(shí)也就是這個血管,這個血在正常的流動,這個身體才能動;如果你這個血不動,身體也是不能動了。所以身體能夠有所行動,也叫做「身行」。能夠呼吸,所以那也叫做「身行」,但是他們是一回事,若不能呼吸的時候,你還能做什么?

  「語行」,就是心里面有覺觀、有尋伺,也還是觀察思惟,這叫做「語行」。由于那個審慮思,決定思,發(fā)動出來這個動發(fā)思的時候,也就是身行語行。這個身行語行是「于彼后時」,于彼那個審慮思、決定思以后,才能夠造作,才能有所行動的。先是思業(yè),而后是思語業(yè),所以「于彼后時造作而轉(zhuǎn)」,這個時候叫做「業(yè)自性」,業(yè)的自性就是這樣子。

  「若法」,什么叫做業(yè)的自性?就是「若法生時,造作相起」,這是第一個定義。第二個定義,「由彼生故,身行、語行,于彼后時」,于彼造作相起以后,「造作而轉(zhuǎn)」,就是實(shí)際上有了行動,這就叫做業(yè)自性!笜I(yè)自性」實(shí)在就是簡略的說出來業(yè)的性質(zhì)。下面業(yè)的分別就詳細(xì)再說,還是在這個范圍內(nèi)說業(yè)的相貌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