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
第一節(jié) 法阿育與黑阿育
佛元百十六年,摩竭陀王阿恕迦(即阿育)立。迦王出佛滅百年后,為大小各宗所共信。自上而下,佛滅于阿阇世王八年,阇王子曰郁多耶跋陀羅王。自下而上,則阿恕王以前,有頻頭沙羅王、旃陀掘多王、難陀王。其間之王統(tǒng)不詳,信古而闕疑,如此而已。銅鍱部者則謂王即位于佛滅二百十八年。自郁多耶跋陀羅王以下,有阿!2鯧樓陀王、閔躕王、那迦逮寫迦王、修修佛那迦王、迦羅阿育王、迦王十兒,此下乃與難陀王接。詳記諸王在位之年,合于錫蘭王統(tǒng),五師傳承,一若信而可征者,宜今之學(xué)者多依之。然常傳迦王出百年后,銅鍱者亦傳此時有迦羅(黑)阿育王其人,并謂七百結(jié)集時之助跋耆比丘者,即此王云。彼于黑阿育后,隔百年別有達(dá)磨(法)阿育出,二阿育之說可疑?煎韧踔趿,脅父 [P82] 于死,陷兄于坑,置地獄之刑;其伐羯!B雕伽也,虜殺無算。鐵輪王以鐵血定閻浮,暴力可畏,人皆稱之為「旃陀阿育」;旃陀,暴惡可畏義也(黑亦惡義)。迨熏陶佛化,一變力政而為德化,人復(fù)以法阿育稱之,猶言賢德者阿育也。是則迦羅阿育,言其即位之初;達(dá)磨阿育,指其信佛以后。銅鍱傳誤以為二人,視為有百余年之隔,非也;蛘唠m覺二阿育之無稽,猶以銅鍱傳之年代為可信,以迦王為佛元二百年后人。尋統(tǒng)一閻浮之迦王,與優(yōu)婆!5鵋多、末闡地同時,銅鍱部之『善見律』亦作此說。末闡地為阿難弟子,!5鵋多則其再傳(『分別功德論』謂阿難傳優(yōu)多羅,優(yōu)多羅弟子善覺,與迦王同時),迦王與之同時,其不能后于佛滅二世紀(jì)無疑。即以五師傳承而論:七百結(jié)集之阿難弟子耶舍,即第二師之須那拘,此可于『善見律』知之。彼稱耶舍為耶須拘迦,次又曰「第二、須那拘集毗尼藏」。須那拘于優(yōu)婆離為再傳(律),于阿難為弟子(法),與阿難弟子商那和修同時。優(yōu)婆!5鵋多出商那和修之門,與須那拘再傳之帝須同時。雖銅鍱部所傳,詳五師傳承之年,使合于二百余年之說,然此數(shù)人與迦王并世,其不能后于佛元二 [P83] 世紀(jì),可斷言也。
圖片
┌阿難─┬───優(yōu)多羅─────→善覺
│├───(晚年弟子)──→末闡地
│├───商那和修────→優(yōu)婆!5鵋多
佛─┤│:
││︵
││同
││時
││︶
│└────:
└優(yōu)波離→馱寫拘→須那拘→悉伽婆→帝須
銅鍱部之傳說,求于迦王之仁暴而疑,求于同時之大德而疑;其似若可信者,則印度、錫蘭之王統(tǒng)年代耳。然印度為無歷史國,銅鍱者何知之獨詳?此蓋由誤會而以意為之,非事實也!捍笫贰患板a蘭『島史』亦銅鍱傳也,詳記王統(tǒng)之年代;然準(zhǔn)彼推算,則佛滅于西元前五百四十三年,與『善見律』亦有五十余年之差。如彼等所傳錫蘭建國于佛滅之年,托始云爾,何必可信!七百結(jié)集,舊傳在佛滅百年(概說);此后百十余年,有阿恕迦王出。銅鍱之學(xué)者,必誤以此為 [P84] 百年后之百十余年,乃有「阿育王自拜為王,時佛涅槃已二百十八年」之說。迦王出于佛后百年,亦為彼等所熟聞,而無以明其故,乃誤會迦羅阿育與達(dá)磨阿育為二人,取傳說中之諸王、諸師,制年譜以自圓其說。百年之差,其以是歟!于聲聞四大派中,于分別說系四部中,惟銅鍱部作此說。吾信古以闕疑(王統(tǒng)不明),曰:阿恕迦王惟一,登位于佛滅百十六年也(1)。
