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九、法師功德品──五品法師,六根清凈

  一九、法師功德品──五品法師,六根清凈

  跡門〈法師品〉中,已略述現(xiàn)在及未來諸弟子成為法師并給予授記,〈隨喜功德品〉中廣說其弟子功德。此品為廣說六根清凈之果德,即以十信位或天臺的相似即佛位,莊嚴(yán)內(nèi)外者。前五根清凈為外莊嚴(yán),意根清凈為內(nèi)莊嚴(yán)。

  「爾時(shí)佛告常精進(jìn)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法華經(jīng),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dāng)?shù)冒税傺酃Φ?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yán)六根,皆令清凈。」

  這段經(jīng)文是說,世尊告知常精進(jìn)菩薩摩訶薩:若有人受持是《法華經(jīng)》,讀、誦、解說、書寫,五事修行,此人的六根皆得功德,以此功德,莊嚴(yán)六根,使皆清凈。

  《法華經(jīng)?法師品》舉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五種法師!掇q中邊論》則舉有十種法師,頌曰:「謂書寫、供養(yǎng)、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法華經(jīng)》雖于跡門〈法師品〉及本門〈法師功德品〉均舉五品,其實(shí)縱觀全經(jīng),所見的修法,不止五品,例如隨喜、贊嘆、勸他、供養(yǎng)等,都是本經(jīng)的修持方法。

  此處是說五品法師皆得六根功德。至于何以眼、鼻、身之三根,各得八百功德,耳、舌、意之三根,各得千二百功德?據(jù)太虛《法華經(jīng)講演錄》云:「蓋耳、舌、意三根,對于妙法之義理,或能聞、或能說、或能證,所聞、所說、所證之義理無邊,即能聞、能說、能證之功德無邊。而眼、鼻、身之功德,則不如耳、舌、意!

  至于八百與千二百數(shù)目之取義為何?古來諸家解釋《法華經(jīng)》者,各有差異。依據(jù)坂本幸男的《法華經(jīng)注》引道生之說云:「自行、化他、贊嘆、隨喜,各有十善,共四十善,一善又能兼行十善故,合為四百善。四百善各有上中下品,則成千二百,三根不如,得中下二品為八百善,余根勝故,故為千二百!

  六根各以所得功德莊嚴(yán),便令六根清凈。所謂六根清凈,便是雖為凡夫,能以修持《法華經(jīng)》的功德力,獲得勝根之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一一根都能彼此互具互用,一一根都有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的功能。太虛《法華經(jīng)講演錄》對本經(jīng)六根清凈義的看法:「是諸功德,皆由此經(jīng)殊勝之增上力,故能莊嚴(yán)使得清凈。此清凈功德,非楞嚴(yán)所說,必先破除五陰而后清凈圓通者比,以非由自力修證之所致,全由善持是經(jīng)之力,加持所成!故烙H的《妙法蓮華經(jīng)憂波提舍》也說《法華經(jīng)?法師功德品》的六根清凈是相似六根互用。

  至于誰得「六根清凈」?依天臺家所立有藏、通、別、圓的四教,別教立有五十二個(gè)階位中的十信位,相當(dāng)圓教六即佛階位中的相似即佛位,斷見、修二惑,得六根清凈,與藏、通二教的佛相等。是以《四教儀》云:「六根清凈位,即是十信。」《輔行》卷四云:「能修四安樂行,一生得入六根,極大遲者,不出三生。若為名聞利養(yǎng),則累劫不得!

  本品的六根清凈,即是六根互具互用。是以《法華經(jīng)》力,能使父母所生六根,罪垢除盡而清凈無濁。以下逐一介紹:

  (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凈肉眼,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內(nèi)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yè)因緣果報(bào)生處,悉見悉知!

  這段經(jīng)文是說,像以上所示那些對于《法華經(jīng)》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人,由于所得功德果報(bào),即可以父母所生的肉眼「甚清凈」故,得見大千世界的內(nèi)外須彌樓山及鐵圍山,一切山林,一切大海江河,向下至阿鼻無間地獄,向上直到有頂天中。亦能見到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以及每一眾生的造業(yè)因緣、造業(yè)果報(bào),所生之處,無一不見無一不知。此段經(jīng)文之后的偈語中有說:「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可知這種功能是來自修持《法華經(jīng)》的功德力,不是修習(xí)神通而發(fā)出的神通力。

  「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sumeru)為中心,有九山八海重重圍繞,更以鐵圍山為其外廓,稱為一個(gè)小世界;合此一千個(gè)小世界,名為小千世界;合此一千個(gè)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合此一千個(gè)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由于大千世界是集小千、中千、大千的三種一千而成立的,故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內(nèi)容實(shí)即一個(gè)大千世界。此一個(gè)大千世界,乃為一佛所教化的范圍;且此一個(gè)大千世界,恰巧與第四禪天同時(shí)成也同時(shí)壞。所謂「九山」是圍繞在須彌山周邊的七重金山,加上須彌山為中心,鐵圍山為外圍,共有九山。「八!故窃诰派降拿可街g各有一海。

