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自序
民國五十六年,我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中說:在戰(zhàn)亂中所寫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寫的,多敘述而少引證,對佛教史來說,體裁是很不適合的,而且錯誤與空疏的也不少!乙谜Z體的,引證的,重寫一部」。但直到現(xiàn)在,二十年的悠長歲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以外,只寫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寫一部」──分為多少冊的意愿,已無法達(dá)成,所以三年前,將『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河《戎鸾獭坏腻e誤與空疏,在上面幾部寫作中,雖已作部分的改正與補(bǔ)充,但印度佛教演變的某些關(guān)鍵問題,沒有能作綜合聯(lián)貫的說明,總覺得心愿未了,F(xiàn)在據(jù)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達(dá)出來。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xiàn)了「大乘佛法」,更演進(jìn)而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懷念,是通過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象的成分;離釋尊的時代越遠(yuǎn),想象的成分也越多,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shí)。
佛弟子對佛的懷念,起初是:釋尊遺體──舍利的建塔供養(yǎng),釋尊遺跡的巡行,表示對釋尊的信敬與思慕。釋尊過去生中──菩薩的大行,也從「本生」、「譬喻」、「因緣」中流傳出來。佛及過去生中菩薩行的偉大,是因佛弟子的懷念釋尊而引發(fā)的,成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涅槃,涅槃了的釋尊,不是神教想象的「神」那樣的存在;但一般信眾,對于佛入涅槃而再見不到了,不免引起內(nèi)心的悵惘。態(tài)度自由而重于理想的大眾系說:佛是不可思議的存在;佛壽是無量的;現(xiàn)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這多少滿足了一般人心──「大乘佛法」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xiàn)。
釋尊開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修學(xué)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shí)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shí)現(xiàn)究竟的解脫──涅槃寂滅。涅槃不落有無,不是意識語言所可表示,為修行而自覺自證知的。以菩薩大行為主的「初期大乘」經(jīng),繼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經(jīng),卻是直顯深義──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異名。所以,「佛法」從緣起入門,「初期大乘」是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諸法本性是無二無別、無著無礙的,在「佛」的懷念中,傳出一切眾生有如來(胎)藏,我,自性清凈心的「后期大乘」經(jīng)。這樣,「正法」由緣起論而發(fā)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本)性論;又由法(本)性論而演化為佛性(如來藏)本具論;再進(jìn)就是本來是佛了。這是佛教思想發(fā)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
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難以受學(xué)的。為了方便普化,施設(sh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門,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惱或病重時,能內(nèi)心安定,不失善念,這有點(diǎn)近于一般宗教了!改(憶念,系念,觀念)佛」是特別發(fā)達(dá)的!大乘興起不久,犍陀羅、摩偷羅一帶,有塑造、繪畫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過去是念佛的功德,現(xiàn)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系念,佛于自心中現(xiàn)起;依據(jù)這種修驗(yàn),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論。后期的大乘經(jīng)說:如來藏、我是相好莊嚴(yán)的,自性清凈心是清凈光明的,眾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觀)自己是佛!改罘稹,是從「初期大乘」,「后期大乘」,進(jìn)入「秘密大乘佛法」的通途。
菩薩發(fā)菩提心,久在生死修難行大行,精神偉大極了!但在一般人,可說向往有心而不免無力承擔(dān)的,于是繼承「佛法」的方便,說佛前懺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這是廣義的「念佛」,容易修行,為養(yǎng)成大乘法器的方便。一般的「念佛」方便,著重稱名,有「消業(yè)障」,「生凈土」,「不退菩提」,種種的現(xiàn)生利益。西元前后,經(jīng)典的書寫流行,為了普及流通,經(jīng)中極力稱揚(yáng)讀、誦、書寫、供養(yǎng)經(jīng)典,有種種現(xiàn)生利益。般若「是一切咒王」,勝過一切神咒,也就承認(rèn)了世間的神咒。以唱念字母,為悟入無生的方便。大乘經(jīng)的音聲佛事:唱字母,稱佛名,誦經(jīng),持咒,是「大乘佛法」能普及民間的方便。
