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遺旨 別序
別序
佛法者,了生脫死之法,自利利他之道。無一人不當(dāng)修,無一人不能修。然佛法經(jīng)典浩如煙海,佛法義理又幽深難測。無論初機(jī)久學(xué),多有望洋興嘆之感,以致不得其門而入。古往今來,入得寶山,空手而回者,可謂大有人在。其因何在?一者不善觀察時機(jī),二者不善選擇教法,三者好虛而不務(wù)實,四者未遇真善知識。如是眾因,致使眾多求道之士,難免如盲人摸象、如跛子行路、如逆水行舟。故修道者雖多如牛毛,成道者卻少如牛角。
道綽大師言:「若教赴時機(jī),易修易悟。若機(jī)教時乖,難修難入。」以是可知:修學(xué)佛法,重在機(jī)教相應(yīng),如法而行。不得其益者,在機(jī)法不相應(yīng)也。一代圣教,法門雖多,若論善契時機(jī)之法、即生了脫之道,無過凈土一門、念佛一行。以其它法門,皆仗自力修習(xí)故,斷盡煩惑,;圓滿,方可成就無上菩提。惟有凈土一門,仗彌陀大悲愿力故,萬機(jī)普攝,無一遺漏。無論上智下愚,士農(nóng)工商,人非人等,但能回心念佛,莫不乘愿往生,入佛境界,同佛受用。法門簡易平實,而又奇特高貴。語其淺近,三歲小孩皆能修;語其深遠(yuǎn),惟佛與佛能究竟。自古以來,力行此道者,如水奔涌,上至十地菩薩,下至五逆凡夫,一致進(jìn)行。若論契時契機(jī)之法,無過于此。所謂「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构噬硖幬鍧嶂、末法之時,欲現(xiàn)身得佛法真實利益者,不可不知此法也,不可不修此法也,不可不親近凈業(yè)善知識也。
一代時教,闡揚凈土之大乘經(jīng)典,多達(dá)二百余部。然惟有凈土三經(jīng),專明其致。彌陀本愿緣起、西方殊勝莊嚴(yán)、眾生往生因果等,于此三經(jīng),開闡無遺。印度之龍樹、天親,中國之曇鸞、道綽、善導(dǎo),正依于此,別開宗門,建立一宗法要,開啟往生之大門。惜乎曇鸞大師《往生論注》、道綽大師《安樂集》、善導(dǎo)和尚《觀經(jīng)四貼疏》等五部九卷,于中國失傳千余年。后之永明、蓮池、蕅益等諸大祖師,則融會諸宗,攝歸凈土。此即凈土法門于中國弘傳之大概。然法門流傳既久,受「異見、異執(zhí)、別解、別行」之影響,致使純正的專修之道,隱顯不定,郁而不暢。此所謂融通衍生之弊也。如今雖有大量經(jīng)論古疏流通于世,以時人業(yè)深障重、智識淺薄故,若無善知識引導(dǎo),多難會其古樸幽遠(yuǎn)之深意,更難從紛紜復(fù)雜的知見網(wǎng)中,厘清法門宗旨,得其修學(xué)綱要。致使舍近求遠(yuǎn)、舍易求難,失之交臂、當(dāng)面錯過者,不在少數(shù)。而貌似修學(xué)凈土,又不甘老實念佛,東張西望、隨風(fēng)倒浪者,更是隨處可見。正所謂「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也。以不能如實專修念佛故,所以處處可聞凈業(yè)難成之感嘆!日光雖無處不照,惟宿仰望者心中。眾生不念佛,佛奈眾生何!幸有善導(dǎo)一脈之清純教法重興于世,彌陀光明耀人心目,使廣大念佛行人得以安心凈域,專志念佛。然或有未遇此法,或遇而有疑者,未免仍自徘徊不前、躊躇不定矣!其所以不能「歸命彌陀、專修念佛」者,或囿于先入為主之觀念,或執(zhí)于習(xí)以為常之劣習(xí),或迷于道聽涂說之俗見。入道因緣,人各不同。若或有緣親聞凈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之《文鈔》,則于法門淵源、修學(xué)綱要等,必將清晰明了,于祖祖相承「專行念佛、乘愿往生」之道,自可疑慮冰釋,通身靠倒矣!
