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1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11)

  天三、正行清凈(分二科) 地一、釋經(jīng)(分四科) 玄一、遠離生臭

  不以愛染身觸母邑故,名遠離生臭;

  這一段文一共是說三種清凈,第一種「時分清凈」,第二種「他信清凈」,這兩種清凈說過了,現(xiàn)在是第三科「正行」的「清凈」。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經(jīng)」上的法語,分四句,第一是「遠離生臭」。

  「不以愛染」的身體,也就是不以愛染心!赣|母邑故」,這接觸「母邑」,這個「邑」在查了字典才知道,這個「邑」就是女人的意思,這《易經(jīng)》上有這樣的解釋。就是不以愛染身接觸女人,「名遠離生臭」,這可見身體就叫這個名字,這是第一句。

  玄二、遠離淫欲

  不行兩兩交會鄙事故,名遠離淫欲;

  第二句「不行兩兩交會」的「鄙事」,所以「名」為「遠離淫欲」。

  玄三、非鄙愛

  不以余手觸等方便而出不凈故,名非鄙愛;

  第三句「不以余手觸等方便而出不凈故,名非鄙愛」。

  玄四、遠離猥法

  愿受持梵行故,名遠離猥法。

  第四句「愿受持梵行故,名遠離猥法」。

  地二、結(jié)名

  如是名為正行清凈具足。

  「如是名為正行清凈具足」,這是第二科「結(jié)名」。第一科是解「釋經(jīng)」上的四句,第二科「結(jié)名」字。前面這四句話,統(tǒng)起來名之為「正行清凈具足」了。

  戌三、指略義

  當(dāng)知略義,即在此中。

  這三種清凈,前面這一大段文的要義,就在這三句之中,「時分清凈,他信清凈,正行清凈」,這就是這里面的要義。

  酉二、翻妄語攝(分二科) 戌一、釋經(jīng)言(分二科) 亥一、可信

  又翻妄語中,可信者,謂可委故。

  這底下呢?前面是翻欲邪行,這是「翻妄語攝」;「翻欲邪行攝」,「翻妄語攝」。就是于妄語相反的就是不妄語,就是誠實語。這一科里面也分兩科,第一科「釋經(jīng)言」,也是有四句,第一句是「可信」。

  這經(jīng)上說「可信」是什么意思?就是「謂可委故」,就是可以信賴的意思,可以信任的意思。就是他是真實的,不是虛偽,我們可以相信,這是第一句。第二句呢?

  亥二、可委

  可委者,謂可寄托故。

  「可委者」,什么意思呢?「謂可寄托故」,就是你有重要的事情可以托他辦理,這是不妄語的意思。第三科呢?

  亥三、應(yīng)可建立

  應(yīng)可建立者,謂于彼彼違諍事中,應(yīng)可建立為正證故。

  「應(yīng)可建立者,謂于彼彼違諍事中」,就是說在各式各樣糾紛的事情里面!笐(yīng)可建立為正證故」,可以舉這個人做一個中間人。因為這個人不虛偽,他不會袒護那一邊,能說真實語,所以可以算是個「正證」,一個中正不偏袒的一個證人,他可以做這個人。

  亥四、無有虛誑

  無有虛誑者,于委寄中,不虛誑故,不欺罔故。

  這是第四句,「于委寄中,不虛誑故,不欺罔故」,這個「不虛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委托他辦什么事情,他到時候不會說虛誑,不會說謊話的!覆黄圬琛,就是不欺瞞你,也還是不欺騙的意思。

  譬如說是你寄托他十萬美鈔,放在他那里,到什么時候這個錢怎么做,他能照實辦,不會到時說:沒有、你沒有放錢在我這里。他不會這樣,那么這個人就是可信,這也就是不妄語。

  戌二、明略義

  此中略義者,謂顯三種攝受,一、欲解攝受,二、保任攝受,三、作用攝受。

  「此中略義者」,這個「翻妄語攝」,這一段文的略義,「謂顯三種攝受」。有三種攝受的力量,就是一種良好的、可以信賴的力量。第一是「欲解攝受」這個攝受,第二「保任攝受」,第三「作用攝受」。

  「欲解攝受」,也就是可信、可委那個意思,可信賴的意思。第二個是「保任攝受」,也就是前面可建立那個意思。第三個是「作用攝受」,作用攝受就是最后那個不虛誑的意思,有這三種可以信賴的一種優(yōu)點,那就叫做不妄語。