  「鐵圍山」(cakravā?a),又名輪圍山,具名鐵輪圍山。須彌山為中心的八海,最外沿的第八海圍繞咸海,環(huán)圍咸海而區(qū)劃一小世界者,便是鐵圍山,由鐵而成,環(huán)繞如輪,故具名鐵輪圍山。《俱舍論》卷十一云:「于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須彌山)處中而住,余八周匝繞妙高山。于八山中,前七名內(nèi),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fù)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

  「阿鼻地獄」梵文avīci,譯為阿鼻旨,簡稱阿鼻,意為無間,具譯「無間地獄」!涅槃經(jīng)》卷十九:「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間無暫樂,故名無間!埂毒闵嵴?分別世品》云:「此瞻部洲下,過二萬(逾繕那──由旬),有大捺落迦(大地獄),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逾繕那,以于其中,受苦無間,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無間!沟鬲z的梵文捺落迦,又譯作那落迦naraka或名泥犁niraya,《法華文句》卷四云:「地獄此方名,胡稱泥犁者,秦言無有,無有喜樂。」

  地獄是苦器的總稱,分之則有三大類:1.根本地獄,于中包括八大地獄及八寒地獄。2.近邊地獄,于中含有十六游增地獄。3.孤獨(dú)地獄,居處于山間、曠野、樹下、空中。

  「無間地獄」是八大根本地獄之中的第八地獄,其余七個(gè)依次是:1.等活地獄;2.黑繩地獄;3.眾合地獄;4.號叫地獄;5.大叫地獄;6.炎熱地獄;7.大熱地獄。根本地獄中與八大地獄相配的是八寒地獄,位于八大地獄之旁,《涅槃經(jīng)》卷十一稱之為「八寒冰地獄」。

  十六游增地獄是設(shè)于八大地獄的副地獄,每一大地獄各有四門,每門各有四個(gè)副地獄,四四相乘,每一大地獄即各有十六游增地獄;四門各有四增:1.煻煨增、2.尸糞增、3.鋒刃增、4.烈河增,四四相乘,名為十六游增地獄。

  因此,根本地獄的八大地獄,乘以十六游增地獄,共有一二八游增地獄,加上八大地獄則成一三六個(gè)地獄,尚有八寒地獄,相加之后的根本地獄數(shù)量則是一四四個(gè)地獄的總稱;孤獨(dú)地獄還未在此數(shù)中。中國人通常傳稱十八地獄,則出于《十八泥犁經(jīng)》。

  「有頂天」,此為三界內(nèi)的色界第四處,亦名色究竟天,是色界的最高天,居于有色天之頂,故名有頂。過此以上,便入無色界的無形世界。《法華經(jīng)?序品》內(nèi),也曾有「從阿鼻獄,上至有頂」之句。

  (二)「以是清凈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nèi)外,種種語言音聲!埂鸽m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凈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這段經(jīng)文是說,若人修持《法華經(jīng)》的五品功德,便能于未修神通而得天耳之時(shí),即以父母所生肉耳,得聞三千界內(nèi),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究竟天,所有一切音聲。經(jīng)文列舉的有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愁嘆,螺、鼓、鐘、鈴,笑、語,男、女、童子、童女,法、非法,苦、樂,凡人、圣人,喜、不喜,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火、水、風(fēng),地獄、畜牲、餓鬼,比丘、比丘尼,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之聲,三千界內(nèi)的一切有情無情聲,三千界外的三乘圣者及至諸佛聲。

  雖然如此分別聞得種種音聲,也不會由于音類太多,聲質(zhì)太雜,音聲所含的內(nèi)容太廣,而使得耳根不堪負(fù)荷,受到損害。不要忘了,此時(shí)的此人,已是六根互具互用,再益于《法華經(jīng)》的加持力,就不會覺得不勝負(fù)擔(dān)了。

  (三)「以是清凈鼻根,聞?dòng)谌Т笄澜?上下內(nèi)外,種種諸香!埂溉粲謩e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這段經(jīng)文是說,若有人修持《法華經(jīng)》的五品法師功德,便能以父母所生鼻根,悉聞三千大千世界的上下內(nèi)外,種種諸香。下至阿鼻,上至有頂,界內(nèi)有情無情,界外三乘圣人以及諸佛之香,悉聞悉知,若令將其所聞諸香為人分別說明,也能憶持不會錯(cuò)謬。經(jīng)中列舉諸香,包括:須曼那華、阇提華、末利華、薝葡華、波羅羅華、赤蓮華、青蓮華、白蓮華,華樹、果樹、旃檀、沈水,多摩羅跋、多迦羅,千萬種和香、末香、丸香、涂香,種種眾生之香:象、馬、牛、羊等,男、女、童子、童女,草木叢林,天上諸天種種依正莊嚴(yán)之香。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身香,亦皆遙聞。

  印度古代有的諸種花卉草木,漢地未有者,均以梵文音譯。天上諸天,界外諸圣,以及諸種香物香氣,則有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的華香等,亦皆音譯,此土無故。

