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儀規(guī)入門 第八講:袍衣意義
佛教儀規(guī)入門 第八講:袍衣意義
作為一個佛弟子,穿袍搭衣者多,知道袍衣意義的人就不多了。今堂課題是講袍衣意義及示范。
現(xiàn)分幾方面來解釋:
一、袍衣起源及不表法:
(1)袍
又名海青,秕言卷一云:[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海青]。太白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袍起源于漢朝,故稱為漢服,袖子很大。
據(jù)說南北朝梁武帝時,志公禪師把袍用到佛門里,當時梁武帝與國師志公很投緣,經常來往,梁武帝的妻子郗氏妒忌心重,甚為不滿。有一次,皇帝供僧五百人,郗氏以不凈布造帽,用肉造饅頭來供僧,志公早證他心通,知道此事,于是也預造了五百頂帽子和五百個饅頭,掉換過來放在袍的大袖內,把郗氏的帽和饅頭埋在地下,以后長出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來。
到了隋朝,這些闊袍大袖的漢服只限用于皇宮內,稱為皇(黃)袍,地位高的人才才可以穿著,以示尊貴。到了唐朝,袍才普及民間,所以又名唐裝。現(xiàn)在僧侶的常服多是褐、黃、黑、灰、咖啡等,五色中深淺不一。再說袍的大袖子,有一種表法,就是接引眾生的意思,至于海青的海字是表廣大,穿起袍來,佛弟子的心量要好像大海般廣闊,能包容一切,青表內心清凈,諸法不染,故名海青。
(2)衣
又名袈裟,是印度梵文,漢語意譯是解脫服,又名福田衣。解脫是表自利,福田衣是表利他。佛在世時,曾對舍利弗說,出家人所披的衣,是把布割切成 一塊塊似稻田一樣,自利來說勤修三學,上求佛道,有無量的功德,此圣法財,賊人也盜不去,利他者下化眾生,給眾生種善根,布下種子,將來便會生出菩提之果,故名福田衣。
二、衣的種類及作用。
。1)出家人披三衣,在家人披漫衣,又稱懺悔衣。三衣者,印度梵文稱:
五衣為安陀會
七衣為郁多羅僧
九衣為僧伽黎
五衣:是把一塊布割開五行,每行再截開一長一短縫成,又名勞動衣,做任何事,如掃地、洗碗等等都可以披上此五衣。
七衣:是把一塊布割開七條,每條再截成兩長一短縫成的上衣,是用功辦道時用,如禮佛、慚悔、布薩(即誦戒)、做早晚課,誦經聞法時都披上此七衣。
九衣:又稱主衣。九條乃至至二下五條縫成,一般是上座說法,或者主法法事披上。主衣又分類九品,三類分上、中、下,每類又再分上中下,共九品。如何去分辨呢?就是看布隔分成多少條:
——上上(25條)、上中(23條)、上下(21條)。四長一短。
——中上(19條)、中中(17條)、中下(15條)。三長一短。
——下上(13條)、下中(11條)、下下(9條)。二長一短。
。2)作用
衣有自他兩利的作用:使自己生慚愧心、懺悔心,并可令舍棄欲望(自利);又能樹立樹威儀,令眾生歡喜,給眾生福 田(利他)
印度天氣炎熱,僧侶露天用功辦道,三更時分,三衣披上可御寒。通常用法:五衣先披在內,七衣在中,主衣再披在上面。我國一般來說,出家人在受具足戒時,才三衣一起披上。
三衣可用作對治貪瞋癡三毒,如五衣對治[貪],七衣對治[瞋],九衣對治[癡]。披三衣者,表舍離三毒,所以出家人是三衣不離身的!渡ぢ伞愤認為:[三衣者,賢圣沙門標幟]。
披主衣則現(xiàn)如來相,衣的條紋數(shù)量愈多,表示福田越大,煩惱減少,福德增多,眾生種的福田也就更殊勝了。
在家居士所披的是縵衣,又名缽吒禮懺衣,一塊布,不割開,說明不是福田衣,只用來禮佛求懺悔。
出家農桑了沙彌戒的沙彌、沙彌尼亦不能披五衣,只可以披縵衣,亦不能受人禮拜,受了具足戒后,才可披三衣。亦見過有居士受士受了五戒便披五衣,那是不如法的。
三、衣的任務及殊勝
