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國品第一(2)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眾。
據(jù)佛經(jīng)所說,佛在法會中的身量,在人中比常人高一倍,在天中比天人高一倍,他的光明能夠遮蔽所有諸天的光明,當佛坐在那里的時候,形象非常高大,其光明遮蔽了其他一切菩薩、梵天及諸天、鬼神的光明,其他的大眾都顯得很灰暗,只有佛是非常光明的。在一切法會中,只要佛出現(xiàn),都是這樣。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yǎng)佛。
“長者”,梵語室利瑟姹,一般指富豪或德高望重的年長者。長者子寶積,在其它經(jīng)里稱為寶積菩薩,與五百長者子都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據(jù)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在維摩詰故宅遺址的不遠處,有寶積長者子的故宅遺址,說明寶積長者子是位真實的歷史人物。這位長者子帶領五百長者子來禮佛聽法,當為居士中的領袖人物。據(jù)多種大乘經(jīng)記述,佛說經(jīng)時,常有長者、長者子等大居士各自帶領一幫居士(多說為五百人)來聽法,說明佛世不僅有比丘、比丘尼眾的出家僧團,而且有在家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眾的團體,這些團體大概都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居士如寶積長者子等領導。
寶積帶領的五百長者子,都持七寶蓋來禮拜供養(yǎng)佛。供養(yǎng)佛的供具,在印度非常重視“蓋”,相當于遮陽傘,裝飾得非常華美,用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七寶裝飾的傘蓋,稱七寶蓋。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xiàn)。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xiàn)于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xiàn)于寶蓋中。
通過佛的威神力表現(xiàn)佛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佛把五百個寶蓋合成一蓋,而且可以變得“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現(xiàn)出此世界的廣長之相,及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山川河海、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神宮殿,乃至十方諸佛及其說法,皆悉現(xiàn)于寶蓋中。即是華嚴宗十玄門中的“一多相容不同門”,大小、數(shù)量等都可以隨心變現(xiàn),相即相入。
佛經(jīng)中說,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日月繞此山山腰,山頂為忉利天,山腰為四王天,山周圍圍繞七重香海、七重金山,金山外圍繞咸海,海中有四大部洲、八中州及眾多小洲。咸海外圍繞有目真鄰陀山等七重山,最外面是大鐵圍山,黑山、鐵圍山與大鐵圍山之間有地獄,陽光照不到,非常黑暗。
爾時,一切大眾睹佛神力,嘆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佛所現(xiàn)的神變,是由親證法界事事無礙的本性而得,法界一切法皆畢竟空,一丁點兒自性也沒有,唯心現(xiàn)造故,本來可以隨心變現(xiàn)一切相,我們眾生所以事事有礙,是因為被無始以來的虛妄認知(“妄想”)所障蔽、拘限。佛的心完全跟法界相應,所以他能夠證得法界本來具有的事事無礙的妙用。
于是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
印度的禮節(jié),見到大人物、見到師長的時候,要以偈頌來贊嘆,這種偈頌在印度是唱的。寶積長者子贊頌佛的這個偈頌,翻譯得非常優(yōu)美:
“目凈修廣如青蓮,心凈已度諸禪定,久積凈業(yè)稱無量,導眾以寂故稽首。
佛的眼睛長而大,眼珠的顏色像青蓮花一樣。佛修成了各種各樣的禪定,久久積集了無量的凈業(yè),引導眾生趨于涅槃,“導眾以寂”的“寂”指寂滅,即涅槃。這里的凈業(yè),指清凈不染的善業(yè)、無漏業(yè),與凈土宗所講為了往生西方凈土而修的凈業(yè),意思有所不同。
既見大圣以神變,普現(xiàn)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于是一切悉見聞。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大圣、法王,指佛。按佛教的規(guī)矩,只有佛才可以稱為法王。佛的法力無邊,超過一切眾生,常說法進行法布施,以最寶貴的財寶——正法,施舍給一切眾生。
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佛具有能分別一切法相、差別相的差別智,同時又常住在第一義、法界體性中而不動。第一義,又稱勝義,即佛法最殊勝的第一真理,指法界體性或真如、法性、實相,以一切法畢竟空為本。佛的這種智慧,叫做一切種智,同時能夠圓滿證得道種智和一切智,只有佛才“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根本智與差別智同時現(xiàn)起,佛以下的菩薩不一定能夠達到,他們先是于第一義不動,以根本智證真如,第二念才能從真如體上去觀察分別差別相,根本智與差別智不能夠同時現(xiàn)起,只有到佛地,兩種智才能夠同時現(xiàn)起。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yè)亦不亡。
這個偈子也是非常有名的,可以用來概括全部佛法。佛所說法,全部佛法,以緣起法為本,說諸法從因緣而生,還從因緣滅。法離有也離無,有、無都是戲論,法離一切戲論,因為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中沒有一個自作主宰、能夠造業(yè)的自我,也沒有能夠受報的自我。“無我無造無受者”,是第一義諦、真諦,“善惡之業(yè)亦不亡”是俗諦。雖然無我,但造了業(yè)以后,業(yè)力也不會消失,當各種因緣具足的時候,肯定要受報。真、俗二諦不二,合為中道。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這句講佛是怎么成佛的,佛樹,亦稱道樹,即菩提樹,佛結(jié)束六年苦行,接受牧女施舍的乳糜(牛奶稀飯),養(yǎng)好身體后,來到一株菩提樹下打坐入定,發(fā)神通,然后降魔,成佛。“得甘露滅覺道成”就是證得大涅槃而成佛,“甘露”和“滅”都是涅槃的異名,阿彌陀佛,即意譯為甘露王佛。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佛沒有凡夫的心、意即雜染的阿賴耶識和染污的末那識,沒有受蘊和行蘊,一切有漏的心行都滅盡了,法身常住于無余依涅槃,而又不僅僅住于無余依涅槃,能夠說法催伏各種外道。受指感受,分苦、樂、舍三種;行,意為遷流、活動,指以“思”為本的各種心理活動,還包括時間、空間、速度等“心不相應(不屬于心理活動)行法”。
