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老人集卷之八
紫柏老人集卷之八
明 憨山德清 閱
法語
圣人知三障為患之大。所以設懺摩法而蕩除之。三障既蕩。本心光圓。本心光圓。則自利利他。無往而不克矣。三障者何。所謂煩惱障。業(yè)障。報障。煩惱障者何。本心無欠。以日用而不知。此點不知。即煩惱障也。由不知而造不善。即業(yè)障也。既造不善。則天地鬼神必厭之矣。厭必誅。誅則據(jù)罪結(jié)款。死必無赦。即報障也。如一心不生。萬善不昧。開物成務。功高無累。此又由不知而悟。不知初無自性。不知成智。以智治習。習盡神全。則無為而不可也。假名曰圣。
夫水之為物也。果有常耶。果無常耶。有常。天人則以為琉璃。餓鬼則以為猛焰。魚龍則以為窟宅。人閑世則以為波流。無常。則舍琉璃而猛焰無從。舍猛焰而窟宅無從。舍窟宅則波流亦無本矣。眾人日用之塵勞。在圣人則無非解脫也。塵勞解脫。果一物乎。果二物乎。一則熱惱之與清涼不同。二之則舍熱惱而求清涼。譬如離波求水。安可得哉。今有人于此。欲以塵勞作大佛事。茍未知余說。終不免受塵勞驅(qū)役。奴而為主。主寧不受命。宜痛思之。
夫凡圣無常。悟迷似異。諦觀當處。本絕纖塵。然未拔情根。愛憎封蔀。綿歷長劫。徒自疲勞。固有衣珠。莫知是寶。一朝指破。富樂無窮。八大人覺經(jīng)。辭簡理勝。風致幽奧。即眾生一念之迷。如來大人妙開八覺。有緣眾生。茍得一覺定超苦海。況兼得者哉。陸太宰季子基志。受性多思。狥習不悟。殊不知多思則傷脾。脾傷土瘠。萬物以土為母。母病而子豈獨無恙乎。于是命其受持此經(jīng)。蓋欲以資覺思化。思化無我。無我則同。同則無物。物我既忘。孰為能思。孰為所思。能所寂然。一念之迷。遂成八覺矣。此季高續(xù)命丹也。敢不寶之(示陸繼皋持八大人覺經(jīng))。
夫七情之與八覺。果一乎哉。果二乎哉。隨順七情。則苦海濤生。隨順八覺。則涅槃山寂。于是大覺老人憫諸流浪。即眾生日用之不覺。開為八覺。蓋欲一切眾生。一覺永覺。如分一燈之光。光光無盡。然此光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為嗅。在舌為嘗。在身為覺。在意為知。故曰分一精明。為六和合。如一心不生。且道八覺在什么處。英靈黑白。直下果知好惡。則經(jīng)所謂八覺者。何異畫蛾眉于渾沌者哉。
原夫鍜昏散之椎輪。三世諸佛迭相授受者也。第在用之何如耳。用之果善。消昏散于剎那。扶止觀于大寂。隕山河于未始有地。蕩身心于無得之鄉(xiāng)。斷欲結(jié)之利刀。資靈軀之正命。效見當人之勇。心游象帝之先。本有神珠。光明在掌。初非他寶。價直誰酬。即凡身而證佛身。依俗諦而造真諦。功高空施。福德難量。誠以行人。一息昏散清。即一息佛。一念昏散清。即一念佛耳。嗚呼。茫茫苦海之中。凡有血氣之屬。莫不抱靈。而頭出頭沒。不可勝計。設有一人。能于椎輪之下。清一息一念昏散。成一息一念佛者。若以佛眼觀之。則其功德信不可思議。況夫多時日者乎。蓋人貴自反。果能反照。自己分上昏散。自生至死。剎那有停息乎。故曰。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河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如或用之不善。亦不荒失人天福田。是以黑白賢豪。能言者。宜游揚贊嘆。有力者。宜護持周給。凡道場所在。等心助揚之(煆昏散道場)。
壽夭無相。相惟其心。心生則吉兇可管。不生則凡圣坐斷。是以鑄夭為壽。如土作塊。成與不成。顧我所作如何耳。故以增上心持咒。靡不成就。平平心持咒。但可敵夭。眇劣心持咒。終未得效。但植來因也(授元新持咒)。
法立。則不法者不立矣。然不以智火鑄其情。則法情并立矣。大概圣人立意。不過化其情。而不化其法也。蓋法屬依他。情屬遍計。如能即遍計而入依他。即依他而入圓成。即圓成而入破沙盆。即破沙盆而入涂毒鼓。由涂毒鼓而入深慈三昧海。則凡圣之罏錘。在干屎橛而不在法立也。故曰。煩他萬象說法。我且博閑耳。法立薦此。始不負石頭路滑之記(示法立)。