釋尊入滅之年代,且附此一論。佛滅之年代,傳有七十余家。我國古德惑于星隕地動之變,多用周穆王壬申入滅說,然此實渺茫難憑,時賢無信之者。推論佛滅之年,莫如依迦王即位之年而逆算之。蓋迦王即位于周赧王四十三年,已為史學(xué)所公認(rèn),則加以去佛之年代,即佛滅之年矣。近人多信『善見律』、『眾圣點記』(銅鍱部所傳)等,故出入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左右。今衡以迦王時代住持佛教之大德,派遣之傳教師,不立迦羅阿育王,固有小乘各派之共說(除銅鍱部),馬鳴(『大莊嚴(yán)論』)、龍樹(『大智度論』)之說,信迦王惟一人,出佛后百年。此佛后百年,『部執(zhí)異論』及『十八部論』,明定為「百十六年」, [P85] 則知釋尊入滅之年,應(yīng)為周安王十四年(西元前三百八十八年),本書據(jù)此為佛元,與拉斯之西元前四百年頃,克引及威士達(dá)之三百七十年頃說略同。
第二節(jié) 阿恕迦王之政教
佛元六十一年,馬其頓名王亞歷山大,以呾叉斯羅王之請(時印度內(nèi)亂甚),引兵侵印度。抵五河已,更欲東窺恒河之平原,后以將士不欲東行,乃留守而歸。時有旃陀羅掘多(月護)者,出冒貍(孔雀)種姓,乘間糾合西北印之士族,逐馬其頓守兵而獨立。又東下廢難陀王,統(tǒng)一中、西、北三印,再建摩竭陀帝國,是為孔雀王朝,都于波咤厘子城,時佛元六十七年也。越四年,敘利亞王塞留克斯,為旃王所敗,退還阿富汗斯坦以和,并遣使美迦斯迭累斯駐波咤厘子城。其人記當(dāng)時見聞為一書,殘篇猶存,故得考見旃王之年代。旃王力護佛教,政治修明,治國凡二十四年。子賓頭沙羅王,克承厥業(yè),又二十五年而阿恕迦王立,時佛滅已百十六年矣。迦王未立頃,嘗平呾叉斯羅之事變,頗得臣民之好評。 [P86] 賓王病篤,群臣擁立迦王,拒太子修私摩而死之,賓王用是憤憾死。迦王承祖父之余緒,雄才大略,討伐不臣,開印度統(tǒng)一之局。威聲驚域外,東之緬甸,南之錫蘭,西北之馬其頓、敘利亞、埃及等,并畏威懷德,遠(yuǎn)承其聲教。
孔雀王朝大業(yè)之成,外由希臘文明之輸入,而得力于佛教者尤多。嚴(yán)階級、崇祠祀、信咒禁、尚苦行,凡此印度文明之積弊而幾乎無可救藥者,初期佛教無不反其所行。佛教初行于恒河流域,次及西北印,孔雀王朝則據(jù)此而崛興者。亞歷山大來侵,受恒河流域聯(lián)軍之抗拒,卒阻其東進之心。亞歷山大去,北印即起謀獨立。以視二百年來,一任波斯王朝之蹂躪剝削,印度民族之融合精神,已有極大之進步,非佛教民族平等論之影響而何?印度民族沐佛百年之化而孔雀王朝興,其盛衰與佛教相終始。吾人于此,不特引為佛教之光榮,亦引此為后期佛教之遺憾也!