  巳二、法相差別建立(分三科) 午一、標一切

  復(fù)次法相差別建立者,謂即殺生、離殺生等。

  前面是約補特伽羅說的,約人說的。這底下約法來說,說這善法、不善法的差別相。這個「法相差別」,法相上的不同安立。不同的安立,是什么說的呢?「謂即殺生離殺生等」,「殺生」是黑品,「遠離殺生」,就是白品,慈悲心,這是善法。一個是惡法,一個是善法。善法有善法的相貌,惡法有惡法的相貌,這叫做「法相差別建立」。

  這第一科是「標」出來的,底下「隨別釋」,先解釋這個「黑品」,分四科,第一科是「殺生」。

  午二、隨別釋(分二科) 未一、黑品(分十科) 申一、殺生

  云何殺生?謂于他眾生,起殺欲樂,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殺方便,及即于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yè)。

  「云何殺生」呢?怎么叫做殺生呢?「謂于他眾生起殺欲樂」。這就是「謂于他眾生」,這個意思呢?這個「他」簡別是:不是自殺,不是自己殺自己;是另一個人去殺害另一個眾生。這個「眾生」呢?表示是有情的眾生,不是無情物,要殺草木那不算是殺生。這個「他」和「眾生」有這樣的簡別。如果是自殺,如果是殺害草木那不在此例,F(xiàn)在是說「于他」此眾生,殺害彼有情「眾生」,是這樣的意思。這是兩個緣:一個他,一個眾生,兩個緣。

  「起殺欲樂」,這是第三個緣。第三個緣是什么呢?就是他發(fā)起殺害那個眾生的想法!赣麡贰梗褪莾(nèi)心的想法,內(nèi)心想他歡喜這樣做。他心里面明明了了的現(xiàn)出來這樣的想法,那么叫做是起殺想,律上說這「想」的意思。這個「想」,就是殺某某,某某眾生;或是殺這個牛,意思是不是殺那個牛,是殺這個牛;是殺某甲而不是殺某乙。就是在所要殺的這個境界上,起殺的想法,這個叫「起殺欲樂」。

  「起染污心」,或者是因為貪心而殺,或者是瞋心,或者是邪知邪見,各式各樣的煩惱。因為這樣的煩惱染污了他的清凈心,染污了他的無記的心,那么他去做這個罪過的事情。這又有什么簡別呢?譬如說大菩薩他也可能有因緣要殺害眾生,但不是染污心,那是大悲心,是離一切相的無分別心,那就不是染污心,那又不同了。

  「若即于彼起殺方便,及即于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yè)」,這又是說這件事。假設(shè)這個人、這個有情,他發(fā)動了殺的想,有殺想,由煩惱來發(fā)動這件事。這個時候他都準備好了,他就對彼眾生發(fā)動,發(fā)出來殺的行動,叫做「方便」。這「方便」是行為,行為的意思,以行為為方便,來成就、來滿足他的愿望。

  「及即于彼殺究竟」,他開始了殺的行動,最后對這個殺的這件事,完全做完了!妇烤埂,就是這件事做圓滿了!杆猩順I(yè)」,一開始到最后,他表現(xiàn)在身體上的行動,這就叫做「殺」,這個殺罪成立了。

  前面說是「于他眾生起殺意樂及染污心」,這都屬于心!溉艏从诒似饸⒎奖,及即于彼殺究竟中」,這是由內(nèi)心發(fā)動出來了行動,由身口的行動,來進行這件事,最后成功了。彼「眾生」因此而死,或者當(dāng)時沒死,過后因此而死,那么這個罪過成立了,這就叫做「殺」。

  申二、不與取

  云何不與?謂于他攝物,起盜欲樂,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盜方便,及即于彼盜究竟中所有身業(yè)。

  「云何不與?謂于他攝物,起盜欲樂」,這就是對于他、另外一個有情的他所有權(quán)的財物,是起了盜想,「起盜欲樂」,發(fā)起這個盜的想。這個是某某人所有的東西,不是我的,我現(xiàn)在要把它搶過來、偷過來,心里面有這樣的明明了了的這樣的想法,起了染污心。