相本無常。隨熏而就。是以過去善惡之業(yè)熏心。則感現(xiàn)在苦樂之報。如印印泥。卒難改轉(zhuǎn)。此蓋論眾人也。若修行之士。則不可定其修短?v前生所造之業(yè)。應感苦報。以其現(xiàn)在力行精進。罪不勝功。轉(zhuǎn)苦為樂。易短成修。往往目見。且驗之不少矣。及讀南岳思大禪師曲授心要。印證明白。皎如日星。不復疑之。其言曰。初學行者。未得事從心轉(zhuǎn)。但可閉目假想為之。久久純熟。即諸法隨念改轉(zhuǎn)。如指屈伸。了無難者。故大菩薩。乃至二乘小圣。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變。無而現(xiàn)有。有而現(xiàn)無也。由是觀之。以假觀熏心。則法法皆假。變易何難哉。以空觀熏心。法法皆空。卷有入無。相不可得。何夭何壽。何罪何福。以中觀熏心。則有無離即。陰陽不能籠罩。神智不能卜度。言相可轉(zhuǎn)亦可。不可轉(zhuǎn)亦可。不可不違可?刹贿`不可。如夜光神珠。宛轉(zhuǎn)橫斜于金盤之中。雖圣似仲尼。明如離婁。孰能定其所向者乎。故曰相逐心生。相隨心滅。有相無相。生滅由心。了心之人。所以生死之際。來如著衫。去如脫褲。略不作愛憎見也(論相)。
僧海洲參師。問曰。汝出家為什么。曰為求出苦。師曰以何法則求出苦。曰我資鈍。但念佛。師曰。汝念佛常閑斷否。曰合眼睡時便忘了。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干。汝自今而后。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蚰钋暋;蚰钊f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且世上念佛底人;蛉。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時。卻又無用。此是生前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底人。臨死自然不亂也(示念佛)。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這一句佛。一切菩薩。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這一句阿彌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彬炾P(guān)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閑斷。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后了。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念佛。果能于憎愛關(guān)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xiàn)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生西方。我舌根必然破爛。你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無有靈驗。過在汝。與我無干(示眾念佛)。