三轉(zhuǎn)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
“三轉(zhuǎn)法輪”指的是佛成道后最先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三轉(zhuǎn),即從不同的角度說三遍。第一遍稱“示轉(zhuǎn)”,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第二遍稱“勸轉(zhuǎn)”,勸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遍稱“證轉(zhuǎn)”,證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每一轉(zhuǎn)各生眼、智、明、覺四行相,共成十二行相。有《三轉(zhuǎn)法輪經(jīng)》記述這次說法。佛說法稱“轉(zhuǎn)法論”,輪,是古印度的一種兵器,用時轉(zhuǎn)動來摧伏敵人,比喻佛說法如轉(zhuǎn)動輪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無能敵者。“法論”因此成為佛法、法寶的象征,其名義如今被法論功竊取、玷污。佛所說的法是本來清凈的,佛多次聲稱他說的法不是他所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其他人及諸天所創(chuàng)造的,而是本來如是的真理,所以說“本來常清凈”。
佛三轉(zhuǎn)法 輪以后,聽法的諸天和人里面的五比丘,當下就證得阿羅漢果,叫做“此為證”,證明佛說的四諦法是真實不虛的,三寶就這樣產(chǎn)生了: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等正覺,是佛寶;三轉(zhuǎn)法 輪,說的四諦法是法寶;五比丘聽法以后證得阿羅漢果,就有了僧寶,三寶于是就出現(xiàn)在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y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
佛以四諦等妙法濟度眾生到達涅槃彼岸,“一受”指涅槃常樂,為一種“無受之受”,這種受不退墮,常恒寂然,故稱寂滅。佛度眾生證得涅槃,消滅了老病死等諸苦,所以稱為大醫(yī)王,只有佛法能治老病死這個誰都不能避免、無藥可醫(yī)的大病。王安石有詩說:“人間此病醫(yī)無藥,唯有《楞伽》四卷經(jīng)。”說死亡是我們眾生的大病,這個病世間沒有任何醫(yī)藥能夠治好,只有佛法能治這個病,所以應當敬禮功德無邊的佛法大海,敬禮開示佛法的大醫(yī)王佛陀。
毀譽不動如須彌,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阿含經(jīng)》里,佛多次講他毀譽不動,不管贊頌他的人也好,誹謗他的人也好,他都平等看待,內(nèi)心不起喜悅和不快,絲毫不動,如須彌山。對于善的、不善的眾生,佛都以平等的慈心來對待。佛心平等,沒有分別,就像虛空一樣。“人寶”指的是佛,他確實是人中的珍寶,誰聽說有這樣的珍寶,不尊敬承事呢?正見正信、有修有證,能引導人學佛的佛弟子、善知識,也是人間的珍寶。
今奉世尊此微蓋,于中現(xiàn)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xiàn)是化變,眾睹希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今天五百人奉獻上這微薄的華蓋,佛為了哀愍我等,于蓋中現(xiàn)出大千世界等,大眾親見佛的神變,都非常感動,嘆為稀有,再三稽首頂禮。十力,指具足十力的佛。三界尊,謂佛乃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最尊貴者、為三界一切凡圣皆共尊敬者,意同“世尊”。
大圣法王眾所歸,凈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不共菩薩、聲聞、外道的神力,使與會大眾各自都見到佛在自己的眼前,皆以清凈心瞻禮佛,無不歡欣喜悅。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這個偈子也非常有名,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小乘的解釋是,佛說法的時候,說的是一個道理或者是用一種語言說,因為當時的印度有一百多個國家,現(xiàn)在印度也還有一百多個民族,有一百多種語言,對那么多操不同語言的眾生說法,佛實際上只用一種語言,但是各種眾生所聽到的都是自己熟悉的那種語言,他所聽到的法也都是自己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法,所謂“眾生隨類各得解”。大乘祖師們的解釋是:佛根本上是不說法的,眾生能夠見佛說法是佛的一種神力,佛只要有心讓眾生聽到他說法,眾生就自然看見佛在面前給他講什么法,佛本身并沒有說過法。眾生聽法,都覺得佛就在自己面前,用自己熟悉的語言給自己說法。這叫做“神力不共法”,是佛的不共法之一。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對佛所說的法,眾生各自的理解不同,但都能得到巨大的利益,這是佛不共的神力。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雖然說的是一個法,眾生聽了以后,各自的反應卻不同:有的人非?謶郑赡芩炝撕艽蟮膼簶I(yè),害怕墮入地獄;有的人歡喜信受,或者對世間產(chǎn)生了很強的厭離心,或者斷疑,斷疑就是見道,深信三寶。據(jù)各種佛經(jīng)記載,當佛說完經(jīng)以后,都有多少人當場見道證果,最低的得法眼凈,即見道,入須陀洹向,最高的當場就證阿羅漢果,還有當場證得不退轉(zhuǎn)菩薩位的。這是佛不共的神力。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眾結(jié)縛,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這里贊頌佛具有十力及大精進、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為一切眾生的大導師。