  「若即于彼起盜方便」,就是行動,「及即于彼盜究竟中所有身業(yè)」,就是舉離本處了,這個財物舉離本處。當(dāng)然也包括到有情物在內(nèi),就是那個眾生、那個有情里面它有條牛,把它的牛偷過來了,牛是個有情。而現(xiàn)在這世界上也偷人家的小孩子,有這種事情,也可能偷一個大人,也不一定,這是盜業(yè)。

  申三、欲邪行

  云何欲邪行?謂于所不應(yīng)行,非道,非處,非時,起習(xí)近欲樂,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欲邪行方便,及于欲邪行究竟中所有身業(yè)。

  「云何欲邪行」呢?這是第三科「欲邪行」!钢^于所不應(yīng)行,非道,非處,非時,起習(xí)近欲樂」,這前面說的很詳細;蛘哌@個如果說是女人的話,就是她沒有嫁,或者已經(jīng)嫁了,這兩方面兩類的人,你都不應(yīng)該去行「欲邪行」,不應(yīng)該。

  但是你「非道、非處、非時」,你「起習(xí)近欲樂」,你數(shù)數(shù)的和那個人接觸,你先有這個動機,也就是有這種想,「欲樂」就是想,「起」了「染污心」。

  「若即于彼起欲邪行」的行動「方便」,「及于欲邪行究竟中所有」的「身業(yè)」。這是「欲邪行」這樣解釋。

  申四、妄語

  云何妄語?謂于他有情,起覆想說欲樂,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偽證方便,及于偽證究竟中所有語業(yè)。

  「云何妄語?謂于他有情,起覆想說欲樂」,這個「覆想」,就是你心里面明明白白的,明明白白是這樣意思,但是把它隱藏起來!父病故请[藏起來。隱藏起來用另一個意思去表達,向他講,就是說謊話了。你先是有這樣明明了了的想法,要欺騙他,心里面這樣打主意。起了染污心,這個為什么要同人說謊話,他就是有動機,或者是貪心、或者是瞋心、或者是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起染污心」。

  「若即于彼起偽證方便」,這個妄語就是虛偽的一種方便,這個方便是假的,但是用真實的態(tài)度做出來的。「若即于彼」,發(fā)動了偽證的方便,就說他怎么、怎么的,這樣子。

  「及于偽證究竟中所有」的「語業(yè)」,那么這就是你說出來了,前面那個人聽懂了,那么這個妄語的罪過就成就了,不管是成功、沒成功,但是只要你有這樣的想,你這樣子把這話說出去對方聽懂了,這罪就成立了。

  申五、離間語

  云何離間語?謂于他有情,起破壞的欲樂,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破壞方便,及于破壞究竟中所有語業(yè)。

  「云何離間語?」怎么叫做「離間語」呢?「謂于他有情,起破壞的欲樂」,你心里面明明了了的,打主意要破壞他們的感情,要破壞。那么為什么要破壞呢?「起染污心」。

  「若即于彼起破壞的方便」,開始進行這件事!讣坝谄茐木烤怪小梗@件事有始有終的做完了,那么你所有的語業(yè),你所有的這個「離間語」,這個罪過就成立了。

  這里面就是你內(nèi)心里面明明白白的,你說出來的語言去發(fā)動這件事情,去破壞,對方明了,明了你說的話,那么這個罪過也就成立了。若是你說謊話,說虛妄語也好,說離間語也好,你說話沒有說明白,對方?jīng)]有聽懂,沒有能發(fā)生這個妄語、離間語,這不算數(shù)。你說話沒聽懂,那不算數(shù),要對方要明白。

  申六、粗惡語

  云何粗惡語?謂于他有情,起粗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粗語方便,及于粗語究竟中所有語業(yè)。

  「云何粗惡語?謂于他有情,起粗語欲樂」,這是第六科、第六段,怎么叫做「粗惡語」呢?「謂于他有情」,對一個人起這個「粗語」的「欲樂」,也是心里面打這個主意,或者是我要罵他、我要毀辱他、陷害他,怎么、怎么地,起了「染污心」。

  「若即于彼起粗語方便」行動,「及于粗語究竟中」,你要計劃想要罵他的這個語言都說出來了,「所有」的「語業(yè)」,那么這個粗惡語的罪過就成立了。

  申七、綺語

  云何綺語?謂起綺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不相應(yīng)語方便,及于不相應(yīng)語究竟中所有語業(yè)。