夫人之識心。久混塵勞。莫知返本。欲即塵勞契于覺性。宜假攝持。其方匪一。寧有善乎諸如來密因。總持陀羅尼者也。何以故。隨根利鈍。逗教淺深非究竟故。惟得持此咒。不問愚癡智慧。咸得成就無上甚深希有。以密因不可思議故。若開士信心觀照所持咒語。一字一句。歷歷耳根。心耳交攝。無所雜亂。于睡夢中亦不忘失。即持一遍。勝百千萬遍。能滅八萬四千塵勞。能生八萬四千道果。所有功德甚為希有。不可思量。以是咒為熾盛光王如來。所說本愿功德。故開士當持咒時。應當九禮熾盛光王如來。合掌梵跪。日持一百八遍。持一氣畢。取氣可系心故。是以經(jīng)云。其誦如錐。謂當入心主持不少閑斷也。十二時中。除對人語言外。初醒可持。未睡可持。行可持。住可持。坐可持。臥可持。食飲可持。便溺可持。是以持誦不得閑斷。大要以合口默持。令音相了然。是為真實持咒。當?shù)盟拇蟀矘?a href="/remen/fu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增長。有所希求必獲如愿。若持咒時。當以兩手握金剛?cè)。上下齒相匝。舌拄上齒齦正中。眼常觀鼻。依鼻觀心。從心觀臍。全體精力。默與咒會。則冥契無功用觀法。實心性得入之津梁也。愿見聞者歡喜受持。乃至堅固盡形壽命。信心不逆。珍重流通。是真佛子(示持咒)。
閑居斗室。一言不祥。則千里應之。好惡積意。至公斯蔽矣。蕓蕓萬物。雖貴賤有序。巨細弗倫。而所謂生者。未嘗不均也。然則固情謹聲。以嚴尊生。則為君子。如縱情肆聲。不寶所生。則為小人矣。夫?qū)毶。貴乎重身重身者。貴乎制情慎言。此三者。惟君子能之。
夫色聲香味觸法。皆名塵而不名心者何哉。良以六者蔽蒙本覺。如塵墮眼中。不惟四方易位。即伸己指莫能見矣。故以塵名。然塵名所。根名能。能所具。則心不名心。而名識也。心去性不遠。識則遠甚。故知道之士。以心推根塵。根塵猶殘雪。能推之智。若罏火方熾。而殘雪投之。何慮其不化哉。如推觸塵。必究離合所自。所自既得。則根亦隨塵而拔。根拔塵脫。情化名性。性既復焉。然后于榮辱死生得喪之場。千陶萬煉。功深觀熟。重以弘愿熏之。智光為導。而大丈夫之能事畢矣。一觸既爾。余塵獨非復性之云梯乎。士不可不知好惡。以致流落異趣。期再出頭難矣。
問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何以作此觀。曰墮體黜聰可矣。墮體則能外身。黜聰則能外心。外其身。身則無量。外其心。心則無邊。以無量之身。無邊之心。作此觀有何不成。若局促于五尺之身。較計于方寸之心。是以見小而忽大也(論觀白毫)。
比丘乞食。本為遠累。累不遠則多擾。擾多。則初心者不能無亂。此吾佛之深憂也。而后世號為僧者。以乞食為恥。毋乃不思之甚乎。又世之號金湯者。唯貴阿諛。是以搖尾乞憐。善解迎合之徒。皆得知事體之稱。由是而觀。僧徒茍且。不獨出家者之罪也。亦在家者毗成之耳。今本朝取士惟以舉業(yè)。僧徒試經(jīng)之科。寢而不行。夫舉業(yè)者。本無用之具。藉之以羈縻人情。消磨歲月則可。若以之取人材。裨治道。譬如救火以油。滋其焚矣。僧不以試經(jīng)剃染。則佛言尚不知。安知佛心乎。不知佛心而為僧。僧何殊俗。僧不殊俗。剃染奚為(缺文)。
故亡佛者。非魔王外道能亡之。亡之者。不殊俗之僧耳(論出家)。
夫人之多欲。始必生于不知足。知足則欲不待遣。而自忘矣。吾嘗躬試之。一日潞河舟中。顧謂二三子曰。吾與若俱安坐。彼舟人徒步而牽我。且食惡食。吾與若豈惟安坐。復食美食。兩者相較。慚懼之心不覺油然而生。此心一生。萬欲自薄。寧假磨礪以損之耶。雖然二三子。與夫舟人。或勞心勞力之不同。人各自知焉。
眼也者。明瞽俱一。而所以有見有不見者。以根之所具不同也。根有二焉。一者浮塵。二者凈色。浮塵根者。有形之體。而無照之用也。凈色根者。有照之用。而無形之體也。所以死人眼未嘗不存。色未嘗不觸。而終不能見者。形具而用不存也。吾人之所以能見者。以兩者俱存。故隨觸而照。隨照而辨也。蓋色者眼之相分。以色之形于眼也。而眼者尤識之相分。以眼不能辨色。必辨于識也。故曰眼為親相分。色為疏相分。識為見分。三者合而觀之。則能不離所。所不離能。分而論之。能中無所。所中無能也。故眼中無色識。蓋親相分中無疏相分與見分也。識中無色眼者。見分中無親相分與疏相分也。夫三者俱無。則根塵不對。能所不分。雖有色之可見。而色豈獨如石女生兒乎哉。故曰。離暗離明。無有見體也(論眼識)。
