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修持類
肆、虔誠修持類
古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終身受用不盡。不務躬行,縱讀盡世間書,于己仍無所益。如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龍縱泡之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
——續(xù)編上.覆某居士書
30、初欲毀佛悔而護法
商英初不知佛法,因游一寺,見佛經莊嚴殊勝。忿然曰:「胡人之書,乃如此莊嚴,吾圣人之書,尚不能及!挂归g執(zhí)筆呻吟,莫措一詞。夫人向氏,頗信佛,因問所呻吟者何事?曰:「吾欲作無佛論耳。」夫人曰:「既然無佛,又何可論?且汝曾讀佛經否?」曰:「吾何肯讀彼之經。」曰:「既未讀彼之經,將據何義為論?」遂止。后于同僚處,見案頭有《維摩詰經》,偶一翻閱,覺其詞理超妙,因請歸卒讀。未及半,而大生悔悟,發(fā)愿盡此報身,弘揚法化。于教于宗,皆有心得。所著《護法論》,極力贊揚,附入大藏。徽宗朝入相,時旱久,夜即大沛甘霖,徽宗書「商霖」二大字以賜。蓋取商書說命,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之義以褒之。(續(xù)編下 .重修九華山志序民二十六年)
31、威儀嚴身 人皆生敬
當此破天荒大劫之時,宜以身率物,自行化他。普令有緣,同修凈業(yè),同生西方。近來女界直成妖精,其裝飾更下劣于娼妓。汝當恪守古規(guī),痛洗時派之惡習。布衣布履,勿著綢緞華麗之衣。勿擦粉,勿擦香水。守圣人冶容誨淫之訓,俾一切人見之生欽敬心。彼好時髦之人,乃是令一切人于她起染污心,豈非自輕自賤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如此則一切人皆生敬心。再與說凈土法門,必大有感動。《正鈔》中〈凈土決疑論〉,《續(xù)鈔》中〈與五臺山廣慧和尚書〉,當詳閱。則凈土法門之所以然,可以悉知。于一切人前,可以隨意演說矣。蕪湖有一女回回,深信佛法,前年函祈歸依,彼常勸人念佛。有一極聰明之儒,不信因果,不信佛法。彼與其人辯論,令看《文鈔》,不數篇而祈彼代祈皈依。此蓋以嚴正服人,故人敬奉其言。若是妖精之打扮,何能令大學問人相信而依行乎?回回頂難教化,此人之父母兄弟戚屬,亦頗敬重她,而不肯依她吃素念佛。她所勸化的都是漢人。湖南馬舜卿,亦是回回,《正鈔》中有與彼之信夫婦與六兒女皆皈依,余無一人焉。(三編上 .覆宗凈居士書)
32、和尚有德營官尊重
今之兵,通住人家,何況寺廟?汝及頭陀僧,均不知現在事體,求人反招辱謗。唯有極力修持,求三寶加被,則為上策。四五十年前,天津大悲院,完全圍于兵營中。狐仙作祟,營官不能住,請大悲院老和尚來,則平靜無事。營官很尊重,大悲院掃院地各事,皆營兵日日為之。夜間外面放焰口回,喊營門即開。又有搭船,夜間來掛搭,亦無所禁。木瀆有兵一千,均住于民家。聞近來之兵,尚馴良,不橫暴。當此之時,一則以修持求三寶加被,一則以修持令主兵敬信。蘇州西門外,靈巖寺下院,亦住兵四五十,尚善良,不在院內燒葷菜,此亦很難得之事。祈與頭陀僧說,以后只求三寶,切勿求人。求人不但無益,反招自己無道德之辱耳。搗神者遭殃,或可寒暴徒之心,此亦可作止惡息暴之向導矣。(續(xù)編上 .覆念佛居士書)
33、一心專注念極情亡
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恁么還寫?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增廣上 .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34、現宰官身潛修凈業(yè)
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智識、志節(jié)、忠義,為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冗繁,而修持凈業(yè),不稍間斷。以學佛,乃學問、志節(jié)、忠義之根本。此本既得,則泛應曲當,舉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一日文忠公曾孫翔,字璧予者,以公親書之《彌陀》、《金剛》、《心經》、大悲、往生各經咒之梵冊課本見示。其卷面題曰:凈土資糧。其匣面題曰:行輿日課。足知公潛修凈土法門,雖出入往還,猶不肯廢。為備行輿持誦,故其經本只四寸多長,三寸多寬。其字恭楷,一筆不茍。足見其恭敬至誠,不敢稍涉疏忽也。其經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璧予以先人手澤,恐久而湮沒,作書冊本而石印之。以期散布于各界人士,俾同知文忠公一生之修持,庶可當仁不讓,見賢思齊,因茲同冀超五濁而登九品焉。命光略敘原委。光幼即聞公之名而向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嚴密,誠所謂乘愿再來,現宰官身而說法者。愿見聞者,一致進行,同步后塵,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續(xù)編下.林文忠公行輿日課發(fā)隱民國二十三年)
35、大悟之后歸心凈土
宋楊杰,字次公,號無為子,參天衣懷禪師大悟。后丁母憂,閱大藏,深知凈土法門之殊勝,而自力行化他焉。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楊公大悟后,歸心凈土,極力提倡。至其臨終,謂生死于真性中,猶如空花,以未證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為事也。將錯就錯者,若撤證真性,則用不著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錯。未證而必須要求生西方,故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蓮池大師《往生集》,于楊公傳后,贊曰:「吾愿天下聰明才士,咸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不被聰明所誤者。若宋之蘇東坡,雖為五祖戒禪師后身,常攜阿彌陀佛像一軸以自隨,曰:「此吾生西方之公據也!辜捌渑R終,徑山惟琳長老,勸以勿忘西方。坡曰:「西方即不無,但此處著不得力耳。」門人錢世雄曰:「此先生平生踐履,固宜著力。」坡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此即以聰明自誤之鐵證,望諸位各注意焉。(三編下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36、歷仕四朝念佛往生