縱觀古今,異時同化之風(fēng)雖別,專行念佛之道無二。然于歷代祖師中,印光大師離吾等最為接近,相去不過幾十年,遺德明訓(xùn),時時有聞,自有一種相親相近之感,故多為今人所崇仰。大師承三經(jīng)之玄義,依古德之遺訓(xùn),以篤實之信仰、樸實之文風(fēng)、應(yīng)機(jī)之善巧,疏理古今義理,甄別法門異同,力陳修學(xué)時弊,為吾人指明了坦蕩光明的生西之路。其莫大之功,即在于深入淺出,善契時機(jī)。藉此可明古德之遺教,可通三經(jīng)之玄義,可契彌陀之本愿,可入往生之達(dá)道。如大師自言:「凈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凈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qū)д?其《印光文鈔》乎?」稍通文字,即能識其大要。稍明其義,即自老實念佛。依之而行,決定生為賢善,沒歸極樂,不虛此身矣。
佛法貴在應(yīng)時契機(jī),大師生逢亂世,對時代根機(jī)〔末法之時陋劣之機(jī)〕,感觸頗深。其言:「今日之世界,非一大恐怖之世界乎?今日之中國,非一地獄式之中國乎?今日之人心,非一魔術(shù)式之人心乎?」如是之世界、如是之中國、如是之人心,如何得以安寧?如何得以解脫?遍觀圣教,法藥雖多,惟有「下手最易、收效最速、成功最高」的念佛一行,能消此劫運,能安此人心。人人依此,不但現(xiàn)身可得消業(yè)增福,遇難呈祥;臨終更能乘愿往生,究竟成佛?芍^無邊利益,垂手可得。是故大師于諸宗悉皆密護(hù),但弘贊偏在凈土。雖千言萬語,普應(yīng)群機(jī),但處處歸宗,直勸念佛?芍^善導(dǎo)時人歸向佛法,巧攝群機(jī)共入贍養(yǎng)也。又其自身,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力行此道,言行如一。故其德操行履,感人至深,蒙受光澤者,無以計數(shù),被贊譽為三百年來第一人!
大師懿德風(fēng)范,身傳言教,盡收于一部《文鈔》中。然《文鈔》雖早已風(fēng)行天下,卻不知有多少人認(rèn)真拜讀過。包括吾人,亦只是偶爾翻翻,多年來亦未能從頭至尾細(xì)細(xì)品味。雖曾發(fā)心一定要通讀之,往往因種種原因而難以一鼓作氣,愧無以言。然對大師景仰之情,從未暫息。經(jīng)歷時久,閱事愈多,此情倍增。近來將《文鈔》反復(fù)拜讀,深沾法益,感觸良多,知其于今時乃至未來苦惱眾生大有裨益。未明凈宗一門者,藉此可以不廢時日,善知法要,巧入念佛一行矣!
《文鈔》多是書信體,直心直言,真語實語,別具一格。因大師注重實益,不尚玄妙,故語語切中時弊,處處指歸凈土;蜉p言細(xì)語,情動人心;或厲聲棒喝,毫不留情。實可謂「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也。
《文鈔》雖為書信往來,實可謂一部「大開示」之書,上至成佛作祖,下至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所不談。于今世風(fēng)日下、邪說縱橫、正法式微之時代,有心于世道人心者,不可不閱;有心于生死解脫者,不可不閱;有心于念佛往生者,不可不閱;有心于弘法利生者,不可不閱。沐入其中,如同時時親近一位慈悲至極、智能超拔、而又威嚴(yán)可敬的長者,邪念自消,正念常存,佛號入心,蓮花化生。因《文鈔》多為應(yīng)時應(yīng)機(jī)之善巧開示,左右逢源,因勢利導(dǎo)。故閱讀《文鈔》,需有一雙擇法眼,方能明其宗旨所在。洋洋百萬余言,其眼目何在?所謂「敦倫盡分,老實念佛」也。此是大師一生自行化他的不變宗旨!「敦倫盡分」乃作人之本分,「老實念佛」即了生死之大法。一為世間法,一為出世間法。二者具足,則一生不虛度,輪回不久長也!
近來研習(xí)《文鈔》者,蔚然成風(fēng),可喜可賀;蛟S同感于《文鈔》之磅礡無序,故于《文鈔》外,更有不少選輯本流通于世。愚乘此遺風(fēng),亦分門別類作一選輯,以彰大師恩德于萬一,姑名《靈巖遺旨》。以此餉予念佛行人,共餐甘露法味,同結(jié)西方勝緣!