社會上有人說: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指出家的僧人披上袈裟任務很多,而且非常重要。出家人是要荷擔如來的家業(yè),要弘法利生,上求下化,給眾生種福田。
佛法自從漢從漢朝傳入中國,到唐代便是最興盛的時代,主要是對出家者的要求精益求精,當時要出家是不容易的,要通過考核,度僧名額有限,考驗擇優(yōu)錄取,要求很高,如唐玄奘大師(參閱第四講)。從宋朝以后乃至現(xiàn)今,就馬馬虎虎了,只要肯出家,師父收為徒弟,馬上剃頭,短短時間就去受戒,不知出家為甚么,受戒是何義,便信施供養(yǎng)。這個現(xiàn)象對佛教產生很不好的影響,今世俗人以為出家容易,和尚好當,對佛法不起恭敬心。印光大師說:[三濫不禁,佛法不興]。
何謂三濫?三濫就是濫收徒眾、濫傳戒法、濫掛海單。
。1)濫收徒眾
師父收徒弟,本先要考驗徒弟,徒弟覓師父亦要選擇,經過一段時期,師徒兩方面都覺得合適才可,現(xiàn)在來講,可能道場需要人手或種種原因,只要有人肯出家便剃頭,變成濫收徒眾。
(2)濫傳戒法
受戒時不明白戒條,就去登壇受具。應該要有次第先學戒律,否則,不知戒法何義,甚至連戒師說甚么也不大了了,戒師問[能持否],只管答[能持、能持],實在太隨便了,有此連態(tài)度也不好,豈能如法得戒。
。3)濫掛海單
掛單,就是住寺院投宿(見前掛單)。出家人受了戒,取了戒牒,就可以到處掛單,俗語說:[只要頭剃頭,不怕天下荒(荒年)],人家沒得食,你也不用慌,因為可以隨處掛單如海水流動,此就是印光大師所講的佛法衰落,有此三濫的緣故。出家人的任務[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實實在在,非常重大。
出家人披起袈裟之生活本是清苦,任務是艱巨的。但功德不可思義。經云在末法時期,若有五位比丘持戒,可令正法住世,所以能海大師說,出家功德很大,若能弘法利生者,更加偉大。
再講衣的殊勝,要知道衣(袈裟)所在之處,便有天龍八部護念,等于有佛菩薩在,得佛力之加持,一切災禍,如水、火、刀、兵都得遠離。衣有如斯殊勝,我們對衣必要恭敬,放置高處,生梵天之福,得三乘果。
穿袍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不要在大殿前或大眾跟前穿袍披衣是;香港地方小,若沒有其他合適的地方,就要選不是正殿佛前來穿搭。
衣,不要說[穿衣],應說[披衣]、[搭衣];脫衣時要說[抽衣],即所謂穿袍搭衣或披衣抽衣。
- 忙碌的人應該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學佛?
- 改惡行善 罪自消滅,做一個身心清凈佛的佛弟子
- 念佛往生與行善積德有關系嗎?只念佛能往生西方嗎?
- “萬法皆空”中的“萬法”包括因果嗎?
- 別做讓自己人生留下遺憾的事
- 任何時候都別輕視小細節(jié)!
- 修行如去心垢身心得清凈
- 我今灌沐諸如來 浴佛的起源與意義
- 佛家的孝道 救度父母出輪回
- 修行從小事認真做開始
- 注意足下 即是修行方法也是修養(yǎng)
- 這個人人常說的口頭禪 很多人都誤解了它的意思
- 修行要從認真做小事開始
- 佛真的無所不知嗎?
- 不要誤解了“隨緣”的意思
- 這個人人常說的口頭禪很多人都誤解了它的意思
- 五戒在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 被罵不答不接惡
- 佛教教育的傳統(tǒng) 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
- 修行猶如洗廁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