普賢菩薩有十愿王。王王殊勝威猛。若得一愿王。則成佛無疑。況盡得哉。一者禮敬諸佛。則得身業(yè)殊勝。二者稱贊如來。則得口業(yè)殊勝。三者廣修供養(yǎng)。則得福業(yè)殊勝。四者懺悔業(yè)障。則得三業(yè)肅清。五者隨喜功德。則得妒習頓空。六者請轉(zhuǎn)*輪。則得慧光圓滿。七者請佛住世。則得自他兼益之勝。八者常隨佛學。則得慧命長生。九者恒順眾生。則得冤親平等。十者普皆回向。則得事理障消。如是十愿王。于日用之際。凡遇境緣逆順。痛心呼之。日積月久。自然化憎為愛。化愛為憎。憎憎愛愛。愛愛憎憎。好惡無常。愿王不動。直趨妙覺。有何艱險。
達觀道人乞食足跡遍天下。凡名山福地。佛老道場。靡不歷至。其兩家之書。亦頗涉獵。然終必以無生為宗。久視為資。即擉火練魔。水齋之業(yè)。亦所不棄。近寓潭柘山嘉福寺。率二三禪人。期服水齋一期。既而輒改初轍。因諸禪人根器隨其便宜;蚪K其期;虿豢似淦。則命其讀大乘內(nèi)典。如天臺四教儀。永嘉禪宗集;蛘甙椎廊嗽。既服水齋。則內(nèi)典非所急也。茲廢水齋而勤文字般若。似不可耳。道人愀然對曰。若無正知正見。非但服一期水齋。徒受枯淡。即服千期萬期。于正知見中有何干涉。故溈山施眾僧小衣。一僧不受。且曰。我自有娘生褲在。溈遂拶曰。父母未生前穿什么。僧無語。無語之僧。不逾年坐化。至火焚其軀。得舍利無算。有僧傳至溈山。溈山曰?v有八斛四斗。不若當時酬老僧一轉(zhuǎn)語。由是觀之。為佛弟子。若不以開佛知見為急務。饒你勤苦累劫。非無漏正因也。且水齋之創(chuàng)?贾T大藏。并無所出。我輩凡所舉止。必奉教而行?梢岳斒。開來學。今子必欲道人。終其水齋者。不過怕人疑謗耳。殊不知道人自脫白已來。濫入空門三十余年。大小叢林知識法師。或于道人生信贊嘆。或于道人生疑謗毀。而道人略不以贊嘆生喜。亦不以毀謗生怒。喜怒自彼。與道人何預。譬如浮云觸石。風游太虛。于道人有何損益。且道人要吃水齋時。如因地而倒。要開水齋時。如因地而起。起倒皆在道人自起自倒。與諸黑白本無相累。既無相累;蛸潎@;蛑r毀。豈非畫蛾眉于渾沌。鑿七竅于無始者哉。雖然。且道這老漢扯這一上葛藤為什么。咄。好歹是非能眼聽。普門大士現(xiàn)全身(水齋)。
夫愛人以大者。則其所存也遠。愛人以小者。則其所存也淺。遠則難窺。淺則易見。是以利霸者不欲王。利王者不欲佛。夫佛道曠遠。發(fā)一愿。立一行。動經(jīng)塵劫。一生不克。則千百生。千百生不克。必期于無盡生。吾曹茍有志于佛道。其所視人天之浮榮。何啻置一毛于太虛哉。今有人見淺而不見遠。執(zhí)小而謗大。潭柘先生。聞而哀之?制鋽喾鸹勖W锂斪鴫。借喻世法引淺入深。使其知詐力近功。不若真實仁義。真實仁義。不若開佛知見。夫佛知見者。不可以巧智得。亦不可以苦行求。唯貴熏蒸開發(fā)耳。然熏蒸開發(fā)。有萬不同。如以十惡五逆熏蒸開發(fā)者。乃地獄知見。以慳吝熏蒸開發(fā)者。乃餓鬼知見。以愚癡熏蒸開發(fā)者。乃畜生知見。以五戒十善兼未到地等熏蒸開發(fā)者。乃人天知見。以生滅四諦熏蒸開發(fā)者。乃聲聞知見。以十二因緣熏蒸開發(fā)者。乃辟支緣覺知見。以無量四諦熏蒸開發(fā)者。乃別教菩薩知見。惟以無作四諦熏蒸開發(fā)者。始名佛知見也。嗚呼。像季之世末法風高。魔外云興。龍象稀覯。不惟佛種難培。即人天種子。因果紕繆者多。真正者寡矣。況佛知見乎。于是先生假水齋為旗鼓。藉枯淡為熏蒸之資。作其氣而堅其心。密以文字般若。熏蒸了因。開發(fā)正因。冀同行者。即眾生日用不知之知見。開發(fā)實相。然根器利鈍弗倫。難以克愿。愿既未克。功效不彰。則所疑者必眾。所信者必寡。疑則生謗。謗則招業(yè);蛘吒嫦壬。當稍順人情。以收眾心。使疑者生信。信者開解。不亦善乎。先生含然大笑曰。謗不孤生。必待于贊。疑亦無地。必資于信。今子欲我鑄謗成贊。范疑為信。譬如惡屈而去。其信也。殊不知為高人易。而為大人難。所謂高人者。不過持一小節(jié)小行。硁硁不回者是也。所謂大人者。但愿有益于天下后世。雖蒙盜跖飛廉之惡名。亦所弗辭。況小謗小疑。何足介焉。大都眾人所執(zhí)者情也。至人所行者智也。情如堅冰質(zhì)礙多端。智如清水方圓任器。故我大覺圣人。有四悉檀。隨緣設化。不拘常度。亦如大將用兵。使其由之。而不使其知之。知則情生。情生則利害隨之矣。豈可以勝敵哉。所謂四悉檀者。一曰世界悉檀。謂其有界限。不可逾越也。一曰對治悉檀。謂其見病進藥也。一曰為人悉檀。謂其隨機宜也一曰第一義悉檀。謂其開正知見也。又前三悉檀近隨情三昧。后一悉檀近隨智三昧。此四悉檀。凡為如來使者。傳法弘道。茍不知其端緒。則中無有主。外無法范;蛐∮|境風。便立腳不定矣。又隨情三昧或易見。隨智三昧則難窺。難窺而生疑生謗固。其分也。子必欲先生解其疑。止其謗。先生非子。安肯效子作無義事乎。于是告者悶然而去(水齋后語)。