為顯大師人格道德及教化宗旨,今《遺旨》權(quán)分三章:一、悲化有情;二、自述行誼;三、贊古耀今。
一、「悲化有情」者:即大師悲憫有情的慈悲開示,權(quán)以四義顯之:(一)深信因果,(二)老實念佛,(三)敦倫盡分,(四)閑邪存誠。此四義簡明扼要,平實易行,又圓攝世出世法,成為大師教化一貫主張。
(一)深信因果:因果乃佛法大根大本,世出世法,無一不在因果之內(nèi)。凡夫因三業(yè)染污而常沒于六道之中,圣人因三業(yè)清凈而永絕于生死苦海。為凡為圣,全在于己。正如「禍福無門,惟人自招!股碇疄槿,惟能深信因果,方能樂天知命;惟能深信因果,方能自求多福;惟能深信因果,方能希圣希賢;惟能深信因果,方能終歸極樂。
佛法固為心性之法,然因果與心性,不一不異,心性乃因果之體,因果即心性之用。體用一如,理事不二。故凡三界輪回之理,修因證果之道,無一不是因果之顯現(xiàn)也。離于因果之事修,心性之理何能大明?好高務(wù)勝者,多高談于心性之理而不屑因果之事。實則善談心性者,必不悖離于因果;深達(dá)因果者,亦可大明乎心性。若論應(yīng)機(jī),則心性之理幽深玄妙,惟上智可明;因果之事則人人可見,易于契入。如大師言:「世出世間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雖圣人猶有所不知;因果之事顯,縱愚夫亦可以略曉!褂薹蛴迡D之輩,雖不能明因識果于微細(xì)中,以至于大明心性。但能仰信佛言,深信因果不虛,善擇念佛一法,亦可乘佛愿力,現(xiàn)身了脫。因往生而證無生,因見佛而明心性。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反之,縱能識得心性之理而不念佛求生凈土者,多是有名無實,求升反墮,反不如愚夫愚婦之往生為有大益也。所謂「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古今如是者,比比皆是。
末法之世,談理者多,實行者少;好虛者多,務(wù)實者少;自恃者多,仗佛力者少。故大師教化,迥異于人,不尚玄妙,端守平常,從因果入手,歸凈土一門。此是大師獨具慧眼之高明處!
(二)老實念佛:即棄舍他法,專修念佛也。以深信因果者,志必今生解脫,不愿久沉輪回。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谷环ㄩT雖多,惟有念佛一法,有此大益。以此法門,全仗佛力故,萬修萬人去。如乘船渡海,完全是船力,非自己本事。人多好高務(wù)勝,不屑稱名一行。大師卻甘心此一「殘羹餿飯」,因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對所謂如「山珍海味」的高深玄妙之法,「概不染指」;惟于凈土一法,「決志遵行」。將一切智慧學(xué)問,拋之東洋大海。所謂「任憑智同圣人,當(dāng)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dāng)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谷缡恰咐蠈崱拐,即是「一心歸命」,即是「死盡偷心」,即是「正念直來」也。
大師并非不通經(jīng)教,所謂「如鸚鵡學(xué)舌,亦非不會」也。然何以不避譏誚,全舍他法,志在凈土?一則源于大師對「念佛實益」的深切體會;再則源于大師對凈宗一法「易行功高」的諳知;更因大師對「時代根機(jī)」的切身感受,深悉「末法眾生,惟此一門,可通入路!构室簧袒,不出《文鈔》所言:「明三世之因果,顯六道之輪回。示本具之佛性,修念佛之凈業(yè)!
然蕓蕓人生,多舍近求遠(yuǎn),舍易求難,以致歷劫難成,流轉(zhuǎn)不休。實不知真老實念佛者,冥順佛愿,直入寶所,即是轉(zhuǎn)凡成圣之大道,即是離垢妙圓之大智慧。所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故《觀經(jīng)》贊念佛行者,是「人中芬陀利花,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dāng)坐道場,生諸佛家!谷酥圆荒芾蠈嵳,未能深知此一即淺即深之無上妙法也。如大師言:「然此法門,甚深難測,雖經(jīng)諸佛本師交相勸信,而世之疑者,猶復(fù)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識,猶或疑之。不但知識不信,即已證真諦、業(yè)盡情空之聲聞緣覺,猶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權(quán)位菩薩,猶或疑之。即法身大士,雖能諦信,尚不能窮源徹底。良以此之法門,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惟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法門平常而奇特,簡易而高深。故大師常言:惟上智與下愚而不移,其它人則看其是否依教奉行耳。
無論何人,但能老實念佛,求生西方,則蓮臺標(biāo)名,生可預(yù)卜。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佳賓矣。反之,若不修凈土,雖通宗通教,有大神通,有大智慧,有大辨才,要去就去,要來就來,若有絲毫煩惱未盡,則輪回不能出、生死不能了矣。是故「修凈業(yè)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fēng),則極樂之生,定可預(yù)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yù)斷矣!