「佛法」說到了「念天」,菩薩本生中,有以天、鬼、畜生身而修行的,「大乘佛法」也就出現(xiàn)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薩」。帝釋等每說陀羅尼──明咒護(hù)法,咒語漸漸重要起來!负笃诖蟪恕沟摹楞伽經(jīng)』等,進(jìn)一步說:印度民間信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異名,佛所示現(xiàn)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論。西元三世紀(jì)起,印度梵文學(xué)復(fù)興,印度教也漸漸興起。在「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如來果德的傾向下,適應(yīng)外在情勢,發(fā)展為「秘密大乘佛法」,多與神(天)教相通。如教典不名為「經(jīng)」,而名怛特羅(續(xù))。取「奧義書」式的秘密傳授,師長的地位重要起來。咒──佛、菩薩等的真言,是「語密」。神教的手印,佛法也有了,是「身密」。護(hù)摩──火供(「佛法」所禁止的),成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業(yè)。民間信仰的鬼神,進(jìn)入「秘密大乘」的堂奧:有手執(zhí)武器,忿怒相的天菩薩(或佛所示現(xiàn))。濕婆天派有「性力」崇拜,「秘密大乘」也有相抱相合的(俗稱)歡喜佛。適應(yīng)與融攝神教,「佛天一如」的具體化,為「秘密大乘」的特色!
「大乘佛法」的菩薩大行太難了,一般傾向于重「信」的「易行道」。恰好如來藏是佛智與色相莊嚴(yán)的本來具足,與「念佛」的是心作佛,自心是佛相通,「秘密大乘」這才觀自身是佛─ ─「天慢」,發(fā)展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即身成佛,不用修利濟(jì)眾生的菩薩大行,等成了佛再來利濟(jì)眾生。難行不用修,佛果可以速成,對一般人來說,真可說太好了!
大乘經(jīng)中,十方世界的佛、菩薩多極了,再加入印度群神,不免雜亂!该孛艽蟪恕棺髁擞薪M織的序列,如『瑜伽續(xù)』以中央毗盧遮那,及四方四佛,分五部(族)而統(tǒng)攝一切。五方五佛,是仿照忉利天主帝釋在中央,四方來的四大天王四面坐的集會方式。帝釋是執(zhí)金剛(杵)的夜叉;夜叉是一向分為五族的。夜叉王──執(zhí)金剛,金剛手,金剛藏,普賢(坐六牙白象,與帝釋相同),是「秘密大乘」的當(dāng)機(jī)者。忉利與四大王眾天,是欲界的地居天,天龍(鬼畜)八部的住處。欲界是有淫欲的,地居天形交成淫而不出精,正是「無上瑜伽續(xù)」,修天色身,貪欲為道的理想境界。太虛大師稱「秘密大乘」為「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這是不以人事為本,適應(yīng)印度神教,以天(鬼神)法為本的大乘。
以上是大乘經(jīng)法的情形。分別抉擇經(jīng)文,成為條理嚴(yán)密的義解(論義也影響后起的經(jīng)典),是論。大乘論有1.中觀系:「初期大乘」的直顯深義,學(xué)者容易流入歧途,龍樹起來造論,說緣起無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緣起」 ,貫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龍樹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那是回歸于「佛法」的立場,「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了。所以中觀是三乘不二的正觀,有貫通「佛法」與「初期大乘」的特長!2.瑜伽行系:無著依(文體近于論的)『解深密經(jīng)』等造論:「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義說,緣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后期大乘」的如來藏、我,是真如的異名。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虛妄分別(的「分別自性緣起」),說「唯識所現(xiàn)」。為了論證唯識所現(xiàn),陳那與法稱,發(fā)展了量論與因明。說到轉(zhuǎn)染成凈,立佛的「三身」、「四智」;佛果是當(dāng)時佛教界的重要論題。中觀與瑜伽行二系,都分別如實(shí)與方便,多少糾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后學(xué)者為了龍樹說緣起無自性,無著說緣起自相有,彼此間引起無邊的論諍,忘失了佛法「無諍」的精神!3.如來藏系:如來藏、我,自性清凈心,近于神教的真我、真心,適應(yīng)世俗而流行。堅慧的『究竟一乘寶性論』,受到無著論的影響,卻沒有說種子與唯識。論說四法:「佛界」是本有如來藏;「佛菩提」、「佛法」、「佛事業(yè)」,是如來藏離染所顯的佛體、佛德與佛的業(yè)用。有的學(xué)者,融攝瑜伽行派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使虛妄的阿賴耶──藏識,與如來相結(jié)合,說「如來藏藏識心」。以真常為依止而說唯心,是文體近于論的『楞伽』與『密嚴(yán)』!簩毿哉摗幻鞣鸬囊蚬w用,『密嚴(yán)經(jīng)』說如來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觀自身本來是佛。后起的「秘密大乘」,攝取「中觀」與「瑜伽」,繼承「如來藏」說,從信仰、修行中發(fā)展完成。