夫九橫而死。言其不得天年而歿也。然九橫中。不應食而食。不量食而食。不習食而食。不出食而食。止熟而食。皆致橫死者。此橫死之常也。至于不持戒而橫死。近惡知識而橫死。入里不時而橫死。可避不避而橫死。此四者。又橫死之變也。常則不驚不疑。故犯者偏眾。變則人情駭異。驚疑生怖。故犯者不多。由是觀之。飲食本欲資生。而反致橫死者。皆無明不覺而食故也。如以覺照當先。不唯不犯變橫。即常橫永不犯矣。故我曹滴水粒米。未入口時。必先覺照。從何所來。既入口中。從口入喉。從喉入腹;癁楹挝。又我食此食。果于世法出世法中。有補有損也耶。如是則縱食金剛子亦能消得。何況他物。
凡修禪波羅蜜者。有十意焉。一大意。二釋名。三明門。四辨詮次。五簡法心。六別方便。七釋修證。八顯示果報。九從禪起教。十結(jié)會歸趣。今于大意中。以初心行人發(fā)心不同。故有簡非正明之辨。簡非者。行人發(fā)心修禪不同。多墮邪僻。一為利養(yǎng)故。發(fā)心修禪。多屬發(fā)地獄心。二為名聞稱嘆故。發(fā)心修禪。多屬發(fā)餓鬼心。三為眷屬故。發(fā)心修禪。多屬發(fā)畜生心。四為嫉妒勝他故。發(fā)心修禪。多屬發(fā)修羅心。五為畏惡道苦報。息諸不善業(yè)故。發(fā)心修禪。多屬發(fā)人心。六為善心安樂故。發(fā)心修禪。多屬發(fā)六欲天心。七為得力自在故。發(fā)心修禪。多屬發(fā)魔羅心。八為得利智捷故。發(fā)心修禪。多屬發(fā)外道心。九為生梵天處故。發(fā)心修禪。此屬發(fā)色無色界心。十為度老病死苦。速得涅槃故。發(fā)心修禪。此屬發(fā)二乘心。即此十種行人。善惡雖殊?`脫有異。既并無大悲正觀。發(fā)心邪僻。皆非佛種。故簡非之。若夫正明菩薩行人。修禪波羅蜜。大意有二。姑置弗論者。蓋恐常人聞而駭怖。怖則驚。驚則疑。疑則不信。不信則生謗。生謗則受苦。受苦則為怨。怨深則結(jié)業(yè)。結(jié)業(yè)則不可解。不可解。則終仇對。于是且置之耳。嗚呼。發(fā)心修禪豈易易哉。最初發(fā)心。若不遇明眼知識。正其因地?v使不食如夷齊。忍苦如墨翟。勞勤萬劫。于佛菩提。有障無礙。故曰戒緩乘急不是緩。戒急乘緩真是緩。吾于水齋中。作慧行行行。調(diào)治情習。宛轉(zhuǎn)種種方便;ハ噘Y用。大抵慧行為正。行行為助。未及一七。即覺身心輕利。舊于經(jīng)教中所聞。有疑難而未釋者。自然皆豁爾無滯。并一切情習。亦大廓落。及以行行為正;坌袨橹DサZ多日。終不若慧行為正。行行為助。得益之多。既而自愧慧行薄劣。于陰界入境。藉觀入止。資止入觀。猶障礙多端。相狀蒙昧。遂復探討天臺智者大師所說禪波羅蜜。摩訶止觀。并輔行等書。以昭廓慧行。且多識行行深淺顛末。蓋非獨便自己進修之補。亦乃為后之吃水齋者。示其最初發(fā)心。務須先審因地端正。則不負圣人所誡。是以掇綴十種發(fā)心邪僻者為殷鑒。然水齋緣起?贾T大藏未見所據(jù)。即其方法相傳。一晝夜芝麻三抄。棗三七二十一枚。分三餐服之。終南伏牛皆以此為定式;蛞阅罘馂樵掝^。持咒為話頭。次者水齋雖服。惟隨自意;枭⒀尤斩。所謂慧行行行。名尚不聞。安知其義。義既不知。憑何作觀。觀既不作。焉能入止。止既不入。攀緣豈息。攀緣不息。則心地不清。心地不清。則煩惱熾然。煩惱熾然。則我相堅固。我相堅固。則于臭皮袋上生大執(zhí)著。是以身心自相矛盾。一動一靜。護刺萬態(tài)。言無好惡。順情。則雖無益于己。欣然而樂聞。逆情。則雖有益于己。勃然而不喜聞。殊不知凡學佛者。