“結(jié)縛”指各種煩惱,結(jié),意為纏結(jié),如今天所言“心結(jié)”,有三結(jié)、五結(jié)、九結(jié)等說,身見、疑、戒禁取見為三結(jié),見道時斷。貪、恚、慢、嫉、慳為五下分結(jié),屬欲界根本煩惱。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稱五上分結(jié),屬色界、無色界煩惱?`,意謂如繩子能系縛人,有二縛、三縛、五縛等說。相應縛、所緣縛稱二縛。相應縛指內(nèi)心所生煩惱,所緣縛指被境緣所惑不能自在。又,煩惱業(yè)因稱子縛,已造業(yè)所感果報稱果縛,為子果二縛。貪嗔癡稱三縛,又名三毒。這些煩惱,佛都完全斷盡,就連這些煩惱的習氣種子也都斷盡無余,抵達涅槃彼岸,超出有生滅變壞的世間,永離生死。應該稽首頂禮這樣的圣者。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于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于空寂行,達諸法相無掛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佛盡知一切眾生生死去來之相,善于指示于諸法中獲得解脫之道。佛雖然在世間為眾生說法,但是不著于世間的一切,就像蓮花雖然生長在水里,但是著不了水,雨水一落到上面馬上就掉下去了。佛常住在空三昧中,跟本來畢竟空的法性相應,而能夠通達諸法的差別相,沒有掛礙沒有障礙,對一切法的差別,所有眾生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甚至所有的微觀世界,微觀粒子有多少數(shù)量,都無所不知;醉敹Y具有如此功德的佛,而“稽首如空無所依”,實際上頂禮的是佛的法身,法身即是畢竟空的法界體性、諸法實相,這種頂禮沒有能禮所禮,無所依止。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佛國品第一(2)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 世尊為什么要說《維摩詰經(jīng)》?
- 維摩詰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
- 《維摩詰經(jīng)》是世尊為誰說的?
- 《維摩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維摩詰經(jīng)的介紹
- 維摩詰經(jīng)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的來歷及重譯維摩詰經(jīng)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陳兵《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總結(jié)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囑累品第十四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法供養(yǎng)品第十三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香積佛品第十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世尊為什么要說《維摩詰經(jīng)》?
- 《壇經(jīng)》記載了慧能臨終前對弟子的哪些叮囑?
- 《金剛經(jīng)》的“佛法非佛法”是什么意思?
- 《壇經(jīng)》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維摩詰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
- 《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是什么意思?
- 慧能一生與《金剛經(jīng)》有何因緣?
- 《維摩詰經(jīng)》是世尊為誰說的?
- 《六祖壇經(jīng)》是一部怎樣的經(jīng)?
- 六祖慧能為何對《金剛經(jīng)》格外重視?
- 楞嚴經(jīng)是一部怎樣的經(jīng)典?
- 《金剛經(jīng)》有幾種譯本?
- 《無量壽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 蘇轍與《楞嚴經(jīng)》
-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哪位菩薩說的?
- 蘇軾與《楞嚴經(jīng)》
- 為何《普賢行愿品》在全部《華嚴經(jīng)》中如此重要?
- 《法華經(jīng)》說“佛種從緣起”,怎么理解?
- 《六祖壇經(jīng)》主要講什么內(nèi)容?
- 《金剛經(jīng)》說佛陀是不可描繪的,但佛七為什么要觀想?
- 《阿彌陀經(jīng)》簡介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簡介
- 維摩詰經(jīng)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的來歷及重譯維摩詰經(jīng)
- 龍褲國師與《金剛經(jīng)》的故事
- 法華經(jīng)各品的內(nèi)容是什么?妙法蓮華經(jīng)各品大意
- 四十二章經(jīng)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在我國的,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八十卷是誰翻譯的?
- 《金剛經(jīng)》出自哪部經(jīng),有多少字?
- 無量壽經(jīng)是什么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的簡單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和《阿彌陀經(jīng)》是同一部經(jīng)嗎?
- 中國最早的石刻《金剛經(jīng)》在哪里?
- 八大人覺經(jīng)是佛陀說的嗎?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的因緣
- 《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四十二章經(jīng)是誰翻譯的?譯者迦葉摩騰、竺法蘭簡介
- 《寶積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寶積經(jīng)》概說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