  「云何綺語?謂起綺語欲樂,起染污心」,這也是這樣意思。但是在前面那倒是說的很詳細。

  「若即于彼起不相應(yīng)語方便」,前面有「邪舉罪」、「邪說法」各有五種!感芭e罪」有五種,你說的都不對,「邪說法」的時候有五種,也都是不相應(yīng),都是不對。但是用那樣的話去說,那就是「綺語」。所以「即于彼起不相應(yīng)」的語的方便,也就是把這種語說出來。

  「即于不相應(yīng)語究竟中」,究竟都說出來了,所有的語業(yè)那就綺語了。在那個「邪舉罪」,邪舉罪時、邪說法時,還一個放逸的語言,這都是綺語。

  申八、貪欲

  云何貪欲?謂于他所有,起己有欲樂,起染污心,若于他所有起己有欲樂決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業(yè)。

  「云何貪欲」,這是第八科,怎么叫做「貪欲」呢?「謂于他所有」,他人所有的財物!钙鸺河杏麡贰梗l(fā)起這個東西屬于我最好,就這樣想是屬于我的!钙鹑疚坌,若于他所有起己有欲樂決定方便」,只是內(nèi)心還沒采取行動,內(nèi)心決定是這樣子要想了,「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業(yè)」,決定希望他人所有的財物屬于我,這么計劃,那么這就決定了,這叫做「貪欲」。那么若是表現(xiàn)在身、口、去或者是偷盜、那就是不與取了,那又不同了。

  申九、瞋恚

  云何瞋恚?謂于他,起害欲樂,起染污心,若于他起害欲樂決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業(yè)。

  「云何瞋恚?謂于他起害欲樂」,對于另外一個有情,想要傷害他,有這樣的惡心,「起染污心」。

  「若于他起欲樂決定方便」,最初發(fā)起乃至到「及于彼究竟中」,這種「欲樂」、這種瞋恨心,要傷害他人的心情,也是逐漸、逐漸的成就的,所以最后這個心情決定,計劃要殺害他,那么所有的意業(yè),就叫做「瞋!。

  申十、邪見

  云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污心,若于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業(yè)。

  「云何邪見?」這是第十個!钢^起誹謗欲樂」,這是發(fā)起誹謗,撥無因果這些事情。起了染污心,這個人邪知邪見,多數(shù)是屬于無明,這個「起染污心」。

  「若于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這個我們一般人多數(shù)是猶豫,是沒有因果嗎?這還不一定。若是特別有異能的人,有特殊能力的人,比如說他有多少定力,或者是修來的定力、或者是果報帶來的一種特異功能。他有所見,在某一件事他有所見,他就比一般人肯定了一點,這種人,所以他起了染污心,「若于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業(yè)」,這個他決定做「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個時候,那么這就是邪見成就了,邪見的惡業(yè)成就了,是這樣意思。

  這前面是黑品法相的差別,這底下是說白品的法相差別,分二科,第一科「舉離殺生」。

  未二、白品(分二科) 申一、舉離殺生

  云何離殺生?謂于殺生,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于彼起靜息方便,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yè)。

  「云何離殺生?謂于殺生,起過患欲解」,這第一段是這樣意思,什么叫做「殺生」呢?什么叫做「離殺生」,這不殺生呢?「謂于殺生」這件事,「起過患」的想法,這是有罪過的。若殺害生命的話,能自害、能他害,能自他俱害;能生現(xiàn)法罪、能生后法罪、能生現(xiàn)法后法罪,而去…會受到種種的身心的憂苦,這就是「謂于殺生起過患欲解」,這后面有解釋。

  「起勝善心」,是對于殺生起過患想,那么不殺生呢?就是對于不殺生的事情自己也歡喜,對這件事起殊勝的、最良好的心情,就是無貪,無瞋、無癡,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叫「起勝善心」。

  「若于彼起靜息方便」,因為若想要殺生他,還是有個原因的,原因不會超過貪、瞋、癡,不是貪心殺生,就是瞋心殺生,再不然就是邪知邪見,F(xiàn)在「起勝善心」,沒有貪瞋癡,當(dāng)然是沒有這件事的!溉粲诒似痨o息方便」,這個人他起了勝善心,發(fā)動、發(fā)起了對于殺生有過患想,那么這個人怎么辦呢?他就「于彼起靜息」的「方便」,就是停止殺生的活動,這個是什么呢?就是受戒、在三寶所受這個不殺生戒,這是靜息殺生的一個最好的行動。