印度佛教(學(xué))思想史,一般都著重于論義。論是分別抉擇,高層次的理論,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复蟪朔鸱ā购笃,那爛陀寺的論學(xué),成為佛教權(quán)威,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現(xiàn)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為中心而普遍流行。晚年多讀經(jīng)典,覺得適應(yīng)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誦經(jīng)……,存在于佛教中的異方便,對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極為深遠(yuǎn)的影響,所以曾寫了『佛法方便之道』十余萬字。又覺得:如實(shí)與方便,是相互影響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寫作。如實(shí)與方便,有佛法自身的開展,也受到外來──神教思想,不同地區(qū),政治情況……的影響。把握佛法特質(zhì),理解發(fā)展中的重要關(guān)鍵,多方面的種種影響,才能完整的表達(dá)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這是我的學(xué)力所不能達(dá)成的,而衰朽余年,念力減退,也不容許作廣泛的寫作構(gòu)想。所以本書只能著重佛法自身,作概略的敘述,而『印度之佛教』所說過的,有些不再重述了。
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的實(shí)義與方便,而縮短佛法與現(xiàn)實(shí)佛教間的距離。方便,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yīng),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yīng)的,應(yīng)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闡揚(yáng)佛法真義,應(yīng)用有利人間,凈化人間的方便。希望誠信佛法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能時時回顧,不忘正法,為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三日,印順序于南投寄廬。
凡 例
一、本書所引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今簡稱「大正」。
二、日本所譯『南傳大藏經(jīng)』,簡稱「南傳」。所引文字,并轉(zhuǎn)譯為華文。
三、日本所譯Ta^rana^tha『印度佛教史』。作者英文拼音為Ta^rana^tha,或者音譯為多拉那他。本書引用 ,簡稱為多氏『印度佛教史』。
四、法尊所譯書,如『入中論』等,原本為四川漢藏教理院刊行,簡稱「漢院刊本」。
五、印度波羅Pa^la王朝的年代,依呂澄『西藏佛學(xué)原論』(商務(wù)本)所說。
印度之佛教目次
自序.................................................一──七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變概觀............................一──一一
第二章 釋尊略傳..................................一三──三六
第一節(jié) 出家前之釋尊....................................一三
第二節(jié) 出家............................................一六
第三節(jié) 成正覺..........................................二0
第四節(jié) 轉(zhuǎn)*輪..........................................二四
第五節(jié) 入涅槃..........................................三四
第三章 佛理要略..................................三七──五二
第一節(jié) 世間............................................三七
第二節(jié) 世間之凈化......................................四一
第三節(jié) 世間之解脫......................................四六
第四章 圣典之結(jié)集................................五三──七九
第一節(jié) 王舍城之第一結(jié)集................................五三
第二節(jié) 毗舍離之第二結(jié)集................................五八
第三節(jié) 傳說中之第三結(jié)集................................六三
第四節(jié) 法毘奈耶之初型..................................六三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八一──九五
第一節(jié) 法阿育與黑阿育..................................八一
第二節(jié) 阿恕迦王之政教..................................八五
第三節(jié) 阿恕迦王時代之佛教..............................八九
第六章 學(xué)派之分裂..............................九七──一二二
第一節(jié) 二部、三系、四派................................九七
第二節(jié) 大眾系末派之分裂..............................一0四
第三節(jié)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一一0
第四節(jié) 五部、十八部..................................一二0
第七章 阿毗達(dá)磨之發(fā)達(dá)........................一二三──一四二
第一節(jié) 優(yōu)波提舍、摩呾理迦與阿毗達(dá)磨..................一二三
第二節(jié) 阿毗達(dá)磨之流派及發(fā)展..........................一二六
第三節(jié) 阿毗達(dá)磨之組織................................一三四
第八章 學(xué)派思想泛論..........................一四三──一六0
第一節(jié) 思想分化之原因................................一四三
第二節(jié) 圣德觀........................................一四五