必須先達患累緣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稟化。不順化以求宗。若然者。如于臭皮袋上生大執(zhí)著。于熱惱心中起諸護刺。是存身耶。是稟化耶。若是存身。則患累終無期脫。若是稟化。則情識不枯干。患累既無期脫。則生死難逃。情識既不枯干。則煩惱苦海何時可出。如是過失;荚谥姴幻。知見即慧行。具慧行則行行可資無漏。若無慧行。終屬有漏。有漏則同前簡非中。九種發(fā)心邪僻。難升易墜。斷非出苦津梁。甚可怖畏。是故若不解慧行行行。即小乘見諦尚未知。況始終頓圓之見諦乎。故服水齋。不以見諦為本。終非正因。雖盡形壽服之。于己躬下事了無交涉。雖然。若較諸奢侈自縱。而不甘枯淡者。良亦可敬也。又服水齋。北地多寒。姜可隨意服之。設大便不甚通利。則服蜜水。由是觀之。身心開遮。惟如來大人體悉至當。故于律部中。雖則就情檢制。逢緣亦可開遮。如靴履裘毳。遮比丘不許服。既以多寒國土。仍為開之。后之吃水齋者可法也。或曰。師所謂有菩薩行人。修禪大意?直娙寺劧恍。以至終作怨對者。寧有是事。對曰。吾初祖菩提達磨。梯山航海。不遠數(shù)萬里而來此土。別無所求。不過自既悟心。悲他未悟。所以勿憚寒暑。專為度生而來。然邪師魔外。百計千套。毒至于六。即南岳思大禪師。生身已證六根清凈之位。亦遭中毒。幾死而復生。彼皆圣人。以弘法之故。尚不能免。況吾見思未斬。分段猶存。設不卷口縮舌。裝癡賣顛。則這條窮性命。斷送久矣。問曰。師為生死出家。如何怕死。吾笑曰。怕死不怕死。不在口硬。但臨期出脫?此懔(修禪波羅蜜大要)。
東平打破鏡。已三百余年。龍?zhí)洞禍鐭簟退陌儆噍d。后代子孫。迷于正眼。謂鏡燈滅。而不知行住坐臥。放十大光明。燈未曾滅也。見聞覺知虛鑒萬象。鏡未曾破也。燈雖無景。能照生死長夜。鏡雖無臺。能辨生死魔惑。鏡與燈光光常寂。明與鑒幻幻皆如。照之無窮。則曰無盡之燈。鑒之無窮。則曰無盡之鏡。日用不昧。昭昭于心目之閑。但眾生迷而不知。故有修多羅教。開如幻方便。設如幻道場。度如幻眾生。作如幻佛事。譬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點一燈。外安十鏡。以十鏡喻十法界。一燈況一真心。一真心則理不可分。十法界則事有萬狀。然則理外無事。鏡外無燈。雖鏡鏡有無窮燈。無窮燈惟一燈也。事事中有無盡理。無盡理惟一理也。以一理能成差別事故。則事事無礙。由一燈全照差別鏡故。則鏡鏡交參。一鏡不動。而能遍能容能攝能入。一事不壞。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主伴融通重重無盡。悲夫眾生。居一切塵中。而不知塵塵皆毗盧遮那無盡剎海。普賢示一毛孔。而不知一一毛孔。含眾生三昧色身。然則一切眾生。日用在普賢毛孔中。毗盧光明內(nèi)。慈氏樓閣中出沒。文殊劍刃上往來。念念中與諸佛同出世。證菩提。轉(zhuǎn)*輪。入滅度。如鏡與鏡。如燈與燈。一切一時。普融無礙。誠謂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非大心眾生。無以臻于此境;騿柤唇袢沼靡娐動X知。畢竟是燈耶。非燈耶。是鏡耶。非鏡耶。答曰。鏡燈燈鏡本無差。大地山河眼里花。黃葉飄飄滿庭際。一聲砧杵落誰家。
夫眾生無常。隨所熏習。熏之以五逆十惡。則地獄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慳貪之業(yè)。則餓鬼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愚癡貪欲。則畜生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五戒善業(yè)。則人道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好勝詐力福業(yè)。則修羅道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純十善業(yè)。兼修未到地定。