  「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yè)」,比如這個靜息方便中,你最初發(fā)心受戒,乃至到受戒的儀式完全圓滿了,那么你這個不殺生的功德成就了,是這樣意思。

  這樣佛法的意思呢?不殺生是要受戒才算是好,才算是圓滿。

  申二、例離不與取等(分二科) 酉一、例同

  如離殺生如是,離不與取乃至離邪見,應(yīng)知亦爾。

  「如離殺生如是」,這是底下第二科「例離不與取等」,也是一樣。

  「如遠離殺生」是這樣子,「離不與取乃至離邪見,應(yīng)知亦爾」,也是這樣子。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是「例同」。這個「離殺生」這樣子,其余的九種善業(yè)也是這樣子,這是第一科,第二科「顯別」。

  酉二、顯別

  此中差別者,謂于不與取起過患欲解,乃至于邪見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于彼起靜息方便,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意業(yè)。

  「此中差別者」,這里面說這個「遠離殺生」這樣子,「不與取乃至邪見」也這樣子,但是這里面的差別相是什么樣子?還是要說一說好。

  「謂于不與取起過患」的「欲解」!覆慌c取」也是會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生現(xiàn)法罪、生后法罪、生現(xiàn)法后法罪,也會受到很多很多的身心憂苦,所以「于不與取起過患欲解」!改酥列耙姟鼓?也起這個過患的欲解,「起勝善心」,就是自己要學(xué)習(xí)無貪、無瞋、無癡,學(xué)習(xí)這三種善法。

  這個不貪、不瞋、不癡,我看世間的善法里面沒有辦法能發(fā)起這三種善根,只有佛法才能。因為佛法能把一切法,看到諸法實相去,所以能夠無貪、無瞋、無癡,不然的話恐怕很難。

  「若于彼起靜息方便,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意業(yè)」,那么就是受十善法的戒,受十善法的戒,也和受五戒那樣,先懺悔發(fā)愿,然后受三皈,然后受十善戒這樣子,「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意業(yè)」,那么這時候十善業(yè)的功德就是成就了!

  午三、結(jié)略義

  如是十種略為三種,所謂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即此三種,廣開十種應(yīng)知。

  「如是十種略為三種」,這是第三科「結(jié)略義」,這十種略是什么呢?「所謂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就是從這三方面,你能把握住這個善,無貪、無瞋、無癡、十善業(yè)就圓滿了。

  「即此三種,廣開十種應(yīng)知」,從這「身業(yè)」的妙行,「語業(yè)」的妙行,「意業(yè)」妙行;妙的身業(yè)、妙語業(yè)、妙意業(yè),就「廣開」為「十種」善法,就是這樣子,「應(yīng)知」。

  寅三、業(yè)因(分三科) 卯一、征

  業(yè)因云何?

  這個「業(yè)」,第一科是「業(yè)自性」,第二科是「業(yè)分別」,現(xiàn)在是第三科「業(yè)因」,業(yè)是由什么樣的原因發(fā)出來的呢?這是第一科是問,第二科是「標」。

  卯二、標

  應(yīng)知有十二種相:

  「應(yīng)知有十二種相」貌,是業(yè)的因!敢弧,這底下就「列」出來

  卯三、列

  一、貪,二、瞋,三、癡,四、自,五、他,六、隨他轉(zhuǎn),七、所愛味,八、怖畏,九、為損害,十、戲樂,十一,法想,十二、邪見。

  「一、貪,二、瞋,三、癡,」,所有的業(yè),這個惡業(yè)也好,善業(yè)也好,都是由貪瞋癡發(fā)出來的。這是貪瞋癡是通于一切業(yè)的原因。不過有的時候是偏于貪心,偏于瞋心,偏于邪知邪見;有的可能又有貪,又有瞋,又有癡,各式各樣的情形。

  第四是「自」,就是自己要這樣做的,就是「自」。第五是「他」,我叫別人去做,我只是下個命令叫別人去做!噶、隨他轉(zhuǎn)」,就是隨別人的意愿去做這件事,就是別人下命令我去做,我聽別人的命令,不是我要做,是別人叫我做,這是「隨他轉(zhuǎn)」。

  「七、所愛味」,就是自己歡喜這樣做。前面比如說是那個偷盜業(yè),偷盜是偷別人的財物,那么但是這里面也可能是自己的東西,自己也有所特別的愛好,因此而造了業(yè),這是一種很復(fù)雜的事情;蛘呤秦澵敹爝@個惡業(yè),或者有的要殺生為了吃肉,這各式各樣的原因,但是都是愛味,從愛味中發(fā)出來這種罪業(yè)的行動。