(三)敦倫盡分:即立身、處世、為人、修道之本。一位「歸命彌陀,安心念佛」之人,深沐佛恩,慈光外泄,自然于日常行為中,力所能及「心佛之心,行佛之行」。如何「心佛之心,行佛之行」?其平實可行之處即敦倫盡分。如世法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佛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無一不是吾人敦倫盡分處。佛法非在口說,貴在實行,敦倫盡分即人人切實可行之道。此一絕世妙方,巧攝前之深信因果與老實念佛。能「深信因果」者,方能于日用中敦守倫常,善盡本分,以此而趨吉避兇,遠(yuǎn)禍得福。能「老實念佛」者,方能絕諸戲論,端守平常,本分作人,真報佛恩。
大師一生,率真守愚,不尚玄妙,惟于平實真切處教人實修。以絕行人「舍近求遠(yuǎn),舍易求難」之狂妄心。實可謂「菩薩行菩薩事,凡夫盡凡夫力」。凡夫不得以己所不能而強以菩薩之行「是則是效」,故其一生,「并不與人說做不到之大話」。其言:「人各有所應(yīng)盡之分,當(dāng)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決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盡分于易處,何能盡分于難處?」念佛之人,日用作為,但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盡分于易處,則上順佛心,下彰己德。如是則可「生入賢善之域,沒歸極樂之邦」矣。
又,敦倫盡分,既是自利利他之行,亦是老實本分之相,是對自身根機(jī)的深切體認(rèn)而做力所能及的事,無越位之思,無好高之心,素位而行,盡力而為。可謂「做人盡人倫,念佛盡心力」也。能將「深信因果」與「老實念佛」如是融于「敦倫盡分」之中,則世出世法,兩相無礙;自利利他,盡在其中。人人能如此而行,則由身及家,由家而國,由國而天下,無不均沾佛法利益,同蒙彌陀光照也。于此東土三千界,自生西方七寶蓮。此實可謂「于微塵中,轉(zhuǎn)大*輪」之奇異大方便,勇猛獅子吼!觀大師一生所為,雖超異常人,亦不過是其身為僧寶敦倫盡分之盡情流露而已。故于平淡中盡顯輝煌,于本分中流露真情。微妙香潔,嘆莫能言!
(四)閑邪存誠:即于敦倫盡分中,克誠盡敬,善治習(xí)氣。誠敬為佛法之本,念佛之人,蒙彌陀愿力加持,光明攝取,身心柔軟,自然上敬于佛,下敬于人,謙卑柔順,純凈信仰,如是則可巧治凡夫我慢自大之病,善除無始煩惱業(yè)力,化熱惱而為清涼,即凡心而入佛心。故大師言:「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敦倫盡分,多從事上言;閑邪存誠,更從心上論。如是由表及里,自然增益善根,轉(zhuǎn)化惡習(xí),F(xiàn)世安穩(wěn)利樂,臨終順利往生。
二、「自述行誼」者:即大師對自己一生行為的概述。今人對古代祖師大德的了解,多是從其思想或他人的評價中略知一二,鮮難親聞祖師對自身的過多表述。印光大師生處特別的時代,書信往來,自有與眾不同之處!段拟n》中有大量的自我概述,讓我們更直接更真實地了解大師的言行德操。詳觀大師一生及自述,即知大師常言之「敦倫盡分,老實念佛」是何意義。大師常以「自了漢」自居,不求聞達(dá)于天下。所謂「擬作粥飯自了僧,不作弘法利生夢」也。其日常所為,就是一「老實」典范,沒有大家派頭,沒有裝模作樣,沒有沽名釣譽。只是常將一「死」字貼在額頭,念佛度日,隨緣化他。只有「真為生死,深潛佛法」者,才能如是深藏己德,獨守平常;甘于寂寞,一心在道。實可謂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也。
但凡貪圖名利、好為人師者,無不處處顯奇競怪,以惑人心。觀大師卻視名利如敝屣,避之惟恐不及。一任舉世人盡作通家,自己只是怡然自樂,老實念佛。由他譏,任他笑。平生所為,無有絲毫之捏怪。言行如一,始終無二。二十余年隱于普陀,經(jīng)年無一人來訪,無一函見投,頗得安樂。后因《文鈔》面世,方為世人所知。致使遠(yuǎn)近朝拜者,絡(luò)繹不絕。一個「自了漢」能如是大善于天下,其人格道德力量,何可思議!此可謂真能自利,方能利他,所謂「厚德」方能「載物」也!大師懷抱彌陀本愿之德,篤行念佛往生之道,豈能不普利眾生乎?