  (四)「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埂赣兴菡f,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八部神王以及其女,僧俗四眾、國王群臣、轉(zhuǎn)輪王、婆羅門居士、民眾,恭敬供養(yǎng),二乘圣者,諸菩薩佛,常樂見之。

  這段經(jīng)文內(nèi)容也是描述父母所生的清凈舌根,有兩類清凈:

  * 1.以食物來說:平常人接觸到任何食物的味道,都會有好吃、不好吃,美味、不美味的感覺,所以有人挑嘴,喜歡的多吃,不好的就不想吃,這是因?yàn)闆]有得到舌根清凈的原因。如果不管什么東西進(jìn)到嘴里,都是「天廚妙供」,都是甘露妙味,那么沒有一種食物不是可口味美的;其實(shí)一個(gè)修行的人,如能享受到法喜和禪悅,任何食物上口,都會變成可口的美味。

  * 2.以演說而言:平常人會覺得自己由于人微所以言輕,有所發(fā)表,不受他人重視,如能以此五品法師,獲得千二百舌功德,于眾中演說之時(shí),便能讓聽眾覺得你的音聲美妙悅耳,辭意能夠深入其心,聞法生起歡喜快樂之心。在你演講之時(shí),不僅一般大眾來聽,天龍八部及其女兒眷屬也會來聽,輪王、國王、大臣、人民、外道、居士都會來聽法,并作隨侍、供養(yǎng),也為三乘圣者以及諸佛常所樂見。

  其實(shí),一個(gè)修行人,只要不為名聞利養(yǎng)說法,但為慈悲利益眾生,以恭敬、謙虛、懇切、委婉的語態(tài)說法,就會讓聽眾生起喜悅,而樂意親近了。

  (五)「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凈身,如凈琉璃,眾生喜見。其身凈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shí)死時(shí),上下好丑,生善處惡處,悉于中現(xiàn)。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于中現(xiàn)。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于中現(xiàn)。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于身中現(xiàn)其色像。」

  這段經(jīng)文敘說五品法師所得的身功德:1.能使肉身清凈,如凈潔的琉璃,眾生喜見。2.能使得身體如寶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的生死、上下、好丑、生善處惡處,悉于此身中顯現(xiàn)。三千大千世界內(nèi)的諸山及山王,其中的眾生,均于身

  中顯現(xiàn)。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究竟天,所有事物及眾生,都于此身中顯現(xiàn)。已出三界的三乘圣者以及諸佛說法,亦皆于此身中顯現(xiàn)彼等色像。

  這等于已將界內(nèi)界外的一切有情無情、一切凡夫圣眾、一切諸佛說法,都濃縮映現(xiàn)于此清凈肉身之中,頗有《華嚴(yán)經(jīng)》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的以小納多境界。能將十法界的因緣果報(bào),現(xiàn)于一身之中,這也正可以和〈壽量品〉的以短時(shí)納長劫,所以佛壽無量,作一對比。彼者論時(shí)間互具互融,此處明空間互具互用,也就是天臺家的圓教相似即佛位境界。

  (六)「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凈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dá)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shí)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jīng)書,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dòng)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凈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shí),亦是先佛經(jīng)中所說!

  這段經(jīng)文是說,以五品功德所得清凈意根:1.雖尚未得無漏無生法忍的智慧,已能隨所聞經(jīng),達(dá)無量義,乃至僅聞一句或一偈,亦通無量無邊的法義;由于通達(dá)無量法義,故于演說之時(shí),雖為經(jīng)中的一句一偈,可以或長或短演說妙義,短則一月四月,長則滿于一年,都能不離該一句或一偈的范圍,而其所說之法,隨其義趣宗旨,皆與一實(shí)相理不相違背。2.如果涉及世俗間的各家宗教哲學(xué)等經(jīng)書、治理世間人事的語言、資產(chǎn)營利生財(cái)?shù)仁?不論主題是什么,也會與正法隨順,援用世間法,導(dǎo)歸于佛法。3.悉知三千大千世界內(nèi)的六道眾生,心之所行、所動(dòng)、所作戲論。

  此段經(jīng)文所說「清凈意根」功德,主要是在理解正法,通達(dá)法義,深入法海,所以能夠聞一而得知無量無邊,說一而演為無窮無盡。由于已經(jīng)通達(dá)無量無邊法義,故其不論觸及任何世俗的經(jīng)典學(xué)問技術(shù),原則原理,都能歸宗于佛的正法。也由于意根清凈,雖然未得神通,三界之內(nèi)的六道一切眾生,心之所行、所動(dòng)、有所戲論,亦皆能夠了如指掌。

  六根中的前五根為色法,為神經(jīng)肌肉組織成的官能;第六意根,非父母所生,非色法所屬的一種心法,小乘的《俱舍論》以前念的意識為意根,后念以前念為根故。大乘的唯識學(xué),以第七末那識為意根。《法華經(jīng)》未曾明確指出意根的屬性究為色法或心法,唯于此品意根功德的作用,是聞一句一偈即能通達(dá)無量無邊法義而言,仍屬于慧解的心法。

精彩推薦