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札記 唯識種子義

  唯識種子義

  修學佛法首先要具足智慧,智就是不迷惑,崇尚真理,這絕不是一般世俗人所講的迷信。有智慧就必須有正見。什么叫正見?即正確的見解,有正確的見解才有正確的信仰,也才能鞏固正信。這種正見不是世俗之見,是佛說的緣起中道之見。持有緣起中道見者,一方面相信因果,另一方面具足無我慧(空慧)。相信因果就不落于斷滅論,具足空慧就破除常見論。一方面破除斷見,一方面破除常見,即妙有不離真空,真空不離妙有,這就叫中道之正見。故佛成道后,講四諦八正道,在八道里第一就講正見,這就說明正見的重要。

  正見如何產生?須修聞、思、修三慧,特別是聞熏,多聞熏習。《華嚴經》里記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依次參學五十三位圣者,讀誦經典,親近善知識,如此才能把世俗之見改為正見。故唯識學的種子熏習的道理,非常重要。

  唯識學講“轉識成智”,凡人之識有分別、妄情、迷執(zhí),轉為智后就消滅了虛妄分別,遠離顛倒妄想,消除了執(zhí)著(我執(zhí)、法執(zhí)),這樣才能達到轉識成智,才能解脫,最終證得佛果。故必須要聞熏正法,熏習成為一種清凈種子,逐步消滅染污(有漏)種子,逐步增盛善法(清凈無漏)種子,最后就會真正轉識成智,完成佛果。《法句經·多聞品》言:

  多聞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者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即說能夠多聞,你的志向就明確了,善惡、是非就有比較了,就能走正道,有利于人,有利于己,故說“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你能夠自己明確增加了,就可從智慧中體驗一切,了解真理,故第三句說“智者博解義”,即有智慧就可很廣博地解釋一切道理。“見義行法安”就是見真理了在行動方面就如理如法。安是得到心安、身安,不單是自己心安、身安,也可使別人達到心安、身安。若人有煩惱、痛苦就得不到心安、身安、故此偈贊揚多聞,是佛說的法語。

  一、種子六義

  (一)種子定義

  一定的條件可產生現(xiàn)行果。就如春天種的各種植物種子,遇到人工、土壤、肥料、雨水等因緣,逐步發(fā)芽、開花、結果,這就是種子的力量。此種子為因,產生結果就是果。親生自果就是某種因產生某種果,因果不雜亂。具體的講,攝藏于第八識中能夠親生自果的潛在功能就叫種子。潛在力量可以推動生命的發(fā)展,推動事物的發(fā)展,世界上各種現(xiàn)象均離不開種子。如現(xiàn)在物理學講,沒有能就不會產生運動。沒有運動,事物不會產生和發(fā)展。唯識學里講的種子就類似于這種能。唯識學講:有種子才有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即包括精神界和物質界。精神界相當于有情的受、想、行、識,物質界是指色身及大地山河,宇宙萬有,這些都離不開種子。種子是主因,其特性有六個方面(又稱“種子六義”)。

  1. 剎那滅,即種子的自體一定是剎那生滅的有為之法,有生滅轉變,才能結果;反之,就無果的產生。這是從時間上講。

  2. 果俱有,即因與果同時和合而有,簡別前后相生以及相離的他身等,非異處異時。如春播種、發(fā)芽、開花、結果是一步一步的,有因就有果,因果不相離。在佛教講有修就有證。念一聲佛,拜一拜佛,讀一卷經,做一件善事,種因時就有果在里面,種一分因同時就有一分果,一分一分地積累,最后就圓滿了。

