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寶積經(jīng)》概說

\

  《寶積經(jīng)》與《般若經(jīng)》、《大集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涅槃經(jīng)》,并稱為大乘佛教經(jīng)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jīng)以大乘經(jīng)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chǔ),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diào)『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xué)派及唯識學(xué)派共同尊奉的經(jīng)典。

  《寶積經(jīng)》有大小之分:《大寶積經(jīng)》,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叢書體裁的經(jīng)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冊。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試譯過幾行,因為體力不支不得不停頓下來。菩提流志從神龍二年(706)開始編譯,歷時七載,在先天二年(713)完畢,完成了玄奘未盡的偉業(yè)。他利用《寶積經(jīng)》的叢書體裁,盡量勘同從前譯過的另本編入大部,只有遇到舊本文義不全或舊無譯本的,才出新譯。因此全經(jīng)四十九會,幾乎一半用了舊本,只有二十七會新譯,其中多數(shù)還是參酌舊本重出的,純粹的初譯本只有十一會。

  小本《寶積經(jīng)》是《大寶積經(jīng)》中的一品,原名叫『迦葉品』,后來為了與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區(qū)別開來,所以改名為『普明菩薩會』。

  大本《寶積經(jīng)》就是以『普明菩薩會』為核心,將主題思想相近的幾部經(jīng)典匯集在一起形成的。小本《寶積經(jīng)》,中國前后譯過四次,開始是支婁迦讖譯的,叫做《佛遺日摩尼寶經(jīng)》(佛遺日,意為方廣;摩尼為如意珠);后來晉譯的版本叫《摩訶衍寶嚴(yán)經(jīng)》,譯者的名字沒有記載;姚秦時代譯為《大寶積經(jīng)》,也有直接叫《迦葉品》,同樣沒有留下譯者的名字;最后譯的名叫《迦葉問正法經(jīng)》。四個譯本名稱不同,都是小本《寶積》的異譯。

  小本《寶積經(jīng)》是繼《般若經(jīng)》之后出現(xiàn)的大乘經(jīng)類之一,內(nèi)容比《般若經(jīng)》更為豐富。不過基本理論仍然不離《般若經(jīng)》的思想。全部分為十六門,都是屬于大乘教法。其中談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問題;談到了定慧學(xué),通過對大乘和小乘的比較,指出其優(yōu)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本正觀』,指出大乘應(yīng)該用般若去觀察一切。

  菩薩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寶積經(jīng)》的『根本正觀』來自《般若經(jīng)》。具有智慧,就能掌握判別正與不正的方法,從而使他們的理論超出了單純的空觀,提出了『中道』的概念!嚎沼^』原對『實有』而言,『實有』固然不對,可是將『空』作為實有也不對,只有離去『空觀』、『實有』的兩邊,方能行于『中道』。

  『中道』的概念,原本在部派佛學(xué)時期也會偶爾談到,可是將它固定在『正觀』方面運用,則是從小品《寶積經(jīng)》開始的一個重要思想。小品《寶積經(jīng)》還特別指出:『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執(zhí)空見如芥子許』!河幸姟缓軌,但『有見』走向極端,即使大如須彌山,也還有辦法破除;如果執(zhí)著有『空見』,那就不可救藥了?梢,《寶積經(jīng)》的思想比『空觀』進(jìn)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觀』。

摘自:覺醒《寶積經(jīng)》講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