則天道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四諦之業(yè)。則聲聞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十二還滅因緣。則緣覺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三學六度之業(yè)。則菩薩眾生發(fā)現(xiàn)。熏之以無上菩提之業(yè)。則諸佛發(fā)現(xiàn)矣。由是觀之。自佛而下。九界眾生。雖世出世圣凡之不同。然皆未脫眾生之名。自九界已上。唯佛道中。始脫眾生之名耳。是以彌勒菩薩。懸知釋迦緣化將滿。繼佛位者。以己身當之。既將任佛職。深慮一切眾生。若不先以般若熏之。培其智種。則將來龍華位中。內(nèi)無智種。雖外熏以無上法緣。終無益也。如地有種。外藉陽和之力熏之。則油然而各遂所生也。于是彌勒菩薩。乘悲愿輪。托生婺州雙林之傅氏,F(xiàn)為居士身。廣化有情。時梁天鑒年閑也。然居士深知眾生得道因緣。唯耳目最要徑。而耳目中。又慮眾生識文字者少。聞法亦復不多。既而設為藏輪藏法。于中使一切眾生。若見若聞。若識字。不識字。以鼻嗅之。以口舌贊之。以身觸之。以意慕之。毋論其有心無心。賢智與愚。借此六根熏習。植般若智種。作成佛因。嗚呼大士之心?芍^極深廣大矣(輪藏)。
夫身不自身。因觸而身。所以身即觸也。身既即觸。反而推之。即知觸亦身也。身即觸。身不可得。觸即身。觸亦不可得。身觸既皆不可得矣。則識本無生。識本無生。即身之與觸。亦俱無生也。今有人于此。解路雖通。靈機尚昧。所以說時似悟。對境仍迷耳。是以知識依通。非佛知見。內(nèi)瑩發(fā)光。真名大智。予以是知身之與觸。觸之與識。迷時成三。悟后一尚不得。何況于三。三一絕待。獨露常光。遇物即宗。不乖血脈。理事函蓋。宗教同春。枝有短長;ㄐ牟欢。但善用其心者。即觸途成觀。不善用者。觸事生迷也。
不見可欲。則無所愛。故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雖祿之以天下。窮至于匹夫。無所損益也。雖然愛不可以自洗。以聞道而洗之。故曰聞道者。靈臺常虛。虛則明。明則徹。徹則遠。遠則久。久則大。大則圓。圓則備。雖虛空之無際。萬物之廣多。天地之確隤。眾妙之所出。皆自道也。道乃如是。可不愛乎。眾人則不然。其所愛。不出于飲食男女之閑而已。悲夫。
世儒每以知行合一為妙。殊不知曾子述夫子之意。則曰尊其所知。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由是而觀。先知而后行明矣。不知而行者。又烏足道。然知有解悟之知。有修行之知。有證極之知。故無解悟之知。則修行之知無本矣。無修行之知。則證極之知無道矣。又證極之知。為解悟修行之知之所歸宿也。
知行合一之旨?傻寐労。曰行時非知時。證時非行時。到此地位。不可以智知。所知不能及。知既不能及。行亦不能及。知行路窮。不唯神仙失其靜篤。管取羅漢遺其空醉矣。若然者。畢竟如何即是;乜丛茦滂。不覺月沉西。
夫義非文而不詮。意非義而不得。旨非意而不冥。冥則無思。無思則同。同則無實。無實則無同。若然同而無待。異亦無待矣。譬如一指屈伸。伸喻同焉。屈喻異焉。故正伸時伸本無待。正屈時屈亦無待。雖然。且道離屈伸之外。全指在什么處。知此則可以言同異無待矣。
精神不凝而思謂之揣摩。揣摩之患大矣。杜靈機而生見刺。故曰悟?qū)W廢于揣摩。