  第八是「怖畏」,是害怕。說那個人他要殺我,那么不妨我殺他。我殺他,就把問題解決了。所以因「怖畏」而去造業(yè),這是各式各樣情形。

  「九、為損害」,他的存在對我有所損。說是老鼠會咬人的東西或者怎么的,或者看見毒蛇要損害它,那他先去殺它,那也是叫做「損害」。

  第十是「戲樂」,就是他做這種惡事的時候,像游戲似的,就是非常的快樂,非常的快樂。我在這個《隋書》,就是唐朝以前這個隋,隋文帝里面他下面有個大將軍,我看那個傳上有這種意思,他殺一個人的時候心情快樂的很!一點沒有說感覺到殘忍,沒有這種想法,「戲樂」。

  十一是「法想」,就是認為是合法的,我做這種事是對的。

  第十二是「邪見」,就是撥無因果。殺眾生也不會有惡報,不殺也不會得好報,有這種邪知邪見,所以對殺害一個眾生也無所謂,這樣子殺害的。

  這是前面「業(yè)的因」,說到十二種相。底下「業(yè)位」是第四科。

  寅四、業(yè)位(分二科) 卯一、征

  業(yè)位云何?

  這個業(yè)的位,業(yè)的階級,業(yè)由有而無,由無而有,其中的次第,就叫做「位」。分二科,第一科是問,說是這業(yè)的階級,這次第的相貌,是怎么樣呢?是問。底下解釋,第一科是「標列」。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標列

  應(yīng)知略說有五種相,謂軟位,中位,上位,生位,習(xí)氣位。

  「應(yīng)知略說有五種相」,業(yè)的位,倒是應(yīng)該要認識的,若是重要的說,就是有五個相貌,那五個呢?「謂軟位、中位、上位、生位、習(xí)氣位」,這五個位子,這是「標列」。

  底下「隨釋」分三科,先解釋「軟,中、上位」,然后就解釋「生位」,然后再解釋「習(xí)氣位」,所以分三科。

  現(xiàn)在解釋軟、中、上位這個相貌分二科,第一科「約受生辨」,眾生得到果報,從這一方面來看軟、中、上的差別,業(yè)力的軟,中、上的差別,先說第一科「由軟位」。

  辰二、隨釋(分三科)     巳一、軟中上位(分二科)

  午一、約受生辨(分二科) 未一、不善業(yè)攝(分三科) 申一、由軟位

  由軟不善業(yè)故,生旁生中。

  這個不善業(yè)分三品,就是軟品、中品,上品。上品的不善業(yè)是最嚴重的,這個「軟品」就是下品,下品雖然是罪過,但是不是那么嚴重,所以叫做「軟品」。這是說是業(yè)的輕重,由無而有,原來沒有這種罪過,現(xiàn)在有了,有了以后這個罪業(yè)是輕?是重呢?現(xiàn)在是有三種差別,軟、中、上的差別。

  若是軟品的不善業(yè)呢?「生旁生中」,能令你的生命體,能令你在畜生的世界里得到一個生命體,這就是「軟不善業(yè)」的力量。這個業(yè)力的輕重,在后文解釋得很清楚,這里就么說一說就好了。

  申二、由中位

  由中不善業(yè)故,生餓鬼中。

  中品的、中等的罪業(yè),他創(chuàng)造了中品的不善業(yè)的人,他將來會生到餓鬼的世界得到一個生命體。

  這個在《華嚴經(jīng)》的〈十地品〉上,和這里說的不一樣!度A嚴經(jīng)》〈十地品〉上說:「餓鬼是軟不善業(yè),畜生是中不善業(yè)」,這里把它倒過來。倒過來,但是其中也有差別。就是這個畜生也好,餓鬼也好,也都有特別苦的,或者不是太重的差別。如果是不是特別苦的,比如說這個餓鬼,也有福德鬼,也有薄福德鬼。若薄福德鬼那就是中不善業(yè),有福德鬼就是軟不善業(yè),這罪過不是那么嚴重,他也有福報。畜生也是,也有大福德的畜生,也有特別苦惱的畜生。