  3. 恒隨轉,即種子恒時一類的相續(xù),沒有間斷,沒有變異。簡別非如七轉識,因七轉識有間斷轉易,不能生果。

  4. 性決定,其體性是決定了的,善、惡、無記、有漏、無漏等性各別,不能混淆。由同類因產生同類果,簡別異性不能為親因。

  5. 待眾緣,即等待所有條件(眾緣和合)才能產生現(xiàn)行,簡別非一神、非自然。

  6. 引自果,即決定后,什么性就感什么果,善性感善果,惡性感惡果,有漏性感有漏果,無漏性感無漏果,色法種產生色法果,心法種產生心法果。這是同類因引自己的等流果。

  (二)種子的種類

  1. 以有漏無漏來分,流轉生死的有為法熏成就是有漏種子,屬于解脫法門熏成的就是無漏法種子。有漏即有煩惱,有變化的;無漏即清凈不變的。

  2. 以善、惡、無記此三性來分,善性有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人天善即修五戒十善法,解脫善即修戒定慧的解脫行,菩薩善就是依悲愿心修六度四攝等。惡性就是五逆十惡,如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焚毀寺廟,破和合僧等。十惡即殺、盜、淫、妄等。無記就是非善非惡的中庸性。

  3. 名言和異熟種子,凡是可以用語言文字了解的,屬第六意識的范圍所熏成的種子叫名言種子。名言就是表示能依文解義,包括概念、推理、判斷。某種概念和思維熏成了某一種潛在的種子,此限于第六意識,叫表義名言。另有顯境名言,指前七轉識,前七轉識有緣外境的作用,由緣境意識所熏成的種子。此種子性能很強,作為增上緣,能助長將來感各種異熟報果。由引業(yè)感總報,滿業(yè)感別報。

  (三)種子的來源

  此在唯識學分三個派別,佛示滅之后一千年左右,唯識學很昌盛,解釋世親菩薩的《唯識三十論》有十大論師,其中:

  1. 護月論師認為種子,無論有漏無漏種,善惡種都是本有的,所謂本有者就是生性帶來的,先天有的。如中國儒家孟子講,人之初,性是善的;荀子講,人之初,性是惡的。護月論師說,熏習只是增長養(yǎng)成本有種子而已。

  2. 難陀論師主張新熏,一切種子都是后天熏的,人生來是一張白紙,把它涂成什么顏色,就是什么色。后天的熏習,如遇邪師惡友就熏習惡法,染法;親近明師善友就熏習善法,清凈法。他說,能熏與所熏無始以來就同時存在,種子又名習氣,說明由熏而有。

  3. 護法論師,主張既本有又新熏,種子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如佛性,佛性本有,眾生都有佛性,一直延續(xù)到佛果位,佛種都保持著。由于眾生境界累劫以來,被無明障蔽,若學佛多聞熏習,凈種增長,惡種逐步消滅,佛性種就開發(fā)了,這就由于新熏。其中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本有的,行佛性就后天熏習的。行即修行,修行就必須多聞熏習,佛性若本來沒有就無從開發(fā)。如開金礦、銀礦,礦里本身沒有金、銀,你再開發(fā)也沒有。眾生本來有佛性,但由于無明障蔽了,經明師善友指示,精進修行,佛性就能開發(fā)出來,使一顆靈珠(真性)放光。若遇邪師惡友,聽了邪教,惡教就熏成了惡種子,佛性被越蓋越厚,流轉的時間也就越來越久。本有種子叫本性住種,新熏種子名習所成種。這是護法論師的主張,比較圓融合理。

  (四)種子熏習

  能熏與所熏各具四義,方有作用。

  所熏即被熏習的識體,在八識之中只有阿賴耶識才是被熏,因根本識能含藏種子。其自體必須要具備四個條件:

  1. 堅住性,即從始至終,其性質一類相繼不斷,沒有變異,此簡別不是前七識和色法等,有變異故,非堅住性。

  2. 無記性,即非善非惡,若是善則不能容惡,若是惡則不能容善。

  3. 可熏性,即本身是自在又不是一種常住堅密的實體,沒有自在的假法和常住堅密法就不能受熏。如依于他起的心所法。色法和堅密常住的無為法都不能受熏。

  4. 與能熏和合性,所熏的體與能熏的現(xiàn)行是同時同處和合不分離,反之則不能受熏。如講經說法,說法者與聽法者和合無間才能接受。

  能熏法的四個條件:能熏法即前七識現(xiàn)行能熏成種子,其條件是:

  1. 有生滅,即有為生滅法,剎那剎那的轉變,若無生滅轉變就不能產生現(xiàn)行果報

  2. 有勝用,謂有能緣而強勝的作用,能緣的作用就是心和心所法,強勝的勝用就是心和心所法的善性、惡性、染污性,如此就有熏種能力。

  3. 有增減,熏善,惡法即減;熏惡,善法即減;熏無漏法即有漏法減,熏有漏法即無漏法減,無增無減就不能為能熏。

  4. 與所熏和合性,謂前七識現(xiàn)行時必須與根本識同時同處互相相應,這樣才能產生種子,兩者非相隔相離。

  (五)熏習之相

  即見分熏、相分熏。見分屬能認識,相分屬所認識。前七識在現(xiàn)行中就熏成此二分的種子。見分熏主要指第七識,因第七識我執(zhí)很重,處處有我見,即有我癡、我愛、我慢等。相分熏主要指前五識在緣外境過程中熏成的,稱相分種。第六意識既有見分熏又有相分熏,因第六有了別內外的作用,所產生的種稱見分種,另有相分種。由此就成為主觀的認識和客觀的存在,主觀的認識即由于見分熏產生的見分種,客觀的存在包括根身器界以及親相分等都是由于相分種而有。故說從我至山河大地,從精神到物質現(xiàn)象一切不離心。

  二、種子與識的關系

  就體用講,種子是第八識體上的作用,攝用歸體都屬無記,故體用非異。若體用別論,種子為三隱伏,現(xiàn)行果已顯現(xiàn),則非一。

  三、近代佛學者對于種子的認識

  (一)支那內學院歐陽漸(又名歐陽竟無)先生提出:1. 種子是一種能,此能既不是心,也不是色,遍于宇宙,故起念時,種子現(xiàn)行,一念即可包括全宇宙。2. 種子起現(xiàn)行的時候,相分不離見分,見分代表識心分別,識心分別的發(fā)生就攝盡全宇宙,其中就沒有大小之分,小可入大,大可攝小,故無一處不是法界,此與天臺宗的一念三千相同。3. 了解種子真諦,必須依靠止觀,入見道后初地以上菩薩方能夠契證。

  (二)閩南佛學院田光烈教授提出,種子是一種功能,一種力,是亙萬古不變,充滿宇宙的。種子生現(xiàn)行,現(xiàn)行即是宇宙森羅萬象,各式各樣的事物,F(xiàn)行是果,種子是因,由果溯因,可知種子就具有生命性、運動性、能變性、能化性、綜合性、整體性、全息性、全能性、全知性、染凈性、善惡性、超越時空性。又以現(xiàn)代科學講,形成了電磁場、功能場、信息場等,這些場都離不開種子,故種子是超載時空,超越心物界限,人我界限,微觀與宏觀的界限。依華嚴教義講,種子交遍法界,事事無礙。根據(jù)此理,故種子由染轉凈,轉識成智后,可發(fā)神通,神通能六根互用,不為時空所限制。在眾生界中,各有阿賴耶,就各有宇宙,全眾生界合起來就是大宇宙,兼容相通,如光光相網,無有阻礙。

  四、唯識種子論的旨趣

  了解種子義后,應知如何凈化心靈,就必須要有正見,有正見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轉化心靈,由染轉凈,由迷轉悟,由凡成圣。在學佛階段啟發(fā)正見離不開多聞熏習,此即說明佛法講的修證很實際,所謂信解行證,有信必有解,有解有正見才能鞏固信,也才能行,有行才有證,這方法對學佛人很重要。以此來凈化人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在新世紀即將到來之際,弘揚佛學就要起此種重要作用,在物質科學昌明的時代必須要以精神文明,特別是佛學作指導,世界就會在凈化中得到安定,人類社會就可消滅戰(zhàn)爭,得到和諧,實現(xiàn)和平,這就是佛家的精神,也是修學大乘菩薩的目的。

  1998年9月10日于重慶慈云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