潞公文彥博者,歷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將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平生篤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專心念佛,未嘗少懈。與凈嚴法師于京師結十萬人求生凈土會,一時士大夫多從其化。壽至九十二,念佛而逝。有頌之者曰:
知君膽氣大如天,愿結西方十萬緣,
不為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三編下.丹陽金臺寺募結同生西方萬人緣序)
37、凡夫發(fā)心 即是菩薩
竊維佛法有五乘:(1)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禪四定,則生色無色界天。(2)聲聞乘:修四諦,得四沙門果。(3)緣覺乘:觀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 (4)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5)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凈土法門乎!蓋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唯此凈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凈土者,必須敦篤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加以四弘誓愿,廣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內而父母妻子,外而鄰里鄉(xiāng)黨,皆修五戒十善,并修凈土法門。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人雖系凡夫,實即菩薩。何以故?以心廣大故。昔有一沙彌隨一尊者行路,沙彌忽發(fā)自利利他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愿,尊者即令其前行。沙彌后忽轉念眾生若是之多,如何度脫得盡,不如自利為得,時尊者即令其隨后。沙彌忽又轉念,仍當度脫眾生,尊者復令其前行。沙彌異而問之,尊者曰:「爾初發(fā)大菩提心,即是菩薩,我雖羅漢,乃系小乘,故請爾前行。繼爾退菩提心,則我乃圣人,爾乃凡夫,理應在后。后爾又發(fā)菩提心,故仍請爾前行。」由此觀之,發(fā)菩提心,功德無量無邊。我等欲增長善根,非發(fā)菩提心不可。(三編下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38、自行化他不遺余力
安徽婺源江易園居士,品學兼優(yōu),志行高尚。久膺教職,悉心講授。以過勞故,民國十年遂成篤疾。上海諸醫(yī),皆莫能治。其于佛法,概無信向。一友憫其病苦,勸其吃素念佛,并念《金剛經》。略述念佛念經利益。易園信受奉行,則不藥而愈。感激之極,息心研究。方知佛為大圣人,其教有不可思議之事。從茲方知儒教圣人之心法,多被先儒門庭知見之文字所埋沒。遂取下手易而成功高之凈土法門,極力提倡于其鄉(xiāng)。以此法普被三根,令一切人各敦倫常,各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故為一切人所信向。三四年來,生信念佛者甚眾。有瞽目重明者,有篤疾即愈者。有預知時至,念佛坐脫者。前年婺源亢旱,祈禱無靈。率眾念佛,甘霖即降。因茲起佛光社,喧傳遠近。
邑人程筱鵬者,明敏篤實之士也。身膺教職,景仰易園之學行。頗疑其近所修持,不知其為墮入迷信耶?為真見至道耶?因造其門,以決所疑。蒙易園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證之以經,印之以心。不遺余力,委曲訓誨。彼遂如沐時雨,如坐春風。隨即悉心研究,極力勸化。由婺源而休寧,而歙縣黟縣,而祁門,遍訪各處高明特達信望所歸之士,令其輾轉化導。閱時大半年,共介紹四百余人入社。凡所過之地,所遇之人,所經歷兵戈有無之境,所發(fā)起真信修持之事。并彼此之問答,主賓之倡和,擇其要者,約略記之,名曰《宏化日記》。此不過隨地隨緣,錄其見聞宣說信向之事,以期報告于易園。以示其心悅誠服,力宏此道。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經提倡,悉生正信而修持之一番情景而已。初非有意傳布,以期遐邇咸知也。易園見之,喜其初聞佛法,即具此熱心毅力。而安徽各地,風氣未開,筱鵬半年倡導,便能令多數人生正信心,修持凈業(yè)。若非各具佛性,宿受佛恩,其能如是也耶?因為作序,令付手民,刊布四方。冀于世道人心,作一挽救之據。(三編下 .宏化日記序)
學佛之道,在于實行。若只張羅門面,不修實行,則亦只得門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上自父母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及諸仆使,并及鄉(xiāng)黨鄰里、親戚朋友,凡一切相識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為勸。若自己實行上事,人自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故莱鍪篱g事,無一不以身為本者。若自不實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則可依從,只取其言之益,不計其人之能行與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誹背譏,反令造大口業(yè)。欲真利人,當事事盡己之分。則日用行為,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三編上.覆李爾清居士書 民廿二 九月十五日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