迦王初立,群臣以擁戴功,多有以此驕王者,乃大殺以清反側(cè)。兄弟多被殺,即毗地輸迦(亦作帝須)出家為道,似亦不得其善終。兵烽所至,虜殺無算, [P87] 初期之暴力政治,縱不若記載之甚,要亦無容諱飾者。王灌頂之第九年,始?xì)w三寶為優(yōu)婆塞,并刻石以志悔:「為王者,必先自治而后能伏敵,人而不能勝自身之欲,焉能勝敵人」?啟發(fā)其信心者,或云護比丘;或云善覺;或云修私摩稚兒泥瞿陀,出家為沙彌,王見而有感,乃歸心佛教云。就王于佛教事業(yè)熱誠觀之,則王之正信佛教無可疑,然于婆羅門教,耆那教等,亦予以尊重維護。蓋迦王之心目中,宗教乃廣義之道德,雖有淺深其間,而同以導(dǎo)人為善。心胸廣大,信佛而能予異教徒之信仰自由以尊重,非褊急政治家可及也。王沐佛之化已,誠信為法,仁慈為政,寬刑賦,施醫(yī)藥,廢漁獵,睦友邦。為正法之興隆、人民之安寧與幸福計,歷訪各地之名德沙門及婆羅門,于國內(nèi)國外置正法大官以主其事。自灌頂后之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凡數(shù)發(fā)敕令,謂真正之勝利,在宗教而不在武力云。王有為佛教四眾弟子特發(fā)之敕令,名婆伯那者,敕刻石于巴羅特帝附近之山頂。敕文舉佛說之七種法門,以勸弟子修學(xué)者,1.「毘奈耶要略」,2.「圣者之自在」,3.「未來之怖畏」,4.「牟尼歌」,5.「寂默經(jīng)」,6.「鄔波底沙之問」 [P88] ,7.「始于妄語之羅!7畝羅教誡」。王灌頂后二十年,巡禮佛陀及佛弟子之圣跡:自波咤厘子城北上,經(jīng)毗舍離,至釋尊誕生之藍(lán)毗尼園;后循釋尊最后游行之舊道,至拘尸那之佛涅槃處,于道中建大石柱五處。其藍(lán)毗尼園之石柱,上刻馬像,今猶存下截,刻文亦明白可辨,略為:某年,王自來禮釋迦牟尼誕生之處。此巡禮之事,備載于『阿育王經(jīng)』,蓋從優(yōu)婆!5鵋多之教而為之。今得刻文,益見巡禮之說不虛。王禮菩提樹,廣施供養(yǎng),并建八萬四千塔,分置佛舍利,遍布閻浮。王所建之佛教精舍,今無有存者。所造之塔婆,唐代玄奘目擊者,不下五百余;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者,惟桑琪之一聚,婆爾呼之一塔。又王所建之石柱,分有銘、無銘二類。玄奘所見者,凡十六處,現(xiàn)存止九處。其中六柱,各刻敕令七條,其他刻全同或全別之敕令。王之石刻,于印度之宗教宣傳,至今仍有極大之價值也。王信佛法切,三以閻浮施;兒摩哂陀,女僧迦密,婿阿耆,并先后出家;派名德宣化于各地。晚年,王被抑于王子及大臣,悵悵不得志,以半庵摩羅果奉雞園寺僧而卒!赋绺弑貕櫬,合會要當(dāng)離」,無常法爾,迦王之所信所行為不虛矣!時 [P89] 佛元百六十二年也。
第三節(jié) 阿恕迦王時代之佛教
七百結(jié)集時,某王助跋耆系,而有大眾之結(jié)集。迦王都波咤厘子城,波利系大興,然跋耆系亦日形活躍。說一切有部傳:王因耶舍之說,迎優(yōu)婆!5鵋多于摩偷羅之優(yōu)留蔓荼山;王之禮圣跡,建塔婆,胥!5鵋多等教之。『善見律』僅謂因婆!5鵋 多知僧事,助王營建云。銅鍱部傳:王因積疑求決,迎摩偷羅阿烋河山之目犍連子帝須。凡此,皆波利系也。王子摩哂陀出家,奉帝須為和上,有部之末闡地,大眾部之大天為阿阇梨;其后并授以化導(dǎo)一方之命。此足見迦王之于佛教,雖或尊帝須,而實無所偏黨!焊斗ú貍鳌恢^:一曾犯逆罪而精通三藏之比丘(與『婆沙論』之說大天相合),往見優(yōu)婆!5鵋多,!5鵋多不與語。有部學(xué)者之于大天,備極毀訾,并謂迦王黨于大天,圣眾相率西避迦濕彌羅云。此又可見深入西北之波利系,與跋耆系積不相容。當(dāng)迦王之時,王意平等,而有部系為跋耆系及波利東 [P90] 系之協(xié)調(diào)所抑,實不勝其憤慨也!目犍連子帝須,舊傳所不詳。惟『識身足論』破目犍連之過未無體,似即此人。『善見律』之名帝須者不一;王弟毗地輸迦,『善見律』亦作帝須,然則帝須即毗「地輸」迦之音轉(zhuǎn)!捍蟊(jīng)』云:「摩偷羅優(yōu)樓蔓荼山,有僧伽藍(lán),名那馳迦,于彼當(dāng)有比丘名毗地奢,廣行流布我之正法」。其即指此帝須歟!說一切有者,傳迦葉至優(yōu)波!5鵋多,凡五師相承。銅鍱部重律,傳優(yōu)波離至帝須之五師(見上表),實則帝須即阿難之三傳弟子。初與有部同以摩偷羅為中心;迨后一東下,一西上,乃分裂為二,若不相涉耳!