  所以這上面有的地方說「由軟不善業(yè)故,生旁生中」。有的地方說「由中不善業(yè)故,生旁生中」,這餓鬼和畜生有的時候不一樣。

  申三、由上位

  由上不善業(yè)故,生那落迦中。

  這是最嚴重的罪業(yè),使令這個眾生到地獄去得一個生命體,這是特別苦了。這是這個「不善業(yè)」這么說,是由「不善業(yè)攝」分為三種。底下是第二科「善業(yè)攝」,也分三種。

  未二、善業(yè)攝(分三科) 申一、由軟位

  由軟善業(yè)故,生人中。

  就是下品的善法生在人中,在人中得果報,得到富貴的果報。

  申二、由中位

  由中善業(yè)故,生欲界天中。

  由中品的善業(yè),生到欲界天中得果報。

  申三、由上位

  由上善業(yè)故,生色、無色界。

  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得果報。這意思在善業(yè)這一方面,你做善業(yè)的時候,你心情有點勉強的意味,做這個功德,那么你就在人間得果報。如果你很自然的、很歡喜的去做這個善業(yè),這善業(yè)做成功了,就生到天上去受果報。

  這個「如是因,如是果」,因為你創(chuàng)造善業(yè)的時候有一點勉強,所以得果報的時候,你還要去努力,要加上辛苦才能得到富貴,你要辛苦一點。若是完全很自然的去做善業(yè),生到天上去,不須要,果報是自然的就來了,有這種差別。

  那么你若是造惡業(yè)的時候,也是有這樣子,勉勉強強的去做惡業(yè),這惡業(yè)輕;若很歡喜的去做惡業(yè),這惡業(yè)就重了,那也是有這問題的。

  所以「由軟善業(yè)故,生人中」,「由中」品的「善業(yè)」就「生欲界天中」。但是欲界天的空居天,加上一點欲界定才可以。那么若是上品善業(yè)生到色界、無色界,那就是有四禪八定才可以了。

  午二、約因緣辨(分二科) 未一、舉不善業(yè)辨(分三科) 申一、軟位

  何等名為軟位不善業(yè)耶?謂以軟品貪瞋癡為因緣故。

  這是第二科「約因緣辨」,前面「約受生辨」,約你去得果報來說,這底下約因緣來辨。這是問,「何等名為軟位不善業(yè)耶?」這個軟位的不善業(yè),「謂以軟品貪瞋癡為因緣故」,那么所造的不善業(yè),就名為「軟位」。

  業(yè)力是由煩惱決定的,果報是由業(yè)力決定的。現(xiàn)在若是問這個軟品的不善業(yè)是怎么回事?那么就是煩惱是軟品,創(chuàng)造業(yè)力的煩惱是軟品,就是你的貪瞋癡不是很重,所以所造的業(yè)也就不重。

  申二、中位

  何等名為中位不善業(yè)耶?謂以中品貪瞋癡為因緣故。

  所以所造的那個業(yè)也是中品的不善業(yè)。

  申三、上位

  何等名為上位不善業(yè)耶?謂以上品貪瞋癡為因緣故。

  那么就是上品的不善業(yè)。

  說是在《高僧傳》上說一件事,說有一個比丘尼他請一個書法家寫這個《法華經(jīng)》。寫《法華經(jīng)》的時候,用香木造的房子,把地的土都換成香土,土都掘出不要,換成香土、用香木造成房子。這個買了好紙,請書法家來寫,寫的時候用一個桶子把鼻子口圍起來,這個氣通到外面去,不能用這口里出的氣去碰到這個紙墨,這個紙墨都是特別考究的,就這樣恭敬的,他特別恭敬那個書法家,把這《法華經(jīng)》寫好了,那這個比丘尼就來受持《法華經(jīng)》,誦這《法華經(jīng)》。

  后來有一個法師,是個男眾,講《法華經(jīng)》要借他的本子,借他的本子來講。借他本子,這比丘尼不愿意借,不愿意也勉強借給他。但是這法師一升座,把這經(jīng)本子一打開看不見字,里面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這字看不見,沒有。這法師生慚愧心了下座瞌頭,瞌了頭以后再升座,就看見了,就看見字了。

  所以這個寫經(jīng),呀,就是隨便就拿紙寫,對著經(jīng)就咳嗽,那這樣子怎么能和那個比丘尼請來書法家來寫的情形呢?所以同樣是善法還是有位,有淺深的不同,同樣是善法還是有所不同。