三、「贊古耀今」者:即大師對「佛、法、僧」三寶的贊揚。三寶乃暗室明燈,苦海舟航,是眾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文鈔》處處有贊。藉由贊頌三寶功德,啟迪吾人之恭敬從命。以佛法利益,非恭敬不能得。大師常言:「一分恭敬,一分收獲;十分恭敬,十分收獲。」今人不患不知佛法,所患在不知恭敬從命也。故說食數(shù)寶者多,親得受用者少。
三寶功德,窮劫難贊,今特以彌陀本尊、凈教祖師為主。以彌陀本愿,為眾生恃怙;藉祖師芳規(guī),明法脈淵源。從而一遵本愿之行,篤行專修之道。如是方有知識可尋,方有圣教可依,方有安心之處,方有解脫之望。而不至隨風(fēng)倒浪、虛度此生也。
此選編雖乃滄海一滴,嘗之可知大海之味,依之可入凈土之門,遵之可得往生之益。因所選有限,或有更精妙法語淹沒于浩瀚的《文鈔》中,則為吾人之失也。有心者,或可以此為階,深入《文鈔》。既可免吾人之失,亦可深沐祖師恩澤。由是而自必識凈宗超勝,安然作一「本分、老實、息心」之念佛人矣!
為便利閱讀,今此選編并非羅列書信,力求編排有序,次第井然;所選內(nèi)容,多類加小標(biāo)題,以示大義;并對原文詳加分段、標(biāo)點、出示重點。為編排統(tǒng)一,及閱讀便利,個別文字作了簡單處理。如「料簡、料揀」統(tǒng)一為「料簡」,「憐憫、憐愍」統(tǒng)一為「憐憫」,「三途、三涂」統(tǒng)一為「三途」,「落索、絡(luò)索」統(tǒng)一為「絡(luò)索」等!钢埂ⅰ溉A」等古通用字則依前后文義分為「著、著」、「華、花」,其它變動處或注于文中說明。
于選文之后,別附大師略傳,以助了知大師一生行蹤。所謂人文并觀,見其人即如見其文,觀其文即可知其人矣。南無阿彌陀佛!
釋智隨謹(jǐn)序
公元二○○六年十二月
- 上一篇:靈巖遺旨 總序
- 下一篇:靈巖遺旨 壹、悲化有情 一、深信因果
- 護(hù)念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憶念阿彌陀佛?
- 判教起始于印度,根源于佛陀
- 學(xué)佛人怎么面對世間的事務(wù)呢?
- 專修念佛的人還要學(xué)習(xí)佛法嗎?學(xué)法和念佛的關(guān)系
- 如何安心?學(xué)法是眾生安心的根本
- 出家人要有氣質(zhì)、僧格、感召力、威德
- 出家人有幾種類型?僧人的四種分類
-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是什么意思?
- 佛的智慧從哪里來?佛為什么有神通智慧?
- 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的區(qū)別
- 戒律來自于哪里?戒律是諸宗行人通學(xué)的
- 圣道門與凈土法門的差別
- 佛為什么要制定戒律?防止貪嗔癡的心起來
- 面對是非怎么辦?不辯
- 念佛人的三件大事:念佛、勸人念佛、護(hù)持教法
- 命運、人生是怎么形成的?
-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
- 沙彌五德是哪五德?沙彌應(yīng)具備的德行
- 凈土宗第三位祖師道綽大師的判教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誰提出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