銅鍱部者說(真諦浮海來,所傳亦當(dāng)本此):迦王尊信佛教,外道窮于衣食,多濫跡佛門,以外道義入佛法中。佛教因此起諍,摩竭陀大寺雞園內(nèi),不能和合說戒者凡七年。王遣使勸和,不聽,使者怒殺僧眾。王聞之大驚,至寺悔過,問使者以應(yīng)得之罪;蛟:依王所命,應(yīng)王得罪;蛟:王無殺意,使者得罪。或曰:兩俱得罪。王大惑曰:誰斷我疑?諸比丘推目犍連子帝須,于是遣使迎之于阿烋河山。王從之諮受佛教,知其為分別說者,即依之沙汰僧侶,賊住比丘多 [P91] 逐歸本宗。時博達(dá)者猶數(shù)百人,以外道朋黨盛,恐剪除之為害佛法,乃別建寺以處之。僧眾清凈已,集學(xué)德兼?zhèn)湔咔?和合說戒,并結(jié)集三藏,即銅鍱部所傳之第三結(jié)集也。然此事可疑,試舉其異說而辨之。
圖片
┌──────────────────┬──────────────────┐
│銅 鍱 部 傳 說│諸學(xué)派傳說(除大眾系)│
├──────────────────┼──────────────────┤
│佛滅百年毗舍離七百結(jié)集迦羅阿育王│佛滅百年毗舍離七百結(jié)集國王不明│
│時分二部││
├──────────────────┼──────────────────┤
││佛滅百十舶主兒大天諍五阿育王時分│
││六年后事二部│
├──────────────────┼──────────────────┤
│佛滅二百賊住比丘起諍達(dá)磨阿育王│佛滅二百大天諍五事國王不明或│
│三十年頃時│年滿作妙云王時│
├──────────────────┼──────────────────┤
│大眾部分出東山等六│大眾部分出東山│
│部華氏城第三結(jié)集│等三部│
└──────────────────┴──────────────────┘
銅鍱者所傳賊住比丘之爭,為東山部等之因,為佛滅二百年許事,與有部者所說大同。然有部以此為后于迦王四五十年,亦不言賊住。銅鍱者以此為法阿育王時頗不合。詳東山等部,銅鍱者目為安達(dá)羅學(xué)派。安達(dá)羅為大天教化之區(qū),時大天未行,何得有安達(dá)羅學(xué)派之分?且銅鍱者傳佛滅百年至二百年,佛法成十八 [P92] 部,則十八部之分,先于迦王矣。迦王所遣之傳教師與五部等分裂有關(guān),灼然可見。迦王既不應(yīng)后于佛元二世紀(jì),當(dāng)時之爭,亦不應(yīng)與安達(dá)羅學(xué)派之爭相濫。舊傳優(yōu)婆!5鵋多后,律分五部;時!5鵋多猶在,五部將分,應(yīng)為分出東山等末部之爭也。雖然,迦王之世有諍論,則無可疑者,在所諍何事耳!有部系與犢子系,并說佛元百年后,有五事之爭,分根本二部。然據(jù)大眾系所傳者察之,此實三系(大眾、分別說、一切有)或四派(大眾、上座、一切有、犢子)之分爭也。此不具論,當(dāng)于下學(xué)派分裂中辨之。銅鍱者(分別說)之在當(dāng)時,實與大天等相提攜;合力以除大眾系之極端者,或亦有之。如共許「雜藏」,即是其例。現(xiàn)存之『僧祇律』,亦與銅鍱者相近,波逸提九十二,眾學(xué)法僅七十左右。大眾系稱「惟大天一人是大士,諸余皆小節(jié)」;銅鍱者亦尊為名德之一。有部傳當(dāng)時王黨大天;帝須亦取得迦王之尊信,而有所論說。迦王時佛教之爭,乃大眾系與分別說系相協(xié)調(diào),與波利之西系共爭五事也。銅鍱者誤迦王為二百年后人,因與二百年后之爭相混。傳說帝須于此時集千比丘結(jié)集三藏,余部無此說,似亦渺茫難信;蚩 [P93] 共論三藏之義,遮他立自以成書,如所傳『論事』之類。