夫身為榮辱巢穴。心為好惡根株。如根株不拔。巢穴未空。入山則怕虎兕。入水則怕蛟龍。夜行則怕鬼。入群則怕眾。凡愚之怕智。短之怕長。低之怕高。近之怕遠。或可怕不怕。不可怕反怕。究其所由。有身則榮辱可以為巢穴。有心則憎愛可以為根株。能即身見空。則何空非身。即心了幻。則何幻非照。若然者。榮辱好惡。不唯可以為解脫之梯航。實乃真為大夜之燈燭。今有人事善知識而生怕。怕則神不安。神不安則恍惚起;秀逼饎t心無所見。身無所主。終必因怕。至于遠離善知識。既遠離善知識。不期然而近惡知識矣。嗚呼。華嚴經(jīng)有十種事。失佛法道。最初即于善知識。不生渴慕。方便親近。失佛法道。且善知識機緣。有多種不同。有以慈悲為佛事者。有以嗔怒為佛事者。有以和光同塵為佛事者。有以叱咤棒喝為佛事者。有以恭敬供養(yǎng)為佛事者。有以守約為佛事者。有以多聞為佛事者。有以超放為佛事者。有以莊重為佛事者。有以人見喜而為佛事者。有以人見怕而為佛事者。故曰。逆順皆方便。而世之人。循聲流轉(zhuǎn)。觸相取著。以為某善知識慈悲。某善知識貢高。某善知識有道心。某善知識太孤峻。此所謂孟八郎漢。皆作實法回向。不免被他明眼人。鼻笑汝在。又有一等人事善知識。不以善知識見處為重。專以伺察善知識直達無心之過。摭為口實。向背地里。對人說去。噫。若將生死為閑事。知識何須親近他。須把身心拋腦后。自然陸地長蓮華。
凡學人沐浴。當生大慚愧。洞察所因。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聲。方可入水。蓋般若者。一切諸佛之母。稱其母。則其子無論多寡。皆隨之矣。凡不明般若者。不能生大慚愧。不能洞察所因。何以故。以智鑒不明。不辨好丑故。何謂生大慚愧。當作是念。我此身垢濁不堪。而見地不徹。行業(yè)涼薄。享此凈浴。何以克當。何謂洞察所因。當作是念。此沐浴水。眾力所成。深山寒云之中。雪老冰枯之地。柴薪汲運。轉(zhuǎn)冷為熱。揣我有何行德。受大眾心力。即以沐浴一事。入水出水。毫忽不昧心光。妙觸宣明坐入佛海。至于飲食起居。行住坐臥。境緣逆順。情隙愛憎。若不生大慚愧。洞察所因。舍命時至。管取九人之中。有十人手忙腳亂在;虮葋矸层逶r。稱阿彌陀佛以為話頭。但貴音聲不斷。即為沐浴刀錢。殊不知般若不明。饒你佛聲不絕。我知其大慚愧決生不起。凡百所因。決洞察不徹。若然者。吾曹沐浴。不稱摩訶般若波羅蜜者。是棄佛母也。佛母既棄。稱子奚為。粗識如此。惟賢者正之(沐浴訓)。
夫禪波羅蜜者。其書有十卷。大章亦有十。乃天臺智者大師所說也。大章十者。一禪波羅蜜大意。二釋禪波羅蜜。三明禪波羅蜜門。四辨禪波羅蜜詮次。五簡禪波羅蜜法心。六分別禪波羅蜜前方便。七釋禪波羅蜜修證。八顯禪波羅蜜果報。九說禪波羅蜜起教。十結(jié)會禪波羅蜜歸趣。而大章中。第六分別禪波羅蜜方便章。舉二子焉。初外方便。二內(nèi)方便。而內(nèi)方便。復生二孫。初正明因。止發(fā)內(nèi)外善根。二明驗惡根性。大章第七釋禪波羅蜜修證章。舉四子。一修證世閑禪相。二修證亦世閑亦出世閑禪相。三修證出世閑禪相。四修證非世閑非出世閑禪相。而一修證世閑禪相。復生三孫。初四禪。二四無量心。二四無色定。二修證亦世閑亦出世閑禪相。亦生三孫。初六妙門。二十六特勝。三通明。三修證出世閑禪相。生二孫。初對治無漏。二緣理無漏。而對治無漏。生九玄孫。初九想。二八念。三十想。四八背舍。五八勝處。六十一切處。七九次第定。八師子奮迅三昧。九超越三昧。大都禪書科判明白。皎如日星。善讀者得其科判。譬如得祖而尋父。得父而尋子。得子而尋孫。得孫而尋玄曾。有何難哉。蓋此書由祖而父。由父而子。由子而孫。由孫而玄曾。凡三十五科也。若夫修禪之妙。階級次第。委曲精盡。由欲界未到地定。入初禪未到地定。由初禪未到地定。入二禪未到地定。乃至色無色定。九次第定等;虬l(fā)有漏通;虬l(fā)無漏通。至于三乘圣道。靡不資之。是以凡緇素之流。有志于修禪者。是書不可不精熟焉。嗚呼世謂神仙之術(shù)?梢蚤L生久視。嘩而嗜之。殊不知神仙固奇矣。而最上品者。不過享地居之祿耳。如中下品者。不過浮游深山海島之閑。渠安知地居之上。有夜摩天。夜摩之上。有兜率天。兜率之上。有化樂天;瘶分稀S兴栽谔。他化之上。有初禪天。初禪之上。有二禪天。二禪之上有三禪天。三禪之上。有四禪天。四禪之上。有空無邊天?諢o邊之上。有識處天。識處之上。有無所有天。無所有之上。有非想非非想天。此蓋就凡夫天中論層級耳。至于非想之上。復有四圣人天。乃置而弗及者。行恐大鵬若鳴。凡鳥皆驚故也(禪波羅蜜科判)。
紫柏老人集卷之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