第三節(jié) 無我無常之世間................................一四九
第四節(jié) 無我涅槃之出世................................一五八
第九章 中印之法難............................一六一──一六八
第一節(jié) 教難之概況及其由來............................一六一
第二節(jié) 教難引起之后果................................一六五
第十章 南北朝時代之佛教......................一六九──一七八
第一節(jié) 王朝之變遷....................................一六九
第二節(jié)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一七一
第三節(jié) 佛化雕刻之發(fā)達(dá)................................一七五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導(dǎo)源........................一七九──一九八
第一節(jié) 思想之根柢、啟發(fā)與完成........................一七九
第二節(jié) 大乘藏結(jié)集流布之謎............................一八一
第三節(jié) 菩薩之偉大....................................一八九
第四節(jié) 大乘初興......................................一九三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傳宏......................一九九──二一八
第一節(jié) 龍樹師資事略..................................一九九
第二節(jié) 性空論之前瞻..................................二0三
第三節(jié) 性空唯名論述要................................二一一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二一九──二三五
第一節(jié) 王朝之盛衰與佛教..............................二一九
第二節(jié) 小乘學(xué)之余輝..................................二二三
第三節(jié) 因明之大成....................................二三0
第十四章 虛妄唯識論..........................二三七──二六六
第一節(jié) 無著師資事略..................................二三七
第二節(jié) 瑜伽師與禪者..................................二四一
第三節(jié) 唯心論成立之經(jīng)過C..............................二四五
第四節(jié) 虛妄唯識論述要................................二四九
第五節(jié) 真常、一乘與唯心..............................二六二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論..........................二六七──二八四
第一節(jié) 思想之淵源及成立..............................二六七
第二節(jié) 真常唯心論述要................................二七二
第三節(jié) 辨?zhèn)闻c釋疑....................................二八一
第十六章 教難之嚴(yán)重..........................二八五──三0三
第一節(jié) 教難之嚴(yán)重....................................二八五
第二節(jié) 空有之爭......................................二八七
第三節(jié) 性空者之復(fù)興與分流............................二九三
第四節(jié) 虛妄唯識者之分流..............................二九七
第五節(jié) 真常者之融合..................................三0三
第十七章 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三0五──三二六
第一節(jié) 秘密思想之濫觴................................三0五
第二節(jié) 秘密教之傳布..................................三一0
第三節(jié) 秘密教之特色..................................三二0
第四節(jié) 印度佛教之衰亡................................三二五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顧......................三二七──三三二
附錄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三三三──三三九
重版后記..............................................三四0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xué)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xué)風(fēng)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shí)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shí)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shí)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