迦王之前,佛教猶局促于恒河流域,間及印度河;以迦王之誠護,佛教乃一躍而為世界之宗教。迦王之賜予佛教,不可謂不深且厚矣!迦王初置正法官,融道德宗教于政治,以促進民生之和樂。次派傳教師,專力于弘布佛教,努力于國際之和平。王與敘利亞、埃及等王國,締結(jié)友善之邦交;并藉佛教以宣達(dá)國際間之信義和平,雖維持和平僅五十年,然實開國際和平運動之先聲也。迦王之傳教事業(yè),以西北及東南為最成功。正法官所至之國家及國王之名,見于敕令之刻文者,有敘利亞之安提柯斯,埃及之度萊梅,馬其頓之安提谷那斯,克萊奈之馬迦斯,愛毗勞斯之歷山王(此上即希臘五王國);以及北印之健馱羅,南印之安達(dá)羅、錫蘭等,可見此皆佛教宣揚之地也。佛教傳入希臘五國,頗為時眾所歡迎;遠(yuǎn)至佛元千年,波斯猶有佛教僧在。晚近各該處之考古及發(fā)掘,并發(fā)現(xiàn)久已湮失之佛教。希臘五國乃耶、回發(fā)祥之地,彼二之自猶太教而演化為世界宗教,不應(yīng)忽略佛教深大之影響。尤以基督教為甚,不特博愛、和平,即耶蘇及彼得等之獨 [P94] 身,亦染有濃厚之佛教色彩也;蛑^基督教稱上帝為喬達(dá),亦即喬達(dá)摩之音轉(zhuǎn)云。其在東南者,南印佛教日發(fā)達(dá),促成安達(dá)羅民族之勃興。王子摩曬陀,王女僧迦密他之去錫蘭,其成功尤大。錫蘭王國接受佛教,且更傳播于緬甸、暹羅等地。巴利語系圣典之保存,維持初期佛教之形式以迄現(xiàn)在,皆難能可貴也。其東北方,隔于崇山峻嶺,弘布稍難。舊傳秦始皇時,有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化,雖傳說無征,然適與迦王之時代相當(dāng),或即所派傳教師之一也!
佛教至迦王而一變,前此之雖有二部,猶能大體和合者,此后則學(xué)派分流,不復(fù)如前矣。蓋學(xué)者之間,已有不同之見,迨受命而分化一方,適應(yīng)不同之民族文化,學(xué)派乃競興。迦王所派之傳教師,亦不必盡為受命而后成行;在一方弘化之名德,即因而授以一方化導(dǎo)之命,如末闡提等,應(yīng)是此類。諸上座受命已,各率其弟子以行,此與學(xué)派之分裂,顯灼可見。如摩訶提婆之與大眾末系;曇無德(王弟帝須之師)之與曇無德部;迦葉波之與迦葉波部;摩哂陀之與銅鍱部;末闡提之與薩婆多部。在當(dāng)時雖未有學(xué)派之形成,然經(jīng)一期之分化,即形成分立。舊傳優(yōu)婆!5鵋多后,律分五部,蓋紀(jì)實也。以此,銅鍱者以達(dá)摩阿育出十八派分裂 [P95] 之后,非吾所敢信!茲附迦王派遣之傳教師及其教化區(qū)于下:
圖片
┌────────┬───────┬─────────┐
│布教師│布教地│ 即今│
├────────┼───────┼─────────┤
│ 末闡提│罽賓、犍陀羅│ 北印之克什米爾等 │
├────────┼───────┼─────────┤
│ 摩訶提婆│摩酰娑漫陀羅│ 南印之賣索爾等│
├────────┼───────┼─────────┤
│ 勒棄多│婆那婆私│ 未詳,或云在南印 │
├────────┼───────┼─────────┤
│ 曇無德│阿波蘭多迦│ 西印之蘇庫爾以北 │
├────────┼───────┼─────────┤
│ 摩訶曇無德│摩訶刺陀│ 南印之孟買│
├────────┼───────┼─────────┤
│ 摩訶勒棄多│臾那世界│ 阿富汗以西│
├────────┼───────┼─────────┤
│ 末示摩、迦葉波 │雪山邊│ 尼泊爾等│
├────────┼───────┼─────────┤
│ 須那迦、郁多羅 │金地│ 緬甸│
├────────┼───────┼─────────┤
│ 摩哂陀等│師子│ 南印之錫蘭(2)│
└────────┴───────┴─────────┘
注【4-001】參閱『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七章(四0八──四一四)。
注【4-002】參閱『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七章(四0四──四0八)。 [P97]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xué)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xué)風(fēng)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