  比如說我們拜大悲懺,說是一打了板我就去,但是經(jīng)上說你要洗澡,穿上清凈的衣服,這就不同,就是有點不同了。在那里你能夠人家維那說:「一切恭敬」,這四個字一念,不得了!你身口意都能與法相應(yīng),就是清凈了。然后在那里打妄想,想東想西,那你也是拜大悲懺,那你能和那個「一切恭敬」相比嗎?所以這個善法是有位的,是有淺深的不同的,是不一樣的。

  你看我們學(xué)靜坐、修禪定,一樣是都坐一支香。但是人家坐在那里與法相應(yīng),我坐在那里就打妄想」打瞌睡。所以無論是戒也好,戒定慧都是有分別,都是有差別的。

  所以我們?nèi)粲霉?a href="/remen/xiu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修行的時候,常常要反省自己…是不足的。我的功德雖然是有一點,太少了!還是要繼續(xù)努力的。等到圣人的境界,一切是清凈的,他能無住生心,一切世法所不能染污,所不能染污,這圣人的境界。

  說我們從這個經(jīng)上看佛菩薩告訴我們,罪過惡業(yè)有深淺,善業(yè)有深淺。我們學(xué)習(xí)無漏法還是有深淺。所以這上面說:「何等名為軟位(品)不善耶?謂以軟品貪瞋癡為因緣故」。「何等名為中位,不善業(yè)耶?謂以中品貪瞋癡為因緣故」。「何等名為上位,不善業(yè)耶?謂以上品貪瞋癡為因緣故」。所以有這樣的差別,這是「舉不善業(yè)」。這下面是「例諸善業(yè)」。

  未二、例諸善業(yè)

  若諸善業(yè),隨其所應(yīng),以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應(yīng)知。

  這前面是做不善業(yè)有軟,中、上的差別。若是我們發(fā)好心做種種的善法,那也是有差別!鸽S其所應(yīng)」,隨那個眾生的智慧的深淺,也就有「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故」,造成他善業(yè)的差別。無貪、無瞋、無癡也有上、中、下的差別,所以善業(yè)也有差別「應(yīng)知」。這前面是解釋這軟、中、上位,第一科。

  巳二、生位

  何等生位業(yè)。謂已生未滅現(xiàn)在前業(yè)。

  「何等生位業(yè)」,就是那個第四句,生位的業(yè)。怎么叫做「生位業(yè)」呢?「謂已生未滅現(xiàn)在前業(yè)」。就是你現(xiàn)在…以前我沒發(fā)心但是現(xiàn)在發(fā)心,發(fā)心的時候創(chuàng)造了一些功德,創(chuàng)造了或者是罪過。

  「謂已生」,就是這個業(yè)已經(jīng)因創(chuàng)造了,但是還沒停下來,沒有停下來、沒有滅!脯F(xiàn)在前業(yè)」,就是當(dāng)前在做這種功德的時候,這個業(yè)就叫做「已生未滅」。

  但是這個「滅」,這個字怎么講呢?這個「滅」,這個業(yè)力創(chuàng)造了的時候,正在創(chuàng)造叫做「生」,創(chuàng)造業(yè)的行動沒有停下來就叫「未滅」,就這樣意思。

  巳三、習(xí)氣位

  何等習(xí)氣位業(yè)?謂已生已滅不現(xiàn)前業(yè)。

  這是第三科「習(xí)氣位」。由于你的這個前六識的…加上第七識也可以,你去…或者是煩惱、或者是有貪瞋癡、或者無貪瞋癡去發(fā)動造業(yè)。這個「習(xí)」,就是數(shù)數(shù)的這樣做叫「習(xí)」。這樣做了以后,在你心里面就造成了一種氣氛,那就是種子了。

  「何等習(xí)氣位業(yè)?謂已生已滅不現(xiàn)前業(yè)」,就是業(yè)是造成了,但是造業(yè)的行動停下來了,這時候這業(yè)不現(xiàn)前,不現(xiàn)前并不是沒有,就是在你阿賴耶識里面儲藏起來了,那個「習(xí)氣」,就是業(yè)種子,那叫做「不現(xiàn)前業(yè)」。

  「不現(xiàn)前業(yè)」,就是「習(xí)氣位」,F(xiàn)前業(yè)就是現(xiàn)行,由現(xiàn)行熏成了種子,由種子再發(fā)動就得果報了,這樣意思,這是業(yè)的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